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0 KB
  • 2021-06-06 发布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作文第6节作文的中心明确、突出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第六节 作文的中心明确、突出 “中心明确、突出”是指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突出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文章 始终,统率所有的内容。这里需要指出以下几个要点:一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 主要观点和一种感情倾向;二是这个中心必须贯穿始终;三是作者用到的所有材料都必须服 从这个中心。在记叙文中,作文中心具体表现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文章的主题思想,不论是 直露的还是含蓄的,作者的感情倾向都应明确,主题思想都应突出;在议论文中,作文中心 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明确表达出来。 “中心明确”(观点鲜明、精心选材、巧妙点题、善于点旨)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 之一,也是衡量考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从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情况看,考生在点明文章 中心方面存在的主要误区有:一是不能全面解读材料,断章取义,只就一点阐发,或者中心 空泛甚至解读错误;二是选材不为中心服务,与观点若即若离;三是点明中心的方法不够丰 富,甚至不会点题。如 2016 年高考全国乙卷的漫画材料,很多考生只抓住其中的“分 数”“男孩表情”等要素立意,或谈分数的重要性,应刻苦学习,或谈“掌印”与“唇印” 的关系,而没有联系整幅漫画进行阐发,这些都属于不能全面解读材料。 领头的不只是致富 2016·四川一考生 创业达人小羽的创业历程既艰辛又困苦。一开始,她凭借自己的才智对花茶工艺进行了 创新,但不久后市场上就假货漫天。小羽的做法令我感到疑惑,她并没有保护自己的专利, 而是加以推广并制定了行业规范。虽然最后成为致富带头人,却让人不能理解。 这样的做法明显就是错误的,从她放弃维权开始就错了。虽然看似最后到达了成功的彼 岸,但却是细思恐极。面对数量巨大的伪劣产品反而进行所谓的技术推广,难道不会让市场 更加混乱吗? 总有人称中国为“山寨之国”,因为中国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总是一味模仿他人以赚取 利润。但是,这样的纯粹模仿带来了什么后果?不仅给外国人留下了中国人抄袭是本性的印 象,同时也间接地带动抄袭之风的兴起。所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不能占有大量优势,反而会 因为缺乏原创设计而失去关注。同时,由于版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原创也得不到尊重,会 进一步促使商家为了利润而走上山寨之路,到时候就真正成为山寨专业国了。 那么,为什么小羽不重视版权保护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申请专利是一个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漫长又麻烦的过程。申请专利必需按照规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必要的申请文件。申请发 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应当提交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和必要的附图等 文件。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应提交请求书、该外观设计的图片或照片、简要说明等文件。专 利申请文件可以由申请人自己撰写,也可以委托他人撰写。 光是这一点,非专业人士就会头昏脑涨。小羽作为一名花茶创新者,显然在这方面并没 有任何经验,所以对于她来说,申请专利也许根本是个可有可无的程序。其次,由于我国出 台版权保护法律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国家对于版权保护的意识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而 且,当时的法律已经明显滞后于外国了。 现在国家开始注重版权保护,同时又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环境 下,小羽的思维的确令人费解。虽然创新工艺是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是在市场上山寨之风又 一次刮起之时,反而不维护自己的专利,而是推广技术,这样的做法不值得学习和提倡。虽 然使地区富裕起来,但是也会传达给创业者另外的信息,与其自我创新,不如抄袭他人,反 而助长了市场上的山寨之风。 无论小羽得到了多么辉煌的成功,作为一个致富带头人,不仅仅应该在技术上带头,更 应在版权保护上带头,这样才能将“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使中国的原创品牌更 多,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更具影响力。 名师品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心突出,观点鲜明,全文以事论事,以事 说理。开篇概述材料,提出观点;主体部分应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因果、假设、 设问与反面论证的方法;结尾处回扣材料和观点,前后照应,深化中心论点。本文 立意具有思辨性,别具一格,从维护版权的角度来构思全文,分析不是一边倒,而是全面综 合地在论述,突出了分析的思辨性,当然也体现了作者的阅读知识面和关注现实的能力。 亮点点评 中心明确 层次清楚 一、观点单一,中心明确 中心本身应该明确地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 含糊其词。并且一篇文章中心应该始终不变,作者不能提出与中心相对立或矛盾的观点。高 考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 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话题”的中心意思相合,并 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 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 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二、合理选材,紧扣中心 很多考生认为只要从材料中准确提炼出中心,作文的中心就明确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 识。其实在当今高考作文审题难度普遍下降的前提下,考生的作文依然存在许多偏题跑题现 象,主要原因是考生在选材方面存在失误。如何才能使选材符合文章的中心呢?考生要做到 以下两个“确保”: 1.确保材料的核心内涵符合中心 有些素材可能适用多个话题,考生选材时必须从文章的中心出发,挖掘素材中符合文章 中心的一面。此外,考生必须辨明一些易混淆概念,如“理想信念”和“执着坚守”不是同 一个概念,前者强调心理,后者侧重行为,选材时必须仔细分辨素材的适用话题,找到准确 的挖掘角度。 2.确保分析阐述时不节外生枝 考生在列分论点时要注意分论点应与中心论点相吻合。 如某考生写了一篇题为“看不见的才最美”的文章,其中一个片段如下: 珍宝因隐匿在地底而被人遗忘,因为世人总是缺乏探索的欲望和发现美的眼睛。现代社 会中,人心的浮躁决定了其眼光的拙劣和短视,而决定一个人的本质的却是其深藏的内心世 界。身体纤弱的王昭君,用双手架起连接两个民族的桥梁,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任砸在她身 上,而她义无反顾,毫无怨言地担起了这份责任。我们不敢想象,她是怎么用纤长柔软的手 指,在琵琶上弹奏这一首豪迈壮阔的出塞之曲的。王昭君对民族责任的坚守,足以感天动地, 可世人总将眼光定格在其美丽的外表上,岂不痛哉! 此片段的中心是谈世人缺乏探索欲望和发现美的眼睛,但考生在论述中将话题转向对王 昭君历史责任的阐述,游离了中心,实在可惜。 三、恰当表达,点明中心 要使文章中心明确、突出,不仅要准确审题,选材切中主题,还要在行文过程中点明中 心。有不少考生自认为立意符合中心,文章就不会偏题,不必再点明中心,结果阅卷老师没 有从其作文中看出中心或认为其中心虽有但不突出,从而导致失分。在行文过程中适当点题, 不仅可以使中心更加突出,还可以让结构更加紧凑,思路更加清晰,更能让阅卷老师在极短 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脉络。那么如何点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点明中心 好的标题应该准确点明题意,不可顾左右而言他,也不可大而无当。主体部分可分条阐 述,表明中心。开头与结尾都是文章最为醒目的地方,考生必须在这些关键的地方也点明中 心。 [训练 1] 下面是一篇中心明确、突出的考场作文,请指出作者在标题、开头、主体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结尾是如何点明中心的。 读书是快乐的 湖北一考生 ①养性莫若修身,至乐莫若读书。 喧闹和繁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人和人的碰撞,人和物的磨擦是人们无从逃 避的必修课,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许多诱惑和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焦 虑和烦恼——心灵,时常被揉搓得疲惫不堪。我们该到哪里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有人选择轻歌曼舞的筵席,有人选择五光十色的荧屏,有人选择费心劳神的麻牌,但我 要说一方有书的天地,是更适宜我们心灵憩息的乐园。 ②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 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 曹雪芹,去访问罗贯中,去聆听鲁迅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 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沉静;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少了一分愚 蠢,多了一分睿智。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③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 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 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眼前, 心境与文学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 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陶冶性情,益人心智,发人深思。 ④读书之喜,结良师益友。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以书为师似 与先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 是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一颗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让心绪得到安祥和宁静。书又是益友, 痛苦时,书给你安慰;消沉时,书使你振作;迷茫时,书给你方向。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 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 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滋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只要有心读书,便 可忙里偷闲。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份,若非有意有情,很难 与书结为“百年之好”。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沉静心灵, 参悟人生,拥抱生活。 ⑤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增知,修心,养性,致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示例)文章以“读书是快乐的”为标题,点明观点;开头引用戚继光的名言 “养性莫若修身,至乐莫若读书”,打出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主体部分从“为什么”的角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加以论述。结尾照应开头之意,以反问出之,收束干脆利落。 2.反复点明中心 一要不断出现文题中的词语(命题作文紧扣标题、话题作文紧扣话题、材料作文紧扣主 题),文中适当增加点题、扣题的字眼,不断地告诉阅卷老师,我的作文没有偏题。二要学 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反复点题。在文章的段首和段尾分别点题,必要之时,点题句可单独成 段。 [训练 2] 读读下面这篇考场作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反复点题的。 常怀感恩之心,领略人间风景 甘肃一考生 “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一句感恩的话语如此朴实。 “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这一感恩的举动格外暖心。殊不知,唯有 常怀感恩的心,才能领略人间的幸福风景。 因为感恩,爱才变得勇敢。他是广州“全城义剪”活动中的主角——碧心的父亲。女儿 罹患白血病的噩耗没有使他意志消沉,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心生感恩。他没有放弃生活, 没有以弱者的形象接受大家的善款。他凭借自己会理发的手艺,顽强地对抗着命运的不公。 他说“剪一次头发就离希望近一些”,于是,那么多心怀感恩的人参与了感动整个广州城的 “剪爱”活动,出力的理发师们、被剪头发的爱心消费者们,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来,感恩必是心底涌动的那份真情。常怀感恩的心,才能将别人的爱铭记在心中,化 成一股力量。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将爱化成一份力所能及的支持。因为感恩,爱才变得勇敢。 因为感恩,爱才得以传递。还记得微博上火速流传的一件事情吗?天津“的哥”马志刚, 他拒收一位盲人乘客的车费,表示“我不伟大,我挣钱比你容易”;而下一位乘客又坚持多 付费给他,他说“我也不伟大,挣钱比您也容易点”。得知此事的马志刚的女儿写了一段“老 爸跑车录”发到微博上,50 岁的老马在他不熟悉的微博世界里火了…… 想来,感恩必是可以传递的份份真情。若不是懂得感恩自己的拥有,就不会有“的哥” 的悲悯,就不会有下一位乘客的支持,就不会有大批博友的转发。因为感恩,爱才得以传递。 相反,不懂感恩的人,必是狭隘痛苦的。 多少人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处境,把别人的善意看成理所当然;多少人总是抱怨自己的生 活,忽略了已握在掌心的幸福。于是,世间多了那么多报复他人乃至报复社会的举动,让人 慨叹、唏嘘。不懂感恩,非但足以让自己痛苦,还会给他人带来不幸。 若你是个懂得感恩生命的人,你会发现生命是一页页充满希望的篇章。 若你是个知晓感恩生活的人,你会发现生活是一段一段走过的风景。 若你是个习惯感恩他人的人,你会发现曾有那么多人含笑以花香贻我。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做个心怀感恩的人吧。在考验道德的时代,让我们愿意 相信生活中的爱,让我们愿意传递生活中的爱。常怀感恩之心,才能领略生活中最美的风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示例)这篇文章采用反复点题法,文章的开头用老王的话和实际行动引出文 章的中心论点——“唯有常怀感恩的心,才能领略人间的幸福风景”,观点鲜明,主题突出。 接着从“因为感恩,爱才变得勇敢”“因为感恩,爱才得以传递”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材料 新颖,论证充分,环环相扣。然后再从反面论证了不懂感恩的不良后果,三句“若你是……” 构成排比,层层将感恩主旨推向高潮,让人深思感恩之心当永存!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浑然天成。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文学家马雅可夫斯基在公园散步时,看到公园的角落里蜷缩着一个形容枯槁的乞讨 者。马雅可夫斯基想让他吃个饱饭,可是,当他走到乞丐面前才发现没带钱。望着乞丐充满 渴望的双眼和伸出的双手,他十分尴尬,思索了片刻,他走上前握住乞丐枯瘦的双手说:“真 不好意思,今天我身上没带钱。”乞丐热泪盈眶地说:“先生,您是第一个愿意和我握手的人, 您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尊严。”马雅可夫斯基诚恳地说:“哪里,我还要谢你呢,你是第一个我 没有给钱却没有骂我的乞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本则材料涉及两个对象:文学家马雅可夫斯基和乞丐。他们代表两类不同的社会角色, 前者是社会地位高、成就大的成功者;后者是社会地位低、没有人生成就感的失败者。马雅 可夫斯基对乞丐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弱势群体身体上的关爱和心灵上的尊重,而乞丐对马雅可 夫斯基的态度则体现了弱势群体对一个关爱、尊重自己的人的回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 融洽的关系。从马雅可夫斯基的角度分析,他虽然没有带钱,但很真诚地向乞丐道歉并与其 握手,以此打动了乞丐,可以立意为精神上的关爱与体恤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从乞丐的角 度分析,他没有因马雅可夫斯基没有给钱而失望,反而更加感激对方,表明乞丐把对精神的 尊重看得比物质的施舍更重要,可以立意为尊重的力量大于施舍;从综合两人的行为的角度 分析,“您是第一个愿意和我握手的人”和“你是第一个我没有给钱却没有骂我的乞丐”从 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社会需要和谐,要用我们每个人的诚意减少情绪的对立的观点。 【精彩片段】 下面的文段阐述了“悲悯同情常常会拯救一个人的灵魂”的观点,引用了奥黛丽·赫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关爱贫穷地区的儿童的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充分论证了观点。 悲悯同情常常会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奥黛丽·赫本,英国著名影星,现实中善良、美丽 的她,超越了她所塑造的任何一个银幕形象。晚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慰 问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许多国家。在苏丹,她和一位艾滋病儿童 握手,并把他抱在怀里,两人美好灿烂的笑容,成为当年世界摄影展中最美好的记忆。1992 年底,她拖着病躯,奔赴索马里,看望因饥饿而面临死亡的儿童。赫本拥有名利和财富,可 她从不趾高气扬,她一直谦和、温厚,把小爱融入大爱。在她离世之后,依然还有那么多受 到她帮助的人缅怀她,纪念她那如一池春水一般滋润贫困地区孩子的伟大心灵。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枝花,开在去往春天的路上,安安静静,不争不吵。我问:为什么你不在春天开放呢? 它说:春天太拥挤,何必凑热闹!我问:在去往春天的路上,你不觉得寂寞吗?它说:正因 为寂寞,所以我要开放,消除一季的寂寞。我又说:等春天过了,游人就走了。它微笑道: 我开过了,何必在意游人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对于本则作文材料,考生要关注主要对象的言行所透露出的寓意。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一 枝花”和“我”的对话,“花”与“我”的第一轮对话表明“花”与世无争,淡然处世;第 二轮对话表明“花”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第三轮对话体现了“花”专注于自己的绽放, 不因游人是否驻足而喜悦或忧愁,强调人格的独立。从“花”的角度,可以立意为不要随俗 和趋同,在安静中保持人格的独立,要有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不要在外界的评判中迷失自我 等。从“我”问的问题的角度,可以立意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抓住机遇等。若写记叙文, 考生可以塑造一位坚守本心、默默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人,也可以写一个做事注重过程、 对结果很淡然的人。若写议论文,考生须要赞扬那种面对浮华泰然处之、不与群芳争春的风 范等,从而使文章显得更有深度。 【精彩片段】 下面的文段首先引入材料,论证花淡然处世、坚守自我等品质,引出“这样的境界需要 有一种与时代逆向而行的勇气和心态”的观点,并选择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离乱中坚守独 立人格的素材,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在混乱的尘世中,需要一种对美好纯粹的人性的坚守。世界需要那朵开在去往春天的路 上的花,身处纷乱的尘世,她乐观、洒脱;被世人遗忘,她恬淡、平和。这样的境界需要有 一种与时代逆向而行的勇气和心态。抗战期间,在李庄这样一个位于四川宜宾长江边的普通 小镇中,正聚集了一批如那朵花一样的知识分子。与那朵花不一样的是,他们并不孤独,他 们是一个群体,他们形成一种中国力量。他们在烽火硝烟中辗转来到李庄,他们用中国知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分子的担当与情怀,书写了中国文化的奇迹。试想,如果没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用捡来的包裹 过点心、糖果的油纸做稿纸,在昏暗的油灯下静心创作,又怎能会有举世瞩目的《中国建筑 史》?的确,越是在离乱的年代,这种文化自信、文化使命感往往越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