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0.5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语段综合含高考真题课件

  • 8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 语段综合 -3- 说明 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17、18、19三道题以组合题形式 出现,分别考查病句、词语使用、补写句子:全国卷Ⅰ中17题考查 病句、18题考查补写句子、19题考查词语使用;全国卷Ⅱ中17题 考查补写句子、18题考查词语使用、19题考查病句;全国卷Ⅲ中 17题考查词语使用、18题考查病句、19题考查补写句子。这三道 题在每套试卷中的先后次序并不固定,更多的还是根据所选语言材 料及试题前后顺序对学生答题的提示和影响来考虑的。组合题的 材料延续了2017年补写句子题选取语言材料的风格,三套试卷选取 的都是带有说明性、科普性、论述性的语言材料。 -4-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一、(2018全国Ⅰ·17~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 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 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 天、航程6 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 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 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    ,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 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 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 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    ,并可根据需要    地 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 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5-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 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 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 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 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6-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 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 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 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 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病的修改。A项,“经历了……的航次和……的 调查”中,“经历”与“调查”搭配不当。C项,“经历”与“航次” 搭配不当。D项,“执行”与“航次”搭配不当。 -7-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前文说“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后面 列举了大量的实验室名称。因此,横线处要填“大洋一号”像迷宫 一样,有许多实验室,让人迷路之类内容。A项,陈述的是实验室多, 像迷宫,陈述对象不对。B项,“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跟前文衔接 不畅。C项,根据语境,“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 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 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与“迷宫”相照应,且与“对不 熟悉的人而言”相互应和,故C项正确。D项,陈述的“分辨不出方 向”与后文不衔接。 -8-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再接再厉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在文段中辨析近义成语,语境是十 分重要的参考。第一处应为“应有尽有”,这里强调的是大洋一号 的“先进性”而不是其全面性。第二空用“一览无余”或“一目 了然”均可,两词都表示看得很清楚,没有什么遗漏。第三空,“轻而 易举”,表示不费力气,“易如反掌”形容简单容易。结合“抓取” 这一语境,用“轻而易举”更好。第四空,“东山再起”用来形容人 重新被重用。这里应该用“再接再厉”,与前面的“不断进步”衔 接更好。 -9- 二、(2018全国Ⅱ·17~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 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 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 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 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 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 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 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 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 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 创新,剧剧有新腔”。  -10- 尚小云、苟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 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 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 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 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 来。 -11-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一句的主语是“创 新”,C项和前面的叙述主体一致,上下文衔接更顺畅;C项是常式句, 简洁自然。A、B、D三项要么换了陈述对象,要么用被动句或添 加不必要的介词结构,破坏了句子的简明性和连贯性。 -12-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3-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寿终正寝”强调事物的 自然灭亡,“无疾而终”强调“终”的方式。语境指戏曲可能自然 消亡,所以应用“寿终正寝”。“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 泛传播。“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语境 强调的并非“一时”,应用“名垂青史”。“兼容并蓄”是指把内 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而“博采众长”更强调广泛 地采纳各家的长处,和梅兰芳艺术水平和艺术追求吻合得更好。 “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实际上并不理解。“按图索骥” 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语境只强调简单模仿,所以选 “照猫画虎”。 -14-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 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 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 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 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5-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的部分共两个分句。 第一分句中,“不是”的宾语中心语应是“创新”,画线句子中,“不 是”的宾语中心语却是“眼花缭乱”和“创新”,造成了句子结构 混乱,所以应在“眼花缭乱”前加上“令人”。第二分句的主语不 能是“戏曲的创新”,而应是“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的做法, 所以本句犯了“主语残缺”的毛病,应加代词“这样”。据此可判 定正确项是B项。 -16- 三、(2018全国Ⅲ·17~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   的迁 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 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 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对于动物究竟 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 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 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 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 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 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 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   地进行探究,我们 期待着更加   的故事出现。  -17-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18-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 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意思是声威和 气势非常大。根据后面的“盛举”可以判断此处侧重强调迁徙规 模之大,应选择“波澜壮阔”。“随波逐流”意思是随着波浪起伏, 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随遇而安”指能适 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此处重在突出动物迁移是有 明确路线的,并没有上升到立场的评判,所以选择“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此处强调科学家不停的探究, 应选用“全力以赴”。“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 品等)。“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爱听。此处强调希望科 学家能有新发现,所以应选“引人入胜”。 -19-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同时也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画线句子“通过……作为”属于句式杂糅,可改为“它们以海岸线 等作为参照”或“它们通过海岸线等参照物”。排除A项、D项。 “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析”,辨 别分析。此处强调动物能通过“助航设施”分清方向,没有“分析” 的意思。据此,可排除C项。所以,答案为B项。 -20-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就是说”即指下文是 上面描述的情况的抽象的概括,应该是结论性的话,年轻乌鸦的能 沿祖辈路线迁徙说明它们通过遗传获得了上一代的方向感,A项中 “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错误,可排除。B项,主语是“它们” 和后面的句子“它们天生就……”主语重复,可排除。D项,强调的 重点成了“上一代”,和原句想要强调的重点不同,可排除。 -21-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一、(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十月,一场秋雨。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 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 山舒缓,(    );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 中的手绢。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 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站在山 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来到山裙水 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     的素书。她婉约,曼 转,     ,不愠不喜,用     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      的境界。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 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 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 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 飘逸的精灵啊!  -22-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仿佛水墨画卷中清淡的留白 B.仿佛水墨画卷的清淡 C.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 D.似清淡的水墨画卷 答案 C  解析 依据“像秋日醉人的醇酒”的句式特点,“像”与“似”可对 应,排除A、B两项。根据文段意境与句式,“留白”更合适,所以选 C项。 -23-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 一场约会。 B.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 场约会。 C.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 同赴一场约会。 D.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 同赴一场约会。 D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定语语序不当, 应为“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滥用介词淹没主语,最恰当的修改 方法是删去“使”。综合这两处错误,D项修改最准确。 -24-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手不释卷 不卑不亢 峰回路转 百折千回 B.百读不厌 不骄不躁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C.手不释卷 不骄不躁 峰回路转 百折千回 D.百读不厌 不卑不亢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25- 答案 B   解析 “百读不厌”,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 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手不释卷”,书本不离 手,形容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不能修饰“素书”,排除A、C两 项。“不骄不躁”,指做了好的事情不要骄傲,事情未处理好不要 急躁;不骄傲,不急躁。“不卑不亢”,形容人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 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这里能与后面“不愠不喜”相 对应的只能是“不骄不躁”,排除D项。“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 荫,繁花耀眼的美景,也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峰回 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百转千回”,形容反复回旋 或进程曲折,也指经历了很多周折。“百折千回”,经过种种曲折 和迂回。将“柳暗花明”“百转千回”依次填入横线,也符合语境, 所以答案选B项。 -26- 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 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 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 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 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         。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 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 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27-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         ,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 传统中国学者        。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 有别出心裁的解释,(     );虽然对“主流”的儒家         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 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 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这种对于“边 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 语言学等领域中。  -28-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 国境之外,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B.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 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C.一方面固然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 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D.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 国境之外造成的,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答案 B   解析 画线句子有三处错误。第一处是句式杂糅,“由于……造成 的”,可以删掉“造成的”;第二处是语序不当,“而又被宋代划出 国境之外”应改为“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第三处是否定 不当,“免不了没有”改为“不免”。综合这几处错误,B项修改最 准确。 -29-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B.“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C.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D.而且“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答案 A   解析 根据前面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不仅”与句子主语的关系,前 后分句应该共用一个主语“他们”,所以排除B、D两项;这里用关 联词语“不仅……也”表并列关系,因此排除C项。 -30-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四分五裂 摩肩接踵 迥然不同 始终不渝 B.支离破碎 摩肩接踵 大相径庭 始终不渝 C.四分五裂 纷至沓来 迥然不同 一如既往 D.支离破碎 纷至沓来 大相径庭 一如既往 D  解析 “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四分五裂”,形 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修饰“记载”,用“支离破碎”合 适。“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摩肩接踵”, 形容人多拥挤。这里是指“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纷到来,并非人多 拥挤,用“纷至沓来”合适。“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迥然不同”语意太 重,而且二者之间并非完全不同。“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始终不渝”,指感情、态度、信仰自始至终不改变。这里修饰“研 究”,用“一如既往”合适。 -31- 三、(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内蒙古的一个农村插 队的付晓晓发现了周边古代遗址上散落的瓷器碎片。他结合学习 历史、去多地古代窑址考察,最终鉴定这些瓷片为古代宋元时期定 窑、钧窑、龙泉窑等生产的瓷片。付晓晓感叹,宋代是一个充满自 信和创造力的年代,宋瓷以温婉含蓄的釉色、        的 造型、美轮美奂的装饰艺术在市场上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藏家追 捧。  -32- “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瓷以釉色制胜,(    ),绝非世间丹青 妙手力所能及,其色在瓷画中可做天空、海洋;定窑瓷色白质薄,土 色如玉,色泽淡雅,纹饰秀美,在瓷画中用来做花瓣和衬景;龙泉窑其 瓷片在瓷画中用作绿色的青山、草原,仿佛       的人造 美玉。”付晓晓       地对各类瓷器的妙处        。“耀州窑的刻花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其瓷片可在贴画中做 树叶、草原;宋元时期的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之 间,釉层透明度高,光泽度强,其瓷片做天空、河流。”  -33-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学习历史,去多地古代窑址考察的方式,最终鉴定这些瓷片为 宋元时期定窑、钧窑、龙泉窑等生产的古代瓷片。 B.他结合学习历史、去多地古代窑址考察的方式,最终鉴定这些瓷 片为宋元时期定窑、钧窑、龙泉窑等生产的古代瓷片。 C.他学习历史,去多地古代窑址考察,最终鉴定这些瓷片为古代宋 元时期定窑、钧窑、龙泉窑等生产的瓷片。 D.他结合学习历史、去多地古代窑址考察的方式,最终鉴定这些瓷 片为古代宋元时期定窑、钧窑、龙泉窑等生产的瓷片。 答案 B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为宾语残缺,在“去多地古代窑址 考察”后面加上“的方式”;第二处为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把“古 代宋元时代”中的“古代”移到“生产的”后面。综合这两处错 误,B项修改最恰当。 -34-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色彩三分人力,七分天成,绚烂奇妙 B.绚烂奇妙,色彩七分天成,三分人力 C.色彩三分天成,七分人力,绚烂奇妙 D.绚烂奇妙,色彩三分人力,七分天成 D  解析 依据后面“绝非世间丹青妙手力所能及”一句,其施事对象 应该是“色彩”,所以“色彩七分天成,三分人力”或“色彩三分 人力,七分天成”应该在其前面,因此排除A、C两项;“三分人力,七 分天成”符合语言常规,排除B项。 -35-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风度翩翩 鬼斧神工 一五一十 侃侃而谈 B.风姿绰约 巧夺天工 如数家珍 娓娓道来 C.风度翩翩 巧夺天工 一五一十 娓娓道来 D.风姿绰约 鬼斧神工 如数家珍 侃侃而谈 -36- 答案 B   解析 “巧夺天工”,专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 高超。“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结合语境, 形容“人造美玉”应用“巧夺天工”,排除A、D两项。“如数家 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一五一十”, 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如数 家珍”和“一五一十”都可以表示讲得很清楚,但“如数家珍”着 眼于对内容的熟悉,“一五一十”着眼于讲得完整而且正确。语境 强调对“各类瓷器”熟悉,应用“如数家珍”,排除C项。“风姿绰 约”,形容气质优雅,体态柔美。“风度翩翩”,举止文雅优美。 “娓娓道来”,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指说话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将“风姿绰约”“巧夺天工”依次填入横 线,也符合语境,所以答案选B项。 -37- 四、(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 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 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 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 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 当头的棒喝,      ,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 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 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      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 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 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 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 便是桥面,(     )。  -38-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 全都立体、骨感得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 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 及被      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 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39-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 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 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 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 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第一句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时空真正的主人”, 排除。D项,第二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该放在第二句句 首,排除。 -40-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B.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C.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 D.滔滔流水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答案 A   解析 结合上一句,依据叙述应保持话题一致的原则,所填的句子应 该和“桥”有关,只有A、C两项符合,从而排除B、D两项;“脚下便 是滔滔流水”与上句“桥侧便是万丈深渊”句式一致,排除C项。 -41-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牵强附会 B.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 C.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D.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42- 答案 C  解析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 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根据语境,应用“醍醐灌顶”,排除B、 D两项。“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 极近。“唾手可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文中强调距离近, 可以接触到,应用“触手可及”,排除A项。“千钧一发”,原意是 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 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含贬义。 “穿凿附会”,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或把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 一起进行解释。将“千钧一发”“牵强附会”依次填入横线,也符 合语境,所以选C项。 -43- 五、(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修路,对山水而言,破石动土,刀砍斧凿,撕裂植被是不可避免的。 路,就像一条长长的沟壑,切割在山水之间。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 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但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 岭,而且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京承高速,就是其中一条梦境般 的路。不但看不出丝毫的撕裂痕迹,反而使人感到,这山水,这路,原 本就是      的一体。这一切,是修路人用智慧、汗水营造 出来的。这山山岭岭,这广袤的野地,虽无言则有心,记着他们的       ,记着他们的流血与牺牲。这延伸路面,这些令人心惊的高山隧 道,令人      。何谓劳动?就是用一颗热血的心,一双勤劳 的手,创造出人间奇迹的行为。  -44- 路旁燃烧的那一排排火炬树,把山野和路面映照得格外鲜艳,使 之生机盎然。这,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而那些曾经盛开的波斯菊, 刚刚谢去,有些花朵仍坚持在枝头。还有野山菊,热热闹闹开得正 盛,(    ),是专门用来表彰种植它们的那些修路者的。尤其是 金山岭下的那些野山菊,一丛丛、一片片地微笑在那里,仿佛与巍 峨长城有个约定似的。它们遥相呼应,      。这,也是修 路人留下的佳作。  -45-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虽然是粗暴的、 枯燥的穿山越岭,但却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B.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 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C.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 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D.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尽管是 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也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答案 B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 品”属于前后脱节,应改为“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第二处属于 关联词语不当,这里没有递进关系,只有并列关系,因此应把“不但 是……而且是”改为“不再是……而是”。综合这两处错误,B项修改 最恰当。 -46-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 B.这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 C.像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 D.像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 D  解析 根据前后语意,这里用的是比喻修辞,因此排除A、B两项;“摆 出”的施事者应该是“晚秋”,排除C项。 -47-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 B.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 C.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 D.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 -48- 答案 B  解析 “天造地设”,意思是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 必再加工。“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这里用 “鬼斧神工”不合适,适用对象有误,排除A、C两项。“风餐露 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筚路蓝缕”,意思是说驾着 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这里没有创 业艰苦之意,用“风餐露宿”合适。“叹为观止”,现多赞叹所见 事物已好到极点。“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这 里体现了“赞叹、赞美”的意思,用“叹为观止”合适,排除D项。 “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也指互相之间明 白或共同认可一件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断。“心有灵犀”,比喻恋 爱着的男女心心相印,泛指彼此心意相通。将“心照不宣”填入横 线,也符合语境,所以答案选B项。 -49- 六、(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还没 安排好王室的继承大事就撒手人寰了,留下王子们       。 王子猛被贵族大臣拥戴登上王位,号称周悼王,一向受宠的王子朝 攻击并杀了他,自立为王。4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 敬王。王子朝见       ,就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 国而去,(    ),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左传·昭公二 十六年》记录:“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 周之典籍以奔楚。”  -50- 因为手中拥有象征周朝王权的典籍,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 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 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刺杀了 王子朝。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 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从此,这批价值连城的典籍        ,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  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2 500年来,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 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      。王子朝“奔楚”到达的是西 鄂,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王子朝的冢是否还在,失踪的典籍会不 会随他一起深藏在这一带?  -51-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动干戈 明日黄花 无影无踪 无人问津 B.同室操戈 大势已去 无影无踪 无人问津 C.大动干戈 明日黄花 杳无音信 门可罗雀 D.同室操戈 大势已去 杳无音信 门可罗雀 -52- 答案 B   解析 “大动干戈”,原指发动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 地做事。“同室操戈”,一家人动起刀枪来,比喻内部相斗。由 “留下王子们”可知应用“同室操戈”。“明日黄花”,比喻已失 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大势已去”,整个 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根据文中“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 敬王”,尤其是“王子朝见”中的“见”字,暗示了局势的不可逆 转,故应选择“大势已去”。“无影无踪”,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 向。“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根据语境“留下了中国文化史 上的未解之谜”,应选择“无影无踪”。“无人问津”,比喻没有 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门可罗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根据语境“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 可知,应用“无人问津”。 -53-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随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外,还有周王室图书档 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B.随行者中除了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外,还有召、毛、 尹、南宫四大贵族 C.随行者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更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 官员和学者 D.随行者中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还有召、毛、尹、 南宫四大贵族 -54- 答案 A  解析 B项,括号后的“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承接此项不 合适,因为老子属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而不属 于“四大贵族”;C项,由括号后的“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 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可知“召、毛、尹、南宫” 地位远高于“周王室图书档案的官员和学者”,故C项不当;D项,颠 倒了“官员和学者”及“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的地位关 系,与文本语境不合。 -55-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认为自己仍然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 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B.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多次派使者 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C.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 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继位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D.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适合正统的继位,多次派使者 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答案 B   解析 A项,“王子朝认为自己仍然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语序不 当,应将“仍然”移至“认为”前面,且此句句式杂糅;C项,“王子朝仍然认 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成分赘余,应删掉“的继位正 统”;D项,“适合正统的继位”搭配不当,可改为“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 符合正统的周王(人选)”。 -56- 七、(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 和共同记忆,每逢高考都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一个 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们的回忆文章,几乎      地 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比如,“因为 没有太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 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      考”,“踏进考场的那 一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 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  -57- (    ),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      或者痛苦煎熬 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这些 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证明实行了四十一年 的高考制度,甚至与之配套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 成想象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压。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的 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式。更关键的是高考改 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 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依然       。  -58- 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 与公平。但无论高考考试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 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能增强、不能削 弱。在审慎、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 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 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59-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无一例外 循规蹈矩 刻骨铭心 如出一辙 B.众口一词 循规蹈矩 肝肠寸断 大同小异 C.无一例外 按部就班 刻骨铭心 大同小异 D.众口一词 按部就班 肝肠寸断 如出一辙 -60- 答案 C  解析 “无一例外”,没有一件可以除外,没有可以排除在外的。 “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两个成语均适合语境。 “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 通。“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根据语境 “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可知,应选“按部就班”。 “刻骨铭心”,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肝肠寸断”,形容非常 悲痛。根据“痛苦煎熬的回忆”可知,语境陈述的是一种记忆,故 应用“刻骨铭心”。“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如出一辙”,形容事情非常相像。根据“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 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依 然”中“稳健和连续”“也依然”的提示,应用“大同小异”。 -61-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值得回忆 B.并非每个人的高中和高考时刻,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C.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 D.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 -62- D  解析 A项,不仅语气突兀,而且“都值得回忆”与上段文末的“考 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 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所体现出来的淡定从容语 境不相吻合,与后文的“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 定回忆”相抵触;B项,“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与“痛苦煎熬 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格格 不入,与“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矛 盾;C项,“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与 前后语境陈述内容脱节。故答案选D项。 -63-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 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B.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 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C.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 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行稳致远、扬长补短。 D.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迎考,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 自知,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答案 B   解析 A项,“保持”“心灵”搭配不当,应为“保持心灵的平静”;C 项,“行稳致远、扬长避短”语序不当,应为“扬长避短、行稳致 远”;D项,“佛系迎考”与“苦不自知”错位,不合逻辑,应颠倒两者 次序。 -64- 八、(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图书出版界普遍认为,童书出版目前已进入“蓝海时代”。原因       ,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教育和儿童阅读投入的日趋重 视,为童书市场的扩容提供了强大支撑。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 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803.2亿元,其中童书占整个图书零售市 场的码洋比达到24.64%,未来或仍会继续上升。  不过,市场繁荣之下,危机和问题也同样突出。跟风出版、“伪书” 横行、盗版猖獗。反映到前端创作,则是      和追求眼前 利益明显。童书“早熟”,创作者理念存在偏差,甚至个别童书堪称 “有毒”,这些都不容忽视。  为童书市场的乱象和问题开出药方,像加强版权保护力度,建设 更完善的创作激励体系,呼吁改革创作理念等,都有必要。但一些 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未必被重视,或需要有更严肃的体认。 -65- 比如,童书创作、推广的功利性,固然有着市场的利益驱动,但也 与大环境下功利化的教育观念直接相关。用专业人士的话说,无论 是创作者、出版者乃至推广者,都把童书当成包治百病的功能性饮 料。在这种思维和出发点主导下的童书创作与出版,其结果可想而 知。事实上,童书的创作理念,以及社会如何定义童书的作用,都与 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如果教育本身充满功利,那么寄望童书市场能 够自我“纯洁”起来的设想,则无异于      。  童书创作和童书出版的生态,(     ),而是一个社会版权保 护水平、教育思维、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形塑的产物。明晰 这一点就可知,要改变童书市场鱼龙混杂、原创不足、       的局面,不仅需要创作者和市场的努力,更是社会多方面共同演进 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66-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言而喻 滥竽充数 缘木求鱼 急功近利 B.不言而喻 鱼龙混杂 南辕北辙 见利忘义 C.显而易见 滥竽充数 南辕北辙 见利忘义 D.显而易见 鱼龙混杂 缘木求鱼 急功近利 -67- 答案 A  解析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 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由语境中“童书出版目前已进入‘蓝 海时代’”及后面的“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教育和儿童 阅读投入的日趋重视”两大原因,可看出句中缺少“极容易看清楚” 的语境支撑,故应用“不言而喻”。“滥竽充数”,借指没有真正的 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根据语境“‘伪书’横行、 盗版猖獗”的提示,应用“滥竽充数”。“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 目的正好相反。“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 目的。由语境“如果教育本身充满功利,那么寄望童书市场能够自 我‘纯洁’起来的设想”可知,语境陈述的是“自我纯洁”的目的 与功利本身相互矛盾,故应用“缘木求鱼”。“急功近利”,急于求 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忘掉道 义。由语境“功利性”判断,可知应用“急功近利”。 -68-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为童书市场的乱象和问题开出药方,像提高版权保护力度,建立 更完善的创作激励体系,呼吁改变创作理念等,都有必要。 B.为童书市场的乱象和问题开出药方,像加强版权保护,建立更完 善的创作激励体系,呼吁改变创作理念等,都有必要。 C.为童书市场的乱象和问题开出药方,像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建造 更完善的创作激励体系,呼吁改变创作理念等,都有必要。 D.为童书市场的乱象和问题开出药方,像加强版权保护,建立更完 善的创作激励体系,呼吁改善创作理念等,都有必要。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均属于搭配不当。A项,“提高版权保护力度” 应改为“加大版权保护力度”;C项,“建造……体系”应改为“建 立……体系”;D项,“改善创作理念”应改为“改变创作理念”。 -69-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来就不是一种因素决定的 B.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景观 C.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行为 D.是一种必须兼顾社会利益的商业活动 答案 B   解析 由括号后面的“而是……”可知,此句为“……不是……而 是……”句式,可排除C、D两项。由“共同形塑的产物”可知,应 填对应的一种名词,由此可排除A项。 -70- 九、(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自微信开启“三天朋友圈可见”功能后,有朋友用实际行动支持着 这一功能——把自己三天之前的生活动态隐藏起来,只向外界展示 最近三天的内容。 社会学里有“自我呈现”的理论:人们在社交网络里希望展现的自 我和真实的自我不同。换个角度,      去想:我有自己的 隐私,不想透露给别人太多个人信息。  换言之,“展示”本身很复杂,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维度的呈现方式: 有人      ,喜欢炫示自己,或者的确有一些值得炫示的资 本,或财富或才华,或者是高颜值和曼妙的身材,哪怕是在网上插科 打诨的能力,都会被一些人当成展现自身魅力的渠道,而朋友圈自 然就是最好的展示窗口。  -71- 但对更多人来说,(     ),或出于现实的考虑,或与低调的 性格有关,他们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生活更真实和全面的信息。 他们会认为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 生活里的苦乐悲欣,其他人只是“外人”。他们设置“三天可见”是一 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合情合理,      。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 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因 此,“三天朋友圈可见”的本质是在网络和现实生活趋于合流的前提 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毕竟,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 的“模特”,成为并未深交的“朋友”      的对象。  -72-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身临其境 意气飞扬 毋庸置疑 津津乐道 B.身临其境 志得意满 毋庸置疑 评头论足 C.设身处地 意气飞扬 无可厚非 评头论足 D.设身处地 志得意满 无可厚非 津津乐道 -73- 答案 C  解析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 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根据语境中“换个角度”的提示,可知 应用“设身处地”。“意气飞扬”,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志得意满”,志向实现,心满意足。由语境中“喜欢炫示自己” 等词语,可判定应选“意气飞扬”。“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 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根本 没有怀疑的余地。由语境中“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合情合理” 可判定,应选“无可厚非”。“评头论足”,泛指对人或事物随便 议论,百般挑剔。“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由语境中“几 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成为……的对象” 可以判定,应为“评头论足”。 -74-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生活本身并无太多值得炫示之处 B.生活本来就是精彩纷呈、令人心动的 C.生活原本就没有值得炫示的东西 D.生活本身就充满着神秘色彩,引诱人一窥究竟 答案 A 解析 第三段内容主要讲有人喜欢炫示自己,或有值得炫示的资本, 第四段以转折开头,所补写的句子内容应与第三段相反,所以B项错 误。C项所说太过绝对,且与后文“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 生活里的苦乐悲欣”相矛盾。D项与第四段语境不符,与“三天朋 友圈可见”不相关。 -75-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 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B.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 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C.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 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D.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 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D  解析 A项,“纳入”“生活”搭配不当;B项,“社交网络”与“年轻 人”主客颠倒,应为“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C 项,“社交网络”与“年轻人”主客颠倒,“表现出”“局面”搭配 不当。 -76- 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 令人      。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地思考 却有      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 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 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 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 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 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 会美观得体。  -77-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 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 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 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 本条件,唯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 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       ,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78-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B.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C.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D.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79- 答案 B   解析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 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 语境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 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 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 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 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应选“千篇一律”。“一哄 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 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 应用“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 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 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 可知,应用“脱颖而出”。 -80-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 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 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 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行政成本、人才资源 的极大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 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 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 片面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 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81- 答案 C   解析 A项,“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B项,最后一个分句 “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缺少谓语,成为一个短 语;D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 句式杂糅。 -82-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 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 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 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一环重要的引才政策,也是评价 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D.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 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答案 A  解析 B项,“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与“能否”“是 否”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C项,“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 好”与“一环重要的引才政策”搭配不当;D项,“用得好”与“留 得住”语序不当,应调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