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0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
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
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
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
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
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
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
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
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
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
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 分钟”
“35 分零 5 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
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
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
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
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
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
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
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
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
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
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
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2.【2014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
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
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
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正如歌德所说的:
“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
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
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
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
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
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
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 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
历只是一种经
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
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
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
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
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
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
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 年 10 月 28 日)
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
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
经历的区别。
名师点睛
所谓“文章结构”,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搭配。从近年高考来看,所选用的论述类文章早
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段论”结构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
因此,考生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行文思路,理清它的结构。
具体来说,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
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强的人文性,中国传统学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学术,强调学问
对于提升人生境界、加强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此即人文学术研究的重心和目的所在。孔子
理想中的学者所从事者乃“为己”之学。所谓“为己”,指为学的目的在于学者通过内心对
“道”的体悟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历代儒者正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人文典籍中探寻对
“道”的体究、证悟,并将其所得以著述或讲学形式传授给后人,由此薪尽火传,文脉得以
延续,学术得以发展。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企图以学术报国的现代学人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崇拜比西方同行
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人文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自然科学的同化,带有技术化的胎记。
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科教兴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相继出台,自然科学和技术在国人社会生
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电子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数据化进
程加快,“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知网”等各式数据库相继开发、完善。这为人文学
术研究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文学者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式,对人文
学术研究造成极大冲击,使技术化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所谓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是指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强势渗透下,人文学术研究
正在丧失其原初的目的和本质的属性,逐渐沦为外在于人的技术性工序。虽然人文学术也离
不开事实和知识,也有可以用自然科学理念和方法处理的部分和层次,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
借用和影响的限度,不能无视人文学术的特点,更不能背离人文学术的本质而盲目效仿。人
文学术研究的中心任务在于探究人的生存意义和境界,这决定了它必然以人的生命体验为出
发点,以人的人生践履为归宿。脱离了人的生活和世界,撇开人的体验与践履,文本、典籍
不过是一堆知识性的糟粕罢了。可悲的是,当今的人文学术研究,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理念的
影响下,恰恰把文本、典籍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研究对象,把探究客观知识作为主要甚至唯
一的研究目的。研究者所从事的,不过像技术工人那样,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
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将其“锤打成符合自己的目的的形状”,由
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
在类似按程序作业的“技术化”操作下,人文学术深受其创。一方面,向人的生活和世
界敞开、与人的生命碰撞交融的人文典籍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被浅薄化、狭窄化,只剩下干瘪
瘪一堆知识。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人文学术研究的严重异化:“学”与“人”远远分离开
来,原初意义上的“为己”之学正在沦为“为人”之学。人文学术研究偏离了赖以存在的本
质属性——人文性,日益成为博取饭碗、谋取名利的工具。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不少人
文学术研究者连自己都找不到方向和归宿,何谈为大众营建精神家园?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众文化的冶炼
虞 昕
在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时,“轻电影”盛行,国产电
影的文化厚度与博大、深沉的民族文化积淀不相匹配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不过,单纯地批评中国电影人“没文化”是隔靴搔痒。电影并不是孤立的文化产品,而
是植根于全社会大众文化土壤的创造物,是一个时期内大众文化样貌在银幕上的集中体现。
譬如,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复仇者联盟》《蝙蝠侠》等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都是由漫画原作
改编而来;走入国际观众视野的中国“武侠电影”则脱胎于晚清民国以来品类丰富的武侠小
说。这些作品是大众文化孕育多年后在电影领域的结晶,绝不是电影人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
最近两年,综艺节目火爆,中国大银幕上也相继出现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高票
房的国产“综艺电影”,这在世界电影产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由于制作上的粗糙以及
观众新鲜感的减退,这类电影正在式微。但这个现象说明有怎样的大众文化,就有怎样的电
影。
电影和大众文化本就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今天的中国,电影——特别是观影人次多、
舆论影响大的“大众电影”——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引领力量,它极大
地形塑着当下的大众文化。譬如随着一部电影的流行,其中的经典台词常常成为社会流行语;
而像《亲爱的》这样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热映电影,甚至经由大众文化、社会舆论等影响到
了相关立法,更是明证。
所以,电影人不能把电影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大众文化发育程度的不足。作为创作主体,
电影人当然需要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升华,而不是躺在大众文化的怀里坐享
其成,这也是电影创作者应当保有的文化自觉。电影人不能一味地迎合、谄媚观众,将其
作为不负责任和自以为是的票房策略。实际上,一些没有对大众文化承担责任的电影,往
往因为缺少了文化的“灵魂”,而很难获得观众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近几年来,中国愈发广阔的电影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电影产业的从业队
伍越发庞大,但能否孕育出强大的电影产业,还要看创作者能否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土壤中吸
收到精髓,淬炼出极致的影像作品。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丰富而多层次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的大众文化产品,绝大多数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严肃文化的因子,具有严整的内在的文化逻
辑。电影创作者如果能充分重视大众文化,善于从中汲取营养,进行反思、提炼和再创作,
定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进而让电影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1.①首先提出中国传统学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学术的观点;②然后指出现代人文学术研究技
术化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③分析人文学术研究“技术化”的现状,并指出其危害。
2.首先,提出不能把国产电影的问题单纯归咎于中国电影人“没文化”的观点;其次,阐述电影
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最后,列举中外电影事例,说明有怎样的大众文化就有怎样的电影。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
相关文档
-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2021-06-073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题型组合滚2021-06-073页
-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2021-06-077页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2021-06-075页
-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2021-06-079页
-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2021-06-07227页
-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文言文阅2021-06-0714页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小说2021-06-07136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日2021-06-074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板块七写作22021-06-07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