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 M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9
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精神分析大师
艾
·
弗罗姆
(1900—1980)
,
1900
年
3
月
23
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8
年弗罗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19
年进入海德堡大学改学社会学。
1922
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1925—1930
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作者名片
1930
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罗姆搬到日内瓦,
1934
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加入美国国籍,不久便成为
UNAM
教授。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的精神处境,弗罗姆因此被尊为
“
精神分析社会学
”
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一个在
“
反犹
”
环境中长大的犹太儿童,艾
·
弗罗姆很快就认识到了社会政治力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他
14
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他的这种认识又进一步得到了强化。青少年时期,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经历使他一生都对人类本性充满了好奇。
背景介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弗罗姆力图从人本主义出发,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在弗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他认为,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感情交流的行为。本文就是作者在此背景下对“爱的艺术”的深入探讨。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
文学常识
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都围绕着一个重点:爱的艺术。
文本探究
1
.根据要求,解释下面关键词语的含义。
(1)
第
1
段的
“
自恋
”
是什么意思?
(2)
第
2
段中
“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
”
一句中
“
被人爱的资本
”
指什么?
(3)
第
2
段
“
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
这句话中
“
祝福
”
和
“
和平
”
是什么意思?
答案:
(1)
以自我为中心。
(2)
所谓
“
被人爱的资本
”
,也就是指
“
我
”
是母亲的孩子。
(3)“
祝福
”
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
“
和平
”
一词用得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
2
.第
3
段中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
“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
;另一种是
“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
。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答案:
前一种,“被人爱
”
是原因,“爱人
”
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
“
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种,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3
.从婴儿到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感受和体验是怎样发展的?
答案:
(1)
一开始,婴儿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存在,还不具备感知爱的能力。
(
第
1
段
)
(2)
孩子不断生长、发育,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也渐渐有了母爱的体验。但母爱是无条件的,其缺陷是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不需要去赢得。
(
第
2
段
)
(3)
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孩子仍然是要被人爱,但在以后的成长中会慢慢出现新的感情,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爱,从被人爱转变为爱别人,去创造爱。
(
第
3
段
)
4
.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
4
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承上启下,从婴儿与母亲的关系过渡到幼儿与父亲的关系,引出下文中关于母爱与父爱的区别的阐述。
5
.第
5
段,作者为什么要在括号里特别说明
“
理想典型
”
这一点?
答案:
因为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
”
。作者这样写体现了论述的严密性。
6
.
第
8
段中,作者运用
“
不会
”“
应该
”“
不应该
”
等词语想表明怎样的观点态度?
答案:
作者灵活地运用这几个词语,指出了正确的父爱、母爱和错误的父爱、母爱区别是怎样的,从而告诫为人父母的人们,应该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7
.怎样理解
“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
这句话?
答案: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8
.作者认为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答案:
(1)
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2)
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更不要专横。
(3)
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合作交流
问题
1
有人说,既然
“
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
,那么我们必须对父亲的话言听计从,你认为对吗?
答案:
①
作为孩子,应该顺从父亲的意愿。因为每一个父亲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的前途,我们要体会、理解父亲的爱,不要觉得父亲落伍了,
他的想法不合时宜,而自己是新生力量,不该受父亲的影响,更不要说管束。其实父亲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感受到其价值的。
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阶段又各有特点,自己的前途不能由别人决定,也不可按别人设计的模式成长。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亲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孩子达到自己没有达到的目标。这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做法,只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对于自己的前途,我们有权力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能一味地顺从别人的意愿。
问题
2
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
答案:
(1)
母爱是无条件的。相对于其他的爱来说,特别是从爱的性质上看,母爱表现出的动机和目的性是所有爱中最少的,似乎没有明确的意识、没有明显的报偿动机。
(2)
作者只看到了母爱无条件的一个方面,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母亲爱孩子,也有孩子可以给母亲慰藉和希望的原因。但是这种孩子给予母亲的希望和安慰在大多时候是潜意识的,母亲很多时候不一定能明确这种条件性。
不过不论母亲是否明晰这种意识,但这种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母爱除了无私外,也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特别是孩子离开自己时,母亲会产生“空虚”感。所以,母爱也是有条件的。
这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从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关系入手,先阐述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父母的爱的不同,又重点指出母爱和父爱的不同性质与不同作用,最后归结出:成熟的人应该在自己心中拥有母亲和父亲这两个世界,拥有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作者通过对爱的哲学的思考,提出了爱的价值,阐明了一个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把握主旨
理清脉络
1
.
文章思路清晰,双线结构合理。
紧紧围绕父爱、母爱与孩子的关系,根据孩子的发展阐述爱的能力的发展,分别论述了孩子刚出生、八岁以下、八岁到十岁及长大成人以后各个阶段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以及父爱母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文中不仅存在这一条纵向主线,同时还贯穿着另一条横向主线,母爱和父爱对于孩子来说本质是
艺术特色
什么,父爱母爱又是怎样而且应该如何正确作用于孩子身上,在分别论述了父母各自对孩子的爱以后顺理成章地点明了父爱和母爱的关系,看似矛盾,实则是统一到一个成熟的人身上的,从而说明主题。
2
.
文章语言具有凝练、生动、逻辑性强的特点,同时又非常具有哲理性、思辨性。
文章在用事实、理论说理的同时,运用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语言。譬如:
“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
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以及父母良知的内容等语句、词语。
还有描述和代表父爱和母爱的象征性词汇:
“
故乡
”“
大自然
”“
大地
”“
海洋
”“
思想的世界
”“
宽容
”“
耐心
”“
安全感
”“
依赖
”“
有条件的爱
”
和
“
无条件的爱
”
等。
3
.
运用对比手法,增强形象性和说服力。
文中主要是将父爱和母爱、父亲和母亲、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作对比,从中展现各自的特点及其共同之处。
相关文档
- 人教版必修四课时跟踪训练(11)父母与2021-06-0711页
-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3-9《父母与孩子2021-06-0737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76页
- 新人教必修4精品教案(9父母与孩子之2021-06-068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64页
- 高二语文导学案:39《父母与孩子之间2021-06-064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56页
- 高二语文导学案:3-9《父母与孩子之2021-06-054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57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