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断句题 Word版含解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考点四 文言文断句题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 和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 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近几年全国卷对本考点的考查一直采用“4 选 1”的形式,断 句题依然是今后文言文考查的热点。 一、断句题 6 大思维角度 (一)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 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 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 后面也可能断句。 |解题示例| 【例 1】 (2019 年全国卷Ⅲ,改编)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鲁 人 或 曰 夫 鲁 小 国 而 有 战 胜 之 名 则 诸 侯 图 鲁 矣 且 鲁 卫 兄 弟 之 国 也 而 君 用 起 则 是 弃 卫 鲁 君 疑 之 谢 吴 起 [思维流程] 句中的“鲁人”“小国”“战胜之名”“起”“卫”“鲁君”“之”“吴 起”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 应断开。如“夫鲁小国”后面应断开,“而君用起”后面应断开,“鲁君疑之” 前后均须断开。 [组织答案] [答案]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 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参考译文] 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 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 - 2 - |对点演练| 1.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逢 申 初 劾 基 命 后 以 炮 炸 下 狱 拟 戍 帝 犹 以 为 轻 亦 以 基 命 言 得 如 拟 为 首 辅 者 数 月 帝 欲 委 政 延 儒 遂 为 其 党 所 逐 解析: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 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比如“帝”,前有 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 不能作“下狱拟戍”的宾语,而是作为“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帝”前 一定要停顿。 答案: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 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参考译文] 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 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 皇帝打算把朝政委任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 (二)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 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 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 一目了然。在断句中,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类虚词: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 敬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乎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如之何、若之何 句中的关联 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是故、则、然则、或、 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 |解题示例| 【例 2】 (2019 年浙江卷,改编)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 3 - 以 子 相 之 诗 足 无 憾 于 法 乃 往 往 屈 法 而 伸 其 才 其 文 足 尽 于 才 乃 往 往 屈 才 而 就 法 而 又 不 假 年 以 没 悲 夫 然 具 是 不 朽 矣 [思维流程] 这段话涉及的虚词有:以、之、于、乃、而、其、以、夫、矣。“乃往往屈 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中的“乃”,副词,可译为“却”,均可作为断 句的标志,其前面需断开;“而又不假年以没”中的“而”前应断开;“悲夫”后 面的“夫”是语气词,后面应断开。 [组织答案] [答案]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 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参考译文] 凭子相的诗,足以在文法上没有缺憾,却往往违背文法而彰显他的才华;他 的文章足以显现他的才华,又常常不能充分发挥才华而去遵守文法,然而他寿命 不长,早早去世了。可悲啊!然而这样他也是不朽了。 |对点演练| 2.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盖 其 患 在 于 责 其 义 之 太 深 而 求 其 法 之 太 切 夫 六 经 之 道 惟 其 近 于 人 情 是 以 久 传 而 不 废 而 世 之 迂 学 乃 皆 曲 为 之 说 虽 其 义 之 不 至 于 此 者 必 强 牵 合 以 为 如 此 故 其 论 委 曲 而 莫 通 也 解析:要给文段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如“盖、于、而、 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如“盖、而、 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 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 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 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参考译文] - 4 - 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 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 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 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 (三)动宾短语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中心,构成动宾短语。找出动词或 动词性短语,可以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解题示例| 【例 3】 (2018 年全国卷Ⅲ,改编)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纯 礼 字 彝 叟 以 父 仲 淹 荫 知 陵 台 令 兼 永 安 县 永 昭 陵 建 京 西 转 运 使 配 木 石 砖 甓 及 工 徒 于 一 路 独 永 安 不 受 令 [思维流程] 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字、知、建、配、受。这些词语可能在句中作 谓语,根据这些谓语来判断前后语句的停顿点。比如“字”作谓语,则其前名词 “纯礼”作主语,其后名词“彝叟”作宾语。再比如“建”作谓语,则其前“永 昭陵”作主语,前后均须断开。 [组织答案] [答案]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 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参考译文] 纯礼字彝叟,因为父亲范仲淹的余荫,担任陵台县令兼永安县令,永昭陵兴 建时,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唯独永安县不接受 命令。 |对点演练| 3.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于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解析:语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加、动、逾、知、深、腾、达、谓、识 等。这些词语中可能作谓语的有:加、逾、知、腾、达、谓等。然后根据这些谓 - 5 - 语来判断语句前后的停顿点。比如:“加”,“以谦德”是介宾短语,作状语, 是来修饰限制“加”的,只是状语后置了,由此可以判断“谦德”后要停顿;再 如“谓”,其主语应该是“时人”,宾语部分应该是“常公能识真”这个主谓短 语,这样可以判断“时人”前要停顿。 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 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参考译文] (欧阳)君谦虚有德行,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对他的了解一天天加深,(欧阳) 君的名声逐渐在江淮地区越来越大,甚至京城人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 识英才。 (四)对话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 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作者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 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 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 用的。 |解题示例| 【例 4】 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 老 人 曰 何 书 曰 世 史 也 又 至 一 室 藏 书 愈 富 又 问 何 书 老 人 曰 万 国 志 也。 [思维流程] 画 波 浪 线 处 可 借 助 于 表 明 对 话 的 词 进 行 断 句 。 文 段 中 表 明 对 话 的 词 “曰”“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室”“藏书”等名 词进行断句。 [组织答案] [答案]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 国志也 [参考译文] - 6 - 老人微笑着,拉着张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 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面装了一万卷书。张茂先问老人说:“这 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 书籍更加丰富。张茂先又问:“这是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万国的历史书。” |对点演练| 4.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齐 桓 公 问 管 仲 曰 王 者 何 贵 曰 贵 天 桓 公 仰 而 视 天 管 仲 曰 所 谓 天 者 非 谓 苍 苍 莽 莽 之 天 也 君 人 者 以 百 姓 为 天 百 姓 与 之 则 安 辅 之 则 强 非 之 则 危 背 之 则 亡 民 怨 其 上 不 遂 亡 者 未 之 有 也 解析:这是一段人物对话,“曰”是重要的断句标志,疏通文脉,理清谁说, 说什么,即可准确断开这段话的停顿之处。比如“齐桓公问管仲曰”,后面要断 开;下一处的“曰”,前后均须断开;后面的“管仲曰”,前后也须断开。 答案: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 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参考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 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 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给民众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 就要灭亡。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最后政权却不灭亡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五)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 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文言文常见的结构有判断句(“…… 者 , …… 也 ”“ 为 、 乃 、 即 、 则 ”) 、 被 动 句 (“ 为 …… 所 ……”“ 受 …… 于……”“见……于……”)、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 乎”“安……哉”“何……为”)、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 (以)……为”)。 |解题示例| - 7 - 【例 5】 (2019 年江苏卷,改编)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然 青 莲 以 清 平 调 三 绝 宠 遇 明 皇 实 甫 见 知 于 花 拖 而 荣 耀 当 世 彼 拾 遗 者一 见 而 辄 阻 仅 博 得 早 朝 诗 几 首 而 已 余 俱 悲 歌 慷 慨 苦 不 胜 述 [思维流程]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中“宠遇”后面省略“于”,是省略句; “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中的“见……于”表被动;“苦不胜述”后面省略 了“之”。这三处句式特点需特别注意,断句中可作为标志。 [组织答案] [答案]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 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参考译文] 然而李白凭三首《清平调》绝句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恩遇;王实甫被花拖熟知 后才在当世获得荣耀;杜甫仅见一面就仕途受阻,只留下了几首早朝诗而已。对 于此事,我都慷慨悲歌,十分痛苦不能说完。 |对点演练| 5.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晏 平 仲 婴 者 莱 之 夷 维 人 也 事 齐 灵 公 庄 公 景 公 以 节 俭 力 行 重 于 齐 既 相 齐 食 不 重 肉 妾 不 衣 帛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者,……也” 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 是用“于”表被动。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 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 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 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 (六)对称结构 - 8 -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还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 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解题示例| 【例 6】 (2018 年天津卷,改编)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每 至 汀 风 春 溪 月 秋 花 繁 鸟 啼 之 旦 莲 开 水 香 之 夕 宾 友 集 歌 吹 作 舟 棹 徐 动 觞 咏 半 酣 飘 然 恍 然 [思维流程]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句子中的“汀” 和“溪”相对,“春”和“秋”相对,“汀风春”与“溪月秋”结构相似,所以 “春”“秋”之后均应断开。“旦”和“夕”相对,“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 水香之夕”句式结构相同,所以“花”“莲”之前和“旦”“夕”之后均应断开。 “宾友”“歌吹”“舟棹”“觞咏”是诗文常用词,连用较多,中间不断开。这 样,断句题就迎刃而解了。 [组织答案] [答案]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 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参考译文] 每当春风吹到小洲,秋月照耀着溪水,繁花盛开鸟儿啼鸣的清晨,莲花开放 水面散发幽香的傍晚,宾客好友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船桨慢慢滑动,边饮酒 边诵诗近乎醉酒,飘飘然恍若出世。 |对点演练| 6.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 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 圣人教人谦耳。己 虽 能 仍 就 不 能 之 人 以 咨 所 未 能 己 虽 多 仍 就 寡 少 之 人 更 资 其 多 内 有 道 外 若 无 中 虽 实 容 若 虚……” 解析:画线句中出现了四个对称句。“己虽能”与“己虽多”,“仍就不能 之人以咨所未能”与“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与“外若无”,“中 虽实”与“容若虚”。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题就迎刃而解了。 - 9 - 答案: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 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 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 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 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 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 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 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 二、文言断句答题“3 步流程” 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断句题的命制打破常规,往往圈定传记材料的开头部分, 找出相对独立的一层意思,根据其文言特点设计 4 个选项,共断开 6~8 处;4 个 选项之间只有 2~3 处断句不一致。解答这类题,要找准方法,快速便捷地锁定正 确答案。 |方法思路|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先通读所给语段,弄懂文言文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应要弄清说话的 人物是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对文意的了解,初步判断选项中易切分的 地方。 第二步:巧抓标志定关键 断句时,要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巧抓标志。常见的标志主要有三类:一是 词语标志,包括需在其前面停顿的 5 类词(敬谦词、代词、关联词、发语词、疑问 词)、需在其后面停顿的 2 类词(语气助词、对话词)、需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感 叹词);二是句式标志,包括判断句式、反问句式、被动句式或其他固定句式;三 是修辞标志(排比、对偶、顶真、反复)。 第三步:断后通读比选项 断完句后,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 衔接是否圆合,最后与四个选项比对,确定出正确答案。 |解题示例| - 10 - 【例 7】 (2019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 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 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 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 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 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 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 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 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 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 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11 - [思维流程]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通读画线语句,可以看出这几个句子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公叔座得病,魏惠 王前去慰问,公叔座向他提出建议,可将国事交给商鞅,如果不重用商鞅,就杀 掉他,不让他离开国境。由此,可以将画线部分简单地切分: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 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第二步:巧抓标志定关键 “魏惠王”是名词,在句中作主语,前面应断开。“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 孙鞅虽然年轻”,句意、结构均完整;“奇才”即“杰出的才能”,作“有”的 宾语,故“少”和“有奇才”中间应该断开。“听用”即“听从任用”,“王即不听 用鞅”意为“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不听用鞅”为“必杀之”的前提, 故“必杀之”前应断开,这句话后面也要断开。这样整个画线语句断开的情况大 致如下: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第三步:断后通读比选项 断完句后,将所断开的结果与四个选项进行比对,找出最为接近的选项,再 细致比对异同,最后确定正确答案。由此可见,答案为 B 项。 [组织答案] [答案] B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卫鞅 年轻时就喜欢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宰相公叔座。公叔座知 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往慰问 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 部交给他处理。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国 境。”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达命令在全国内寻求有才能的人,将要重 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卫鞅就西去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 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打动 - 12 - 了我们的国君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 他,他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 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名声,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圣人如 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 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 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 度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 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 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 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 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师公孙贾。第二天,秦人 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掉的东西没 有人捡拾,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人人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 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 孝公派遣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 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败, 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削弱,(魏惠王)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用 来求和。然后魏惠王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 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县邑封给了他,封 号叫作商君。 |对点演练|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 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 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 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 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 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 - 13 - 政/寻擢右丞 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 政/寻擢右丞 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 政/寻擢右丞 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 政/寻擢右丞 解析:选 B 根据选项断句的差异可先分两组,即 A、D 为一组,B、C 为一 组。再分析断句情况逐一排除。“仲刚”“海寇邵宗愚”均为名词,且“仲刚” 作“杀”的宾语,“海寇邵宗愚”作“陷广州”的主语,所以“仲刚”后面必须 断开。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走之”意为“使他们逃走”,应是“以兵破” 的补语,所以“以兵破走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 C 项。 [参考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何真到 元帅府状告他们。元帅收受了王成、陈仲玉的贿赂,反过去抓捕何真。何真逃走 居住在坭冈,带兵攻打王成,没有成功。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和叛将黄常占 据了惠州。何真攻打黄常,黄常逃走,何真杀了王仲刚。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 何真带兵击退他们,使他们逃走,夺回了广州城,他被提拔为广东分省参政,不 久又被提拔为右丞。赣州熊天瑞率水军几万人图谋对付何真,何真在胥江迎战。 天降大雷雨,打断熊天瑞船上的桅杆,何真打败赶走了他。广州人靠何真得以保 全。在此之前,何真两次攻打王成,诛杀陈仲玉而王成兵士坚守。至正二十六年, 又围攻王成,招募能擒获王成的人,奖给钞币十千。王成的奴仆绑缚王成出城。 何真就给他钞币。沿海叛乱者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