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湘潭县一中 刘芳 审核人:湘潭县一中 颜颖
班级 姓名 学号
本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第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涂改,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3=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一百年前,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人为“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而奔走呼号:“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无论从作品创作、结集的目的,还是传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诗经》都与后世的文人诗歌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挤压,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他们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带,在漆水、沮水旁觅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设“五官有司”而开启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诗《大雅•绵》,详细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具有典型的史官叙事的特点。而武王克商后使用于仪式的《大雅•大明》,同样被视为周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却表现出了与《绵》专注于记史相区别的、专注于颂赞的特征。稍后出现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等话语,表现出了浓重的陈诫意味。《绵》之记史,《大明》之颂赞,《文王》之陈诫,十分典型地说明了早期乐官职能由记史向仪式颂赞与陈诫的转移。
礼乐相须为用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早期是祭祖礼率先发展的时代,《诗经》中时代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便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如《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等。这些祭祀乐歌与仪式颂赞、陈诫乐歌相配合,初步呈现出了周礼“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礼乐特征。
宣王初年对朝政的反思,不仅表现在重视协调君臣上下关系的燕射之礼上,还表现在把那些为规劝厉王、讽刺朝纲大坏的“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以警示时王上。这实际上是对“正大雅”中《文王》所创仪式陈诫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只是由于历史环境与朝政状况的巨大差异,与《文王》一诗的诫语多针对“商之孙子”不同,《民劳》《板》《荡》等诗说的是“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规劝与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执政大臣。这一类诗歌被用于仪式讽诵,从根本上突破了仪式陈诫类乐歌的题材界限,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
在执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时,以文王、周公后继者自居的孔子,主动承担起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早年的从政经历,让孔子意识到在实践层面恢复周礼的不可为;于是,从学术层面通过教授弟子来传承周代礼乐文化,就成为孔子晚年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儒门弟子的传承中,彻底脱离了仪式与音乐之《诗》,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义化的诗教之路。
总之,西周时代以“乐”的形态与“礼”共生互动之《诗》,从重“乐教”向重“义教”的转化,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明,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马文琴《礼乐互动中的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
B.《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它的创作、集结以及传承的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C.“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造就了讽刺类乐歌在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蓬勃出现的局面。
D.礼乐共生互动的《诗经》,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曾使其一度与“乐”分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的观点,然后从《诗经》的创作、结集及传承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其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联系。
B.《大雅•绵》详细地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表明早期乐官部分地承担了记史的职能。
C.文章引《荀子》之语意在表明儒门弟子重视“诗”与“礼”的关联。
D.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文中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大明》和《绵》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可以看出西周早期乐官职能的转变。
B.由于西周率先发展起来的是祭祖礼,所以《诗经》中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
C.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
D.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的诗礼文明,其最初的源头便是周代《诗》与礼的关联互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3+6+6=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身后的眼睛(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这里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孩子与野猪对峙的过程中,父母在远处也很紧张,父亲举起猎枪要射击,母亲阻止,是怕伤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二人只能干巴巴的望着。
C. 文中绝大部分是在描写孩子,通过描写孩子与野猪搏斗,来渲染一种紧张气氛,却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这对父母对孩子真挚的爱。
D.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孩子与野猪对峙,而对父母的着墨不多。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主要要传达的主旨是:父母应该关注并鼓励牌困境中的孩子,而非直接援手。
5.小说在写孩子与狼对峙的过程中,生动传神的描写了孩子心理或动作,请用原文分条写出孩子的表现。(6分)
6.小说明明是写一个孩子勇敢地与野猪对峙,赶走了野猪,可作者却将小说命名为“背后的眼睛”,作何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3+6=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自2003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但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而在消失的村落中,其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获悉,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据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传统村落消失局面得到遏制,已进入复苏期,在今年启动的第五批传统村落调查中,预计总数将超过5000个村落将被基本纳入。
——《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
材料二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
材料三: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的高速发展都是古村落迅速消亡的重要原因。虽然发展本身是必须的,但因为我们此之前没有做很好的文化准备,将原本的农村文化大量抛弃。如今年轻人到城市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甚至老人后来也被带到了城市里生活,很多形成了惊人数量的空村、死村和村庄空巢化。还有就是农村的生活水平跟城市是有距离的,比较艰苦,尤其边远地区的农村更艰苦,所以迅速改变他们的生活不仅是我们整个的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农民自身的需求,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我们广大农民有权享受现代化、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方便,但是多种因素造成了这些古村落迅速的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大量的破坏,或者是完全消失。
——《搜狐文化专访冯骥才:古村落消亡速度惊人 一代人当自责》
材料四:尊重古村落的历史发展规律,留住古村落的文化资源,这才是保护的要义所在。传统村庄不仅仅是人类生存之地,最重要的是文化属性,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录。呼吁保护传统村庄,也就是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然而目前的一些保护措施治标不治本,仅仅只是保护传统村落的躯壳是没有用的,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有古村落背后的精神文化同样值得引起重视。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也要看到人和村落的联系,村庄和人从来不是分离的,因为人的生产劳作,村庄才一直维持它的活力。文化作为古村落的根系,如果不能够保留下来的话,古村落的保护也就没有了意义。
反观古村落的现实,最为着急的乃是空心化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反思。当前,村庄呈现出空心化严重的情况,部分古村落损坏严重、破败不堪。古村落的抢救就如同和时间赛跑,然而抢救常常追逐不上村庄消失的速度,一些承载历史与故事的村庄归为尘土。那么,解决这样的空心化难题,其实就应该就农村的劳动力如何才能够在乡村这个土地上留下,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只有留住人心,才能够留住人才,才能够守住古村落的根系,这样的保护才能够变得有意义。
——《古村落是乡愁的栖息地》
材料五:古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古村落能够有人气,固然希望能够保留住昔日那种鸡鸣狗吠的田园场景,更重要的是要让它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应该表现在对原住民之上,还应该表现在对城里人之上。必须看到,城市文明高度发达后,也有不少城里人厌倦了城市的拥挤和嘈杂,一些已经进入中产的人士更愿意移居乡村。但是,由于农村土地交易制度的限制,目前这种城乡互动的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很难建立起来。如果能够在农村宅基地交易上把口子放得更开,允许城市居民到乡村置地建房,城市里将有一部分人流向乡村,他们不仅能够为古村落带来可贵的人气,更能够给古村落带来各种新生事物,对于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是非常有利的。
社会永远是发展的。今天要求保护古村落,不能要求把它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那样的村落即使依靠国家的力量保护了起来,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居住在那里的村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最近15年里大量古村落加快消失,正表明了原有的保护措施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古村落要和现代文明接上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古村落和现代文明接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目前,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还还远远赶不上它逐渐消失的速度。
B、消失的古村落,都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让人感到惋惜,尤其是有思想的文化人士,如冯骥才等。
C、我历史文化名村片区分布主要以华东数量最多,其次是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较少。
D、年轻人进城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甚至老人也被年轻人带到城里,形成空村、死村,最后村子因为无人居住就逐渐消失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来看,文章运用大量的数据,就古村落的问题既给我们震撼性的惶恐,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B、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迅速消亡,既有农村青年向往现代文明、现代生活的主观原因,也有农村真正落后的客观原因。
C
、最近十几年里,有大量古村落加快消失,是由于我们原有的保护措施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天相关人员能够将这种现状公之于众,并展开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D、古村落的快速消亡,源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人口锐减,村落空心化。相反城市却有大量厌倦了城市拥挤和嘈杂的人们,他们是我们解决古村落空心化的最佳选择。
9.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古村落的保护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完成10-13题(3+3+3+10=19分)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兵久顿大名 顿:驻扎
B.孝孺被执下狱 执:执行
C.成祖颔之 颔:点头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法:效法。
11.下列文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 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 帝以为然 右手揕基胸,然则将军之分报……
D. 且哭且骂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3+6=9分)
阅读下面这半幅对联,完成14-15题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此为昆明大观楼下联,上联叙写滇池美景)
注:汉习楼船:汉武帝修昆明湖、治楼船以习水军。打通通往印度的路。
唐标铁柱:唐中宗时平吐蕃之乱"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为阻止宋徽宗在大渡河畔和大理购买战马,当时的边官编造宋太祖曾在版图上用玉斧"画大渡河为境界"的谣传: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指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4.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此联者由滇池的无限美景,很自然地就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制造这些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
B.“滚滚英雄谁在”之句让人联想起《(前)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句子,顿感英雄立于目前,精神振奋。
C.“珠帘画栋”,“断碣残碑”指的是人类行为留下的痕迹,“暮雨朝云”“苍烟落照”指的是自然事物。
D.“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其中数量短语极言其少,“疏钟”、“渔火”、“秋雁”、“清霜”列举的是滇池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生活。
15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此下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对秋天的景色作出的总括一句是:“ ”。
(2)根据《归园田居》一诗所叙,陶渊明认为自己进入仕途是“ ”,是一种错误。
(3)《氓》中“ , ”一句是女子失望的丈夫,采用“比”的手法,指出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以反衬男子的反复无常。
(4)从《兰亭集序》我们知道当时文坛弥漫着一种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对此提出不同的生死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3+3+3+5+6=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作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B.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C.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可厚非 指鹿为马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B.无可非议 指桑骂槐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C.无可非议 指鹿为马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D.无可厚非 指桑骂槐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C.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
D.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20.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惊闻你校在省首届中学生辩论赛痛击对手,勇获冠军,展现了我市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我市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务必以这次比赛作为新的起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栀子是常绿灌木,原产中国。 :它只适合种在疏松、肥沃和酸性的沙壤土中,植株附近不能有积水,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不能接受暴晒。栀子叶四季常绿,梔子花芳香素雅, :栀子的花、叶和根均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效,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九月到现在,我们进入高中已经三个多月了,三个月与所在学校的老师朝夕相处,从相识到熟知,我们对老师有了很好的了解。根据你的观察与思考,以你最有感受的老师为人物模型,以“成年后,我要成为你”为题,写一篇复杂记叙文。
要求:1、以事写人,不少于二到三件事;2、事与事之间过度自然;3、不得泄露考生个人真实信息;4、不少于800字,不超过1000字
语 文
参考答案:
1. 【答案】B (A说法强加因果,曲解文意。 C.原句是“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强加因果。 D礼乐,曾一度分离是否是儒家弟子德义化阐释的结果,文中没说,文中只说了它们又重合了。)
2. 【答案】A (并未否定《诗经》是文学作品,只是补充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
3. 【答案】C(强加因果,原文只是用“在……时”,指出孔子活动的背景,把它说成是孔子做此事的唯一原因就不对了。)
4. 参考答案:B“怕伤着孩子”的说法与全文的主旨相冲突,前面有“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的描写,父母已经看到孩子有自己走出困境的勇气,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觉得没有必要开这一枪。
5. 参考答案:(1)野猪出现时:孩子“眼睛睁的圆圆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2)野猪向前迈出三大步: “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3)野猪缩头准备冲向孩子时,“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4)野猪和孩子对视时,“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和“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答出一点给2 分,答出3 点给满分)
6参考答案:(1)从小说的的情节安排来看,孩子与野猪对峙的过程中始终有两双眼睛在背后盯着,这“背后的眼睛”是故事的有效组成部分。(2)从小说的结构安排来看,以“背后的眼睛”为题,有助于读者发现这篇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结构全文的特点。(3)从小说的主旨设置来看,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困境,是做父母的人永远要思考的问题,是直接援手,还是密切关注,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出手,“背后的眼睛”给予读者最好的暗示。所以以此为题,有利于读者领悟小说的小说的主旨。答出一点给2分
7.【答案】B
【解析】B“消失的古村落,都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错,原文是“其中有不少是具有……”。(A.材料一第二段中“遏制”一词,只能说情况得到控制,不能说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数字表格转化为文字表达是一种他类模糊表达。D没有任何问题)
8.【答案】D
【解析】D(3分)从材料五可以看出,原文说的是“不少城里人厌倦”,不是“大量”;另外材料五的观点是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增强农村的人口凝聚力,而吸引城市里厌倦了拥挤和嘈杂的人们,这只是解决古村落空心化的一个措施,其实更主要的还是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让入城农民在感受到城乡文明程度相差不大的前提下,自觉返乡。
9.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古村落的保护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6分)
【参考答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保护古村落除了重视物质文化之外,还要重视古村落背后的精神文化,要让古村落成为乡愁的栖地。
从材料五来看,保护古村落首先要让古村落与现代文明接上轨,发挥乡村的自然优势,提升乡村的物质文明;让人口逆流动,带给乡村足够的人气。(每点2分。)
10. 答案 B 解析 执:逮捕
11. 参考答案:A均是介词“把”。。B第一个“或”是副词,译为“有时”,第二个“或”是代词,译为“有的人”。 C第一个“然”是形容词,译为“正确”;第二个“然”代词,译为“这样”D第一“且”与后面的“且”联合在一起,是连词,译为“一边……一边……”,第二“且”是副词,译为“暂且”。
12. 答案 B解析 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13. 答案 (1)方孝孺却把文学看作是次要的东西,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记分点“末视”、“明”、“致”各1 分,句意2分)
(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记分点:“力请”、“即”、“死”,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应该(让他回去继续学习,以便)让他的才华成熟老练。”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
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座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14. 参考答案:B对“谁在”一词理解不正确,作者感到的是历史已去,英雄不再。
15.参考答案:(1)运用铺排(赋)手法,列数发生在此的著名历史事件,增加了滇池的历史厚重感,让读者感到此地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2)“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自然的伟力,暗示人们追逐功名不如投身自然,唤起人们对滇池风光的热爱之情。(3)”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运用蒙特奇(列锦)手法,多意象组合,描绘出一幅疏朗淡雅的美景,暗示出一种美好的生活场景。(4)虚实结合手法,“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属虚写,“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为实写,虚实结合,让作者的情感表露得更为全面,更有意蕴,使读者观此联后,更加热爱滇池这方山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16. 参考答案:
(1)万类霜天竞自由
(2)淇则有泮 隰则有岸
(3)误入尘网中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7.B(A主客颠倒,“对我们”主客颠倒。C搭配不当,“问题”与“关心”搭配不当。D语序不当,“目前”应放在“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前)
18.A(“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根据语境应用“无可厚非”。“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根据语境应用“指鹿为马”。“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贬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根据语境应用“趋之若鹜”。“终南捷径”指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根据语境应用“终南捷径”)
19.D(根据语境,从语意表达的角度是把不好的说成好的,这样可排除C项;从前后“吹捧”“吹嘘”的照应可排除A,从句子结构排除B)
20.示例:“惊闻”修改为“欣闻”;“你校”修改为“贵校”;“痛击对手”修改为“战胜对手”;“务必”修改为“希望”;“添砖加瓦”修改为“再谱新篇”(“添砖加瓦”是谦词)。(每改对一处给1分;只指出问题而未作修改或修改错误的,均不给分。如有其他修改答案,只要符合语境,可酌情给分)
21. 参考答案:(1)栀子的种植有较高的要求(2)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3)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每空2分)
相关文档
-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一中2019-2020学2021-06-0625页
-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2020-2021学2021-06-0636页
- 2020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 语文2021-06-0613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7周基础组合练12021-06-063页
-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10页
- 【语文】江西省宜春市第九中学20192021-06-0621页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图表信2021-06-0617页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2021-06-0613页
- 【语文】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2021-06-0615页
- 【语文】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0届2021-06-06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