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8.03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六课 读书:目
的和前提
【基础知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
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 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
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
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
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 )——通过公开、公正、透
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
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 ,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
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 的收
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
之外的细枝末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 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C.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D.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2.下列情景中给朋友发的短信,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祝贺生女儿)近日听闻您喜添千金,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B.(描述赛事)世界各个排球队都在秣马厉兵,我队正觊觎桂冠。
C.(问候病情)闻君抱恙,不胜垂念,谨致问候,祝早日康复。
D.(拜托帮忙)冒昧唐突干请,所恳之事务必慨允,不胜感激。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这两个月我在家中闭门读书,深居潭府不问外界之事,竟不知出了这样的变故。
B.虽然只是绵薄之力,但是你能在我们落难之时伸出援手,已是难得,我们应该感谢你。
C.外交部发言人称:“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间的矛盾,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
动枪的。”
D.毕业之后,学生对恩师甚是思念。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目的和前提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教养”
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
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
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熟悉和掌握各
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
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是一个文化发达
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不用说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
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因为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
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
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
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
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
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
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
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
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
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也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
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
又不值得;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
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
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
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我们必须读
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
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养包含相对完善的精神和心灵、增强了的自我意识及对不同阶段生活的认识。
B.研读世界文学,就是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拥有作品的所有财富。
C.真正的读书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或人格、且通过读书能够产生爱和生命的人。
D.杰作不同于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有刺激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体育类比教养,以说明“真正的教养”不追求某些狭隘的目标。
B.文章指出“获得教养”的前提是可教养的客体,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空。
C.文章列举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书籍的现象,论证读书才是真正的生活。
D.文章鼓励大家研读世界文学,论证过程按照先说道理后联系现实阐述的顺序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从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其本身没有意义,其追求的过程有意义。
B.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道路,但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C.活着不仅仅为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读书应集中心智、充实人生、提升境界。
D.虽然读书读得多有害,但作者仍然号召人们要倾心于书、从自己喜爱的作品开始。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
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
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
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
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
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
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
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
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
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
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
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
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
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
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
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
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
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
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
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
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
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
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
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追求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B.真正的教养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因此是没有任何目的的。
C.真正的教养是动态呈现的,是一种不断追求而又从不停歇的努力过程。
D.真正的教养既是完成又是激励,既具有反思精神又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研读世界文学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B.没有爱的阅读,是戕害人性的,而获得教养必须要有一个客体为前提,那就是人格或个性。
C.阅读经典,可以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并与之建立息息相通的联
系。
D.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花力气、下功夫去对待杰作,他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但反对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
3.对“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
B.对知识有敬重之情
C.对杰作的透彻理解
D.表现出自己的教养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
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春秋诸子,百家争
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
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
发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
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未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
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
的境界升华。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是作为
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
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
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们民族
的主要传统。其实,从阅读的发生发展过程采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
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在~-春秋时期,社会阅读、教育就同时体现了阅读的两
大传统。孔子在教育上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和学术上的“六艺之学”(《诗》《书》《礼》
《乐》《易》《春秋》),非常显然是实用与修养功能并存。直到汉代被尊儒术,官员进阶需要对儒术有所研读,
这时候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到了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为官场人才选拔设计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
制度,学以致用阅读、专业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应试性阅读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学习赶考成了知识分子
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尽管其间也有居于科举“官学”、“私学”之外的书院教育,主张以德为先、格物致
知,但学以修为的阅读传统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子读书学习的主流。直到当代,应试教育仍然是其最终归
宿。此外,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过分地强调功利实效、精英目标。功利性阅读的教育目的,加上相对呆板的
阅读教育方法设计,应试与成功就变成了阅读者、受教育者的唯一任务,他们是否在学习、考试的同时达到
修身的目的,通常不在考量范围,因而许多时候这种阅读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的“藏
室”,老子还担任过看守藏室的史官。
B.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那时诸子百家争鸣,尤其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更是我国很
早就有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的有力证明。
C.中华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虽然从古至今一直很多,但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学而
优则仕”这一类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名言。
D.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其中既有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精神,又有不懈追求
的境界升华,这些引起做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同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窟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之类的想法
不同,他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虽然阅读或许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
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
C.不少人选择读书,不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为了刻苦钻研去搞学术研究,而是为了道德传承
或个人修养而读书,当然还有人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D.阅读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实际效用的学以致用,二是注重审美
愉悦的学以修为,两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的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不相同。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和教育就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
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B.孔子的“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说明阅读的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这两大目的并不矛盾,相反,两者
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
C.功利性阅读并非与生俱来,随着汉代官员晋升官阶对儒术提出要求,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科
举制度的建立使学习赶考成为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D.当代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阅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阅读者、受教育者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试
与成功,他们的阅读许多时候也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
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
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
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
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厮熟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
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
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
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
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
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要急切而又
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
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
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
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
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
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
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
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有人问纪德:“伦理能增加你的乐趣吗?”
“不能,”纪德回答说:“只会证明我的乐趣是正当的。”
那么,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
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
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他们是孱头,而不是强者,他们是最先倒下的人。书本把他们害了!
再说读书人拥以自负的书斋。书斋就像专门培养庸人的太过于幸福的家庭--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怕人分享
幸福的占有,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发黄的册页遮挡了读书人的目光,使他忘记了门外的原野也正为他敞开
着更为博大的胸怀;被书香麻痹了的心灵,使他无力做一番字纸外的畅想和憧憬。正像生活在幸福家庭的
人,幽禁于妻子、孩子之中一样,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
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
发出生命之音的人。
纪德说:“我憎恶家园、家庭,我憎恶人寻求安歇的所有地方,也憎恶持久的感情、爱的忠贞以及对各
种观念的迷恋--一切损害我主持正义的东西。”
所以,读书人有理由憎恶书斋,幽闭了生命的处所,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
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
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
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读书人如果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就不可能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书斋的空间有限,光线也比较暗淡,读书人要有选择地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C.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到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这是让读书人醒
悟的原因之一。
D.由于读书人嗜好书籍中苍白的伦理,所以,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总是不如市井之人。
E.读书人过分嗜好书籍伦理,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不但失去了读书的价值;也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理解恰当的一项( )
A.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
感。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转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
乐。
3.作者引用纪德《地粮》中的话,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4.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怎样的阅读才是“走出书斋的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原意是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
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此句旨在阐述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会死读书而不
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党员
干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知行合
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从而使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知行观。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
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
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
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从先秦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的阐发。
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为重”,此为“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瘘,所望以
起死回生”,此背景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
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知行合一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
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
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
行合一”学说。后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
要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的可贵品格。
“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行则为空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
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这就要求我们处
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通过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再通过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
法,从而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在
实际工作中避免“空对空”“两张皮”,从而切实把问题解决好,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
(节选自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读书多却不能够活学活用的人,是不能切实解决问题的。
B.“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用“行”检验“知”这个哲学认知在先秦时就已形成。
C.经过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国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D.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实质,是知行关系,通过调查去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
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含义的一项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D.诗少古风惟近体,学惭实践谩虚谈。
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为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B.读书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方能培养君子人格。否则,就会沦为夸夸其谈的空谈家。
C.共产党人若能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
D.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坚韧,我们就能在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
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
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
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
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
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
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
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
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
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
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
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
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
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
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
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
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
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
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C.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C.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D.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
很大。
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片段写作】
1.黑塞在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
情况”他将自己“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写了出来。请写一段 300字左右的文字,也说一说你的读书经历。
2.高超同学今年刚上高一,学习成绩比较稳定,平时酷爱读书和写作。但是最近他多次和母亲发生争吵,
心情很糟糕。因为母亲不允许他再读课外书,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学习,并且跟考试也没多大关系,只有学
好课本才能考上好大学。如果你是高超的好朋友,会如何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呢?请结合从本课中学到的论
辩技巧,同高超的妈妈进行沟通,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1)D(2)C(3)B
【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题中 A项,“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
度时”错,介词短语不能充当主语,该句缺少主语,成分残缺;B项,“增强公众关注度”错,“增强”与“关
注度”搭配不当;C项,“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错,根据句意,应是“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
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这种现象是“一个‘黑色幽默’”,“文学”作“黑色幽默”的主语不恰当。故选 D。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
照应的语句即可。根据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可推知主语应为“文学奖”,且应放置句
首,也可借助句后的破折号作用看,此破折号应为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排除 AB;根据前后
文“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
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前后文
的逻辑应是转折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C。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炙手可热:
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句中形容“话题”,选用“街谈巷议”;第二处,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
能了解的人很少。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结合上文“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可知,形容的
对象是书,选用“曲高和寡”;第三处,形同陌路: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
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对象多指人,强调“陌生”。“渐行渐远”多强调关系“慢慢变远”。结合“文
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分析,选用“渐行渐远”;第四处,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
苦苦地经营筹划。多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句中形容
“收益”,选用“苦心经营”。故选 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A 项,“瓦”,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弄瓦”古人把
纺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祝贺人家生女孩。本句表达得体。B 项,“觊觎”是贬义词,感情
色彩不对。C项,“垂”是敬语,用于别人对自已的行动,如“垂爱”“垂青”“垂询”。此处谦敬和主宾错位。
D 项,“务必”错误,请托人不能用命令式的祈使句。故选 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A项,“潭府”指深邃的府第,常用于尊称对方的住宅。此处
称自己的家,使用不当。B 项,“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C 项,“不能两句话说不到块儿,
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此处是外交部发言,应使用书面语。故选 D。
【文本阅读】
一、【答案】1.B 2.C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拥有作品的所有财富”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就
是逐渐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
的巨大财富”。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论证读书才是真正的生活”说法错误。“文章
列举……的现象”,旨在论证读书也能“接近真正的生活”。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其本身没有意义”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真正的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B项,“最重要的途径
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选项太绝对。D 项,“虽然读书读得多有害” 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不错,读得太
多可能有害”。故选 C。
二、【答案】1.B 2.D 3.C
【解析】1.B.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
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
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的“真
正的教养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因此是没有任何目的的”于文无据。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
力。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 项,
“但反对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属于无中生有。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项,“对杰作的透彻理解”本身无错误,但这里不能作为题干的理解。
【拓展阅读】
一、【答案】1.C 2.B 3.B
【解析】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
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
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
选范围。C项,曲解原意,不是“人们认为最有价值”,而是“最为深入人心”。所以选 C。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
范围扩大,“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错误,“三更灯火五更鸡”只
是劝读诗,不是勤学苦读故事。所以选 B。
3.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
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 项,无中生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
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不能从文本推断出来。所以选 B。
二、【答案】1.BD 2.A
3.目的是要说明:读书但不要眷恋书,被书所束缚。(或读书不要被一种思想所束缚)因为思想、文化是多
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眷恋书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生存的智慧(或读书的乐趣)。
4.①具有接受各思想文化的态度(或保持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②远离功利,重视阅读过程的乐趣;
③关注社稷民生;④把书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
【解析】1.可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辨识。B“书斋的空间有限,光线也比较暗淡”是对原文“在这暗淡的
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这句话中“暗淡的读书生活”的肤浅理解,文中“暗淡的读书
生活”指的是“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D“总是不如”绝对
化。文中强调的是“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读书人的“变通”能力不及普通人。所以选 BD。
2.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出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然后由此确定文章中所表达的
观点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第一段。A 项,“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
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统领全文,
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选 A。
3.在论述性的文章中,引用名人的话或事例就是为了论证说明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的,所以,答题时,可
以从引用名人的话的所在段落中,找出分论点即可,分论点一般都在语段的开头一句,或者用自己的话进行
概括。如本题引用纪德《地粮》中的话就是为了论证分论点“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
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读书不要被一种思想所束缚,要享受读书的乐趣。
4.此题其实就是把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归纳概括出来即可。可从第一段开始,从中心论点,分论
点等方面进行逐一归纳。如第一段的“保持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第三段的“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
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可概括为远离功利性,享受读书的乐趣;倒数第四段的“关
注社稷民生”;最后一段“把书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答题时,可直接引用或者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
三、【答案】1.B 2.C 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
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 项,“……这个哲学认知在先秦时就已
形成”错误,“知行合一”说是明朝中叶的王阳明提出的。故选 B。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句子含义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
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C 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的含义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
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与“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
枉然”意思不符。故选 C。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读书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方能
培养君子人格”错误,“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与“君子人格”不能等同。C项,“共产党人若能将‘身
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就能……”错误,假设关系不当,应该是条件关系。将“就能”改为“才
能”。D 项,“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坚韧,我们就能”错误,假设关系不当,应该是条件关系。将“就能”
改为“才能”。故选 A。
四、【答案】1.B 2.D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说法错误,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
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故选 B。
2.题干是“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
要点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D项,本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
的关系。故选 D。
3.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说
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
书。B 项,“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
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D项,“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说法错误,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故选 C。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我的读书经历
小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拿着一本书给我讲故事,这让我养成了喜欢听书的习惯。因此,我对
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自己早点长大上学识字,以便能自己读书。
到了上小学时,我便开始自己读一些少儿书籍,虽然那时我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我还是
百看不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少儿书渐渐不能使我满足,于是我看起了古典名著,如《东周列国志》《红
楼梦》《资治通鉴》等。《三国演义》内的义士使我难忘,《水浒传》里的英雄让我刻骨,《西游记》的神仙令
我铭心……看书看到痴迷的时候我在学校看,在家里看,甚至走亲戚都会拿着书看。如今,书已经成为我身
边不可缺少的一位朋友。
书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也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我健康成长,我爱读书!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
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
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如本题“请写一段 300字左右
的文字,也说一说你的读书经历”,可以写自己的读书的收获、感悟,书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读书过程
中,与之相关的人、事描写,可以结合一些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还可以引用一些关于读书的
名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
为有功耳”等。
2.【参考例文】
阿姨,我听高超说您不允许他再读课外书了,他现在心情很糟糕。您知道吗?因为我们高中阶段学习压
力大,不少同学产生了厌学情绪。其实,读课外书可以让我们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开拓我们的眼界。适当
的读课外书总比看电视、玩网络游戏好吧,读好的课外书还会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我们的情感。
如我们读到好的诗歌、散文,就可以把好的词句抄下来,日后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读一些科幻推理类的作品
还可以增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身心受益……阿姨,您也可以和他一起来选择好的课外书,帮助他
取得更好的成绩。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以“高超的好朋友”的身份,“结合从本课中学到的论
辩技巧,同高超的妈妈进行沟通”,来解决问题。写作指导:①示弱,以退为进。摆明立场,端正态度,选
择与学习有关的书目,合理安排读书和学习的时间。②晓之以理,以利相诱,陈述读书的好处。新课改后,
考试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需要增加阅读量。③权
衡利弊,动之以情,分析不读书的害处。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的成绩,看得远才能赢得最后的
胜利。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710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711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615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628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612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524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520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512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518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