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4 MB
  • 2021-06-07 发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散文阅读课件 人教版

  • 2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二 散文阅读 - 2 - 读文策略   基于审美素养与情感领悟的体验式阅读 一、散文的特点与类型 1 .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其文体特点是: ① 篇幅短小; ② 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③ 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④ 形式多样,结构自由; ⑤ 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 3 - 2 . 散文的类型 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① 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的多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和事。主旨即对所写人和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腻,尤其耐人寻味。 - 4 - ② 抒情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 , 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最大特点就是 “ 情景交融 ”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 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 , 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 , 或写景抒情 , 情景交融 , 或托物言志 , 有所寄托 , 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③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 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 , 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 , 或事 , 或物 , 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 ( 事 ) 与理相通处。议论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 , 这类作品往往从一点入手 , 入题较小 , 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 , 表现上点到为止 , 不过于直白 , 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 , 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 , 写出个体感受。 - 5 - 二、散文阅读的五个步骤 1 . 找要素 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 . 抓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穿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穿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 6 - 3 . 寻文眼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 7 - 4 . 品情感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 . 析哲理 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 8 - 读文示范 (2019· 北京卷改编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4 题。 北京的 “ 大 ” 与 “ 深 ”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 , 感触最深的 , 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 , 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 , 还是乘车过机场路 , 都会顿觉呼吸顺畅。 “ 顺畅 ” 本应是空间印象 , 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 , 其中说 , 若是旅行者于 “ 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 ”, 去 “ 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 ”, 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 发现 “ 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 。 - 9 -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 , 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 , 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 , 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 , 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 , 甚至感到过于空阔 , 大而无当 , 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 , 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 “ 大 ” 中感到了 “ 深 ” 。 久住北京 , 已习惯于其阔大 , 所感的大 , 也渐渐地偏于 “ 内在 ” 。似乎是汪曾祺吧 , 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 , 竟有点神思恍惚 , 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 , 护城河边 , 元大都的土城一带 , 大小公园里 , 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 , 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 , 并无寂寞之色 , 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 与北京的 “ 大 ” 和谐。 - 10 - 大 , 即能包容。也因大 , 无所损益 , 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 , 北京人的大气 , 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 , 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 , 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 , 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 , 凭借 “ 中心 ” 的优势而着眼处大 , 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 , 更因其富于包容 , 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 , 引蔡元培语 “ 大学者 , 囊括大典 , 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 说 “ 北大的‘大’ , 不是校舍恢宏 , 而是学术气度广大 ” 。北大的大 , 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 , 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 11 - 至于其 “ 深 ”, 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 , 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 , 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 , 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 , 说 “ 畿辅千山互长雄 , 太行一臂怒趋东 ”; 还说 “ 太行一脉走蝹蜿 , 莽莽畿西虎气蹲 ” 。见惯了大山巨岭 , 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 “ 山 ”, 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 , 瓦舍明窗 , 但见 “ 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 , 有时苍然堕几榻前 ” 。于薄暮时分 , 华灯初上 , 独立苍茫 , 遥望远山 , 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 , 走在马路上 , 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 , 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 12 - 直到此时 , 你还未走进胡同 , 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 , 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 , 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 , 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 :“ 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 , 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 , 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 , 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 , 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 , 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 , 而又彼此宽容 , 彼此体谅 , 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 ” 这种关系结构 , 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 “ 四世同堂 ” 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 , 包含其中的 “ 和合 ” 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 , 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 , 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 , 都是实物历史 , 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 , 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 , 是不便言深的 。 - 13 - 就这样 , 你漫步于北京街头 , 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 , 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 如归 ” 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 , 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 , 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 ——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 - 14 -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 , 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 , 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 “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 也只有在冬季 , 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 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 “ 有闲 ” 。今天的人们 , 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 : 北方天地之高旷 , 空气的净爽 , 于一声浏亮 ① 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 , 她也总不负期待 , 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 , 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 , 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 , 我一再地想到明天 , 破晓后的那个日子 : 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 (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 注 ① 浏亮 : 明朗清晰。 - 15 - 1 . 找要素 这是一篇生活杂感类散文。作者作为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 , 写自己对北京的感触。文章的标题中的 “ 大 ” 与 “ 深 ” 既是                , 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内容。从整体看 , 构成这篇文章的要素有 : 2 . 抓线索 “ 大 ” 与 “ 深 ” 是本文的行文线索 , 作者沿着这条线索 , 先写北京的 “ 大 ”, 再写北京的 “ 深 ” 。无论是写 “ 大 ” 还是写 “ 深 ”, 作者都非平铺直叙 , 而是由实及虚 , 由外及内 , 渐次深入。其中贯穿着作者对古老都城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作者对北京的真实感受 北京的空间大、北京的气度大 , 北京的文化大 ; 北京的历史深、北京的皇城深、北京的胡同深、北京的文化深。 - 16 - 3 . 寻文眼 这篇散文的文眼就是                  。关于对文眼的阐释 , 散见于文中的有 :“ 感触最深的 , 是北京的大 ”,“ 大 , 即能包容 ”,“ 至于其‘深’ , 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 ”,“ 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 等等。   4 . 品情感 在这篇散文中 , 作者的情感比较鲜明。首先是                            , 作者满怀激情地赞美了北京空间的广阔、气象的阔大 , 古城历史的纵深 , 院落布局的幽深 , 进而赞美了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 , 作者还                           。   标题中的“大”与“深”两字 对北京“大”与“深”的赞美之情 对北京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之情 - 17 - 5 . 析哲理 本文虽然是一篇生活杂感类散文 , 但依然透露着值得深思的哲理内涵。一个城市的历史和人文 , 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北京的博大 , 给了北京人开阔的视野 , 也涵养了北京人的心胸气度 ; 北京的深厚 , 孕育了北京人深挚的情感和生活情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一方文化养一方人 ; 然而 , 人也创造着文化 , 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对古都的热爱 , 成就了 “ 大 ” 而 “ 深 ” 的北京。 - 18 - 典题试做 1 . 北京的 “ 大 ” 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 ,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 , 谈北京城市格局的 “ 阔大 ” 。 B. 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 , 谈京城气象的 “ 森严 ” 。 C. 北京的 “ 大 ” 养成了老派北京人 “ 安详宁静 ” 的神情风度。 D. 北京的 “ 大 ” 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B 解析 : B 项 , 作者引用龚自珍的话介绍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 , 是为了突出介绍北京西山的一带山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这属于 “ 深 ” 的层面。 - 19 - 2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 , 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 “ 大古董 ”, 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 , 不止于怀旧。 B. 结尾写道 “ 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 ”, 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 ,“ 重浊有力 ” 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 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 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 是为了说明北京之 “ 大 ” 。 D.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 “ 你 ”, 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 , 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 , 进入生活情境。 C 解析 : C 项 , 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 “ 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 , 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 ”; 引用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 “ 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 ” 。 - 20 - 3 . 作者为什么说 “ 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 , 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 , 是不便言深的 ”? 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 , 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 ② 在作者看来 , 北京文化的 “ 深 ” 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 , 体现为 “ 彼此宽容 , 彼此体谅 ” 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③ 走进胡同深处 , 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 , 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解析 :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可先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 , 结合语段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如北京皇城的森严、胡同的幽深、四合院的文化之深。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 , 尽量运用文中语句 , 分条作答。 - 21 - 4 . 作者久居北京 , 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 , 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 , 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 ( 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 ) 的认识与思考。要求 : 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7 分 ) - 22 - 答案示例 : 小区内点缀着几株槐树 , 一夜秋风 , 落蕊遍地都是。砖缝处伸出的小草 , 开始弥漫出萧索的意味。天空湛蓝如深潭 , 秋蝉的几声嘶鸣 , 便沉入这潭中去 , 没有一丝涟漪。石凳旁 , 两位老人正在静静弈棋 …… 郁达夫所描述的故都的秋味、秋韵 , 至今依然流淌在每一丝空气里 , 伸手可触。 解析 : 本题考查基于对文本意蕴、表现手法的思考、领悟和探究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独特思考。读写结合 , 读思结合 , 打通了阅读和生活的边界 , 真实性强 , 体现出新课标理念下的新高考精神。本题难度较大 , 明确题干要求尤为重要。题干分两部分 : 前两句明确文本的意蕴、表现手法 ; 后两句明确任务。任务中强调 “ 由表及里 ”, 即由生活细节入手 , 谈对周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 某种文化或精神。 题点一 - 23 -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一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 , 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 , 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题型主要有三类 : 一是分析行文思路 , 二是分析线索作用 , 三是分析句段作用。 题点一 - 24 -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分析行文思路 必备知识 · 归纳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是作品的结构体现。它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题点一 - 25 - 题点二 题点三 1 . 结构的安排 题点一 - 26 - 题点二 题点三 2 . 材料组织 题点一 - 27 -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题点一 - 28 -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分析散文思路 “ 三步法 ” (1)明确文体,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文章类型不同,行文思路也有所不同。 (2)圈点勾画,抓关键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标示段意,显露脉络 在找出中心句后,综合分析每段表达的意思,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从而将文章浓缩,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题点一 - 29 -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8· 浙江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 , 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 , 天真的梦。那时 , 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 , 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 , 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 , 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 , 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 , 而那璀璨的星星呢 , 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 , 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 , 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 , 穿过云端 , 落到人间。 题点一 - 30 - 题点二 题点三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 , 我却从不以为可笑 , 倒觉得这些记忆 , 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 , 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 , 在我 , 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 , 我就又想叫喊了 : 最近 , 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 —— 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 —— 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 , 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 , 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 , 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 , 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 , 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 , 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题点一 - 31 - 题点二 题点三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 , 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 , 别有一番意趣 , 在灯会中看汴京 , 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 ? 是因了那些盏灯 , 也因了那看灯的人 , 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 , 古今相映成趣 , 一片繁荣。路这厢 , 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 ; 路那厢 , 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 , 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 , 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 “ 市井人家 ”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 , 你都会蓦然一惊 : 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 “ 酒保 ”, 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 “ 女娇娃 ”? 题点一 - 32 - 题点二 题点三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 “ 闲月 ” 吧 , 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 “ 闲人 ” 。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 , 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 , 天天人头攒动 , 熙来攘往 , 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 , 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 “ 相国寺万姓交易 ” 的盛况呢 ! 那儿 , 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 , 香气四溢 , 烟雾腾腾 , 碗盏叮咚 , 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 “ 第一楼 ”, 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 , 座无虚席。这一切 , 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吗 ? 但是 , 我晓得 , 这盛况 , 这胜景 , 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 , 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 , 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 , 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 题点一 - 33 - 题点二 题点三 今年 , 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 , 游逛的最主要目的 , 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 , 虽是正午 , 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 , 俱已 “ 东风夜放花千树 ” 了。 说也怪 , 越盼淡月胧明 , 偏偏日落迟迟 , 待挨得黄昏近 , 笑语喧 , 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 : 此时去观灯 , 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 纵然心急难耐 , 也只好耐下心来 , 远远地站在门口 , 放眼眺望长街 , 果然是人潮滚滚 , 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 , 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 , 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 “ 灯火阑珊 ” 时。哦 , 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 , 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 , 兴致浓浓的观灯人 , 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题点一 - 34 - 题点二 题点三 汴京城名不虚传 , 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 ! 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 , 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 , 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 , 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 , 交相辉映 , 金光四射。近近地看 , 真是千姿百态 , 大放光华 , 直教人眼花缭乱 ; 远远地望 , 只见高高低低 , 五颜六色 , 飞旋流转 , 闪闪烁烁 , 道它是银河垂地 , 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 , 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 , 平日如练的素月 , 也悄然失色 , 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古人观灯 , 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 , 点的是蜡烛 , 糊的是绢纸 , 纵然巧夺天工 , 也难经风吹雪打 ; 而今的灯 , 有了科学技术辅佐 , 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 , 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 ; 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 , 憨态可掬 ; 那大书 “ 为民做主 ” 的扇子灯来回穿梭 , 熠熠生辉。 题点一 - 35 - 题点二 题点三 呵 , 怪不得 , 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 , 只亮不转的小灯 , 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 , 既有传统技巧 , 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 , 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 , 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 , 但人 , 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 , 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 兴尽欲归时 , 在长街的拐角处 , 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 —— 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的一声启开 , 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 , 竹竿头上 , 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 , 那宫灯虽小 , 款式却玲珑剔透 , 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 , 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 , 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 , 一团流云 …… 题点一 - 36 - 题点二 题点三 我看得呆了 , 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 , 恍恍的灯影下 , 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 , 那灯光太朦胧了 , 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 , 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 , 被身上那件红衫 , 手中的那盏红灯 , 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 那红云 , 那灯影 , 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 , 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 , 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 —— 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 , 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 , 变成了 “ 灯雨 ”, 洒落在汴京城 …… ( 本文有删改 )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5 分 ) 题点一 - 37 -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题点一 - 38 -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 , 引出人潮汹涌。 ② 再写游人众多 , 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 最后写观灯盛况 , 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 层层铺垫 , 层层推进。 - 3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分析线索作用 必备知识 · 归纳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及思路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 4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线索类型 - 4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4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 4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特别提醒 散文的结构类型不同 , 文章的线索也不同。 ① 以双线结构 ( 复调 ) 行文 , 分明线和暗线。明线 , 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 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 ; 暗线 , 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 , 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② 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 , 写完一件再写一件 , 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 ; 事件间或层层深化 , 或互相映衬 , 或互相对比 , 或相互反复、强调。 ③ “ 伞状结构 ” 或 “ 阳光散射式 ” 结构 , 即围绕一事或一物 , 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 4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5· 江苏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 装修的时候 , 有人提醒我 , 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 , 应该堵上 , 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 , 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 , 我没听他的。好了 , 现在 , 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 , 灌满了厨房。 - 4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4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思考角度】 ① 通读文本(写了什么):本文主要写了                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表现了作者           。  ② 梳理脉络(找关键词):“      ”一词在文中出现了13次,还有“口味”“香味”等词,通篇20余“味”字,可见文章围绕“气味”着笔,“      ”是本文的线索。  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 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气味 气味 【答案整合】 ① 线索 : 气味。 ② 作用 : 以 “ 气味 ” 为线索 , 串联全文 , 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 以 “ 气味 ” 为线索 , 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 , 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 5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分析句段作用 必备知识 · 归纳 对句段作用的分析,是侧面考查文章结构思路的常见方式。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因所处位置和安排结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散文段落的常见作用如下: - 5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5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 5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 5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 1 开头段的作用 (2015· 山东卷 , 《四堡雕版》节选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 , 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 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 , 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 , 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 , 唯有这 “ 天高皇帝远 ” 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 [ 注 ] 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 , 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 , 杭州、苏州 , 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 , 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 , 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 , 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 , 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 , 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 6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③ 然而 , 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 , 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 —— 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 , 只剩下建安的这个 “ 活化石 ”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 ④ 四堡身在闽西 , 肩倚武夷山脉 , 地远天偏 , 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 , 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 , 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 , 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 ——“ 九厅十八井 ” 。在四堡 , 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 , 一半用于印书。可是 , 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 , 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 6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⑤ 倘若留意 , 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 , 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 , 敷彩的砖雕 , 带着画痕的粉墙 , 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 , 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 , 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 , 表面剥落 , 砖块粉化 ; 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 ; 门窗支离破碎 , 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 ; 杂物堆满所有角落 , 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 , 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 , 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 , 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 , 上边盖着木板 ; 有的弃而不用 , 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 6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⑥ 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 , 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 , 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 , 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 , 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 “ 活化石 ” 必然的命运吗 ? 注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业兴盛时 , 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简析第 ② 段在文中的作用。 (4 分 ) - 6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① 内容主题角度:“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写建安雕版    。  ② 结构思路角度:这一段对建安雕版和图书的介绍承接了上文的“          ”,引出下文            。  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和建安图书的独特的审美趣味 如花似锦的猜想 对四堡雕版现状的介绍 【答案整合】 ① 承接上文 “ 如花似锦的猜想 ”, 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② 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 , 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 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 6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2 中间段的作用 (2016· 天津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   程 ①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 , 多年未见 , 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 , 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 , 兴之所至 , 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②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 , 很多方言都已忘记 , 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 , 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 , 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 : 真过瘾。 - 6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③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 , 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 , 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 , 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 , 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 , 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 , 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④ 关于母语 , 英文里的一个说法 , 最有情感温度 , 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 :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 “ 妈妈的舌头 ”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 , 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 , 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 ! 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 , 我们张开眼睛 , 看到万物 , 理解生活 , 认识生命。 - 6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⑤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 , 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 , 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 眼看他起高楼 , 眼看他宴宾客 , 眼看他楼坍了 ”, 说的是世事沧桑 , 人生无常。 “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说的是心绪流转 , 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 , 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 , 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 , 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 , 难以言传。 ⑥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 , 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 , 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 , 阿里巴巴的山洞里 , 藏着稀世的珍宝。 ⑦ “ 芝麻开门吧 !” 咒语念起 , 山洞石门訇然敞开 , 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 6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⑧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 , 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 , 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 , 被时光层层堆叠 , 然后醇香。瓜熟蒂落 , 风生水起 , 到了一定的时候 , 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 , 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 , 笔画的横竖撇捺里 , 有花朵摇曳的姿态 , 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 , 阳光下明媚的笑容 , 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⑨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 只有母语 , 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 , 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 , 春秋代序 ; 昼夜不舍的流水 , 亘古沉默的荒野 ; 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 , 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 ; 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 , 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 , 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 , 表达和诉说。 - 6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⑩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 , 灾祸连绵 , 兵燹不绝 , 而一个个方块汉字 , 就是一块块砖石 , 当它们排列衔接时 , 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 , 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 , 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11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 , 有一年夏天 , 大人在睡午觉 , 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 , 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 , 不小心走远了 , 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 , 迷路了 , 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 , 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 , 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 , 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 12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 6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3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 , 母语熟悉的音调 , 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 , 寄居他乡 , 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 ; 置身异国 , 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 “ 官秩加身应谬得 , 乡音到耳是真归 ”, 故乡的语言 , 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 , 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14 因为时时相与 , 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 , 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 , 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 , 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 , 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 , 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 , 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 7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5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 , 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 , 泅渡 , 游憩 , 俯仰 , 沉醉 , 吟咏 , 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 并经由翻译传播 , 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 , 《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 , 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 , 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 ; 中世纪的意大利 , 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 , 和晚唐洛阳城里 , 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 , 或者隽永清新 , 或者宛转迷离 , 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 , 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16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 , 应该被视为一个人的职责 , 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 , 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 , 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 , 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 原载《光明日报》 , 有删节 )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 ,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分 ) - 7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② 结构思路角度: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第     段,属于“中间句段作用”,“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在结构上      。  【答案整合】 ① 内容上 , 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 , 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 结构上 , 呼应题目中的 “ 屋檐 ”, 引出下面的议论。 游子回归母语环境的感受 返归家园 照应了题目 , 引出下文的议论 - 7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3 结尾段的作用 (2017· 天津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 , 打开魏晋艺术史册 , 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 , 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 , 放浪形骸 , 快然自足 , 得大自在。 - 7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 , 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 , 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 , 看山峦连绵起伏 , 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 , 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 , 枝叶让天水洗净 , 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 , 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 , 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 , 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 —— 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 , 把一个个家庭托住 , 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 , 春日之笋也罢 , 冬日之笋也罢 , 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 , 简单地烹调之后 , 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 , 不舍昼夜继续伸长 , 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 , 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 , 削去枝叶 , 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 , 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 , 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 , 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 , 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 , 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 , 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 , 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 , 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 , 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 , 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 7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 , 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 , 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 , 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 , 在徐徐的摇曳里 , 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 “ 徐徐 ” 的记录 ,“ 徐徐 ” 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 , 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 , 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 , 斯文了 , 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 , 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 , 风来了 , 风过了 , 余韵袅袅。 - 7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 , 追慕光明 , 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 , 可惜 , 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 , 要不 , 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 , 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 —— 以竹子作为喻体 , 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 , 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 , 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 , 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 , 思逐风云 , 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 , 弄得一片喧哗 , 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 , 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 “ 各适其天 , 各全其性 ”, 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 , 一定是心怀素淡 , 性喜萧散 , 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 , 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 , 就是内在的支撑。 - 7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一个人爱竹 , 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 , 真要用两个字说道 , 那就是 “ 清 ” 和 “ 简 ” 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 , 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 “ 一寸二寸之鱼 , 三竿两竿之竹 ”, 读到此处 , 清出来了 , 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 , 竹是环境的背景 , 也是心境的背景 , 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 , 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 , 都是在茂林修竹间 , 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 , 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 , 都那么小 , 一张便笺般大小 , 清简出风尘 , 三笔两笔 , 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 —— 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 , 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 , 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 , 以青眼、白眼待人 , 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 , 好冠盖征逐之交 , 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 7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 , 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 , 不使失散。渐渐地 , 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 , 使人长于自守 , 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 , 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 , 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 , 少年时过早地负重 , 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 , 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 7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 , 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 , 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 , 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 —— 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 , 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 , 时晴时雨 , 山野在潮湿中 , 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 , 竹节争先向上 , 风雅鼓荡 , 场面奇崛 , 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 , 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 选自《散文选刊》 , 有删节 ) 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5 分 ) - 7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① 内容主题角度:这段文字写回到城里后看到的城里竹子纤细、优雅有骨感,联想到乡野竹子此时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赞美了               。  ② 结构思路角度:这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文章以描写           结尾,既照应了              ,又增强了抒情性,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③ 表达技巧角度:这段文字采用了      的手法,赞美了                 。  竹子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 乡野竹子的景象 前文对竹子的歌颂 对比 乡野间竹子蓬勃旺盛的生机 【答案整合】 ① 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 , 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② 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 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③ 照应前文 , 以景收束全篇 , 增强了抒情性。 ( 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 - 8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梦游皇城 余   云 ① 著名的曼德勒夕照映亮了干玫瑰色的红砖城墙 , 护城河柔光闪烁 , 城墙间规律点缀的城楼 , 楼顶是金字塔形状的奇异木雕 …… 难以形容的美景让我和旅伴们流连桥上边惊叹边拍照 , 浑然忘了时间 , 等到倏然惊醒跑向皇城大门 , 守卫不容置疑地举起手臂 , 天哪 , 时钟在上 : 游客入门时间刚过 ! ② 那缅人守卫接下来的动作我至今没想明白 , 他一再挥手示意我们往城墙的右方走 , 当时懊悔不已的我们理解为 : 正门已关 , 右面尚有边门可入。于是几个女子懵懂走上如梦如幻的 “ 老曼德勒之路 ”: 越来越苍茫的土路像一条无尽驿道伸向远方 , 高墙映衬下 , 零落的旅人 , 渺远的影子…… - 8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③ 可间隔在红色城墙间的高大白色石门每一座都紧闭着 , 哪有仍开放的入口 ? 不知不觉越走越远 , 天色渐暗 , 正准备招呼大家打道回府 , 忽然发现一处石门中间 , 竟有扇凹陷在滑腻泥地上的木门虚掩着 , 小心走下几步扒着门缝探看 , 城墙里有平房、水井 , 还飘来一股牛粪的气味。对我这前知青来说 , 久违的牛粪味让人安心 —— 这里应是皇城服务人员住宅区吧 ? 旅伴都搭肩扶臂爬下来进了门 , 兴奋欢呼 : 我们竟如此这般进了皇城 ! ④ 朦胧里左手有个小村庄 , 路两旁整齐排列着单层浮脚屋 , 就像新加坡曾有过的马来甘榜。老人在门廊上静坐无言 , 或许正嚼着槟榔 ; 女孩或少妇倚窗朝我们微笑 , 那窗口恰似一个个画框 ; 少年骑着脚踏车归来了 , 铃声清脆地响了两下 ; 家家户户的灯光影影绰绰洒到路面上 , 风中飘来食物的香气 …… - 8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⑤ 跟着感觉走 , 村路尽头是一条较宽的马路 , 想去已关闭的宫殿看一眼也不可能了 , 黑夜里皇城大得无边 , 完全不辨方向。几个人漫无目的地游荡 , 像在一场梦境里。从像是营房的地方走出了三个军装男子 , 站在路边抽烟闲聊 , 也不理会我们。岗亭前的年轻守卫被突然冒出的不速之客搞蒙了 , 嘴里嘟哝什么欲言又止 , 几秒的犹疑间 , 眼前几女已鱼一般首尾相接游出了大门。 ⑥ 东门离我们的旅馆不太远 , 在旅馆近旁的餐厅 , 又见到了那对浓妆艳抹的一红一绿少年帮工 , 这是家云南移民后裔开的朴素小馆子 , 有美味烤鱼、酸笋和青菜豆腐汤抚慰饥肠 , 下午去乌本桥途中穿越集市遇见的那么多纯真笑脸 , 刚才皇城夜游的奇妙感觉 , 一起被推到脑后。 - 8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⑦ 离开曼德勒后的某日 , 无意间被艾玛 · 拉金书里的一段惊出了冷汗 : 支付 5 美元 , 你就可以买到一张曼德勒王宫的门票 …… 在宫墙之内的 100 亩区域内 , 你被允许参观的唯一区域是位于中央的宫殿。庭院其他部分被军政府用作军事基地 , 这块区域被视为军事重地。游客在进入庭院之前须写下姓名和护照号码 , 携带任何型号的照相机和摄像机 , 必须登记并支付额外费用。他们付费去看的宫殿不是 1857 年开始建造的原初宫殿 , 只是最近建造的仿古建筑 …… ⑧ 对于我们无缘一窥的中央宫殿 , 艾玛 · 拉金描述 :“ 这是一个艳俗的组合 : 墙壁和柱子上被涂上了槟榔汁的红色 , 多层的婚礼蛋糕式屋顶流光溢彩得有些过分。在一间庞大的空房子里 , 缅甸末代国王锡袍和王后素帕亚特 (Supayalat) 的塑像 , 坐在复制的联合王座上 , 从玻璃窗后面目光空洞地向外看着。 ” - 8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⑨ Supayalat, 不也是吉卜林诗歌名篇《曼德勒》里他爱上的那个温柔缅女的名字 ?Supayalat 也译素葩遥莱 , 似乎更美 , 但被诗人视为缅甸女性象征的贡榜王朝末代国王锡袍的王后素葩遥莱 , 其实是个彪悍女人。历史从不浪漫 , 皇城宫殿曾上演一幕幕无比血腥的权斗宫斗。 ⑩ 不可否认的是 , 素葩遥莱一直保持着王后的尊严 , 无论 1885 年曼德勒被英军攻陷 , 还是后来随锡袍流放印度。有个趣闻 : 被英军从皇宫押送到伊洛瓦底江边登船途中 , 锡袍一直战战兢兢躲在她怀里 , 素葩遥莱却神情自若拈出一支 “ 皇家草烟 ” 来 , 招手唤英国大兵上前给她点燃。 王朝的背影是凄凉的。而变身为总督府和英人俱乐部的皇宫更曾在二战中烧成灰烬。拉金说得对吗 ?“ 皇宫已被彻底翻新了许多次 , 现在不太可能在重新粉刷的宫墙内听到历史的回声 …… ” ( 摘自 2019 年 4 月 19 日《新民晚报》 ) - 8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分析句段作用 ) 简析文章第 ① 段画线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 本句描写曼德勒的黄昏美景令我们流连忘返 , 既从时间、地点上呼应标题 , 又为下文错失游客入门时间做铺垫。 解析 : “ 著名的曼德勒夕照映亮了干玫瑰色的红砖城墙 , 护城河柔光闪烁 , 城墙间规律点缀的城楼 , 楼顶是金字塔形状的奇异木雕 ”, 内容上描写曼德勒的黄昏美景 ; 结构上呼应标题 “ 梦游皇城 ”, 又为下文错失游客入门时间做铺垫。 - 8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分析行文思路 )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 本文先以时间为序叙述了历经曲折进入皇城的经过和夜游皇城的奇异旅程 , 随后通过引用他人记载表现皇城历史及盛衰变迁 , 最后以作者的疑问作结 : 重建的皇城还能见证历史吗 ? 解析 :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作者先写了游览的路线 : 错失游客进入时间 , 正门已关 , 曲折寻找 , 发现一木门可乘虚而入 , 再到 “ 跟着感觉走 ” 梦游皇城 , 最后回来 “ 东门离我们的旅馆不太远 ” 。思路上 , 以时间顺序写经历 , 以深刻思考写感受。 - 8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学案二   概括内容要点 , 分析散文形象 概括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 概括中心意思 , 就是要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 对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散文作品中的形象 , 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象。阅读散文 , 首先要感知形象 , 把握形象的特征 , 进而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 8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一   概括内容要点 必备知识 · 归纳 概括要点包括两方面的题型:一是局部概括,二是整体概括。局部概括包括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特点为中心)、段(层)意概括题和因果探寻题。整体概括大多指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等。 1 .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题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的层次、内容要点。内容涵盖层意概括、原因概括、特点概括等。 - 8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全文内容要点概括题 (1)概括某些原因 很多散文的作者阐发某些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果”)从何(“因”)而来?是从文章的叙事、描写、回忆等而来。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中的各点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组织。 - 9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围绕标题关键词进行内容概括 因文章的表述中心常常表现在散文文题上 , 关键词就是文章的表述中心 , 所以文题中的关键词常常是命题者喜欢关注的对象。答题时一定要从全文着眼 , 全局兼顾 , 要学会使用段意概括和层次切分的办法。 (3) 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 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 , 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答题时最重要的是在分点概括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几个答案并列成同一层意思。 - 9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9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角度一 : 层意概括 - 9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角度二 : 原因概括 - 9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角度三 : 特点概括 - 9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 1 局部概括 (2017· 北京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 [ 注 ] 的母亲河。 - 9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 , 生活起居、狩猎劳动 , 都离不开看上去 “ 四不像 ” 的驯鹿。眼下 , 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 , 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 , 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 , 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 , 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 岁的 玛丽亚 · 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 一踏进根河 , 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 , 老人穿着长袍 , 扎着头巾 , 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 , 她微微佝偻着身子 , 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 , 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 , 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 , 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 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 , 充满了母性的慈祥 , 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 , 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 , 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 , 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 , 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 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 - 9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 · 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 , 涌到玛丽亚 · 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 但我想 , 我这样匆匆来去 , 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 ? 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 因为 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 。当年 , 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 , 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 , 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 , 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时隔多年 , 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 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 , 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 , 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 , 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 , 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 ? 就是 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 , 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 - 9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 , 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 , 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 , 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 , 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 , 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 , 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 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 , 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 , 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 , 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 我们去到那里时 , 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 恤和牛仔裤 ; 女人们烫了发 , 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 , 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 , 跟老去的玛丽亚 · 索一样 , 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 9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 , 咖啡色外墙 , 小尖顶 , 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 , 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 , 近些年更为普遍 , 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 , 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 , 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 , 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 , 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 , 谋求新职业 , 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 , 与未来接轨。 - 10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 , 根河就在眼前 , 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 , 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 , 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 , 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 , 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 ! 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 , 扭动腰肢 , 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 , 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 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 注 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 10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生命力旺盛 纯真清澈 提示 由于概括的范围是一段文字 , 宜采用层意概括法 , 亦可采用直接摘录关键词句整合法。 - 10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1) 特点 : ① 巨大的生命力 ; ② 纯真清澈 ; ③ 一次次的新生 ; ④ 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2) 象征意义 : 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 10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例 2 全文概括 (2017· 北京卷 , 原文《根河之恋》见例 1)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思考角度】 ① 玛丽亚·索:      。  ② 乌热尔图:      。  ③ 大多数鄂温克人:      。  - 10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① “ 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   “ 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 ” ② “ 根河的儿子 ”   “ 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   “ 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 ” ③ “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 ”   “ 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 , 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 【答案整合】 表现 : ① 玛丽亚 · 索 : 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 ② 乌热尔图 : 辞官返乡 , 创作大量作品 , 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③ 走出山林的人们 : 不忘根河 , 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 : 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 “ 根河 ” 、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 10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二   概括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作品的主题 , 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 , 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在散文阅读题中 , 对中心意思 ( 主旨 ) 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归纳内容要点 , 概括中心意思 ; 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10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0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概括中心意思 “ 五法 ” 概括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概括和主旨概括。它涉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观点态度,需要对文章整体内容把握分析。概括中心意思(主旨)有“五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 10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3) 聚焦关键语句法。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 , 都有显示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句 ,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 , 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 , 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 抓住了这些语句 , 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 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 , 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 , 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 , 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意思。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 , 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5) 区分文体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事件做出评价 , 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 , 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 , 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 , 更富于理趣 ;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 , 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的感悟或评价。 - 10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概括主旨须 “ 三步走 ” - 11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8· 天津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 , 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 , 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 【注】 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 , 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 , 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 , 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 , 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 , 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 , 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 , 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 , 不啻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 , 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 , 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 11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欣慰的是 , 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 , 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 , 华盖如伞 , 累了 , 就在树下坐一坐 , 仰望绵延浙岭 , 聆听 “ 吴楚分源 ” 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 , 人在画中 , 画在人中 , 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 , 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 , 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 , 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 , 那是徽墨的遗韵吗 ? 石板路上 , 不时与村里人擦肩而过 ; 老宅门内 , 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 , 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 : 质朴、慈祥、安然 , 小桥、流水、人家 …… 虹关 , 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 , 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 11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虹关伫立 , 徽墨式微。近百年来 ,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 , 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 , 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 , 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 , 固态墨便黯然失色 , 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 , 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 , 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 , 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 , 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 , 松烟的精灵 , 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 , 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 , 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滥觞于南唐 , 兴盛于明清 , 享有 “ 落纸如漆 , 万古存真 ” 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 ,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 , 虹关有幸 , 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 , 显然还有徽墨等 , 不负众望 , 终于为虹关换来了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的金字招牌。 - 11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虹关徽墨 , 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 , 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 ——“ 徽墨名村 ” 。在一栋民居内 , 我兴奋地发现 , 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 , 遗憾不见墨工 , 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 , 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 , 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 : 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 , 一锭墨才得以面世 , 具体制作起来 , 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 , 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 , 千杵万揉 , 浓缩的精华 , 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 11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不经意间 , 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 , 便主动打招呼 , 他问询了我的来意 , 邀请我上楼喝茶座谈。我 , 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 , 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 , 漫步走上阁楼 , 轻轻地踏在楼板上 , 咿呀作响 , 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 , 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 , 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 , 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 , 放弃大城市的舒适 , 只身走进虹关 , 设立工作室 , 执刀执笔 , 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 , 叶老师挥毫泼墨 , 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 , 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 , 细润无声 , 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 , 我看到了 , 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 ,“ 入纸不晕 , 书写流利 , 浓黑光洁 ” 。真想只做一个书者 , 舀一瓢清清的湖水 , 每日轻柔磨墨 , 从容铺纸 , 蘸墨挥洒 , 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 11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 , 七厘米长 , 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 “ 金不换 ”“ 凝香 ” 字样 , 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 , 虽谈不上金贵 , 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 , 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 , 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 , 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 , 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 , 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那几年 , 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 , 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 , 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 , 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 , 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 , 仿佛特别的亲切 , 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 , 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 11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在虹关寻墨 , 我不为藏墨之好 , 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 , 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 , 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 , 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 , 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 , 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 , 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 , 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 , 时光铺陈 , 岁月静好。 蓦然间 , 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 ——“ 有徽墨出售 ”, 我加快脚步走去 , 带一截虹关徽墨 , 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 选自《散文选刊》 , 有删改 ) 注 虹关 , 即虹关村 , 古徽州村落 , 是 “ 徽墨 ” 产地之一 , 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请结合全文分析 , 文中的 “ 我 ” 为何要寻找徽墨。 (6 分 ) - 11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 11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① 喜爱徽墨 , 而徽墨式微 , 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 墨 , 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 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 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 11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三   概括分析形象 及其 作用 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均以抒发情感、揭示感悟为宗旨。但抒情散文多数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或是写人怀思。叙事散文则借助人物形象反映主题。因此,把握散文中的形象、分析形象作用是体会作品感情的重要途径。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形象又有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之分,主要形象承载着抒情言志的任务,次要形象则和主要形象构成对比、衬托或类比关系,以突出主要形象。散文的内涵就是通过这些形象所展现的特定自然景物、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 - 12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2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分析散文形象 及其 作用 “ 三步走 ” - 12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对于形象概括鉴赏题 , 应当从多个角度去概括分析 , 并深入思考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1) 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 从叙事情节中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分析事件 , 厘清情节 , 进而从中概括人物形象 , 分析人物品格。 ② 从人物描写中分析概括。抓住对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 , 标记出关于人物描写的重点语段 , 这是分析概括的依据。 ③ 结合作品时代背景分析 , 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 ④ 抓住作者带有倾向性的议论语句 , 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 进而分析概括。 - 12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概括分析事物形象应从三方面入手 分析概括事物的形象 , 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 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 , 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 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 ( 内涵、本质、精神 ); 三是它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概括形象作用要有两个意识 ① 有判断文体的意识。文体不同 , 形象的作用就不同。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写人叙事类散文中 , 它是主旨、情感之所在 ; 物象主要出现在写景状物类散文中 , 它是全文记叙、描写的对象 , 是作者 “ 情 ”“ 志 ” 之所在。不过 , 有时在写人散文中会出现物象 , 在状物散文中也会出现人物形象 , 这时答题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 12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② 有整体把握全文的意识。形象题大都考查的是整体阅读,即便是次要物象也是如此。因此,先要整体把握全文,再对主要段落、关键语句进行筛选和提取、整合和概括,才能形成对形象特点、作用的准确评价,同时要结合写作背景适当拓展。 3 . 建模 —— 根据要求表述 , 规范术语作答 对散文形象特点的概括可采用:特点 ① +特点 ② +特点 ③ 对散文中形象作用的分析,要关注“形象自身的特点”+“在内容主旨上的作用”+“在结构思路上的作用”。三者不必面面俱到,是什么答什么。 - 12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满分解构 例题 (2019· 天津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   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 , 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 , 解析了太阳的光谱 , 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 , 明亮 , 寒冷 , 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为何物 , 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 , 延至次年的五月 , 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 12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呼伦贝尔在北纬 53 度到北纬 47 度之间 , 几近冻土带 , 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 , 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 , 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 , 奔跑着发芽 , 奔跑着开花 , 奔跑着打籽 , 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 , 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 ; 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 , 更是生得低矮硕壮 , 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 , 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 , 莞尔一笑 , 转瞬即逝。一夜南风 , 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 , 草原焕然碧透千里 , 如深深的海洋 , 波动在阳光下 , 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 , 终于捯饬一新 , 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 , 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 , 欢喜得忘乎所以 , 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 , 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 , 因此不懂 , 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 , 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 12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 , 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 , 又踩下去 , 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 , 在冷风中咔咔作响 ; 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 , 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 , 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 , 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 , 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 , 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 , 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 “ 咩 …… 咩 …… ” 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 , 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 , 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 , 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 , 是万物生存的法则 , 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 , 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 , 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 , 它们开始奔跑 , 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 , 栉风沐雨 , 爬冰卧雪 , 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 , 生生不息。 - 12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 , 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 陶爱格 …… 陶爱格 …… 你的孩子在哭泣 , 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 …… ” 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 , 回响环绕 , 哀婉之中 , 天空附以和声 , 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 , 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 , 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 , 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 , 然后撒开四蹄奔跑 , 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 , 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 , 母羊怀胎六个月 , 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 , 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 , 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 , 骨头还未坚硬 , 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 , 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 , 为了它们暖和 , 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 , 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 12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后来 , 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 , 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 , 可那是租来的 , 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 , 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 , 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 , 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 , 只是那些古老的话 , 就像飞来飞去的鸟 , 有点听不懂 , 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 , 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 , 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 —— 河冰不开 , 天鹅不来 ; 骏马绕不过暴风雪 , 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 …… 冬长夏短 , 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 - 13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 , 伸出一双手 , 这手洁白细腻 ; 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 , 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 , 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 , 开始在寒风中皴裂 , 慢慢地 , 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 ; 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 , 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 , 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 , 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 —— 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 , 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 , 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 , 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 , 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 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 13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 , 快快地走 , 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 , 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 , 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 选自 2016 年 4 月 1 日《文汇报》 , 有删改 )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 - 13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思考角度】 慈爱 敬畏自然 - 13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答案整合】 形象 : 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影响 : 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 ; 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 , 召唤她回归草原 ; 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 , 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 13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母亲的宗教 刘诚龙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 我们坐在自家的屋子吃菜豆子 , 远在对门园子里的菜豆子怎么看得见 ? 母亲说 : 怎么看不见 , 风就来了。我不作声了 , 我们规规矩矩地等父亲回来吃菜豆子。过了一冬天 , 菜豆子带着水灵灵的春意与清亮亮的阳气 , 奔赴母亲作就的盛宴。母亲说 : 要等父亲尝后 , 菜豆子才肯结的。母亲也不先尝鲜。谁先尝谁后尝 , 蔬菜们怎么知道 ? 母亲说 : 怎么不晓得 ? 天地万物都是有灵心的 , 它们什么都晓得。 - 13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菜豆子是报春最早的蔬菜吧 , 那开着红花黄花五颜六色的 , 是菜豆子 ; 那一袭纯白的 , 是冬豆子。它们都是非常柔软的植物 , 母亲从山上砍来柴枝 , 一株豆子插一根枝条 , 把它们扶起 , 搭在枝丫间 , 它们便扶着枝条 , 放肆地生长 , 开着蝴蝶一样的花。它们长得那么快 , 长得那么美 , 当然也有因由 , 母亲厚待乃至厚爱它们 ; 它们下地之初 , 母亲就烧了草皮山灰 , 与大粪一起搅拌 , 母亲用手抓 , 一兜一兜散播。你不知道 , 那山灰掺粪便多肥 , 你不知道 , 那味道有多重 , 三五天那手依然不可闻的。母亲曾经叫我抓 , 我找了一双手套 , 母亲一巴掌拍过来 , 你对庄稼这么不敬 ? - 13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菜豆子皮柔肉嫩 , 可做菜 , 冬豆子皮老肉硬 , 只能成熟后炒着吃。这些柔软的植物 , 其内心坚韧无比 , 它们在大雪覆盖的严冬腊月 , 早早下了地。太阳照着积雪 , 问春天何时来 , 它们将小小手掌天真地举起来 , 抢先回答 : 春天马上就到。菜豆子之后 , 便是土豆 , 便是番茄 , 便是青辣椒 , 便是丝瓜线瓜苦瓜南瓜 …… 这些蔬菜们 , 像赶赴一场盛宴 , 呼朋唤友 , 一拨儿一拨儿来了。母亲说 : 要是菜豆子说 , 那个铁道冲的刘家去不得 , 这些蔬菜们就都不来了 , 你们到哪里吃去 ? 母亲说这话的时候 , 她不笑。母亲平时说话 , 很爱笑。但母亲说到蔬菜 , 说到庄稼 , 她不笑。这里 , 也许有神灵吧。 - 13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我家的菜园子经常失窃 , 母亲不骂。母亲说 : 菜园子里是不能骂人的 , 那些恶话从嘴里骂出来 , 落到土里 , 会变成虫子咬菜。母亲种的菜十分光鲜 , 毫无瑕疵 , 即或是天生 “ 麻疹 ” 的苦瓜 , 也比别人家的光滑。我老家有个说法 , 人太恶 , 养个崽都是 “ 实屁眼 ” 。像所有的教徒一样 , 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每一年新鲜蔬菜上桌 , 母亲都要请父亲先尝。鸡爪 , 母亲夹给父亲吃 , 那是因为要父亲扒财喜 , 新鲜蔬菜叫父亲先吃 , 是叫我们孝敬。那些蔬菜们大概在它们种子时节就考察了我母亲的品性的吧。开春的菜豆子也许这么喊 : 铁道冲的刘婶子家是个好人家 , 我们都去她家吧。菜豆子一声喊 , 蔬菜们便纷纷响应 , 结伴来了。我们家的南瓜都有一抱大 , 个个都像弥勒佛 ; 我们家的冬瓜站起来有人高 , 一排排靠 - 13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在屋墙上 , 像十八罗汉 ; 那豆角 , 一线一线地吊串串 , 像春天密密麻麻的雨线。年年都是这样。 我家的碓屋 ① 有个神龛 , 正中摆放着我爷爷的牌位 , 上面罩着一块红绸布。我爷爷的牌位旁边有一只青瓷坛子 , 里头装的都是种子 , 有辣椒种子、玉米种子以及南瓜线瓜高粱种子 …… 神龛的后面是我家的柴火灶 , 在寒冷的腊月 , 我家在这里煮猪潲 ② , 酿酒 , 蒸饭炒菜 , 天天有薪火燃烧。种子们在这里既享受春天般的温暖 , 又歆享母亲宗教般的供奉。这是母亲的宗教。 庄稼 , 是母亲的宗教 , 也是我们农耕民族子民的宗教吧。 ( 摘自《回家地图》 , 有删改 ) 注 ①碓 ( duì ) 屋 : 舂米的作坊。②猪潲 ( shào ): 给猪吃的泔水。 - 13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1 .( 概括文章主旨 ) 结合全文 , 概括 “ 母亲的宗教 ” 的核心思想。 参考答案 : 核心思想 : 万物有灵 ; 作为庄稼人 ( 农耕民族子民、人类 ) 要敬畏天地 , 感恩万物 ; 人要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 , 约束自己的行为。 解析 : 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 , 可结合文章中关键的句子概括分析。如 “ 天地万物都是有灵心的 , 它们什么都晓得 ”“ 你对庄稼这么不敬 ”“ 这里 , 也许有神灵吧 ”“ 种子们在这里既享受春天般的温暖 , 又歆享母亲宗教般的供奉 ”“ 像所有的教徒一样 , 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 ”“ 也是我们农耕民族子民的宗教吧 ” 。这些语句中均体现着本文的主旨。 - 14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2 .( 分析形象特点及作用 )“ 菜豆子 ” 在全文中主要有怎样的形象特征和作用 ? 参考答案 : 形象 : 有灵心 ; 外表柔软 , 内心坚韧 , 生命力旺盛 ; 蔬菜们的报春使者、先导者。作用 : 是 “ 万物有灵 ” 的象征 ; 借 “ 菜豆子 ” 之口点明母亲的形象 ——“ 好人 ”, 借此表达对母亲的肯定、赞美 ; 结构上贯穿全文。 解析 : 此题考查分析文中的形象特征及其作用 , 答形象时注意根据文中的描述分析特征 , 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结构看 , 文中写 “ 种菜豆 ”“ 收菜豆 ”“ 供菜豆 ” 等情节 ,“ 菜豆子 ” 是文章的线索 ; 从主旨看 , 文章是通过写母亲经营 “ 菜豆子 ” 的事情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 14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学案三   鉴赏散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 散文的语言具有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特点 , 因而鉴赏散文的语言是散文阅读的重点 , 命题角度有三 : 鉴赏文中特殊词语的妙用 , 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 鉴赏散文语言的某种特色。散文的表达技巧与散文的语言密不可分 , 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考查 , 主要是分析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与效果。 - 14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② 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③ 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④ 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⑤ 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的关键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 14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4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 三联一依 ” 理解词语含义   - 14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题 (2015· 江苏卷 , 原文《比邻而居》见 “ 分析线索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 ⑤ 段中“孱弱”的含义。(5分) 【思考角度】 ① 联语境:题目指定是第 ⑤ 段,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 ② 联情感: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作者意在比较,并无褒贬。 ③ 联主旨:   ④ 依手法:   - 14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③ 这篇散文主要写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 表达的是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④ “ 孱弱 ” 一词本来是形容人的 , 这里用来写生活中的油烟气味 , 是拟人手法。 【答案整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 , 咖啡的味道较弱 ; 生活不大有定规 ; 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 ; 有虚无浮华的气息 , 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 14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必备知识 · 归纳 文中重要的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① 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② 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 ③ 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 ④ 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语句。这类语句在文中往往是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抒情句或哲理句等。 - 14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重要语句的主要类型、特点及理解方法 - 14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5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5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理解语句含意有 “ 四个角度 ” - 15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5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题 (2017· 全国 Ⅲ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 , 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 , 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 , 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 , 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 , 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 , 只有量身订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 15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 , 十来个平方 , 中间拉块布帘子 , 前半截做生意 , 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 , 狂风呼啸 , 昏天暗地 , 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 ,“ 啪啪啪啪 ” 响个没完没了 …… 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 , 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 , 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 , 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 , 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 , 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 —— 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 , 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 , 携着音乐一般 …… 这样 , 等他们回过神来 , 再谈价钱 , 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 15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 , 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 , 偶尔来一次 , 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 , 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 , 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 , 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 “ 拍兹 ”( 漂亮 ), 可越这样他越害羞 , 双手死死捂着脸 , 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 , 三三两两 , 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 , 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 , 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 , 一边再三提醒我们 , 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 , 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 , 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 , 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 ——“ 三只鸡嘛 , 换条裙子 , 够不够 ?” - 15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 , 这块布料一挂出来 , 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 :“ 不要让公公知道啊 ! 公公嘛 , 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 , 要当当 ( 唠叨、责怪 ) 嘛 !” “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 “ 婆婆嘛 , 好得很嘛 !” 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 ,“ 叭 ” 地亲一口 :“ 裙子做好了嘛 , 我们两个嘛 , 你一天我一天 , 轮流换着穿嘛 !”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 , 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 ? 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 , 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 , 只好挂在我家店里 , 一有空就来看一看 , 试穿一下 , 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 15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 , 加工费也就八元钱 , 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 , 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 , 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 , 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 这就是我的 !” 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 , 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 ! 最后 , 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 , 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 , 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 , 才慢吞吞挪出房子 , 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 , 就是太麻烦 , 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 —— 做成后 , 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 , 缝纫机经常加油 , 难免会染脏一点 , 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 , 一不小心 , 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 , 沾得到处都是。 - 15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是呀 , 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 , 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 , 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 , 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 , 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 是这样的 , 帕孜依拉来做衬衣 , 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 , 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 , 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 , 烧好烙铁 ,“ 滋 ——” 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 ? 我们商量了半天 , 把糊的地方裁掉 , 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 , 将袖口做大 , 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 , 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 , 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 马蹄袖 ” 。 - 15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 , 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 “ 马蹄袖 ” 。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 , 但那么多事情 , 一针一线的 , 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 , 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 有删改 )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 16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① 从重要词语入手:“                   ”,裁缝和其他工作一样,是辛苦的。做什么工作都是辛苦的。  ② 从句子位置入手:这句话在这段文字的结尾处,是“我”对生活的感悟。 ③ 从相邻语句入手:    ④ 从作者意图入手:    【思考角度】 ① 干什么都一样 ③ 前一句是 “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 , 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 , 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 。 ④ 裁缝工作虽然辛苦 , 但经过这段生活 , 明白了做什么工作都一样 , 对裁缝这一行产生了一定的情感。作者借此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 16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答案整合】 ① 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 , 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 ; ② 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 , 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 , 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 , 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 16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三   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必备知识 · 归纳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是优美凝练。优美凝练的语言增强了散文的可读性和美感,同时也是理解和整体把握散文的关键。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要注意四个角度: - 16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6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6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赏析 , 在注意上述四个角度的同时 , 还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 : ① 关注语言的形象性 , 从字词表意的角度赏析 ; ② 关注语言的生动性 , 从修辞使用的角度赏析 ; ③ 关注语言的色彩性 , 从色彩搭配的角度赏析 ; ④ 关注语言的多变性 , 从句式安排的角度赏析 ; ⑤ 关注语言的技巧性 ,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 ⑥ 关注语言的抒情性 ,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 - 16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鉴赏语言风格 ” 相关术语 及其特点 - 16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6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6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7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另外 , 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还要注意三个特色 : (1) 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 , 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2) 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 , 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京味的词汇。 (3) 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 , 后者则典雅庄重。 - 17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7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1)语言特色答题三注意 - 17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7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须 “ 三步走 ” - 17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 1 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 (2019· 天津卷 , 原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见 “ 概括分析形象与作用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 原文画线语句 ) 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 , 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 , 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 , 奔跑着发芽 , 奔跑着开花 , 奔跑着打籽 , 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 - 17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答案整合】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 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 , 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 , 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 或 : 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 。 - 17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例 2 鉴赏语言特色 (2017· 全国 Ⅲ 卷 , 原文《我们的裁缝店》 “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部分 )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 , 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 分 ) - 17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题干中已指明 “ 充满生活气息 ” 的特色 , 这一步需要指出 “ 充满生活气息 ” 的具体表现 , 即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 亲切自然。 ① 遣词上 :“ ‘ 啪啪啪啪 ’ 响 ”“ 一家伙下去 ” 等带有鲜明的口语色彩 ;“ 死活不愿 ”“ 死活不肯 ” 等 , 语言生动、形象 ;“ 站 ”“ 挪 ”“ 跑 ” 三个词 , 准确地表现了小姑娘的惊喜。 ② 造句上 :“ 三只鸡嘛 , 换条裙子 , 够不够 ”“ 公公嘛 , 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 , 要当当嘛 !”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 语句简短 ;“ 量体、排料、剪裁、锁边 ……” 简洁明快 , 给人以紧张之感。 ③ 修辞上 :“ 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 , 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 夸张手法 , 明快清新。 【答案整合】 ① 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 亲切自然 ; ② 人物语言有地域特点 , 鲜活真实 ; ③ 整体上形成了明快的语言风格 , 率真不做作。 - 17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题点四   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必备知识 · 归纳 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指:一是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二是常见的表达方式的运用技巧;三是常见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1 . 三种叙述人称 - 18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 . 九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鉴赏时要熟悉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 . 常见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1)记叙 - 18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8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 描写 - 18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8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3) 抒情 (4) 议论 (5) 说明 ( 略 ) - 18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4 .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 18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8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8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 18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19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 三步走 ” - 19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满分解构 例题 (2018· 北京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 我始终认为 , 我的文学梦 , 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 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 , 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 , 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 , 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 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 , 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 , 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 , 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 , 哗哗地倒入缸中 , 我自然是袖手旁观 , 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 , 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 , 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 , 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 , 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 19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③ 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 , 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 , 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 , 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 , 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 , 蚌里住着人 , 是一个仙女 ! 也许是报知遇之恩 , 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 , 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 , 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 , 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 , 从此丰衣足食 , 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 19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④ 我现在还羞于分析 ,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 , 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 ? 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 , 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 , 缸盖揭开的时候 , 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 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 , 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 , 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 , 在水缸里上升 , 上升 , 渐渐变大 , 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 , 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 , 简单清扫一下 , 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 , 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 , 一盘鸡 , 一盘鸭 , 一盘炒猪肝 , 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 !( 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 , 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 - 19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⑤ 很显然 , 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 , 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 , 另一方面充满空虚 , 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 , 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 , 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 , 除了水 , 都没有蚌壳 , 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 , 准备烧豆腐 , 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 , 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 , 我试过一次 , 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 , 试验很快被发现 , 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 , 说 , 水缸里怎么养河蚌 ? 你看看 , 辛辛苦苦挑来的水 , 不能喝了 , 你这孩子 , 聪明面孔笨肚肠 ! - 19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⑥ 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 , 我渴望阅读 , 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 , 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 , 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 , 今天反过来看 , 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 , 因为一无所有 , 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 , 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 , 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 , 现实是未知的 , 如同未来一样 , 刺激想象 , 刺激智力 , 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 19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⑦ 我一直相信 , 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 , 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 , 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 , 有时阴郁发黑 , 有时则碎若游丝 , 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 , 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 , 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 , 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 , 被淘汰 , 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 , 他们阅读 , 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 , 他们创作 , 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 , 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 , 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 , 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 , 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 , 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 , 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 , 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 , 是挑战 , 更是一个奇迹。 - 19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⑧ 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 , 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 , 时光流逝 , 带走了水缸 , 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 , 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 , 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 , 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 , 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 ? 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 , 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 , 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 , 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 文章第 ④ 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 ③ 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 分 ) - 19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思考角度】 - 19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答案整合】 不同 : ① 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 , 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 ② 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 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好有直接关系。 ③ 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 , 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桌 , 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 : ① 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 “ 我 ” 的重要意义。 ② 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 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 20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我把黄河给你 曹 蓉 仅仅是一块石头吗 ? “ 我把黄河给你。 ” 陈直起身 , 把手上的一块石头给我 。 他说话的当下 , 我们正顶着烈日在黄河滩上拣黄河石。 我吓了一跳。他的口气好大。好像黄河是他的 , 从 邈远 洪荒的太古奔腾至今的黄河是他的。可他这么慷慨大方地就把黄河给了我。 - 20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当然 , 他所说的黄河其实是一块像黄河的石头。但是 , 我却相信 , 它是黄河。因为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 从 160 万年前它就随黄河一路走来 , 然后一直安静地守在这片黄河滩上。我能辨认它身上细致的水纹是黄河的血脉 , 那蜿蜒弯曲的姿势是黄河的形态 , 甚至我能感觉到八千年前伏羲经过黄河时在石头上留下的余温。 我一直相信 , 石头是有灵性的。 所以 , 我每到一处地方 , 只要有水流 , 有沙滩 , 我总要拣一块小石带回去 , 其实是带回一段河流的记忆 , 带回一段如河流清澈的古老爱情。 在这黄河滩上 , 我仍然期望找到一块美丽的石头 , 把黄河带回家。而我的期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 只是因为黄河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历史 , 有我们承载几千年的情感。 - 202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陈幸运地拣到了黄河石 。而我赤脚踏着滚烫的沙滩 , 在众石之中寻寻觅觅 , 却一无所获。我不甘心 , 发誓要找到黄河石。当很多文人朋友上筏子漂流去了 , 我却固执地留在沙滩继续寻找。令我沮丧的是 , 我用了长长的时间 , 竟找不到一块烙下黄河印记的石头。我开始感到失望。 但是 , 我万万没有想到长吟兄会把石头送我 。当时 , 我连一点半推半辞的矜持都没有 , 就惊喜若狂地收下了他送我的黄河。 我是不是太贪心 ? 我要了黄河。我要了轩辕的黄河 , 要了伏羲和女娲的黄河 , 要了每一个黄皮肤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黄河。 这么重的礼物 , 我能载得动吗 ? 返回成都之际 , 我把石头留在了西安。黄河仍在那里流淌着。它太重 , 太重 , 我载不动它。它属于昆仑山 , 属于黄土高原 , 属于这片黄色的土地 , 和每一个中华儿女。 - 203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属你 , 也属我。 “ 这是乾坤湾。 ” 他平静地说 , 那语气就像是每天都见到它而处美不惊。 “ 黄河乾坤湾。 ” 他又补充了一句 , 仍然很平静的表情。 “ 黄河乾坤湾 !” 我站在山巅惊呼起来。我是一个见了山 , 见了水 , 就容易激动的女人 , 何况我面对的是黄河 , 是伏羲的乾坤湾 , 又怎么能做到不动声色 ? “ 你看 , 它像不像河图洛书 ?” 他指给我看。 我极目远望 , 在沟壑纵横之间 , 在伏羲出生的叫伏义村的地方 , 与古道边一个叫河怀的村子之间 , 黄河到了这里 , 突然乾坤一转 , 来了一个 S 型的大转弯。像一条从混沌而来蜿蜒而至的游龙 , 怀抱了两条 “ 阴阳鱼 ”, 浑若一幅大化而成的太极图。真是啊 , 是玉帝丢落在黄土高原重峦叠嶂之中的河图洛书 ! - 204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它一直在那里 , 从四面八荒的太古 , 从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 , 它就在那里 , 等着世人来参。 是谁发现了河图洛书 ? 最先参透了宇宙天机 ? 我故意考他。 伏羲。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传说 , 在久远久远的以前 , 太昊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 , 常常在这黄河古道上徘徊。伏羲抬头看天 , 低头看地。有一天 , 他登上山巅 , 俯视奔腾的黄河呈 S 形从他的脚下流过。这时 , 黄河中浮出龙马 , 背负 “ 河图 ”, 献给伏羲。他顿悟玉帝丢落在黄河中的 “ 天书图语 ”, 参破 “ 天机 ” 。于是 , 伏羲按天书图语 , 演成八卦 , 创立了黄河文化 ,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自伏羲发现河图后 , 又差不多过了八百年 , 大地洪水泛滥。大禹寻找治水良策。相传有一天 , 他看见洛河中出现一只五彩神龟 , 背驮 “ 洛书 ”, 背上的纹理如同文字。于是 , 大禹发现了洛书 , 依此治水成功 , 遂划天下为九州。 - 20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而就在这片土地上 , 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 , 创造了人类 , 捏出了泥做的男人 , 水做的女人 , 捏出了天地万物。中国人以自己诗意的方式 , 以自己独有的文化 , 打开了亘古永久的美丽神话 , 打开了文明之门。 望着眼前奔来的九曲黄河 , 我忽然发现 , 它不是一个偶然的转弯 。它是大化赋予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中国人需要这样的转弯 , 历史需要这样的转弯。 黄河是苍凉的。从高耸的昆仑山到浩瀚的太平洋 , 经草原 , 越沙漠 , 它历尽了多少沧桑 , 见过了多少边关的明月 , 大漠的风沙。 黄河是厚重的。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 , 孕育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风流人物。它与长江一样 , 承载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和历史沧桑。 - 20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黄河是黄色的。我骄傲 , 我的皮肤是它的颜色。 黄河又是碧绿的。我知道 , 它曾经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啊。它是天上之水。我深信并且坚持 , 终有一天人类会还原它的绿。变绿了 , 变清了的黄河 , 仍是我心中那条悠悠万载滚滚东去的大河。 虽然我无法把黄河带回去 , 但它已经流入了我的生命和血脉 , 在我的心上流淌。 ( 摘编自 “ 人民阅读 ” 网 2019 年 3 月 1 日 , 有改动 ) - 207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1 .( 理解词语含义 ) 结合全文 , 说明画横线的句子中 “ 转弯 ” 的含义。 参考答案 : ① 黄河在流经伏义村时一转形成了仿如太极图的乾坤湾。 ② 伏羲创立了黄河文化使中华民族从愚昧混沌转向文明智慧。 ③ 这是大自然赋予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解析 :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语境是关键。从上文的内容可以看出 , 这个 “ 转弯 ” 既是黄河在伏义村处流淌路线的转弯 , 也是中华民族由愚昧到文明的转弯。能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理解即可。 - 208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三 题点四 2 .( 赏析散文手法 ) 文中三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 “ 陈 ” 为什么不用 “ 他 ”, 请分别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 ① 第一处如果用 “ 他 ”, 就会指代不明 , 显得突兀 , 人物缺乏真实性 , 甚至会影响主题的表达。 ② 因为前面有大段抒情 , 如果第二处用 “ 他 ”, 在内容上就不能很好衔接。 ③ 第三处如果用 “ 他 ”, 缺乏亲切感 , 就不能够很好地表现好友对 “ 我 ” 的深厚感情 , 就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 : 此题考查人称的使用 , 属于对叙事手法的考查。可以从叙事的对象、文意的承续、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分析。 - 209 - 题点一 题点二 学案四   探究散文的标题与主题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要求是 :“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 , 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 , 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在散文文本中 , 设题角度主要有 : 探究标题意蕴、探究主旨内涵、探究阅读体验等。 - 210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一   探究标题意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散文作品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散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练,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内涵一般比较丰富,尤其容易成为探究的对象。 - 211 - 题点一 题点二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12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探究标题意蕴的五个角度 - 213 - 题点一 题点二 - 214 - 题点一 题点二 满分解构 例题 (2019· 天津卷 , 原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见 “ 概括分析形象与作用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思考角度】 ① 标题的字面含义:“春天”指               ,“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                      ,“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  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 羊羔生长期的春天 - 215 - 题点一 题点二 ② 标题的深层含义:“春天”指               ,“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③ 标题的主旨含义:“春天”指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萨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 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 【答案整合】 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 ; 羊羔生长期的春天 ; 萨丽娃事业的春天 ; 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 216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二   探究主旨内涵 散文所表现出的内涵 , 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 , 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 , 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 , 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 , 作品的内涵 , 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 与作品的主旨密切相关。 - 217 - 题点一 题点二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 218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探究主旨内涵需要思考的三个角度 - 219 - 题点一 题点二 满分解构 例题 (2018· 浙江卷 , 原文《汴京的星河》 , 见 “ 分析行文思路 ” 部分 ) 根据全文 , 分析作者 “ 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 的深层意蕴。 (6 分 ) 【思考角度】 - 220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案整合】 ① 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 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 有感于游人众多 , 人民生活富裕 , 精神焕发。 ③ 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 , 实现了 “ 我 ” 的 “ 星河梦 ” 。 - 221 - 题点一 题点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残    佛 贾平凹 去泾河里捡玩石 , 原来是懒散行为 , 却捡着了一尊佛 , 一下子庄严得不得了。 那时看天 , 天上是有一朵祥云 , 方圆数里唯一有的那棵树上 , 安静地歇栖着一只鹰 , 然后起飞 , 不知去处。佛是灰颜色的沙质石头所刻 , 底座两层 , 中间镂空 , 上有莲花台。雕刻的精致依稀可见 , 只是已经没了棱角。佛是残缺不全的 , 莲台仅存盘起来的一只左脚和一只搭在脚上的右手。 - 222 - 题点一 题点二 那一天 , 石料场上的传送带将石头传送到粉碎机前 , 突然这佛石就出现了。佛石并不是金光四射 , 它被泥沙裹着 , 一样丑陋 , 这如同任何伟人独身于闹市里立即就被淹没一样 , 但这一块石头样子毕竟特别 , 忍不住抢救下来 , 佛就如此这般地降临了。 不敢说是我救佛 , 佛是需要我救的吗 ? 我把佛石清洗干净 , 抱回来放在家中供奉 , 着实在一整天里哀叹它的苦难 , 但第二天就觉悟了 , 是佛故意经过了传送带 , 站在了粉碎机的进口 , 考验我的感觉。我庆幸我的感觉没有迟钝 , 自信良善未泯 , 勇气还在。此后日日为它焚香 , 敬它 , 也敬了自己。 或说 , 佛是完美的 , 此佛残成这样 , 还算佛吗 ? 人如果残了 , 是可悲的 , 残骸是丑陋的 , 佛残缺了却一样美丽。我看着它的时候 , 香火袅袅 , 那头和身似乎在烟雾中幻化而去 , 而端庄和善的面容就在眼前 , 那低垂的微微含笑的目光在注视着我。 - 223 - 题点一 题点二 “ 佛 ,” 我说 ,“ 残佛也是佛 , 哪怕仅存佛手、佛脚 , 那也是佛。 ” 光明的玻璃粉碎了还是光明的。瞧这一尊残佛 , 放在那里是多么安详 ! 或说 , 佛毕竟是人心造的佛 , 更何况这尊佛仅是一块石头 , 但心想事便可成 , 刻佛的人在刻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虔诚 , 而被供奉在庙堂里度众生又赋予了意念 , 这石头就成了佛。钞票不也仅仅是一张纸吗 , 但钞票在流通中却威力无穷 , 可以买来整庄的土地 , 买来一座城 , 买来人的尊严和生命。 或说 , 那么 , 既然是佛 , 佛法无边 , 为什么会在泾河里冲撞滚磨 ? 对了 , 是在那一个夏天 , 山洪暴发 , 冲毁了佛庙 , 石佛同庙宇的砖瓦石条、木柱一齐落入河中 , 砖瓦、石条、木柱都在滚磨中碎为细沙了 , 而石佛却留了下来 , 正因为它是佛 ! 我敬奉着这只有一手一脚的一尊泾佛。 - 224 - 题点一 题点二 许多人得知我得了一尊泾佛 , 瞧着皆说古 , 一定有灵验 , 便纷纷焚香磕头 , 祈祷泾佛保佑他发财 , 赐他以高官 , 赐他以儿孙 , 他们生活中缺什么就祈祷什么 , 甚至那个姓王的邻居在打麻将前也来祈祷自己的手气。我终于明白 , 泾佛之所以残缺 , 而残缺的全是被那些虔诚的芸芸众生乞了去的 , 芸芸众生的最虔诚其实是最自私。佛难道不明白这些人的自私吗 ? 佛一定是知道的 , 但佛就这么对待着人的自私 , 他只能牺牲自己而面对着自私的人 ,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啊。 我把泾佛供奉在书屋 , 每日烧香 , 我厌烦人的可怜和可耻 , 我并不许愿。 - 225 - 题点一 题点二 “ 不 ,” 昨夜里我在梦中 , 佛却在说 ,“ 那我就不是佛了 !” 今早起来 , 我终于在插上香后 , 下跪作拜 , 我说 , 佛 , 那我就许愿吧 , 既然佛作为佛拥有佛的美丽和牺牲 , 就保佑我灵魂安妥和身躯安宁 , 作为人活在世上就好好享受人生的一切欢乐和一切痛苦烦恼吧。 人都是忙的 , 我比别人会更忙 , 有佛亲近 , 我想以后我不会怯弱 , 也不再逃避 , 美丽地做我的工作。 ( 选自《贾平凹文集》 , 有删改 ) - 226 - 题点一 题点二 1 .( 探究主旨内涵 ) 作者说 “ 佛残缺了却一样美丽 ”,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残缺了的佛却依然端庄和善、含笑安详。 ② 残佛是人心造的佛 , 注入了虔诚 , 赋予了意念。 ③ 残佛牺牲自己 , 满足他人。 ④ 残佛坚韧 , 不怕磨难。 解析 : 此题考查探究主旨内涵。重点抓住 “ 美丽 ” 进行解读 , 这个 “ 美丽 ” 既包括外在美 , 也包括内心的美。 - 227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 残佛 ” 给了 “ 我 ” 怎样的人生启迪 ?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自己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 ( 提示 ) 人生启迪 : 人应坦然面对人生 , 人应主宰自己的命运。 ( 联系自己部分略 ) 解析 : 抓住文中写 “ 我 ” 因佛而生的感想 , 对佛的评价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残佛遭遇磨难却依然端庄和善、含笑安详。残佛拥有的美丽和牺牲 , 让 “ 我 ” 灵魂安妥 , 让 “ 我 ” 明白 “ 人活在世上就好好享受人生的一切欢乐和一切痛苦烦恼 ” 。这一切都启迪 “ 我 ” 人也应当向佛学习 , 要坦然面对人生。残佛知道人的自私 , 却依然牺牲自己面对自私的人。残佛让 “ 我 ” 不会怯弱 , 也不再逃避 , 坦然面对人生。这也让 “ 我 ” 明白 , 佛不求人 , 不抱怨 , 不因磨难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 人应主宰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