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课时达标(二十二) 散文的重要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导学号 04320080
村庄上空的鸡鸣
孙守名
①鸡鸣,是一座村庄的灵魂。
②四更天,就有了零零散散的鸡鸣。王记豆腐的主人六子赶紧起床,将头晚已做好的豆腐搬上破旧的三
轮车,他要赶往十里外的武马屯,豆腐一到,不消半袋烟工夫就会被争抢一空。铁匠铺子也早早开了门,李
老黑搬出两大坨铁块,将炉火燃旺,准备在上半晌敲打出六副犁铧头……
③五更天,零散的鸡鸣变成了万鸡酬唱,一村连一村,一庄通一庄。清脆,美妙,冲破沉睡的暗夜,迎
来苏醒的黎明。半座村庄亮起了灯光,赶早的商贩,晨耕的老农,家有学童的村妇,都早早地忙着各自的活
计,有条不紊。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今早还是如此。
④村庄驱散了晨雾,逐渐变得清晰真实起来。榆柳婆娑,桃李掩映,枣树缀满了希望,石榴绽放出笑容。
东家的梨花猫踮着小脚跳过西家高耸的门槛,用一双毛眼直呆呆地盯着对面跑来的公鸡;北家的初生牛犊扯
断缰绳奔进南家的庭院,虎视眈眈地伸颈长鸣。卖香油的吆喝着穿东街走西巷,磨菜刀的挑着挑子穿行于胡
同深处。邻村的唢呐声呜呜咽咽地飘来荡去,引得银发须髯的老人流下伤怀的眼泪。例外的,只有商家新婚
不久的儿子和媳妇还没有起床,只气得老爷子在鞋帮上磕着烟袋,不咸不淡地骂道:“也不害臊,太阳要晒糊
腚喽!”
⑤其实,商家老爷子的话并不准确。你看,太阳没出,却风起,云涌,接着,雨就哗哗啦啦地下起来。
雨来得急,横跳竖跳的人们呼呼啦啦地往家跑,跑不迭的,随便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钻进去,回头,望雨,
展笑,真是一种好情趣。
⑥整座村庄笼罩于迷离朦胧的烟雨中,北方的村庄也就有了江南的神韵。一把油纸伞,袅袅娜娜地走出
古旧的胡同,那是一副令人神往的风景图。伞下窈窕的女子是谁家的姑娘,她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她的微
笑,她的心思,她的过往和未来,她的让人捉摸不定的眼神……遐思了再遐思,向往了再向往。她是唐诗宋
词的意象,还是明清山水画中的神来一笔?
⑦转眼间,暮色渐起,雨止了,风停了,村庄也变成了一位刚出浴的少女,美艳,清灵,翠曼。三两点
灯光闪闪烁烁,几家的学童汇拢到街上来,东也奔西也跑地玩着各色游戏,嬉笑声,欢闹声,一片连成一片,
传遍一座又一座村庄。
⑧王六子骑着破旧的三轮车摇摇晃晃回村来,他的下半晌是在邻村的一家小酒馆里度过。四碟小菜,一
壶老酒,咂咂喝了好几个时辰。酒馆的主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闲聊,东家长西家短,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李老黑先将下地干活的老爹送进院落,擦了擦满脸的汗水,关闭了燃了一天的炉火。他的妻子在后院早已支
起了桌案,六个硬菜,一壶京东老白干。暮色变得浓重起来,村庄又一次隐没在沉沉的暗夜中。一天就这样
过去,无数的一天叠加起来构成岁月,岁月连着朝阳、晚霞,还有那声声清脆悦耳的鸡鸣。
⑨自从有了村庄的那一天起,就有了破晓而起的鸡鸣。鸡鸣只属于村庄,它是村庄的象征。有了鸡鸣,
沉闷的村庄便有了灵性。鸡鸣将村庄的时空切分得规规整整,可以没有晷刻漏盘,可以没有怀表时钟,却唯
独不能没有鸡鸣。
⑩响亮的鸡鸣唱走了黑暗,迎来了光明。一个又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踏着晨光,和着鸡鸣的节拍走离
了村庄,去寻找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一个个耄耋老人伴着鸡鸣的酬唱安详地合上了双眼,走完了一生艰难而
又坎坷的路程。村庄破旧了翻新,翻新了再破旧。村头的柳叶黄了一年又一年,村庄的主人换了一茬又茬。
唯独鸡鸣,还是那么执着,每一个黎明都在村庄的上空回荡。
⑪村庄老了,古井消失了,池塘堙没了,千年古槐毁于风雨,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了梦中的风景。
只是鸡鸣还在,依然在每天的黎明,嘶哑迷离的叫声中让人越发感到凄怆和悲凉。
⑫岁月红尘易老,古旧的村庄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鸡鸣不再,小巷不再,榆柳桃李不再,只有细细
密密、缠缠绵绵的秋雨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地落个不停,落在时光不展的废墟上,落在淡淡忧伤的梦境中,
落在乡村流浪者的心扉上……
⑬若干年后,那些辗转行走于天南地北的游子还时不时回到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上,没有了鸡鸣,他们就
失去了心魂。溢满泪水的双眼迷茫地打量着沧海桑田,重重地叹口气,拖着沉重的脚步,绝望地再次远离村
庄。
⑭鸡鸣只属于村庄,属于那些流浪者的故乡梦。
(选自《文荟》2014 年 7 月 25 日)
▲1.简要分析“鸡鸣,是一座村庄的灵魂”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作用。实际上此题问的是第一段的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方
面要注意对鸡鸣与村庄的描写;结构方面要注意这句话位于开头部分,而文章起始句段的作用一般为统摄全
篇或引出下文。
答案:内容方面:照应文章题目,是全文的线索,交代古旧的村庄是鸡鸣的生存环境。结构方面:和结
尾照应,为文章讲述村庄上空的鸡鸣作铺垫。总领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1)榆柳婆娑,桃李掩映,枣树缀满了希望,石榴绽放出笑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是唐诗宋词的意象,还是明清山水画中的神来一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句使用的手法及其效果,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结合修辞手法来分析。
(1)句中“婆娑”“掩映”“缀满”“绽放”是对树的拟人化的描写。(2)句要抓住作者此时的感受来分析。面对
烟雨中迷离朦胧的村庄,作者领略到打伞的姑娘所展现的优美意境。
答案:(1)运用拟人和对偶的手法,写各种树竞相绽放美丽,突出表现了村庄生机勃勃的景象。(2)运用
比喻的手法,表现迷离朦胧的烟雨村庄中人物的意境之美,表现了作者对北方村庄的喜爱。
3.文章④~⑧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似乎和鸡鸣没有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来考虑,文章的前三段是说
鸡鸣唤醒沉睡的人们,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后六段扩展鸡鸣对于村庄的意义,没有了鸡鸣,村庄便没有了灵
性。④~⑧段上承前三段的描写,下启后六段的抒情、议论,和作者表达的主旨有密切关系。
答案:(1)文章④~⑧段写的是村庄白天到夜晚的情景,写的是一整天村庄忙碌而有情趣的人们;(2)这
样写似乎和鸡鸣没有关系,实际上暗写鸡鸣,意在表达“有了鸡鸣,沉闷村庄便有了灵性”,深刻地表达了主
题。
4.这篇文章语言表达和构思方面有何突出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构思的能力。本文用优美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生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画面。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
文笔流畅平实,风格恬淡,情感浓郁饱满。在构思上,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答案:①诗化的语言,清新自然,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②妙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凝练整
齐;③简约精巧的构思,形散而神聚;④抓住了北方乡村的典型特征,细腻描摹出了乡村的风土人情,感情
真挚饱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导学号 04320081
《史记》的书生私见
费孝通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 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
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
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
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
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
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
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
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 30 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
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
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 2 000 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
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
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
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 000 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
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
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
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⑦又过了 30 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
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 321
页注 16 下找到《集解》①说:“ 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
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
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骃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
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
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
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
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
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
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
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
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
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 60 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
怎样分辨今昔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注】 ①《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
赞》是其中的一篇。
1.文章第 1 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安排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第 1 段”,要考虑它作为开头的作用,“满地的书”和
“心头的书”形成了对比,并引出了下文关于《史记》的回忆。
答案:内容上,两者对比,表明作者钟爱《史记》,有久藏心里的话要说;结构上,引出下文。
▲2.文章第 3 段和第 10 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
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前后两次出现同一句话,而含义有所不同,那一定和各自所在
的位置有关,与各自上下文语言环境有关。第 3 段中出现“既然……多读读”的语境是“这位老师露出一丝
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第 10 段中这句话是承接上文“半夜不寐,似有所悟”而来。仔细分析,即可
得出两者含义的不同。
答案:第一次只是老师的嘱咐,第二次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悟,成为作者的自我告诫。
▲3.文章第 3 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 5 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与上一题是同类型的题,具体操作方法一样。联系上下文,第
3 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 “我”指的是作者——司马迁,“古人”指的是历史人物;第 5
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我”指的是读者——读《史记》的人,“后人”指后世的人。
答案: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把
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
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
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4.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以时间为序,写了人生不同阶段读《史记》的所思所感,将自
己的历史观融入了对《史记》的理解中,最后在第 9 段有形象性的总结。用明了直白的语言概括即可。
答案: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
的舞台永不落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拜谒高原
庞天舒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
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
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有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
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
“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
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
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 4 000 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
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
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
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
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
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
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
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地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
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
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
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
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
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
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和情怀。
▲1.分析理解下面的句子。
(1)在第⑥段中,作者写道“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为什么说“这种痛苦无法躲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中,作者写道:“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这份“崭新的感觉”
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为什么说”也就是在找这么说的理由,要理解“无法躲藏”的意思,找准信息所在区域。(2)
抓关键词“崭新”,找准信息所在区域。
答案:(1)因为人进入高原,常常产生高原反应;因为高原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
(2)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2.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那么,高原贯穿身心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分三点
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也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第 6 段集中描写了高原所具
有的特点,查找“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的上下文,分层梳理,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高原的无限广袤;②高原的美丽宁静;③高原的腾动、有生命力。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⑧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
怀”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语“无形的力量”“博大的精神和情怀”,联系上文进
行分析。
答案:人应该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关怀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B.文章以“我”对高原从仰慕对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种种启示。
C.文中描写了青藏高原的雄姿和美景,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作了铺垫。
D.文章第⑥段结尾句“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意
在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
E.作者多次采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解析:B.“从仰慕到畏惧”的判断有误;D.“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表述不当。
答案:BD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
斯①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
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
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
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
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
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
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
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
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
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
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
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
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
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
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
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
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
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
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
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 年 2 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 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
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②瀹(yuè):煮。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
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分了两问,从第二问涉及的范围来看,第一问的信息区域就在
第一段,而第二问要考虑与全文的关系,需要考虑开头的作用。
答案:(1)因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欲扬先抑,突出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既然设问,那就说明这两个词不是字面意思,它们的实际意思需
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答案:(1)“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
(2)“繁华”这里指“盛开”。
3.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安排的作用。这里的“黄花麦果糕”是在故乡儿时的吃食,写到东京、北京的“草
饼”,明显是为“黄花麦果糕”服务的。
答案: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突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
4.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安排的理解。三种野菜的侧重点只需回到相应段落,进行段意梳理即可得出答案。
而材料安排上的各有侧重是为了在表现主题的同时,避免内容上的单调重复。
答案: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
和用菜作糕的方法;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这样写避免了重复
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
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
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
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
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
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
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
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
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
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
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
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
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
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
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
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
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
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
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
知秋天是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
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一九四一年一月
▲1.文中说“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文中说“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根据下文,写
出秋是哪样的即可。
答案: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2.本文标题为“秋天的况味”,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况味”的具体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找准信息所在区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出答案。“秋天的况味”
是文章标题,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况味”的具体含义需在全文中按层次寻找。
答案:是一种不同于春天、夏天、冬天的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所带给
人的一种愉快,是一种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的快乐。
3.请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整体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设题范围较大,整体的语言特色需从语言的技巧,语句的特点,语言的风格等几个方面去考
虑,避免遗漏。
答案:①善用比喻。如“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生动活泼,富有趣
味。②多种语体和句式交错使用。文白语体交错使用,如“鸦片吾不知”“ 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长短
句式交错使用,如“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
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③全文幽默而机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限时规范2021-06-065页
- 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2021-06-0611页
-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17-2018学年2021-06-0616页
- 语文人教版必修3 2-6《琵琶行》2021-06-0612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作为2021-06-062页
- 【语文】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0届2021-06-0624页
- 【语文】2020年高三5月份预测考试2021-06-0617页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第68练2021-06-065页
-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19-2022021-06-0629页
-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2021-06-06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