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54 KB
  • 2021-06-07 发布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练习:散文部分 第2单元 精读 新纪元 Word版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精读】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13] 一、课内双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贸易战打到今天,美方显然接受不了一个事实:为什么最大的牌已然悉数打出,( )。 其实,美方太自信了,选了中国作为重定贸易规则向世界________的对象,犯了严重战略错 误。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可能想当然的认识,通过极 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而且是走向那些目标的捷径。美方打贸易战的不可一世是 虚张声势,它正受到大选的政治时间表和经济衰退随时可能到来的担忧的严重拖累。美方的 野心有多大,顾虑就有多多。中国的________则很简单,我们不想打贸易战,所有反制行动 都是被迫的,是中国国家主权________推动的必然结果。美方总指望最新做出的施压能吓倒 中国,同时________地关注着美国市场各种指标的反应,他们对中国出现对美屈服的迹象望 眼欲穿。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杀鸡吓猴 战术 强制性 患得患失 B.杀一儆百 战略 强制性 提心吊胆 C.杀一儆百 战术 强迫性 患得患失 D.杀鸡吓猴 战略 强迫性 提心吊胆 【解析】 杀一儆百:处死一个人,借以警诫许多人。杀鸡吓猴:比喻惩罚一个人来吓 唬或警诫另外的人。两者的细微区别是,前者要警诫的人多,后者则可能只有一个。从语境 看,美国要吓唬的是许多国家。战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战略: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 前者针对的是局部的短期的问题,后者针对的是全局的长期的问题。语境中指的是全局性的 情况。“强制性”侧重于“制”,有控制的意味;“强迫性”侧重于“迫”,有逼迫的意味。 语境中没有逼迫的意味,有的是强制的情况。患得患失: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提 心吊胆:十分担心或害怕。语境是害怕出现不好的反应。故选 B。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中国依旧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岿然不动 B.中国既没慌乱甚至也没垮掉,依旧岿然不动 C.中国岿然不动,依旧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 D.中国依旧岿然不动,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 【解析】 A 项恰当,但不是最恰当,因为“岿然不动”单独成句,读起来很突兀,且 语气短促,连贯性较差,强调的意味被减弱了。B 项除了有 A 项的不足外,还有“没慌乱” 和“没垮掉”语序不当的错误。C 项也恰当,但不是最恰当。因为把“依旧”置于“既”前 面之后,“从前的中国也岿然不动”这一层意思就消失了,内容就有了欠缺。故选 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也许想当然的认识,认 为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B.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全然想当然的认识,感 到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C.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对如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完全想当然的认识,以 为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D.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对如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全是想当然的认识,觉 得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解析】 原句有三项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如何对”应改为“对如何”;二是用词 不当,“可能”仅是一种猜测,与事实不符;三是末句成分残缺,“通过”前少一个谓语动 词。AB 两项都没有把“如何对”改为“对如何”。A 项把“可能”改为“也许”,词语虽 然变了,但表达的内容没有变。B 项在末句前所加的“感到”与 D 项所加的“觉得”意思 大致相同,都有点不大肯定,与美方的较为肯定的思想意识不符,所以也不恰当。D 项中“存 在”是谓语,“全是”也是谓语,句式杂糅。故选 C。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写于 20 世纪的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作者 以其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和文学家的豪迈、热情,呼唤人类和中国的一个新世纪到来。 B.历史证明,在本文写作的年代,人类的新纪元、中国现代社会新纪元确已到来,因 此本文成为历史的预言、时代的先声。 C.文章首先就发出高昂的声音:“新纪元来,新纪元来!”为全文抒写情意定了调。 如此开篇少见,不同凡响。接下来便转入对新纪元新时代新生活的必要性的论说。 D.第五段提到当时近几年来的世界政治军事风云变幻,预示着将来有可能出现新纪元, 虽然现在的中国还不具备新纪元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努力争取。 【解析】 新纪元的基础已经具备。 5.下面对文章第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六段是文章的主体,即作者着重宣讲的内容,前边的内容是为第六段做铺垫的。 B.作者批评“天演进化”,认为是“这话大错”的,这是为了宣传新的社会观念、社 会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来重新审视、考察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C.文中“欧洲几个先觉”应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 D.文章最后归结到对中国社会形势分析,认为中国的社会形势也和世界社会形势一样, “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呼吁中国人民觉醒,建 设新中国新世界。再提“新纪元”,紧扣文题,照应前文。 【解析】 不应包括斯大林。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的核心思想是宣讲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鼓励中国人民创造新社会。 B.“新纪元”是个话题的切入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点。 C.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获得了科学的世界观、社会观、 人生观,并用这些观念、观点来考察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向人们指出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 而本文正是作者的科学世界观的一次展示。 D.作者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开阔的视野,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 思考问题有着高屋建瓴的态势,能够运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观点鲜明、 思路清楚。 【解析】 “能够运用古今中外的……观点”不恰当。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7~9 题。 意境的确立 陈 铭 意境这个概念的提出,晚于意象千年以上。《诗学指南》(清·顾龙振辑)收入据说是唐代 诗人王昌龄著的《诗格》,其中有一段话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 于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 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实际上是诗词创作过程中,因审美对象不同,得到三种不同 的审美体验。这与后代诗学理论中的“意境”有所不同。不过,我们注意到,书中所论述的 “三境”,都强调主体与客体契合的关系,从这一点出发,的确是推动了中国古典诗学意境 论的探究。《诗格》中还说: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 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 这里的“意”“境”“象”三个审美概念,已经显示了中国诗学境界说的基本因素。 “念”指创作主体的恐想感情、创作动机,即所谓言志抒情的企求;“境”指客观世界的事 物、形象;“象”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结合形成的新的审美形象。这个审美形象既不同于 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又不同于单纯的客观世界,而是重新创造的一种艺术世界,也就是后 来所说的境界了。 当然,唐代对意境的认识,还是有一个过程的。后来,僧皎然《诗式》有“取境”之说, 刘禹锡有“境生于象外”说,都还是比较粗糙的理论,意境并没有取得更明晰的概念。到了 晚唐,司空图的《诗品》有了重要的理论突破,提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又在《与极 浦书》中明确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命题,意境论终于成熟了。“象外之象,景外 之景”说中,有两个“象”、两个“景”,第一个“象”与“景”指的是真实的可感触的客 观世界。第二个“象”与“景”指的是虚构的被诗人以艺术性的语言塑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是客观真实世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就突出了艺术家创作中的艺术再造 力,无论表现自然或是再现自然,被表现或再现自然,永远不会是客观现实世界中原生态的 自然了。 宋代以后,阐述意境(有时写作“境界”)的理论越来越深入,意境论广泛深入人心。中 国古典诗词的作者和读者,无不以“意境”作为创作、感受、评论的基本。以至清末的古文 家林纾在《应知八则·意境》中宣称:“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路,皆出其间,不 讲意境,便自塞其途,终无进道之日矣。”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结合西方哲学观念,把中国 诗学的意境说改造为境界说,其功劳在于强调审美取向的区别,分辨出“有我之境”与“无 我之境”,又把创作主体区别为“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但是,在意境论的创作 主体、真实客体与审美客体三者的定位和关系上,王国维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理 论。 (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有三境,物境重在外物,情境重在情感,意境重在真心,三者的审美对象不同。 B.诗的三境,强调主体与客体契合的关系,从而推动了中国古典诗学意境论的探究。 C.诗歌中的“象”,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结合形成的新的审美形象,即后来的意境。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融入了诗人的虚构,突出了艺术家的艺术再造力的作用。 【解析】 C 项,“即后来的意境”分析错误,根据文本,“即后来的意境”应为“即 后来的境界”。所以选 C 项。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首先从意境概念的提出谈起,追根溯源,条理清晰地论证意境的发展轨迹。 B.文章引用晚唐司空图的《诗品》《与极浦书》,论证诗词创作理论取得新的突破。 C.文章辨析了《诗格》中的两段话,其所涉概念与后来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D.文章举王国维把意境说改造为境界说之例,论证王国维在中国传统诗学上的功劳。 【解析】 D 项,“论证王国维在中国传统诗学上的功劳”分析错误,王国维的境界说 其功劳在于强调审美取向的区别,并从意境论的创作主体,真实客体与审美客体三者的定位 和关系上,论证王国维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理论。所以选 D 项。 9.意境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 __(1)初始阶段: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提出了意境说,概念不明确;(2) 发展阶段:僧皎然的“取境”说,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说,理论比较粗糙;(3)成熟阶 段:晚唐司空图《与极浦书》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4)推广改造阶段:宋代以后, 意境论广入人心,清末民初王国维将意境说改造为境界说。__ 三、高考热点 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60 字。 2019 年 7 月 13 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长期以来, 从哈瓦那到圣地亚哥约 800 公里的里程,乘坐火车耗时长达 24 小时。随着中国产列车投入 使用,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 14 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哈瓦那至 圣地亚哥之间的旧列车仅能载客 400 余人,如今每列客车能载客 760 人以上。 【答案】 __2019 年 7 月 13 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 缩短旅行时间;提升列车运力和效率。__ 11.阅读下面这则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答案】 __画面由人物和对话组成,一个女人用手指着一个男孩训斥道:“你天天说 谎,将来能干什么?”男孩立正姿势回答:“做广告!”__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答案】 __①对当前广告中存在的虚假现象给予鲜明的讽刺。②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 关注,对广告中不实、过分夸大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消除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__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雪莲花,因其顶形似莲花,__①__,简称雪莲。多分布在新疆天山(乌鲁木齐、博格达 山、和硕)、青藏高原等地。__②__,一般的植物根本无法存活,而它却能在零下几十度的 严寒和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中傲霜斗雪、顽强生长。雪莲产量极低,从发芽到开花需历经五 年,其种子在零摄氏度发芽,三至五摄氏度生长,幼苗能够抵御零下二十一摄氏度的低温, 实际的生长期不到两个月。__③__,雪莲却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其植株高度能超过其它植 物五到七倍。 【答案】 __①故得名雪莲花__②生长环境极其恶劣__③虽然生长期很短__ 四、读写创新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这样的故事:科学家预测太阳即将爆炸,于是人类启 动了流浪地球计划,即带上地球一起飞向远方寻找新的家园。途经木星时,危险出现。在计 算了所有拯救方式发现没有希望后,联合政府决定放弃地球,启动新的计划。但一群中国人 凭着对地球家园的执念,冲破阻拦,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创造了奇迹,拯救了地球。 有人认为,联合政府按照理性计算出的结果进行选择,不会出错,只是没有温度,没有 情感,也没有奇迹;有人认为中国人重故土,重亲情,在情感驱动下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只 是这种感情用事有时又会造成极大的风险和牺牲。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材料第一段只是一个引子,重点是第二段。从中抓取关键词确定最佳立意即可。第一个 “有人认为”里关键词是理性,第二个“有人认为”里关键词是感情。而对于每一个关键词 都是从利弊、得失、正反、是非两个角度立论,所以写作时可以站位其一,但一定要辩证而 论。其实根据出题者用意或者倾向性看最佳立意是二者结合,即生活中应该“理”“情”结 合。 【供选立意】 1.尊重科学、理性,但不能疏忽了情感。 2.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冲动是魔鬼,也要把控自我、适可而止,即三思而后行,冷 静、理智做事。 3.让理智和感情携手,共筑圆满,齐赢成功。 【佳作赏读】 情理牵手,和谐共赢 电影,可令人感动,可给人启示,可让人深思。《流浪地球》让我重新感受到,人类在 面对生存的环境变化时,除了自然而然的情感认知,还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理性——科学智 慧。有人的地方便有情和理,利害攸关举足轻重。不过,身处其间的我们大概很少有人处变 不惊地认真思考过如何选择定夺的问题,这个有点像孟子所言的生和义的关系,但又有不同: 情我所欲也,理我所欲也,二者力求得兼,以趋利避害、一举多得、和谐共赢。 其实静心去想想,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情感和理智的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旁边的女儿一再提醒父亲不要这样做,可是父 亲不听劝阻,最终女儿选择报警。警察处罚了父亲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此事一度引起社会 争议,甚至被设置成高考作文题目,可见情与理的重要性,甚至生死攸关,不得不关注。 女儿举报父亲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因为它本就是两难选择,自古及今困扰过很多人, 当然直至现在也是不能用是非对错来定论的。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归根到底也是情理的抉 择问题。“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迎合屈从父母,有错也不指出来,合情却悖 理,被古圣先贤定义为不孝的表现。由此可见,材料中女儿举报父亲违法,正是古人所提倡 的孝道的表现,可见这种孝道既遵循了理智又不违亲情,而且也避免了一场有可能发生的交 通肇事,甚至一定程度而言是保护了生命,救了父亲。 所以说女儿举报父亲的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对社会对他人的高度责任 感,也是对父亲的负责任的一种真正体现。 智子疑邻的故事寓意也在此,启发我们凡事多理智思想,少些主观臆测,更不能偏听偏 信。若一任情感作怪,不仅于事毫无裨益而且害人害己。说归说,每每却当局者迷。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的确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阻碍我们做出理智的判断。这样的 失误,在故事中或许只会留给读者一点思考和回味,而发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则会酿成一生的 悲剧,徒留千古遗憾。 项羽乌江自刎是情之所困,刘邦鸿门保身是理的智慧;廉颇“不忍为之下”是私情杂念, 蔺相如引车避匿是理智大度;周瑜气绝而亡是小肚鸡肠,刘备三顾茅庐是屈身为公。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数不胜数。情感,有时,如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一旦泛滥,就会 冲毁理智的大桥,终致使车坠人亡的悲剧。理智,则是一种有原则有节度的思考,孕育着处 世处事的妙计良方。 我们很难想象,万物皆由理智主宰的情状,更难以接受,万事被情感左右的局面。也许 不再有雨打芭蕉的美妙旋律,人们只是理智地处理今天,盘算明天。这样的世界可爱吗?答 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一点理智、一份情感、些许滋润、几多点缀。 《流浪地球》的大结局是美好的,凭着对地球家园的执念,冲破阻拦,历经千难万险, 最终创造了奇迹,拯救了地球。但这终究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更深的 启示:让情理完美结合,让人类永享太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