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3.50 KB
  • 2021-06-06 发布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5月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是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史记》的,认为《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认为《史记》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文学。这种认识自然是正确的。然而,这样做无疑是忽略了司马迁自身的期许,忽略了司马迁以文学笔法书写史学著作的基本原则,忽略了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这种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史记》的正确解读,同时也降低了司马迁及《史记》文学及文化品质的倾向。‎ 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具体地讲,司马迁对《史记》的期许主要有两个:一是他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出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的“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落实之处是“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这两个期许构成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深奥的道理叙述得深入浅出。司马迁采用的笔法是从历史人物的生动事迹入手,选择典型事件或言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揭示最深刻的道理。‎ - 28 -‎ 所谓“究天人之际”,是指探究天道和人道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社会运动的规律。汉代是宗教神学盛行的时代,天人关系是汉代人关心的大问题。不过,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强调人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关于这点,从司马迁的言论及《史记》五体排列秩序中可得到证明。如司马迁在《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选择典型事例叙述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如果赵王能听进赵括母亲的意见,那么,赵军将不会因赵括指挥失误在长平惨败,导致40万士兵被秦将白起坑杀。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里,司马迁选择典型事例详细地叙述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在表达中,主要是通过描述生动鲜活的人物和言行来承担其历史哲学观的。‎ 所谓“通古今之变”,是指以变化为视点考察古今社会运动的历史,从叙述古今人物事迹入笔强调为现实服务的精神。具体地讲,在《史记》人物传记叙述时,司马迁有意识地建立了“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历史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历史循环论。从大的方面讲,司马迁的历史循环论思想主要有四个一是《周易》(包括《易传》);二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三是“孔孟学说”;四是董仲舒的“三统说”。这四个来源作为司马迁历史哲学思想的基石,不仅承担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思想,而且与“本纪”形成了特殊的表达关系。如在历史的叙述中,司马迁分别以《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等为叙述载体,选择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件和人物言论,深刻地揭示了秦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历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认为《史记》是一部开创了中国史学新纪元、有很强文学性的纪传体作品,大都是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史记》的。‎ B. 司马迁有自己的人生期许,有作为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这两点决定了《史记》的文学性。‎ C. 在《报任少卿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表达了对《史记》的两个主要的期许,这两个期许构成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 D.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是博大精深的,而以小见大,选择典型事件或言行,进行生动的叙述是司马迁采用的笔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汉代盛行宗教神学,人们普遍关心天人关系,司马迁提出的“究天人之际”的期许带有时代特征,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神学的烙印。‎ B. 司马迁的言论、《史记》的五体排列秩序以及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手法都证明:在天人关系中,司马迁重点关注的是人,强调人对社会运动的作用。‎ C.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赵王任用赵括指挥长平之战而失败,导致赵国由盛转衰的史实,说明了人可以影响历史活动。‎ D. 无论是“究天人之际”还是“通古今之变”,司马迁都是选择典型事件和人物言论来叙述人物,以表现其历史哲学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8 -‎ ‎ 作者认为不应该忽略《史记》的哲学特质,否则会违背司马迁的创作初衷,影响到我们对《史记》的正确解读。‎ B. 在表达天人关系的历史哲学观时,司马迁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生动的描述来强调人在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的。‎ C. 司马迁以《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孔孟学说”、 董仲舒的“三统说”为来源和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D. 《陈涉世家》等篇章除揭示了秦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司马迁整体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B项,“有作为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这两点决定了《史记》的文学性”曲解原文。根据原文第一段第三句话“然而,这样做无疑是忽略了司马迁自身的期许,忽略了司马迁以文学笔法书写史学著作的基本原则,忽略了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可知,《史记》的“文学性”是由司马迁的笔法决定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中,‎ A项,“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神学烙印”错在“深深地”。宗教神学可能对司马迁有影响,但程度不深。从原文“不过”“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可以看出。‎ 故选A。‎ ‎【3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C项,“司马迁以《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孔孟学说’、董仲舒的‘三统说’为来源和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循环论思想”遗漏条件。根据原文“从大的方面讲,司马迁的历史循环论思想主要有四个一是《周易》(包括《易传》);二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三是孔孟学说’;四是董仲舒的‘三统说’”,原文有限制条件“从大的方面讲”;武断绝对,原文说“主要有四个来源”。‎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 28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12月25日诞生,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材料二:‎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一年来,不断激发中医药的潜力与活力,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新成效。‎ 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方面,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向全国推广加强基层中医馆建设、合理确定中医按病种支付标准、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创新中医诊疗模式等经验。各地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比如江苏试点公立中医医院人员编制备案管理;河南两家中医医院入选全省重点建设六个区域诊疗中心规划;云南总站推广绥江县中医药进家入户的经验等。‎ 一年来,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不断增强,包括人民群众获得中医药服务的途径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等。‎ ‎(摘编自《中国人物》)‎ 材料三:‎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 - 28 -‎ 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欢迎。正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传统医学国际展览会上,中国展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莫斯科国立谢切诺夫第一医科大学教授、论坛学术负责人济洛夫就认为,仅靠西医疗法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存在明显不足,要想有效地对病人进行诊疗,需要借鉴东方国家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签订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建设了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为搭建高水平中外中医药合作平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针灸等中医疗法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获得认可,中药的潜力也有望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被进一步发掘。世界传统医学体系国际论坛期间,一些专家认为,以青蒿素为例,它的研发过程与中医药传统的“煎煮熬”截然不同。从药材筛选提炼、临床试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站台、优势互补,将具有更大开发潜力和更好发展前景。通过加强中医药科技规划和项目的统筹等多种措施,中医药将更具“国际范儿”,也必将更好地造福人类。‎ ‎(摘编自《邢台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一部为振兴传统中医药而制定的国家法律,它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B. 近年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成效,人民群众对医药服务的提升也有切身体会。‎ C. 俄罗斯医学教授济洛夫呼吁借鉴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诊疗,因为他认为西医疗法治疗一些疾病时有明显的不足。‎ D.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欢迎,中国和世界在中医学上的交流合作正在不断深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医药成果人民共享,是中医药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B. 从华佗创制“麻沸散”开创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到屠呦呦凭借发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看出,中医药一直走在世界医学的前列,引领世界医学的发展。‎ C.‎ - 28 -‎ ‎ 中医药具有重视整体、注重“平”“和”、强调个性化、突出“治未病”、使用简便等五大特点,这是世界上其他医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D. 中医药与国际上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目前中国政府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建立了中医药中心,并将中医药传播到这些国家和地区。‎ ‎6. 中医药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获得更大的发展?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答案】4. C 5. A ‎ ‎6. ①激发中医药的潜力与活力,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②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与标准化;③中西医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④将中医药纳入主流医学体系,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和尊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 C项,“西医疗法治疗一些疾病时有明显的不足”错误,依据原文“仅靠西医疗法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存在明显不足,要想有效地对病人进行诊疗,需要借鉴东方国家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本题:‎ A项,正确;‎ B项,“中医药一直走在世界医学的前列,引领世界医学的发展”在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欢迎”;‎ C项,“这是世界上其他医学所不具备的优势”文中无据,依据材料一图表来看,只是介绍了“中医药五大特点”是什么,但是没有将其与其他医学进行比较,而且这种说法过于武断;‎ - 28 -‎ D项,概括不准确,原文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签订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 要求概括“中医药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获得更大的发展”。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为搭建高水平中外中医药合作平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总结出“激发中医药的潜力与活力,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依据“从药材筛选提炼、临床试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总结出“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与标准化”;依据“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站台、优势互补,将具有更大开发潜力和更好发展前景”可总结出“中西医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依据“通过加强中医药科技规划和项目的统筹等多种措施,中医药将更具‘国际范儿’,也必将更好地造福人类”可总结出“将中医药纳入主流医学体系,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和尊重”。‎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 28 -‎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 28 -‎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吴方言,丢脸。‎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 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 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D.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8. 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③这三股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 ‎ - 28 -‎ ‎9. ①奥士高纳大爷是法国社会中一个勤俭、诚实的农民,作者着重描写的不是他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精心刻画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②将奥士高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群体精神麻木的思想状态下,围绕着诚实与说谎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展示奥士高纳大爷的性格特点。③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小说紧紧扣住奥士高纳大爷“诚实”的性格这一特征,以洗练精确的细节描写,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描写了他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写得细致生动,自然而无雕琢。‎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项,“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主要反映的应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道德堕落问题;‎ B项,“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错误,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 D项,“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而是将激情隐藏在平静的内容描写之中。 ‎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思路,锁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将信息提取整合。题干要求分析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回答此题,要从小说中找出在整个事件中和奥士高纳大爷接触过的人,从他们身上入手分析其死亡的原因。一开始是看见他捡起绳子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正是他的诬告使得奥士高纳大爷开始惹上了麻烦。其次是乡长的审问,乡长对他不信任,并“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从乡政府出来,奥士高纳大爷就陷入周围群众的包围中,他一再解释自己是清白的,而周围却无人相信他。以上三种力量最终把奥士高纳大爷推向死亡的深渊。‎ - 28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分析概括。本题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从身份来看,奥士纳大爷是法国的一个农民,他看到地上有一小段绳子也会捡起来,表明他是一个勤俭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他一遍遍跟人们解释,表明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文中既有对奥士纳大爷的侧面烘托也有正面描写。小说中描写了奥士纳大爷的生存环境,展现了和奥士纳大爷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从中突出了奥士纳大爷的形象,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正面描写中,“他弯下身去检起了那段细绳子”“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是动作描写,“气的满脸通红”是神态描写,“他生气,着急,……痛苦”是心理描写,“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是语言描写。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文库“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 28 -‎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 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 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 28 -‎ D. 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 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 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 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久,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日:“鄙人不知忌讳。”‎ ‎②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l)过了很久,(文帝)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2)赵王迁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逃,被秦人俘虏(捕捉)消灭。‎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军市之租皆自用”主谓宾结构完整,“居边”的主语为“李牧”,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翻译为“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决于外,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为“赏赐于外决”,根据语意,需从“飨士”之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A 项,“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中“编年体”错,《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并且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C项,“威慑东胡”错误。由原文“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可知,魏尚威慑的是匈奴”,不是东胡。‎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 第一句得分点:让,责备;奈何,为什么;独,难道;间,私下里;谢,谢罪、道歉;鄙人,谦辞,只第一人称“我”。‎ 第二句得分点:立,即位;乃,竟;卒,最终;是以,因此;北,失败;为秦所禽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禽,通“擒”,捕捉。‎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 28 -‎ 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 28 -‎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印。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抵御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稿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5. 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 28 -‎ ‎ 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1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能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指出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点出诗词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是要求学生赏析诗人表现自己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这些都属于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这里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还有“常恨世人”三句词人是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这是把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具体答题,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二句从感慨个人的离别之苦,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2)《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作者的打扮,同时还一语双关,表现了作者在挫折面前坦然处之的态度。‎ ‎(3)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意相近。‎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赵国老将的英雄壮举来寄寓自己的壮志难酬。‎ ‎(5)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多情自古伤离别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 竹杖芒鞋轻胜马 ‎ - 28 -‎ ‎ (4). 谁怕 (5). 一蓑烟雨任平生 (6). 梧桐更兼细雨 (7). 到黄昏,点点滴滴 (8). 廉颇老矣 (9). 尚能饭否 (10). 异日图将好景 (11). 归去凤池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那”“蓑”“廉颇”。‎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 ,深入浅出 ,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 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 。 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 。‎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  )”。‎ ‎17. 依次填人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举重若轻 娓娓道来 暴殄天物 多姿多彩 B. 登堂人室 侃侃而谈 暴殄天物 有声有色 C. 举重若轻 侃侃而谈 玉石俱焚 多姿多彩 D. 登堂人室 娓娓道来 玉石俱焚 有声有色 ‎18. 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钟,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B. 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C. 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漫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 28 -‎ D. 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19. 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 B. 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C. 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由艺术走入人生 D. 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走入艺术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中,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者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第一空的语境有把“高深难懂”的学问“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的意思,强调把“难事”“轻松不费力”地处理的意思, 不是强调学间研究的深度,故选“举重若轻”据此可以排除BD;“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活动听;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第二空强调的“不倦地”“生动地”说,不是强调“理直气壮地”说,应该填“娓娓道来”,据此排除C。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选择题。首先对比四个选项,发现异同。通过语感或分析句子成分判断,本题考查二重复句的划分和理解。“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点鹤。”第一个分句是前提,两个分句是结果 ,故此排除AD两项。B项,“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是一个表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原句是一个表充分条件关系的复句,故排除B。故本题选C。‎ ‎【19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准确能力。要求考生按照上下文内容,按照原文语境,结合四个选项,逐项对应。根据前文的引文内容“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和前文“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来推断,“文章忌俗滥”是指在写文章时要讲究艺术化,要把艺术引入生活,对应“艺术走入人生”;“生活也忌俗滥”即是“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两种境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故本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文意,结合上下文语境,用排除法作答。平时应注意积累成语、病句等语文基础知识。补写句子和修改语病题注意上下文连贯,应考遵循主语一致的原则。‎ ‎20.下面是某中学校学生会发出的倡议书,其中有三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得很猛,防控疫情,人人有责。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响应国家号召,肩负起抗击疫情的责任。为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维护大局,服从安排。不准提前返校,尽量减少出门次数。‎ 二、科学认知,坚定信心。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不要太害怕,树立科学、理性的态度。‎ 三、做好防护,争做表率。注意科学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带头遵守所在社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 某校学生会 ‎2020年2月18日 ‎【答案】①“来得很猛“改为“来势汹汹”;②“不准”改为“请勿”;③“太害怕“改为“过于恐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特征,明确关键词的谦敬和语意轻重,仔细判断。‎ 本题要求为倡议书修改“三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用于是公文,故注意语体,“来得很猛”和“太害怕”都是口语,应该分别改用书面语,如“来势汹汹”“过于恐慌”;而 “不准”语气太过生硬,故可改为“请勿”‎ - 28 -‎ ‎【点睛】应用文改错主要错误在于谦辞敬辞、口语书面语转换、应用文格式这3大方面,此外也有部分涉及语病,如搭配不当、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解答时,要综合公文的适用场合、适用对象和语意表达来改错。‎ ‎21.模仿下面例句的句式,另在《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失街亭》中选取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个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 善纳忠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 假如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 要想事业兴旺,就必须广开言路,察纳忠言 ‎【答案】假如当初齐威王没有听取邹忌的巧妙劝戒,又怎能出现“诸侯来朝”的繁荣景象呢?‎ 假如当初马谡能虚怀若谷,认真听取王平的建议,何至于痛失街亭,被斩谢罪呢?‎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与被仿写句句式要相同,修辞要相同等。做仿写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仿写句与被仿写句内容贯通,感情一致,风格类似;②要先分析被仿写句的结构。注意是单句还是复句,关联词语也要相同或类似; ③主要被仿写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④仿写句和被仿写句在字数上要相等或大致相等。例句的格式特点是:假如……(怎么样),又怎能出现(何至于)……,例句的内容特点是:对古代著名的历史事件,如果当事人当初没有那么做,那结局就不是现在这样的。本题,要在《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失街亭》中选取两个陈述对象,仿照例句进行仿写。‎ ‎【点睛】仿句题基本解题思路: ‎ ‎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 ‎ ‎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 ‎ ‎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媒体2019年2月20日报道,新学期开学前,杭州一位学生家长看到老师在班级群里发布了一则征集家长志愿者打扫和布置教室的通知。可过了很久,群里也没有反应。这位家长便建议找家政公司帮忙。见大家也没有其他意见,她就下单预约了钟点工,团购价3小时175元。‎ - 28 -‎ 而据家政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开学前这两天,杭州地区接到了不少家长咨询,找给学校教室做清洁的钟点工,有的家长还会在下单时备注,要找有经验的钟点工。‎ 另一位杭州家长则表示,孩子的班级从上个学期起就尝试着找家政公司帮忙做清洁,因为大家都抽不出时间,要擦电扇、擦玻璃,彻底清理极为不易,所以家委会决定,找家政公司帮忙,省时省力。‎ 这一新闻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和网友的热议,有人觉得让专业的人士去打扫教室并没什么不妥;有人则觉得教室的卫生既不该让钟点工做,也不该让家长做,而应该让学生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要求: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 畸形之爱泛滥必成灾 据媒体报道,2019 年春节后开学,杭州有家长请钟点工打扫教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教育界人士和网友的热议,或褒或贬,众说纷纭。然而在我看来,家长请钟点工打扫教室,不过是畸形之爱的又一种泛滥而已。‎ ‎ 展眼当代中国,畸形之爱屡见不鲜。在某小学窗台上,站着年过六十奶奶,手拿抹布,认真而不敷衍地擦拭着玻璃,她要为孙子当好值日生。每到大学报名季,最壮观的风景线竟是家长,他们手提肩扛,大汗淋漓,身旁站着轻装上阵、自在悠闲的孩子。如今的家长请钟 点工打扫教室,比起这两则畸形之爱的独唱,也并不有多少特别。 ‎ 我们需要爱,人间如果没有爱,就会变成一座阴冷的冰库,那将是可怕的。成长需要爱的呵护,冰冷的教育难以养成健全的性格。但是,爱要适度,适当,否则就会泛滥成灾。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成长不可或缺的爱有时也会变成成长之“碍”。我们爱胡杨,为胡杨树苗施以充足的水分,它们却在风沙中夭折;我们爱幼蝶,替破茧的蝴蝶剪开束缚,蝴蝶却再也无法飞起:辩证法就是如此地无情。 ‎ 请钟点工打扫教室,固然源于一个“爱”字,他们担心让子女打扫教室影响文化学习,或者怕孩子粗手笨脚干不好。但是,爱应是有底线的扶持,而不是越厨代庖,包办一切。悉心照料胡杨树树苗,“爱”的甘泉滋养了它的根系,却也阻碍了它向更深处延伸,最终经不住一场风沙的考验。人也是这样,过分的呵护只能让子女丧失自立自强的能力,最终落得八旗子弟的下场,这样的爱难免成为事实上的“害”。 ‎ - 28 -‎ 能力比知识重要,而人的各种能力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生活一再证明,会读书、会考试,只是个人能力的一个方面,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会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地做人,学会敢于直面人生道路上的任何挑战,才能算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 上个世纪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我无力评价这个运动本身的功过,但有一个事实在我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中,走出了一大批精英人物。不说别的地方,单说北大荒,走出的知青作家就有肖复兴、梁晓声、张抗抗这样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大都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放手让树苗扎根,它会慢慢 茁壮,参天凌云;放手让蝶儿破茧,它会飞向蓝天,点染世界。 ‎ 水分过多难存活,呵护过分难自立,爱是有学问的,畸形之碍泛滥必成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学校让专业的人士去打扫教室这一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持反对的态度,但无论持哪种观点,都要有理有据,有条理的论述。‎ ‎(一)思路提示 ‎ ‎1.从学校老师的角度立意。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方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不少学校在“劳”的培养上并没有多少办法,让学生打扫教室正是为数不多的教育手段。相对于过去,现在孩子在“劳”上更为捉襟见肘,培养锻炼的机会更少,所以打扫教室的机会更为难得和重要。‎ ‎2.从学生家长的角度立意。家长要么自己到学校提供志愿服务,打扫教室寝室卫生,要么在自己没有时间的情形下,掏钱请钟点工“代劳”,实际是剥夺了孩子体验劳动艰辛与快乐的机会,也失去了培养其责任意识的机会。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实际上是一种“害”,是在“好心做坏事”。‎ ‎3.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立意。对于“家长请钟点工搞教室卫生”这一现象,单纯的褒或贬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必须辩证地看待。今时不同往日,不能因为“我们曾经如何”,就认为“今天也应如此”,盲目地比较没有意义。劳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开学第一天让孩子打扫卫生确实是践行劳动教育的契机,但同样也不能过度拔高其意义。‎ ‎(二)参考立意 常规视角:①不可弱化劳动教育;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③谨慎用权,切勿扰民;④遵守界限,维护正常的家校关系;⑤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28 -‎ 核心视角:①父母之爱当为子女长久计;②襁褓里的孩子永远长不大;③畸形之爱,其害无穷;④花盆难养万年松;⑤绕过“富不过三代”的铁律。‎ 创新视角: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②实事求是,拒绝无限上纲;③凡事须适度,过犹不及;④学会分析,不要简单选边站;⑤坚持动机效果统一论 结构示例:‎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论述。首先可通过简述新闻事件,表明自己的观点:家长请钟点工打扫教室是畸形之爱的又一种泛滥而已。接着可联系社会现实,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分析当代中国畸形之爱的现状;然后阐述爱要适度、适当的道理,再分析请钟点工打扫教室的实质和危害。最后概述全文,总结中心论点,照应文章标题。文章要中心突出,论述集中,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多样。‎ 素材积累:‎ ‎1、“被志愿”的违和感 ‎ 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固然是家校合作的应有之义,但一有事情就找家长,未免逾越了家校边界,也令家长们疲于应付。家校关系是现在舆论场上的热点话题,这也意味着学校在设想一些校园活动时要多考虑家长意愿及社会观感,凡事多和家长商量,尽量不给家长增添负担,也别让舆论产生联想。老师如果将搞卫生的通知发布在家长群里,虽然是说征集志愿者,其实多少有写“强迫”之嫌,甚至可能变成了派任务。家长“被志愿”,毕竟是小事一桩,而当家长实在抽不开身纷纷选择请家政代劳,则不但体现了家长的身不由己,也给人以观感上的违和感。 ‎ ‎2、过度保护不是爱 ‎ 开学时父母可以请家政人员帮忙打扫宿舍,那么以后孩子是否也可以请人帮自己洗衣服,甚至上课点名呢?杭州部分学生家长请钟点工到学校打扫教室寝室,背后实际折射出当前家庭教育中一种较为明显的倾向,即部分学生家长存在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保护与包办一切的现象。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包办一切,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历练与实践的机会,不利于其走上社会后,勇敢、自信面对问题和困难。同时,过度保护、包办一切,也不利于培植孩子的责任意识,不利于其成年后确立勇于为自己的选择与行为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的人生态度。 ‎ ‎3、适度的就是合理的 ‎ - 28 -‎ 家长参与孩子学校的公共活动、协助学校开展工作,这是必要的,但是必须适度。比如,家长请钟点工搞教室卫生,如果老师、家长和孩子一块进行,身体力行地践行劳动教育,而不是让老师或学生完全当“甩手掌柜”,这样的参与就是适当的。考虑到开学时期老师事情多,家长也要上班,而请家政人员搞教室卫生也是可以的,但应该止于一次两次,不能成为惯例,否则就违背适度的原则。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充满辩证法的思想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武器,也是考量家长请钟点工打扫教室这类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 ‎ - 28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