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50 KB
  • 2021-06-06 发布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咸阳百灵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一)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眸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历程,那些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精品力作,对当下和今后的 主题性美术创作有诸多启发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意旨。用艺术的方式反映人民的心声,关注人民的命运,表现人民的疾苦,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特别是主题性美术创作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今天,当代美术创作的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目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已成为时代对艺术家提出的重要课题。20世纪以来那些经典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无不深切关注着人民的生存境遇,讴歌着人民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内涵,也必然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是表现出浓郁的家国情怀。用艺术的方式抒发家国情怀,高扬民族集体的奋斗精神、自强意识,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最重要的精神底色。今天,中国的当代美术不仅要承扬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古代优秀传统,也应承扬百年来在争取民族解放与发展中形成的为民族呐喊、为时代而歌、为祖国抒怀的新传统。全球范围内的现当代艺术,都在以拓展延异的方式拉开与传统艺术的距离,少有像中国的现代艺术那样与现实、与时代、与国家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并形成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品格。中国当代艺术家家国情怀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用心去体验时代变革中的新气象,用真情融入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我的艺术理想与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三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情相融合。真实性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前提,而艺术性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价值。重大题材,特别是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关涉史实,更关涉艺术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体验与感悟,关涉创作主体的文化想象与情感投入。无论是查希文的《开国大典》,还是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开国大典》,不同时代对同一题材的表现,无不暗含创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与文明成果独特的、具有时代性的认知与感悟。创作者在历史回眸中融入自己的文化想象与情感因素,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因而这些作品不仅引发人们对历史文脉的回顾,也让人们感受到艺术家胸中深含的历史情怀与艺术创造的激情。没有情怀的回眸,缺乏情感的解读与艺术化的表现,那不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根本旨意。‎ 新时代,我们期待也相信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关注现实、重视时代精神表达,他们将把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融入与对生活的审美感悟并重,这将会使主题性美术创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彰显为时代抒怀、为祖国添彩、为人民讴歌、为历史塑像的价值。‎ ‎ (选自《民族自强精神的视觉表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在文艺创作上的本质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主题性美术创作也不例外。‎ B.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创作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 C. 艺术家对重大主题美术的创作,应有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并且需要情感的投入。‎ D. 中国现当代时期所创作的主题性美术精品,对当下和今后的美术创作有很多启发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横向论证结构,从三个层面来论证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旨和要求。‎ B. 文章以说理论证为主,在论证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例证法,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C. 文章在论证前两个分论点时,都把20世纪和今天的美术创作理念进行了对比论证。‎ D. 文末提出号召,希望当代的艺术家在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时要观照历史与现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天人民已当家做主,美术家不应关注人民命运而应关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B. 中国当代艺术家只要在创作中融入家国情怀,就能让自我的艺术理想与价值得以实现。‎ C. 对于重大主题美术的创作,真实性与艺术性缺一不可,而艺术性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价值。‎ D. 任何试图对历史客观的解读都是一厢情愿的,绝不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根本旨意。‎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对当下和今后的美术创作有很多启发意义”‎ 范围失当,从原文内容来看,应该是“对当下和今后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有很多启发意义”。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项,无中生有,“都把20世纪和今天的美术创作理念进行了对比论证”错误,从原文内容来看,文章并没有进行对比论证,只是对20世纪和今天不同的美术创作要求作了简单的说明。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今天,当代美术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已成为时代对艺术家提出的重要课题”,并没有说“不应关注人民命运”。B项,条件混淆,原文的表述“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关系,而选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关系。D项,于文无据,“任何试图对历史客观的解读都是一厢情愿的”这一观点在文章中并未被提及。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一种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我们可能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起一层光。这一切都会被现代强大的照明破坏。‎ ‎③另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神秘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跑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人们只需要奔向那光明。‎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头上喷一口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被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主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狗跑出去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⑧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块格外甜。看瓜老头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⑨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⑩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现代城市璀璨逼人的灯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对这种做法作者并不认同。‎ B. 过去的有些灯火曾象征着先进和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C. 文章④⑤段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了过去野外的那些灯火给人以安慰和感召。‎ D. 文章⑥⑦⑧段形象地刻画了不同铺子里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5. 作者写灯火,为什么不吝笔墨地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的故事?‎ ‎6. 文章结尾“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如何理解和评价这句话所蕴含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这些故事富有生活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这些故事都与灯火有关,带给人温暖、关切的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 ‎6. ①“桅灯”曾代表着先进和文明。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它们已成为落后的象征。②在作者心中,“桅灯”代表着朦胧、神秘、期许、安慰、美好,它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而对现代工业文明,作者毁既有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以及对农业文明消失的遗憾,又有对工业文明的不适应。③作者这复杂情感既是时代变革在作者心中的折射,也与作者个人经历和对美的追求有关。‎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项,“敬仰之情”不正确,刻画不同铺子里人的形象,其主要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前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分清散文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分析次要人物作用时,首先概括文中所要表现的该次要人物形象特点或精神品质,然后考查该次要人物和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正面衬托还是形成对比;最后分析这样写作对于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的故事对写灯火有什么作用。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并且这些人都与夜中的点点灯火有关。写这些内容,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主旨上,表达了灯炎能给人带来温暖的回忆, 深化文章的主旨。‎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理解情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领悟文本的主旨。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结尾“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这句话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关于“桅灯”,文中说“另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因为“桅灯”曾代表着先进和文明。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它们已成为落后的象征。“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表达了桅灯这类的灯能给人温暖和亲切的感觉。文中还写“我们可能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起一层光。这一切都会被现代强大的照明破坏”,在作者心中,“桅灯”代表着朦胧、神秘、期许、美好,它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而对现代工业文明,作者有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怀念,又遗憾农业文明的消失,对工业文明不适应。作者写灯的变化,现在的灯与过去的灯不同,心中感慨万千,因为灯的变化代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但又没有了对过去的灯的那种情感,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对美的感受不同有关。‎ ‎【点睛】理解散文的情感,首先要梳阅读理解把握全文内容;其次抓住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在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探究的广度;最后深入挖掘全文的主旨。通过对考点的解读,发现很多作品的深刻意蕴都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所以在探究的时候还要注意探究的深度。另外,还要关注写作背景,联系写作背景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灵 芝 杨文丰 ‎①很早以前灵芝就被供上了神坛。‎ ‎②灵芝,本来只是真菌类生物,怪胎或肾形模样,菌柄,不像蘑菇那般基本撑在中部,多含角质,质地怪异,异常坚硬,经久不腐,弥漫陈腐气息。成品灵芝更是呈黑赭色,让人想起暮冬缺乏阳光的阴郁之日。‎ ‎③灵芝自然没有蕉叶那般的绿,无婴孩脸蛋或蛋青似的嫩,无你想象的总带紫气、仙雾、祥云及仙乐。灵芝的叶片无法大幅度伸张发展,即便有日光,也不会发生光合作用,因为灵芝不含叶绿素。‎ ‎④然而,如此的灵芝,却被渲染成集千年天地日月精华的“不死仙草”。“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 (《神农本草经》)。《淮南子》则说“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你可能以为灵芝脚下应该是五色土,土色纯净,祥云缭绕,灵光四射。甘泉流在灵芝左右,喜鹊来去灵芝前后……至少是生活在童话里。‎ ‎⑤想一想,在中国,又有哪一种生物能像灵芝这样长期笼罩如此神秘、灵异的光环呢?有哪一种生物会似灵芝一般被视为令人起死回生,乃长生不老的“仙药”呢?有哪一种生物,会被抬至如此之高的地位呢?当然,在古埃及、古希腊,蘑菇是被崇拜成“神物”,而在中国,灵芝却不仅已是“瑞草”,还是吉祥、美好和得道登仙的象征!‎ ‎⑥凡事总是物极必反的吧,只要探究,你就会发现:灵芝,其实早已与疾病、与怪异相连——宿命的连接。‎ ‎⑦我们大抵还记得《白蛇传》里白娘子为救许仙上峨眉盗灵芝。现代医学倒是证明,灵芝确实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整体上能调节人体机能平衡、人体新陈代谢,促使内脏或器官机能正常化,对神经衰弱等,也有协同治疗作用,还可以抗疲劳、美容养颜、延缓衰老、防治艾滋病等——然而,纵然如此,也断然不可能令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 ‎⑧何况自上世纪以来,被人工引种驯化过的灵芝,体内已被嵌入人工污染和环境污染。灵芝之“灵”,与灵魂、与灵柩、与死亡,我以为,早已明里暗里有剥不开的干系。‎ ‎⑨灵芝被奉上神坛,可说与皇权有关。汉武帝居位时,宫廷年久失修,栋梁腐朽,灵芝滋生焉,臣子怕皇上怪罪便诡称是吾皇无量功德感动天地,灵芝降生宫廷,乃国泰民安之瑞兆。从此,乡野朝贡灵芝,便几成“潜规则”。‎ ‎⑩显然,非无风起浪,亦非无中生有,灵芝除了已是神异的心理安慰药,还戴一顶神幻的光环。‎ ‎○11尘世之所以出现“灵芝现象”,在于灵芝得天独厚就关涉了终极问题——人之生死,还在于这人生太需要寄托太需要信仰却又太害怕死亡了,何况,这人的黑眼睛,还并不太难飞入一羽羽黑“寒鸦”。既然如此,又会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被创造出来呢?‎ ‎ (有删改)‎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灵芝,是真菌类生物,因为不含有叶绿素,所以不会发生光合作用。‎ B. 在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常会崇拜某种生物,比如古代欧洲就把“蘑菇”视为神物。‎ C. 灵芝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也是神异的心理安慰药,但也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 D. 人害怕死亡又时常遭遇灾难需要寄托和信仰,灵芝正好关涉了人之生死问题,因此被渲染成“瑞草”。‎ ‎8.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不仅介绍了灵芝的类别、形状、质地、颜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也分析了“灵芝”成为“瑞草”的原因。‎ B. 第③段通过与蕉叶、婴孩脸蛋、蛋清的比较说明灵芝长相普通,没有想象中的仙气。‎ C. 文章举白娘子盗灵芝救许仙的例子具体地说明灵芝早已和疾病怪异相连,古人早已认清了灵芝的各种医疗保健作用。‎ D. 文章以说明为主,配合描写和议论,介绍了有关灵芝知识和事理,语言既富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9. 文章开头说“很早以前灵芝就被供上了神坛”,灵芝为什么会被供上神坛?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7. B 8. C ‎ ‎9. ①灵芝具有多重功效,被视为可以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仙药。②与神话传说有关,被看作瑞草,是美好、吉祥、得道成仙的象征。③与皇权有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比如古代欧洲就把‘蘑菇’视为神物”分析有误。原文说的是古代希腊和埃及,不能等同于古代欧洲。故选B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古人早已认清了灵芝的各种医疗保健作用”,选项中的前半句并不能说明后半句。材料中举白娘子盗灵芝救许仙的例子是为了表明,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灵芝确实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整体上能调节人体机能平衡、人体新陈代谢……”等功能。故选C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概括灵芝会被供上神坛的原因。第五节中“有哪一种生物会似灵芝一般被视为令人起死回生”,可概括出,灵芝具有多重功效,被视为可以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仙药。第五节中“而在中国,灵芝却不仅已是“瑞草”,还是吉祥、美好和得道登仙的象征”,可以概括出,灵芝还与神话传说有关,被看作瑞草,是美好、吉祥、得道成仙的象征。第九节中,“灵芝被奉上神坛,可说与皇权有关。”“灵芝降生宫廷,乃国泰民安之瑞兆”,能理解出,灵芝与皇权有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 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③谯周:人名。‎ ‎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李密的《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B. “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 C. 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古代任职授官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D.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 李密在祖母去世后,服孝期满,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C. 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D. 李密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写诗抱怨,晋武帝对他很生气,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而心怀怨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答案】10. D 11. C 12. D ‎ ‎13. (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子游、子夏。‎ ‎(2)我因为命运坎坷,年幼遭遇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而憎疾从事”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李密,前面要断开;“曰”后面必须断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成语,考生应该能判断出来,中间要停顿下;“从事”“司隶”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都要断开;“弗之劾也”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司隶,前面要断开。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黜、罢、除’是降官”陈述有误。“除”是任命,授官,“左除”是降级授职。故选C项。‎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晋武帝对他很生气,被调到汉中做太守”分析有误。李密调到汉中并不是因为晋武帝生气。故选D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暇,空闲;师事,拜……为师;方,比喻。第二句中,以,因为;险衅,命运坎坷;夙,年幼时;闵凶,都指不幸;见,指我。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 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小题。‎ 西厢记•长亭送别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4. 下列对《一煞》一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深秋黄昏图,以萧瑟之景烘托了人物的离愁别绪。‎ B. ‎ 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 C. “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 “来时甚急,去后何迟”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15. 请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两个方面鉴赏“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 ‎【答案】14. D 15. ①直抒胸臆,表现了莺莺目送张生离去,烦恼无尽,痛苦不堪。②夸张,将莺莺的愁装在了车上,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 ‎【解析】‎ ‎【14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表现莺莺留恋美景”分析有误。该句表现出莺莺急着赶赴长亭与心上人相会,在张生离去后,又因对心上人的留恋而不愿离开的心理。故选D项。‎ ‎【15题详解】‎ 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两个方面鉴赏“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是直抒胸臆,莺莺在目送张生离去后,内心很痛苦。“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莺莺的愁本是无形无重量的,现在将其愁装在车上,车子都载不动,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来否定等同生死,等同寿夭的思想。‎ ‎【答案】 (1). 木欣欣以向荣 (2). 泉涓涓而始流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欣”“涓”“鹜”“知”“诞”“彭殇”“妄作”。‎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五绝”的奇景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蜚声中外。黄山不仅是 的自然美景,而且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继泰山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100多处,令人 。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300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一应俱全。历代文人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2万多篇(首)。美丽神奇的黄山孕育了“黄山画派”,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在中国画坛 。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如今的黄山市,正继往开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大黄山”“大旅游”,黄山市正发生着 的变化。“大开放”“大交通”,日益发达的高铁网和航空网,把黄山与世界联结起来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钟灵毓秀 目不交睫 另起炉灶 日新月异 B. 秀色可餐 目不暇接 独树一帜 泾渭分明 C. 钟灵毓秀 目不交睫 另起炉灶 泾渭分明 D. 秀色可餐 目不暇接 独树一帜 日新月异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B. 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C.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继泰山之后成为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D. 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还让微州改名为黄山市,徽州曾经是徽商故里、徴文化的发祥地。‎ B. 它还让徽商故里、徴文化的发祥地徽州因之而改名为黄山市。‎ C. 微州是徽商故里、徴文化的发祥地,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 D. 微州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这里曾是徽商故里、徴文化的发祥地。‎ ‎【答案】17. D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成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不能用来修饰“自然美景”。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此处指的是黄山的古代建筑很多,眼睛看不过来。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也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此处是说”黄山画派“在中国画坛上自成一家”。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此处是说黄山下发生着变化。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A项,前句主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句“成为”的主语市“黄山”,前后主语不一致,故排除A;C项,“第二个中国”,语序不当造成逻辑问题,该是“中国第二个”,故排除C;D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句式杂糅,可删除“将其”,故排除D;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为句首、句中还是句末,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选项。括号前的主语是“黄山的影响”,根据语境,括号内的句子应以“黄山的影响”为主语。故选B。‎ ‎【点睛】补写句子语言灵活,语境多样。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数。‎ ‎20.某校校庆邀请一事业有成的校友来为同学们作励志演讲。下面是该校友演讲词的开头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当之处,请找出并改正。‎ 多次接到母校的召唤,总因各种俗务缠身未能成行。今天,我于百忙之中抽身前来,惊闻母校20年庆典,能与同学们一起为母校过生日,真是大快人心。我也真诚地希望我的经历能够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宝贵的经验。‎ ‎【答案】(1)召唤-邀请 (2)于百忙之中抽身-有幸 (3)惊闻-欣闻 (4)大快人心-倍感高兴(5)宝贵的经验-一些经验或教训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本段材料是某校校庆邀请一事业有成的校友来为同学们作励志演讲的开头部分。“多次接到母校的召唤”中,“召唤”是召集的意思,把人们唤来。此处无“唤”的意思,是母校对学生的邀请,可改为“邀请”。“我于百忙之中抽身前来”中,“于百忙之中抽身”,是用于别人的客气语,是敬词,应改为“有幸”。“惊闻母校20年庆典”中,“惊闻”是吃惊地听说,语境中没有吃惊之意,有的是开心,可改为“欣闻”。“真是大快人心”中,“大快人心”意为痛快,泛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众人心里感到非常痛快。此处是校庆,可改为“倍感高兴”。“我也真诚地希望我的经历能够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宝贵的经验”中,“宝贵的经验”一般用于别人,此处说自己不妥,可改为“一些经验或教训”。‎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21.下面是某中学高三年级“毕业典礼”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答案】参考答案:高三年级“毕业典礼”活动拟于‎5月3日举行,活动前期需做召开班会以及联系场地音响等准备工作;活动的仪式流程首先是齐唱校歌,接下来由教师、学生互送祝福,最后师生合影留念。‎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重点考查流程图。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看清楚流程图陈述的对象;看清箭头指向或事物的发展方向;然后把握各步骤之间的关系,条件、因果或转折等。根据大箭头的方向,此过程主要有几大步,然后分别又有几个环节,表述时要信息完整,语言通顺。本次材料是某中学高三年级“毕业典礼”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陈述时,注意要先交代时间,对于准备工作和流程两个方面,先介绍准备工作的部分,然后再介绍仪式流程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北女孩王心仪在2018年的高考中以707分的成绩考入北大,家境贫困的她写了一篇主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文中说:“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这段话看哭了无数人,不少人为她点赞,但也有不少人质疑:贫穷真的值得感谢吗?‎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12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到了7岁,我瘦的风吹倒决不是夸张,面对一学期2元钱的费用,父亲紧缩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后来终于入了学,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的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瘦小的我又能干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学校。因为交不起学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没有垫絮、一床半旧半新的棉被折成两半。‎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杂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面对这份我辛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说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有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的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明的感激包围着。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穷,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感谢贫穷来概括。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好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提供的材料是一个家境贫困的女孩高分考入大学后,写了一篇文章感谢贫穷。对于这她的这种态度,大家态度不同,有人点赞,有人质疑。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作文。考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强调贫穷带来的是痛苦、挣扎与迷茫。贫穷狭窄了人的视野,刺伤了人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没有钱的日子,人无尊严可说,贫穷可能会改变人的心理和性格,使人受利益驱使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可以肯定贫穷对人的激励作用,身处困境逆境,更能激发人的斗志,促使人想尽各种办法摆脱眼前的困境,人的各种潜能会被激发出来,能吃苦。当然,还可以辩证的看待贫穷,认可贫穷的带给人的负面作用,但同时也肯定贫穷的给人的正面激励作用。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构思,都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写作,这个前提不能脱离。考生写作时,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对材料分析到位准确。要结合社会现状从不同角度谈自己对这个事件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可以提供,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分析问题,层次要清晰,分析要有逻辑性。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谈论自己想法。‎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