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1.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一项( )
A. 今天天气太反常,滴水成烟, 炙手可热,真是难受极了。
B. 所谓开放,就是要借他山之石, 师心自用,促进自我发展。
C. 虽然他犯了错误,但是 罪不容诛,应允许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D. 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这篇文章 差强人意,他终于总算过关了。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说:“中国从来不许忏悔”,一语道破传统道德中缺乏忏悔精神的事实。 __________.此种作派流毒深远,以至于今天的人们纷纷走向伪圣或伪人,你也就不必感到莫名惊诧。
①隐晦事实真相,掩盖世人耳目,回避现实与人性问题与矛盾
②但是整个思想传统并没有把“自省”当成令人敬佩的品格,多数人将其看作是“自污”
③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讲“讳”的,为长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
④虽然儒者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A. ④③②① B. ①③④② C. ①③④② D. ④②③①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3. 按要求填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 。(荀子《劝学》)
伤心秦汉经行处, ______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______ ,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 ______ , ______ ”,真有点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郊外
(宋)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概括暮春郊外榆槐吐嫩,春色满原,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B.颔联紧承“春光”展开,远山积雪,近处溪流垂杨,画面生动。
C.二、三两联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表现春景的特点。
D.二、三两联对仗工整,遣词精当,足见诗人推敲锤炼之严谨性。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______
A.哀婉含蓄 B.雄奇瑰丽
C.高亢豪放 D.清新自然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感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①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②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③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④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
⑤我国志怪小说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因为志怪小说不能在开始落笔的时候就让人一眼看出妖怪来,它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读者)遇怪不知怪,然后渐生疑窦,突然翻转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写农家孤儿谢瑞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养在水缸里。不久就出现奇怪的事情了:每天种地回来,都有人做好饭菜。行文的视角是与谢瑞重合的,他特地安排鸡鸣出去,提前在天亮时回来,窥见一少女从水缸中出来,到灶下烧火。于是上前询问缘由,少女说自己是“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哀怜谢瑞少孤、勤谨,派她来为其“守舍炊烹”。这则动人的“仙话”,是从一个少年农夫的角度展开叙述的。少年捡螺、少女做饭,安排早出早归和隔篱偷窥,都是平平常常的事。但由于限知视角的缘故,在这些平平常常之外,隐藏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存在:银河中的仙女隐身在大螺之内,又走出螺壳为少年下厨。这种平常中的异常,反映了人们安居乐业、温饱自足的理想,写得曲折有致,掩映多姿。
⑥志怪小说的限知视角是一个写作实践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它处于没有加以理论上的发猛、总结和升华的自在状态,因此也就未能广泛和深刻地影响文学或小说文体。章回小说结构宏大、线索纷纭,是不宜采取限知视角的,但这不排除它局部上的限知。由于缺乏理论上的自觉,这里的限知往往界限模糊,不时出现越界和脱轨行为。理论上的自觉,是到了明朝末年金圣叹删改和评点《水浒传》的时候才出现萌芽。且看金圣叹修改成的第二十回“宋江杀惜”故事的一段话(括号内是金氏对原文修改后的话):
[阎婆惜]正在楼上自言自语,只听得楼下呀的一声门响,婆子(床上)问道:“是谁?”宋江(门前)道:“是我。”婆子(床上)道:“我说是哩,押司却不信,要去。原来早了又回来,且再与姐姐睡一睡,到天明去。”宋江(这边)也不回话,一径(已)奔上楼来。
⑦金氏的改动不算大,他抓住原文中“只听得”三字做文章,夹评道:“三字妙诀。不更从宋江这边走来,却竟从婆娘边听去,神妙之笔。”这些话是很有艺术敏感的,“从婆娘边听去”,自然是限知视角了。但原文在贯彻限知视角时,未免有些界限模糊,从楼上的阎婆惜跳到楼下床上的婆子,又跳到推门上楼的宋江,事先相当紊乱。经过金圣叹的修改整理,限知视角的界限就严密化了,金氏理直气壮地如此评点说:“一片都是听出来的,有影灯漏月之妙。”所谓“影灯漏月”,就是挡住部分灯光,使之有照不到之处;漏下一线月光,使之又能够照到之处。“影灯漏月”一语,是限知视角的诗意化表述,它把限知的半为可感知,半为不可感知的界限巧妙地勾勒出来了。
⑧到了现代,限知视角在小说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它简直被视为对世界感觉精致化和深邃化的一种标志。第一人称视角虽然不是限知视角的全部,但无疑是它的一个重要侧面。小说《祝福》的开头,就是采取第一人称视角的。它写“我”回到阔别五年的鲁镇的心境和见闻,第一人称视角把鲁四老爷充满理学俗儒味道的书房和被贞节观摧毁精神支柱的祥林嫂之死联结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了反讽意味和社会哲学的深度。(取材于杨义《中国叙事学》)
链接材料一:
限知视角会留下某些叙事的空白,但这些空白不应该是平板的,而应该是富有暗示性的。暗示的极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贸然突破视角的界限,给人们留下寻味的余地。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葛巾》一篇,写游历曹州的洛阳士人常大用在花园遇到美丽的女子葛巾,怀疑她是“贵家宅眷”或者仙女。随着接触的加深,常大用常常能“忽闻异香”,家中衾枕也“皆染异香”。这些暗示,已经把一个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精烘托得呼之欲出了,但毕竟没有点破,它只不过在一个潜在的信息源中,不断地发出某种信息,等待故事主人公最终的破译(取材于杨义《中国叙事学》)
链接材料二: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的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取材于曹雪芹《红楼梦》)
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扇面”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 。
下列对文章(含链接材料一)中四则材料使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作者引用《高祖本纪》开头部分的一些文字,说明了历史叙事使用全知视角的优势。
B.作者概述“白水素女”的叙事过程,说明了志怪小说中多选用限知视角叙事的原因。
C.作者以《祝福》开头为例,说明了使用限知视角的作品都具有哲学深度和反讽意味。
D.作者以《葛巾》为例,说明了在限知视角的叙事过程中“空白”的使用原则及其效果。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
A.视角,只是虚构叙事的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
B.相比限知视角,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C.运用限知视角叙事,叙述者就是故事主人公,这种方式便于制造曲折的故事情节。
D.我国古代对限知视角的研究并未达到理论自觉,因此在实践中未能影响到文学创作。
E.运用限知视角叙事所留下的空白往往有暗示作用,有助于故事结局的最终破译。
F.现代小说普遍运用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的广泛使用,成为限知视角发展的标志。
金圣叹对“宋江杀惜”的修改整理,是如何将“限知视角的界限严密化”的?请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二”选自《林黛玉进贾府》,请从“限知视角的使用”这一角度简析这段文字的妙处。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想从天上看见
阿来①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这条陆路上行走时,已经没有人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比之于现代物理学家所建立的量子理论还要难于捉摸。物理学家描述他们抽象的理论时运用了一种可靠的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的模型。而历史中的文化却更多的在荒山野岭间湮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而被永远埋葬。
②我想,也许从天上,从高处像神灵一样俯瞰时可以看见。
③于是,我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登机时特意要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并祈愿这一路飞行,没有云雾的遮蔽。
④事实是,我登上飞机时,拉萨正在下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水溢出了河床,洪水漫进了河床两边的青稞地,漫进了低矮的平顶土房组合而成的安静的村庄。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了,洪水浅浅地漫在地里,麦茬一簇簇露在水面上。庄稼地与房舍之间,是一株株柳树,在雨中显得分外的碧绿。飞机越升越高,那些淹没了土地的水像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天光。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洪水成灾,但人们依然平静如常,没有人抢险,没有人惊慌失措,那些低矮的土屋安安静静的,都是很宿命的样子。土屋顶上冒着青烟,我想象得出来,围坐在火塘边上的农人平静到有些漠然的脸。洪水与所有天气(比如冰雹)一样,或多或少都和某种神灵的力量与意愿有关。
⑤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当外界的眼光看到一个无所欲求的农人时,而赞叹,而自怜的时候,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对生活日深月久的失望。不指望是因为从来都指望不上。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
⑥这种平静的景象里有一种病态的美感,病态的美感往往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⑦飞机再向上爬升,就穿过了饱含雨水的云层。云层掩去了下界的景象,满眼都是刺目的明亮阳光!
⑧虽然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感觉到机翼下渐渐西去的高原那自西向东的倾斜。飞机每侧转一下机身,我就感觉到雄伟的高原正向东俯冲而下。闭上眼睛感觉,那是多么有力的一种俯冲啊 !我当然知道,这种俯冲感是一种幻觉。飞机飞行得非常平稳。电视里正在播放平和的音乐。当气流导致飞机发生小小的震颤,空姐柔美的声音便从扩音器里传来。
⑨但我还是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
⑩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
⑪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
⑫譬如当我最大限度在接近某一座雪山的顶峰,坐在雪线之上,看到只要有一点动静,风化的砾石便水一样流下山坡,看到明亮的阳光落在山谷里、森林中,使得云雾蒸腾,我也会感觉到大地的俯冲。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便消失了。
⑬飞机起飞不久,机翼下面的云层便渐渐稀薄,云层下移动的大地便渐渐显现在眼前了。
⑭
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在这一列列的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草甸中间或还点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民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种纯粹的牧民。夏天,他们赶着牛羊来到这些雪山之间的高山牧场,秋天到来,他们被一天天降低的雪线压迫着,走进河流深切出来的山谷,回到自己种植玉米与青稞的农庄。夏天是牧场上的收获季,秋天,又是土地里的收获季了。于是,这些山地中半农半牧的同胞,便在一年中,有了两个收获的季节。
⑮每一列雪山之后,这种山间牧场就更低,更窄小,直至完全消失。眼界里就只有顶部很尖锐,没有积雪的峭拔山峰了。这是一些钢青色岩石的山峰,一簇簇指向蓝空深处。山体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后,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长途俯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这声叹息已经不是藏语,而是一声好听的汉语里的四川话了。
⑯从平原历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是一声血性的呐喊。
⑰而从高原下来,经历了大地一系列情节曲折的俯冲,化入平原,是一声疲惫而又满足的长叹。
⑱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山深刻的皱褶中间。
【注】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
分析第⑥段中“病态的美感”的含义。
分析第⑨⑩⑪三段独句成段的表达效果。
赏析第⑮段语言运用的特点。
联系全文,赏析本文的标题。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2.0分)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家世衣冠。晖早孤,有气决。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
②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以财货污君。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③帝欲严宿卫,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
④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士。吏人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人怀其惠。”数年,坐法免。
⑤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
⑥ 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若此。
(节选自《后汉书》)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童子内刀 ______ ②有所拔用 ______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强直自遂 ______
A.进荐 B.深远 C.前进 D.成功
②乡党讥其介 ______
A.坚定 B.特异 C.耿直 D.孤傲
第⑥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B.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C.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D.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把第⑤段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
对第②段中朱晖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慷慨大方 B.刚正不阿 C.恪守职责 D.讲求道义
第①段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平州①新学记王安石①太平新学在子城②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 !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 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③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③餔:吃饭。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______
A.也 B.者 C.焉 D.耳
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2.
世上的人来来去去,日复一日: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平心静气只愿活出“味儿”来。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句意为天气炎热,错误。
B.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该成语为贬义词,句中并无贬义,错误。
C.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句意为罪不至死,错误。
D.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答案】D
【解析】此段文字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缺乏忏悔精神。②④两句,有关联词“虽然……但是……”,所以④②是一组。①③两句,具体描述缺乏忏悔精神的表现,③句点明观点“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讲‘讳’的”,①句内容是③句的具体表现,所以①句在③句后。③①两句内容是缺乏忏悔的具体表现,与下文“此种作派”衔接更紧密,所以③①在④②后。正确的顺序是④②③①。
故选:D。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这是一项综合训练能力,可以训练我们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很多题目都有十分明朗的线索或表明顺序的提示,只要我们找到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化难为易。看到题目,首先要反复阅读,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读懂的情况下才可以弄明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下几个句子重点写了什么事,有哪些步骤等,只有这样仔细阅读才可以找到句子排列的顺序,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句子的排列顺序。
排序题中的标志性词语:
1.互相呼应关联词语 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2.暗示性词语 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等。
3.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4.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3.【答案】【小题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小题3】士不可以不弘毅
【小题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故答案为: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知)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重点字:阙)
(3)士不可以不弘毅(重点字:毅)
(4)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重点字:琶)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书写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且富有意味的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是教材或考纲中所规定的背诵篇目。要做好这类题目,考生先要有充足的名篇名句的储备,进而深入理解相关名句的内涵和所运用的技巧,这样才能针对具体题目的要求,默写出相应的名句来。
《琵琶行》中的名句辑录: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
【解析】(1)A.“暮春”错,根据“城中未省有春光”,应是初春。
(2)本诗多角度描绘了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黄莺儿啼啭,风吹过草地,送来芳香,春日优美景色,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诗歌清新自然,排除ABC。
(3)“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城内“未省有春光”和城外“榆槐已半黄”构成对比,写出郊外早春来到,表达出见到郊外春景的快乐惊喜。“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生”、“欲”二字,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从听觉、视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人语”、“作药香”用比喻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写出了诗人对春日景色的喜爱之情。“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直接抒情,“为君寻取却茫茫”,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感慨,抒发出诗人的茫然与惆怅。
答案:(1)A。
(2)D。
(3)首联通过对比手法,树色泛出嫩黄,写出郊外早春来到,点明题意,暗含欣喜。
颔联、颈联寓情于景:远山婀娜,峰顶积雪美不胜收;春水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柳;暖阳照耀之下,黄莺儿啼啭似人欢语;风吹过草地,送来芳香。画面美丽色彩鲜明,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作者的无限喜爱赞美之情。
尾联笔锋陡转,直抒胸臆,用“疑”字直接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却又难觅其踪”的茫然与惆怅。
译文:
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惊喜地发现,原来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暖和的日光照着,黄莺儿啼啭,似人在对谈;一阵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芬芳的药香。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赏析:
这首七律,首联点题,二、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是律诗常用格式。
首联说城内领略不到春光,城外却春光明媚,两者作一鲜明对比,诗人出游寻春的目的便顺带道出,见到郊外春景的快乐惊喜的心情也呼之欲出。写城内外春景的不同,在唐宋人诗词中经常见到,如宋辛弃疾《鹧鸪天》词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就把城内外景色作对比,体现野趣。
首联的榆槐半黄,对春光略作点染,以下二联就专门写春光。前一联写大景,注目山水,描摹青山顶峰残余着积雪,春水已生,池塘上涨,杨柳萌发嫩条,映现水中。后一联着眼于小景,用倒装句,说天气回暖,鸟儿啼鸣,风儿拂面,夹杂着阵阵药香。两联同是写景,各因景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手法来刻绘。前者是纵目所见,后者是行春时所嗅到听到。写大景时很宽阔,注意色彩的比较及远近的区分,如描绘远山,着力于青山顶上的积雪,自生层次;稍近的水,在白茫茫中衬以绿柳的倒影,都很鲜明。写小景时重在感受。写莺啼、草长,加上暖日、和风,又承以“如人语”、“作药香”,不仅表现得很细腻,而且不言“日边莺暖”而言“莺边日暖”,不言“风来草际”,而言“草际风来”,都化熟为生,情随境转。同时,所有的景物都密切早春时令,山存积雪、水中垂杨、莺唱日暖等,都是早春的象征,回照了首联城里体念不到春已来临这一事实。
尾联转而以情作结,但不直接写郊外游春的惬意、风景给人的满足,却荡开一层,说景色中蕴涵着好诗,却一下寻不出来,也就是说妙景难言,显得含蓄不尽。唐庚作诗喜欢推敲苦吟,这两句既是写春游的心得,也可视作他作诗的体会。
整首诗格律谨严,简淡而富有风致。在句法上,有平叙,有拗折,充分显示了作者锤炼布局之工。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
(2)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特点,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结合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5.【答案】【小题1】不全面的、分离的、有限的视角
【小题2】C
【小题3】BE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文章说“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说“扇面”是相对于“圆”而言,是圆的一个部分,那么,相对于全知视角而言,就是不全面的、分离的、有限的视角,也即限知视角。
(2)C.“作者以《祝福》开头为例,说明了使用限知视角的作品都具有哲学深度和反讽意味”错,文章第⑧段的意思只是在现代限知视角得到广泛运用,使作品能够达到“精致化和深邃化”,并不能说使“作品都具有哲学深度和反讽意味”;而“作品都具有哲学深度和反讽意味”只是《祝福》这种类型的作品在运用限知视角所达到的效果,而非这类型的并不能有。同时,绝对的话语一般都有可能错误。
(3)A.“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出的”错,第一段文中说“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而选项说通过作品传达出的,不符合原文;C.“叙述者就是故事主人公”错,叙述者未必就是故事主人公,如《孔乙己》中的叙述者是“我”,主人公却是孔乙己;D.“我国古代对限知视角的研究并未达到理论自觉”错,第⑥段说“理论上的自觉,是到了明朝末年”;F.无中生有,所以选择BE。
(4
)题干要求找出“金圣叹对‘宋江杀惜’的修改整理,是如何将‘限知视角的界限严密化’的”,主要结合第七段“经过金圣叹的修改整理,限知视角的界限就严密化了”“是限知视角的诗意化表述,它把限知的半为可感知,半为不可感知的界限巧妙地勾勒出来了”组织答案。
(5)这段文字的叙述者是林黛玉,主要是通过林黛玉来介绍贾府的情况,因此点出叙述者及所写内容,然后再指出所彰显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即可。
答案:(1)不全面的、分离的、有限的视角。
(2)C
(3)BE
(4)经过金圣叹的修改整理,限知视角的界限就严密化了,金氏理直气壮地如此评点说:“一片都是听出来的,有影灯漏月之妙”。“影灯漏月”一语,是限知视角的诗意化表述,它把限知的半为可感知,半为不可感知的界限巧妙地勾勒出来了。
(5)本段文字从林黛玉的视角描写了贾府建筑的壮丽轩昂以及荣禧堂的豪华富贵,表现出林黛玉善于观察、细心的个性特点。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引用论据用意的理解,要把握段意,结合语境,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5)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能力。答题时,首先理解“限知视角的使用”含义,然后结合语段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6.【答案】【小题1】(1)第⑤段原文说“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据此可知,“病态的美感”指“人们只能用忍受来承担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所以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来临之时,人们一反常态地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状态”。
(2)本题三个段落都表达了“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是一种幻觉”,这就强调了“这只是个人主观的幻觉”,都独立成段,意在强调“这只是个人主观的幻觉”以及“突出个人感受的真切与执拗”。
(3)手法:“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长途俯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运用比喻手法,把由峭拔的山峰化成平缓丘陵,由丘陵化成平原的感受比喻成“一声深长的叹息”,写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大地的辽阔到平缓静谧的过程;句式长短结合:“更低,更窄小”,短句的运用,写出了在飞机上看到的山间牧场快速不断变化的过程;“更低,更窄小,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长短结合,写出了感受的复杂变化,有一种参差错落的美。用词:“郁郁葱葱”运用叠音词,写出森林的繁茂,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4)“我想从天上看见”结构上总领全文,是文章的写作线索,①--⑰段写在飞机上看到的“藏区人民经历灾难却表现得平静的景象,以及自己所生长的雄壮的西藏与平缓的平原过渡带上的地域景象”;⑱
段写这些看到的感受到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也同样是由血性的呐喊、坚强不屈奋力抗争,到最后获得一种深刻的满足;效果上“我想从天上看见”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1)因为人们只能用忍受来承担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所以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来临之时,人们一反常态地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状态。
(2)突出个人感受的真切与执拗(执着),强调这只是个人主观的幻觉以及体现出幻觉出现的次数之多。
(3)长短结合;叠词;修辞手法(比喻、通感);比喻:峭拔的山峰化成了丘陵就如同俯冲化为了叹息,写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大地的辽阔到平缓静谧的过程。
(4)结构上总领全文(或答“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了文中从飞机上看到的藏区人民经历灾难却表现得平静的景象,以及自己所生长的雄壮的西藏与平缓的平原过渡带上的地域景象,这一看见的过程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也同样是由血性的呐喊、坚强不屈奋力抗争,到最后获得一种深刻的满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解答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
(2)本题考查语段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语段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做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鉴赏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从手法、句式、用词等角度赏析,赏析时要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从结构、标题含义、手法、情感主旨以及特殊效果几个角度来答。
散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7.【答案】【小题1】收入,收起;
【小题2】选拔,提拔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C
【小题6】C
【解析】1(1)收入,收起;( 2)选拔,提拔
2(1)C (2)D
3.C
4.朱晖在为官上很刚正,被上级官员嫉恨,在职时常被弹劾。自从离开临淮,在山野草泽中屏客隐居,穿布制的衣服,以草菜为食
5.C
6.通过朱晖拔剑而前的动作描写和“今日朱晖死日也”的语言描写,表现其维护诸母的果敢无畏;通过昆弟宾客惶迫伏地和贼钦佩其志而离开的表现,侧面描写出少年朱晖挺身而出的义勇。
略
略
8.【答案】【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小题5】
【解析】(1)前文说“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意思是“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因此“告”后应该是代词,四个选项中能做代词的只有“焉”;故选:C。
(2)从“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可见,写为吏者不知道学校的重要性,是为了突出李侯的明智;而写“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是为了引出“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也就是说自己作这片文章的原因还是为了告诉士怎么学习。
(3)所以:……的原因,排除BD.“讼”指诉讼、争辩,排除A,故选:C。
(4)D.“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错误;原文“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是个反问句,即李侯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为读书人提供可口之的食物和安逸的居所。
(5)目的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可见是为了弘扬李侯的做法;“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可见是为了告诉学者学什么,为什么学;第三段“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学者要积累善行从而集成圣人学说;“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学者要统一天下的思想,让天下读书人不再争辩不休。
答案:
(1)C。
(2)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3)C。
(4)D。
(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弘扬李侯的善举,同时告诫为学者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认为立州学目的是统一士人的思想,即通过积累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
译文:
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2)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安排的写作意图理解,抓住关键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将几个选项中的句子放在原文中理解,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方法: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9.【答案】心之归宿
积起昨日的点点滴滴,却被初升的太阳蒸融了;拾起昨日的星星索索,却被忽来的风儿吹散了。过去的一切终要过去,谁也阻挡不了时光的流逝。只能在心灵深处寻找那沉淀下来的一份宁静。
我喜欢就这样一个人静静地站着,然后把手伸出去,感受秋天的阳光。暖暖的,像脚踩干树叶发出的声音。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像给归鸟的翅膀上涂了一层粉红的胭脂。这时候便觉得自己已溶入这美妙的静谧中。在“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之际,感受着这份宁静中的恬适与畅快,我宁愿永远依偎在自然的怀抱中,远离尘世的喧嚣。
红尘滚滚,茫茫人世。面对熙来攘往的人群,凡*高只把他们分为两类:一类人总是在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个“样儿”来;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
有的人曾盲目地追求前者,将自己无情地卷入社会的大潮,利益的深渊,刻意追求“样儿”,却把自己弄得很累。试想,在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又有几个人能坚守这心灵的底线;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哪里还有人类最后的良知?朋友们,让我们为心灵找个归宿吧!让它也能在明争暗斗的喧嚣中,喘口气,歇歇脚,好好想一想。
而有的人则从容地选择后者,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生活,把心灵安顿好,给心灵一个归宿,让生活更有“味儿”。
往往经历过沧桑的老人,都会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也是他们一路走过人生的道路后沉淀下来的一点感慨吧!他们是多么想给心灵一个宁静的归宿!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也许人的一生需要波澜,需要成就一些伟大事业,但生命是源于自然的,最终还要归于自然。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实现真我,找到心之归宿,摆脱一切心中的束缚,让快乐常伴身边。
林清玄曾说:“在宁静中清醒的孤独,总比在人群中热闹的寂寞与迷惑要好些。这宁静的氛围,清新自由,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我想,他所谓的“宁静氛围”就是心之归宿吧!
我还是喜欢就这样一个人静静地站着,沐浴着红草莓似的夕阳的余辉,让心灵自由地蹁跹在这块静谧的土地上,变得更坦然,更闲适,更加纯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和话题--
“活出样儿”与“活出味儿”来理解,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应该活出个样儿来;二是人应该活出味儿来;三是人既应该活出样儿来,也应该活出味儿来;四是人在活出样儿来的同时,体味人生的味儿;五是人不一定能活出样来,但一定要活出味儿来。那么什么是“样儿”呢?人生的“样儿”就是指一个人出人头地,建功立业,能够在别人面前功勋赫赫,能够在别人面前荣显。如地位金钱、事业成就、穿着打扮、吃穿住行等都比别人要显贵。希望拥有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人生。而“味儿”可以谈人生之味儿,指一个人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在乎别人的说法,只求让自己真正的开心、快乐、舒适,平平淡淡才是真。“活出样儿来”的人物有古代的项羽、曹操、刘备、孙权、“投笔从戎”的班超、驰骋沙场的将士、汉武帝、康熙帝等;现代的有拿破仑、比尔•盖茨、撒切尔夫人、姚明、刘翔、乔丹等等。而“活出味儿来的”有古代的陶渊明等山水田园诗人、“梅妻鹤子”的林逋、逍遥游的庄子、李白、苏东坡,以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欧阳修等;现代的有寄情撒哈拉的三毛、居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纵情于空中楼阁的李乐薇等。两者兼而有之的关键在于如何去论述,如邰丽华、贝多芬、海伦•凯勒、居里夫人、袁隆平等。考生可以写记叙文,写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写散文,描述各种生活态度及如何选择;可以写议论文,谈论对两种生活态度的看法等等,关键是写出真切感受。
参考立意:
1、人应该活出个样儿来;
2、人应该活出味儿来;
3、人既应该活出样儿来,也应该活出味来;
4、人在活出样儿来的同时,体味人生的味儿。
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相关文档
-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 选修外国诗歌2021-06-062页
- 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三峡石2021-06-062页
- 河北省2019届高三阶段性调研4月模2021-06-0627页
-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2021-06-0695页
-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2019-2022021-06-0626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2021-06-0628页
- 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5滕王阁序含2021-06-065页
- 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2021-06-062页
- 【语文】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1-06-0621页
-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2021-06-0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