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00 KB
  • 2021-06-07 发布

江苏省淮海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江苏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四次试卷 语 文 一、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文化不像当初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她确实 _,却来自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间的深刻 _。历史意志要求强蛮、突进、跨越,文化伦理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 _,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 A. 步履艰难 争执 羁绊 B. 步履艰难 冲突 牵制 C. 步履蹒跚 冲突 羁绊 D. 步履蹒跚 争执 牵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处,步履艰难:形容事物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步履蹒跚:形容行动缓慢,迈步不稳的样子。根据语境,此处指中华文化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步履艰难”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一处应该选择“步履艰难”。‎ 第二处,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冲突:矛盾表面化,发生激烈争斗;或互相矛盾,不协调。根据语境,此处强调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间的矛盾与不协调,“冲突”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二处应该选择“冲突”。‎ 第三处,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牵制:拖住使不能自由活动。根据前文“两者都有充分理由却方向相反”,可知此处意指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相互拖住,使对方不能自由发展,“牵制”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三处应该选择“牵制”。‎ 故选B。‎ - 26 -‎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论语》作为语录体作品,其编纂方式可能与鸟巢构建方式类似。 _。只看到单根树枝而看不到鸟巢整体,不分析每根树枝在鸟巢中的结构性作用,就会感到树枝堆放散乱无序。‎ ‎①如支撑底部、平衡重心等 ‎②如短长、粗细、木种不同等 ‎③鸟巢由树枝搭建而成 ‎④发挥特定的结构性作用 ‎⑤每根树枝既有自身固有特征 ‎⑥又作为鸟巢有机组成部分 A. ③⑤⑥②①④ B. ③⑤②⑥④① C. ⑤②③④①⑥ D. ③②⑤①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首先要分析语段的内容,从语段来看,这是通过分析鸟巢构建方式来类比分析《论语》的编纂方式。‎ 第一,横线前一句作为总括性语句,提到鸟巢的构建方式,根据逻辑,下文应该解释鸟巢的构建方式。因此,语句③应该紧接前文,排在第一位。据此,可以排除C项。‎ 第二,根据其余语句的内容,⑤②论述树枝的自身特征,为同一内容,④①论述树枝的结构性作用,为同一内容。因此,⑤②应该放在一起,④①应该放在一起。据此,可以排除A项。‎ 第三,语句①②明显是举例内容,分别是对树枝的结构性作用和树枝的自身特征进行解释。因此,②应该放在⑤后面,①应该放在④后面。据此,可以排除D项。‎ 故选B。‎ ‎3.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6 -‎ A.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 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 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作答。‎ D项,“重阳节……也有喝雄黄酒……”错误,重阳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喝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 故选D。‎ ‎4.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柯灵这句话的意思和下列哪项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 A. 情节转折处要自然,结尾处要呼应前文。‎ B. 关键处要灵活生动,结尾处要含蓄婉转。‎ C. 复杂的地方要灵活应对,情节结尾要呼应前文。‎ D. 情节重点处要慎重对待,结尾时要临机应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句中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仔细研究原句中的关键词。‎ 上句中“关节处”即“关键之处”“重要地方”,“一着棋”喻指一处精妙出彩的写法或用语,“妙手成春”是化用成语“妙手回春”,只这样一写,使原来平淡无奇的文字,顿时生动精彩。下句中“结穴处”即“结尾关键处”,“临去”即“临离开时”,再次点明结尾,“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形象地描写出如佳人临别那一往情深的一瞥回眸,浓情蜜意尽在不言中,意味深长。同时,结合“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可知柯灵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微型小说的创作,关键的地方写得灵活生动就满篇生辉;结尾点题处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 26 -‎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左人哀辞 方苞 左人与余生同郡,长而客游同方,往还离合,逾二十年,而为泛交。己丑、庚寅间,余频至淮上,左人授徒邗江。道邗,数与语,始异之。其家在龙山,吾邑山水奇胜处也。每语余居此之乐,而自恨近六十,犹栖栖于四方。余久寓金陵,亦倦游思还故里。遂以辛卯正月至其家。左山右湖,皋壤如沐,留连信宿,相期匝岁定居于此。‎ 而是冬十月,以《南山集》牵连被逮。时左人适在金陵,急余难,与二三骨肉兄弟之友相后先。在诸君子不为异,而余固未敢以望于左人也。壬辰夏,余系刑部,左人忽入视。问何以来,则他无所为。将归,谓余曰:“吾附人舟车不自由。以天之道,子无恙,寻当归。吾终待子龙山之阳矣。”‎ 及余邀宽法出狱,隶汉军,欲附书报左人,而乡人来言:“左人死矣!”时康熙五十二年也。‎ 龙山地偏而俗淳,居者多寿耇,左人父及伯叔父皆八九十。左人貌魁然,其神凝然,人皆曰当得大年。虽左人亦自谓然,而竟止于此。余与左人相识几三十年,而不相知。相知逾年而余及于难。又逾年而左人死,虽欲与之异地相望,而久困穷,亦不可得。此恨有终极邪?‎ 辞曰:嗟子精爽之炯然兮,今已阴为野土。闭两心之所期兮,永相望于终古。川原信美而可乐兮,生如避而死归。解人世之纠纆兮,得甘寝其何悲!‎ ‎(选自《玉壶冰心——历代散文精品》)‎ ‎5.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道邗,数与语 道:取道 B. 吾附人舟车不自由 附:依附 C. 及余邀宽法出狱 邀:邀请 D. 闭两心之所期兮 闭:隔绝 ‎6.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与左人是同一地方的人,又一同外出游学,因此两人成为至交好友。‎ B. 作者到龙山游玩便被龙山景色吸引,和左人约定一年后来此定居。‎ C. 左人前去探望因受《南山集》案牵连而下狱的作者,并坚信他不久便会出狱。‎ - 26 -‎ D. 作者出狱后还未来得及写信给左人,便得到左人去世的消息。‎ ‎7.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家在龙山,吾邑山水奇胜处也。每语予居此之乐,而自恨近六十,犹栖栖于四方。‎ ‎(2)左人貌魁然,其神凝然,人皆曰当得大年。虽左人亦自谓然,而竟止于此。‎ ‎8. 请结合文章分析左人去世后作者悲伤无穷的原因。‎ ‎【答案】5. C 6. A ‎ ‎7. (1)他的家在龙山,那是我们郡山水景色优美的地方。他常和我说居住在这里的乐趣,但遗憾的是我年近六十,还到处忙碌而不能安居。‎ ‎(2)左人相貌魁梧,他的精神安宁和气,人都说应当长寿。即使是左人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最终死在这个时候。 ‎ ‎8. ①和左人相识已久但相知时间很短;②左人本应长寿却未至老年而死;③与左人约定到龙山居住的心愿未能实现;④认识到左人对待友情的朴实、淳厚。‎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道邗,数与语”的意思是我取道邗江,多次和他交谈。其中,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B项,“吾附人舟车不自由”的意思是我依附别人的势力,不能自由行事。其中,附:依附。‎ C项,“及余邀宽法出狱”的意思是等到我遇到宽松的法律出狱。其中,邀:遇到。‎ D项,“闭两心之所期兮”的意思是隔绝两颗心的期盼。其中,闭:隔绝。‎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项,“因此两人成为至交好友”错误,根据原文“左人与余生同郡,长而客游同方,往还离合,逾二十年,而为泛交”,可知当时作者与左人只是泛泛之交。‎ 故选A。‎ - 26 -‎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1)翻译时注意得分点:“吾邑山水奇胜处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胜”,美丽、优美;“恨”,遗憾;“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 ‎(2)翻译时注意得分点:“魁然”,高大魁梧;“凝然”,举止安详;“大年”,长寿;“虽”,即使;“竟”,终于、最终。‎ ‎【8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分析概括文本内容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分析左人去世后作者悲伤无穷的原因。文中写左人的去世是在第三段,第四段集中书写了左人去世后,作者内心悲伤无穷的两个原因。在第四段中,作者先写时人和左人本人都认为左人应当长寿,没想到左人未至老年而死,出人意外,令人悲痛;后写作者和左人相识三十年而相知时间很短,令作者感到很遗憾,这都是左人去世后作者悲伤无穷的原因。同时,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在辛卯年正月到左人家做客,约定一年以后在这里定居;第二段写左人到刑部监狱看望作者,约定在龙山南面等待,可见左人对作者情深义重。而这些愿望都随着左人的去世而消逝,这不能不让作者感到遗憾,感到悲伤无穷。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 26 -‎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宣左人和我出生在同一个郡里,长大后又到同一个地方游历,来来回回相聚又分开,超过二十年,但只是泛泛之交。己丑、庚寅年间,我经常到淮安,左人在邗江教授学生。我取道邗江,多次和他交谈,才对他感到惊讶。他的家在龙山,是我们郡山水景色绝佳的地方。他常和我说居住在这里的乐趣,但遗憾的是我年近六十,还到处忙碌而不能安居。我长期住在南京,也厌倦在外游历,想着回到家乡。于是我在辛卯年正月到左人家做客。他家左边是山,右边是湖,土壤肥沃、植被滋润,我住了两夜,约定一年以后在这里定居。‎ - 26 -‎ 但是这一年冬天十月,我因为《南山集》的牵连被逮捕。当时左人恰好在南京,为我的灾难着急,和两三个亲如兄弟的朋友连续奔走忙碌。在各位君子看来没什么特别,但我本来没敢对左人抱有期望。壬辰年夏天,我被囚禁在刑部监狱,左人忽然一天到监狱来看望我。问他来的原因,却说他也没什么能做的。将要回去的时候,他对我说:“我依附别人的势力,不能自由行事。按照上天的规则,你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不久应当回家。我终究在龙山的南面等你!”‎ 等到我遇到宽松的法律出狱,被编入旗籍,隶属于汉军,居住在海淀,想要写信告诉左人这个消息,但家乡有人来说左人已经死了!这一年是康熙五十二年。‎ 龙山地势偏,并且风俗淳厚,居住的人大多是长寿的老年人,左人的父亲以及他的伯伯、叔父都八九十岁。左人相貌魁梧,他的精神安宁和气,人都说应当长寿。即使是左人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最终死在这个时候。我和左人认识将近三十年,但是不相知。相知过一年,但我落难。又过了一年,左人死了,即使想和他相距两地而长期处境艰难,也不可能了。这个遗憾有穷尽吗?‎ 哀辞说:你的英灵光明呀,现在骨肉已经化为尘土。隔绝两颗心的期盼,永远地在久远相互守望。平原确实美好并且值得高兴,活着如同逃避而死了就回归。解脱了人世的绳索,能够安卧还悲伤什么呢!‎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追凉 南宋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9. 标题中“追”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诗歌又是如何表现“追凉”的?‎ ‎10. 近代文学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评价这首诗“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9. “追”字表现了作者对“凉”的急切渴求。表现:①第一句写夜里太热,交代追凉的原因;②第二句写诗人开门追凉到室外;③第三句写追凉时周围的环境;④第四句写诗人追凉的结果:感觉到阵阵凉意。 ‎ ‎10. “静中生凉”/“心静自然凉”的道理简单明了,也正是作者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作者感到“时有微凉”但原因却“不是风”,引发思考。这样前面写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是作者感到凉的原因,委婉曲折地点明了“静中生凉”的道理,比直接点明更有诗味。‎ - 26 -‎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两个知识点。第一,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题目要求分析标题中“追”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答题时,只需要回答“追”字体现的诗人心理即可,其他方面可以不予作答。“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意明显可见。‎ 第二,考查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题目要求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追凉”的,答题时,只需要围绕诗歌语句对“追凉”的表现作答即可。全诗内容照应标题,句句都围绕“追凉”展开。第一句通过比较“夜热”与“午热”,写夜里像中午一样炎热,交代诗人追凉的原因;第二句写诗人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描写诗人开门追凉到室外的情景;第三句通过描写竹深、树密、虫鸣等景物,反映诗人追凉时周围的环境;第四句直接写诗人追凉的结果:感觉到阵阵凉意,然而却不是风。从内容上来看,全诗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 - 26 -‎ 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表现手法。诗歌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水击三千里,____。(庄子《逍遥游》)‎ ‎②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③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李白《蜀道难》)‎ ‎⑤商旅不行,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____,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⑦后生可畏,____?(《论语·子罕》)‎ ‎⑧桐花万里丹山路,____。(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因成二首》)‎ ‎【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吾尝跂而望矣 (3). 嘈嘈切切错杂弹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樯倾楫摧 (6).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7).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8). 雏凤清于老凤声 ‎【解析】‎ - 26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抟、跂、嘈嘈、猿猱、攀援、樯、楫、蔚、雏。‎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珠光宝气 聂鑫森 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只可惜老伴五年前过世。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找了个洋媳妇,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 他试着去美国探过亲。可听不懂洋话,看不懂电视,真比坐牢还难受。他赶忙回到了这座江南的古城。儿子儿媳很通情达理。劝他就地解决找个老伴。‎ 北阙云动心思了。半夜里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了。他开始注意起周围的动向,很快就发现他住的这个社区,每天清早都有不少老头老太太在锻炼身体。他马上到街市去置办了各种设备,接着,就一头扎进这些团体,有滋有味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北阙云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却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个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还没等他说话,老太太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 北阙云说:“不要紧,你坐。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 ‎“嗯啦!”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媚。‎ 答话的时候,老太太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北阙云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你呢?”‎ ‎“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 ‎“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 26 -‎ 北阙云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老太太聊一聊,但一时竟找不到。突然,他看见老太太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了,每颗都很圆,珠色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且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流传下来的。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几十万元以上了,但这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北阙云有好话题了,他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西门珠说:“什么叫胎柳呀?你说给我听听。”‎ ‎“珍珠内有胎,这胎裂成两块有了一条缝,像柳条似的,就叫胎柳。有了胎柳,这珠子就不值钱了。”‎ ‎“黄的可以变白吗?胎柳可以愈合吗?怪不得人家都说这串珠子不好看。”西门珠显得很委屈。北阙云这一刻,也为西门珠委屈起来,小声说:“我可以修复它。不过,你不要对任何人说。”西门珠说:“那我就交给你吧。”‎ ‎“你放心?不怕我跑了?”‎ ‎“我放心。我在……你跑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很含蓄,也很大胆,北阙云心都醉了。‎ 北阙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他把穿珠子的丝光尼龙线小心地解开,用肥皂水把珠子泡了三天,洗净后,再用切碎的通草把珠子裹起来用手轻轻地揉。因为通草柔软,茎里含大量的白色髓,这样揉既不会伤珠皮,又能使珠子光泽发亮。每揉两个小时后,再歇两个小时,如此轮番下去,一共持续了三天,把北阙云的一双眼睛熬得通红。接下来,是愈合胎柳了。他去商店买来一块四川白蜡,又去集市买了一只纯白母鸡,杀了,取出一块稠酽的鸡油。他把白蜡、鸡油和用小刀拨划过表皮的大东珠,同放在一个碗里。然后在灶上架起一口盛了水的铁锅,锅里放上笼屉,将碗放在盖上盖子的笼屉中,先用猛火把水煮沸,再改用温火慢慢熬煮;水少了,就添一勺半勺。一天一夜,北阙云没有离开灶边。他仿佛看见白蜡、鸡油慢慢浸入珠体,那条胎柳正在慢慢消失。他要让西门珠见识一下他的本领,当她戴上这串焕然一新且价值重新变得昂贵的珍珠项链时,他是不是可以向她求婚了?‎ 十天过去了。‎ 在灿烂的晨曦中,北阙云把这串洁白无瑕的珍珠,交给了西门珠。西门珠迫不及待地戴在脖子上后,头微微昂起。她感到有无数道目光都被吸引过来,在这一刻,她高贵得让人嫉妒。交谊舞的音乐响起来了。老头老太太们彼此相邀,步入水泥场地。‎ 西门珠说:“老北,我要好好谢谢你,我请你跳舞!”‎ - 26 -‎ 北阙云说:“好。”‎ 北阙云看着西门珠雪白的脖颈上,珠串一晃一晃,并传出细脆的声音,太好听了。‎ ‎…………‎ 第二天早晨,西门珠没有来。‎ 第三天早晨,西门珠也没有来。‎ 北阙云向人打听她是住在哪个社区的,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西门珠像一缕云,像一丝风,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而去。‎ 北阙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有一天夜里看电视,是一个直播现场拍卖珠宝翠玉的节目,北阙云突然看见西门珠的那串珍珠了。‎ 他冷冷地“哼”了一声,然后把电视关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聂鑫森卷《大师》,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阙云第一次见西门珠便怦然心动,这一细节很好地表现出他年老孤独,渴望爱情的心理。‎ B. 西门珠主动和北阙云交谈,并说知道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这一情节暗示了西门珠对北阙云有所了解,有主动接触他的嫌疑。‎ C. 北阙云见西门珠脖子上戴一串珍珠发黄了的细节既表现了他想找话题和西门珠多接近,也体现了他丰富的专业知识。‎ D. 北阙云主动提出可以帮西门珠修复珍珠,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和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13. 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14. 小说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探究。‎ ‎【答案】12. D 13. ①突转。小说在最后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和前文形成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②留白。小说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给读者一种自己在创造故事的感觉。③明暗双线结构。以北阙云为明线,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以西门珠为暗线,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了。 ‎ ‎14.‎ - 26 -‎ ‎ ①人物上:表现了北阙云高超的专业技能,有利于突出北阙云的人物形象。②情节上(结构上):情节上和结尾北阙云被骗形成鲜明的反差。修复珍珠的过程展示了北阙云一时被西门珠挑逗而陷入情痴状态,力图以高超的修复术和全部心血赢得西门珠爱慕的心理本能,极写修复珍珠过程之繁复、艰辛、忘我,方显出结局之惨痛、悲哀。③主旨上:极写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④读者上:这是读者相对陌生的内容,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和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错误,北阙云主动提出可以帮西门珠修复珍珠,主要是因为北阙云想借此拉近和西门珠的关系,赢得西门珠的好感。自信是次要原因,心地善良与乐于助人有些牵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有抑扬、线索、留白、呼应、铺垫、悬念、伏笔、时空交错、误会、巧合、突转、点题、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 26 -‎ 小说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在读者认为北阙云会和西门珠喜结连理的意料中,作者最后却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有意接触北阙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北阙云帮助自己修复珍珠,这样的故事结局和和前文形成情节上的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情节安排。这是突转技巧的运用,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在读者回味小说情节和主旨的时候,作者运用留白的技巧,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为小说“添砖加瓦”,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同时,从小说情节线索的角度来看,北阙云和西门珠分别是整篇小说的明暗线。小说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有意引导北阙云为自己修复珍珠,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不见了。一明一暗的双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④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题目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探究小说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的作用。在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上,这段内容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具有高超的文物修复能力的人物,有利于突出北阙云“自信乐观、用情至深”的人物形象。在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上,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向读者展示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揭露了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丑陋面目,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在与其他情节的关系上,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详细情节与最后北阙云被骗的结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北阙云修复珍珠过程越繁复、艰辛、忘我,越显得结局惨痛、悲哀。对读者来说,修复珍珠胎柳的过程是相对陌生、接触较少的内容,叙述得详细,能加深读者的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 宗白华 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 26 -‎ 从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阶段,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这种美学思想的解放在先秦哲学家那里就有了萌芽。从三代铜器那样整齐严肃、雕工细密的图案中,我们可以推知先秦诸子所处的艺术环境是一个“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世界。先秦诸子对于这种艺术境界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对这种艺术取否定的态度。如墨子,认为是奢侈、骄横、剥削的表现,使人民受痛苦,对国家没有好处,所以他“非乐”,即反对一切艺术。又如老庄,也否定艺术。庄子重视精神,轻视物质表现。另一种对这种艺术取肯定的态度,这就是孔孟一派。艺术表现在礼器上,乐器上。孔孟是尊重礼乐的。但他们也并非盲目受礼乐控制,而要寻求礼乐的本质和根源,进行分析批判。总之,不论肯定艺术还是否定艺术,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批判的态度,一种思想解放的倾向。这对后来的美学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清代刘熙载《艺概》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诗的“隔”与“不隔”之分。清新如陶、谢便是“不隔”,雕绩如颜延之便是“隔”。“池塘生春草”好处就在“不隔”。而唐代李商隐的诗则可说是一种“隔”的美。‎ 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我们京剧舞台上有浓厚的彩色的美,美丽的线条,再加上灯光,十分动人。但艺术家不停留在这境界,要如仙鹤高飞,向更高的境界走,表现出生活情感来。我们人民大会堂的美也可以说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美感的深度问题。‎ 这两种美的理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艺术中的美和真、善的关系问题。‎ 艺术的装饰性,是艺术中美的部分。但艺术不仅满足美的要求,而且满足思想的要求,要能从艺术中认识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艺术品中本来有这两个部分:思想性和艺术性。真、善、美,这是统一的要求。片面强调美,就走向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向自然主义。这种关系,在古代艺术家那里,主要就是如何把统治阶级的政治含义表现美,即把器具装饰起来以达到政治的目的。另一方面,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在对于这些实际艺术品的批判时,也就提供了关于美同真、善的关系的不同见解。如孔子批判其过分装饰,而要求教育的价值;老庄讲自然,根本否定艺术,要求放弃一切的美,归真返朴;韩非子讲法,认为美使人心动摇、浪漫,应该反对;墨子反对音乐,认为音乐引导统治阶级奢侈、不顾人民痛苦,认为美和善是相违反的。‎ ‎(选自《美学散步》,有删节)‎ - 26 -‎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瓷器和宋代的白瓷是两种不同的美,各有不同的特点。‎ B. 王羲之的书法不讲究整齐、雕琢,不是很有整饰性,体现出一种活泼的生活的表现。‎ C. 作者认为,“初发芙蓉”的艺术作品着重表现作者的思想人格,是一种比“镂金错采”更高境界的美。‎ D. 墨子、庄子都不赞同“错采镂金”的艺术品,主张自然之美。‎ ‎16.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曾有观点认为:“镂金错采”是奢侈、骄横、剥削的表现,使人民受痛苦,对国家没有好处。‎ B. 古人有的肯定艺术,有的否定艺术,这都是一种思想解放的倾向,对后来的美学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C. “池塘生春草”表现出种清新自然的美,其中有思想情感的表现。‎ D. 文章最后写孔子、老庄韩非子、墨子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论述生泰哲学家对美的不同认识。‎ ‎17. 请结合全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错采镂金”“芙蓉出水”这两种美。‎ ‎【答案】15. C 16. D ‎ ‎17. ①这两种美是我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存在于各个方面;②这两种美应该“相济有功”,相互统一;③“错采镂金”体现了艺术中的美,“芙蓉出水”体现了艺术中的真和善,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恰当的。‎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作者认为,‘初发芙蓉’……是一种比‘镂金错采’更高境界的美”错误,根据原文“从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阶段,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可知选项中的观点是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不是作者的观点,而且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将两种美比较高下。‎ 故选C。‎ ‎【1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论述生泰哲学家对美的不同认识”错误,根据原文“另一方面,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在对于这些实际艺术品的批判时,也就提供了关于美同真、善的关系的不同见解。如孔子批判其过分装饰,而要求教育的价值;老庄讲自然,根本否定艺术,要求放弃一切的美,归真返朴;韩非子讲法,认为美使人心动摇、浪漫,应该反对;墨子反对音乐,认为音乐引导统治阶级奢侈、不顾人民痛苦,认为美和善是相违反的”,可知文章最后写孔子、老庄、韩非子、墨子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论述这些观点提供了关于美同真、善的关系的不同见解。‎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题目要求结合全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错采镂金”“芙蓉出水”这两种美。解答此题,不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只需要结合全文谈谈对这两种美的认识即可。文章简单论述了“错采镂金”“芙蓉出水”这两种美,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错采镂金”,雕缋满眼,属于人工雕琢的美;“芙蓉出水”,自然可爱,属于天生丽质的美。同时,这两种美的理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艺术中的美和真、善的关系问题。“错采镂金”体现了艺术中的美,“芙蓉出水”体现了艺术中的真和善,片面强调美,就走向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向自然主义。这启示我们要平衡对待这两种美,这两种美应该“相济有功”,相互统一,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恰当、不合适的。‎ - 26 -‎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篇或文本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个段落,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就是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领袖为何缺位 丁东 谢泳 丁:这些年,不断有画家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从中年的陈丹青,到老年的吴冠中,他们的言论非常真诚,其他门类的文学艺术家很少见。巴金去世以后,文艺界很少有人再提“说真话”,我们习惯了做聪明人。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没有众望所归的文化领袖出现?‎ 谢:你提到文化领袖,我想起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说过,那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他说的巨人,和我理解的文化领袖,可能比较接近。他们在本身的专业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同时,保持一贯的社会关怀。他们的声望,不是依赖于体制安排的官职或变相的官职,而是来源于公众对他们文化成就的敬意和人格力量的认同。公众往往把他们当作某种精神的象征。‎ 丁:在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朱熹,承担过文化领袖的角色。他们追求仕进,却绝不依附于政治权力。政府行为正确时他可以支持,政府明显的失误,他也敢于批评。在20世纪上半叶结束以前,中国也是出现过一些文化领袖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先后都成为某一时期的文化领袖。他们在重大问题上有独立见解,敢说真话,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并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谢:近代中国,往往是政治家的主张左右了社会的文化导向。从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大体都是这样。胡适是民国时代中国知识界产生的一位文化领袖。政权易手,他已经离开大陆。但20世纪50年代,还是发起了对胡适的批判运动,在学术上、思想上肃清他的影响。这倒说明,我们没有低估他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说,到了50‎ - 26 -‎ ‎ 年代,纯粹的文化领袖已经缺位。‎ 丁: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出现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虽然还没有产生公认的文化领袖,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相当社会感召力的学者、艺术家,为民立言的作家,威望不低。如果假以时日,其中可能产生社会公认的文化领袖。可惜,历史进程不能假设。‎ 谢:文化领袖是自然形成的,不只需要本人的天赋和努力,公众认同还有一个时间过程。路遥知马力。光凭一件事、两件事,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 丁:我们处在新旧转换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文化的脚步相对滞后,恩格斯说的那种巨人还没出现,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以平庸为荣,小胜则喜,娱乐至上,玩世不恭,精神上其实很空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领袖难以产生,也不奇怪。文化领袖的长期缺位,有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精神的飘移,在复杂多变的格局中失去定力。‎ 谢:当今中国的政治家,已经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很想在文化建设上有所作为。不谈文化领袖吧,起码也想推出一批国内公众和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师级人物。然而不论是一流的科学家,还是一流的艺术家,都不是政治权力打造出来的,也不是金钱堆积起来的。政府给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以高规格礼遇不是坏事,但政治家应当知道行政力量的有限性。‎ 丁:文化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广阔的天地、自由的空间,需要法治和宪政环境的保证。虽然政治权力和金钱的力量不能打造公众认可的文化领袖,但政治宽容却是文化领袖产生和存在的空气和土壤。索尔仁尼琴可以算是俄岁斯的文化领袖吧,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普京时代才受到应有的尊重。‎ ‎(节选自《文化十日谈》丁东、谢泳著)‎ ‎18. 下列对文中“文化领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领袖有很高的专业成就,在重大问题上有独立见解,敢说真话。‎ B. 文化领袖的声望来源于公众的敬意和认同,与体制和官职毫无关系。‎ C. 文化领袖不反对正确的政府行为,也敢于批评政府明显的失误。‎ D. 文化领袖为民立言,被公众当作某种精神象征。‎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其他门类的文学艺术家相比,这些年画家对人文关怀的关注度更为显著。‎ B. 肃清胡适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影响的批判运动,影响了大陆纯粹的文化领袖的诞生。‎ C. 政府给予的高规格礼遇未必能打造出国内公众和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师级人物。‎ D. 索尔仁尼琴的背井离乡造成勃列日涅夫时代俄罗斯文化领袖的缺失。‎ ‎20. 请结合全文,概括由于哪些方面的因素致使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众望所归的文化领袖出现。‎ - 26 -‎ ‎【答案】18. B 19. D ‎ ‎20. ①文化人自身因素:文化人缺乏在重大问题上发表独立见解、敢说真话的勇气。②政治因素:政治家的主张左右了社会的文化导向,缺乏文化领袖产生和存在的政治宽容。③时间因素:公众认同的文化领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来验证。④时代因素: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相对滞后的时代背景难以产生文化领袖。‎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对重要概念的解读,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文中‘文化领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文化领袖”的内容,再与选项的信息进行比对。做这道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速找到信息源。‎ B项,“与体制和官职毫无关系”错误,根据原文“他们的声望,不是依赖于体制安排的官职或变相的官职”,可知“文化领袖”的声望不依赖于体制和官职,而不是“与体制和官职毫无关系”。‎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D项,“造成勃列日涅夫时代俄罗斯文化领袖的缺失”错误,根据原文“索尔仁尼琴可以算是俄罗斯的文化领袖吧,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普京时代才受到应有的尊重”,可知索尔仁尼琴不在俄罗斯,依旧可以算是俄罗斯的文化领袖,并不意味着勃列日涅夫时代俄罗斯没有文化领袖。‎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的信息筛选点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最后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 26 -‎ 题目要求结合全文,概括由于哪些方面的因素致使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众望所归的文化领袖出现。结合原文“巴金去世以后,文艺界很少有人再提‘说真话’,我们习惯了做聪明人”“在20世纪上半叶结束以前,中国也是出现过一些文化领袖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先后都成为某一时期的文化领袖。他们在重大问题上有独立见解,敢说真话,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并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可知巴金去世以后,当今文化人习惯了做聪明人,很少有人再提“说真话”,缺乏在重大问题上发表独立见解、敢说真话的勇气,难以成为“文化领袖”。根据原文“近代中国,往往是政治家的主张左右了社会的文化导向”,可知在当今时代,政治家的主张左右了社会的文化导向,不仅没有为“文化领袖”的产生提供营养丰富的沃土,还导致了缺乏文化领袖产生和存在的政治宽容的结果。结合原文“文化领袖是自然形成的,不只需要本人的天赋和努力,公众认同还有一个时间过程。路遥知马力。光凭一件事、两件事,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可以明确“文化领袖”的产生需要公众的认同,而这种认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来验证,短时间内,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根据原文“我们处在新旧转换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文化的脚步相对滞后,恩格斯说的那种巨人还没出现,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以平庸为荣,小胜则喜,娱乐至上,玩世不恭,精神上其实很空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领袖难以产生,也不奇怪”,可知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这样的时代背景很难产生“文化领袖”。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背景。绿叶是红花的背景,舞台布景是演员表演的背景,父母是我们人生成长的背景……‎ 对此,你有何体验和思考?‎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你最牛的背景,是今天的中国 每次拼命挤上大都市上下班高峰的地铁时,每次仰望城市里那居高不下的房价时,每次加完班回家拖着疲惫的身体瘫坐在公交车上时,总是禁不住想问,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这一代这么辛苦,要承担起这么多的重负?‎ - 26 -‎ 我知道曾有一个年轻人立志让中国人战胜饥饿,却一夜之间被人毁去了试验田里珍贵的秧苗,为此他伤心欲绝——这个人是袁隆平;我知道曾有一个年轻人,为了让中国的信息被世界看见,在北京一家家单位推销他的互联网产品,却到处被拒之门外——这个人是马云;我知道曾有一个年轻人,出身农村,两次高考落榜终于考上北大,后来为了生活不得不挣外快养家——这个人是俞敏洪。‎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可爱,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苦恼。其实从来没有哪一代人是轻松的,但却有那么一代人足够幸运,可以用自己的奋斗见证伟大——我们咬紧牙负重前行,是因为我们正是这被历史选中的一代。 ‎ 前不久网上一段评论很打动人:“80后如今已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年轻,也正老去,他们生时,祖国刚灿烂,他们长大了,祖国正辉煌。”不识庐山真面目,或许只缘身在此山中,从百年前被船坚炮利打开国门的屈辱,到后来陷入四分五裂内战不止的颠沛流离,再到建国后一穷二白勒紧裤腰带支援建设,无论是80后还是70后、90后、甚至00后,当把个人的成长放置在行进中的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就能体会到我们能身处这个时代节点的幸运和不易。‎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行进中的中国,给了你的底气。这份底气,藏在你眼中绽放的神采里;镌刻进你为生活打拼、为理想执着的自信里;映照在你的谈吐,你的胸襟、你的视野里。生长在这个时代,就像坐上了一辆快速向前的列车,它会带你到曾靠一己之力到达不了的远方。你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你的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与这个国家的发展繁荣紧密相连。‎ 当你了解了你的时代,了解了你的中国,也许就更不愿辜负历史的这个高光时刻。‎ 下一个五年、更多的五年,更多精彩的故事,将由你、我和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千千万万名中国人一起书写。还是那句,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要记住,你最牛的背景,是今天的中国。‎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这是一则以“背景”为话题的材料作文。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强调了我们的生活和“背景”密切相关。第二句话列举了三个不同含义的“背景”:①烘托主体事物的要素;②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③背后依仗的力量。当然省略号也在提示考生还有其他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背景”还有另外的含义:④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象,⑤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情况。第三句话则是提示考生可以写与“背景”有关的体验,也可以发表自己对“背景”的思考和看法。如果从更大范围来看,今天青年奋力前行背后依仗的力量是今日强大的中国,行进中的中国给了国人最大的底气。‎ 参考立意: ‎ ‎1、祖国是一个人最大的背景;‎ ‎2、借助背景,更要发挥自身的力量;‎ ‎3、再强大的人也需要背景的衬托;‎ ‎4、我们最牛的背景,是今天的中国。‎ 素材:‎ ‎1、孙中山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在南洋爪哇,有一位财产超过一千万的华侨富翁,有一天晚上,他在好友家聊天忘了回家的时间,在当时,按照当地法令规定,华人夜出,如果身边没有夜间通行证和夜灯,被荷兰巡捕查获,轻则罚款,重则坐牢,没有带这两样东西的华侨富翁着急了,后来他看到了旁边的一家日本娼寮,机智地想到了办法,他给了一名日本妓女一块钱,让她陪自己手拉手散步,终于顺利地回到了家。日本妓女虽然穷,但她的祖国却很强盛,所以她的国际地位高;这个华侨富翁虽然富,但他的祖国很落后,所以他连走路都没有自由。‎ ‎2、前不久,中国大使为了一家三口在瑞典的不幸遭遇挺身而出,质问瑞典警方,在网上受到了许多人的点赞,但也有一小撮中国人指责大使“小题大做”,在网络上形成了激烈的辩论,我忍不住也加入了战团。我想说:这不是“小题大做”!一百年前,那些受尽欺凌的中国人,是多么渴望这样的“小题大做”,只是那时候祖国母亲太过羸弱,没有能力保护她的儿女;如今,祖国母亲强大了,我们要用这一个个“小题大做”告诉别人,我们是龙的传人,请尊重我们!‎ - 26 -‎ ‎3、祖国母亲庇护着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华儿女也应该深爱自己的祖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就是爱国主义。爱国,其实很简单!在和平年代,尊法守法,是一种爱国;坚守岗位,是一种爱国;维护国家形象,是一种爱国;服从国家安排,也是一种爱国……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做!‎ ‎4、强大的祖国是对我们的馈赠,祖国的强大更需要我们的努力。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祖国的独立,我们要用汗水和努力去助力祖国的繁荣。每一件踏踏实实地工作,都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化为祖国前进路上的基石;每一次不分昼夜的上岗执勤,都是为社会创造稳定,化为萦绕四周的岁月静好;每一次路见不平的伸手,都是为社会提供正义,化为民族不屈的脊梁。‎ ‎5、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守护者,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教我们咿呀学语;是父母,手牵手教我们走路;是父母,养育我们成长。“父母是弓,孩子是箭”,弓将箭射出去后,就只能带着几分焦虑、几分期许看着它飞向它的目的地,从此子女身上便多了父母满怀的牵挂……父母把对儿女的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父母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深情、最无私的爱,我们怎能忘怀。‎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你最牛的背景,是今天的中国”紧扣材料,精准立意。文章先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这一代这么辛苦,要承担起这么多的重负?”,再列举袁隆平、马云和俞敏洪的事例,进行回答“我们咬紧牙负重前行,是因为我们正是这被历史选中的一代”,接着论述“你的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与这个国家的发展繁荣紧密相连”,最后再次点题,写“要记住,你最牛的背景,是今天的中国”,议论层层深入,有理有据,感染力强。‎ ‎【点睛】只有先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去写,且它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考场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容不得考生像平时练笔那样反复推敲,所以,必须迅速打开思路,快速准确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点。建议在文章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抵达材料内核,或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 ‎ ‎ - 26 -‎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