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 M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情节作用题的
“
四指向+一读者
”
答题模式
1
.
指向情节
——
引出另一情节
,
使情节波澜起伏
;
制造悬念
,
埋下伏笔
;
照应前文
,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
2
.
指向人物
——
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思想变化。
3
.
指向环境
——
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4
.
指向主题
——
点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
5
.
联系读者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深思。
考点诠释
小说情节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
,
在一条或几条情节线索的引领下展现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具体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是构成小说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影响小说情节发展的主因。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1]
(2019
·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模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罗霄山
徐向林
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巷战。
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一双双惊恐、焦虑的眼睛,将目光投向山脚下的田野和村庄。
罗霄山海拔并不高,山势呈环状绵延,恰好将山村环揽在怀中。这也导致小山村的偏远和交通不便,但也正因为罗霄山的拱卫,当大山外面的世界硝烟四起时,小山村的村民们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贫,却也安宁。
两天前,一支在淮海战役中被击溃的国民党残军,慌不择路地窜进了罗霄山下的小山村。他们还没来得及喘气,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某部独立营就追击而至,将山村团团围住,他们的战斗目标是歼灭这支残军。
国民党残军退无可退,他们是国民党军嫡系部队,没人敢提投降二字,他们只得困兽犹斗、拼死相抗。
双方的短兵相接打得很艰苦,丁营长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负责正面主攻的二连长老于急红了眼,他请示丁营长:
“
咱们用迫击炮轰他娘的。
”
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
“
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
“
那咋办?
”
老于不断摩拳擦掌,劲儿却没地方使。
“
村子西面有个开阔地,咱们开个口子,放他们出来,再伺机歼灭。
”
丁营长说。
口子一开,占据村子的国民党残军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往开阔地带跑。他们刚出村子,二连长老于就率部堵住了村口,封住了残军的退路。
战斗再度打响。残军被前后夹击,双方都明白,暴露在开阔地上的这支残军,已成了刀俎下的鱼肉,被歼灭是迟早的事。
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如果继续打下去,这六头山羊将一个活口也不会剩下。山羊窜出来后,丁营长立即下令停火。他亲自拿着扩音喇叭,对国民党残军喊话:
“
为了老乡们的山羊,我们可以放你们一马,你们自己选个方向逃跑。谁要是开枪打死或打伤一头山羊,我对你们绝不会手软,要你们以血偿血!
”
残军的几个军官经过一番商量,他们提出了条件:往罗霄山上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跑出了罗霄山,解放军仍会对他们穷追猛打,而跑进山林茂密的罗霄山,兴许还有一条活路。
丁营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老于不甘心地说:
“
让他们逃上山,几乎就没有歼灭的可能了。
”
但丁营长没理会他,他命令已下,就不能再更改。
国民党残军开始往山上跑,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
刚爬到半山腰的国民党残军,竟然纷纷掉了头,又往山下跑。到了山脚下,他们向解放军举起了白旗,正式投降。
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上封堵了上山的路。有人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
领着国民党残军投降的,是一个团长。他长叹了一口气,对丁营长说:
“
没想到你们这么得民心,在这个偏远的穷山村,村民们都支持你们。
”
丁营长心里明白,这个山村,过去从来没有红色部队进驻过,村民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发性的。
若干年后,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山羊养殖致富村,村里盖起了许多小别墅,连城里人都经常开车过来度假。
这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村史纪念室,他在罗霄山解放战役的展板前久久伫立。讲解员告诉他:
“
当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
”
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点赞。
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因为,他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
一、文本梳理
1
.
情节梳理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
。
理清小说情节:
①开端:
②发展:
③高潮:
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故事
解放军追击国民党残军至罗霄山下。
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本来预计三个小时的战斗却
僵持下去没有结果。
就在双方进行最后决战的时刻,阵地中出现了百姓
的六头羊。
④
结局:
⑤尾声:
解放军准备放国民党残军上罗霄山时,却被百姓堵
住,残军只好投降。
若干年后,一次展览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意味深
长地看着当年的资料展。
2
.结构导图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
①
小说第
②
自然段写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这为后文村民们封堵上山的路并用石头猛砸败逃的国民党残军埋下伏笔。
(
)
②
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是因为罗霄山的百姓没有提供有力支援。
(
)
√
×
没打下
来是因为国民党残军
“
是国民党军嫡
系部队,没人敢提投降
二字,他们只得困兽犹斗、拼死相抗
”
。
③
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解放军丁营长、于连长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真实可敬。
(
)
④
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致富村,巧妙地呼应了前文战斗过程中解放军保护六头山羊这一情节。
(
)
√
√
答案:①
罗霄山的偏僻和交通不便易于躲藏
;②
解放军不用炮击
,
表现了对百姓的关心
,
百姓会拥护解放军
;③
解放军保护百姓的羊群
,
百姓也会帮助解放军
。
答案:①
包围了村庄中的国民党残军
,
却不能开炮
;②将残军放至开阔地歼灭,却出现了羊;③残军逃至罗霄山,却遭到村民猛砸,只得回到山脚下投降。
小说结尾写白发苍苍的老人参观村史纪念室,这一情节是否多余
?
请谈谈你的理解
。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
第
1
步:理清中心情节
从内容看,小说叙述了
的故事。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追击国民党残
军的战斗中保护百姓财产、深得百姓拥护
第
2
步:思考具体描写
结尾这一情节,写的是
。这一情节符合生活实际,能有力地表现小说主题。
若干年后的一次展览,一老者
对当
年做法的评价,而老者就是当年的国民党残军团长
第
3
步:
“
四指向+一联系
”
析作用
指向情节
小说结尾增加了展览会上白发老者的观展情节,
,使故事更完整。
指向人物
展览会上的观展老者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团长,
。
指向主题
小说让当年战争的参与者对当时的做法
“
点赞
”
,
。
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情节安排巧妙,颇具匠心
升华了爱护百姓、热爱和平这一主旨
[
规范作答
]
不多余
。①白发老人成为村民致富的见证者,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点出老人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团长,情节安排巧妙,颇具匠心。③升华了爱护百姓、热爱和平这一主旨。
指向环境
——
联系读者
小说结尾这一奇峰突起的情节,既
,也给读者一种阅读的惊喜。
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
评分细则
]
首先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表明态度
;
然后从情节
、
人物
、
主题
、
读者等角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没有观点扣
2
分。观点正确,每一个角度
2
分。
答案:
(
示例一
)
这一情节有重要作用
。①从情节本身看,这一情节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激烈的战斗停下来,并让国民党残军在罗霄山遇到百姓的阻击,最终促其明白自己不得民心,不得不投降;②从人物形象看,更有利于塑造解放军官兵保护百姓财产、维护百姓利益的形象;③从主题看,凸显了小说的主题,使爱护百姓、热爱和平这一主旨更鲜明。
(
示例二
)
同意这种说法
,
这一情节其实没有必要
。①从情节看,前文已表现了解放军对百姓财产的爱护,没有对躲藏在村子里的敌军进行炮击,此处再写,多余;②从故事的曲折性看,即使没有羊群的出现,在开阔地带没有被击毙的敌军也会向罗霄山方向逃跑,也能与下文遭到百姓的阻击相衔接,且更真实,具有戏剧性;③从读者角度看,没有羊群的出现可能更真实,这样写反而有损故事的真实性。
小说情节手法的答题思路
1
.
情节的叙事角度
——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
如第一人称
、
第二人称
、
第三人称及其各自的表达效果
。
2
.
情节叙述的顺序
——
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等。
3
.
情节结构的安排
——
线索
(
明线、暗线
)
、伏笔、铺垫、突转、巧合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
.
开头结尾的安排
——
悬念开头、写景开头、欧
·
亨利式结尾等等的特点及作用。
情节手法分析的
“
三步骤
”
——
指明手法+具体分析+效果作用。
考点诠释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
、
脉络清晰
、
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
,
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如叙述顺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铺垫渲染、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2]
(
2019
·
河南省安阳市二模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红高粱
(
节选
)
莫言
①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
“
立住吧。
”
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
“
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
“
走,干儿。
”
②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③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
——
日本来了
——
同胞们准备好
——
开始开炮
——
④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性的退化。
⑤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⑥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
“
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
”
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
“
走吧,儿子!
”
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⑦
拐进高粱地后,雾更显凝滞,质量加大,流动感少,在人的身体与人负载的物体碰撞高粱秸秆后,随着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我父亲仰脸时,一滴大水珠准确地打进他的嘴里。父亲看到舒缓的雾团里,晃动着高粱沉甸甸的头颅。高粱沾满了露水的柔韧叶片,锯着父亲的衣衫和面颊。高粱晃动激起的小风在父亲头顶上短促出击,墨水河的流水声愈来愈响。
(
有删改
)
【
注
】
本文选自其长篇小说
《
红高粱
》
的第一部分,文中的余占鳌就是
“
我父亲
”
的生父。
一、文本梳理
1
.
这篇小说是长篇节选
,
共
7
段
。请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第①自然段的内容是:
第②自然段的内容是:
第③自然段的内容是:
奶奶送
14
岁的父亲随余司令参军。
父亲参军离别时的情景,大雾弥漫,父
亲胆怯地跟随着余司令离开。
若干年后,懵懂无知的
“
我
”
在父亲
的坟前放羊的情景。
第④自然段的内容是:
第⑤自然段的内容是:
第⑥自然段的内容是:
第⑦自然段的内容是:
“
我
”
对高密东北乡的情感和认知,以
及父辈们在这片热土上的壮烈斗争。
父亲跟随余司令行走在茂密的高粱地里
的情景和感受。
七天后,父亲的队伍与日军进行了惨烈
的搏斗,牺牲
300
余人。
父亲跟随余司令拐进高粱地后行军的情景
2
.
请以时间为顺序
,
重新为七个自然段排序
。
顺序为:
①②⑤⑦⑥③④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
①
小说以余司令带领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过程为故事线索,表现了父亲在战争中的成长。
(
)
②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余占鳌是名满天下的抗日英雄,而在这场战斗中,有三百多个乡亲牺牲了。
(
)
③
广袤美丽、饱浸着鲜血的高粱地,是爱恨情愁的故事展开的背景,同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红高粱,也是高密东北乡父老乡亲的化身。
(
)
√
√
√
④
这篇小说中情节散漫,人物形象模糊,过多的环境描写虽给人以迷幻的色彩,但晦涩难懂。
(
)
×
“
晦涩难懂
”
错误
。
答案: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把奶奶比作愈离愈远的岸
,
写出了少年对母亲的依依不舍
。把雾比作汹涌的海水,既点明了农民队伍清晨行军的环境,也暗示了父亲内心的不安。把余司令比作船舷,写出了
“
我父亲
”
对余司令的崇仰和在他身边所获得的安全感。全句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离开母亲,走向战场的真切感受,使行军画面更有感染力。
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请从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方面,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
第
1
步:明确叙事角度
小说开头以
“
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
开始叙事,中间又有
“
我终于悟到
”
等语,可知小说的叙述视角是
“
”
。在写战后的惨烈场景时,又采用了
的叙事手法,便于议论抒情。
第一人称
“
第三人称
”
全视角
第
2
步:理清叙事顺序
这篇小说在叙事上,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采用的是
”
,给人以时空交错之感。
心理时间顺序
第
3
步:采用
“
三步骤
”
法答题
明确手法
具体分析+效果作用
叙事
角度
第一人称和第
三人称相结合
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
“
我
”
是故事的
,这样写真实。战争的场景和感受以第
人称写,有亲历者真切直接的见闻感受,便于
。
旁观者
三
展开抒怀和评论
明确手法
具体分析+效果作用
叙事
时间
跨时空错接,
重心理描写
把不同时间点的故事剪切在一个画面里,将
结合成家族的整体故事。时空的错接,形成了故事的陌生化,调动了读者的
。
祖孙三代的经历
阅读兴趣
[
规范作答
]
①
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但是事件的亲历者却是
“
我父亲
”
,
“
我
”
是故事的旁观者,这样既有亲历者真切直接的见闻感受,又便于展开抒情和评论。
(
即同时运用了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双重叙事视角,在亲历记录、评述间自由切换。
)②
小说的时间顺序被完全打乱,把不同时间点的故事剪切在一个画面里:其中有
“
我父亲
”
生父余司令带领农民对抗日军的战斗,
“
我父亲
”
那时的行军见闻,
“
我
”
现在对高密的感受等,将祖孙三代的经历结合成家族的整体故事。大幅度的时空跳跃,形成了故事的陌生化,吸引读者。
(
即叙事上采用心理时间,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
[
评分细则
]
叙事角度和叙事顺序正确
,
2
分
;能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2
分;能从时空交错的手法分析叙事顺序的好处
2
分。
答案:
小说注重心理描写
,
尤其是父亲的味觉感受
,
这些描写细腻真实地展示了父亲的内心世界
:
对奶奶的依恋
、
对故乡高粱地的熟悉和热爱
,
对战场上血腥气息的真实体验
。
增强了小说的场景感,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答案:
小说没有直接描写余占鳌司令的队伍与日本侵略军激战的情况
,
而是写战后
300
多名乡亲牺牲的惨状和余占鳌司令面对准备争吃尸体的野狗的愤怒
,
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牺牲的巨大
。这样写更真实,更能撼动人心,揭示战争的罪恶,也能让读者展开联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半斤星星
津子围
一个叫大壮的男人,佝偻在住院部水房的角落里,抽泣的肩膀在阴雨的夜色里一抖一抖的。
“
28
号床家属
……
28
号床家属!
”
大壮应了一声,他摸索着打开水龙头,快速洗了一把脸。
走廊深处,胖胖的护士站在日光灯管下。
“
你女儿说话了,她想见你。
”
大壮跑过去,护士侧着身子,打开病房门。
“
喊你几遍啦?磨磨蹭蹭,真是的!
”
大壮献媚地对护士笑了一下,几步就跨到了女儿床前。
“
爸爸来了,文倩,爸爸在这儿。
”
女儿吃力地张着嘴:
“
我
……
我想要半斤星
……
星。
”
大壮握着女儿的手,先是愣了一下,接着不停地点头。女儿昏迷三天了,她终于说话了。
“
好,好。
”
大壮说。
女儿苍白而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努力微笑着。
雨是后半夜停的。大壮坐在医院二楼平台上看星空,没有繁星满天,可还是看到了闪烁的稀疏星辰。大壮知道,他没本事飞到天上去摘星星,心里还是暗自期待奇迹,他小声祈祷着:只要满足女儿的要求,让我承受什么我都愿意。
自从女儿的病被确诊,大壮就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煎熬,他想尽了所有办法,不惜一切代价,还是没有阻止女儿病情恶化的步伐,他内疚、自责,甚至痛恨自己,本来他可以阻止女儿降生的,当初,他随地质队进入山区,闯入那个女人的世界,她就告诉了她的家族病史,他不应该让女儿接着承受这种痛苦。女儿母亲的孤坟就寂寞在小兴安岭深处的一片落叶松林里。当然,大壮也咨询过专家,那种病的遗传概率并不高,为什么女儿发病比她母亲还早呢?会不会还有别的原因,特别是家里的装修。住进新楼房不到一年,女儿开始频繁地发热、身上出现片片瘀斑,浑身无力,脸色惨白
……
他查了很多资料,知道装修后的空气中含苯和甲醛,那些东西无影无踪,涂料、油漆、墙纸、地毯、家具都是嫌犯,鬼知道它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很多时候,好的愿望未必换来好的结果,本想给女儿一个舒适豪华的环境,可惜女儿住了不到一年,那个房子就空空荡荡了。
自从女儿说了愿望之后,她又处于半昏迷状态。更多的夜晚,大壮他都是在阳台上度过的,无论阴晴,他都默默地向无边无际的苍穹祈祷。
大壮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奇迹真的出现了:就在那个雾蒙蒙的深夜,一道火光
……
不,或者叫电光从他眼前划过,接着就是轰隆一声闷响,定下神儿之后,大壮发现庭院后的建筑工地升腾起烟尘。是流星、流星的陨石?难道自己祈求的愿望实现了?上苍真的送给自己半斤星星。
大壮从医院里跑出来,他跨过围栏、掀开挡土广告布,钻进了建筑工地。大壮用便携式手电筒四处搜寻,一直到天色微明,大壮才发现沙土堆上的环状撞击痕迹。大壮本以为那个陨落的星石会入地很深,不想,天大亮时,他已经挖到了那个烧糊了土豆一般的圆石。
“
文倩,星星,你要的星星,爸爸给你拿到了!
”
好一会儿,女儿才吃力地睁开眼睛:
“
这是什么?
”
“
星星啊,天上的星星。你不是管我要半斤星星的吗?
”
“
你
……
摘的?
”
“
怎么可能,爸爸也不会飞,爸爸每天都向星空祈祷,奇迹就出现了,星星就落了下来。
”
“
我跟你
……
要星星了吗?
”
“
是啊,你向我要半斤星星,虽然爸爸还没称量,差不多,这个陨星足有半斤了。
”
女儿转过头去。
大壮拉着女儿的手,女儿还是不肯看他,大壮站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扳过女儿单薄的肩膀,女儿已经满眼泪水。
“
爸
……
我糊涂时说话,你不要听
……”
“
你没糊涂,爸爸知道你没糊涂。
”
“
爸
……
真的
……
难为你了!
”
“
没事的,你想要什么,上天入地爸爸都给你想办法
……”
“
谢谢
……
爸爸。
”
女儿轻声喃喃。
“
不谢,我不是爸爸吗
……”
大壮说着,鼻子酸得厉害。
一个月后,女儿怀抱着陨石离世。
安葬了女儿之后,大壮关在家里整理女儿的遗物,他发现写字板上还残留着女儿的笔记:
“
黑星星,我想吃黑星星。
”
黑星星?大壮懵住了,他立即上网查阅,黑星星原来是龙葵,一种植物果实,每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黑姑娘,黑天天,野辣椒,乌疔草,地葫草
……
而东北小兴安地区叫黑星星
……
大壮的眼睛立即被泪水模糊起来,眼前出现了小兴安岭那片浓绿的树林
——
女儿当时是清醒的,向他要的半斤星星,一定是黑星星!
(
选自
《
小说选刊
》2018
年第
10
期
)
一、整体读文:
梳理结构思路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这是一篇写
的小说。根据故事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
开头至
“
努力微笑着
”
)
故事开端:
。
第二部分
(
从
“
雨是后半夜停的
”
至
“
他都默默地向无边无际的苍穹祈祷
”
)
故事发展:
。
父爱故事
昏迷三天的女儿突然开口说要
“
半斤星星
”
交代大壮女儿的病因病情
第三部分
(
“
大壮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
”
至
“
他已经挖到了那个烧糊了土豆一般的圆石
”
)
故事再发展:
。
第四部
分
(
从
“
文倩,星星,你要的星星
”
至结尾
)
:大壮给女儿星星,并明白女儿要的原来是
。
得到了星星
大壮竟意外地
一种叫
“
星星
”
的植
物果实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长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如开篇处胖护士急吼吼地呼唤、训斥大壮,大壮却还对她
“
献媚地
”
笑,就是医院里常见的情景。
B
.小说精于细节的刻画。如大壮
“
小心翼翼地扳过女儿单薄的肩膀,女儿已经满眼泪水
”
,便借动作、表情细节凸现了人物的复杂心理。
C
.小说善于
“
尺水兴波
”
。通过运用悬念、误会等手法,把生活中的一个悲情故事描绘得曲折有致且具有浪漫气息,感人至深。
D
.大壮要给女儿好生活,女儿却身患重病;大壮找来的陨石,不是女儿想要的星星:这说明美好愿望往往无法实现,生活充满
“
宿命
”
。
解析:
D
项
“
美好愿望往往无法实现,生活充满
‘
宿命
’”
概括失当。小说虽然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和悲苦,但并不是要向人传递消极厌世的宿命论思想。
答案:
D
答案:①
女儿
(
文倩
)
从昏迷中醒来
,
告诉父亲
(
大壮
)
她想要半斤星星
。②父亲期待上苍降下奇迹,赐给女儿半斤星星。③天降陨石,父亲把挖到的
“
半斤星星
”
送到女儿的病床前。④女儿怀抱着
“
半斤星星
”
(
陨石
)
离世。⑤父亲整理女儿的遗物,终于明白女儿要的是半斤野果子
“
黑星星
”
。
答案:①
插叙的主要内容是对女儿
(
文倩
)
患病原因的介绍
。文倩的妈妈有家族病史,逝世后被安葬在东北小兴安岭的一片松林里。此外,家中新房的装修也很可能促使文倩的病提前发作。②插叙的作用:使故事的内容更完整,更贴近生活;为下文解开悬念埋下了伏笔,使最后揭开的谜底
——
“
半斤星星
”
原来是
“
黑星星
”
——
更加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答案: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
半斤星星
”
。小说以
“
半斤星星
”
串联故事:女儿昏迷中向爸爸要半斤星星,爸爸夜晚在阳台祈祷,突然天降陨石,爸爸为女儿寻到陨石,女儿怀抱陨石离世,最后在整理女儿遗物时明白
“
星星
”
原来是一种野果。小说向人们展示了在不幸面前的人间亲情,真挚感人。
相关文档
- 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文三篇课件2 人教2021-06-0725页
-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2获得教养的途2021-06-076页
-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课走进2021-06-0716页
-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2021-06-0713页
- 北京市高中语文大江东去倚杖听阅读2021-06-071页
-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综合高中2021届2021-06-0717页
-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新2021-06-075页
- 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课件4 人教2021-06-0729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731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月是2021-06-0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