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7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6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文导读】‎ ㈠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骆宾王诗: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 ①‎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检测反馈】‎ 一、基础达标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词语 古义 今义 ‎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词语 古义 今义 ‎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词语 古义 今义 ‎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词语 古义 今义 ‎ E樊无期偏袒扼腕而进 词语 古义 今义 ‎ F.愿大王少假借之 词语 古义 今义 ‎ G.事所以不成者 词语 古义 今义 ‎ H.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词语 古义 今义 ‎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 戮没(lù) 谬误(miù)‎ B. 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 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 (2)诸郎中执兵 ( ) ‎ (3)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4)愿大王少假借之( ) ‎ ‎ ‎ (5) 左右既前,斩荆轲( )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 ‎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 ‎ ‎6.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 ‎ (2)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 ‎ ‎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 ( ) (2)自引而起,绝袖 ( ) ‎ ‎(3)秦王还柱而走 ( )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 ‎ ‎8.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 秦武阳奉地图函 通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通 ‎ (3) 秦王还柱而走 通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 ‎ ‎(5)秦武阳色变振恐 通 ‎ ‎9.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 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2)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3)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10、 ‎《战国策》是一部 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 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时代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长于 ,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画。叙事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二、个性阅读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荆轲刺秦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秋风萧瑟,筑声悲凉,感人肺腑。撼人心魄源于凄惨悲怆气氛的呈现。送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者“皆垂泪涕泣”,继而“皆嗔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写作素材】    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素材激活】   行侠须仗义助人讲原则   为人讲义气,舍己助人本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代青年又因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崇尚侠义的风气很盛行。但是,我们要提醒青年朋友,“侠”“义”不能割裂,行侠需不忘正义,助人要讲原则。荆轲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更是出于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当下有的青少年讲究朋友义气,有时不管谁是谁非,不问青红皂白,朋友一个电话就马上前往“拔刀相助”。我们说这不是行侠仗义,这是勇于私斗,扰乱社会治安。“义”是“侠”的基础,行“侠”须仗“义”;不问“义”盲目行“侠”那是助纣为虐的“国之大蠢”,是不值得提倡的。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心灵的选择”“命运与时代”“真面强权”“仁厚”“情义”“壮烈”“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写作话题。  【运用范例】   (一)人心不是武力征服的,而是用和平、仁爱。太子丹用仁厚爱人之心获得了樊於期的信任,同时也成就着自己的高洁品质。   (二)渴望壮烈可以说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壮烈不因生命的长短而改变;壮烈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彼尊我卑”。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利拥有。人生一世譬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铿锵的跫音和深深的足迹。卓而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司马迁忍大辱而著《史记》,让人高山仰止;屈大夫不随俗而沉汨罗,让人一酹江月;当荆轲义无反顾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又是何等的壮烈!生命之花无论花期长短,只要开得灿烂,开得辉煌,花期长短之论又何足道哉!‎ ‎    (三)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信、无私、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艰难与危险?但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壁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道秦王的阴险与贪婪吗?他出发前许下了完璧归赵的承诺!他正是在寻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摘自《守住心灵的契约》)  (四)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节选)  (五)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亲情、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柯,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知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在抗击“非典”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多少可爱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一个就是邓练贤。他说过“选择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民、对病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在病房里,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险,坚守一线抢救照顾病人,最终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可见,在感情的推动下,使人在认识上可达到不惜牺牲的境界。(2003高考满分作文《感情与认知》节选)   (六)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评荆轲》节选)‎ ‎  (七)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笔者看来,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东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是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但是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刺客列传》,似乎又很难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读书击剑”,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现白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荆柯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节选)  (八)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柯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对荆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认为: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柯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两千年弹指而逝,荆柯到底是侠士还是刺客其实已不重要。客观地说,他既是崇尚节义的侠士,也是冷血无情的刺客。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细分析起来都具有两面性……(《议成败》节选)  (九)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柯:“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赢政,胁迫他退还己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赢政的性命,倘若赢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尚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反抗。(《荆轲刺秦的真象》节选) (十)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感受荆柯——浅析荆轲悲剧结局的无奈》节选)    壮哉,荆轲   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搵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以报太子也”。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 ‎   你是一名剑客。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剑客的生活是简单的,而剑客的性格是率直的。于是有了“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臣以左手执其袖,右手揕其胸,将军岂有意乎”,干脆不委婉;于是有了“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坦荡不留痕。然而,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你也是一位忠臣。虽然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远大理想,却有着“生死何须顾,情义一肩挑”的强大信念。秦军破赵,兵至燕国边境,你知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燕人的你,没有退却,更没有逃避,绝世的剑法敌得过千千万万如狼似虎的秦军吗?怎样以己之力保全燕国呢?多少次夜不成眠,多少次食不知味,你原来豁达的心变得沉重起来了。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守住一份承诺:刺杀嬴政,别无选择。    你更是一位智者。你的智,不是晏婴巧答楚王的善辩之智;不是邹忌讽劝齐王的善谏之智;也不是孙膑减灶败魏的将兵之智。你的智,是“身处江湖,心系天下”的大智。太子问策时,你提出以樊将军之首献秦王,足见你的深谋远虑;进入强秦,又以千金资物厚遗宠臣蒙嘉,足见你的计划周详;秦宫进见,舞阳色变振恐而你笑着道歉,足见你的应变机敏。而真正凸现你的大智莫过于挥匕的一瞬间,仅仅一案之隔,武功超卓的你难道这么轻易让嬴政逃脱?淬毒的匕首竟会划不破嬴政的肌肤?这是你早有计划还是临时决定?一切不得而知。但我从中看到了你睿智的目光投在了全天下的百姓身上:刺秦失败,燕国必亡,天下统一,百姓就不再遭受战乱之苦。以己之身换来天下苍生的福泽,荆轲幸甚!于是匕首掷中铜柱的一刹那,便如耀眼的恒星照亮了战国的天空。  谨守你的承诺,以生命的代价报答了太子的厚待;献出你的生命,为天下的黎民百姓结束了一个漫长的战争噩梦。  勇者无惧,忠者无畏,智者无己。壮哉,荆轲!    ‎ ‎ ‎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 ‎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 ‎2. 析:A. 涕: B. 币: C. 穷困: D. 提: ‎ ‎3. D 析:A. 亢 kàng B. 懦 nuò C. 淬 cuì,杵 chǔ ‎ ‎4.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 ‎5. (1)袒露一只臂膀 (2)宫廷的侍卫 (3)不得志,走投无路(4)宽容,原谅 (5)近随,近侍人员 (6)殿前的台阶 (7)有德行的人 析:落实双基,积累文言词语 ‎6. (1)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 ‎(2)事情所以不成,只是想活着劫持你,得到归还土地的凭证来回报燕太子。‎ 析:翻译时应注意词语释义的准确,例如,“然则”“乃”“欲”“以”‎ ‎7. (1)稍微 (2)断 (3)跑 (4)没有用来……的办法 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8. (1)“奉”通“捧” (2)“见”通“现”‎ ‎(3)“还”通“环” (4)“卒”通“猝”‎ ‎(5)“振”通“震”‎ 析: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9. (1)以:按照,做介词 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4)其:他们的,做代词 ‎10.国别体 刘向 叙事 二、.【参考答案】:‎ 柳宗元诗歌的观点:‎ 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观念比较新,他明确指出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柳宗元在他的《咏荆轲》诗中写道:“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诗中明确指出刺秦乃是一种“短计”,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刺客,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最后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他这样说是有充足的根据的,按照《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以及历史小说《燕太子》的描写,燕太子丹为收买荆轲下的本钱非常大,而最后以失败告终。“勇且愚”,这个结论下得好。‎ 陶渊明诗歌的观点:‎ 像柳宗元这样否定荆轲的诗歌不是太多,一般总是肯定这位刺客,以表达诗人对暴政的抗议,例如陶渊明的《咏荆轲》就是如此。陶渊明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总结:柳诗与陶诗可谓言各有当,各说各的话,各有各的心理,同时也就各有各的妙处。但是比较起来,柳诗与今天的见解更靠近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