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0 KB
  • 2021-06-06 发布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和平街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五月线上测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拍照压缩上交。 ‎ 一、本大题共12小题。 ‎ ‎(一)课内文言文检测。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 千乘之国(shèng) 失其所与(yǔ) 风乎舞雩(yú) 孰与君少长(cháng)‎ B. 刀俎(zǔ) 暮春(mù) 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尔(kēng)‎ C. 奉卮(zhī)酒为寿 按剑而跽(jì) 饥馑(jǐn) 哂之(shěn)‎ D. 喟然(kuì) 曾皙(xī) 肆其西封(sì) 舍瑟而作(s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孰与君少长的“长”读作“zhǎng”;‎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 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 C. 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面向东 D. 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错误。“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跟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意思是: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 B项,正确。‎ ‎“居则曰”意思是:平日闲居时就说。‎ C项,正确。‎ ‎“项王、项伯东向坐”意思是:项羽、项伯面向东坐。‎ D项,正确。‎ ‎“若不阙秦”意思是: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削减。‎ 故选A。‎ ‎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莫春者,春服既成 B.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 沛公奉卮酒为寿 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的能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项,“莫”同“暮”,莫春,晚春;‎ ‎“莫春者,春服既成”意思是:在暮春时节,换上舒适的春装。‎ B项,“涂”同“途”,道路;‎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意思是: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C项,没有通假字;‎ ‎“沛公奉卮酒为寿”意思是: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D项,“倍”同“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意思是: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故选C。‎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项伯许诺 C. 行李之往来 D. 约为婚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意思是: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B项,“许诺”,古今义相同,都有答应的意思;‎ ‎“项伯许诺”意思是:项伯答应了。‎ C项,“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行李之往来”意思是: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D项,“婚姻”,古义: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情或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约为婚姻”意思是: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故选B。‎ ‎【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5.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且为之奈何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六七十,如五六十 A.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如”字不同。‎ B.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如”字相同。‎ C.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如”字也不同。‎ D.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如”字也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1)第一个“为”,介词,对;‎ ‎“且为之奈何”意思是:怎么处理这事呢?‎ 第二个“为”,动词,治理;‎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意思是:如果由我来治理,等到三年。‎ ‎(2)第一个“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意思是: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第二个“如”,连词,或者;‎ ‎“六七十,如五六十”‎意思是: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如”字也不同。‎ 故选C。‎ ‎6.下列语句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B.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C.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派遣大将守卫边关的原因,是为了特别防备强盗出入。‎ D.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 沛公说:“和你比谁年少谁年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C项,错误。“出入”,偏义复合词,偏指进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思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故选C。‎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组是 A. 族庖月更刀 B.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大王乎 C. 吾得兄事之 D.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辨析的能力。文言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也可以活用。‎ A项,“月”,名词用作状语,每月;‎ ‎“族庖月更刀”意思是: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 B项,“当”,动词,抵敌,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大王乎”意思是: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 C项,“兄”,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吾得兄事之”意思是: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D项,“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意思是: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故选B。‎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B. 刘邦邀请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拉关系,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企图笼络住项伯,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 C. 刘邦回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问话时,说是有蠢小子唆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想法。‎ D.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说法错误。此为缓兵之计,“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与原文不符。根据原文“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可知,是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说自己的好话。‎ 故选B。‎ ‎(二)课外拓展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 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乃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其李将军之谓也?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B.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既出塞,出东道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11. 对下列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 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2. 文章结尾处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 ‎【答案】9. D 10. A 11. C ‎ ‎12. ‎ 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他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但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所以,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错误。“竟死”,一直到死;‎ ‎“专以射为戏,竟死”意思是: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 B项,错误。“将兵”带兵;‎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意思是: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 C项,错误。“曲折”,事情的详细情况。‎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意思是: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军情。‎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 D项,正确。‎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意思是:我从成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助词,的;‎ ‎“其李将军之谓也”意思是: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意思是:孔子的徒弟(中),没有说(有关)桓文公的事情的人。‎ 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意思是: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C项,两个“既”,都是副词,已经,在……之后;‎ ‎“既出塞,出东道”意思是:出塞以后,从东路出兵。‎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意思是: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D项,两个“无”,连词,无论;‎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意思是:黎民百姓听说后,无论老年壮年,都为他流下泪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意思是: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具体考查“之”字的用法和意义。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正确。‎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意思是: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 B项,正确。‎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意思是: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C项,错误。之,复指前面的“饮食”。‎ ‎“饮食与士共之”意思是:(李广)跟兵士们同吃同住。‎ D项,正确。‎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意思是:百姓听说李广死了,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本题题干:文章结尾处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用意,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语来高度评价李广将军,其意思是: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比喻为事业默默奉献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被人们广为称颂。结合李广的事迹来谈谈即可。‎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因奋力作战而出名。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有数干骑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而全部撤走了。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家产的事。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后来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塞以后,从东路出兵。军中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延误了约定与大将军会师的时间。卫青打算上书给天子详细汇报军情。李广说:“众位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到了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李广从年轻到现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这一次幸而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接战,可是大将军调我部走绕远的路,而且又迷了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了,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二、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3】,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4】。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5】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覆国后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时途中所作。【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4】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5】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3.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 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 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 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14. 下列选项中与第一首词“淡著胭脂匀注”一句所用手法不同一项是 A. 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 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 日边红杏倚云栽(清·曹雪芹《红楼梦》)‎ ‎15. 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都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A 14. D ‎ ‎15. 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 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第一首词描绘杏花娇艳的意图是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题目,首先要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类型及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判断。‎ ‎“淡著胭脂匀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杏花”拟作使用“胭脂”化妆的女子的妆容。‎ A项,用“多情”一词将“月”拟人化。‎ B项,用“约”将“花”“月”拟人化。‎ C项,用“弄”将“花”拟人化。‎ D项,这句诗在《红楼梦》中出现过,曹雪芹引自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以此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之恩中举者的不满;《红楼梦》引用此句意在暗示探春远嫁海南镇海总制周家的命运,“日边红杏”本已娇艳,况且又有凌云之势,暗指探春将嫁得贵婿。没有用到拟人手法。‎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能力。无论是手法及情感的鉴赏,都离不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所以考生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通过诗歌背景、诗人生平、意象分析、抒情语句进行分析作答。‎ 赵词在上片写杏花: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 ,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这里不仅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带给他的是失去国家的无尽悲怆之情。‎ 陈词上片依旧,回忆在曾经在洛阳的游乐: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词人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用简笔白描的手法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同时与下片形成对比,“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6.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意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 ‎(3)烛之武用事实指出晋君是出尔反尔、过河拆桥之人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地也 (2).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3). 天也 (4).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5). 为国以礼 (6). 其言不让 (7). 许君焦、瑕 (8). 朝济而夕设版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歹,勘,版,焉。‎ 三、名著阅读 ‎ ‎17.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关于“色难”,大致有两种代表性解释:一是东汉包咸的“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论语章句》);一是东汉郑玄的“和颜悦色,是为难也”(《论语注》)。请翻译短文并简要说明你同意哪一种解释。‎ ‎【答案】答案示例:译文: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我同意东汉郑玄的解释“和颜悦色,是为难也”。子女侍奉父母,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得分点:①色难,有两种解释,一说孝子侍奉父母,以做到和颜悦色为难;一说难在承望、理解父母的脸色;今从前解;②弟子,年轻的子弟;③食,食物;④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⑤馔,吃喝;⑥曾,竟然、难道。‎ 译为: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我同意东汉郑玄的解释“和颜悦色,是为难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再加上日常事务烦扰,有时心情会很坏。这个时候,见到父母,态度不一定会好,脸色也不一定好看。当然,这并不是内心不孝。但话又说回来,即便你孝心再大,父母整天看着你烦躁不安的神情,看着你喜怒无常的脸色,恐怕也难以感受到你的孝心,心中自然也高兴不起来。这样,你的一片孝心就会打折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孔子认为,若是真心孝顺父母,不仅应对父母心存敬爱,态度恭敬和脸色的和悦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对于性格急躁、反复多变的人尤为重要。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四、本大题共3小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卢森堡公园的苗圃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 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老头后来告诉“我”手杖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礼物,与他初次见到“我”时拿的那根金镶头的华丽手杖,前后照应的同时,也暗示他曾经的高贵身份和高傲性情。‎ B. 小老头之所以避开他人跳舞,是因为“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他的舞蹈,他想在“重温过去”中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 C. 跳完小步舞的舞蹈师夫妇“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他们为终于能够重新跳“小步舞”喜极而泣。‎ D. 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E.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巧妙地抓取生活的某个横截面来描写世态人情,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为读者展开一幅生动的法国生活风俗画。‎ ‎19.小说是如何塑造老头儿这个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20.‎ 小说中的一对老人和卢森堡公园的苗圃是这么的浑然天成。《红楼梦》中的人物和他/她的居所的环境、名字也是相互关联的,如“蘅芷清芬”后定名为“蘅芜苑”,是薛宝钗的居所,宝钗亦因此得号“蘅芜君”;蘅芜苑内有各式山石,许多异草,初看无味,细品却不同寻常;隐含了宝钗看似安分守拙而实则颇有心机的性格特征。《红楼梦》中居所的名称、环境与居住者的性格有怎样的关联?请任选一处居所(蘅芜苑除外),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答案】18. AC 19.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 ‎20. “有凤来仪”后定名为“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黛玉因此得号“潇湘妃子”;院内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清新幽静。“潇湘”一词暗含了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为死于苍梧的舜而泪染青竹的典故,隐含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也暗示他曾经的……高傲性情”说法错误。表明了他对过去时代的怀念。‎ C项,“跳完小步舞的舞蹈师夫妇‘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他们为终于能够重新跳‘小步舞’喜极而泣”说法错误。“他们为终于能够重新跳‘小步舞’喜极而泣”错误,说明当时的他们痛苦压抑的心情。‎ 故选A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题干“小说是如何塑造老头儿这个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小说直接描写老舞蹈师的句子比较多,“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长的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属于外貌描写,“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属于细节刻画,都表现了老舞蹈师的守旧和衰老;“他意外打了个哆嗦”“出人意料的相拥着哭起来”是细节刻画;“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 也就没有了小步舞”是语信描写,表现了老舞蹈师谈起小步舞时的痛苦和无奈。对老人的侧面烘托主要集中在对花园的描写上,“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非常幽静”“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花园的幽静和消失都烘托了时代变迁使小步舞被渐渐遗忘所带给老人的痛苦和失落。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查名著中的情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有一定的掌握。题干为“《红楼梦》中居所的名称、环境与居住者的性格有怎样的关联?请任选一处居所(蘅芜苑除外),结合原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对小说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答题时,首先指出居所的环境特点,然后根据环境特点分析其与居住者性格的关联之处。首先,林黛玉性情品格与竹子交相辉映。小说第四十回这样描写的,“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竹子是四君子之一,象征高洁、坚贞与正直,而黛玉的性情人品就是这般,善良又有文人的气节,所以黛玉住处用竹子衬托黛玉再好不过。加上案上设着笔砚,书架摆满书,连刘姥姥都误以为是男子书房,一方面,说明林黛玉爱看书有文采;另一方面也呼应前文说林如海将黛玉当男儿养,教她读书识字,与这里黛玉“哥儿”一般的房间形成前后呼应。‎ ‎【点睛】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 ‎(一)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描写。‎ ‎2.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骆驼祥子》: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细节描写主要有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等。‎ ‎(二)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手法为渲染、烘托、衬托等。‎ 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 ‎(2)借助物象陪衬烘托;‎ ‎(3)借助环境陪衬烘托。‎ 五、本大题共2小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按要求作文。‎ 新冠病毒疫情自爆发以来就牵动着我们的心,但在疫情期间,网络上兴起许多谣言: 吃鸡蛋能防治新冠病毒,广州黑人大量传播新冠病毒,新冠病毒造成粮食短缺……有人将1000 多条谣言按内容分类,总结出谣言具有四大套路:封城相关、医疗防控、民间抗疫方法相关和武汉市相关。 ‎ ‎ 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以“疫情期间的谣言”为话题,结合材料内涵,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疫情面前,别误入“谣言陷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 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针对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媒体是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恶意攻击和谣言,应当坚决回击、以正视听;面对网民关切和疑问,要加强辨析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在这次疫情发生的过程中,有些平台为了抢流量、博关注,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挑战法律底线,操纵舆论感情,扰乱网络秩序,危害社会诚信,影响社会稳定。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遵守相应的职业行业道德,强化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月26日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 当然,呼吁媒体和网民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理性判断,并不是说对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开展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遵守法律、尊重事实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疫情当前,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握紧手中的“金话筒”,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这是一篇话题+材料作文,阐释“面对谣言”,我们需要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结合材料可知,抗疫期间,谣言四起,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制造谣言、传播谣言,针对这种情况发表观点,既不能轻信谣言,也需要分辨谣言,在“谣言”面前,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流言常止于智者,谣言也需止于证者。谣言终不会遮蔽真相,谬说终不能扼杀真理。写作时不能断章取义,如考生若根据“谣言止于智者”这句就直接以此立意写作,就容易出现跑题而失分。‎ ‎【立意】战疫情而不是变无情;‎ 理性看待疫情,别让武汉人寒心;‎ ‎“抗疫”不能成“恐鄂”;‎ 杜绝谣言,首先要传递真相;‎ 别因好心做了传谣者;‎ 解谣言之“毒”,首先要用“法律”;‎ 依法治“谣”是重要抗疫举措;‎ 每次传谣都是制造恐慌;‎ 疫情已肆虐,不让谣言再猖獗;‎ 疫情汹汹,传谣就是添乱;‎ 面对谣言,既要“打”也要“梳”。‎ ‎【素材】(1)对待谣言需谨慎。既然谣言无法被封杀,中华民族的人们不如节省精力,做好疫情防控和谣言粉碎两件事。从谣言的内容入手,不难发现谣言的内容总与疫情防控的措施和阶段性结果有关。这就为我们粉碎谣言提供了第一条捷径:谣言大多是事实的反面,我们只需关注官方信息,明辨是非,便可以轻而易举粉碎谣言。‎ ‎(2)从谣言的性质入手,这些谣言的发起者都有自己的目的,假设谣言像病毒一样,一传十,十传百,社会混乱不说,还让谣言发起者有了群众支持,少数说不定还能发一笔不义之财。由此见得,我们可以通过揭穿谣言发起者的目的,做到不轻信不乱信,以事实为依据,谣言必将不攻自破。‎ ‎(3)防控疫情和谣言,应该以自己的生活节奏为根据,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这样谣言也无法干涉你的生活,你就可以在病毒肆意的时期活得多姿多彩,这就是你的胜利。‎ ‎(4)有人会讲,谣言难以辨别,以假乱真的不计其数。辨别谣言确实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更多的在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因为谣言同样来自于生活。‎ ‎【结构】例文先概述事件,引出论证话题。其次设置几个分论点论证:分论点一:面对谣言,媒体有责任。这部分从媒体的角度,阐述其准确发布疫情、坚决回击谣言、辨析引导澄清的正面作用,同时指出一些平台的不良行为,形成正反对比。分论点二:面对谣言,网民有责任。这部分从网民的角度,指明正确做法:切忌盲目转发和情绪宣泄;擦亮双眼与理解配合;从自身做起,承担责任……然后辩证分析,鼓励正当的建言献策与批评监督。“当然……并不是说……恰恰相反……”等串联词,思路明晰,思考深刻。最后,总结全文,回扣标题,发出呼吁。‎ ‎【点睛】话题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提示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22.以“这个春天,我在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 要求: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词语;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思想内涵;写现实生活,有细节描写;语言得体,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这个春天,我在感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原本是花的海洋。但是由于一场疫情使春天变的平淡无奇。但也使我非常的感动。‎ 春天本是一个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绿色满园、百花争艳的季节。有许许多多的大人小孩儿在绿绿的草坪上放着风筝吹着春风舒适极了。而今年的春天却大大不同。今年的春天走在路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地方有人。这全都源于一场疫情。这也使我们非常的焦虑,担心,害怕。‎ 记得那是家里没有菜的一天,爸爸妈妈准备去买菜,但是刚走到小区门口,就被那些看管人员被拦了回去。爸爸妈妈说是去买菜,没有菜了。这时有几个穿红色衣服的志愿者叔叔说:“把你们要的材料和要几斤要多少写在纸上,我们去给你们买。”于是爸爸妈妈把要的材料写到了那张纸上。写完后那个志愿者叔叔就穿好装备戴上口罩就骑车去往菜市场的路上去了。‎ 志愿者叔叔走后,那些看管人员便对爸爸妈妈说:“你们把门牌号写一下就可以回家了。等到菜买回来我们会给你送上门。”于是爸爸妈妈写了门牌号之后便回去了。‎ 不一会儿,突然有敲门声。于是我戴上口罩把门打开了。一看竟然是志愿者叔叔。他已经把菜买了回来,大包小包的放在家门口。我连忙喊爸爸妈妈出来。爸爸妈妈已经想到了是志愿者叔叔已经把菜买了回来便拿着钱出来了。妈妈出来后便问志愿者叔叔:“这些一共多少钱啊?我把钱给你。”志愿者叔叔把微信支付的记录给妈妈看了一遍。妈妈把钱给了他。之后妈妈又给了他50元,说是跑路的。志愿者叔叔说:“我们不能要你的钱,我们是志愿者,就是免费为人民服务的。”说完后便走了。妈妈连忙说着谢谢,谢谢!‎ 在以后,从窗户往外面看,总是能看到志愿者叔叔在外奔波。给每栋楼的人们买着菜送菜的情景。使我深深的感动。在别人眼中看来,这场疫情使我们不能出去玩。使我们非常的急躁,难过伤心。但是我觉得正是因为这场疫情,使我们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团结友爱,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听从党和政府的号召。而不是像别的国家一样投诉政府暴乱!‎ 这个春天,我很感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记叙文。对于记叙文,考生要先明确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考生要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词语,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叙述自己经历和感受。要求考生以记叙文的形式来行文,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或者是细琐繁复的无章法叙述。‎ 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以“这个春天,我在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审题过程:本题是一则限制文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想正确立意,首先我们要明确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然后寻找“关键词”,在任务的驱动下理解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提示“这个春天,我在 ”,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700字记叙文。注意是文题已经限制了条件是“这个春天”,写作的主体是“我”,写作的内容是“经历和感受”。通过审题,把握作文限制条件“这个春天”发生了哪些事?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今年春天伊始发生的新冠疫情,会有很多值得考生描写的场景、细节,这是很好的一道题。考生可以抓住当下抗疫的具体细节进行描绘,将人们奋斗的故事融入其中,选取小的切入点,融入大的社会背景,使自己的文章增色。‎ ‎【立意】要抓住“春天”的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是生命的象征;拥有美好的前景,是青春与希望的象征;拥有温暖的阳光,是关爱的象征;拥有绵绵的春雨,是思念的象征。‎ ‎【素材】(1)春风唤醒自然,春雨滋润万物,小草默默坚强,百鸟引吭高歌……春天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春天里的它们把人类感化,从懵懂到真理,从仅仅喜悦到开始有了特殊感受,今年春天,我很感动!‎ ‎(2)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所有事物焕然一新,花儿盛开,小草青青,大雁回北,人们也都穿上了新衣裳,春回大地,人们迎来了崭新的春天,这本应该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时刻,但却从武汉传来一个可怕的消息,武汉某一男子当时去医院,医生以为是普通的感冒,结果酿成了一场灾难,这种病毒在武汉迅速地扩展,最后,导致全中国除了西藏之外全部省都有了新型冠状型肺炎的患者,在这个时刻,医护人员都奔赴武汉,84岁的钟南山院士,67岁他在非典时期挺身而出,挑起抗击非典的大梁,现在84岁的他让别人不要去自己去,自己却去了灾区武汉,还有李兰娟,她每天坚持只睡3个小时。医护人员们在死神面前抢救患者,在病毒和患者面前筑起了一道长城。经过了医护人员前线的艰苦奋战,终于抑制了病情,在这一次没有销烟的战争中,让我们看清了谁才是中国的大梁,也是有了他们,祖国才度过了这个危机。‎ ‎(3)这个春天与众不同,有过风雨,有过艰辛,经过了这场灾难,全国人民更加众志成城,我也为我出生这样一个繁华富强的国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4)春天是一个风暖欢笑的季节,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而立春时,我们都干些什么呢?比如:去湖边,上山找春天;我们还会随着春天的脚步跳动起来,尽想春日的美好。‎ 但是,疫情的阴云笼罩在了春天的上方,春天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没有了欢笑,没有了活力,似乎还在冬天的包围之下。大街上本来应川流不息的汽车,却被“少出门”,勤洗手,“消杀通风”的红色条幅取而代之。人们闷在家中,无法享受春天的美好,却恐惧飞沫中潜藏的病毒侵入身体。虽然疫情很严重,但是春天并不会消失。我们看到感染病毒的患者在一个个治愈,许多人在默默地付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医学专家也在进一步研究应对病毒的药物。1998年的洪水、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H7N9这些我们都挺过来了,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也会熬过来的,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立春了,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希望疫情早日结束,那些被隔离的人,也快快好起来,你们的家人都等着你们,我们也等着你们,让我们一起并肩作战,让我们一起努力,战胜这个病毒。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结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原本是花的海洋。但是由于一场疫情使春天变的平淡无奇。但也使我非常的感动。‎ 例文首段点题——这个春天,我在感动。接着指出“这个春天”的特殊性,以及我感动的原因。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真情,令人可信。最后深化主旨“这场疫情,使我们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团结友爱,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听从党和政府的号召。而不是像别的国家一样投诉政府暴乱”。点出“我”感动的深层原因。‎ ‎【点睛】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求: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故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