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试卷第 1页,总 11页
白泽湖中学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第三轮月考(12 月)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伴生的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外敌入侵,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就
此覆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
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古埃及文明、两河领城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
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瘟疫的爆发,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黄
金时代”的结束以及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迅速瓦解。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
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
发展?
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
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这种“韧”
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安
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
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
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已见,提出为人处世、
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
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
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
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
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东亚
“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
试卷第 2页,总 11页
当今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
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
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爆发,使我们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
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病”,一种“文明病”,它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
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而近三百年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是人
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一,也是对自然的征服、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严重的时期。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
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
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
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
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
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
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
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自然
观,能够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韧”的精神能战胜资源短缺、灾难频仍。
B.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只是因为有“韧”的精神。
C.在“韧”的精神中,儒家思想为外向进取型的;而道家思想属内向、保守型的。
D.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聚居,瘟疫就发生了,并随着人群移动而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自然灾害及其伴生的灾祸引发诸多文明覆灭说起,提出问题,再揭示答案。
B.文章不仅指出“韧”的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还分析了“韧”性特质的成因。
C.文章辩证看问题:既肯定儒家思想崇尚进取的积极作用,也批评其在战疫中的局限性。
D.文章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没有这种“韧”的精神,中华民族就难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安然渡
过各种困境,延续至今。
B.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契合,推动了社会前进,但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内心
的平衡,瘟疫就易发生。
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这与中国道家“物无贵贱”“万物
一齐”的观点截然不同。
试卷第 3页,总 11页
D.在当今时代,要想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
态,可以借鉴道家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
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
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兴”的写法就是“托
事于物”,或“托物兴词”。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兴”字的
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所以,《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
以立。”只是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所
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唐代,“兴寄”逐渐形成和“彩丽竞繁”“其体华艳”相对的概念,用以指诗歌应具有充实
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要求。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
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从白居易在同
文中称自己有关“美刺兴比”的诗为“新乐府”,元稹在《进诗状》中称自己的乐府诗“稍存寄兴”,
可知“比兴”和“兴寄”的要求是相近的。这种“比兴”或“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
实意义了。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齐梁时期的诗作,自然是“兴寄都绝”。
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明人胡应麟、许学夷等多次用“兴寄”的
深浅来评论诗歌优劣,到了清代,甚至认为“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冯班《钝吟杂录》);“伊
古词章,不外比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没有比兴就不成其为诗,以至一切文学作品,
无不是用比兴写成的,这就把比兴的地位提得更高了。
(摘编自世金《什么是古诗中的“兴寄”》)
材料二:
兴象是唐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与批评时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说的提出,标志着古典诗歌艺
术的成熟。兴象之美,是唐诗经典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兴象之兴,也是源出“六义”中的“比兴”之兴。由“兴”字派生的诗学范畴有不少,如兴寄、
兴趣、兴属、兴味等,其用意都在于揭示诗歌艺术的某种特征。兴象则重在象,是兴与物象的结合。
齐梁诗歌多咏物之作、山水之词,应该说是具备物象的,但重在形似写物、属词比事,缺少兴寄的
精神,所以说它缺乏兴象。
在另一方面,兴象也是与直叙相对而言,是指那种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的写景咏物之词。大
凡诗之赋咏事物,常有两类,一为叙述,一为造境,前者为赋事,后者则近于兴象。试以杜审言《和
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尾两联,都是叙事之语,中间两联则为写景咏物之语,
也即兴象之语。
“兴象”诗学范畴的出现,与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历史有关。我国的古代诗歌,在晋宋以
前,以抒写情事为主,物象浑然于其中。晋宋之后,山水与咏物之风兴起,写景艺术越来越发达,
物象成了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但六朝的山水诗,多为纯粹地描摹景物,古人称为摹山范水,缺乏
主观情感的融入。咏物也是这样,多形似写物,着重于纯客观的再现。与此相反,兴象之作,则是
试卷第 4页,总 11页
情景交融,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多层次的景象、物象、事物。以唐宋诗而论,唐诗重在意兴,宋诗
长于词理。唐诗比宋诗更多地体现兴象之美。但是宋诗也并非缺乏形象思维,宋代诗人于兴象之美
的创造规律仍是很重视的。只是唐诗兴象多为景与情会,宋诗兴象之妙,多在景与意融。
(摘编自钱志熙、刘青海《诗词写作常识》)
材料三:
“兴”这一术语到了宋代,获得新的表达。宋代理学家倡导平淡入兴,而反对六朝与唐代以怨
起兴的诗学精神。程颐《秋日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
风云变态中。”宋代强调以渊博深邃的人文修养来为诗,以才学议论、明理尽性来填充诗髓,从而
使宋诗呈现出与唐诗不同的以思理清峻见长的风貌。在比兴的运用上,唐诗重兴象,而宋诗尚义理,
传统的比兴手法受到冷落。清代吴乔曾指出:“唐诗有意,而托比兴以杂出之。其词婉而微如人而
衣冠。宋诗亦有意,惟赋而少比兴,其词径以直,如人而赤体。”吴乔用“人而赤体”来比喻宋诗
的直露,是很生动的说明。南宋末年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江西诗派进行了批评,提出了以“盛
唐为法”的主张,批评的主要武器,则是“兴趣”与“意兴”。汉魏六朝之“兴”与唐人之“兴”
中的昂扬向上、浑然天成的诗歌精神再度得到弘扬,从而使“兴”的美学生命力再度得到传承与弘
扬。
(摘编自袁济喜《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注重“兴寄”的诗,并不把它所要表现的情绪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让读者
自己获得。
B.齐梁间的一些山水诗,具备了物象,但它重在描摹山水形态,没有兴寄的精神,因此这些山水诗
没有兴象。
C.具有兴象特点的诗,注重营造意境,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宋诗中夹杂叙事成分,就削弱了兴
象特点。
D.材料一所谈唐诗的“兴寄”和材料二所论唐诗的“兴象”完全是一回事,即都是就其具有现实意
义而言的。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和清代一些学者对古诗中的“兴寄”手法极力推崇,他们认为诗中若无“兴寄”就不是好诗,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B.唐诗以营造意境为主,宋诗以思理清峻见长,但这种说法仅仅体现了唐诗和宋诗的主流,并不能
涵盖所有唐宋诗。
C.诗人如果只是一味地摹山范水,如照相机一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再现,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写出
的诗就不算好诗。
D.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兴趣”与“意兴”为武器对江西诗派进行了批评来看,江西诗派的
作品缺乏兴象。
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下面所选宋诗中有“兴寄”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
B.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C.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新柳》)
D.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试卷第 5页,总 11页
7.三则材料中都引用了古代文献上的言论,这种引证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米 的 恩 典
甘典江
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
像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
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
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
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
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20 世纪 80 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
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
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
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
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
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
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
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
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
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
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
高贵精神的冒犯。
试卷第 6页,总 11页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
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
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
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
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
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人民日报》)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 《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的深
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来,大米开始自由
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
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9.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6分)
10.文中作者指出了当下人们对待粮食的不良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概括全文主旨。(6 分)
第 II卷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
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
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
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
“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
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
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
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
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试卷第 7页,总 11页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
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
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
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
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
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古代男子 20 岁成人时举行加冠礼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如苏武字子卿,
张衡字平子。
B.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取“绍祚中兴”之义。年号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如《张衡传》中永
元、阳嘉、顺帝等。
C.筮,古代用蓍草的茎占卦的一种活动。古人将做官时会占卜问吉凶,故后也称刚做官为“筮仕”,
《氓》中“尔卜尔筮”为成婚前问吉凶。
D.辟,征辟制是自汉代推行的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公府征召称“辟”。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
成壮举。
B.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
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C.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
题,最后没被采纳。
D.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认为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试卷第 8页,总 11页
(二)情景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
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喜用落花来体现春光流转,如“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
也使用了落花这一意象,表达惜春之感与思乡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
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试卷第 9页,总 11页
D.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
17.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近日,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在哔哩哔哩甫一上线,便受到网友们热烈追捧:播放量、弹幕
量 。有研究者认为,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
一突破,而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已成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
精神世界,是民族特质与集体人格的具体体现。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表达。在文化____、丰富多元的
当下,更应利用新颖的传播方式,以大众____的方式阐述“传统”。新新媒介集文字、音频、图像、
信息互动为一体,将传统文化从抽象概念与范式化叙事中抽离出来,以 的方式细化到现代生活
之中。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的进一步强化,经过内容再解读、生存情境再演绎,更多人重拾对传统
文本的兴趣,渴望在更深层次体悟,新新媒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当下,融入生活。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骑绝尘 异彩纷呈 喜闻乐见 润物无声
B.一枝独秀 奇光异彩 津津乐道 潜移默化
C.一骑绝尘 异彩纷呈 津津乐道 潜移默化
D.一枝独秀 奇光异彩 喜闻乐见 润物无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而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已成为一种新型传
播方式,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编为影视剧已是一种新型传播方式,而新上线的互联网
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
试卷第 10页,总 11页
C.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经典名著改
编为影视剧已成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
D.经典名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改编为影视剧已是一种新型传播方式,而新上线的互联网
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
20.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想:我许过愿,要是我捉到了这条鱼,我一定把所有的祷告都说一遍。
B.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废墟上,雏菊花正在怒放。
C.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D.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分)
运动减少了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压力和久坐不动是现代生活的一对孪生特征,它们会引发关节
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疾病是由于_______,运动可以显著
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近年来,医生们已经开始建议癌症患者进行体育锻炼,这样__________,
又可以预防压力和抑郁情绪。没有人认为运动可以治愈癌症,但研究表明,在有些类型的癌症中,
_______________。
22.下面这封书信有多处使用不规范或不得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5分)
尊敬的×××先生:
寄呈的《美玉生烟》已收悉,再三过目,深感敬佩。你深厚的古诗词功底,独到的解读之法,
对我的诗歌创作有些许帮助,我自愧不如。这里按你的要求,我冒昧地对几处作了雅正。随信寄回,
谨供参考。
顺祝
冬安!
试卷第 11页,总 11页
××君
2018 年 12 月 12 日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
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试卷第 12页,总 14页
2020-2021学年度高中语文 12月第三轮月考卷参考答案
1.D
2.C
3.B
【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A项,“‘韧’的精神能战胜资源短缺、灾难频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
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
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可见,“韧”的精神是由“资源短缺、灾难频仍”产生
的,而且并非能战胜“资源短缺、灾难频仍”。选项的说法夸大其词。
B项,“只是因为有‘韧’的精神”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
发展?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可见并非“只是因为有‘韧’的精神”。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C项,“道家思想属……保守型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
面”,因此,不能说道家是“保守型的”,而应是“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选项的说法曲解文意。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相关论证的能力。
C项,“批评其在战疫中的局限性”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爆发,使我们能够在高速发展
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可见,文章并没有“批评”儒家思想在“战疫中的局限性”,
只是提出要“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选项的说法不合文意。
故选 C。
3.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B项,“瘟疫就易发生”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
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并没有谈到“瘟疫就易发生”。
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 B。
试卷第 13页,总 14页
4.A
5.A
6.B
7.①作者借助古文献上的言论对“兴”“兴寄”等概念进行了阐释,言简意赅。②借助古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来佐
证自己的观点,体现文章的思想深度,且更有说服力。
【分析】
4.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
B项,“没有兴寄的精神”“没有兴象”绝对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原文说的是“缺少兴寄的精神,所以说
它缺乏兴象”。
C项,“就削弱了兴象特点”错,根据材料二分析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可知,诗中的叙事部分不会削
弱兴象特点。
D项,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材料一说“在唐代,‘兴寄’逐渐形成……思想内容的要求”,材料二说“由‘兴’字
派生的诗学范畴……是兴与物象的结合”“在另一方面……的写景咏物之词”。
故选 A。
5.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
A项,“他们认为诗中若无“兴寄”就不是好诗”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原文只是强调“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
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兴寄”并不能成为评价诗词作品高低优劣的唯一标准。
故选 A。
6.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的能力。
A项《畲田词》和 D项的《示儿》都属于直抒胸臆;
试卷第 14页,总 14页
C项,虽句句写景,但纯属“赋”的手法;
B项,《画眉鸟》这首诗借画眉鸟,表达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是有兴寄的。
故选 B。
7.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引证法是论述类文本中重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言警句、经典名著等权威性的话语,可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并
且具有说服力,可以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依此进行阐述即可。如材料一引用“《文心雕龙·比兴篇》
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
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
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到了清代,甚至认为‘文无比兴,非诗
之体也’(冯班《钝吟杂录》);‘伊古词章,不外比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来阐释“兴”“兴寄”
等概念;材料二引用“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
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尾两联,都是叙事之语,中间两联则为写景咏物之
语,也即兴象之语”材料三“程颐《秋日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
云变态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8.C
9.“恩典”原指帝王的恩赐和礼遇,现泛指恩惠。文中的“恩典”有以下意义:①“米”丰富了中华文化;②“米”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③“米”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④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
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10.不良态度:①不珍惜粮食,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②人的欲望日益膨胀,使我们的生活远离精神与理性。
③过度的物质消费,变成一种恶习,冒犯了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主旨: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
遵守心灵的律法,表达了对粮食的感恩之情。指出物质富裕后,物质消费不能过度,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永
恒与安宁。
【分析】
8.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卷第 15页,总 14页
C 项,“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错误,文中使我突发恐惧的原因是:要是哪天人们没有了粮食怎么
办。“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错误,原文是“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故选 C。
9.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内涵,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文本结构进行梳理,分出段落层次,
然后在每一层次中筛选与题干相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本文围绕“米”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米”的认识;写了“米”的外延,南方的梯田;八十年代跟母亲去粮店买
米的感受;改革后“米”的含义发生变化,作者对于物质消费与精神追求的感悟;最后写对粮食的敬畏。
筛选概括大米的“恩典”包括哪些,要从不同段落中筛选相关语句。
由“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像禾实之形。’
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
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可概括出“米丰富了中华文化”;
由“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可
概括出: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由“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可概括出“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由“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
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可概括出“大米从土地中孕育化生,米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
介和命脉”。
10.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当下人们对待粮食的不良态度,并概括全文主旨。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当下人们对待
粮食的不良态度。作答本题,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找准答题区间,辨析什么是“不良”的态度。
由“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
命运也发生了变迁,……顾客从一袋米中它们,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
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分析,可知,人们“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
意味着不再像过去那样珍惜粮食,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由“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
‘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
要的是精神与理性”,现实中,人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苏格拉底认为“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
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自然,人们的追求与苏格拉底是相悖的,故人们的生活远离精神与理性;
由“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可直接提取答案。
试卷第 16页,总 14页
第二问,总结文章主旨。标题是“米的恩典”,说明作者对米怀有“感恩”之情;行文中,作者先写米对人生存的
重要性,再写米的历史意蕴,最后写米的现状、自己对人们过度消费的担忧,以及对自己的反思。结合文中的“粮
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
故乡”可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遵守心灵的律法;“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
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反映出作者对米的“尊重”;而倒数第二段联想到“麦子”成为圣餐,来表达自己对大米有
同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
11.D
12.B
13.B
14.(1)我因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2)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国内名士。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
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
“京军”意思是 “耿京的军队”,“京”是“军”的定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两项;“窃印以逃”的主语
是“义端”,所以“义端”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 B 项。
故选 D。
12.
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年号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如《张衡传》中永元、阳嘉、顺帝等”错误,“顺帝”不是年号,是谥号。
故选 B。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项,“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错误,文中说的是“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所以杀张
安国是回到宋朝,不是在金营。
故选 B。
试卷第 17页,总 14页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
(1)缘,因为;归朝,归顺朝廷;不期,没有想到,没有料到;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2)尚,崇尚;识拔,识别提拔;英俊,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所交,所字结构,所结交的人。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
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
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
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
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
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
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来报告。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
疾。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
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
谋划道:“我因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
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
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当时他二十三岁。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
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
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
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
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
(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一向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
为先。北方人,养生的手段不求助于别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有许多工商业不愿意务农,再加上兼并的祸患
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辛弃疾平时擅长写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世上。
15.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师未捷生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
不还家
试卷第 18页,总 14页
16.C
17.①最后两句的大意:不要说我们老了,你看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②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相信
暮年还可以有美丽人生,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分析】
1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
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
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C项,“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错误,“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写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
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但是没有“与青年对比”。故 C 项分析错误。
故选 C。
17.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
把握诗句中的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
天。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
【点睛】
诗歌常见的情感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
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
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物是人非之悲痛。答题要依据语境,切不可生搬硬
套。
18.A
19.D
20.B
【分析】
18.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一骑绝尘:比喻在众多竞争者中,其它人与特别突出的人相差甚远。一枝独秀:比喻技高一筹,优势明显。“一骑
绝尘”和“一枝独秀”都有“超越”之义,“一骑绝尘”强调远远领先其他事物,而“一枝独秀”侧重强调在同类
事物中最为突出和优秀,根据语境分析,主要讲“播放量、弹幕量”高,应选“一骑绝尘”。
异彩纷呈:指奇异的光彩(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奇光异彩:指奇特瑰丽的光芒和色彩,原文强调文
试卷第 19页,总 14页
化的成就,用“异彩纷呈”的比喻义更准确。
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强调对象的受人欢迎,在文中搭配得当。津津乐道:指很感兴趣地谈论,用在文中
从语法上也不搭配。修饰“方式”,选用“喜闻乐见”。
润物无声:指悄无声息地滋润外物,是“润物细无声”的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
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不合语境。与后面的“细化”相照应,选用“润物无声”。
故选 A。
19.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先强调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已是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再强调互联网弹幕版本是对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在表达逻
辑上有递进关系,所以排除 A项、C 项。
B项,第一句语意完整独立,与 D项比较显然不够紧凑,体现不出对“新型传播方式”的强调。排除 B项。
故选 D。
20.
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正确运用的能力。
文中,“播放量、弹幕量”高是对“受到网友们热烈追捧”的解释说明。
A项,用在提示性词语(“说”“想”“表明”等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B项,“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废墟上,雏菊花正在怒放”是对“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的解释说明。
C项,用在总结性词语之后,提示下文。
D项,表示总结上文。
故选 B。
21.免疫系统功能低下造成的 既有助于提高免疫反应 运动显然是个关键因素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下文“运动可以显著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可以推断前面的“由于”后有“免疫功能下降”的因素,
故可填写“免疫系统功能低下造成的”;
第二空,依据后面的关联词“又”,即可猜测是并列或递进关系的一句话,前面又提到了“癌症”,所以此处填写运
动有利于癌症病情方面的句子即可,故可填写“既有助于提高免疫反应”;
试卷第 20页,总 14页
第三空,联系前文中“运动”对于治疗癌症的积极作用,故此处可填写“运动显然是个关键因素”。
22.①称谓“尊敬的××先生”须顶格②祝语“冬安”须顶格③“寄呈”应改为“寄来”④“过目”应改为“拜读”
⑤“些许”应改为“莫大”⑥“雅正”应改为“改正”。
【详解】
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
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寄呈”用于下级给上级的文件等,此处不当;“过目”
用于请求他人看自己的东西;“些许”,不谦虚;“指正”,用于请求他人修改自己的作品;格式上时间放到落款后。
23.例文:
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
易卜生曾言:“社会是一艘船,每个人都要做好掌舵的准备。”在很多人眼中,英雄便是那站在时代的风口
浪尖上呼风唤雨的人。今天这个时代,硝烟散尽,于是有人便发出了“英雄无觅”的感慨。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答案是肯定的。乘着改革开放的锐意进取之风,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千花齐放,
百舸争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多元化的新时代里成为主宰发展的一份子,实现己身之价值。
那么,在这样一片大好的时代背景下,为何有人发出了“英雄无觅”的感慨呢?
诚然,在和平年代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古典诗词概念中狭义的英雄的确离我
们越来越远了。但是,英雄只是在战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吗?不!在今天这个时代,英雄早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英雄,是每一个以平肩担道义,推动着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的人。
在各美其美的时代里,英雄,早已不再只是人们心中那不可企及的高山。英雄,可以是放弃高薪毅然回乡,
带动白云村经济发展的耶鲁村官秦玥飞;英雄,可以是在“备份”位上默默奉献的航天员邓清明;英雄,还可以
是六十多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老战士张富清……英雄,在这个时代里,可以是那些仅以平肩担道义的微
小个体,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不如别人璀璨耀眼,但只有他们共同努力,才能推
进时代的不断向前。他们微不足道,但他们又不可或缺。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平肩担道义”是我们共同的时代责任。习总书记如是说:“青年一代有理想,
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然而,在物质条件愈加优越的背景下,追星时尚日渐风靡,
青年人因为盲目崇拜以“流量明星”为代表的偶像,而没有对真正的英雄给予应有的重视。然而流量再多,娱乐
试卷第 21页,总 14页
圈中的活动再博人眼球,也无法与那些身担道义的人所做的贡献相比。时代要发展,我们便要争做那些默默奉献
的个体,而不是盲目崇拜以流量堆砌的种种虚名。新青年一代应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看待“偶
像”问题,明确人生的方向。
乘着时代的长风,你我都可成为破浪会有时的英雄。愿我们在英雄辈出的时代里以己之身,担当道义,凭己
之力,争做时代英雄!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
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材料作文的审题可
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
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
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
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或否定的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
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这则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时代中有价值的人事,强化作文“文章和为时而著”的社会性。考生由“英雄”引
发的思维点也应该落在“当下”,不要跳脱“时代”的背景。此外,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辨、文化、审
美能力,本材料也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学生对“英雄观”的表述涉及文化价值观的考查,对当今“英
雄”的有无、“英雄”与“偶像”的比较、古今英雄的异同等分析,则考验学生的理性思辨力。
本则材料涉及两个层次,两个选择,两个概念。首先是古典诗词即历史中的“英雄”。杜甫与辛弃疾作品里的“英
雄”,即传统英雄形象,他们聪明秀出,胆力过人,无私忘我,不辞艰辛……他们多生逢乱世,时势造英雄。正如
金庸在武侠世界中建构的,“侠之大也,为国为民!”英雄的个人机遇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泪流满襟”。
另一个层次,则是“而今时代”的英雄。当今时代,远离战火,四方平定,百姓乐业。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匡时
济世的机遇,民智已启,民生已成,更强调“本我”,强调精神富足大于世俗“功业”的建立。而这个时代的“英
雄”,到底有何特质?有何内涵?
两种选择,体现命题的开放性。选择“英雄辈出”,最重要的要明确“当今时代”的“英雄观”。作文要求考生对
“英雄”有清晰的阐释,廓清概念。比如特别强调“利他”,在这个个人利益至上的时代,仍然有人以“自我奉献”
甚至“终身奉献”为己任,就像“开山岛”;比如特别强调“引领”,不止于匠人精神,更多是在“精益求精”之
试卷第 22页,总 14页
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甚至推动人类进步的高度,就像“袁隆平”;还有特别强调“个人信仰”,基于正向的信仰,
会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最终获取自我与时代的尊重,就像“田家炳”;再比如形同“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的
列举,尽管身份平凡,但在人生的机要处为他人抛弃自我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选择,这一定是
英雄情怀在支撑……
两个概念,体现命题的思辨性。选择“只有偶像,没有英雄”,要把“偶像”与“英雄”的异同写明白。如果把“偶
像”狭义地理解为“被追捧的作家、娱乐圈艺人或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且,把“偶像崇拜”解读为一种
社会乱象,那么文章可以偏向“驳论”偏向“反思”,注意归因,集中笔墨于社会因素的挖掘。通过阅读可知,本
则材料关键词是“英雄”。阅读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
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两种说法即两种观点。“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表明
材料有对话意识和时代感。限定作文谈论的话题,并指出对象是“当今时代的英雄”,不是古代的英雄,也不是历
史的英雄。行文中注意先回答问题,明确自已的观点,然后再论述。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在时代的洪流中追寻英雄的价值与情怀,反思现实中对英雄的态度;在新时代传承英雄精神;时代的英
雄精神不应该由所谓的偶像明星来担当,主流价值观始终要回归到为国家社会时代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一个时代
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和平时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等。
1.前进的时代需要真正的英雄
2.这样的英雄过时了吗
3.有英雄民族才有希望
4、崇尚英雄就是坚守正道
可用素材:
1.历史的天空,英雄的身影不断浮现又淡出。
背水一战、绝地反击是英雄,破釜沉舟、以弱敌强是英雄,舳舻千里、横槊赋诗是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是英雄;易水死别,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荆轲是英雄,乌江自刎,
徒唤“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能逃走却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也是英雄。英雄者,聪明秀出,胆力
过人,令人感慨,令人景仰。
2.“我爱你,中国!”为了这句朴素的告白,为了那份像火一样藏在心底的信念,多少军人像袁远一样,在和
平年代默默守卫边疆,付出青春年华、奉献一腔热血?
试卷第 23页,总 14页
近期走红荧屏的主旋律纪录片《我爱你,中国》,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当代军旅传奇,向人们诉说我们时代的英
雄故事。“沙场之花”袁远、“雪域雄鹰”周宇峰、“草原战狼”满广志、“雷达兵王”刘卫民、“冰花男神”张
书辉……有血有肉的人物,心有大我的情怀,至诚报国的志向,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强烈的“英雄的气息”,
让这部纪录片产生如此撼人的情感、引来如此强烈的共鸣,上线 10 天就获得 3300 多万次点击。正如网友的感慨:
“他们不过是平凡人,却替我们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为他们点赞。”
3.“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这是国产动画《大圣归来》的海报宣传语。不得不说,创作团队很清楚这个
时代人们需要什么。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或激励自己;或以其为奋斗目标;或视其为
崇拜偶像。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英雄。也许是受好莱坞大片影响,许多青少
年心目中最常想到的,是那些在荧幕上披荆斩棘、挑战极限、拯救世界的钢铁侠、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们。这些英
雄不但具有超人的本领,能够在危急中力挽狂澜,更是自信、成功、力量与魅力的化身。他们如此优秀,怎不令人
向往和崇拜?
然而,超级英雄毕竟是虚幻的想象,现实中英雄们的境遇要困难和残酷得多。他们没有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
机的超能力,有的只是血肉之躯,他们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英雄,或因英才盖世、功勋卓著,或因气节坚贞、无私无
畏,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多是他们注定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说,英雄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残酷,意味着死亡,
意味着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意味着肉体毁灭而灵魂不朽。
4.中华民族,历来是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古代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降的文天祥、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再
到近代抗日战争中誓死报国的张自忠、吃棉絮枯草战斗的抗联英雄杨靖宇、被捕后遭受种种酷刑却始终没有一丝屈
服的赵一曼,英雄们用肉体的殒灭见证生命的意义,捍卫民族的尊严,用行动诠释了英雄的内核不仅是英勇牺牲,
更是无私奉献。
穿越历史的烟尘,时针走到今天。有人说,当今时代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此言差矣。英雄的内涵,从来都不
狭隘。战争年代,“血染沙场气化虹”、“一身报国有万死”是英雄,和平时期,见义勇为、坚守正义、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也是英雄。那些为人民造福、干出经天纬地大事业的是英雄,那些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
业绩的也是英雄。境遇有不同,能力有大小,但爱国无贵贱,奉献无高低。只要不断超越自我,坚持做对国家、对
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或群众心目中的“英雄”。
5.当今之中国,局势复杂、任务繁重,其实更加需要英雄。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需要纵横捭阖、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领袖英雄,更需要千千万万真抓实干、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的平民英雄。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只要我们心中种下英雄的“种子”,脑中崇尚英雄的精神,
试卷第 24页,总 14页
奋发进取、乐业奉献,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都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6.英雄不应该站在云端和神坛,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亲情的普通人。中国空军第一人王文常,随身携带着与妻
子谈恋爱时收到的百余封情书;驻守黑河的“冰花男神”张书辉,已 13 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每年冬天带着战士们
建冰哨、刻冰雕以解乡愁。这是记录更是唤醒,是表达更是传递,它激发了人们心中深藏的种子,以一组负重前行
的时代英雄群像,焕发出整个社会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身着戎装的当代英雄,传承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种,是
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无论是攻关核心技术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推动
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用爱国情怀
和英雄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
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这是儿女对母亲的诉说,这是青春书写的
誓言,这是热血铺就的长路,这是生命熔铸的丰碑。新时代,新长征,英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路的灯塔,爱国
信仰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号角。
参考结构:
题目为: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先引易卜生名言,指出人们普遍意识里对于英雄的定义;然后联系现实引出
人们“英雄无觅”的感慨。最后回答疑问,表明立场:当今时代还有英雄;进而提出观点: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
多元化的新时代里成为主宰发展的一份子,成为英雄。
第二部分,紧承上文,分析论述。
第一层,首先剖析有人发出“英雄无觅”的感慨的原因,然后指出今天这个时代,英雄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英雄,是每一个以平肩担道义,推动着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的人。
第二层,以排比的形式列举实例,证明这个时代不缺英雄,更不能缺英雄。
第三部分,联系现实,指明做法。引习总书记的话,指出当代青年应树立正确观念,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
当的人。
第四部分,回扣中心,发出号召。新时代,人人都可成为英雄,要争做时代英雄!
【点睛】
试卷第 25页,总 14页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
相关文档
-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725页
-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太湖中学2019-22021-06-0717页
- 安徽省安庆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2021-06-0718页
- 安徽省安庆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6-0618页
-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太湖中学2019-22021-06-0618页
- 安徽省安庆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2021-06-0626页
- 安徽省安庆市安庆一中2019-2020学2021-06-0626页
-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2021-06-0618页
-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19-2020高一2021-06-0611页
- 【语文】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2021-06-05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