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2.52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三十二课 登泰山记
【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拨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麓(lù) 岱祠(sí)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g) 须臾(yú)
C.戊申(wù) 子颍(yǐng) 姚鼐(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lóu)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相
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
三叫朏,月中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
“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
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
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
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
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
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
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
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为阳
B.古时登山,循.东谷入 循:顺着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烛光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回视日观以.西峰
B.其.级七千有余 其.阴,济水东流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哀吾生之.须臾
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下列选项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
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
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
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
巅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的轮廓。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B.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C.结尾描绘泰山严冬景观,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D.这篇文章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6.《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
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
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
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
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
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
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
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
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
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
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
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
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
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
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
泛指城墙。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
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
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
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
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
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
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
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
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
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
泛指城墙。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
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
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
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
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江阴三山记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
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
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
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
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
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乌噪于
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然如
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
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
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
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中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仉:动摇
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至正”意思为“最中正之道”。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
观、庆历、武帝、太祖等。
B.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 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
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即
“过了十五”为“十六”。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
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
冈连绵,屋瓦参差。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
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
散结合,错落有致。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
游历做个时间的记录。
4.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馀,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
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
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傍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荫,森布蒙密。时风
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
七十馀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
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
道士岳州人刘氏。 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
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萧声,隐溪歌
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
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注)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
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
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
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有删改)
(注)乐丘:坟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B.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C.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D.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亥:干支纪年法。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来纪.时,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
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时的代号。
B.千户:金朝始置,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下辖十个百户所。
C.跽:古人以两膝着席、以臀部压在脚跟上为“坐”,以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
D.寒食:寒食节,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故亦称“禁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
一二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情,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写篇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
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
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
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
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
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
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
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
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
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
太平。
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
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
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
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B.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C.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D.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 筇:竹杖
B.公等何由得上也 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 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 跻:攀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
《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
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
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
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
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
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
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
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
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
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4.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 30个字。
【片段写作】
1.观察你身边的景观,选择一两个向他人介绍说明这一景观的特征,同时做出你自己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
意见与建议。要求:(1)运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2)300 字左右。
2.在马嵬,有一座杨贵妃墓,现已被开发为旅游景区。请你以该景区导游的身份为杨贵妃墓写一段解说
词。要求:语意连贯,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摄:披,穿”错,应译为“摄:提
起,整理”。故选 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
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
(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注音全对的一组”。A项,
祠 cí;B 项,字音全对;C项,鼐 nài;D项,膝 xī。故选择 B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
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B项中“道” 是动词,解释为“走”,A、C、D三项中的“道”均为名词,解释为
“道路”。故选择 B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
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本题
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题中,A、B、C 三项不存在
古今异义,D项中, “平方”古义:平整方正 ,在句中指平整方正的石头;今义:指数是 2的乘方;平方
数。故答案为 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错误的一项”。D 项中“字用于上对下、长对
少的称呼”错。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故选择 D项。
【文本阅读】
一、【答案】1.C 2.B 3.D 4.B
5.(1)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路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2)山上的石头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6.示例:(以“云海”为例)在手法上,《登泰山记》运用白描(描写),简笔勾勒;《泰山日出》则运用细
致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来写云海的特点。景物特点:二者都写出云海浩瀚无垠的特点,《泰山日出》还写出
云海柔软的感觉、局部的形状。在情感上,二者都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但《登泰山记》情寓于景,抒情
含蓄;《泰山日出》除借景抒情外,还直抒胸臆,震撼、赞叹之情更加强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 项,“烛”,结合“明”“天南”分析,
此处译为动词,照。“明烛天南”,(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句意: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
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故选 C。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项,介词,在;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
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B项,代词,它的。C项,连词,不译;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
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 B。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绕”是环绕的意思,宾语为“泰安城下”。“郦道元”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
前面需要断开,排除 A项、C项。“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道少半”,路不到一半,“少半”修饰“路”,
不应该断开,排除 B项。句意: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
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
泰山的巅顶。故选 D。
4.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于文无
据。结合“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分析,等
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
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并没有说“使作者壮
怀激烈,意气风发”。《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
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
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人。故选 B。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1)“迷雾”,大雾弥漫;“冰滑”,冰冻路滑;“几”,几乎;“登”,攀登。(2)“多”,大多;“平
方”,平的、方形的;“圜”,圆形的。
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
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需要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手法、景物特点及情感,然后比较两者的异同。以“云海”为例,结合“而半山居雾若带
然”分析,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运用白描,简笔勾勒,写出云海柔软的感
觉、局部的形状,情寓于景,抒情含蓄,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结合“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
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
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分析,直抒胸臆,运用细
致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来写云海的特点。在情感上,二者都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也可以选取“朝霞”,
结合“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
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
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等,从写作方法、景物特点、情感等方面分析比较即可。
二、【答案】1.C2.D3.B
4.(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2)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
里呢?(3)大概我到达的地方,与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所到的地方相比,还不及十分之一。
【解析】1.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观”的对象是“道中石刻”,不要断开;
“尽漫失”是“远古刻”的特征,且句子较短,不要断开。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题中 D项,“桐城”为籍贯。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
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
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
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回视:回头看;或:有的;固:本来;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哪里;盖:大概;所至:
到达的地方;尚:还;十一:十分之一。
三、【答案】1.C 2.D 3.B
4.(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又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2)到日观峰几里之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是日”表示时间,是“这一天”
的意思,应在后面断开,“观道中石刻”意思是“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道中石刻”是动词“观”的宾语,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石刻”是一个专有名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故选 C。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常识, 积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
手:(1)广泛涉猎,重点突破;(2)立足教材,举一反三;(3)处处留心,善于归纳。D项,“以‘桐城’标
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表述错误,在文中,“桐城”指作者的籍贯,表明作者是桐城人。故选 D。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
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
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 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
景色”的表述遗漏信息,应该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
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是日出前之景;“极天云一
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是日出时之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之景。故选 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重点词语:(1)循:顺着,沿
着;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关系;巅:山顶。(2)数里:几里;而:连词,表并列关系;齐:平齐。
【拓展阅读】
一、【答案】1.B 2.A 3.C
4.①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②遗憾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
景。
5.(1)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2)等到已经登
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
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句中,“至佗村”意思是到达佗村,“至”与“佗村”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D两项。“晚”是时间状语,“谒
翟仲直州尹”是谓语和宾语。因此“晚”不能跟在前句后,应与下句相连。排除 C项。
故选 B。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A项,“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
帝、太祖等”解说错误,其中“武帝”是谥号,“太祖”是庙号。故选 A。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分析错误,第
三段的前半部分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应为“以游踪为立足点”。
故选 C。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感叹的内
容可以从这一段后面的语句分析得知,如“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作者
感叹: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又如“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
之辞而品题之”,作者感叹: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景而遗憾。
5.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
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
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斯,这;盈虚,时圆时缺;卒,最终。(2)及,
等到;既,已经;明,雪光;烛,照亮。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过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的景色。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到
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正丁亥年)冬天的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
余公的递舟行驶速度很快,随从们的船被落下很远,追不上他。我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
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
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集在一起。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像蛇
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通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美
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一路上都可看到有斥堠在守卫,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
唱彼和。人在船上,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
两座大山之间,这条小河犹如一条长长的绸带,向北通道江口,这里的地名叫石堰。不久,船转过弯曲
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
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朴,老人呼唤孙子应答,妇女到田头送饭,姑娘在水井打
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内奔跑,乌鸦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
像古时候的朱陈村。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有石头的岩壁红色的峰峦。有的平坦如
屋面,有的突兀如猛虎,有的低洼如水潭,有的林立如峭壁。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
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广。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
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
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
山,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暂且记录下来。况且在
船上动摇不安,观察的不详细,姑且写下来作为岁月的纪念。
二、【答案】1.B 2.C 3.C
4.(1)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我老了,留着也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
离开。(2)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给贫道赋诗?”
【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烂然”是陈述“草木之葩”的,二者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
除 A 项。“然”是形容词词尾,与“烂”不能断开,由此排除 C项。“遂扫石而坐”的主语是“余”,故“类”
和它们放一块意思不通,由此排除 D项。故答案为 B项。
2.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
错,应为“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跪’”,跪而耸身挺腰为“跽”。故选择 C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C项,“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错误。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因为事务繁忙,
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识”,知道,懂得,明白;“怀”,怀
藏,怀揣。(2)“揖”,拱手行礼;“奈何”,为什么;“与”,给。
【参考译文】
洪武乙亥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
他的儿子立恭却学兼儒道,诗也写得很好。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才气,
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
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踵水过溪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有一块圆石,
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荫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
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岗,只见田野一望
无际,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素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
面容红润光泽,好像刚喝过酒。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陈列着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
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我老了,留着也没有用处。”
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指挥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的酒,传递酒杯喝了几轮。立
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
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莱,带着
一位道士一起来。道士是岳州人,姓刘。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
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
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數曲。立恭折断一节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
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阏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
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给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奇绝。于是重新
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
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
方。”又指着路边的桃花对我说:“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眼,没来得及动笔。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
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
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
日与蒋氏父子交情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间,虽然经常外出郊游,可是哪一次都不如东山之游畅快,所以
强忍悲痛,最终写成了这篇游记。亲手誊抄一遍,送给立恭。呜呼!人生在世,聚散无常,说不定何时就会
翘首相望于千里之外。到那时,读读这篇《游东山记》,心中涌起的生死聚散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抑制的吗?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三、【答案】1.A 2.B 3.B
4.(1)(我们)经过慈光寺,从左面往上攀登。环绕的石峰贴紧在两边,中间的石级被积雪铺平, 一眼望
去就像白玉一般。(2)您如果还有力气,可以先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
这位禅师(师父)处过夜。
【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
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
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中,
“中”为方位词,应与“疏木茸茸”放一起,做整个句子的地点状语,由此排除 B、D 两项;“上挺”是形容
天都峰的雄姿,“数里”是指作者所走的路,两个词不能断在一起,由此排除 C项。故答案为 A项。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
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
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即采用“积累+技
巧”的备考策略,以求事半功倍。本题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采用语境推断法。B 项
中“何由”是宾语前置现象,“由”在此处应该理解为“介词,从”。答案为 B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的”。B项,“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错
误,结合文章第二段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平
顶,即所谓前海也”,可见,作者是从莲花峰到天门,然后再到前海。答案为 B项。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上,方位名词作动词,登上,升上。
“为积雪所平”是被动句式。(2)中食,吃中饭。“宿是师处”中的“宿”是“住宿”意,且该句是状语后
置句,在“宿”和“是师处”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参考译文】
初六日,天色很晴朗,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从左面往上攀登。环绕的
石峰贴紧在两边,中间的石级被积雪铺平,一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透过一丛丛稀疏的林木,仰望黄山群
峰交错盘结,唯独天都峰巍然向上挺立。走几里路后,石级更加险峻,积雪更加深厚,那些背阴的地方积
雪已冻结成冰,坚硬光滑,不容脚踩稳。我独自一人上前,拿着竹杖凿冰,凿出一个孔放置前脚,再凿一
个孔,来移动后脚。跟从我的人都依循这一方法得以通过。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山竞相
奇秀,就像是天都峰的簇拥、护卫者。从这里进去,险壁危崖之上,全都是悬空盘结的怪异松树,高的不
满一丈,矮的仅有几寸,平平的树冠,短短的松针,盘绕的树根,弯曲如虬龙的树干,越是短粗的越是苍
老,越是矮小的越是奇特,没想到这神奇的山里还有这样神奇的品种啊!
在奇松怪石交相辉映之间,一群僧人仿佛是从天缓缓而降,都合起掌说:“我们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
个月,现在为了寻觅粮食才勉力走到这里。各位是从哪里上来的?”又说:“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
下山;后海的山路尚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过一会儿从天都峰侧面攀缘上去,穿过山峰缝隙
下来,向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我急切地想游览光明顶、石笋矼的胜景,于是顺着莲花峰向北走,翻
上走下好几次,到达天门。天门两边有刀削般陡直的石壁相夹,中间宽仅能摩肩而行,高达几十丈,仰着
脸通过,阴森得令人毛骨悚然。天门里的积雪更深,凿出冰洞然后向上攀登;走过这里,就到平顶,就是
人们所说的前海了。从这里再登上一峰,就到达平天矼。平天矼上独耸而突兀的地方,是光明顶。从平矼
向下走,就是所谓的后海了。大体上平天矼的南面是前海,北面是后海,(平天矼)是极高的地方;四面
都是险峻的凹地,唯独这里有如平地。前海的前面,天都峰、莲花峰两座山峰最高峻;它的南面属于徽州
府的歙县,它的北面属于宁国府的太平县。
我到平天矼时,很想朝光明顶攀登上去。已走了三十里山路,肚子很饿,于是走进平天矼后面的一座
庵。庵里的僧人都坐在石头上晒太阳。主持名叫智空,看见我们饥饿的脸色,先拿粥给我们吃,并且说:
“刚出来的太阳太明亮,恐怕不会是长久的晴天。”于是指着一位僧人对我说:“您如果还有力气,可以先
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这位禅师处过夜。”我照他所说登上光明顶,
只见天都峰、莲花峰在前方并肩而立,翠微、三海门在后面环绕;向下鸟瞰,极陡峭的山崖峰岭,罗列于
大山坞中,那就是丞相原了。光明顶前有一巨石,低伏一段后又重新峙立,那情势就像中断一样,孤立地
悬在山坞里,石上有怪异的松树盘绕覆盖着。
四、【答案】1.C 2.B
3.(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
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4.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C项,置:放弃。
2.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B项,三代:指夏商周
三代。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
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1)注意“先”“以”“北面”的意思。(2)注意“殁”“存”“笃厚”的意
思。
4.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
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
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
文词逐渐进步。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心
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显。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认为
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各
位考生之首。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他被
看重就像这样。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陵
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去投奔他,写了《黄鹤
楼铭》,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
名物象数,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
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做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习
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
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如果遇到
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候,
不辞辛苦。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
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先生对于我所说的《尚书》
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进
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迷人的徒马河
徒马河东起萝卜河,西到黄昭沟,经过郎庄、纸坊、王家等十多个村庄,全长约 20多千米,像一条玉
带伸展在鲁西北大地上。这条河河面宽阔,景色迷人,我的家乡王家就位于河的南岸。
徒马河流到我的家乡河面最宽,宽约 1500米,这段徒马河被家乡人称为迷人湖,它有三分之二的水里
种植芦苇和莲藕。迷人湖确实迷人,每到夏天,芦苇一片绿色,很多不知名的小鸟穿梭飞行,发出清脆悦耳
的叫声;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笼罩了整个村庄的荷香,让人倍感幸福和惬意。
这芦苇和莲藕一直是家乡人的摇钱树,若对迷人湖做一番改造,发展旅游业,想必她会给家乡人带来更大的
效益,迷人湖也会变得更加迷人。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考生根据要求介绍景观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
要求,然后按要求按字数完成题目。本题考生在审题时明确其有四点要求:其一是“观察你身边的景观,选
择一两个向他人介绍说明这一景观的特征”,这就要求考生在完成答案时要用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其二
是“同时做出你自己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意见与建议”,这就要求考生除了介绍景观还要有有自己的观点
看法;其三是“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下
定义、画图表、引资料等;其四是 300字左右。明确了要求考生根据要求确定所写景观,完成答案。
2.【参考例文】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以“古冢留香,诗碑放彩”的独特魅力而着称的杨贵妃墓景区。据记载,安史
之乱时,唐玄宗赐杨玉环自缢于马嵬,一代佳人于此香消玉殒。如今的墓园气势恢宏,厚重古雅,登临贵
妃墓,欣赏前人的歌咏题词,我们能捕捉到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兴衰轨迹;透过李、杨二人的爱情悲
剧,我们能了解到历史的沉重,可抒怀古思今之幽情。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
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
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写杨贵妃墓的导游解说词,可以联系杨贵妃的身世、马嵬兵变、后人
的诗词作品等来写。注意,解说词要简明流畅,具有感染力,同时要注意题干对字数的限制。
相关文档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再别康桥2021-06-064页
- 【精品试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2021-06-063页
- 江西省新余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2021-06-0628页
-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1-06-0622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课件2021-06-0637页
-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2021-06-0645页
- 【语文】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2021-06-0621页
- 广西梧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2021-06-0628页
- 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 珍惜愤怒2021-06-062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2021-06-0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