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72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学习】
1.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 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写作背景 :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3.正音正字。
沁园春 百舸 怅 寥廓 遒 峥嵘 浪遏飞舟
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这首词,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5.质疑:
【课堂学习】
1.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2.前三句——“起句”: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3.中间七句—— 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最后三句——“煞尾”
说出大意:
5.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背诵全词。
2.完成《锦绣前程》。
3.下列诗句中所写的寒秋景物和本词的寒秋景在情调上有何特点? (选做)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4.结合词句,理解关键词对表现人物的作用。(选做)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相信未来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课前学习】
1. 食指简介
食指是永不绝望的诗人,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66年,18岁,学校停课,因劝阻其他学生殴打教务主任而遭围攻,后又因写诗被批斗。父亲被审查、揪斗,为少惹麻烦,母亲将家中的藏书全部销毁,只有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因放在床下得以保留。
67年19岁红卫兵经过全国大串联后,陷入“文化大革命”派性斗争混乱中,“红卫兵运动”受挫落潮,满怀激情和希望的许多学生都处于无所事事的空虚迷茫中。
68年20岁因他的诗歌广为流传而受审,成了“反动诗人”黑组织的头目。连他同学家因时有人聚在一起朗诵诗作而成为公安局监视对象,那位同学也被关近三个月,而且因写不出让他们满意的揭发材料,遭受了许多让人无法忍受的屈辱与折磨。
(“虽然我们心中坦然,虽然我们绝没有做过一点对国家不利的事,但在当时仍足以使我们
忧心忡忡、惶惶不安了”。——何京颉《心中的郭路生》)
2.丧失生存信念例举
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著名杂文家,1966年5月17日服毒自杀;
老舍:著名作家,1966年8月24日,投北京太平湖自杀;
傅雷:著名翻译家,1966年9月3日,与妻同时上吊自杀;
罗广斌:《红岩》作者,于1967年2月跳楼自杀。
李立三:中共早期领导人,1967年6月21日,服毒自杀;
严凤英:著名黄梅戏演员,1968年4月8日,服安眠药自杀;
周瘦鹃:“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1968年8月12日,跳井自杀;
翦伯赞:著名历史学家,1968年12月18日,与妻同服安眠药自杀。
3.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4.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是读懂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把握好诗歌的形象,从而领悟“象”外之意,对鉴赏诗歌是至关重要的。如,《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作者选取的意象是: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遨游的长空的雄鹰和江水中自由自在的游鱼。这些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都体现出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态势,以壮景抒豪情,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契合。
诗歌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某种美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来展示生活,传达情感。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所选取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壮阔的画面,暗中抒发了自己高远志向。
5.正音正字
依偎 摇曳 曙光 睫毛 惆怅 轻蔑 不屈不挠 给予
6.解释:
惆怅:
探索:
摸索:
7.阅读全诗,用一个词概括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8.质疑
【课堂学习】
1.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2.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说说你的理解和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3.本首诗,在表现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如果把第一节的三、四两句和第二节的三、四句对调,你认为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2.有人认为“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破坏了意境的完整一致,你怎么看?
3.背诵前三节。
4.完成《锦绣前程》。
5.另选意象,仿写一、二段。 (选做)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十八岁及其他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释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3.重视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学会敬爱父母,关爱他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学习】
1.作者:
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興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編译室主任等职。
2.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言。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
3.晨曦 缠绕 沉湎 急躁 怪癖 摭拾
4.自读《十八岁及其他》,结合小标题的有关提示,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5.质疑
【课堂学习】
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上什么?
4.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5.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
6.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仿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2.完成《锦绣前程》。
3.给父母写一封信,和父母好好沟通一回。(选做)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我的四季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我的四季》中赋有哲理的话语。
2.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学习】
1.作者:张洁,(1937~ )当代女作家,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 英,法,瑞典
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无字》,《知在》,《灵魂是用来流浪的》。长篇散文《世界上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曾被改编成剧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以及《张洁集》等。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也要注意体会。
3.正音正字:磕绊 汗流浃背 自艾自怜 时辰 干瘪 量具
4.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5.质疑
【课堂学习】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评一评?
2.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
3.“四季”在我们身上又如何理解?
4. “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这里“又酸又苦的欢乐”是怎样一种欢乐?欢乐难道不是甜蜜的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选做)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说“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经历了艰辛却遭遇失败,这样的经验让我们痛心并需要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这样的经历当然不只在寻找水源时才会碰上,你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吗?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500字。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劝学(第一课时)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掌握第1段的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2.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3.背诵第1段。
【课前学习】
1.荀子,名 ,字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 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的思想。
2.注音
中( ) 舆 ( ) 有 ( ) 槁暴( ) 砺 ( )
参省( ) 须臾( ) 跂( ) 楫生( ) 跬( )
骐骥( ) 驽( ) 锲( ) 镂( ) 蟮( )
3.熟读课文第1段
(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取之于蓝: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虽有槁暴:
(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
輮以为轮: 通 ,释义: 。
虽有槁暴 通 ,释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释义: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其曲中规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课堂学习】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中心论点:_____ ____
学习的意义:__
_____ __
_
比 喻
【练习反馈】
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古/今)
劝学: 輮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翻译(注意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輮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 练习册1-6题。
2. 阅读文字,完成题目。(选做)
智犬破案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抢劫)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到)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店铺),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大概)犬有智也。
[文言知识]
逾。“逾”指“越”。上文“有盗逾墙而入”,意为有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又,“逾午方至”,意为超过了中午才到达。“年逾六十”,意为年龄超过了六十岁。
[思考与练习] (6分)
1.解释:①去 ;②许 ;③觉 ;
④仆 ;⑤亡 ;⑥为 。
2.翻译:犬伫足不前,僧怪之。(2分)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劝学(第二课时)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掌握第2、3段的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2.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3.背诵第2、3段。
【课前学习】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
论述 。
第二段:论述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
第三段: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二是 ,三是 。
【课堂学习】
(1)指出“而”“焉”的用法
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蟹六跪而二螯 圣心备焉 风雨兴焉:
(2)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能水也 登高而招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积善成德
(4)指出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 绝江河: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爪牙之利:
【练习反馈】
翻译下列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以至千里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课后巩固】
1.练习册7-13题。
2. 阅读文字,完成题目。(选做)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喜欢它)。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文言知识]
嘉。“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上天“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启发与借鉴]
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份量是相当重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念 : ②遂: ;③侨居: ④区区:
2.翻译: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师说(第一课时)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掌握第1段的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2.理清第1段的论证思路;
3.背诵第1段。
【学法指导】
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 熟读、勤记、多写。
【课前学习】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3.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4.劝学名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6.注音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 其可怪也欤( )
孔子师郯( )子、苌弘( )、师襄( )、老聃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作《师说》以贻( )之
7.熟读课文第1段
(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孰能无惑(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是故无贵无贱 (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吾从而师之( )
(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
吾从而师之( )
【课堂学习】
1.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诵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人为什么要从师?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的论点是哪一句?
【练习反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āng) 聃(dān)
C.阿谀(yú) 授之书(shòu) 蟠(pān) D.或否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吾从而/师之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
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吾从而师之(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D.犹且从师而问焉( )
6.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在,师之所在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解释加点字,翻译画线的句子
古之学者( )必有师。①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生乎( )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 )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④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 )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
②
③
④
2.课外阅读(选做)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下列各句中,黑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③翻译下列各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乃始就学。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师说(第二、三课时)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课前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⑴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
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⑵或师焉,或不焉 ( )
3.质疑
【课堂学习】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2. 重点探究
①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首先,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 ”;其次,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最后,总结上文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 ” 。
②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 ”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 ”才智低,反而“ ”。通过对比,揭示了“ ”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b引用论证、例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这在现在的学术论文中也是最常见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 ”,第二段“ ”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能力。
3. 问题探讨
① 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② 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③《劝学》和《师说》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
答:〔 〕与〔 〕
②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答:〔 〕与〔 〕
③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答:〔 〕与〔 〕
2.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羞: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
⑤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
宾客:
⑥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古之学者 古: ;今:
②句读之不知 古: ;今:
③小学而大遗 古: ;今:
4.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②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选做)
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
6.文中括号处应填的文言虚词依次是
7.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 或师焉,或否焉 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C.其出人也远矣 蜀山兀,阿房出
农不出则乏其食 公拆袄,出珠授之
D. 犹且从师而问焉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恣其所为不问 朝夕遣人候问武
8.翻译下列语句。
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
② 其可怪也( )!
译文: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了解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学习】
1.作者作品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他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市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了许多城市,从事过许多 10—2 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创作了长篇《克努尔普》《德米尔》《荒原狼》等。《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世纪30年代后期,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陷入怀疑的绝望之中,他的《东方之行》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他想念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探索。他的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而细腻。
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本文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赫尔曼· 黑塞的中国情结
黑塞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东方哲理情有独钟,《易经》、《老子》、《道德经》等让他意乱情迷。黑塞一生致力于东方或中国研究。从1907年他为贝特格的《中国笛》所写的书评算起,到1959年发表的《中国传奇》为止,52年间,他对中国研究的成果不仅见于诗歌、小说、童话创作,而且还反映在传奇、寓言、成语故事以及为中国哲学、文学的德译本所写的诸多书评或小品文中。1911年9月至12月,他游历了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等地,由于“辛亥革命”他未能实现访问中国的宿愿。虽然与中国 擦 肩而过,但他自认为,“亚洲之行最主要的、也许可以
说最强烈的印象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比较,印度人的世界虽然色彩斑斓,却一切全都分崩离析。在东方,唯一令人钦佩的是中国人”。他的小说《席特哈尔德》讲的是一名印度佛教贵族的儿子是怎样超然地寻找自己内心的幸福和人生道路的故事。黑塞知道如何在凡尘世界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一个存在各种可能性的社会中,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因此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极限,毫无畏惧地走自己的路。他写的是印度婆罗门教社会,但最后却“跑到中国”去了。他在作品快结束时写道:“那人穿着印度服装,他启程时是婆罗门和佛陀,却结束于‘道’。”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黑塞在《席特哈尔德》中所写的不仅是老子的学说,而且也向读者展现了老子本人。《玻璃球游戏》里的中国长老是公认的黑塞自画像,而那音乐大师更是老子的化身。 然而,中国东方化毕竟只是黑塞的一种寄托,而黑塞始终是德国人,西方人。
3.字音
狭隘( ) 跋涉( ) 沉溺( ) 慰藉( ) 戕( )害 赤裸裸( ) 麻痹( ) 恢( )宏 消遣( ) 时髦( ) 符箓( )
4.多音字
shuò
钥 藉 数 shù
shú
5.分辨字形
径 销 彩 蓬
胫 消 茶 篷
6.质疑
【课堂学习】
1.第一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3.第二部分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4.下列有关“杰作”的论述,表明了黑塞的阅读主张。请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话题,说说它们的含意。
(1)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3)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选出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A.幻象 凤魔 时候 视而不见
B.消谴 戕害 慰籍 望洋兴叹
C.恢弘 班斓 共鸣 举一反三
D.痴迷 闲瑕 时髦 气象万千
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______,生存于永恒之中。
(2)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步 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3)有_____的人不会在别人需要宁静时旁若无人地喧哗。
A.共鸣 熟悉 修养 B. 共振 熟习 教养
C.共鸣 熟习 修养 D. 共振 熟悉 教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
B.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
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和个性。
C.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D.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的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D.读书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高尚、充实,越来越有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5~8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乏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5.第一段文字阐述的中心是 ( )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6.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7.“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8.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必须读名著(经典),而不应只读报纸和流行
文学?(联系全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选做)
罗曼•罗兰的文学生涯从他个性中的矛盾体逐渐发展而成,他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绘得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一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一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徒。他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罗兰爱法国,但他拒绝承认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理性和必要的统一体。这样看来,他身上似乎具备一系列的悖论,而他又不断地在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中将这些表现出来。
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重新激发英雄主义和对他的祖国的信仰。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他1898年的剧作《狼群》。
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
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小说为20世纪力求捕获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罗兰否认这部作品是小说,作品松散的结构和问题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他对形式的拙劣掌握。不过,在罗兰眼里,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被关闭进文学形式的狭隘领地中。《约翰·克里斯朵夫》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它被称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另一方面,现代评论家对罗兰的这部最著名作品挑剔得最多,一些人认为它过于零碎、冗长。对另一些评论家来说,它缺乏文体感:语调方面有一定量的跳跃性,语言也总在狂欢式和严肃式之间变化不息。即便在有生之年,罗兰也经常遭到这些批评,他的辩护是:《约翰·克里斯朵夫》恰似生活本身一样充满插曲和偶然。对他来说,作品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
《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莫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有人对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有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
(节选自斯蒂芬·茨威格《罗曼·罗兰》)
9.请从精神和作品方面对罗曼·罗兰作出精要的概括。
10.根据作者的表述,请你对《约翰·克里斯朵夫》做出评价。
11.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谈一下你对阅读意义的理解。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想北平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解决生字词,握大意,理解主旨;
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3.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4.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学习】
1.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正音正字。
廿( ) 粘合( ) 菜圃( ) 什刹( )海 橘( )子
3.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质疑:
【课堂学习】
问题一:思考:标题的“想”能否换成“写”为什么?
问题二: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这样写有何作用?
问题三:速读4——6节,讨论:
1. 这几小节主要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
2. 主要运用了哪一种创作手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3.老舍为何要写北平的物产、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
问题四:你认为文中有哪些语句较为精彩?请谈谈理由,并进而体会老舍的语言的特点。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对本文第(1)—(3)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2.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3.第(4)—(7)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
5. 完成《锦绣前程》“能力提高”部分。(选做)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我心归去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基础知识。
2.揣摩文中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学习】
1.
韩少功,1953年元旦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8年初中毕业时,仅15岁就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县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1974年秋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社会反响。《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大学毕业,到湖南省总工会工作,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总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同年到湖南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8年调到海南省文联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90年调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另有译著两本。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2.与思乡有关的逸闻:
(1)古元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版画、水彩画大师,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曾经用“中国艺术界中一位卓绝之天才”“中国新版画界的巨星”的话来称赞古元。古元的故居位于珠海唐家湾镇那洲村的村口。据记载,那洲村古姓始祖于明朝景泰年间的古瑜保,是从新会县古劳乡迁入这里开村定居的。古元的父亲古万建年轻时生有一女古庆云、一子古俊。其妻病逝后,正好遇到巴拿马开凿运河的工程,古万建便跟随同乡漂洋过海到巴拿马谋生,在一间华侨经营的商店做杂工。几年后,他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工钱在当地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又娶了一位黄姓婢女续弦。1912年,古万建因思乡心切,把商店留给两个子女经营,自己偕黄氏返家乡定居,在那洲村口盖起了两间瓦房,购买了几亩田地,又过起耕种生活。后来包括古元在内的六位兄弟姐妹,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2)苏东坡的侍妾朝云每唱到《蝶恋花》词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句时,就泪满衣襟,而东坡自朝云亡后终身不复听此词,原因在于苏武一生升降沉浮,忽南忽北,朝云为此而哭;人生在世,苦多乐少,欢娱稍纵又逝,朝云为此而哭;人命如纸,一呼一吸之间便有生离死别之虞,朝云为此而哭。而苏轼终身都有着难解的深刻的思乡情结,他恋恋不忘绿如蓝的江水、翠扫空的峨嵋、不论钱的白鱼紫笋,与弟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甚至是与朋友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的旧事。是呵,“乡愁就是这样一些琐碎的日常经验,一种遥远的亲切温暖的感觉,它融化在思乡者的视觉、听觉乃至味觉之中”。能真正走近苏轼的人,方能契悟其中的委曲深衷。古今风流一脉,千载知音心曲,当令读者唏嘘。
3.课外阅读
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兔草的竹篮,或者一盏雨夜里瓜棚里的孤灯,都先后遗失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荒唐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韩少功《世界》
4.唐诗中表现家园之思的名句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王羽《未展芭蕉》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赵嘏《寒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题齐安城楼》)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日幕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金桥感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秋浦途中》)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送别》)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古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崔涂《春夕》)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5.正音正字
一幢( ) 惦( )念 别shù( ) 眷( )顾
逃遁( ) 烙( )印 静mì( ) 模( )样
奇guǐ( ) 贫jí( ) 钥( )匙 潦( )倒
悲chuàng( ) 熠( )熠 墟( )场 矫( )饰
6.请学生查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7.请学生预习《我心归去》,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8.质疑。
【课堂学习】
(一)把握课文的主体框架
1.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2. 故乡是哪里?故乡怎样?从原文中读出相关内容。
3.故乡是贫瘠、落后的,那么法国呢?在文中找出有关法国生活的描写。
4.生成疑问:这样的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是许多人求之而不得的,为什么“我心”却要偷偷“归去”呢?
(二) 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探寻“我心归去” 的原因。
2.分学习组讨论“我心归去”的原因。
3.集中交流“我心归去”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者的语言,明确“我心归去”的三层原因。
(第一层):
(1)在优裕的物质生活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选用原文的关键词回答。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冷清的呢?读第二、三小节,把你认为的语言描写中的亮点找出来,在旁边的对话栏里简明地写出理由,谈谈感受或评价。
(3)这种难耐的冷清超过了优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者的心偷偷地归去,甚至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也不屑一顾。请一位学生朗读第四小节的四个问句,读出这种语气。
(第二层):
(4)再次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深入挖掘。
(5)在写法国优裕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是“身在法国心在家”,“我心”必定“归去”,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言信息体会。
(第三层):
(6)是否有亲人陪伴在身旁,他就不会“归去”了呢?探寻“我心归去”的真正原因。
(三)解读作者对“故乡”的理解
(四)谈谈“我心中的故乡”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估计 桎梏 奇诡 故弄玄虚 余勇可贾
B.负疚 针灸 马厩 既往不咎 鸠占鹊巢
C.慰藉 押解 告诫 戒骄戒躁 心存芥蒂
D.喧嚣 发酵 枭雄 惟妙惟肖 响彻云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松弛 观摩 繁华酥骨 顾名思意
B.拖沓 狼藉 省吃减用 萍飘四方
C.矜持 幽深 联篇累犊 莫衷一是
D.道劲 悲怆 瑕不掩瑜 计日程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到明天。这哪里对呀?也许舒伯特在歌颂宫廷或爱情,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3.联系上下文,请回答故乡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这个意义”是指什么?
5.“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熟读课文。采访周围的亲人、朋友,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他们的家园之思。 (选做)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前方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与文本对话,感悟语句表达的深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评点。
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自己认为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学习】
1. 简介作家: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少儿成长小说三步曲)。
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2.关于题目
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前方”
指未经历的人生。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3.关于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把各种传媒手段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摄影散文也是其中一种。这种新的文体兼备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象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4.文中出现的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回乐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唐有三受降城,俱在今内蒙境内。 芦管:笛子。
【简析】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涉江采芙蓉 (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人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元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5.字音、字形
迁徙( ) 袭( )击 按捺( )不住 憔悴( ) 颠簸( )
惶( )惑 温馨( ) 闪烁( ) 焦躁( )
6.字义
迁徙: 袭击: 按捺不住:
憔悴: 闪烁: 抛锚:
索然无味: 苍茫: 朦胧: 形而上:
7.质疑
【课堂学习】
1.读第一小节,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切入画面的?作者选择怎样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的。
再读课文, 找出作者思考见解的语句,并思考这样的语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
1. 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会引发这些思考呢?
提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克制不住”说明?(离家的欲望很强烈,甚至是与身俱来的)作者罗列了那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为了表达出这种强烈的离家欲望,作者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一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这方面写的好的地方来点评一下。
4.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1)阅读第十节,因为前方(理想),于是他便开始离家开始流浪,走在路上,踏上旅途,而这个旅途却是一场苦旅,人生的实质也是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
(2)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小节,并思考:人的悲剧性实质包含怎样的深刻的含义?
(3)朗读并分析作者解读崔灏的诗
5.朗诵崔诗,小结课文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不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拓展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对人生旅途产生畏惧,不要追求精神的家园呢?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迁徙 袭击 檄文 畏葸不前 B.憔悴 国粹 荟萃 唾手可得
C.颠簸 船舶 糟粕 居心叵测 D.敦煌 彷徨 蝗灾 惶惑不安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精彩 彩排 神彩 丰采 B.振动 振荡 振撼 震惊
C.急燥 害臊 噪音 躁热 D.悼念 泥淖 宽绰 掉队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年前,我们在公交车上相识;今天,我们又在火车上萍水相逢。
B.公路被护栏剖成两条河,车辆在各自的河道上奔驰,川流不息。
C.车上的人有高的,有矮的,良莠不齐。
D.老师这几年对同学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大家都很感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美洲荒原或非洲荒原上的动物不时遭到猛兽的追捕与袭击,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B.他的作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不时闪烁着新颖深刻的观点,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C.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D.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前方》,作者是北大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导、中国现代学者曹文轩之手。
5.下列诗句、题目、作者、年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唐
B.不忍登高望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柳宗元---唐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唐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唐
阅读曹文轩的《前方》(文见教材),完成6-9题。(选做)
6.文章倒数第三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句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为什么?
7.阅读倒数第二段,分点阐述人的悲剧性实质。
8.试分析文中“家”“前方”“路”“旅途”等词的内涵,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侧重于离家的角度立意,由离家写到人类的精神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家园、故土的深层思考。
B.作者从“游子”的角度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家园和故土的眷恋之情,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
C.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其意在表明人总是“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家和家乡以及“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D.本文以叙述、议论为主,语言含义丰富深刻,所表达的感情深沉而含蓄。
E.本文紧扣生我养我的家园和故土来抒写自己对家园的情感,表达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江南的冬景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韵。
2.培养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学习】
1.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8年加入太阳社,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作家左翼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发表小说《迟桂花》。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等, 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其文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恶人的世界,塞尽了我的去路。” “碰壁,碰壁,再碰壁! ”“愁来无路,拿起笔来写写,只好写些愤世疾邪,怨天骂地的牢骚,放几句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狂呓。越是这样,越是找不到出路。越找不到出路,越想破坏,越想反抗。”
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的江南才子,在历经了十余载的异国凄凉和异乡颠沛之后,江南女子王映霞闯入了他的生命。苦苦等待了太久,他终于获得了命运的眷顾与幸福的垂青。1933年4月,达夫伴同他的爱人在西子湖畔,修筑了“风雨茅庐”。回到了江南。
2.正音正字
涮羊肉 蛰居 乌桕 赭色 槎桠 给予 剥花生米 泊船 月晕
3.郁达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
4.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文中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5.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6.质疑
【课堂学习】
选择一幅画面,从如下几方面侧重赏析:a. 写了哪些景物? b.景物有何特点? c.作者感受如何? d.运用何种手法?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熟读第5、7、8节。背诵8节的诗句
2.完成《锦绣前程》
3.比较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选做)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习反思】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西地平线上
班组: ___ 姓名:___ 组评: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提高欣赏与感悟自然美的能力,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联想、想象在散文中的作用,并把它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学习】
1. 正音正字
诳语 垭口 安谧 攫取 颤抖 颤栗 雾霭 恍若 泥淖 罗布泊 停泊 混沌 瘴气 眼眶 惊骇 阴霾 山巅 物什 贪婪 成吉思汗 停滞
2.文章写了哪三个地点的不同落日?
3.找出文中概括落日感受的一句话和两个短语。
4.质疑
【课堂学习】
1.课文片段信息整理,和同学合作,填下面的表格:
地 点
定西高原
罗布淖尔荒原
阿勒泰草原
背景环境
情景
感受
联想
写法
2.从本文中的联想运用看,联想在文章中怎么形成?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完成《锦绣前程》。
2.面对罗布泊日落的辉煌景象,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的日出情景?这样写出有什么好处?(选做)
2.“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结尾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做)
3.理解句子的含义: (选做)
我多么地卑微呀!我多么地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给我看。
【学习反思】
相关文档
-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一中20192021-06-0614页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2021-06-065页
-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2021-06-0626页
- 【语文】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2021-06-0614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2021-06-069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5月检测2021-06-0629页
-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19-2022021-06-0621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新诗12021-06-063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24页
- 四川省江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6-0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