- 114.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
古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和平”理念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关于这四句,有关解释较多。后两句的大意是,士人应继承和弘扬先贤创立的中国独特的学问,为开创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二,阴阳和谐思想。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均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建立太平的社会。道家著作中的“和”,一般指阴阳和谐、阴阳平衡等。在道家看来,自然界阴阳平衡,就会万物并生、禽兽繁盛。人类社会也一样,阴阳平衡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其三,兼爱非攻思想。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认为,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战乱祸国殃民,涂炭生灵。因此,墨子反对战争,倡导建立太平社会,只能靠兼爱。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其四,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中国古代的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他们大多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也反对战争,主张不得已才用兵。唐代兵家李筌的《太白阴经·贵和篇》讲的更明白:“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这些说明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人,不崇尚战争,正如所谓“自古知兵非好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说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国的农民长期定居于一方,以土地为生活的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因此,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中国文化是“和平”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掠夺之心。从古至今,崇尚稳定,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祈求天下太平;而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崇尚漂泊冒险精神。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如李大钊认为:“东人之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以动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
和平与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对对立结构。中华文明以农立国,崇尚“和平”,厌恶战争。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为“举世惟一的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而现如今,复兴中华民族、建设文明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的梦想和希望。我们应该继承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厌恶战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和平文化元素表现在古往今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由于中国农民长期定居,以土地为生活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所以害怕战争。
C.有学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战争并非社会发展的常态,中国人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之心。
D.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和平乃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再阐述其表现形式,追述原因,逐层递进。
B.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和平文化理念的表现,列举各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很有说服力。
C.文章分析原因时将东西方的文化特点、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增强了观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D.文章末段联系现实,论证了和平发展理念的当下意义,使文章更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8 -
A.战争是凶险之事,只有做到兼爱,才能做到非攻,真正实现和平,这是中外兵家达成的共识。
B.中国兵家一致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术,兵家本质都是爱好和平的。
C.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人类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D.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一致,将为当今世界实现和平作出新贡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消失的舌头
徐永辉
二丙的舌头没有了。
那天,邻居三婶迎头遇到二丙,招呼他。二丙的嘴张张合合,却没看到他的舌头,也听不到他说的话。三婶一惊,忙问:“二丙,你咋回事,舌头没有了?”她不肯相信,走到近前往二丙嘴里一看,只有牙齿。
我们晓庄是远近闻名的雄辩村。大人、孩子,走路、干活,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嘴巴都不闲着:
“那是谁家的羊,咋不拴起来?”
“为啥说是羊,叫它狗不一样吗?”
“羊就是羊,怎么能叫狗呢?”
“它叫啥,不过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如果当初叫它猪,你现在还说是羊吗?”
据村志记载,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由于世世代代训练,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厚、长,又特别灵活,伸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用它洗脸,画画,写字的,不乏其人。据说,以前有个人,舌头比象鼻子还长,不仅能擀面、纺车,还能把棍棒舞得虎虎生风。为了炫耀,我们都把舌头耷拉在下巴底下。
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三年举办一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子必须参加。先以家庭为单位选出优胜者参加家族辩论,再选出家族中的第一名参加决赛。一方把另一方驳得哑口无言,算胜出。
凡是在辩论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凡是没有独立见解,跟着别人学舌的,舌头会失去一半。
二丙是几十年来唯一受到惩罚的人。他是孤儿,老实,木讷。平时,你问一句,他哼一声。只要不问,一年半载也难开金口。在家族辩论会上,也有人试着引导他,徒劳。
半晌午,我们几个蹲在路口上议论二丙的时候,三婶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地过来了,还没到近前就问:“谁看见一只公鸡了吗?”她边说边比画,“这么大,毛通红,闺女给拿的,没舍得吃,你看,一转眼不见了。”
我们都安慰她:“不能少,不定跑哪旮旯里去了,再仔细找找。”
我们村古风犹存,好多年没少过东西了。
被三婶一搅合,我才想起来是去找乌木的。乌木家大门洞开,我站在院子里大喊:“有人吗,有人吗?”没有回应。突然,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我走过去,一把推开紧闭的门,咯噔愣住了。乌木也愣了。他手里抱着一只没褪完毛的红公鸡。晚上,乌木请我喝酒,炖的公鸡肉。三杯酒下肚,乌木说:“咱打开窗户说亮话,等一会儿我把鸡毛埋在二丙家门前,明天你就说是他吃的。”
“这……”
“这什么这,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他反正不会说话。”
“这不是欺负人嘛?”
乌木脸一寒,酒杯一顿:“事不大,你看着办吧。”
我为难死了。乌木是出名的小诸葛,坏点子一眨巴眼一个,得罪他,我这辈子别想安生了。又怪法律太仁慈,如果抓住小偷就砍头,老子怕他作甚。又后悔的要命,干嘛去那么巧啊?
天刚一亮,我就带着三婶扒出了赃物,还说的有鼻子带眼:“昨天傍晚我路过二丙家的时候,听到砰砰地剁骨头声,偷偷伸头一看,案子下的鸡毛还没掩埋呢。”
大家都深信不疑。
- 8 -
乌木先骂开了:“二丙,看你狗日的平时老实巴交,原来是装的。”
在我们这儿,偷盗是被认为最无能、最无耻的事情,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往他身上吐口水,任何人都不再搭理他。
二丙张着大嘴,扑腾扑腾直踩脚,又啪啪地拍自己的大腿、屁股,眼泪像屋檐下的雨水,连成两条线。
三婶不忍,说:“算了算了,一只鸡,谁吃不一样?”
其他人也软了心肠,反过来安慰二丙:“你也是个苦人,一年到头不见荤腥,一时嘴馋也正常,算了算了。”
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渐渐地。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他在流血。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仓皇地乱飞,两只手互相搓来搓去,嘴张开几次,又合上了。
当鲜血浸透胸前衣服的时候,二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我终于受不了了,大声说:“鸡是乌木偷吃的,他逼我赖二丙。”我正要把昨天的事情详细说出来,忽然感觉发不出声音了,嘴里也空空荡荡。
一个孩子指着我大叫起来:“舌头,他的舌头没有了。”
我的头一蒙。我不死心,拼命张嘴,依然发不出丝毫声音。我掐自己的肉,撕扯自己的头发,如果,如……果。
没有如果。
(选自《芒种》2016年第九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构思奇特,“舌头”是小说线索,纵向上追溯晓庄的雄辩传统,横向上与人物命运紧密相关,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B.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揭示出复杂人性,村民们开始对二丙“偷鸡”义愤填膺,后又予以原谅安慰,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
C.在小说结尾孩子喊出“他的舌头没有了”,既与前文“二丙的舌头没有了”相照应,又属情节陡转,让读者在意外惊悚中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D.小说语言犀利,像“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就语带嘲讽,而最后的“没有如果”短促有力,明显含有对“我”无德之行的否定。
5.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荒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之心,则馁矣 B.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畜君者,好君也。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非人之所能为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9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A.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B.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
- 8 -
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 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 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摄,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12.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離其如予何!”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①,萧萧疏雨更②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③。
无穷好景无缘住④,旅棹区区⑤暮亦行。
【注】①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②更:改变。③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④住:留住。⑤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叙事,交代行踪和写景的观察点,同时引出第二句的写景。前一句以“刮眼明”突出景物给人的感受;第二句以“更”体现景色和光线的变化。
B.颔联两句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生动有情。绿与白色彩鲜明对应,近与远层次分明,写出了诗人在经过苏州时看到的美好景物以及自己的愉悦心情。
C.颈联两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意在”隐含诗人的随缘自适的旷达,“
- 8 -
俗人轻”流露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悲叹无奈和对世俗的愤懑。
D.最后一联以“无穷好景”与“无缘住”形成反差,构成主客观矛盾;“区区”和“暮亦行”却具有正衬的意味,突出了人生的艰辛和内心的悲苦。
15.这首诗写景和抒情相结合,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分)
(四)默写(11分)
16.(1)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积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加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即使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靠外物的例子,与前面鹏鸟借海运和六月息南飞一事做类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不能达到绝对地自由与逍遥。
(3) 辛弃疾《永遇乐》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赞美刘裕率军北伐的气势,也表明自己坚决抗金的主张。
(4)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抒写了美好事物或情感总是让人不胜怅恨.不胜回忆的无奈心情。
(5)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四、语言基础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B. 一些文学期刊在对业余作者极端冷落的时候,对一些专业作家却极尽献媚之能事,搞什么组稿、约稿、专栏,致使一本刊物老是那几个作家的作品又并非佳作。有的作品枯燥乏味,不忍卒读。
C. 关于是否愿意延迟退休的民意调查层出不穷,民众对延迟退休议论纷纷,不赞一词者大有人在,有的调查中,甚至有高达90%的人表示反对。
D.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18.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B.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C. 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 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2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长沙市玉兰花路88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
B.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
- 8 -
C.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到:“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D.苏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断发展,人们密切关注疫情相关信息与防疫工作,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也要_ ① 。 一方面,谣言因为恐慌而生——各地频频流传的不实消息,便是恐慌的具象化表现;另一方面, ② 。 一度甚嚣尘上的“火山神医院”重新选址谣言,便在舆论场上骗过了许多关心防疫工作进展的人,进而催生了大量焦虑与恐慌。唯有及时澄清不实谣言, ③ ,才能避免这种疫情之外的“次生灾害”影响防疫工作的大局。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围桌共食是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情感。但2020年春天,广东、北京等多地卫生部门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为此,小武爸妈决定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须用公勺公筷从公盘里取食物。但爷爷奶奶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家人、亲朋之间,分餐而食不仅生分,也让人有被嫌弃的感觉。
对此,居家正在进行高考备考的小武,陷入了沉思……
请你以小武的身份,选择某一类长辈,就“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所以害怕战争”偷换概念,原文是“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这里曲解文意。)
2.B(“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作者举例时先举了北宋理学家张载的例子,然后是道家、墨家、兵家等先秦诸子百家。可见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而是按照各种流派的类别阐述的。)
3.D(A项“这是中外兵家达成的共识”错误,文中没有依据;B项“中国兵家一致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术”错误,文章只说“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另外“兵家本质都是爱好和平的”也有错误,原文是“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人”,不是都是爱好和平;C项“人类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走向”说法在文中缺乏明确的依据。)
4.B【三婶和村民的宽容大度并没有使二丙释怀,反而使他因“定罪”而依然大哭,从泪水变成血水可以看出。】
5.①通过写村民对“雄辩”的执迷,引发人们对言语力量的思考,为人物活动提供社会背景;②交代了二丙舌头消失的原因;③为下文“我”撒谎诬陷二丙导致舌头消失埋下伏笔;丰富文章内容,增加小说的趣味性。(每点2分,共6分)
6.①小说内容夸张、情节荒诞。如晓庄人舌头功能被刻意放大变形,沉默或者撒谎竟然会使舌头消失的情节设置更是违背社会现实,带有明显荒诞性。②小说刻画的人物源于现实。小说中“我”伙同乌木对二丙栽赃陷害,这些不公不义、欺软怕硬、埋没良知的人性弱点都符合生活真实。③小说正是通过舌头消失的荒诞情节,批判生活中的人性陋习,主旨深刻而发人警醒。(每点2分,共6分)
7B。A项,慊—惬;C项,然—燃;D项,畜—慉。
8B 9D 10.C 11.B (三代是夏商周)
12.D (“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于文无据)
- 8 -
13.(1)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魅又能把我怎么样呢!”(“速” “生” “如予何”各1分,大意2分)
(2)略
14.B【解析】“自己的愉悦心情”与全文的情调,特别是与后两联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不一致。颔联对美景的描写,只是起到一个“以乐景写哀情”的作用。
15.①开头对景物进行描写,极力写出景物的美好,从全诗来看,颇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意味。②在对景物充分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出“万物盛衰天意在”的道理,为后文抒情议论作铺垫。③最后一联以“无穷好景”概括前文景物的特点, 又以“无缘住”表达内心的无奈,且进一步反衬自己“区区暮亦行”的内心悲苦之情。(每点 2 分。)
16(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4)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5)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7D
18选A B项成分赘余,去掉“来自于”中的“于”
C项,成分残缺。在“自救互救”后添加“的方法”;
D.成分残缺,介词掩盖主语,删去“在”“中”。
19.C
20.选C。 A项,敬启:敬辞,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适用于工作关系。用在编辑自身不妥当。B项,斧正:用于请对方修改文章,敬辞。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C项,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种职务,敬辞。使用正确。D项,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用于别人不得体。
21.①避免谣言与恐慌乘虚而人②谣言会让恐慌扩散③消除公众恐慌
22略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当孔子还是一个孩子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就爱把玩具当做祭器摆设起来,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长大后,孔子先是给季孙氏家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乐理,听到了虞舜时的《韶》乐时,就入迷地学起来,一连三个月连肉味都吃不出来了,齐国人因此赞赏他。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了中都宰,一年之后,周围各地的官员都来效法他。他从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参与鲁国政事仅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了路不拾遗的良善风气。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于是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了。孔子到宋国去,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就派人把那棵大树砍了。孔子就离开了宋国。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 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郑国去,和他的弟子 们失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口。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憔 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子贡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一听反而开心地笑起来, 说:“对啊!对啊!”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陈蔡两国串通起来发兵把孔子一行包围在陈、蔡 之间的一片荒郊野地里。孔子他们想走走不了,带的干粮也都吃完了。那些随从弟子们一个 个都饿得精疲力尽,站不起来了。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孔子从离开鲁国去各国游历,到最后返回,前后共经历了十四个年头。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了,当时礼崩乐坏,《诗》《书》也都残缺不全,于是孔子就一方面考查夏 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一方面整理《尚书》,所以《尚书》《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大约有三千多篇,孔子删掉了那些重复的,选出了那些可以用来对人们进行礼义教育的,给选出来的三百零五篇古诗都——地配上了乐曲来歌唱。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说:“我的理想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靠着什么让后人认识、了解自己呢?”于是他就依
- 8 -
据鲁国的历史资料写了一部《春秋》。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学生,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自愿搬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去住的孔子的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去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二百多年了还没断绝。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 8 -
相关文档
-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13页
-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2021-06-0616页
- 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2021-06-0633页
- 黑龙江省哈三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6-0614页
- 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扫描版2021-06-0612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19-2022021-06-0624页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2021-06-0628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19-2022021-06-0624页
-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第一中学2020届高2021-06-0629页
-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6-06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