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 MB
  • 2021-06-07 发布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B) Word版含答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保密★启用前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B)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留存,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追求,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 重要基石去重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对美的发现、体认和表达。中华 美育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升华过程,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 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在美育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 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价值。孔子在齐国观 看《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与之对应,《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美与善区别开来,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美 的角度看是完满的东西,从善的角度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虽能给人以感官愉快,但美必须 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 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尽善尽美”从此成为中华美育的重要精神追求。长期 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 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 (摘编自冯双白《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 材料二: 中华美育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层次多样的概念,具有自身的特质,包含下列四种境界。 第一,以美兴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的媒介、符号形式等感染,从自然境界的“顺 才顺习”中兴腾起来,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第二,以美化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 - 2 - 的形象体验,从功利境界的实际利益羁绊中解脱出来,向往无功利的自由境界。第三,以美 立人。这是让个体通过审美与艺术意蕴的领悟,从一般道德境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力求在 超道德境界中返身看待世界和自我,成就真正的完整人。第四,以美和天。这是让个体从审 美与艺术的感发中最终达到与天和地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是要求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相互和谐。 上面的四种美育境界诚然可以有由低向高之层级差异,也还有程度、品质等分别,但在实际 的美育活动中,其中每种境界对个体来说也都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及独立价值,共同服务于 完整人格的生成。 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对当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美育工作,塑造广大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首先,中华美 育精神要求实现中华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共存和相互共享,从而它本身就是多民族团 结共生的精神象征;其次,它注重审美与艺术对个体的兴发感动和感化作用,体现“诗教” 或“风教”在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中的特殊作用;再次,它突出审美与艺术在个体的成 人过程中的关键的滋润作用,表明不是能力展示而是人格涵养才是美育过程的核心;最后, 它强调自身的最高境界并非培育勇于战胜他人和宇宙的自我式人格,而是涵养顺乎天地并与 之和谐相处的共在或共生式人格,而这是与中华文化对“和”“中和”“同和”的尊崇传统相 一致的,也是与塑造美好心灵的目标相一致的。今天重温中华美育精神传统,有助于澄清美 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让美育回归于正确的轨道。 (摘编自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材料三: 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 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这体现 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 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进入现代以后,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依照朱光潜的“诗 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 “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但是现代 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 代境遇中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 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 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 3 - 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 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不过,古今诗教对“完人”有着很不一样的期 许和取向,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 “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 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 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对美的认知,也重视美育中生命哲学内涵的丰富和提升,通过美育个体就 能找到生命终极意义。 B.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有层级、程度和品质等的差别,但每种境界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立 存在的,都是重要的。 C.自从朱光潜说过“诗教就是美育”这句话,诗教就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行方 式应做出相应改变。 D.材料一中“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的落实与材料二中“共在或共生式人格”的涵养在 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2.根据文中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统一是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中华美育的特征,“美”指给人以感官愉快的 形式方面,“善”强调的是内涵方面。 B.要消除当前美育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或操作迷误现象,就有厘清并重视中华美育的精神、特殊 作用、核心问题和最高境界的必要。 C.在现代美育中,传统诗教需要调整、转换以增强适应性,它之所以还有用,是因为现代诗歌 还没有找到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 D.对“完人”的期许和取向不同,这决定了现代诗教培养“完人”不能局限于传统诗教所倡导 的“仁”范围,而应当内涵更丰厚。 3.对于材料二的中华美育精神的四种境界,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读《水浒传》中鲁达的事迹,会产生“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 人出力”的感慨,这是“以美兴人”的表现。 - 4 - B.看话剧《焦裕禄》,人们被高尚的情怀、忘我的精神打动,心中升起“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的崇高感,这是“以美化人”的有力注解。 C.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感和志向,这是“以美立人”的体现。 D.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好蓝天保卫战;搞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这些是“以美和天”的实践。 4.这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5.中华美育在立德树人任务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 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 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没来由想起了甘肃,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 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 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 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 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 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 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 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 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 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 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 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 5 -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 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 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 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 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 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 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 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 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 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 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 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 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 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 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 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 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 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 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 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 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 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 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 - 6 - 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 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 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 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 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 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 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介绍小崆峒的秦腔演出时,展现了一老一少两个武生的形象,作者借小武生演戏失误 的情节批评当今年轻艺人的不思进取。 B.“我”观看赣剧《白蛇传》中小青与法海的表演,发出“正如生活中的对抗”“既认真,又 厌倦”的感慨,意在表现演出的生动真实。 C.与别的戏剧里的关云长不同,作者看到的徽剧《单刀会》里的关云长,不再是一种面具化的 形象,而是反映了真实复杂的人性。 D.文章用“黑铁”比喻没有受到修饰篡改的《单刀会》之类的古剧留存,又引用“自将磨洗认 前朝”之句,希望人们用心去发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文章以“谁要看这般的戏?”开头,表明了“我”的对古剧新编的态度,表达了传承传统戏 剧的由衷愿望,情感率真而激昂。 B.文章对白素贞和许仙的表演进行了描摹,整句的运用,细腻地表现了“我”随剧情变化的紧 张心理,意在表现“我”的如痴如醉。 C.最后一段反复运用“反正我有声光电”,表达了“我”对戏剧粗暴改编的反感,但没有退场 说明“我”的忍耐力有了大的提高。 D.文章回忆了《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三场戏剧的演出,表达目的同中有异,写法也 不尽相同,但都摇曳生姿,令人神往。 8.作者在叙述看戏的过程中用较大篇幅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 分) 9.文章记叙、回忆了五次看戏的情景,你认为标题“枪挑紫金冠”能统摄全篇内容吗?请从内 容方面说明你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7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父烈。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 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 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右侍郎。 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也。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王室。臣父 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 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卿名登,诚为美称,朕 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儿,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时太傅、录尚书、北 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 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寻迁散 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 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 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 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其器能,宜 居其位。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 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 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 (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 B.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 C.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 D.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车驾,古代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是魏世宗。 B.起复,原指古代官吏父母丧期未满期而任职,后也指服丧期满任职。在文中应是后一种意义。 C.将作大匠,古代官名,秦称将作少府,掌管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之职。 D.领,兼任官职,指高职兼任低职。文中“卫尉卿”职位应高于“左卫将军”的职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于忠思虑周全。元禧谋反时,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对于此事的结果世宗 - 8 - 并不满意,但还是赐他五百匹帛。 B.于忠正直敢言。他在权臣面前劝说王遇不要趋炎附势,损害朝廷惠及私人,这不但让王遇内 心不安,也让权臣惭愧不已。 C.于忠正义凛然。面对北海王的威胁,他回应说,人生自有定数,如果该死,自己不会躲避; 如若不然,北海王也奈何不了自己。 D.于忠深受忌恨。北海王劝世宗让王忠担任列卿,实际是将其调离皇帝身边;高肇为让他离开 朝廷,也建议皇帝任命王忠要镇之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4 分) (2)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4 分) 14.王忠深受皇帝的器重,从哪些事件可以体现出来?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纸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感春(分司东都作)① 韩愈 辛夷花房②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③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④。 [注]①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年),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 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②花房:花冠,花瓣的总称。③耿耿: 微明貌。④环回:盘桓,徘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说辛夷花开了,要经常来观赏,因为现在辛夷花开正盛但将会衰败。 B.清晨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光彩熠熠,傍晚却因烟埃而微明。 C.颈联承接颔联之意又进一步,想象辛夷花衰败之最象,那会更令人感叹。 D.全诗将现实的辛夷花盛开与未来的辛夷花颓败作对比,表现出感春之意。 16.古人认为诗歌应有“味外之旨”,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味”和“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9 -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描写“ , ”来表 达对沦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告诫大家要吸取教训,不要让 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将会重蹈覆辙。 (3).李白在《蜀道难》中以“ , ”写出了蜀山水石激荡、山谷轰鸣 的惊险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那些峰峦,名色繁多,有所谓“十八罗汉渡海”者,最逼肖。罗汉们或担簦,或横杖, 三个一群,五个一簇,①有回头作商量状者;有似两相耳语者;有似伸脚测水浅深者;有似 临流踌躇露难色者。每个罗汉都是古貌苍颜,衣袂飘举,神态各异,栩栩欲活。 我们下了天都,踏过一条很长的山脊,人如在鲤鱼背上行走,既无依傍,又下临无地, 侧身翘趾,一步一顿,幸舆夫出手相搀,不然,这数十丈的怪路恐渡不过去。那西海门是藏 贮黄山深处的一个奇境,万山环抱,路转峰回,始得其门而入。我们连日身处高山,此时忽 像一下子跌落到平地上。那东西两峰,屹然对立,有如雄关两座左右拱卫,又疑是万丈深海 底涌起的两座仙山,这才知道“海门”二字叫得有意思,黄山因有前后海,又名黄海。 你以为两门仅仅两座峰吗?不然,东西两门实由无数小峰攒聚而成,万石棱棱,如排签, 如束笋,如熔精铁,如堆琼积玉,斜日映照,焕成金银宫阙,疑有无数仙灵飞翔上下,令人 目眩头晕,但也令人气壮神旺。天公于黄山的布置,已将天地间灵秀瑰奇之气发泄殆尽,到 此也不觉有点爱惜起来,不然他何以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呢?想不到我们黄山三日之行, 饱览世间罕有的美景,最后还看到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②等于观剧,这是一幕声容并茂 的压轴;等于聆乐,这是一阕高唱入云的终奏;等于读文章,这是一个笔力万钧的收煞。啊, 黄山,你太教人满意了。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项是(3 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C.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D.他主持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 计划”论证。 19.文中①和②两处画横线句子都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但表达目的和表达效果和并不同,请 简要分析。(4 分) - 10 -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然他不会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我们黄山三日之行, 看完了世间罕有的美景后,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在这儿等着我们”。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2020 年 7 月 10 日,①根据广东交通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②港珠澳大桥 5G 通信网络建 设圆满完成。③目前港珠澳大桥上共设有 24 个 5G 基站,④桥上 5G 网络平均速率超过 600M/S 以上。⑤5G 技术的运用是缓解大桥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难题的重要支撑。⑥5G 网络全覆盖将 为大桥开展沉浸式观光游览、高清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⑦并将 携手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园家重点研发,⑧ 在开启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探索新阶段的同时,⑨为相同类型的“生命线工程”提供支撑。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 字。(5 分) 交通运输部今天表示,为探索交通强国建设的有效模式和路径,我国目前已确定首批 13 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将围绕设施、技术、管理、服务 4 大领域, 分地区、分主题、分批次开展 22 项试点任务。试点省市将通过培育若干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具 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出台一批政 策规划、标准规范,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 16 岁要去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 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 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11 - - 12 - - 13 -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