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51 KB
  • 2021-06-06 发布

2019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分析综合与语句翻译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1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分析综合与语句翻译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 题: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二是“下列对 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复习中最重要的 部分,从 2009 年看,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除北京卷外均就此设题考查,而且分值最高 可达 10 分,一般也在 6 分以上。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 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雅”,就是 文字简明、优美。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外,文言句式虽然 不直接考查,但在翻译文言语句时,如不懂句式的相关知识,也会影响到翻译的正误,因 此,在下面的知识讲解中,也会对句式知识作以介绍。一、命题原则 从考试说明的角度而言,文言文的分析综合包括以下内容: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它要求学生在 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 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 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 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有: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 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等。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 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 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它要求:一是概括的 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赅全,丢三落四; 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二、命题手 法 解答这类试题,需要着眼全文逐项分析。命题者常常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变化 上做文章,有时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也会加入一些干扰因素。错误选项的设 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张冠李戴,把本来不是甲的语言行为转换到甲身上去。 2.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恰与原文意思相反。 3.牵强附会,曲解原文的意思造成与原文不符。 4.添枝加叶,主观地补充或添加原文中没有的内容。 5.事件杂糅,把不是同一时间、地点的事糅合起来表述。 6.以偏赅全,只抓住一点概括而忽略了整体句意。 7.时空错位,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 8.强加因果,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两个方面强拉在一起。 三、识别命题中的干扰点的基本策略 (一)速读文段,捕捉文中信息。第一步大致了解文中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 者、看法。第二步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官职等,再分析人与人,人与 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第三步扫清文字障碍,尤其是要关注加点的词,这里往往是命题 的关键。 (二)概括每段或每层文段的内容,与题干和选项仔细对照,反复推敲,选出正确答案。 (三)掌握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技巧,就是在解读考点中讲的那几条,平时应通过训练,对这 类手法培养一定的敏感性。并且只要一看完试题,就要善于从那几个方面来识别。 四、阅读史传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我们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 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 文相抵牾的地方。 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根 据这种目的,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初读文章。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 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的话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 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再读文章。充分利用文言文最后一道题以及实 词解释题来推断。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结合全篇,推 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核对文章。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 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 式有以下几种: 文言句式 1.“……者,……也”“……,……也”“……,……者也”“……者,……”“…… 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 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如:“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 . “ 为 ”“ 为 …… 所 ” 表 被 动 。 如 : “ 父 母 宗 族 , 皆 为 戮 没 。 ”3 . 用 “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于+主动者”。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下面主要介绍宾语前置句。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 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 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 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 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 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 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②谓宾 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 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 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 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 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 前置。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为“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 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 译为“喜爱莲花”。这里的“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 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 面的原因。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 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来源:Zxxk.Com]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 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 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 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 舟”。 (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 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 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 “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 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 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 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 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 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 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 话省 。如 :( 孟 子) 曰 :“ 独 乐乐 ,与 人乐 乐, 孰乐 ?”(王 )曰 : “不 若与 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五、固定句式(短语) 1.之谓 叫做,才算;就是,说的就是。例:夫子之谓也。【说得就是夫子您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之谓也。【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 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 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3.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 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 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 4.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 会减少吧?】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 的地方吧?】5.于是 (1)“于”是介词,“是”是代词: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对 此……例: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不,我为什 么对这感到痛快呢,只想以此求得我最想要的……我头脑昏乱,不能比这更进一步(地领会 您说的道理)。】 (2)与今同。例:于是相如前进缻。【于是相如上前献上盆缶。】 6.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7.非……而何? 不是……又是什么呢?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 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 8.何所……? 相当于“所……为何?”,“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例:吾 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 9.何为……? 相当于“为何……?为什么……?”例: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孟东 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 10.何……哉(焉)? 怎么……呢?什么……呢?为什么……呢?例:王笑曰:“是诚何心哉!”【王笑道: “这真是什么心理呢!”】不然者,我何辞焉!【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能推卸(责任) 呢!】11.既……则…… 在……后,就……;既然……那么……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在出洞以后,就 有人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 12.见……于…… 被。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13.可以 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宣王)问道:“具备 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用来行王道统一天下呢?】 14.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例: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既然这样,那么即使 玷辱它而称它为愚溪,也是可以的。】 15.如之何……? 怎么能……呢?例:如之何其废之?【怎么能废弃呢?】 16.如……何?奈……何? 拿……怎么样呢?例:尔能奈我何?【你能拿我怎么样?】 17.庶几 大概,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吾王庶 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大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 吧……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18.孰谓……? 谁料到……?例: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唉!谁料到你竟突然去世离开了我 啊!】 19.虽然 虽然如此,即使如此,尽管如此。例: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如此,他还是有未曾建 树的。】 20.往往 处处,到处;常常。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 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心得。】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 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来得了软脚病,时 常疼得很厉害。】 21.唯……是…… 倒装结构。例:惟(唯)命是从。 22.未尝[来源:学科网 ZXXK] 从来没有;不曾。例: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问他跟谁一起吃 喝,他说的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可从来也不曾有地位高名望高的人到家里来。】 23.无以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军中没什么可以助兴,请让臣舞舞剑吧。】故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积累,无法到达千里之 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形成江海。】 24.无乃……乎(哉、尔、也……) 不是;恐怕……吧?例: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不是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吗?】然后 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到)这种局面后才找谋臣,恐怕晚了吧(不是晚了吗)?】25.无 所 没有……的人(或物),没有……;没有地方……,没有办法……,没有条件……例:漱涤 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能洗涤万物,包罗各类形态,而不回避什么。】会征促 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向百姓征收,可又没有抵 偿的东西。】 26.无庸 不用,无须。例: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像寡人这样的人,怎么知道羞耻 呢?请暂时不用打仗了。】 27.向使 当初假如,先前如果。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 的土地……】 28.以……故…… 因为……所以……;因为……的缘故。例: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因为我的缘故,都被 “愚”的名称玷辱了。】 29.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常常是中间省略“之”。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 所用。【(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是因为我)认为小礼节没什么用处。】引以为流觞曲 水。 【(把泉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相如回国 后,赵王认为他是有才能的大夫。】 30.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君臣相 对而视,不知该向何处去,竟至于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至于今,郡 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到了现在,吴郡的贤明士大夫向当权者请愿。】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孤苦伶仃,一直到长大自立。】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 补、删除、调整。[来源:学科网] 文言翻译一、保留专有名词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 留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 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 译,照搬即可。二、替换差异词语 文言文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主要有以下几 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 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 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 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 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有的 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三、增 补省略成份[来源:学科网 ZXXK] 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时需 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 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 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 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 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 统治已经很久了。四、删除无义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 译。主要有以下情况: 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 的。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唯独 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五、调整特殊语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 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 简陋的呢? 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 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 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 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一、不能直译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把其本体或被指代的事物直接说出 来。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蒲松龄《促织》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 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以下是几类难点的应试对策 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需要展开。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会不来呢?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 染、铺陈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压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文: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二、一些表反问、婉商、推测语气的文言语句的翻 译方法 主要是掌握有哪些这样的词语或句式,平时复习时都掌握了,考试时自然就不是难点了。 [来源:Z#xx#k.Com] 例: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2009 年山东卷) 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解析】“可”是一个表反问的词,其意是“怎可,怎能”。 例: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2009 年福建卷) 译文: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鸿”是人名,其人自指) 【解析】“宁”也是一个常考的词,它表示反问:怎么,怎会。句中的“忧”是使动用 法,使……忧。例: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 年天津卷) 译文: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解析】 句中的“其”表示推测“大概”。 三、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 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 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 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 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 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 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2009 年安徽卷) 译文: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 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 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2.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诏不许,然甚壮其意。(2009 年广东卷) 译文:(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 “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显然不妥。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 过失。 【解析】 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 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 “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四、如何识别并准确翻译被动句 主要方法是掌握被动句的几种常见情况,并培养自己对这几种情况的敏感程度。 “见”字,它可以独立表示被动,也可以和“于”构成“见……于”格式表示被动。 “于 ”字 ,“ 于” 往 往引 出动 作主 动者 ,“于 ”前 面的 主语 往往 是被 动者 。[ 来 源:Z#xx#k.Com] “为”字,它一般与“所”联合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没有任何记号的被动句。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指出下面文段中的被动句并翻译。 太祖(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曹冲)谓 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 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之者,其主不 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 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 鞍县(通“悬”)柱乎?”一无所问。 【解析】 首先找“见、于、为”这样字眼的句子,根据语境看一下是不是被动句。 有些没有任何标志的句子也可能是被动句,要根据逻辑和事理来思考一下有没有这样的句 子。 【答案】 ①为鼠所啮。译文:被老鼠啃咬。 ②今单衣见啮。译文:如今单衣被老鼠咬破了。 ③儿衣在侧,尚啮。译文:我儿的衣服就放在身旁,还被老鼠咬了。 五、如何识别并准确翻译省略句 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兼语、介词等在文言文中都可能省略。但最常见的是介词的省略、 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出现。主语的省略一般可从语境中做出推断。 例:指出下面的省略并翻译全句。 (1)唯罴(人名,指王罴)信著于人,莫有隐(指隐藏粮食)者,得粟不少诸州。 (2)鞠咏(人名)之才,不患不达。 (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解析】 第一句先从介词的角度来检查,会发现第一句“不少”后省略了“于”。第二 句前应有“以”,且“不达”前应有“未来”一类的词。第三句“逼”后省略了“于”。 【答案】(1)只有王罴信义显著于百姓,老百姓没有一个隐藏粮食的,所以最后得到的粮食 不比别的州少。 (2)凭鞠咏的才能,不担心他将来不仕途显达。 (3)荆州的百姓之所以归附曹操,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 六、怎样掌握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来源:学科网] 古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都有显著的外在特征。如“唯利是图”,我们可以概括为 “唯 X 是 Y”,其中的 X 一般是名词,Y 是动词。再如“何陋之有”,它等于“有何陋”, 如果用符号来抽象一下,就是“X 之 Y”,就等于 YX。 如“此之类也”就是“类此”,“此之谓也”就是“谓此”。用符号法提炼,可以从本质 上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例: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2)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禀丘,其不知丘(“丘”指孔子)也甚矣。 (3)是何可否之谓乎? 【解析】 第一句中的“奚以”即“以奚”。第二句中的“未之行”即“未行之”。第三 句的“可否之谓”就是“谓可否”。【答案】(1)不知道你凭什么知道这一点的。 (2)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赏赐给我禀丘,他太不了解我孔丘了。 (3)这为何还说什么可以不可以的话呢? 七、按字面意义讲不通时,要考虑是否有通假字的可能 一个普通的文言词语,如果按其字面意义讲不通,按活用也讲不通,就可能是通假字,应 该尝试按通假字的角度来解释。 例: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人有买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接连)三旦 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 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解析】 句中的“还”如果当“回来”讲,明显不符合语意。按使动、意动等也讲不 通。这时我们要考虑是否是通假字。首先找一个同音字来试试,如“环”如能讲通,这可 能就是对的。另外一处的“贾”,无论当“商人”还是当“卖”都不合语境,这时也应考 虑是否通“价”。【答案】 希望你围着马转一圈,离去时再回头看一眼马,我愿意献给 你一天的工钱。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 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 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文言翻译题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 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 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 来告诉后来的人。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 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 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了而不能伸直,不痛苦,也不妨碍工 作。如果有人能够使它伸直,就是去秦国、楚国(求医)都不嫌远,因为自己无名指不及别 人。无名指不及别人,就知道厌恶;良心不及别人,竟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懂得轻 重。”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 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 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 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来 源:Zxxk.Com] (2)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 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 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 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 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 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 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与语,以为然, 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 “嘻,请重公于齐。”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参考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 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 贫无烛的女子。 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 ‘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 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 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 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 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镇西是官名,即谢尚,人名)经船行,其夜清风朗 月,闻江渚闲沽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 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_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赞叹不绝。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原来 ,是袁虎在吟咏自己作的咏 史诗,谢尚于是邀请袁虎相见,对他十分赏识。【参考译文】 袁虎年轻时,家里贫穷,曾经被人雇佣,载运租谷。镇西将军谢尚从船边经过,那天晚上 清风习习,明月皎洁,听到江上小洲之间的商贩船上,有吟咏诗歌的声音,很有情调;所 吟诵的五言诗,又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他赞叹不绝。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原 来,是袁虎在吟咏自己作的咏史诗,谢尚于是邀请袁虎相见,对他十分赏识。6.阅读下面 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 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 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 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 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 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 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 候。 (3)如果没有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参考译文】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 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 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 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 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 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 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 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 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 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 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 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一、(2009 年辽宁卷)阅读下文,回答 1~2 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 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 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分析综合题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 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 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 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 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稻蔷友伞 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 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 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 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 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 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 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 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 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1.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 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③表现了孙谦的治理国家的才能。⑤表现孙谦的忠心。⑥表现了孙谦的俭朴,朴 素。[来源:学科网 ZXXK] 【答案】A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 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 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县令期 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 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解析】B 项所概括分析的“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此处在原文中是“谦 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孙谦不是不愿意作官。而是不愿以这 样的方式受到恩宠;明帝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而放弃这一想法,而是因为孙谦“辄散甲 士”,而气恼,虽然没有处罚他,但却不再任用他了。 【答案】B 【参考译文】 孙谦,字长逊,是东莞莒地的人。年轻的时候被亲戚赵伯符所了解,孙谦十七岁时,伯父 做豫州刺史,招引他担任左军行参军,凭借管理才能得到称许。因为办理父亲的丧事而离 职,寄居在历阳,亲自耕作供养弟弟妹妹,乡里的人都称赞他们的敦厚和睦。 后来出任句容县令,清廉谨慎记忆力强,县里人士称呼他“神明”。太始初年,在建安王 休仁那里任职,王休仁任命他为司徒参军,又禀告梁明帝,提拔他担任明威将军、巴东和 建平两郡的太守。这两郡位居三峡地区,以前的官员经常是凭借权威武力镇守这里。孙谦 将去任职,皇帝命令他招募一千人随从自己。孙谦说:“少数民族不归顺,原因在于对待 他们失去节制,何必烦劳士兵服役,耗费国力。”坚决推辞没有接受。到了郡职,广布恩 惠,推行教化,少数民族都感怀他,争着馈赠宝物,孙谦慰劳晓谕之后,送走他们,一点 儿礼物都没有接受。等到获得俘虏,也都释放回家。出于小吏百姓的官员俸禄,全都解 除。郡境之内一派和谐景象,孙谦的威望信用极大地树立起来。齐朝初年,担任宁朔将 军、钱唐县令,用简约的方式处置繁杂的事务,牢狱里没有被关押的囚犯。等到他离任的 时候,百姓因为孙谦在职期间没受官饷差役之苦,用车装载着丝绸追赶来赠送他,孙谦推 却不接受。每次离任官职,都没有私人宅邸,经常借用官衙空着的车棚马厩居住。梁明帝 将有朝廷废立的举措,想要招引孙谦做自己的得力心腹,就让他兼任卫尉,拨给他着甲执 杖的武士一百人,孙谦不愿意处于矛盾的关键位置,就遣散了武士,皇帝虽然没有责备, 但是也不再重用他。天监六年,外任辅国将军、零陵太守,虽然已经年老体衰,但还是努 力处理政务,官吏和百姓都很安定。先前的时候,郡内多有老虎施暴,孙谦来后就绝迹了。 等到他离任那天夜里,老虎就残害了居民。孙谦担任郡、县长官,经常勤勉的鼓励督促务 农植桑,一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收入经常比邻近的郡县多。天监九年,因为他年事已 老,征召作光禄大夫。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 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高祖笑着说“我使用您的智谋,不是使用您 的力气。” 孙谦从年少到年老,历任两县县令,五郡太守,在哪里都很廉洁奉公。夏天没有帷帐,但 是夜里睡觉从来没有蚊虫叮咬,人们大多为这事奇怪。年龄超过九十岁时,强壮得像五十 岁的人,每次朝会,就会比大家先到宫门。对仁义身体力行,行为超过常人很多。堂兄灵 庆经常得病寄居在孙谦家,孙谦外出回来问候他的生活身体状况。灵庆说:“先前喝的东 西冷热不合适,喝完当时就还是觉得干渴。”孙谦下来就谴责自己的妻子。有个彭城人刘 融,讨饭病重,无家 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等到刘融去 世,按照礼节出殡埋葬他。大家都佩服他的仁义之举。天监十五年,在还担任官职中逝 世,时年九十二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3~4 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 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 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 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 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 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 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 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 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 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 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注】 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 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 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放弃。④是说明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为官 清廉。 【答案】C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来源:学科网]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 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 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 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 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解析】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这是由于 司马之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 【答案】B【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县人。年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 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 亲。 强盗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送终 问题就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 不义的。”司马芝于是能免于 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魏武 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人。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 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 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据实禀 告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 误期而负责的。”司马芝不听,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 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 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们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 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 掾史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 南,信上详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 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 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弟子们在司 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 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 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 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 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过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 他传话。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 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 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一、 不仔细推敲因果关系,对指代的人物及事件做出错误判断 (2009 年山东卷)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 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 察。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 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学生答案】 不少学生未选 D,认为此项正确。 【现场点评】 考生主要是对“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这句话没有看懂,没有认 真思考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有客过而子汝金”是条件,是因,“遣之”即放他通 过,是结果,其中的“之”指代过路的人。考生认为“遣之”是“罢免这个官吏”。 【正确答案】 D 二、对筛选的标准缺乏准确的分析,以致误选 (2009 年江苏卷)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 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 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 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 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 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 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 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 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 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学生答案】D【现场点评】“有情”“有义”是并列结构,满足一点即可。考生应认真分 析该项所述内容是否“有情”或者是否“有义”。如果有些模糊不能确定,可先放置一 旁,优先确定那些明显的。如本题中的第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似乎符合 “有义”的标准,但并不是十分的确定,这时,可优先考虑①②两项,这两项所述内容明 显符合中国的义的标准。再来推定④⑥哪一个更合乎情义的标准。不难发现,④所说的是 情,对爱妾的感情,这是确定无疑的。而⑥所说的并不是典型的“义”更多的是遇到知己 的高兴之情的外现。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筛选的标准常见的有“直接表现……的是”,这 时考生就要注意“直接表现”这几个字,既不能是其因也不能是果,必须是直接的可以证 明所给观点的材料。还有的是没有直接二字,但也要注意其标准。 【正确答案】 A 三、重要实词积累不够,掌握不准,不能准确翻译词语的意思 (2009 年广东卷)翻译下面示例的句子。 示例: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学生答案】 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这是危险的过错。 【现场点评】 考生主要是不能准确把握“殆”的意思,应是“大概”。 【正确答案】(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现在看来)你大 概错了。四、重要虚词或固定短语句式掌握不准,以致对局部内容译错 (2009 年天津卷)翻译下面示例的句子。 示例: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学生答案】 于是,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 给齐国。 【现场点评】 该考生没有准确翻译“于是”一词,他以为“于是”与现代汉语的“于 是”完全相同,说明复习备考不全面,不到位。 【正确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 笼装着交给齐国。 五、看不出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以致译错 (2009 年重庆卷)翻译下面示例的句子。 示例: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 【学生答案】 但是那些陷入到自身当中的人,都是因为贪图冒领财物,和那些鱼鸟有什 么区别呢? 【现场点评】“陷”是使动用法,该考生没有看出,只是凭感觉来翻译。使动用法在翻译 时,要使用“使……”“让……”这样可以让评卷者明显感觉到你是按使动来翻译的句 式。【正确答案】 然而使自身陷入到灾祸中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 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