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1 KB
  • 2021-06-06 发布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3 课 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一、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五个角度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 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 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评价 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二)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 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 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怀古咏史诗, 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1)对历史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咏项羽的诗,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 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 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 来”,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2)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 会现实。对这样的诗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 去分析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态度。 (三)分析诗句的含蓄意或理趣意,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 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对 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或理趣意,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 度。 (四)辨析用典,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 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 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 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 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 壮志难酬的感叹。 (五)涵泳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 泳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 二、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五点突破 (一)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挖掘诗歌意蕴。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 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 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 2011 年天津卷李白的《骤雨》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卷吼。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 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 点睛的作用,可以说都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情感态度。 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 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 了针对性。再如回答 2011 年山东卷《咏山泉》的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 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结合咏物诗的内容特点,写出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之类的答案。 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 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 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 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 2011 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2) 题: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作答时只要抓住沙鸥这一孤单漂泊的意象来思考, 就不难答出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注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做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 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2011 年辽宁卷在解答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注释所起 的作用,因为注释(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不仅让我们正确地理解了诗歌标题的内涵,还准确地区分开了诗中的画 境和真景。 (二)借助表达技巧,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 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 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 2011 年江西卷: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人乞祭 余骄妾妇化用了《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一典故。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 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 问。 (三)提取关键诗句,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1)抓关键诗句。 这些诗句,有时在开头,有时在中 间,有时在在结尾,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抓抒情诗句。诗歌本是有情物, 抒情诗句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 (3)从诗歌的形象中体会。诗歌中的形象描写,贬褒一眼便知,在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 会到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理解诗歌主要信息,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1)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有助 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2)理解诗歌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体现在诗歌的 主题中。(3)领会作者的情感。大多数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 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五)先提炼后概述,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炼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 本质,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概述。 概述答案的内容要针对试题,有的放矢,准确简 明。 【真题演示】 一、(2012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 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 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2012 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 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 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 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 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第一问 “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 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解题思路: (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 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2012 年高考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 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2.(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 飘零的感慨。 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 咏的意象。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 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 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 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 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 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 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 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 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 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值得借鉴。 四、(2012 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2.(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 “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 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 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好像在催远行的游子快快回家:这里东郊的农事正忙。可是此时却难以归去。心思凄凉。本诗主要表达了 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 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 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 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以寄托游子的浓浓哀愁。首联点出这个传说。点明在暮春初夏,子规哀鸣。颔联写 出听了杜宇的哀啼后,两种人有反应:一者为贪夫,一者为远客。远客听到后哀怨、愁思不已,这是对应 杜宇传说中的第二点。贪夫是什么?词典上很清楚,就是贪婪的人,贪婪的人听到以后是什么感受,一个 是“倦”、一个是“低首”。低首是什么?词典上有“恭顺貌”“羞愧貌”“折服貌”“佩服”几个义项。 对应杜宇传说第一点,杜宇禅让隐居,那贪婪的人还不羞愧死么?但是他们是“空”羞愧,是“倦听” (厌 於听闻),说他们空佩服也行,总之他们是不会放弃追名逐利的。颈联景物烘托。尾联“催归催得谁归去”, 那就是照应颔联了。你杜鹃鸟儿在那儿叫,叫声里不断催促人们。但是贪夫不会被催去归隐。催远客回家, 但远客想归去却不能够。只有乡郊的人们被你催促着去忙农事了,而这正是扣杜宇传说中的第三点。 五、(2012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4.(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 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 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 采来观赏——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 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诗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 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 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 光。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两句是说, 野菊花一定冷笑那些篱边的黄菊——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言下之意, 诗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 顾,惟以冷笑置之。在无人看重的情况下,幽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赏识,有意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 注了自己的关切赞美之情。这也许另有所指。诗写得脱俗、婉转、流畅,给人很深的印象。在大量的咏菊 诗中,这是颇有独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