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百越名校联盟"普通高中学业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柯霓(以下简称李):邹老师,文学伦理学作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文学批评
与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请问对于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以下简称邹):文学伦理学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至
少对中国学者来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前没有自觉形态的文学伦理学理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研
究文学所使用的批评理论,百分之九十五都来自西方,百分之五是来自于中国的古代,也就是说当代中国
学者自己所创造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然而在最近十多年,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成
为一个热点。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这是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并且在许多人的努力之下才逐渐发展起来
的,它所产生的反响,足以证明这种批评方法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李:我们知道,一种文学理论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对文学文本进
行相关阐释。请问您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方法论上具有什么样的鲜明特点?
邹:首先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学问。文学伦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文学文本,
中外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的文学作品,许多都与伦理具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这就成为文学伦理学研究
的基本对象。其次,具有文学审美的过程。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并且多半是具有
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有审美投入,要有审美分析,从而有自己的什么发现。
再次,伦理总是与人相关,伦理意识与伦理观念正是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之所在,所以文学伦理学批评
的核心还在于人,包括文学作品里的人、文学作品背后的人和作为创造者的作家本人。以上三点就是文学
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的不同之处。但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方法论上也是存在问题的。有的人认为文学
伦理学批评方法可以包打天下,可以不需要其他批评方法了。任何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不
可能代替其他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有的人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伦理价值,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伦
理的产物,甚至把文学的起源、构成、发展都与伦理联系起来。还有人把伦理与审美对立,认为文学伦理
学关注的是作品里的伦理,而不是作品里的美学信息与美学价值,这种观点是相当有害的。文学伦理学批
评关注的是文学作品里的伦理现象,绝不可能离开审美而成立,因为它本身就是审美的产物,是一种具有
艺术之美的存在。
李:您认为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邹:一是把文学作品加以区分。可以把中外文学史上的作品区分为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是伦理文
学才可以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二是把作品分析与作家研究结合起来。如果只是批评分析文学作品,
可能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表象而不知根本。作品是由作家写的,文学作品里的伦理主题、伦理结
构、伦理冲突、伦理选择等,都可以从作家那里找到根源。三是承认任何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同时,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也不全是中国原创的,西方已经有了的东西,我们不可视而不见。伦理批评在英美有
一条历史的线索,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西方的影响下才发展起来的,要承认这种基本的历史事实。
只有实事求是,才可以让中国的文学研究与实践有更大的发展。
(摘编自《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有删改)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文学批评领域,西方理论通过译介迅速进入中国,激活了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研
究。但西方理论在促进中国学术繁荣的同时,也逐渐占领了中国的部分学术阵地,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批
评的发展潮流,各种新潮术语也嵌入了中国的学术话语当中。这种新西学东渐,推动了西学在文学批评领
域迅速传播并获得不少中国学者认同,但不可否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话语的缺失。
但是,如果对中国学者推介的西方理论细加分析,可能就会发现我们模糊了理论的概念,陷入了西方
理论的误区。当我们试图为那些耳熟能详的理论——例如女性主义批评,生态批评、文化批评、伦理批评
等——下定义时,经常感到无能为力。细加考察会发现,与其说它们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不如说是一种
文学批评思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历史思潮、政治思潮、社会思潮或文化思潮。所有这些思潮几乎都
没有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方法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基础上创建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具有
不同于西方伦理批评的新特点。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点不同于
作为思潮存在的美国伦理批评。作为批评文学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以伦理选择为基础建构了理论
体系,还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等术语为核心建构了话语体系,从而为这一批评方法的广泛运用奠定了理
论基础。
(摘编自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伦理学是一种完全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批评理论。
B. 文学伦理学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当代中国在批评领域失语,难得有属于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
C. 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成为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D. 邹教授肯定了文学伦理学的开创性价值,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期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既不能包打天下,也不能被轻易替代。
B. 把审美和伦理对立,就不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因此具有文学审美的过程是文学伦理学最核心的特点。
C. 如果没有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没有自己独有的方法论,就不能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D. 学习西方理论,可能使我国学术繁荣,也可能丢失学术阵地,这是如今新西学东渐给我们的启示。
3.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不属于邹建军教授认可的做法的一项是( )
A.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创立完整理论体系
B. 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研究对象
C. 研究曹雪芹童年经历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D. 结合其他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学伦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访谈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围绕文学伦理学介绍了哪
些内容。
【答案】1. D 2. B 3. A
4. 范例一:文学伦理学是一种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开创性文学批评方法,借鉴了西方伦理批
评和中国道德批评,建构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研究伦理文学作品、关注美学、注重于人的
特点。
范例二:文学伦理学是一种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基础上创建的,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并发
展起来的,建构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伦理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具有文学审美过程,与人紧
密相关的开创性文学批评方法。
5. ①介绍文学伦理学提出的时代背景:西方理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文论失语,中国学者自主提出文学伦
理学并大力发展(或:介绍文学伦理学的开创性价值)。②介绍文学伦理学区别于其他批评方法的三大特点
和存在的问题。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把文学作品加以区分;把作品分析与作家研究结合起来;承认文
学伦理学的局限和借鉴。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完全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错,从材料一最后一段“伦理批评在英美有一条历史的线索,中国
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西方的影响下才发展起来的,要承认这种基本的历史事实”和材料二最后一段“文
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基础上创建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表述可
知,文学伦理学并不是完全由中国学者提出的。
B.强加因果。在最近十多年,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成为热点的原因,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缺少独属自己的
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不能成为文学伦理学成为热门的直接理由。
C.“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成为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错,材料一可以筛选出相关信息。
文学伦理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有的人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伦理价值,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伦理
的产物,甚至把文学的起源、构成、发展都与伦理联系起来”,可见并非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能成为文学伦
理学的研究对象,只有“伦理作品”才可以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具有文学审美的过程是文学伦理学最核心的特点”错,有关信息在材料一的第二部分。虽然“如果把
审美与伦理对立起来,则不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但是“伦理总是与人相关,伦理意识与伦理观念正是人
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之所在,所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还在于人”。“还在于人”的意思是,伦理与人
紧密相关和具有审美过程,同属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所以 B 项的表述有误。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A.“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创立完整理论体系”是材料二中提及的,是文学伦理学和西方思潮的区别所在。
这一内容在材料一中并无提及,所以该选项不属于邹建军教授认可的做法。
B.材料一中,邹建军教授建议文学伦理学批评应当“把文学作品加以区分”,伦理作品才可以使用文学伦
理学批评方法。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塑造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延宕、犹豫的性格特征,其鲜明的性格
与特殊的伦理身份及其所产生的严重伦理困境密不可分,是非常经典的伦理作品,故 B 项正确。
C.邹建军教授建议“把作品分析与作家研究结合起来”,对曹雪芹童年经历与《红楼梦》创作关系的研究
显然属于文学伦理学范畴,所以 C 项正确。
D.邹建军教授认为,“任何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不能代替其他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因而结合多
种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是可取的做法,故 D 项正确。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本题要求给文学伦理学下定义,首先从材料中筛选与“文学伦理学”概念属性相关的信息,本题要回答出
文学伦理学的如下特质:①文学伦理学有别于西方伦理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
中国道德批评基础上创建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②文学伦理学有别于批评思潮:“所有这些思潮
几乎都没有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也没有自己独有的方法论”;③文学伦理学具有开创性:“这
是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并且在许多人的努力之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④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
法相比具有三大不同之处:“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文学审美的过程”“总是与人相关……核心还在
于人”。然后将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方式“文学伦理学是一种……的文学批评方法”表
述即可。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是以“文学伦理学的初认识——文学伦理学的鲜明特点和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思路来行
文布局的。考生可以根据记者和受访人的问答提取出主要信息。如根据“请问对于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理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文学伦理学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至少对中国学者来说是
如此,因为我们从前没有自觉形态的文学伦理学理论”概括出介绍文学伦理学提出的时代背景;根据“您
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方法论上具有什么样的鲜明特点”“首先……其次……再次……”概括出介绍文学
伦理学区别于其他批评方法的三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根据“您认为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一
是……二是……三是……”概括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蜡条人家
安宁
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
条,全拉了来。
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
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再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
条派上编筐的用场。
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
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摆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
勤奋地工作。
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
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①
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
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
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
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
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
碰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
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
使它们驯服。
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
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驼筐,也就编完了三
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
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悄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哔。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
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
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具,将一根蜡条,
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风带雨的
生动姿态。
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而又不方乱。
舞根端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
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
多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
其躯体中的。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
有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
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
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
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
我还会觉得感动。
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
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
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
【注】①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
链接: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写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血脉
里,“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通过写作,我
发觉自己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既写出了蜡条对农村人家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农村人家对蜡条的质朴感情。
B. 冬天连写作业的我都要把地方让给父亲编织蜡条,说明农民谋生不易,顾不上孩子学习。
C. 经常吵架的父亲和母亲唯独在编蜡条上没有矛盾,是因为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是一样的。
D. 文章对编织蜡条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是在塑造父亲面对生活柔韧不屈的人物形象。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蜡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
B. 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C. 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展现出孩子天真视野中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
D. 本文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笔触细腻,在琐碎的生活记录中描摹出温情的中国乡村。
8. 作者安宁被评价为“在故乡底子上绣花的山东女孩”,请结合文章和链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9. 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作者因何心生欢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故乡底子,指作者对乡村生活和劳动情景的展现,写故乡的风俗、故乡的耕作、故乡的活计,体现出
对故乡的喜爱和思念。
②绣花,指作者的文章思想美和语言美。以本文为例。本文以乡野之趣、劳动之趣、亲情之馨为主旨,语
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作者以饱蘸温度的笔触,以儿童纯真的视角,用幽默又不失从容的叙事
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普通乡村百姓生活的温情与美好。
9. ①父亲母亲同心协力、配合默契的动人姿态,是漫长难熬的冬天里的一道风景;②父母一边合作劳动一
边;絮叨的温馨场景,让作者觉得感动;③父亲为补贴家用,勤劳编织蜡条,冬天也不歇息,父爱无声;
④兢业勤恳、脚踏实地的劳动,使生活像馒头一样有甜味,使人内心踏实安宁;⑤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
映照进生命的欣喜,充盈了整个冬天和童年时光。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 “顾不上孩子学习”于文无据。对应阅读区间在小说第五段:冬天父亲编织蜡条的阵地转到室内,室内
因此变得拥挤,“我”搬到卧室写作业;母亲也要把空间让给父亲,躲进隔壁房间做针线活。说明了父亲
编织蜡条对补贴家用的重要性,全家对此都有共识。这里紧扣题目“蜡条人家”,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蜡条
编织活计的不易,以及父亲手艺的高超。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夸张、借代”错,文章第五段中,“战场”“像粗壮的蜡条一样”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蜡条“将绳
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运用了拟人手法,但是本段并没有出现借代手法,也没有夸张手
法。所以该项分析不正确。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要首先理解“故乡底子”和“绣花”两个词语的内涵,并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进行解答。
“故乡底子”的理解结合“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
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
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
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
田地里沐风带雨的生动姿态”“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母亲做
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可知,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父
辈乡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抒写了乡村的风俗人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挚热爱和思念之情。
“绣花”在这里是一种比喻,指的是文章思想语言如绣花一样,赞美本文作者的语言和思想之美。所以理
解“绣花”要结合本文的语言描写和传达的思想内涵,结合“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
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无骨”“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
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父亲即便老了,
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其中有多少是粗的,
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体中的”“母亲大约也觉得自
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可知,本文语言形象而生动,淳朴又
不失幽默,展现了作者扎实而从容的语言功底;结合“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
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
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窗外
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
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可知,作者在给我们展现故乡劳动和生活的场景中,用饱含深情
的笔墨抒写乡野劳动的乐趣,抒写家庭亲情的温馨,展现乡村百姓生活的温情与美好,这些淳朴而细腻的
思绪都是借助朴素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完成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的能力。
本题设问虽然只在文章末尾,但是倒数两段的开头都是指示代词,一是“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
二是“那一刻”,都引导考生将答题区间锁定在最后三段,考生能把握住作者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即可。
最后两点,一是赞美劳动,是文章深层的主旨之一;二是作者的故乡情结,乡村是作者回忆中最宝贵的精
神财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为政仁,
不忍杖罚,民服其恩,讫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周兴、来俊臣等揣
识后指,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又污引天下豪杰,驰使者即按,一切以反论。朝野震恐,
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累转秋官郎中。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诬当死,俊臣、张知默固请如法,后不许。
俊臣独引行本更验前罪。有功奏曰:“俊臣违陛下再生之赐,不可以示信。”于是悉免死。窦孝谱妻庞为
其奴告以厌诅,当死。子希城讼冤,有功明其枉。给事中薛季昶劾有功党恶逆,当弃市。有功方视事令史
泣以告有功曰岂吾独死而诸人长不死邪安步去后召造曰公比断狱多失出何耶?对曰:“失出,臣小过;好
生,陛下大德。”后默然。庞得减死,有功免为民。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
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尝
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
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然疾之如仇矣。改
司仆少卿。卒,年六十八,赠司刑卿。
或论之曰:“昔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人,今有功断狱,亦天下无冤人。然释之当汉文帝时,中
外无事,守法而已。有功居革命之际,周兴、来俊臣等掩义隐贼,崇饰恶言,以诬盛德,有功守死明道,
身滨殆者数矣,此其贤于释之明甚。”
(节选自《新唐书·徐有功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功方视事/令史泣以告/有功曰/岂吾独死/而诸人长不死邪/安步去/后召诘曰/公比断狱多失出/何耶
B. 有功方视事/令史泣以告有功曰/岂吾独死/而诸人长不死邪/安步去后/召诘曰/公比断狱多失出/何耶
C. 有功方视事/令史泣以告/有功曰/岂吾独死/而诸人长不死邪/安步去后/召诘曰/公比断狱多失/出何耶
D. 有功方视事/令史泣以告有功曰/岂吾独死/而诸人长不死邪/安步去/后召诘曰/公比断狱多失出/何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科举制度设明经科,主要考查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
B. “僭位”意思是越分窃据上位,文中指武则天改唐为周,登位为皇帝之事。
C. 大辟即死刑,同样表死刑的词还有烹、车裂、腰斩、枭首、凌迟、弃市等。
D. 廷尉,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始置,列位九卿,主管全国军事和武官选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有功为政宽仁,任司法参军期间,三年任满,都没有一次在审判案犯时使用杖罚让百姓受辱。
B. 徐有功不畏强暴,武则天时期酷吏恣横,严刑峻法构陷无辜,徐有功多次成功解救无辜获罪的臣民。
C. 徐有功矢志不渝,即使因守法蒙冤,面对死亡坦荡无悔,免去死刑也不喜悦,武则天因此器重他。
D. 徐有功执法公正,是因为他视酷吏如仇敌,他坚持公平正直,纠正冤假错案,被他救下的人非常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2)“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
14. 徐有功被人评价胜过张释之的地方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罗列其中两点。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朝廷内外震惊恐惧,没有谁敢劝谏,唯独徐有功多次冒犯威严争辩是非曲直,则天皇后用严厉的言
辞进行压制,他却争辩得更坚定。
(2)“他曾经诬陷你,想把你置于死地,现在你却让他活了下来,是什么原因?”徐有功回答说:“你说的
是个人恩怨,我遵守的是国家法律。”
14. ①徐有功所处的时代动荡交替,而张释之所处的时代相对安定;②徐有功要对抗压制正义的酷吏,而张
释之依法审案即可;③徐有功维护法律伸张正义,几次差点被杀,张释之没有。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徐有功刚刚任职,一个令史哭泣着告诉了这事。徐有功说:“难道只是我一人会死,而众
人永远不死吗?”就这样从容地走了。则天皇后召见他责问:“您近来断案多数重罪轻判,为什么
呢?”“岂吾独死……”等内容是徐有功说的话,故“有功曰”应独立成句,排除 BD;“后”指武后,作
“召诘曰”的主语,故在“后”前断开,排除 C。
故选 A 。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主管全国军事和武官选用”错,廷尉,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
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负责诏狱。大臣犯罪,由其直
接审理、收狱。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视酷吏如仇敌”理解错误,概述的内容在原文倒数第二段:“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然疾之如
仇矣。”意思为,由他保全生命的人很多,酷吏的暴行因而稍有收敛,不过像对仇敌一样地恨他。醋吏视
徐有功如仇敌,而不是徐有功视酷吏为仇敌。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朝野”,朝廷和民间;“枉直”,曲与直,指是非、对错、好坏;“牢”,坚定。
(2)得分点:“生”,使动用法,让……活下来;“对曰”,补充主语“徐有功”;“尔所言者私忿”,判
断句式。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目问徐有功胜过张释之的地方,主要涉及原文最后一段:“释之当汉文帝时,中外无事,守法而已。有
功居革命之际,周兴、来俊臣等掩义隐贼,崇饰恶言,以诬盛德,有功守死明道,身滨殆者数矣”。大意
是:张释之处在汉文帝时代,朝廷内外安定太平,依法办事罢了。徐有功处在国家变革之时,周兴、来俊
臣等人掩盖正义隐匿贼人,粉饰恶言,来污蔑美好的德行,徐有功宁死不屈申明道义,自身多次濒临死亡
的危险。答题时注意设问的对比性,既要回答徐有功做得好的地方,也要回答张释之与之对应之处。
参考译文:
徐有功,名叫弘敏,因为避孝敬皇帝李弘的名讳,用字代替名,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他被举
荐为“明经”,累次候缺才补上了蒲州司法参军的官缺。他治理政务有仁爱之心,不忍用杖责来处罚人,
民众敬服他的恩德,徐有功一生也没有侮辱过一个人。累官升迁至司刑丞。当时武则天僭位称帝,担心唐
朝的大臣谋害自己。于是周兴、来俊臣等揣度武后的旨意,设置了总监牧院等许多监狱,捉来将相,让他
们互相攀咬,牵连抓捕。又污蔑攀引天下的豪杰,紧急派使者立即查办,一切按照反叛论处。朝廷和地方
都震惊恐慌,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惟独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其争论是非曲直,武后
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却争辩得更加努力。
积累官职转任秋官郎中。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陷害,按罪名当处死刑,俊臣、
张知默坚决请求按照法律惩治,武后不允许。来俊臣就单独拿出裴行本的案卷,复查他以前的罪行。徐有
功上奏说:来俊臣违背明主的再生之赐,不能够让人看到诚信。”于是都免于死刑。窦孝谱的妻子庞氏被
其家奴告发诅咒别人,判处死刑。她的儿子希城上诉冤情,徐有功为她洗清冤屈。给事中薛季昶弹劾徐有
功勾结恶人叛逆,判处弃市。徐有功刚刚任职,一个令史哭泣着告诉了这事。徐有功说:“难道只是我一
人会死,而众人永远不死吗?”就这样从容地走了。则天皇后召见他责问:“您近来断案多数重罪轻判,
为什么呢?” 徐有功说:“重罪轻判,是我的小过错;爱惜生命,是陛下的大恩德。”武后默不作声。庞
氏得以减免死刑,徐有功免职为民。
他被起用任命为司法郎中,又转任司刑少卿。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
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设法救出了他。有人说:“皇甫文备曾陷您于死地,现
在您却救活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回答说:“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
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公家法律。”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
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所以在他审理案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
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
因此很器重他。他而保全存活的人很多,酷吏的暴行因而稍有收敛,不过像对仇敌一样地恨他。改任为司
仆少卿。死时,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司刑卿。
有人评论说:“过去说张释之作廷尉,天下没有冤屈的人,如今徐有功断案,也是天下没有冤屈的人。
然而张释之处在汉文帝时代,朝廷内外安定太平,依法办事罢了。徐有功处在国家变革之时,周兴、来俊
臣等人掩盖正义隐匿贼人,粉饰恶言,来污蔑美好的德行,徐有功宁死不屈申明道义,自身多次濒临死亡
的危险,这样他比张释之还要贤德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答平甫①
王安石
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谇语忙。
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
云归山去当檐静,风过溪来满坐凉。
物物此时皆可赋,悔予千里不相将。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王安国为王安石长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韵,古人和诗限制最严格的一种方式,作者与弟弟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可见感情亲密。
B. 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谇语”二字描述争巢之鸟的鸣叫,赋予其人的神貌情态,生动有趣。
C. 颈联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时云归风来的清静和凉爽,景色安宁宜人。
D. 本诗既写出作者对当下美好时节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一丝孤独惆怅。
16. 王安石的律诗讲究技法,用字工稳。请任取其中一方面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范例一:讲究技法角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高树厚厚的树阴不畏烈日骄阳,欺凌
傲视,赋予其人的行为和情态,写出了树阴之大,严严实实遮蔽住阳光的样子;夏日傍晚的花可以和春景
匹敌不落下风,将晚花人格化,写出了花之幽艳,景色之绚美。
范例二:用字工稳角度(即炼字)。树阴欺压烈日,晚花胜过春花。一个“欺”字,一个“敌”字,前者写
出树阴铺天盖地的厚实且大,后者写出晚花的幽艳之美无出其右,突出了夏天花木的繁盛清幽,也写出了
傍晚景色的生机与美丽。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听觉和视觉”错,颈联前句通过听觉,写日近黄昏,阴云向山后散去,小雨已停,檐前再无滴水之声,
表现出环境的安宁幽静;后句则通过触觉,写微风从小溪对面吹来,温润宜人,满座都显得十分清凉。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讲究技法”指的是表现手法角度的鉴赏。“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谇语忙”意思是,抱壳之蝉在高
树上鸣叫,声音是那样的凄惨。新来的鸟相互争巢,诘问责骂得正欢。诗句描述蝉鸣鸟叫之声,用拟人手
法写争巢之鸟,说它们互相责骂得正欢,写得生动有趣。“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
“欺”“敌”二字把“老阴”“晚花”拟人花,夏日傍晚的花比春天的还要幽艳秀美,使意象更鲜明,读
者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手法,对仗工整,形式匀称,节奏明快。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用字工稳”指的是炼字方面的鉴赏。考生可以抓住“抱”“争”“欺”“敌”等词语,表意凝炼,互相
映衬,前后呼应,抒情酣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考生从字义、句意、手法和
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顺势点明酬答唱和的题意,
表达了诗人面对友人歌声自勉振奋的积极情绪。
(2)同样写禽鸟展翅飞翔,《岳阳楼记》的“_______”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春和景明,而《登高》的
“_______”一句则描画了夔州的秋江景色。
(3)《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清风与明月,不但可听可看,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界
无穷无尽的宝藏,谁都可以共同享受。
【答案】 (1). 今日听君歌一曲 (2). 暂凭杯酒长精神 (3). 沙鸥翔集 (4). 渚清沙白鸟飞回
(5). 取之无禁 (6). 用之不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关键字的书写:鸥、翔集、渚、无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人知道那个高大的家伙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他出现在哈图布其嘎查的人群里就像一头骆驼站在
了羊群中间。① ,人们一边惊叹一边做出判断,因为在科右中旗草原,十里八村的牧人彼此都
认识个大概。可是朗朗晴空怎么会忽然多出这么一个人来?而且他泰然自若,见谁都咧咧那张乐呵呵的大
嘴,好像相识已久的样子。再衬上一张典型的蒙古脸——塌鼻子、又高又红的颧骨、一双细细的小眼睛,
这五官要是组合到西亚或东欧人脸上就没得看了,但在这里它们相得益彰,彼此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充
满别样的神采。除了这些,② ,那身略显古旧的藏青色长袍仿佛中世纪的布料,一柄精致的蒙
古刀悬在右腿前,那双雕花讲究的靴子更非同一般,至少该是博物馆玻璃罩里的物件。在科右中旗草原,
即便像今天这样隆重的敖包盛会,也只有年长者注重蒙古长袍和马靴的穿着了。所以,人们越发对这个年
轻人感到好奇。他倒是漫不经心,迈动大步左摇右晃地走路,所到之处人们自然散开,不时让他那一堵墙
似的倒影从人群的头顶跌落在草地上。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B. 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C.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
D.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19. 画横线的句子语意新奇,用拟物手法赋予所写之物本来没有的状态或性质。请据此进行简要赏析。
20. 请在文中横线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答案】18. D 19. 范例一:倒影是没有实体的,是无形的,“跌落”二字写出了影子的重量,墙似的
倒影从高处跌落,极具分量感,突出了年轻人高大的身材形象,同时生动描写出人们躲避走开的场景。
范例二:倒影是随光照变化而被动变化的,“跌落”赋予了影子本没有的主动性,让影子有了人的动作和
情态,墙一样的影子没有外力扶持,跌落草地,突出了年轻人身材形象的高大,同时生动描写出人们躲避
走开的场景。
20. ①这应该是个异乡人
②人们还注意到他的穿着/他的穿着也引人注目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本题原文“再衬上一张典型的蒙古脸——塌鼻子、又高又红的颧骨、一双细细的小眼睛”,后面是对破折
号前“典型的蒙古脸”的解释,所以这里是解释说明。
A.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B.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
C.是补充说明;
D.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题目给出了答题要求,即结合文本写出对“用拟物手法赋予所写之物本来没有的状态或性质”的理解。首
先,要分析出语句的新奇在于倒影“跌落”草地,作者舍弃不用影子常见的动作搭配词语如“投射”“投
映”等,而用了描写重物或者人的动词“跌落”,突出了影子的分量,写出了年轻人高大的形象,同时生
动描写出人们躲避走开的场景。学生要回答出影子被赋予的本来没有的状态或者性质以及这样写的艺术效
果。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第一处横线,下文是“人们一边惊叹一边做出判断”,可见此处要补写的是人们对这个“高大的家伙”
的一种判断,补写句子的主语就明确了;再看“因为在科右中旗草原,十里八村的牧人彼此都认识个大概”,
可见这个高大的家伙并不是本地人,由此可以得出答案。学生的回答只要抓住句子主语“这个人”“这个
家伙”以及“陌生”,表达准确即可。
第二处横线,前文是“除了这些”,下文描写了年轻人的长袍、佩刀、靴子,可见是从容貌写到了衣着。
学生如果从承前的角度来作答,主语可以是“他”,如果和后文衔接更紧密,也可以从人们的视角来表达,
两种答案皆可。
21. 请指出有语病或者表达不得体的句子并进行修改。
①根据《2020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②截止今年 6 月,③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 9.01
亿,④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 110 分钟以上。⑤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电商、直播、教育等领域的叠加,
塑造了新的生活方式,⑥也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进一步看,⑦视听传播行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⑧加强视听传播行业的“数据治理”,⑨有利于清朗的网络空间,⑩促进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答案】①“根据”或者“指出”,删去其一;②“截止”改为“截至”;④“以上”删去;⑨在“清朗”
前加上“营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结构混乱,“根据《2020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与“《2020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
杂糅在一起,两个句式只能保留其一。
②“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不能带时间词语(做宾语),一般用于时间词语之后;“截
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后面须带时间词语(做宾语)。
④不合逻辑,“长达”与“以上”前后语意矛盾。
⑨句子成分残缺,“清朗的网络空间”宾语缺少动词。
22. 下面是一篇关于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通讯稿的导语部分,请你根据导语内容,为这小标题不超过
15 个字。
世界互联网大会是中国与世界不变的约定,这一约定没有被新冠肺炎疫情打断。疫情非但不能阻挡互
联网发展,反而激发起它强大的自我创新。11 月 23 日,在疫情的严峻考验下,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乌
镇顺利开启,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国。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利用新兴技术来抗击疫情,展现了互联
网创新的存在价值。本届大会全球百余家龙头企业悉数参展,国内外领军人物纷纷出席活动发表演讲,携
手呈现互联网引领变革的思想盛宴。
【答案】范例一∶举办大会,彰显中国抗疫力量
范例二∶科技抗疫,展现互联网创新价值
范例三∶全球携手,共筑命运共同体(或“呈现变革思想盛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小标题则一般是内容概
括和梳理,让读者迅速了解报道的整体内容,筛选获取最主要的信息。因而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在真实的生
活情境中进行信息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的能力。这是一则关于在疫情背景下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新
闻通讯稿,导语文段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大会顺利召开彰显出的中国战疫成果,第二层是
互联网在疫情中的创新表现和价值,第三层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世界级的挑战,全球齐心协力携手发
展。本题答案形式可以多样,考生只要能把这三层意思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即可。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逐渐进入“屏时代”。电脑、平板、手机、游戏机和电视等大大小小的电子屏
幕,逐渐占据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催生出层出不穷的文艺新玩法。对于伴随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而
言,屏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思维与习惯,甚至决定了这一代人最主要的文娱形式。但与此同时,
屏幕也给青少年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影响,不容忽视。
学校校刊拟推出相关专题讨论,围绕“青少年”“屏幕”“文化”三大关键词,向同学们征集稿件,刊载
不同意见,引起大家思考。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撰写一篇文章向校刊投稿,阐述你的思考和体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用“屏”打开青少年的文化新世界
说起“屏”,也许我们想起的是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想起的是苏轼《蝶恋花》
中的“记得画屏初会遇”,想起的是辛弃疾《虞美人》中的“翠屏罗幕遮前后”。唯美诗句中的它,却本
因礼法而设,起着一种隔断、遮蔽的作用。而如今说起它,我们更多想起的是“屏幕”,是一种便捷我们
生活,帮助我们建立各种未曾接触关联的事物。但很多人认为,在青少年的“屏幕文化”里,它却充斥着
负面的意义。
在我看来,“屏幕文化”对青少年来说,利更大于弊。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学习的方式,
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更加炫彩的世界。
美国当代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写道:“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
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而《学术月刊》中也曾有一篇文章中说到“屏幕文化已成为读图时代到来的重
要标志”。在电子设备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避免它们的冲击,不管是通过 QQ、Facebook 或者 Twitter
建立起的“屏幕友谊”,还是抖音、快手和火山这些视频为我们建立起的“视频世界”,无不深深影响着
青少年这一群体。那么既然不可避免它的影响,我们为何不选择用理性的态度去接纳?
有人说,“屏幕文化”并不等于现实意义的文化,甚至会成为了像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一种“精神寄
托”。
诚然,二者虽不可相等,但为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也并不都是反面的。
不管是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 B 站的《历史那些事》,它们无不用一
种许多青少年更愿意接纳的方式去了解文化,虽然“足不出户”,但却也“了知千里”。
我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屏幕中介,文化又哪里会对青少年带来这样大的吸引力?
还有人说,“屏幕文化”不仅会造成现实的假象,还会造成青少年心理的麻木。
我认为这是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的解读。
其实伴随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我们,不仅能体验到视觉上的冲击,还能接触到喜马拉雅这类音频软件
推出的,像《红楼梦》全声读本这样包含“有声剧”“解惑”与“精讲”的优秀创作。像《郦波品千古最
美情诗》《古人有意思:张国立古代文化 100 讲》这样的声音盛宴,甚至还有像《见字如面》这种视听结合
的宝藏节目。也许这跟许多“60 后”“70 后”的审美方式存在着不同,但我们并不能说“屏幕文化”就会
在青少年中制造所谓的“假象”甚至是造成心里的“麻木”。
它们反而让更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文化,欣赏文化,而这,不更好地使他们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
传播者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材料背景。背景介绍了一个新词——“屏时代”,大大小小的屏幕,占据着我们的生活。这一
部分强调了“屏时代”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文化思维与习惯,
另外一方面,屏幕也给青少年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影响。材料背景让我们对“屏时代”有了更
多辩证思考。
第二部分是任务要求。学校围绕“青少年”“屏幕”“文化”三大关键词,向同学们征集稿件,所以这篇
作文外在形式是一篇投稿。“屏幕”一词确定了本文的大主题,考生行文要切中材料,无论中心论点还是
举例都不能脱离这一背景;“青少年”一词则强调“屏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让考生树立身份认同;“文
化”一词则引导考生往文化层面角度思考“屏时代”产生的影响。
那什么是文化层面呢?我们可以换成“大众文化”角度去理解。毕竟这篇文章我们不是要讨论制度、物质
文明、哲学这些高大上的文化词。“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
方式。试想一下,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大家的交流方式局限于面对面、打电话、发短信等
等。“屏时代”某种意义层面带来了“屏文化”。
【立意】(1)青少年要辩证地看待“屏幕”(2)正确看待电子产品和科技时代(3)秉持良好的文化态度(4)健
康“屏文化”
【素材】(1)据相关统计,人类平均每天 6 小时,都与屏幕相伴。
生活的乐趣,都集中在这或大或小的屏幕之中:
也许是某场电子游戏的胜利,获得了某种满足感;
也许是某部电视剧中的人物,觉得很像现实中的“自己”;
也许是深夜读音乐底下的评论,有一种说不清的孤独和压抑……
(2)移动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带入“永恒在线”的新世界,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和平板等大大小小的电
子屏幕,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对于伴随电子媒介成长起
来的青少年而言,屏幕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维与习惯,动漫、游戏、视频、轻小说成为 Z 世代最主要的文化
娱乐形式,阅读网络化、影视 IP 化、推荐算法化、表达现代性体验等文艺新玩法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屏
幕也给青少年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影响。
(3)在数字化时代,青少年的阅读方式更多地从书籍走向屏幕。但屏幕阅读并不只是单纯地将目光从纸浆材
料转移至闪烁的显示器。书籍以其线性的文字排布逻辑培养深思性阅读方式,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
技巧建立在纸质载体的基础之上,只有手捧书卷、反复翻阅、精细阅读,才能欣赏到创作者情节排布之精
妙与结构逻辑之精密。
(4)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时间屏幕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近视高发、户外活
动减少、体能素质下降、肥胖风险上升的主要因素。计算机创造了“手握鼠标、眼盯屏幕、久坐桌前”的
身体姿态,干眼症、颈椎病、腱鞘炎等也伴随互联网扩散开来。移动互联网将身体从固定的空间中解放出
来,将屏幕与每段空闲时间绑定在一起。人们平均每天拿起手机 47 次、触摸屏幕 2617 下。与之相伴随的
还有低龄化、成瘾化对心理健康的威胁。对于 Z 世代而言,线上世界跟线下一样真实,“社交活动线上
化”“文艺娱乐静态化”,点赞无数而深交缺失的“喧嚣性孤独”、信息错失恐惧带来的“手机幻听综合
征”已经成为数字生活中普遍现象。
相关文档
- 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语文一轮复2021-06-0714页
- 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2021-06-0614页
- 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精选2021-06-0614页
- 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语文一轮复2021-06-0512页
- 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2021-06-0512页
- 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语文一轮复2021-06-0410页
-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学校2018届高2021-06-0411页
-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学校2018届高2021-06-0312页
- 2021届八省联盟湖北省新高考高三上2021-06-0321页
-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学校2018届高2021-06-0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