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50 KB
  • 2021-06-06 发布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为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已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优势之所以能够成为优势,必然需要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重大考验中充分彰显、不断提升。‎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2月10日他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用“人民战争” “总体战”“阻击战”三个词语来概括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三个“战”不仅是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形势的判断,更是精炼概括了中央打赢这场战争的总体战略思路。‎ 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从中央到基层,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和严密的防控机制。‎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冲击的制 度威力密切相关。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严密布局为我们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也为这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坚强制度保证。‎ ‎(《人民日报》2020年2月10日)‎ 材料二:‎ 材料三:在人类史上,出现过很多危险病毒,如尼帕、亨德拉、埃博拉、马尔堡、非典型肺炎等等。1665年春天,伦敦地区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叫做淋巴腺的鼠疫,人一经染上这种病,不出十天必死无疑。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伦敦地区的人口一下子就减少了十分之一。剑桥大学当局为防患于未然,把全体师生都遣散回家。牛顿和同学们一样,被迫离开学校。居家不出的18个月中,一开始,牛顿就着手验算自己的无穷级数。在一份极为著名的手稿里,牛顿把一个对数展开为无穷级数,一直把它计算到小数点后第55位,那张草稿中写满了数字和符号。牛顿为了便于计算位数,每隔5位数字就用逗号隔开一次。后来,牛顿在从事天体计算时,大量运用了这种级数展开法,其工作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他几乎同时发明了二项式定理、无穷级数展开、微积分、无穷小概念,还几乎发明了极限概念——这是那不朽的18个月的头三分之一——然后,数学天才牛顿就突然变成了物理学天才牛顿。他查找了一些关于月球、行星和地球的观测数据,对自己的新理论进行核验。但是,前人的天文观测数据用到牛顿的理论中时,理论与观测值之间出现较大误差。这促使牛顿后来亲自做了许多天文观测和实验研究。另一方面,牛顿当时对于自己提出的新动力学原理,以及用这一原理去处理天体和物体的运动情况,还没有很好掌握;此外,还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计算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一切都让他没有片刻的放松时间。在这“心志最苦”的不朽的18个月里,他的思想遨游在抽象的数学王国和神奇的星空之中,喷泻而出的超人才智完全控制了他的身心。这时的牛顿,刚刚大学毕业,还从未发表过研究成果,没有任何名望。但他在这18个月里所发现的和研究的,已足以使他跻身于思想巨人之列。 ‎ ‎(新浪博客《提升格局》2020年1月31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武汉疫情中充分彰显、不断提升,为这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 B.从‎1月31日到‎2月9日,全国累计治愈病例和死亡人数都呈上涨趋势,其中治愈病例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后者。‎ C.从‎1月31日到‎2月4日,新增确诊人数呈明显增长趋势,随后大致呈下降趋势;而新增疑似病例则在4日达到高点。‎ D.1665年春天,伦敦地区遭遇瘟疫灾难,但牛顿却在这场灾难中,仅用18个月取得了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的“优势”指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文中是从中央总揽全局的战略决策层面、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认识执行层面两个方面体现这一点的。‎ B.材料二中治愈率高于死亡率,这就表明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对疫情的研究和掌控能力在不断增强,但疫情的严重程度也不可轻视。‎ C.材料二中确诊和疑似病例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十分复杂,没有规律可循,我们要战胜疫情走出困境,困难重重。‎ D.福祸相依,关键看人怎么去面对。牛顿在鼠疫肆虐的18个月能够做出巨大贡献, 这自然有多种原因,但他潜心研究钻研肯定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6.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蝴蝶的传说 林清玄 最近有两则关于蝴蝶的事件,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在兰屿岛上原本有一种名为“珠光黄裳凤蝶”的蝴蝶,它生长的地方仅限于兰屿原始森林的边缘,范围不过是五六平方公里,数量非常有限。前几年台湾蝴蝶手工艺兴盛,许多人都跑到兰屿捕捉这种被称为“台湾最大最美”的蝴蝶,听说一只的价钱可以卖到八十元。‎ 捕蝶者为了厚利,不仅捕捉成蝶,甚至连它的蛹和幼虫都不放过。滥捕滥捉的结果, 原本数量有限的珠光黄裳凤蝶濒临绝种,差不多要永远在世界上消失。侥幸的是,岛内蝴蝶加工业没落,捕捉蝴蝶已无利可图,才使这种蝴蝶从灭绝的深谷复活,令人大大地舒了一口气,为那些无辜的蝴蝶感到庆幸。至少它们没有步台湾黑熊、野生梅花鹿、石虎的后尘,我们的子孙还有机会看到它们美丽的飞翔姿势。‎ 这是一连串自然生态、野生动物的破坏与杀灭声中唯一的喜讯。可惜的是,我们并不是因为珠光黄裳凤蝶的珍贵而保护它,是由于它卖不到价钱而被捕蝶者放了一条小小的生路;哪一天蝴蝶加工业复苏时,正是珠光黄裳凤蝶真正死亡的时机。这样想起来,在喜讯中不免也有一些忧思。‎ 令人担忧的消息是,高雄县美浓镇闻名遐迩的“黄蝶翠谷”,被该县划为将来兴建水库的“水库淹没区”,洪水一来,蝴蝶自然尸骸无存,美浓水库的兴建据说势在必行,是为了解决高雄地区万千民众日渐严重的水荒问题,不巧高雄县仿佛没有比这个地方更适合兴建大型水库的地方,黃蝶翠谷日后必是黄水漫漫,既然没有翠谷可见,黄蝶自然无地栖身了。‎ 我对黄蝶翠谷有一份特别的情感,知道这个消息时,我忧心不已。我幼年居住的地方,离美浓的黄蝶翠谷只有十分钟的车程,有时步行前往,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读小学的时候,学校远足经常选择黄蝶翠谷。尤其是春天的时候,走进谷里,河溪两岸的卵石上栖息着无以数计的蝴蝶。人声一近,那原本浮在石上,像落叶般铺满的小黄蝶会哗然飞起,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 天空里满满地飞舞着片片黄色的蝴蝶,我们坐在阴影中抬头看,的确能感受到大地与生命的绚丽,我一直在记忆里保留着这美丽的一幕。蝴蝶的生命虽然短促,但短得有风姿,短得辉煌,让我们知道有时候短暂的美丽也是好的,因为它活着,活的一天不是胜过死去的一世吗?‎ 在蝴蝶数量最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黄蝶翠谷同时看到蝴蝶如何产卵、如何孵化成虫、如何结蛹、如何破蛹而出、如何飞上天空,甚至如何死亡化为一朵飘零的黄花……这种生命生长变化的过程虽然微小,却充满了人生的大启示。任何一位敏感的小孩仔细观查、审视了这个过程,都会在心灵上有新的视角,看到生命衍化时最巧妙的一瞬。如此,蝴蝶虽小若黄叶,虽短暂若蜉蝣,在它斑斓的双翼里,则有了生命兴衰再生的浩浩大道,可以在短短的瞬间使我们的心灵为之成长。‎ 今年我又去了一次,看到日渐增加的游客在谷中追逐蝴蝶,感觉那里的蝴蝶已不再如幼年时代那样美丽、多姿、潇洒而有生气,但到底还是有蝴蝶,数量还是惊人的。可惜,这些美丽的蝴蝶、美好的记忆都将随着水库的兴建而淹没沉埋了。‎ 蝴蝶似乎没有饮水重要,失去一谷蝴蝶也仅仅是一种忧伤,并不会真正伤害人的生命。在大人物的眼中,一谷蝴蝶也许不如一杯水,但从反面看,有时一只蝴蝶给人的感动 甚至胜过一潭大水。‎ 我并不是反对兴建水库,因为那可以遗福我们的乡梓,问题是,对那些满天满地、将要消失的蝴蝶,我们是不是有方法加以拯教呢?在水之湄,在青翠的河溪谷地,如果没有蝴蝶凌空的影子,我们会失去什么呢?‎ 总有那么一天,蝴蝶会像一片彩色的贴纸,静静贴在我们记忆的某一处。它不再飞舞了,它只说明了一种美丽逝去时的忧伤,那种忧伤是不可能弥补的,除非我们再创一个“黄蝶翠谷”,否则若干年后,它将成为一种传说。‎ 传说可以这样记栽:“在南方的某一个谷地,曾经生存着遍地的美丽动物,它会飞,但不是鸟,是昆虫的一种。有人说这种昆虫色彩如孔雀,但比孔雀更宜于作生命的联想。 这片谷地,最后被人类的大水淹没,这种叫作蝴蝶的美丽昆虫,永远在那个谷地消失了。” ‎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长于兰屿原始森林的珠光黄裳凤蝶得到了保护,在众多对自然生态、野生动物的破坏与杀灭声中,这则消息让作者感到欣慰,为蝴蝶感到庆幸。‎ B.位于美浓镇的黄蝶翠谷为黄蝶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是黄蝶的栖息地。因高雄县修建水库,黄蝶可能将无家可归,作者为此而担忧。‎ C.在大人物看来,黄蝶翠谷的蝴蝶没有民众的饮水重要,失去蝴蝶没有真正伤害人的生命;在作者看来,一只蝴蝶带给人的感动甚至胜过一座水库的作用。‎ D.作者对黄蝶翠谷有一份特别的情感,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蝴蝶的美丽多姿,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绚丽,将黄蝶的美丽永久保留在记忆中。‎ ‎8.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9.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苯义、胡浚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作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棰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 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 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有刪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B.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C.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D.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与本文同义。‎ B.传,中国古代由政府设置,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使用的交通组织系统称为驿传。‎ C.刀笔,旧时公牍称“刀笔”,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 D.正统,中国古代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年次纪年法等,“正统”属王公年次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况钟很有才华。他开始时担任尚书吕震的属吏,得到吕震的赏识,向朝廷推荐他担任了郎中。宣德五年,他被提拔为苏州知府。‎ B.况钟很有治理能力。他刚到任苏州时,假装不懂业务,暗中考察府中群吏,三天之后,下令打死几个人,府吏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C.况钟重视教育,爱惜人才。况钟想向朝庭推荐邹亮,邹亮被人写匿名信诋毁,况钟不为所动,加快向朝廷推荐。邹亮后来做到了御史。‎ D.况钟知恩图报。他在做吏员时受到吏部司务平思忠的恩遇,后来况钟多次延请平思忠到家作客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服侍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浚等荐,擢知苏州。(5分)‎ ‎(2)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客归江州 韩 翃 东归复得采真①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③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注】①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②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③泉明:指晋陶渊明,此称其为泉明,乃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送客人归江州隐居,但并无送别时的伤感,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B.“江水迎君”采用拟人手法,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的心态跃然纸上。‎ C.“青雀舫”“白鸥洲”写出了诗人对客人旅舟华美,家乡景色宜人的赞美与羡慕。‎ D.尾联写诗人听说陶渊明居所离客人很近,定会借探访陶渊明居所之机去拜访客人。‎ ‎15.请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其中“__________” 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弹奏琵琶的手法。‎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强烈的反问语气指出秦王朝在大肆搜刮与任意挥霍上的反差行为。‎ ‎(3)古人常借酒来抒发情怀,如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饮酒作诗,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写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些人对野生动物制品近乎狂热的痴迷,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象牙盗猎和售卖网络。尤其近年来随着盘手串的风气兴起,对象牙珠子的需求更加旺盛,这个网络幕后的操盘手们 ,创造了一个自认为 的销售模式,市场日益壮大。而这背后是整个非洲象种群的灾难,每根象牙背后,都是残忍的杀戮,手串上精美的象牙珠子,其实都是杀生的记号。大量的象牙需求,会刺激整个犯罪链条,即使是普通游客最零碎的购买需求,也是盗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如果盗猎的势头再不遏制,非洲象将在10年到20年内灭绝。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____。为了提高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击犯罪的决心付诸于行动,从2018年1月1日开始,中国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这一“象牙全面禁贸令”也被称为“全球保护野生大象最重要的单一举措”。而那些还在这个犯罪链条上铤而走险的人,无疑是在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见机行事 无懈可击 义不容辞 自食其果 B.随机应变 天衣无缝 责无旁贷 玩火自焚 C.见机行事 无懈可击 责无旁贷 玩火自焚 D.随机应变 天衣无缝 义不容辞 自食其果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盗猎分子手中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来自于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 B.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由盗猎分子从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里提供 C.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都会变成盗猎分子手中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 D.销售资金的源源不断,使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流到了盗猎分子手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于行动,中国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B.为了增强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行动,中国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C.为了提高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于行动,中国宣布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D.为了增强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行动,中国宣布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20.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思维框架图中的三处空缺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智能+”的提出比“互联网+”更进一步,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提出“智能+”的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意义。“智能+”强调的是技术基础,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改善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但是,要想推进它的产学研用结合,在数字技术领域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等人发现侏罗纪具膜质翅膀的恐龙——‎ 长臂浑元龙化石。长臂浑元龙标本是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带领团队在辽宁晚侏罗纪地层考察时获得的一件新化石,发现于燕辽生物群晚侏罗纪早期(距今约1.63亿年)的海房沟组。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理、实验和对比研究,研究团队复原了浑元龙,它体长约32厘米,体重约306克,为杂食性。研究人员认为其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鸟龙类。浑元龙的正型标本是日前已知最完整的善擎鸟龙类化石,为了解这类恐龙提供了大量形态和生态学信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全民抗击疫情行动中,“云生活”一下子成为新趋势。博物馆“云展览”、教学“云课堂”、毕业“云答辩”、居家“云办公”、求职“云招聘”、武大“云赏樱”、环保“云植树”、清明“云祭祀”......工作、生活和娱乐纷纷转向“云端”,一切好像都如从前一样丰富多彩,但一切又都切实地发生着变化。有人说,“云”是更美好的生活,也有人说,“云”让我们的灵魂没有依托;有人说“云”是生活的短暂过渡;也有人说“云”是生活的最终归处;还有人说......‎ 对于“云”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范文和含义。‎ 语文试卷答案 ‎1.B【解析】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C项,“《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文中用的是“可能”,本选项认为“《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故选B。‎ ‎2. B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不合文意,文本第二段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论证“原乡意识”,文章第三段列举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 “家乡意识”只在文章开头提及,并没有举例论证“家乡意识”的内容。故选B。‎ ‎3.A项,“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A。‎ ‎4. C 【解题思路】 新增疑似病例应该是5日达到最高点。‎ ‎5. C 【解题思路】“看出”前后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6. 【答案示例】①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有战胜疫情的信心。②科研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对疫情的研究和掌控能力在不断增强,我们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③面对疫情,我们不能荒废时光,要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分。‎ ‎7.A【解析】珠光黄裳凤蝶不是得到保护,而是因为捕捉蝴蝶无利可图,才使这种蝴蝶从灭绝的深谷复活。‎ ‎8.【答案示例】①“我们失去了什么”意思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蝴蝶将无处栖息,种类将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人们将看不到蝴蝶翩翩飞舞的美丽,生活因而失去了色彩。②“我们失去了什么”意思还包括人类将无法体悟到蝴蝶带来的生命的启示和心灵的感动等精神层面的意义。③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蝴蝶命运的担忧,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当人类在迫害其他物种之时,是否想过最终受害的可能是自己。‎ ‎9.(6分)【答案示例】①照应标题。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告诫人们,提高警惕,保护动物,保护自然,别等到蝴蝶成为传说的那天。③用想象的手法写未来的传说,由实到虚,结尾耐人寻味。‎ ‎10.C ‎11. D(应属年号纪年法)‎ ‎12. A(因吕震的推荐况钟担任的是仪制司主事,郎中是后来升任的)‎ ‎13.(1) 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廉正有能力的属下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被提拔升任苏州知府。(得分点:定语后置、“用”“擢”“知”各1分,大意1分)‎ ‎(2) 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得分点:“缘”“故谊”、“干”、“贤”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廉正有能力的属下补各府之缺。况钟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来谋取利益,因此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来到苏州府。他刚到任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愚昧,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之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人。有个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他(做客),对他非常恭敬地执行礼节,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侍奉他,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 ‎ ‎14. 【答案】D【解析】“定会借探访陶渊明居所之机去拜访客人”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听说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可以常常乘着竹轿,前往拜访。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隐逸情怀的赞美与羡慕。‎ ‎15. 【答案】①运用虚写。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客人到家后赏玩山野的隐逸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顺乎天性,放任自然情怀的赞美之情。②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赞美了客人高洁的情怀。③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 ‎【解析】要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运用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运用虚写手法。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家中后,贫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他对山野美景的喜爱。‎ ‎16.(1)转轴拨弦三两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 ‎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 ‎(3)酾酒临江 一尊还酹江月 ‎17.C【解析】“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见机行事”,看清适当时机而立即行动。第一处,是说“网络幕后的操盘手们”抓住“近年来随着盘手串的风气兴起,对象牙珠子的需求更加旺盛”这一时机来行事,应使用“见机行事”。“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丁点破绽。“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第二处,是说网络幕后的操盘手创造了一个自认为没有漏洞的销售模式,应使用“无懈可击”。“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侧重“理应承担”。“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侧重“不能推卸”。第三处,此处强调“保护野生大象”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应使用“责无旁贷”。“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作恶多端的人终无好下场。第四处,是说那些还在这个犯罪链条上铤而走险的人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应使用“玩火自焚”。故选C。‎ ‎18.C【解析】前面说“大量的象牙需求,会刺激整个犯罪链条,即使是普通游客最零碎的购买需求,也是盗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由“盗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可知,此处应是继续说盗猎链条中的环节,由前面的“购买”可知,下面应是“资金的流入”,接着“资金流入”变成“盗猎者手中的车和枪”,由此出现后面“……非洲象将在10年到20年内灭绝”这一后果;A、B两项承前主语不一致,因为前面说游客购买,接着应是资金流入;D项,“……源源不断,使……”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应是“销售资金,变成……”。故选C。‎ ‎19.D【解析】“为了提高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击犯罪的决心付诸于行动,从‎2018年1月1日开始,中国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该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提高……意识”搭配不当,一般是“增强……意识”,这就排除AC两项;二是“付诸于”成分赘余,“诸”意思是“之于”,应删除“于”,排除AC两项;三是“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宣布”语序不当,应该“中国宣布从……开始”,排除AB两项。故选D。‎ ‎20.【答案】①提出的背景 ②推动制造业转型 ③突破核心技术 ‎【解析】考查图文转写。本题与以往题型不同之处在于通过给定的材料填写流程图。注意叙述的顺序,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首先明确说明的对象是智能+,接着结合材料可知接下来从提出背景、战略意义,需解决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所以①处填“提出的背景”;从“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改善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可知②处应为“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又由于字数限制,所以概括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即可;③处是需解决的问题的具体化,结合最后依据可知是“突破核心技术”‎ ‎21. 【答案】关键信息:①我国科学家发现长臂浑元龙化石;②长臂浑元龙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鸟龙类;③为了解长臂浑元龙提供了形态和生态学信息。‎ ‎【解析】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文段中,从开头到“为杂食性”是叙述一件事,关键信息为“我国科学家发现长臂浑元龙化石”;从“研究人员认为”到末尾,有两个关键信息分别是“长臂浑元龙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龙类”和“为了解长臂浑元龙提供了形态和生态学信息”,概括时应对原文信息加以整合。‎ ‎22.作文:‎ ‎(一)材料解析 作为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亲历者,“云”生活是每一个学生都真切地经历和感受过“云”生活,因此,这道题目的情境创设,既结合了社会热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有话可说,也更便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特色或有思想深度的观点,使得他们的表达“言之有物”。‎ 写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材料的要求是结合材料谈对“云”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材料中对“云”生活相关现象和讨论的展示主要涉及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就是我们审题立意的两大角度:‎ 1、 ‎“云”生活的内涵或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改变。‎ 材料中前半部分展示了工作、教育、娱乐中的种种“云”生活,说明其普遍性,而后半部分则是对“云”生活进行理性剖析。“一切好像都如从前一样丰富多彩,但一切又都切实地发生着变化”、“‘云’是更美好的生活”两处,前者谈“云”生活的好处——帮助人们在紧急时期进行正常生活,推动社会发生改变;后者中的“美好”一词,则是对“云”生活内涵的概述,“美好”一词意蕴丰富,结合之前各行业的“云现象”,我们可以概括出“便捷”“创新”“和谐”“文明”“自救”“沟通”“双赢”“科技”等具体内涵,而材料中“云”现象列举的省略和最后一句“还有人说......”,则提示我们,在这些已经提及的具体现象和内涵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体验和实际,有更多元的思考和发散,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写作时,即可扣住某一个角度谈自己的思考,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谈“云”生活的内涵 参考立意:美丽生活,“云”上绽放;“云”生活中的共赢智慧;创新,让我们乐在“云端”‎ 腾“云”而上,便捷生活;携手聚力,共建和谐“云”;科技之光,照亮“云”上;“云”生活——更舒心的生活;“云”中有爱,“云”上有光;感谢有“云”,伴我同行;‎ 2、 对“云”生活的负面效应的剖析,以及对“云”生活的辩证思考。‎ 材料后半部分有可以直接帮助立意的观点型分析,其中一个观点说“‘云’让我们的灵魂没有依托”,这句话与后面的“有人说‘云’是生活的短暂过渡”彼此呼应,表现的是对“云”生活的弊端的思考——对一部分人来说,缺乏现实的接触与交流,缺少打动人心的真实互动,所以同样难以收获基于现实而产生的归属感。‎ 而对于“云”生活正面和负面效应的观点列举,也让我们能够从辩证分析的角度立意,即承认“云”带来的种种便利,也正视“云”本身具有的一些不足,对某些行业和我们的生活而言,“云”技术既是一种冲击与危机,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云”与现实的互联、互通、互动中,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参考立意:让灵魂从“云”中落地;走下“云端”,才有更真实的生活;生活在“云”上,更在脚下;“云间”“地上”,互通共进;正视“云上”挑战,创造更美生活 (二) 素材积累 ‎①3月9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云展览”网络直播如期开播。在90分钟内,在布宫主播团队带领下,数十万“宅家”网友有机会欣赏到平日很少对外展出的25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珍品,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90分钟的布宫“云展览”,总计观看人数达80万人次,超过往年全年现场游览客流量的一半,许多网友纷纷点赞叫好。‎ ‎②3月2日至3月4日期间,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的九家博物馆联合推出“云探国宝——沿黄河九省区博物馆带你畅游历史长河”线上直播活动。为期3天,9场的博物馆联播活动,最终吸引1593万网友在线围观。‎ ‎③疫情期间,上海钟书阁书店、中信书店、蒲蒲兰绘本馆等200多家知名书店开启了在线直播,书店店长带读者“云打卡”逛店、推荐新书。数据显示,开通淘宝直播的书店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倍,图书直播场次增长近10倍。‎ ‎④清明将至,全国各地纷纷发布倡议或通告,呼吁市民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选择“云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 ‎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学校都延迟了开学时间,网课成为中小学乃至大学生上课的唯一方式,家长们的关注点也纷纷转移到孩子们的眼睛上。一项对242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权威调查显示,92.8%的受访家长最近在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孩子已患近视的家长对这一问题更焦虑。受访家长认为,接触电子产品时间过长、运动不足是近期孩子视力防护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 范文指导 生活在“云端”,更在脚下 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让线上的“云”生活成为新的生活趋势,“云种树”“云展览”“云旅行”......让许多人沉醉“云”间,乐此不疲。不过,“云端”再美,也要记得时常看看脚下,在亲历与实感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毋庸置疑,在“足不出门户、行不逾小区”的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纷繁多样的云,让我们几近停摆的生活重新充实多彩。在“云”上,我们同看展览,在穿越历史的文物图像里,侧耳聆听文化久远的回响;我们共赏樱花,在如云似霞的胜景中,用心感受春天温暖的气息;我们一起学习,在强大技术的支持下,身临其境地沐浴知识的阳光.....疫情让我们在现实中拉开了距离,但科技让我们在线上相聚,在非常时刻,一个个现实中停摆的阵地转移到“云”上,在汇成一片自救自强的便捷晴空。‎ 但欢喜之余,我们也要看到云生活的种种不便之处。“云课堂”上远低于真实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远高于平时的近视风险;“云办公”时被延长的办公时间和棘手的部门管理;“云植树”怎样落实和管理,“云旅游”如何带来收益,“云数据”怎样保证安全......倘若不能够正视云上生活产生的问题,不能够真正解决各种问题,只看到云上的热闹蓬勃便一拥而上,那最后一定只能坠下云端,落得一地鸡毛。‎ 更何况,在可以解决的技术和策略问题之外,“云”生活最大的弊端还在于与真实的隔绝。诚然,我们可以在云上学习、办公、娱乐、交流,但所有的数据都缺乏真实的触感。“云赏花”缺了花朵的娇柔与芬芳,“云植树”少了劳动的体验和流汗的喜悦,“云交流”更是没有牵手的热度和拥抱的温暖,而生活,本应该是充满真实体验的温热和鲜活。‎ 生活是什么?是“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感受,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新鲜滋味,是回家后,一双能握住的真实的手,是拥抱时,一颗在跳动的真实的心,是荷塘边的行走,是月下的苦吟,是舌尖的甜,也是眼泪的咸......而我们每一个人,就在充满着酸甜苦辣的真实碰撞与经历中,感受成长的滋味,明白生活的真谛——‎ 是的,生活不是在线,而是在场。‎ 沧海虽广,也要在大地上奔流,云朵自高,也跑不出天空的怀抱,“云”是一种生活,但生活远比云上宽广。只有扎根于脚下真实的生活,我们才能登临“云端”,收获人生的充实与丰盈。‎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层进式”议论文。面对材料中对于“云生活”的种种争议,作者立足于生活现实,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在分析时又采用辩证的思维,承认“云生活”的优势,,并不因为自己论证的角度是“生活在脚下”就把“云生活”一棍子打死。‎ 文章采用“材料+论点”的方式开头,这种开头方式,既能保证对于材料的贴合,也便于开门见山地揭示中心论点。第二段则论述“云生活”的好处,用排比的手法,生动地把各种现象串联起来,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议论文字,叙中有议,富有文采。‎ 第三段从技术实际应用的角度,谈“云”生活在具体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之处,段首的转折自然流畅,值得我们学习。第四段阐述“云技术”本身的弊端,引出下文对于人生意义的论述。第五段则用散文式的语言,对生活的种种内容进行描述和概括,引出最后总结的点睛之笔——生活,不是在线,而是在场。‎ 结尾用类比手法,以自然现象引出,既生动自然,富有哲理,深化主题的句子与开头呼应,使文章成为首尾圆融的严谨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