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牡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面对的哲学追问,帮助求解这些追问是文化的深层意义与存在价值。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冲击主体身份认同,动摇对“我们是谁”的认知。主体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与赞同。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我们是中华儿女”新东方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回答“我们是谁”的追问。然而,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文化泛娱乐化冲淡民族历史记忆,模糊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引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新东方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的主动担当主要指文化生产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坚持追求真善美,冲破以取乐为目的的文化产品生产模式。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的能动省思主要是指文化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要竖持主体思考的能动性,坚持高尚的精神神追求,不为哗众取宠的泛娱乐化作品买单,不在文化泛娱乐化中迷失自我。只要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篡改经典,解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的文化商业化浪潮是出现“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唯一原因。
B. 文化泛娱乐化放大了文化的娱乐价值,把娱乐性当成了衡量文化产品的法则。
C. 文化泛娱乐化的盛行导致了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了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
D.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文化消费者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对接传统文化,传播真善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文化的作用,陈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出现的背景,点名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B. 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述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负面作用。
C. 第三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带来的危害。
D. 最后一段从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论述了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正确做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不追求上座率、收视率、点击率,就能消除文化娱乐化,建设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 追逐“娱乐至上”是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恶搞名人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C. 民族历史记忆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功能,故不能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
D. 如果想让文化泛娱乐化失去生长的空间,就需要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一起共同努力。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唯一原因因”不合文意,原文为“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
C项,“文化泛娱乐化的盛行导致了……”,因果倒置。
D项,“文化消费者应增强文化自觉,对接传统文化,传播真善美”,张冠李戴,应为文化生产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在论述“形成原因和负面作用”没有使用举例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只要……就能消除文化娱乐化,建设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断太绝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故选A。
【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五、事件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母医道
徐风
⑴没有星辰的长长寒夜,父母还没有回来。他们总是这样。在通向山镇医院的路上,我和二弟小妹牵着手,无数次地引颈观望。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山风刮起的黄尘舔着我们的肌肤。父母——他们还在医院后楼那间简陋的手术室里忙碌。有血和药水的气味传来,接着是一阵细碎的脚步。据闻一垂危的生命在晨曦到来之前终于得到了拯救,可是我们的父母还迟迟没有回来的迹象。
⑵不远的单家巷方向传来几声狗吠,有人在放鞭炮,零落而寂寞,可能是某个出院病人的家属在庆贺吧。太阳一竿子高的时候,我们一夜没睡的父母终于回来了。他们脸色灰白,眼圈是黑的,嘴唇泛着紫。这样熟悉的场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无数次重复,以至成为我成年后睡梦里的常见场景。
⑶在山镇医院里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总是把他的药箱背回家中。这样我家狭小的客厅常常坐满了附近一带的患者,在这里他们就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便。父母对他们的病人总是那么和气,给他们让座,泡茶。牙疼的病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着正在吃饭的父亲张大他们出了问题的嘴巴。有一次,我们刚刚开始吃饭,一个熟悉的街坊来了,他把一条正在溃烂的大腿伸在我们面前。记得我还嘟噜了一句:火腿倒没有吃,烂腿却天天看!父亲照例白我一眼,迅速放下饭碗,对那条烂腿进行了十分仔细的察看。一有病人他的眼里就什么都不存在了。饭也可以不吃,觉也可以不睡。
⑷有关父亲妙手回春的故事在山镇的街巷和山村广为流传,而我的母亲无疑是他最默契的助手。她可以闭着眼睛报出手术室里一切器械的名字,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她能在父亲的手刚伸出的第一秒钟里准确地递上需要的器械。据说,她动作利索且干脆,“她打针一点也不疼,像针没有扎进去一样”——这是众多的病人对她最朴素的评价。而母亲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头衔是,她一直到退休前,都是医院“抢救小组”的成员。这关乎她的被重视,她的一以贯之的精神状态,还有她的不容忽视的救护技术。
⑸一些粗犷的山里汉子成了我家的常客,他们是父亲门下的学徒。他们豪爽,酒量惊人,有时他们会带一些打下的野鸡野兔来慰劳父亲。父亲总是拿出一瓶难得的好酒,兴致很高地陪他们喝,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中草药知识。家里的小小客厅,就是一个临时课堂。于是他们慢慢知道,就在他们祖辈居住的山上甚至路边,到处都有治疗常见病的药材。父亲难得的假日总是在爬山涉水中度过,他几乎访遍了山镇周围所有的山山水水。
⑹我19岁那年终于获得一次“人生饭碗”的机会,想必父亲事先已经做了工作,上边答允他的大儿子跟他学医。但是我不答应,甚至死也不肯。因为我内心没有父母强大,无法天天直面生死。同时我不能把这个原因作为拒绝的理由,因为我无法面对父亲热切期盼的眼神。天知道我那时早已爱上了文学,已经读遍了山镇上几乎所有民间藏书也是我想当作家的理由。
⑺好长的时间里,父亲颇为沮丧。几十年前父子的一段对话至今犹在耳边:儿子信誓旦旦地说他要当作家,他还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大言不惭地说医生看病只能疗救人的肉体,而疗救灵魂的人只有作家。父亲早年读过鲁迅,末了他说出一句话,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
⑻若干年后父母都老了。他们退休后就悄悄离开了山镇,在50里外的城市一隅过着退休老人的平静生活。他们平素不怎么回忆往事,所有的老照片都被封存。但是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那种空气里的特殊气味会让他们莫名其妙地激动。他们最大的欣慰,也许是当年不听话的儿子生的儿子终于穿上了白大褂,成为一个为部队官兵看病的军医。
⑼在他们居住的那条僻静小巷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行医40多年的医生,那些惊心动魄的救护故事,已经被漫长的岁月所稀释。
(选自2019年2月28日《新华日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医护工作者的故事,他们既具有精湛技艺,又拥有医者仁心,为治病救人奉献了一生。
B. “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等待时间之长,形象地表现出了几个孩子等待父母时的痛苦难熬。
C. “父亲照例白我一眼”是父亲对“我”有所抱怨的不满,表现出父亲的职业操守;“照例”说明这样的情形很常见。
D. 父亲希望我能继承衣钵,但“我”不想做医生,因为不能把无法直面生死作为拒绝的理由,便欺骗父亲说我要做作家。
5. 文章第⑺段说“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作者“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6. 文章是如何通过正侧结合来表现父母形象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4. D 5. 父亲早就看清了“我”的“大言不惭”,而“我”却不自知;父亲委婉的劝告了我,而“我”并未能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认为做实事更重要,而“我”到几十年后才理解这一点。
6. 正面描写:运用神态描写,如“他们脸色灰白,眼圈是黑的,嘴唇泛着紫”;运用语言描写,如“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动作描写,如“迅速放下饭碗,对那条烂腿进行了十分仔细的察看”。侧面描写:通过别人的评价,如“她打针一点也不疼,像针没有扎进去一样”;以别的人物来衬托,如通过“我”来衬托父亲。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因为不能把无法直面生死作为拒绝的理由,便欺骗父亲说我要做作家”表述错误,作者没有欺骗父亲,他是真的爱文学,原文有“天知道我那时早已爱上了文学,已经读遍了山镇上几乎所有民间藏书也是我想当作家的理由”,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生针对文章某一问题探究其缘由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文章第⑺段说‘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作者‘惭愧’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写作意图、文章主旨等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原文父亲的话“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说明他早就看清了“我”的“大言不惭”,而“我”当时却不自知;并未能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振振有词,如文中说“他还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大言不惭地说医生看病只能疗救人的肉体,而疗救灵魂的人只有作家”;父亲认为做实事更重要,而“我”到几十年后才理解这一点,如原文中写道“父亲早年读过鲁迅,末了他说出一句话,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对文章人物的描写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文章是如何通过正侧结合来表现父母形象的?请举例说明”,然后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如正面、侧面、语言、动作等,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从正面描写的角度考虑,“他们脸色灰白,眼圈是黑的,嘴唇泛着紫”、“好长的时间里,父亲颇为沮丧”运用了神态描写;“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是语言描写;“迅速放下饭碗,对那条烂腿进行了十分仔细的察看”、“父亲总是拿出一瓶难得的好酒,兴致很高地陪他们喝,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中草药知识”属于动作描写;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考虑,“她打针一点也不疼,像针没有扎进去一样”——这是众多的病人对她最朴素的评价。这句话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表达对母亲的认可,同时,“我”的做法和选择也衬托了父亲、母亲的精神品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延长到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五年间,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纵观国内,依靠高速铁路的助力,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交流,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由高科技所为铁路带来的巨大成果,体验到了新时代经济动脉所焕发出的无限活力。诸如,宝兰高铁的开通运行,穿越陕西关中、甘肃天水、定西等贫困地区,结束了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为沿线天水地区的苹果种植户带来了新的机遇。放眼世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为世界各国踏上相互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平共发展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
(《中国高铁:破茧成蝶撩起惊世之舞》2017年6月8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二: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据测算,国外企业修建高铁平均成本为每公里0.5亿美元以上,中国只需约一半,且中国企业的工期短,施工效率又是外国企业的一倍以上。成本低,标准却更高。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中国企业施工中用到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等级和用量都偏高。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性价比高,并不是“故意低价换市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同样一列车,国外制造要18-22个月,我们最多12个月。
(摘编自《2016-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台媒称,中国高铁的名号已在世界打响,就连美国加州州长也二度赴华取经;2017年6月5日,美国加州州长布朗继2013年后,第二次搭乘中国高铁。布朗对中国高铁赞誉有加,“我是高铁的忠实爱好者,也是高铁在美国坚定的提倡者,很愿意看到加州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尽一切力量促其实现。”“我很喜欢坐火车,除了可以阅读、与人交谈,更可起身走动,而且火车速度很快,非常方便。”布朗更开玩笑表示,希望能从加州搭乘高铁到中国。
早在2010年,当时的加州州长阿诺就曾造访杭州,期望了解高铁的服务、融资状况,以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虽然美国有高速列车“阿西乐特快”,但其最高时速仅240公里,平均时速110公里,远低于中国高铁300公里以上的时速。此外,美国铁路的准点率最高仅到75%,和中国高铁“零误差”的佳绩相比逊色许多;落后的设施、乌龟般的速度,导致多数美国人不考虑当地火车。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重在说明,2012年来,中国高铁在国内国际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成果。
B. 材料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各种优势,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
C. 材料三用具体的整合,充分说明了作为中国名片的高铁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和诱惑力。
D.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切入角度不同,表述重点有异,但都传达出中国高铁良性发展的信息。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高铁的发展,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条腿已经在国内气势昂扬地迈开,另一条腿则正大步迈向国际。
B. 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使得肯尼亚人对道路的期盼得以梦想成真,同时,它对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C. 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
D. 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国家建设。
9. 从材料看,为什么美国加州州长会在2017年再度赴华取经中国高铁?
【答案】7. B 8. A
9. ①中国高铁国内国际建设成绩斐然,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通联贡献巨大。
②中国高铁集成、施工、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等技术先进。
③中国高铁成本低,标准高,工期短,安全性能好。
④加州及美国现有高速列车设施落后,速度慢,准点率差;通过对中国高铁的考察或引进可能有利于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B
项,材料二说明 “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理解有误,根据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材料二主要是在说中国高铁技术的先进和竞争力。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B项,原文: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所以选项“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理解有误。C项,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原文并没有表述此内容。D项,“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明显有误。故选A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題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的问题指向“为什么美国加州州长会在2017年再度赴华取经中国高铁”,就是要筛选出每一则材料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材料二“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材料三“虽然美国有高速列车“阿西乐特快”,但其最高时速仅240公里,平均时速110公里,远低于中国高铁300公里以上的时速。此外,美国铁路的准点率最高仅到75%,和中国高铁“零误差”的佳绩相比逊色许多;落后的设施、乌龟般的速度,导致多数美国人不考虑当地火车”。从文本中认真筛选答案,然后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硃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节选自《胡质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
B. 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
C. 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
D.
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这里指曹操,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为创基立业者,多用于称呼开国皇帝。
B. 辟,指征辟,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州郡辟除这两种方式。
C. 爵,指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 薨,在古代指国君或诸侯死去,也用于皇帝的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的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质“精良综事”的特点在为郡吏马谅脱罪一事上体现明显,相关人等认罪伏法。
B. 胡质拒绝了张辽请求并陈述了理由,胡质一番话实际上起到了化解张辽和周武矛盾的额作用。
C. 胡质断案,推断符合逻辑,有智慧,为官清廉,在其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士兵愿效死力。
D. 胡质任荆州刺史期间,有勇有谋,化解了樊城之围,并且积蓄粮谷,还设置东征台。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古人交往,对方虽然拿得多,但却知他并不贪;打仗时败逃,但能知道他并不怯懦;听到他人的流言蜚语而不相信,这样相处才可善始善终。
(2)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3)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此人没有仇人而有个年轻的妻子,他是因此而死的!”他把与卢显住得 较近的年轻男子都叫来询问,书吏李若见问此事,脸色马上变了,于是胡质严加审问,李若当即自首,真正的罪犯都被抓住了。
句中,“书吏李若”中,“书吏”是“李若”的官职,两个词不能分开。排除AC两项。
“若即自首”意思是李若立即自首。“若”在主语,应在“若”前面断开,后面连接。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薨,在古代指国君或诸侯死去”解说错误,国君的死称为崩。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胡质任荆州刺史期间,……,并且积蓄粮谷,还设置东征台。”分析错误,积蓄粮谷,设置东征台是在征东将军任上,而非荆州刺史期间。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
(1)“交”,交往; “奔北”,败逃;“终”,善始善终。
(2)“假”,借助;“水”名词作动词,游水;“绝”,横渡。
(3)“下”,低于;“耻”,以……为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少年时,与蒋济、朱绩在江、淮一带都很有名气,在州郡任官。
蒋济任别驾,被派遣去见曹操。曹操问道:“胡通达,是个有威望的人,他有没有子孙呢?” 蒋济说:“他有个儿子,名叫胡质,规划国家大事不如他的父亲,至于精密细致、处理事务 则超过其父。”曹操便征召胡质任顿兵县令。县民郭政与堂妹私通,杀了她的丈夫程他,郡里的属吏冯谅被抓起来作证。郭政与堂妹都强忍住疼痛死不认罪,冯凉忍不住痛苦,便屈打成招了,这样,他就要被处以诬陷之罪。胡质到任后,察出了其中内情,便重新详细审讯, 验证后,郭政及堂妹都只好认罪了。
入朝后他担任丞相东曹议今史,州中请他担任治中。将军张辽与他的护军武周有矛盾,张辽 西见州刺史温恢请求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胡质以有病推辞。张辽出来后对胡质说:“我诚 心待你,为什么这样辜负我的心意呢?”胡质说:“古人交往,对方虽然拿得多,但却知其不贪;打仗时败逃,但能知道他并不怯懦;听到他人的流言蜚语而不相信,这样才可善始善终。 武伯南是位高雅之人,先前将军称道他赞不绝口,如今却为一点点小误会,便结成怨仇。更何况胡质才识浅陋,怎么能和您长久友好相处?所以我才不愿答应您的请求。”张辽被胡质的一番话所感动,又与武周和好了。
曹操征召胡质为丞相属。黄初年间,调任为吏部郎,任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太守。士人卢显被人所杀,胡质说:“此人没有仇人而有个年轻的妻子,他是因此而死的!”他把与卢显住得 较近的年轻男子都叫来询问,书吏李若见问此事,脸色马上变了,于是胡质严加审问,李若当即自首,真正的罪犯都被抓住了。每次有军功得到赏赐,他都是分发给部下,从不拿到家里,在郡中任太守九年,官民都安定太平,将士也肯为他效命。
迁升为荆州刺史,加官为振威将军,赐爵关内候。吴国大将朱然包围樊城,胡质率兵轻装赴援。讨论的人都认为敌人士气太盛,难以退敌。胡质说:“樊城很小,兵力也少,所以应当进兵作为外援,不然,就危险了。”于是率兵解围,城中才得以安定。迁升为征东将军,假予符节都督青、徐诸州军事。在任上广开农田,积蓄粮谷,有多年的储备,还设置东征台, 一边耕作,一边守备。又在各郡中修通渠道,以便舟船通行,严加防守以对付敌人来犯。沿海地区因此没有战事。
胡质天性深沉,心中对事情明察秋毫,不以表面现象判断事物,能够深加思索。嘉平二年去 世,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唯有赏赐的衣物、书箱而已。军中将此事上奏,朝廷追加进 封为阳陵亭侯, 食邑一百户,谥号为贞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东 溪
梅尧臣[注]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梅尧臣(1002-1060),此诗作于1055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
B.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老”与“丑”往往相连,但作者说它“无丑枝”,构思新颖。
C. 二、三两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含着浓郁的情趣。
D. 尾联写作者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
15. 古人论此诗有云:“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该诗的“写情已足”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4. D 15. (1)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首联、尾联都写到了作者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久久不愿离去。(2)闲适恬淡之情。作者描写了东溪“野凫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勾画出一幅清新淡远而又生意盎然的景象,寓情于景。(3)老当益壮之情。“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理解错误,应是对东溪之景的喜爱和留恋。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题中要求简析该诗的“写情已足”体现在哪些方面,实际就是分析诗歌的情感,“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车马疲”,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却是尽兴而归。“车马疲”写返程途中车马驰骋、尘土飞扬,同“发船迟”写扁舟迟发使诗人得以悠闲赏景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野凫眠岸”“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有意闲”“无丑枝”,表达了他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此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闲意”。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的箫声凄凉异常,“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尽描 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2)《涉江采芙蓉》中描写游子望乡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的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3). 还顾望旧乡 (4). 长路漫浩浩 (5). 羁鸟恋旧林 (6). 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壑、嫠、羁、渊。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金黄色的葫芦上有灵动的仕女、威武的罗汉、各式各样的京剧脸谱、可爱的生肖,画面_______,线条洗练流畅,看起来_______;54岁的民间艺人栾清明有一手绝活——用烙铁在葫芦上作画。如今,栾清明不忍传统技艺流失,_________,把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儿子。他们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上阵父子兵”一时间也被传为佳话。
A. 惟妙惟肖 别有风味 口传心授 B. 有声有色 别有洞天 口口相传
C. 有声有色 别有风味 口口相传 D. 惟妙惟肖 别有洞天 口传心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此处的陈述对象为“画面”,应选“惟妙惟肖”。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别有洞天:指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或艺术创作,引人入胜,此处的陈述对象为“线条”,应选“别有风味”。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口相传:不著文字,口头相传,此处的陈述对象为“手工技艺传承”,应选“口传心授”。
18.下列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B. 要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 俄乌天然气纠纷事件暴露出欧盟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且功能途径过于单一,欧盟国家开始认真反思能源安全这一重大问题。
D. “十一”假期刚过,陈佳宇就来到了刘祥家,请他把自己将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的论文在审校一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C项,成分残缺。动词“暴露”后面缺宾语,应在“过于单一”后加“等隐患”;
D项,表意不明。“自己”指代对象不明确。
故选B。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4、 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⑥③④①②⑤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⑥④②⑤③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第六句与第三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六句“旺盛的生殖力”与第三句“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存在因果的关系;紧跟着第四句提到“将这种生命力转移”,自然紧跟在第三句后面;第一句是第四句的目的,而前面所说的内容是第二句和第五句的原因。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席间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像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像林黛玉,三人为此发生矛盾。
B. 王夫人命贾环在房中抄写《金钢经咒》。此时宝玉来到,在母亲面前撒娇,贾环素日恨宝玉,今见她和彩霞玩耍,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气。
C. 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宝玉任凭地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地撕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袭人的扇子也撕了。
D. 探春向宝玉倡议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两盆海棠来,遂起为社名,探春给黛玉起名潇湘妃子,宝钗给宝玉起名无事忙,富贵闲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阅读识记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红楼梦》内容了解识记情况。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要求选出“对作品故事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又把袭人的扇子也撕了”说法错误,应该是“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故选C。
21.第三十二回中,有人劝宝玉关心一点仕途经济,他异常反感,以致下逐客令,这个人是
A. 宝钗 B. 探春 C. 湘云 D. 贾玉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见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史湘云劝宝玉关心一点仕途经济,宝玉异常反感,以致下令逐客。
故选C。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孔子特别强调 ① 。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由此看来,学固然重要,然而 ② ,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学而不思”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 ③ ,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答案】⑴学习和思考的结合;⑵思考同样不可忽视;⑶既注重培养弟子的学习能力。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第一空后边是句号,说明这答案是全段的中心句,所以要充分理解下文找准话题概括陈述的角度,根据下文不难判断谈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于是得出的内容为①处应该填入“学习和思考的结合”,这恰好契合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警句。然后看第二空,这也不难解决。“由此看来,学固然重要,然而 ② ”可见这一处是对上文的总结,与上文内容包括①遥相呼应,突出观点旨意。结论句中上句是说“学习重要”,下句一转自然是突出强调“思考”的不可忽视性,分析至此答案不言而喻。除了结合上下文或语境把握中心内容,还要重点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信息提示语,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比如第三空,“所以,孔子 ③
,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关联词“所以”明示了后边句子的角度及结构作用,应该是照应开头中心句,进而首尾呼应突出升华观点,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再仔细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发现下文有表并列的关联词“又”,那么对应的上文(③)应该加入“既”,以构成固定的搭配关系“既……又……”,下文即给句强调要“注重培养思考的能力”,上文句子里也要顺应这个角度或侧面,表达成“注重培养……的能力”的模式,以完善论点明确做法。经过这样细致入微地分析后,答案自然就完美无缺地出来了:既注重培养弟子的学习能力(,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教学、校风的集中表现。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校校训为“敬诚勤朴”。
我校的校训一定引发过你的感悟或者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就其引发你的所感或者所思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社会呼唤诚信
诚信是人的道德观念的基本原则,只有遵守信誉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今年两会时值遇上“3·15”、“诚信”两个突出问题更是引发会内外共鸣。诚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它是人与人沟通的纽带桥梁。中国五千年文化更是以礼、信为主,孔子儒家思想也早已遍布天下。一个小孩从牙牙学语开始父母最先教会他的都是讲礼貌和诚实,我相信放羊的小孩的故事大家在孩童时都早已听过。诚信也早给我们烙下了烙印。
如果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更加冷漠,朋友相处会变得多疑,社会将更加黑暗。试想一下有人经常跟你撒谎,突然间他说了一次真话,你还愿意去相信他么?诚信是处事的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秦朝商鞅变法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敢于徒木立信,有了诚信做基础才能使法律得到实施。
而现在,人与人之间缺乏的就是这种诚信,他们看到的只是利益。他们为了挣钱能够不管别人的死活,地沟油、毒胶囊、毒奶粉、神农丹……只要对自己有好处昧着良心的事他都干。国家有政策他们就会有对策,我们不能整天的只知道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事而自己却在撒谎。前几天我还看到过不好的现象发生,一个打扮时髦的妇女买了一捆菜给了卖菜大娘一张一百元的假钞。看到那个大娘因为一百元假钞在哭我很伤心,这一百元可能对那个妇女来说不算什么,可是这个大娘要卖好几天菜才能挣到这一百元。我真的不知道那位妇女在花那一百元的时候她怎么能忍心的?
我们虽然做不出多么大的业绩,但是诚信对我们来说还是能够做到的,为个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自身先要做好诚信。
首先,做到待人真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诚实守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欺骗他人。人与人的相处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我们不能打破这个规律。
其次,要做到言出必行,我们自己说出去的话就要负好责任,既然答应了就要想办法去完成。做不到的事我们不能去盲目答应,不然到时候难看的还是自己。
第三,把诚信传承下去,好的传统我们一定要发扬,我们的国家会因为人与人的诚信更加和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的核心是理解“敬诚勤朴”的含义,“敬”,恭敬,即对待学问,对待师长要恭敬;“诚”,诚实,即做人要诚实;“勤”,勤奋,勤劳;“朴”,淳朴、朴实、朴素。这个“敬诚勤朴”是校训,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可以从对人恭敬、诚信做人、勤奋学习等角度进行立意,选择一个角度或者综合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写出感受。可以议论,可以写人记事,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记叙文要描写具体生动、形象。
参考立意:
1、诚信是金;
2、学会恭敬;
3、天道酬勤;
4、有一种美丽叫朴实。
素材准备:
例文2
天道酬勤
天才来自百分之一的智慧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题记
站在华美的聚光灯下,台下的掌声如雷贯耳,透彻心扉。望着身上早已泛着盐渍的白衬衫,泪眼婆娑……
拿到小提琴,我便勇敢地参加了“市小提琴赛”。经过一个月精心的准备,赛程如约而至。我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信心满满的我似乎提早尝到了“夺冠”的滋味。之后便是一个星期的等待,等待着荣誉的降临。
很快,七天过去了。我也同样得到了比赛成绩,让我几近崩溃的比赛成绩。我失败了,荣誉和奖赏在我心中破灭了。我像沉入海底般,感到心在下坠,感到寒冷蔓延了我的全身,感到窒息。
我木讷地回到了家,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白得刺眼的墙。泪水浸湿了衣裳。朦胧中,母亲走了过来,拿起了我手里揉得皱巴巴的成绩单,眉头颤了颤。她小心翼翼地将瘫软的我扶到床头,让我坐下。她粗糙的手抚了抚我的额头,笑了笑:“傻孩子,别难过了,妈妈知道你已经尽力了,但你一定要牢记,你输了比赛,因为你不够勤奋,说明你流的汗还不够多。要知道,天道酬勤。孩子,只要你肯再努力一些,你的汗水一定会灌溉出最美的花朵。”
母亲的话令我心头一震,透彻心扉,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又再次报了名,那是半年之后的一场比赛。
这半年里,母亲的话铿锵有力地激荡在我的耳边。从早到晚,从晚到早,练琴便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深夜里我家的灯火通明,便成了小区夜晚最亮的风景线。因为母亲的话,让我有了向前的动力,让我勤奋地去做。
比赛结束了,是的,辛勤的汗水灌溉出了美丽的花朵,我赢得了冠军。
许多年了,“天道酬勤”依旧在我耳畔激荡。我始终相信,辛勤的付出,一定会有最好的收获。它让我明白,即便我不是天才,也一定会用勤奋的汗水勾勒出最绚丽的轮廓;即便我是最慢的蜗牛,也必然要做最勤奋的那只!
例文3
有一种美丽叫朴实
走过大街小巷,穿过人山人海,在上亿个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普通人中,我们能记住几张面庞呢?而那些与我们日日相处的“老熟人”中,我们又真正了解谁呢?
她,一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区清洁工,每天的任务是从凌晨五点到晚上十点,除去吃饭时间,不间断地拿着大扫把从小区道路的这头扫到那头,来来回回,日日如此。自我记事起,她便在这儿扫地,少说也有十一二三年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从一个懵懂孩童长大成了一个花样少女,而她似乎从未改变过,永远都是那玫红色的毛衣套深绿色的马夹中微微驼背的身影,左一下、右一下地扫着落叶、积雪、果实,遇见我放学归来,她便直起身子,半倚在短短的扫把杆儿上,她一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放学啦?”我一句:“嗯,放学喽!”她笑,我亦笑,她弯下腰去扫地,我继续往家走。
那应该是四年级的植树节,我得到了一棵小樱桃树,想把它栽在小区花园里的一块“风水宝地”上,可是我手上的这巴掌大的小铁铲实在使不上劲,我就想到了她,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她,她正在小区西门口扫地,我走上前去,她以为我要出门,笑着给我让道,可我却走到了她跟前。她显得很吃惊,握着扫把的手略显不自然,我向她说明来意,她二话不说放了扫把就往车库走,我跟着走进了车库边上的一个小门洞,走过一段昏暗的通道,走到了一间至多七十多平米的小屋子里。她转到里头去帮我找铁锹,我便站在门口打量着这间小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屋里各种家具排得满满当当,厨房里锅碗瓢盆一样不少,茶几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墙上、沙发上、地上没有一处不是干干净净的。我欣赏着,她把铁锹递过来,我接过来,挺沉,我张口要道谢,她却抢先说了:“不用谢。”还塞了包糖果在我手上,我连忙说不,她却一个劲地往我怀里塞,我再三道谢,接过了糖果,心里甜甜的。
那个朴实的微笑,那个朴实的身影,那句问候,那包糖果……这样便组成了一个朴实的人。虽朴实,却美丽,美在那干净整洁的房间,美在那坚持的精神,美在那朴实的心灵。
行文结构示例:
本题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以议论文为例。
首先根据材料,选择一种立意,“敬”“诚”“勤”“朴”,选一个进行立意,或综合两个、三个,或者把四个综合起来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论据选择要典型、新颖。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优秀的高考作文,它们的开头大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快速入题、开篇切题、文字简约,新颖别致、文采斐然”。具体讲有如下特点:
第一,要明。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在写给材料作文时,好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 “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
相关文档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2021-06-06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3正确2021-06-0610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2021-06-0620页
- 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诊断2021-06-0616页
- 【语文】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1-06-0613页
-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2021-06-068页
-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4《采薇2021-06-066页
-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6-0625页
-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3记梁任公2021-06-066页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32021-06-0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