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1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教师版含解析)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辽宁省名校联盟 2021 届高三 12 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 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再创造中,最需要的是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特别是作为主创,“无才,则 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缺乏“才、胆、识、力”, 难以产生令人刮目的“心思”,难以在既有本文前“取舍”自如,更难以成就“自成一家”的风骨和神韵, 也就难有上乘的改编与搬演。 成功改编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尊重原作。经典改编首要的美学原则就是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近 10 年多数创作已证明,原作照搬未必是尊重,大幅改动未见得就是背离。尊重不是机械复制,更不是曲意逄 迎或肢解;而是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对话,是两者间的会意与神交;而且,一定 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造。如贝拉·巴拉兹所言,“如果一位艺术家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艺术家而不是个劣 等工匠,那么他在改编小说为舞台剧或改编舞台剧为电影时,就会把原著仅仅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 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已具有的形式”。 曹禺对巴金小说《家》改编的经验同样道出了经典改编成为新的经典往往被忽视的二度创作中的原创性。 曹禺说:“应该把改编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改编同样需要有生活。”布鲁姆认为:“一部文学作品 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经典改编只有拥有了创造性元素,即具有了再生性,才 能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新的经典。我国古典戏剧中的《赵氏孤儿》是,《牡丹亭》是,现代 小说《生死场》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改编与舞台呈现也是。 经典是记忆艺术,是人文思考与审美价值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传递着时代精神又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是 民族文化的精神抵达。纵观近 10 年内地现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不难发现,老实厚道者不在少数,很多编剧 和导演似乎认认真真地当起了原作的“搬运工”,把剧本中的文字复制在了舞台上,二度创作中主创者的 艺术创造力乏善可陈。究其原因,除了创作能力不足外,难以排除的就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一旦困顿于 既得利益之中,被其捆绑,戏剧作品往往充满了功利性,造成灵魂审视与精神关怀的缺失,这样的创作在 当代舞台比比皆是。经典改编中也不乏实例。 (摘编自张荔《经典改编何以成为新的经典》) 材料二: 林冲是《水浒传》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作为“逼上梁山”的代表人物,人们对其惨烈的悲剧命运 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与理解。 明代李开先的《宝剑记》重新塑造了林冲的形象,他由一位隐忍的豪杰英雄演变为坚贞的忠臣义士, 最终的结局也被改写为大团圆的结局。显然,作品的改编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和道德信念,作者将自己 的谏官经历融入到了戏剧创作中,将小说中的个人恩怨上升为戏剧中的忠奸斗争。 在现代文学史中,也有不少作家以林冲的故事为题材进行全新的改编,包括吴永刚的话剧《林冲夜奔》, 杨绍萱等人集体创作的京剧《逼上梁山》、吴祖光的话剧《夜奔》等作品。而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水浒 传》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幕,引发了一次次的收视热潮,这种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由于其震撼的视 听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满足了大众文化的消费性,也从一个层面验证了《水浒传》的无尽魅力。这 些作品对于林冲形象的改编有两大亮点:一是加强了林冲与娘子夫妻感情深的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真实 丰满。二是对于人物结局的改编,作品的观赏性更强,更能感动广大观众。透视不同作家对同一题材的现 代改编,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政,治权力机制的制约和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 从人的层面来看,新戏力图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吴祖光在《夜 奔·序》中说:“我爱这一群人,这一百零八个大孩子,他们有的是互爱、互助、坦白、天真;重义气如 山斗,视生命如鸿毛;这一切一切不都是现代人所缺欠、所不屑为的么?世情的浇薄使我们更倾心于《水 浒》里的同情与温暖。”作者显然看重的是这群“可爱的强盗”身上所凝聚的纯真质朴的人性,而这些都 在功利世俗的现代社会中消失殆尽。在林冲与老兵交接草料场时,两人的交谈如此质朴真诚,表现出患难 之中人情的可贵。这位身份卑微的老兵出于善良温厚的本性,给予林冲这位落难英雄力所能及的关照,使 这位苦命的好汉在严寒中感受到了一丝人间的温暖。 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新戏汲取民族精神力量,呼吁反抗一切强权暴政。吴永刚的剧本《林冲夜奔》突 出了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细致描绘出林冲的性格由委曲求全到决绝复仇的转变过程。作者坦言改编的动 机除了喜爱《水浒》人物外,还有现实因素的刺激。“自幼生长在现代高俅军阀势力压迫下的北方,在农 民当中那些血淋淋的故事,是常常听得见见得着的。水浒中人的印象,便常常活跃在童年的心中。”“想 把水浒传中的血淋淋的故事,写成活生生的教训!” (摘编自程娟娟《论林冲形象的现代改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改编,只要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就能有上乘的改编与搬演。 B. 明代李开先开启了重塑林冲形象的先河,其《宝剑记》中的林冲是个坚贞的忠臣义士。 C. 《水浒传》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满足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这也得益于影视艺术的发展。 D. 不少改编后的《水浒传》人物性格更真实丰满,观赏性更强,比原著更具艺术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著改编不拘一格,既可以改人物的形象,也可以改故事的结局。 B. 《水浒传》多次被搬上荧幕,是对其具有的无尽魅力的充分验证。 C. 新戏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所以每个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D. 经典改编要成为新的经典,就必须拥有创造性元素,具有再生性。”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所说的经典改编范畴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的《红楼梦》拍成电视剧 B. 司马迁的《史记》出版白话文版 C. 莫言的《红高粱》)拍成电影 D. 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编成黄梅戏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经典改编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C 3. B 4. 经典改编是改编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的基础上,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对 话,对经典进行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造活动。 5. ①首先总体介绍后世对名著(水浒传》的改编情况;②接着从人的层面论述改编出来的新戏力图展示温暖 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③最后从社会的层面论述改编出来的新戏汲取了民族精神 力量,呼吁反抗一切强权暴政。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要……就能”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最需要的是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分析 可知,原文说的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故此项表述绝对了。 B.“开启了重塑林冲形象的先河”理解错误。原文中没有说李开先是最早的改编者。 D.“比原著更具艺术价值”理解错误。原文只有“作品的观赏性更强,更能感动广大观众”的信息,并无 “比原著更具艺术价值”的表述,故此项曲解作者观点了,于文无据。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新戏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所以每个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新戏力图展 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分析可知,原文前后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另外,“每个人物形象”说法也扩大范围了,原文无此表述。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B.“司马迁的《史记》出版白话文版”不属于材料所说的经典改编范畴,依据文意,经典改编是改编者忠 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对话,对经典进行的符合艺术规律的 再创造活动,而“司马迁的《史记》出版白话文版”属于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不属于材料所说的经典改编。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辨析关键词,突出被定义对象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 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即“小概念=特+大”的形式。 第一步,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此信息集中于材料一的第二段,关键信息如下:从“成功改编有一个基本前 提,即尊重原作。经典改编首要的美学原则就是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可提出下定义的关键信息“改编 者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从近 10 年多数创作已证明,……而是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 者深度对话,是两者间的会意与神交”可提取关键信息“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 对话”;从“而且,一定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造”可提取关键信息“再创造”;从“曹禺说:‘应该把 改编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可提取关键词“劳动(活动)”。 第二步:确定下定义的主干,即“经典改编是……的再创造活动”,然后把有效信息整合即可,答案不是 唯一的,只要考生的答案是下定义的形式,意思对都可。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做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 材料二摘编自程娟娟《论林冲形象的现代改编》,全文共有五个文段,围绕“林冲形象的现代改编”这个话 题展开论述的,文章第一段引出话题,文章第二段先从总体上介绍了后世的创作者对原著《水浒传》的改 编情况;文章的第三段从个人层面展开论述的,作者引用吴祖光在《夜奔•序》的文句论证说明了“新戏力 图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之观点;文章第四段从社会的层面展开论述, 作者以吴永刚的剧本《林冲夜奔》为例证,得出“改编出来的新戏汲取了民族精神力量,呼吁反抗一切强权 暴政”之观点,文章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论证,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傻穄子 张港 穄,读作“记”,曾经的常用字。嫩江流域地广人稀时,遍地种穄子,学校里老师教这个字。可到了 搞生产队时,这东西就种不得了,产量太低,交不上公粮。因此,穄子渐渐绝迹。 奔小康了,脱贫致富了,家家都想多打粮、多卖钱。可老田头却偏偏种上了穄子,还是傻穄子。 傻穄子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成。就像农村里的傻小子,野着、散着才壮实、厚道, 走多远都不忘村里乡家;若伺候着、惯着、宠着,就会来一身毛病,长大了跟爹娘抢房子的都有。可这傻 穄子,产量太低不说,种容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 贫困户一个一个摘了帽,只剩老田家。 老田因种傻穄子返贫,惊动到县里。县长下基层,训村主任:“问题得解决,不解决不行,不能不解 决。旱改水,千斤稻,不能再种那傻穄子了。” 村主任苦得很:“县长啊,老田的工作好做,问题是老田上边还有老老田。” “老老田?” “老老田是老田的爹。老田家原来也种稻子,也不穷,不知中了哪门子邪,老老田非要种傻穄子,90 岁的人了,哪个犟得过他?让他骂了事小,把他气犯了病,事就大了!” 县长决定一竿子插到底,亲自做老老田的思想工作——不能让一个老老田拖了全县的后腿。 在村乡干部的陪同下,县长来到田家。 县长讲脱贫工作的重大意义,讲思想解放开新路,讲发财,讲致富。 老老田傻傻地听着,不作声,无表情。 村主任说:“老田爷,这可不是我,可不是乡领导,这是县长。你点头!你同意!” 老老田冷不丁来了一句:“光知道发财!光知道钱!” 这是把人顶撞上南墙的话。县长尴尬不?乡书记小声地说道:“按现代科学,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60 岁的老田搓着手说道:“大县长,我爹都这岁数了,别跟他犟了,再依他几年。” 县长与老老田握手,祝老人家长命百岁,就告别了。 老田跟他爹发火:“我说爹,那可是县长,咋给大县长冷脸?” 老老田也怒:“县长?省主席我也见过。大热天西装革履的,也不怕捂出痱子。县长就这样?呸——” 老老田自然种不动田,但他天天坐在地头看傻穄子。傻穄子长得倔强,山苏子、红蓼子都让傻穄子压 得抬不起头。傻穄子支棱开来,吐出嫩嫩的、浅淡的穗穗儿。老老田手捋着苗苗,稀罕地嗅味道。 “嚯!傻穄子!” 老老田这才发现,旁边有个人,也在捋着苗苗,很稀罕。这人脸黑,头发白,穿着露手臂的 T 恤、老 年运动鞋。 “嚯!还有认得傻穄子的!”老老田不能不吃惊。 那人仰天长叹一口气,道:“这东西好吃,小时候——俺娘会吃穄子。” “你吃过傻穄子?” “这是市长!”老老田这才看到,还有几个人,说话的是乡书记。 “市长!你说穄子捞饭是啥味儿?” 市长说不明白傻穄子捞饭的味道,鼻子对着苗苗猛吸气,道:“吃不到那种味道了哟!”“你想吃?那 中,跟我到家!” 一行人跟到了老田家。 老老田亲自动手,给这些人煮傻穄子捞饭。 老老田忙活着,老田打着下手。市长抚着田家的小小丫头,问:“闺女,傻穄子,好吃不?” “不好吃——拉嗓子,咽不下去。” “饭好了哎——傻縩子捞饭做得了——” 一种香气,清清的香,跟着老老田进屋了。 这世上呀,最难用嘴说明白的正是嘴里的味道。傻穄子捞饭啥味道?这么说吧,清晨钐刀打下的带露 水的五花草,当年竹叶当年米包成的绿粽子,半嫩冒浆黏苞米煮熟掀锅盖时的那股子热气,这三样儿混到 一起,兴许有傻穄子捞饭的八成清香。 吃上傻穄子捞饭,市长问了:“田老伯,为啥偏偏种傻穄子?这事我解不开疙瘩。” “大市长哟,事是这么个事。嘴甭闲,听我说就中。那年哪,刚刚解放,刚刚分到地。那个谁,嫩江 省的省主席——那时不叫省长,他姓于,于主席下乡,派饭派到我家。于主席吃好了俺娘煮的傻穄子。临 走时,于主席说了,还要来吃傻穄子,就是自己不来,也有省里人来。还跟我拉了钩,一百年不变。这事 我一直记着,共产党说话算话,说来吃傻穄子就肯定会来吃。早些年,饿怕了,要的是产量。现在日子好 了,我脑子里全是傻穄子。不种傻穄子,真有省里人来,我拿啥给人家吃?这不你来了。” “田老伯,做傺子捞饭,可是难哟。” “大市长,我年年吃旧米,留新米,等着你们来。孩子们年年吃的是陈米,陈米可就难吃了。跟别的 米不一样,穄子米,先煮个半熟,炕干了,再做饭,说道太多。现在,除了我,没人煮得出穄子米香了。” 后来,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见报,人们便认得了这个“穄”,并且想知道这东西的清香。 村里大量种植傻穄子,办了加工厂,老老田坐镇指挥。虽然傻穄子的产量还是很低,但是人们认了, 因为它的价钱上去了。后来,老田家富了,村子也富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傻穄子容易种,但由于产量太低,加之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所以,农村家家户户渐渐地就不 愿再种傻穄子了。 B. 老田家的贫困户帽子摘不了,原因在于他的父亲老老田对种傻穄子情有独钟,而且还听不进包括村主任 在内的干部的劝说。 C. 市长深入群众的做法,较之于其他干部的做法更能赢得群众信任,这才能有老老田讲述往事的情节,难 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D. 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上报后,傻穄子重新获得了新生,种傻穄子也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途径之 一。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关于傻穄子相关状态以及老田家种傻穄子的叙述,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傻穄子支棱开来……穗穗儿”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傻穄子长势喜人,也衬托出老老田内心的喜悦之情。 C. 小说对老老田的描写抓住了其外在形象特征,同时,大量运用口语和方言,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D. 老老田交代自己种傻穄子是因为当年的承诺,文章以小见大,借此表现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 8. 文中画横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题目“傻穄子”中的“傻”字有什么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以老田跟父亲发火,侧面衬托出老老田耿直、倔强的性格特点。 ②老田跟父亲发火,引出了老老田说出省主席,为下文老老田关于省主席的往事回忆等情节作铺垫。 ③老田跟父亲发火,引出了老老田说出对县长不满的原因在于看不惯其工作作风、态度。(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9. ①“傻”表面上指穄子“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成”,具有“产量太低不说,种容 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的特点。 ②“傻”字其实也是在暗指老老田,点出了老老田倔强、信守承诺的性格特点。 ③“傻”字同时也告诉人们,扶贫工作要真抓实干,不能投机取巧。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 项,“没有人会吃”说法过于绝对。从文章开篇看,农户不愿种傻穄子,原因是“产量太低,交不上公 粮”,当时是有人会吃的,所以“没有人会吃”不在原因之内。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项,“小说对老老田的描写抓住了其外在形象特征”分析错误,小说并未描写老老田的外在形象。小说 对老老田的描写主要采取了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式。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在小说中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子是:“老田跟他爹发火:‘我说爹,那可是县长,咋给大县长冷脸?’” 村主任、乡书记、县长,为了让老田家脱贫,劝他家放弃种穄子,改种水稻,老老田一直不同意,还 顶撞乡书记“光知道发财!光知道钱!”弄得县长也没办法。因而,老田跟父亲发火,从侧面衬托出老老田 耿直、倔强的性格特点。 老田跟父亲发火,引出了老老田对县长的不满。老老田没有给县长面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看不 惯县长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老老田说:“大热天西装革履的,也不怕捂出痱子。县长就这样?呸——” 老田跟父亲发火,引出了父亲对往事的回忆。那是刚解放,嫩江省于主席下乡,派饭到老老田家,于 主席很喜欢吃老老田的傻穄子饭,并约定以后还会再来。这也从侧面赞扬了刚解放时领导干部的朴实的工 作作风。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含义,首先要理解其字面含义。课文第三段是这样说的: “傻穄子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成。就像农村里的傻小子,野着、散着才壮实、厚道, 走多远都不忘村里乡家;若伺候着、惯着、宠着,就会来一身毛病,长大了跟爹娘抢房子的都有。可这傻 穄子,产量太低不说,种容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 从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种谷物,其优点是“容易种植”,“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 成”,缺点是“产量太低不说,种容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这也是“傻”的表面含义。 从深层来说,“傻”字也暗指老老田的人傻。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村民为了脱贫致富,都改 种了水稻等相关农作物、更高产量的谷物,只有老老田偏要坚持种这个傻穄子;几十年前省主席的一句话, 老老田一直倔强地信守承诺,等着省里人来吃穄子捞饭。老老田这种看似很傻的性格,正是他朴实、诚信、 倔强等优秀品质的体现。 而老老田的固执,看似很“傻”,却有深层原因。这一事实告诉人们,扶贫工作,领导干部需要深入 基层,走进农民的心中,了解他们的心中所想,然后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要真抓实干,不能投机取 巧,否则,只能浮光掠影,不能产生实际效果。 结合题干要求,总结概括即可。 【点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 公子..光:“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 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 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吾,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 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吾。夷吾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吾之子僚 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 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 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 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 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 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 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 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B. 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 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C. 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 /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D. 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 /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子,先秦称诸侯之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后来泛指社会上的年轻男子。 B. 顿首,指磕头,是古代的一种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和“再拜”不同。 C. 丙子,为六十干支中的第十三,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也可用来纪日。 D. 上卿,是古代官名,战国时是一种爵位的称谓,蔺相如、廉颇都曾得到该爵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诸身怀才能,得到伍员举荐。伍员从楚国逃到吴国后,知道专诸的才能,在劝说吴王伐楚无果后,把 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B. 专诸受到礼遇,接受刺杀建议。公子光得到专诸后,以厚礼相待。在局势有利的情况下,专诸接受伍子 胥提出刺杀王僚的建议。 C. 专诸行为勇猛,刺杀王僚成功。王僚带着重兵出席公子光准备的酒宴,公子光让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中, 最终杀王成功。 D. 专诸终被杀害,儿子得到奖赏。专诸在杀死王僚后,也被人所杀。当上吴王后的公子光履行了之前 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 (2)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14. 吴王僚为什么没有接受伍子胥的伐楚建议?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假若依照兄弟相传的次序,那么季子应当立为王;如果一定依照立儿子的次序,那么我公子光才是 真正的嫡传后代,应当继承王位。 (2)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 进献上去。 14. 吴王僚听从了吴国公子光的劝说,公子光认为伍子胥并未为吴国利益考虑,只为报父兄被杀之私仇。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结构和句意看,参考前面的文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濡”得知,“盖 馀、属庸”是吴国的两位伐楚的将领,故断句中的“吴将”是一个修饰成分,表领属,修饰“盖馀、属庸”, 故“吴将”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依据句意,“当立”的主语承前省略,指“公子光”,故“当 立”是一个完整句意,不应断开;依据原文,“季子虽来”句意完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 B 项。 由此可知参考标点: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 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此句大意: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馀、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 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礼即使回来,也不 会废掉我呀。”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后来泛指社会上的年轻男子”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专诸接受伍子胥提出刺杀王僚的建议”理解有误。依据原文“说以伐楚之利”理解可知,伍子胥只是 建议伐楚;依据原文“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分析可知,是公子光提出刺杀王僚 的建议的。故刺杀吴王僚的建议并非伍子胥提出。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句的能力。 得分点:(1)“使”,假如(假若);“以”,按照;“必”,如果;“适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引申译为 “嫡传后代”;同时,“则光真适嗣”是一个判断句式。 (2)“既”,……之后(已经);“佯”,假装;“置”,放置;“进”,进献。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出吴王僚没有接受伍子胥的伐楚建议的原因是什么。依据原文文句“吴公子光:‘彼伍员父 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分析可知,公子光认为伍子胥并未为吴国利益考 虑,只为报父兄被杀之私仇,也就是说公子光并不信任伍子胥,或是看穿了伍子胥的真实意图,于是告诉 了吴王僚。吴王僚听从了吴国公子光的劝说,于是吴王这才打消了攻打楚国的想法。 【点睛】参考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从楚国出逃至吴国,深知专诸的才干。伍子胥谒见吴王僚,用讨伐楚国 的好处说服他。吴国公子光说:“那个伍子胥,父亲、哥哥都是被楚王杀死的,而他却游说吴国讨伐楚国, 这是为报私仇,并不是为了吴国的利益考虑。”吴王这才打消了攻打楚国的想法。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 吴王僚,便说:“公子光将对国内的事有所图谋,不能用对外攻伐的事来游说他。”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 子光。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馀祭,二弟夷吾,三弟季子礼。诸樊知道三弟季 子礼贤明。所以没有立太子,把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想最后把国家交给季子札。诸樊死后,王位传馀 祭。馀祭死了,把王位传给夷吾。夷吾死了,应当把王位传给季子礼;季子札不肯接受王位,隐匿不知去 向,吴国人便立夷吾之子僚为吴王。公子光说:“假若依照兄弟相传的次序,那么季子应当立为王;如果一 定依照立儿子的次序,那么我公子光才是真正的嫡传后代,应当继承王位。”所以便偷偷地养谋臣勇士想 要等候机会夺取王位。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这 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馀、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 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馀、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 能归还。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 立为国君,季子礼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 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 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四月丙子日,公 子光在地下室理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 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 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吴王僚跟前后,专 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死掉。他的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众人此 时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其全部消灭,(公子光)于是自立为国君。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中书寓直 白居易 缭绕宫墙围禁林,半开阊阖晓沉沉。 天晴更觉南山①近,月出方知西掖深。 病对词头②惭彩笔③,老看镜面愧华簪。 自嫌野物将何用,土木形骸麋鹿心。 注:①南山: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词头:朝廷命词臣撰拟诏敕时的摘由或提要。③ 彩笔:江淹少时,曾梦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思大进,晚年又梦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其笔,自后作诗,再 无佳句。 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夜间在中书省值班,对自己的身世经历有所感悟,因而写作了这首诗。 B. 颔联和颈联对仗很工整,押平声韵,音韵和谐,自然贴切,算得上是工对。 C. 本诗语言质朴含蓄、言近旨远,这和白居易部分通俗易懂的诗歌有所不同。 D.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本诗用了借代、比喻、用典、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 16.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5. D 16. (1)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晓沉沉”“西掖深”“愧华簪”等词,都委婉含蓄地表达 了诗人对当前官场生活的厌倦。(2)身居高位,但于国无益的愧疚感。“愧”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身居 高位,内心愧疚的情感。(3)年老多病的感伤。“病”“老”二字写出了诗人的这种伤感之情。(4)对简单 自由生活的向往。“南山”一词,运用典故,表达了对简单自在生活的向往,“土木形骸樂鹿心”,更是 点出了自己渴望保持本真,像麇鹿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能力。 D.“本诗用了借代、比喻、用典、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分析错误,这首诗没有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华 簪”本意是指华贵的簪子,借指显要的官职。“南山”和“彩笔”化用典故,“土木形骸”比喻人的本来 面目,不加修饰。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里在中书省值班时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悟。“缭 绕宫墙围禁林,半开阊阖晓沉沉”,从“围禁林”“晓沉沉”中可见诗人不喜这高大宫墙围着的皇宫,表 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天晴更觉南山近,月出方知西掖深”,表达了诗人对深深宫廷生活的不满, 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病对词头惭彩笔,老看镜面愧华簪”,诗人“惭”的是身体多病而文思枯 竭;“愧”的是身居高位,人已年老,于国无益,无所建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愧疚之情。“自嫌野物将 何用,土木形骸麋鹿心”,点出了自己渴望保持本真,像麋鹿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 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 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 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 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 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 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天地、富有 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江山依旧而 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3)《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答案】 (1).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2).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 千古江山 (4).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5). 学而不思则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和默写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瞬、觅、罔、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 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 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 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 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 它的梦。 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 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 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 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 嘴猫…… 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 已。 B.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D.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夕阳下的风如佛手一般没有声响地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从语义 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B 19. 将老屋比作心的归宿,体现了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老屋”曾是生活的家园,“心 的归宿”指“我”的精神寄托之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回到老屋时内心感到无比踏实、宁静的状态。 20.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摩挲”上,强调风的柔和;原句的重点落在“没有声响”上,强 调黄昏时分老屋周围环境的静谧,更符合原文的语境。②句式协调性不同:原句与后面的分句,句式相似, 具有对称性。而改句无法与后面的句子形成句式上的对称。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且呆板;原句 更有文学性,简洁明快,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双引号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 文中引号的句子:如今老屋真的“老”了。引号表示强调作用,强调“老屋”的年代久远、状态破旧。 A 项,“在天之灵”,前面加了“所谓”,“在天之灵”的引号表示反语,表示根本没有这种“在天之灵”。 B 项,“做”“不做”,引号表示强调,强调这种选择等于没有选择。 C 项,“木叶”,引号表示特定对象,这是文章着重论述的对象。 D 项,“送去主义”,引号表示讽刺,这是对那些为了媚外,把自己国家的东西不分类别统统送出去的人 的讽刺。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是:老屋是心的归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屋比喻为“心的归宿”。本体是“老 屋”,喻体是“心的归宿”,比喻词是“是”。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相似性。“老屋”是“我”曾长期生 活的地方,“我”对它既熟悉,又亲切,更有安全感。“心的归宿”,指“我”的精神寄托之所。在这里, “我”的精神能得以安宁。这样比喻,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回到老屋时内心感到无比踏实、宁静的状态。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划波浪线的句子: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 修改后的句子是:夕阳下的风如佛手一般没有声响地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 首先,从语体风格上看,二者风格不同,原句是短句,语言简洁明快,具有文学性,这种句式与语境风格 相一致。改句是一个长句,比较呆板,句式特点与语境不一致。 其次,从语意表达上看,原句强调的重点是“没有声响”,强调黄昏时分老屋周围环境的静谧,与下文鸟 儿栖息时“没有鸣唱”的语境氛围相协调。改句强调的重点是“摩挲”,强调风的柔和。与语境氛围不一 致。 第三,从句式协调性上看,原句“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与下文“鸟儿慵倦地栖 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句式相似,具有对称美。改句是一个长句,无法 与后面的句子形成句式上的对称。 分析可知,原句的表达效果比改句好。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据媒体报道,①青海省格尔木市的 315 国道部分路段近年来成了“网红公路”,②许多游客们驻足并 在公路中间拍照,③甚至有当地导游将此地列为必去景点。④但是自 2018 年至今,⑤315 国道上因为拍照 就发生了 8 起交通事故。⑥今年以来更是每天都有违法行为发生,⑦日均 30 起左右,⑧多时可达百起之多。 ⑨这种现象得不到长期根治的现实原因是风险后果不对等,⑩游客难免没有侥幸心。 【答案】②删去“们”⑧删去“之多”⑨“长期”调到“得不到”之前⑩删去“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的能力。 ②处“许多游客们驻足并在公路中间拍照”中“许多”和“们”语义重复了,二者删其一即可; ⑧处“多时可达百起之多”中“可达……之多”不合逻辑,或是“可达……之多”搭配不当,应删去“之 多”; ⑨处“这种现象得不到长期根治的现实原因是风险后果不对等”中“长期”语序不当,按照多项定语排序 的原则,“长期”应放在动词短语之前,故应把“长期”调到“得不到”之前; ⑩处“游客难免没有侥幸心”否定不当,其中“难免”和“没有”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应删去“没”。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2020 年 8 月 15 日,伴随着 1375 名新一届全国青联委员的正式产生,“薇娅、李子柒入选全国青联委员” 的消息便迅速登上热搜。“都是行业翘楚,她们实至名归”,两位网红,喜爱者众,支持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过了,太夸张”“那些戍守边疆的年轻人不更重要嘛”,争议和质疑也相伴而来。对此,央视发表评论称, 全国青联委员的评选标准严苛,薇娅与李子柒的当选,不只是因为流量巨大、名声在外、事业成功,更因 其在扶贫、公益、传统文化传播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答案】2020 年 8 月 15 日,1375 名新一届全国青联委员正式产生,薇娅与李子柒的当选引发争议,央视 认为两人入选符合标准,实至名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题新闻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属于导语部分,介绍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是最关键的信息,可提取的关 键信息是:时间(2020 年 8 月 15 日)、事件主体(全国青联委员的正式产生,“薇娅、李子柒入选全国青联 委员”);第二句话交代了对事件主体入选存在两种声音(赞美、争议和质疑并存);第三句话介绍了针对这 两种声音,央视发声,说明两人入选全国青联委员的原因,认为入选符合标准。后面两句话是对新闻事件 结果的交代,丰富了此新闻的内容。 提取的关键信息: 时间:2020 年 8 月 15 日 对象:薇娅、李子柒 事件:1375 名新一届全国青联委员的正式产生,“薇娅、李子柒入选全国青联委员”。 经过及结果:薇娅与李子柒的当选引发争议,央视认为两人入选符合标准,实至名归。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 示。习总书记指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 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年来,随着“光盘行动” 的倡议与开展,“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在个别自助餐厅,饕餮盛宴沦为“剩宴”,婚丧嫁娶的 宴席不乏铺张…… 班级计划举行“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 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拒绝浪费,舌尖无悔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拒绝浪费,舌尖无悔”,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近年来,我国粮食 生产连年丰收,并且今年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难道还需要谈节约粮食的问题吗?我的回答是肯 定的。从小的方面来说,节约是个人的良好习惯;从大的方面来说,节约是国家的危机意识。个人有良好 的习惯才会修身养性,,国家有危机意识才能长治久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扶贫攻坚的胜利完成,贫困与饥饿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勤俭节约的习惯不 仅与我们这些年轻人无缘,连那些走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爷爷奶奶们也有不少人淡忘了挨饿的记忆。因此, 餐饮上的浪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地步。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 响了警钟。国家已经开始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融入到这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潮之中。 近日来,媒体上在不停地播报各行各业响应号召所采取的行动。当然,餐饮行业首立奇功。我们看到, 在各地的餐馆里,服务员主动帮助顾客控制饭菜的数量。顾客与服务人员有商有量,点菜的过程也变得更 加温馨愉快。我相信,餐饮行业的率先垂范会帮助社会逐步形成外出就餐的良好习惯。“光盘行动”不再 是张贴张在墙壁上的标语,而会成为人们内心实实在在的标准。 我们一直都有外出就餐打包的习惯。对于我们来说,公共场台的就餐节约从来都不是问题。这就有另 外一个问题需要我们面对——那就是家里的一日三餐,我们也做到了节约每一粒粮食了吗?其实,在公共 场合,人做出节约的行为是容易的,因为公共场合存在着舆论的压力。在自己家里能否践行节约,反对浪 费才是一一个人生活习惯的真实体现。从个人到社会,家庭是中间的重要环节。在此,请允许我呼吁:让 我们建立“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家风。因为,在家里培养起来的习惯才是恒久不变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 为。国家立法是从顶层设计方面解决问题,具有强制性。而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 ,除了遵守国家的法律制 度之外,更需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不仅要懂得“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还需要把这些道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只有那样社会主义新时 期的节约之风才会早日盛行。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贫困的时候可能是生活所迫的不得已,在富裕的时候一定是道德所需的高素质。 让我们消灭舌尖上的浪费,让我们构建以节约为荣的社会风气。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的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情境内容是关于餐饮浪费、节约粮食的认知。主要由对粮食浪费的痛心,对粮食 安全的危机意识和拒绝浪费的指导措施几方面组成。国家主席习近平用了八个字作评价“触目惊心、令人 痛心”,他还引用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痛心之情。居安思危,警示“粮言”背后,是 对一粥一饭的珍惜。不仅如此,材料中还开出了标本兼治的“药方”。所以写作时可以列举触目惊心的粮 食浪费现象,指出粮食的来之不易,分析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号召大家行动起来, 共同守护粮食安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写作时,要明确中心主题,思路清晰,论证充分,语言有表现力 指出粮食浪费的严重程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号召全国人民居安当思危。在当下特定形势下, 必额格外增强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说。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本题任务指令的准确理解,应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写作主题的限定,要以“反 对舌尖上的浪费”的主题来进行写作。二是写作内容是关于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内容:三是写作身份和 写作对象的限定。写作身份是高中学生。写作对象是同班同学,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四是文章体式 制定,要求写一篇发言确。即要注意格式和语气。 3.价值判断的限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在新冠疫情依然肆虐的今天, 不论是几千年前的古人,还是在今天倡导“人类自运共同体”的习近平总书记,都认为应读节约融食,拒 给浪费。更应该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这便是命题人通过试题传递给考生的价值判断,考生必领在这样的 情境限制和价值判断下进行认知。思考和写作,不可悖离。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从材料内容来看考生可构思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主题作为切入点,考生可以从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出发来谈论节约粮食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尤其是疫情之下更要有粮食危机意识等;可谈 论对于节约粮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可谈浪费粮食给个人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还可以去谈浪费粮食对于国、 民族的危害。等等。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无论是谈节的粮食还是谈拒绝浪 费。考生都可以自选角度,去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立意的角度十分开放,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展示。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材料提供的关于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材料,能够引发考生关于节的粮食、把绝浪 费的丰富联想和想象;考生既可以侧重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正本清源,又可以侧重从”为什么”的角 度来探究原因,还可以侧重从“怎么做”的角度去阐释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总之。考生可以结合自己 多方面、多角度的认知和体验来写作。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 参考立意: 1.反对浪费粮食,粮食安全人人有责。 2.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 3.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4.节的粮食,从我做起。 5.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争做节约粮食的达人。 6.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7.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8.珍惜粮食,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从小事做起,把拒绝浪费落到实处;做好拒绝浪费的践行者和监督 者。 素材: 经典文段: (1)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爱惜粮食,人有责!”其实节约粮食做起来很简单:吃多少盛多少,不要 剩饭菜;不挑食不浪费。注重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中华民族几千年 来节俭朴素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在崇尚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中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2)古人云:“居安思危戒奢从简”,可见古人就有推崇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 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勤俭这个传统的美德却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中正日渐淡化,甚至遗 忘。取而代之的则是摆阔奢侈、铺张浪费,过去日子的观念已经淡化,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 却有所抬头。 (3)我们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良好氛围,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油、每一分电话费做起,自觉争做勤俭节约的模范。 典型事例: (1)2015 年 10 月 23 日,在江苏扬州,一份总重量 4000 多公斤的扬州炒饭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然而, 三天之后,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机构却宣布该纪录无效。原来,挑战成功后,一部分炒饭被送到养殖场做 了饲料。而吉尼斯世界纪录对此有严格规定:用于挑战的食品最终必须为民众食用,不得有任何浪费。此 举随即引发网友吐槽,主办方的行为遭到了大家的致谴责。在我们这样一个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国度, 粮食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情色彩,“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炒饭喂猪活动挑战的不是吉尼斯 世界纪录,而是公众情感和公序良俗,它被官方机构否认,受到公众谴责,都是咎由自取。 (2)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一度功高震主,权倾天下,但他的起居生活却非常俭朴。老外戈登描述他与曾国藩 会面的情景:“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油渍斑斑。”名震天下的总督却活得如此清苦,恐怕大清天下 找不到第二个了。吃饭上,曾国藩亦不讲究,简单至极。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决不多设,虽身为 将相,而自奉之啬,无殊寒素”。因为每餐只享用饭一碗、菜一品,当时人们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为 提倡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 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