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00 KB
  • 2021-06-07 发布

(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备考金卷语文(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你与朋友刚刚听了一场演讲,虽然你觉得演讲不是太坏,但在与别人讨论后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演讲几乎是垃圾。或者本来你认为这场演讲不是太好,讨论之后,却觉得这简直就是最精彩最伟大的演讲。‎ ‎②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欢这个演讲,但是你们的理由都非常微小。可所有的理由汇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欢那场演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群体成员都极力地将观念表达得比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这样一来,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 ‎③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越发反对。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④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群体极化使一个群体更加谨慎还是更加冒险取决于全体初始的倾向。如果全体人在一开始倾向于谨慎,那么结果就是更加谨慎,反之,则更加冒险。‎ - 28 -‎ ‎⑤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错误,责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促使人们选择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冒险。‎ ‎⑥反过来,谨慎偏移更多地出现在官方的决策当中,这是因为:第一,自我保护心态。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谨慎的决策。第二,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如果决策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决策会趋于更加保守,毕竟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会更加冒险,因为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不会有太多的损失。‎ ‎⑦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对疫情产生的超乎实际的恐惧。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⑧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在这样虚拟的空间中,网民通常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群体倍乘器——群体极化现象》节选自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日常生活中,群体极化现象并不鲜见,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B. 无论是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更加极端化。‎ C. 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D. 在官方决策过程当中,多数人更愿意偏向谨慎、保守的决策而非冒险的决策,因为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这是出自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列举日常生活的情形,并分析出现这种情行的原因,引出本文的中心议题“群体极化现象”。‎ - 28 -‎ B. 文章在分析“群体极化现象”时,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从“谨慎偏移”和“冒险偏移”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C. 文章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因果论证法,第七自然段采用例证法,共同论证了“群体极化现象”的相关情况。‎ D. 文章结尾指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完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这样群体观点极端化就在所难免。‎ B. 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必将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C. 当前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肆虐,人们谈“疫”色变,疫情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对其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从而造成了集体性的恐慌。‎ D. 当今社会的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中的群体极化使得其中的观点往往走向极端,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混淆概念,原文是说“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 28 -‎ 项,“就离不开”说法绝对,结合“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分析,原文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A项,结合文本内容“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分析,选项内容缺少“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的条件。‎ B项,偷换概念,结合“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分析,原文是“更易”而不是“必将”。‎ C 项,“世界各国疫情的实际情况”错,原文是“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故选D。‎ ‎【点睛】‎ - 28 -‎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秦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 28 -‎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虎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有测改)‎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如果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 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D.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村民误解,有些村民不愿意接受。‎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扶技”问题,后两则重在产生的难题。‎ B. 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思考。‎ C. 四则材料除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引用俗语,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D. 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 28 -‎ ‎6.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C ‎ ‎6. 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②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③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④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说法错误。“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错,而材料二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选项B曲解文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项,“四则材料除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引用俗语,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说法错误。“除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不当,材料二不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而属于新闻评论。‎ 故选C。‎ ‎【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结合材料一末句“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整理概括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结合材料二“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可整合归纳出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结合材料三,精准扶贫“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可整理出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结合材料四“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可以归纳提炼出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列夫•托尔斯泰 ‎①八月底,在杜凡卡和巴赫契萨拉依之间穿越许多峡谷的大道上,在浓密而灼热的尘土里,一辆军官坐的马车正缓缓向塞瓦斯托波尔行进。这是一种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 ‎②马车上,前面蹲着一个勤务兵,身穿黄土布上衣,头戴一顶旧得不成样子的军官制帽,手里拉着缰绳,后面,在盖着马衣的行李堆上,坐着一个穿夏季制服的步兵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这个军官,个儿并不高。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的轮廓。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又显得比较消瘦。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绷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 - 28 -‎ ‎③迎面来了一长列农民的大车,原来是送军粮到塞瓦斯托波尔去的,此刻正载运伤病员回来,其中有穿灰军服的陆军,穿黑外套的水兵,戴红色土耳其帽的希腊志愿兵,也有留大胡子的民兵。军官的马车只得停下来。路上扬起浓密的尘土,像云雾般悬在空中,也落到军官的眼睛和耳朵里,粘在他那汗津津的脸上。军官眯起眼睛,皱起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 ‎④“那个虚弱的小兵是我们连里的。”勤务兵向长官转过身去,指指一辆走到他们旁边的满载伤员的大车说。‎ ‎⑤车上坐着五六个士兵,姿势各不相同,但都被颠簸得摇摇晃晃。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外面披着一件外套,一条手臂用带子吊着,脸庞虽然消瘦苍白,却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子中央。他一看见军官,想要举手敬礼,可是大概记起自己是个伤员,就顺势装作只想搔搔头皮。大车上,在他旁边躺着另一个士兵,只露出两只抓住车沿的瘦骨嶙峋的手和一双拱起的左右摇晃得像软皮般的膝盖。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他坐在大车的边上,两腿垂向车轮,双肘搁在膝盖上,像是在打瞌睡。那军官就向他喊道:‎ ‎⑥“陀尔日尼科夫!”“有!”那个兵睁开眼睛,脱下帽子回答,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 ‎⑦“你是什么时候负的伤,老弟?”士兵的那双眼皮浮肿、暗淡无光的眼睛发亮了;他显然认出了自己的长官。‎ ‎⑧“您好,长官!”他用同样急促的低音叫道。‎ ‎⑨“团现在驻在哪里?”“驻在塞瓦斯托波尔。星期三就要转移了,长官!”“转移到哪儿?”‎ ‎⑩“不知道……大概是转移到北岸吧,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他一边戴上帽子,一边拖长声音补充说。‎ ‎⑪接下去就听不清那个士兵说些什么了,但从他脸部的表情和姿势上看来,这个苦恼的人愤愤地诉说的,不是什么使人宽心的事。‎ ‎⑫‎ - 28 -‎ 车上的柯捷尔卓夫中尉是位杰出的军官。有些人这样生活,这样行动,就因为别人也这样生活,这样行动,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别人往往会学他的样,并且相信这样干是对的。他很有点儿才气,人也聪明;歌唱得很好,吉他也弹得不错,能说会道,文笔老练,而在当团副官的时期更练得一套办公文的本领,但他性格中最突出之点是自尊心很强。他的自尊心,虽说多半是因为有点才气,却异常强烈。它已经贯穿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使他遇事总是抱着不领先毋宁死的态度。自尊心甚至成了他内在的推动力:他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喜欢抢在人家的前面。‎ ‎⑬“哼,我才不理那小兵的胡言乱语呢!”中尉喃喃地说,心头感到十分淡漠,脑子里觉得模模糊糊。这种思想感情是在他看到车上的伤员和听了士兵的话之后产生的,而隆隆的炮声自然使这些景象和语言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了。‎ ‎【注】本文以俄土战争为背景,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歌颂下级军官的英勇牺牲精神,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军官乘坐的马车是“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的说明,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B. 小说第①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上照应文题,为人物活动布设了场景,引出了下面对主人公的描写。‎ C. 小说中除了运用肖像、语言等描写手法外,还运用了作者的叙述语言直接塑造人物,如第②段中对柯捷尔卓夫中尉的介绍。‎ D. 小说⑤~⑩段中描写士兵的受伤情况以及士兵和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对话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情况。‎ ‎8. 小说主要从侧面来表现战争,试举例分析。‎ ‎9. 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常用手法之一,请找出这篇小说和《复活(节选)》中为塑造人物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7. A 8. ①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头部缠着绷带就离开医院,要回到团里参战。②通过对路遇运输伤兵的马车上伤兵的外貌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③通过中尉与伤兵的对话,描述出战争的惨烈。 ‎ ‎9. ①柯捷尔卓夫中尉“还扎着绷带”便回团部,表现了他不惧战争残酷的英勇牺牲精神。②柯捷尔卓夫中尉“很不高兴地冷冷地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与下文对他“傲慢不逊”“强烈的自尊心”的介绍相照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③“聂赫留朵夫不知该用‘您’还是‘你’”称呼玛丝洛娃,“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他对玛丝洛娃满怀内疚的复杂心理状态。④玛丝洛娃从探监人员中认出聂赫留朵夫,强忍心中怒火露出几分媚笑盘算着如何能从他身上搞点钱。“媚笑”这一细节反映出她作为一个妓女对生活已经麻木的心境。‎ ‎【解析】‎ - 28 -‎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无中生有。文中描写这辆马车的特别在于是“军官坐的马车”,是烘托人物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侧面描写。‎ 本文所要叙述的对象、表达的中心是战争,那么从侧面来表现战争,就是从与战争相关的人、事、物来表现。本文在描写时没有从战场战斗的激烈情况入手,而是从士兵的受伤情况、士兵和中尉的对话来表现,达到了从侧面突出战争残酷的目的。比如“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细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通过写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头部缠着绷带就离开医院,要回到团里参战,表现战斗的残酷和激烈;“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通过对路遇运输伤兵的马车上伤兵的外貌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通过中尉与伤兵的对话,描述出战争的惨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塑造人物的表现手法,具体考查细节描写。‎ - 28 -‎ 解答本题的思路为先找出文中人物描写中细节描写的语句,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其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人物怎样的身份、处境等。本文的细节描写有,外貌描写“这个军官,个儿并不高。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的轮廓。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又显得比较消瘦。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细带”,这段描写很细致,尤其是柯捷尔卓夫中尉“还扎着绷带”便回团部,表现了他不惧战争残酷的英勇牺牲精神。再如神态和动作描写,“很不高兴地冷冷地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不高兴是因为他们挡住了他回团部的路,表现他急切想回部队;也因为他的性格是“傲慢不逊”“强烈的自尊心”的,这样的细节更合乎人物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和丰满。再看《复活》(节选)部分的细节描写。如写聂赫留朵夫再次见到玛丝洛娃时“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愧疚和自责;而玛丝洛娃认出赫留多夫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媚笑”,这个细节非常生动,只有“媚笑”才能体现一个妓女当时的心境。这时,她竟然从他手里抢过十卢布钞票藏起来。虽然这种行为让人感到粗俗,但是,她的灵魂并没有沦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途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B.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 28 -‎ C.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夭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D.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 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护 C. 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受挫折 D. 藉之以蔽其西 藉:登记 ‎12.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怪天下之诸侯”起笔,引出对六国旧事的思考,提出论点“不知天下之势”,行文自然、文辞晓畅。‎ B. 文章结合正反两方面引例论证,阐明在七雄相斗的形势下,韩、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天下之势”。‎ C. 作者从各诸侯国着笔,紧扣当时的形势行文,为各诸侯国构想了“厚韩亲魏以摒秦”的“自安之计”。‎ D. 相对于苏洵《六国论》,本文更着眼于政治形势,批评屈辱苟安的国策,层层解剖,鞭辟入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 ‎【答案】10. A 11. D 12. D ‎ ‎13. (1)韩、魏是诸侯各国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 ‎(2)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 28 -‎ 句子的翻译是: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分析本句可知,“窃”,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的谦词,应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应在“窃”前停顿,排除CD;“以”是介词,“五倍之地”“十倍之众”是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共同作“以”的宾语,因此应在“众”后断,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D项,藉:凭借,依靠。句子译为: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项,“批评屈辱苟安的国策”说法不当,文章首先,从读六国世家入手,以“窃怪”“深思”巧妙引出中心论点——“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其次,中间用两段论述韩、魏在诸侯纷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得韩、魏,秦可“通其兵于东诸侯”,窥视天下;失韩、魏,山东诸侯国便失去了“当虎狼之强秦”的屏障。 最后一段指出山东诸侯国的自安之计,识“天下之势”,“厚韩亲魏以摈秦”。这是给山东诸侯国提出了自安之计,而不是批评屈辱苟安的国策。‎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障”,屏障;“而”,连词,表转折,却;“岂”,难道;“势”,情势。‎ ‎(2)“委”,对付;“休息”译为“休养生息”;“急”为“危急,困难”之意。‎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 - 28 -‎ ‎)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28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井冈山【注】‎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本词为毛泽东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概和雄心壮志。‎ B. 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C. “天渊翻覆”一词,极言变化之大,与上阕的“古代曾云海绿”意思一致,展现了井冈山自然景物的巨大变化。‎ D. “犹记”两句,是诗人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15. 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14. C 15. 上片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通过树木繁茂。群岭广阔。山峰险峻等自然之景,状写井冈山的宏伟壮丽。同时通过亭台楼阁。如跃飞车展现了井冈山的巨大变化。抒发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在杜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项,“与上阕的‘古代曾云海绿’意思一致,展现了井冈山自然景物的巨大变化”赏析错误,“天渊翻覆”与上阕的“古代曾云海绿”意思不一致,“天渊翻覆”展现的不仅指自然景物的变化,还有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赏析能力。‎ - 28 -‎ 本题题目是“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题目确定了赏析内容是词的上阕,赏析的角度是“情与景”。仔细阅读上阕,此词上阕前三句“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词人首先描绘了一幅井冈山壮丽的总体风景画图。春末初夏的井冈山,万千林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派青翠翻卷延绵千百里,直入云端。旧地重游诗人看到的除风景依旧在之外还“多了楼台亭阁”,在五井碑前面,或在黄洋界上汽车往来疾驰如飞。想当年,这里曾是浴血战场,如今却成了人来车往的旅游胜地。物随心动,词人面对如此沧桑巨变发生感叹,融入内心的具体情怀,融情于景,化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二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写出作者的观览感受——祖国的江山如同图画般的美好,抒发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在杜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词人把自己对井冈山人民在杜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寄寓在具体景物描写之中,属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体作答时,可以先指出上阕运用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上阕具体内容分析词人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即可。‎ ‎【点睛】诗词赏析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词的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宋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易错字:洴、澼、絖。‎ - 28 -‎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国首部聚焦火车工业发展的电视剧,《奔腾年代》讲述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该剧以创新的____________填补了市场空白,让为祖国艰苦奋斗数十余载的时代英雄们走进了观众视野,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主流作品。中国人自古就有巧夺天工的创造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秉承了这种创造精神,带来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创新实力的增强。《奔腾年代》的人物塑造方式不落窠臼,用行动塑造角色,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这些____________的角色____________着那个时代科技探索的艰辛,( )。他们身上有着科研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不骄不躁、勤劳务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永远秉持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奋斗信条,为中国的科研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奔腾年代》以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身上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____________着新时代年轻科研人员再创改革发展新辉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该剧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追求,将真实的历史融入温暖的故事,让爱情与理想并肩前行,集中展现了老一代电力机车人为国家、为理想而奋斗的热忱与激情,以现实主义的姿态回顾和审视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与创新精神。‎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奔腾年代》讲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 B. 《奔腾年代》讲述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的故事。‎ C. 《奔腾年代》讲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的故事。‎ D. 《奔腾年代》讲述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科研人员彰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 彰显着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C. 把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彰显了出来 - 28 -‎ D. 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彰显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视角 各具特色 反映 激励 B. 视野 各有千秋 反映 激荡 C. 视角 各有千秋 反应 激励 D. 视野 各具特色 反应 激荡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 题中A项,提取主干,“《奔腾年代》讲述了”,缺少宾语,故排除;‎ B项,提取主干,“特殊时代背景下,故事”,缺少谓语,故排除;‎ D项,提取主干,“《奔腾年代》讲述了”,缺少宾语,故排除。‎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题中,从上文“这些 的角色____________着那个时代科技探索的艰辛”可知,主语是“这些”,根据主语保持一致的原则,排除AD;上文“那个时代科技探索的艰辛”的句式结构是偏正结构,根据句式结构保持一致的原则,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 28 -‎ 第一处,视角:是以水平线为标准眼睛的视觉角度,可引申为角度;视野:眼睛看到的概括的范围。句中形容该剧以创新角度填补了市场空白,应选“视角”;‎ 第二处,各具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根据上文“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强调每个人物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应选“各具特色”;‎ 第三处,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句中说的是探索的艰辛由这些角色表现出来,应选“反映”;‎ 第四处,激励:激发勉励,使振作。激荡:受到冲击而动荡。句中表现的是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对新时代年轻科研人员的激发勉励,应选“激励”。‎ 故选A。‎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下面是一段解说词,语意比较难以理解,请把它改成语意连贯的5个短句。要求: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常设展厅包括主要展示西藏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生物物种等的自然馆和主要展示古老的西藏科技智慧、最新科技成就和基础科学知识等的科技馆两大板块的位于拉萨的西藏首家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于10月1日结束试运营并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答案】①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位于拉萨的西藏首家自然科技类博物馆。②博物馆于10月1日结束试运营并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③博物馆常设展厅包括自然馆和科技馆两大板块。④自然馆主要展示西藏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生物物种等。⑤科技馆主要展示古老的西藏科技智慧、最新科技成就和基础科学知识等。‎ ‎【解析】‎ - 28 -‎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为了增强言语的清晰度变换句式中长短句互换的技能。让长句变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长定语进行处理。处理长定语,可以把它分离出来,独立成句;也可以利用复指的方法,使句子主干突出,条理清楚;还可以重新组句,重新排序。本题可分离出来的几个句子有,(1)常设展厅包括主要展示西藏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生物物种等;(2)主要展示西藏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生物物种等的自然馆;(3)主要展示古老的西藏科技智慧、最新科技成就和基础科学知识等;(4)博物馆常设展厅包括自然馆和科技馆两大板块。(5)位于拉萨的西藏首家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于10月1日结束试运营并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然后重新组句,重新排序即可。‎ 点睛:选择长、短句只是就单句说的。单句结构复杂,字数多,容易大,那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至于说到复句,不管它分句多少,字数多少,容易多少,只要是构成这个复句的某些单句长,那么这个复句就可以说用了长句;如果构成复句的单句都短,那么这个复句就可以说用了短句。要在长短句中选择、变换,首先要知道长、短句在表达的效果上的差异一般说来,短句短少精悍,干脆利落,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了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强肯定的语气。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能使条理贯通,气势磅礴。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或人的心理状态,思想变化的句子多用长句。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但可以调整语行,可增删某些词语,注意不能有语病。‎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键盘侠是一个网络词语,指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 ____________________,毫无疑问,“键盘侠”从出现开始,就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但也只有他们自己尚且不自知地沉浸在网络评论区里,一个个妙语连珠,口吐莲花,对各类网络事件评头品足,____________________,殊不知,真正的侠客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面前一言不发,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其实真正的“键盘侠”,还是注重一个“侠”字,而不是“键盘” ,键盘可以成为两种不同性格的分割线,但侠气却是不容分割的。‎ ‎【答案】 (1). 而在网上发表“个人正义感”的人群 (2). 以为这样就是真正的侠客 (3). 绝不会是评论区里义愤填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语段大意是,解释键盘侠的含义。‎ - 28 -‎ 第一处根据“网络词语,指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推断,应该是“而在网上发表‘个人正义感’的人群。‎ 第二处承接“对各类网事件评头品足”,后句“殊不知,真正的侠客是”,此处应是“以为这样就是真正的侠客”。‎ 第三处根据“真正的侠客是……”“现实面前一言不发,默默无闻的路人甲……”推断,应该是“绝不会是评论区里义愤填膺”。‎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2. 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答案】例文:‎ 自知•自信•自强 漫漫人生路,要在风雨中铿锵前行,要在纷扰的变数中永不言败,必应有一套应对的智慧法宝。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人对待自我的态度。‎ - 28 -‎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徒劳爬上陆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间前功尽弃,贻人笑柄。韩信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等同,深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而不是与一个无赖斗气。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自知,他才能临磨难而不苟,愈挫而愈奋,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便仅剩下了狂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洒给诸葛亮的,而这憾却是马谡的“无知”造成的啊!只有自知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点染出亮丽的色彩。‎ 仅仅自知还远远不够,人还应当自信。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知不是只盯着自己的短处,而是找到自己的长处,确定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自信而闻名于世。他们坚信,自信是成功的源泉。诗人李白自信,他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浩叹,便有壮丽辉煌的诗章千古流传。巴尔扎克自信,放弃家人为他选定的职业,毅然走上创作道路,终有惊天动地的《人间喜剧》彪炳千秋。一代伟人毛泽东更自信,他高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万水千山,披荆斩棘,铸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辉煌,带来了亿万人民的幸福……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宁信度,无自信也”形而上学的固执。它是理想进取中折射出的生命的灵光,是孜孜追求路途中永恒的生命潮汐,是成功碑塔下第一块灵活辩证的基石。‎ 如果说自知是人生的基石,自信是人生的阶梯,那么自强就是抵达人生巅峰的旗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中是非成败,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赋,自强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赋,自强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自强不息的人手中。获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天才,而是那些平凡但勤奋、自强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能勤恳、自立的人。拥有天赋而不能自强和自立的人的成功只是转瞬即逝的火花。只有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并且心中有信念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个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就让我们携着自知、自信、自强上路,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明天!‎ ‎【解析】‎ ‎【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与立意:‎ 本题材料给出了一些经典语句,写作前要先理解语句,然后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迪与思考,确定立意方向。‎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立意方向:关注他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②“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归纳或探究事物的本相和彼此关系,从而引导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更深层的领悟。就是从对事物反反复复地归纳总结、探究其原因和联系中得来的。当一些事物我们真的想通了,想透了,自然就会领悟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对这个世界不敢没有敬畏之心了。因为敬畏,所以意诚,所以心正。因为意诚心正,所以身得以修,言行得以正,潜心默化中,也会使家人(亲朋)也得以教化(齐)。当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都能互助互爱、尊老爱幼、遵纪守法。那么国自然而治,天下也自然可以和平无争了。立意方向:对待真理,要有敬畏精神,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立意方向:关爱他人。‎ ‎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立意方向:认清自我,树立适当的人生目标。‎ ‎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28 -‎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要想成就大事,应该多着眼于细微之事,多重视细微之事。事情的成功,多是从细微之处开始。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然而智大才疏往往是阻碍人们成功的最大的障碍。人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立意方向:奋斗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 ‎⑥“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立意方向: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会幸福。‎ 除了题目所给的语句,还可以从本单元中选取其他语句,加以理解,谈给你的启迪和思考,进行立意写作。‎ 参考素材:‎ ‎1.读庄子的那一种魅力  毫无疑问,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最有魅力的。庄子的魅力在于其文仪态万方,摇曳多姿。它一会儿像个华丽的贵妇,雍容大方;一会儿像个水灵的村姑,清秀脱俗。它幻化无常,使人看不出它的真面目。有人说它美,美得让人无法适从,有人说它野,野得使人心襟荡漾。有人说,庄子是乡野文化的代表。在《庄子》的田园里,生活着背负青天的大鹏,自得其乐的.斥鴳,奋臂挡车的螳螂,甚至是蛇、虫、鼠、蚁都有它们的生活天地。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它海阔天空,放纵恣肆,宏伟壮丽,它文思跳跃,开合无端,无影无踪,令人恍惚迷离,真乃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庄子乡野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它潇洒脱俗,拒绝名利。当楚威王派俩大夫来请庄子就相位,一边是炙手可热的权势,一边是明澈如镜的濮水,庄子选择了什么?庄子持竿而不顾!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心如止水。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野间幽芳独放,永远把世俗红尘拒绝于漆园的蓬门之外。‎ ‎2.‎ - 28 -‎ 庄子的那一种智慧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与众不同,可以说得上是个“另类”。他把自己的伟大、孤独和天才的痛苦转化为汹涌而出的智慧。庄子生逢乱世,诸侯们为了“统一”而穷兵黩武,天下大乱。庄子是反对战争的,但他不像墨子那样辛苦急切,也不像孟子那样义愤填膺,面对众生在乱世中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真诚地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自救和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和清静,如何在污秽的世界中保持自身的清洁和自尊,以及如何在天地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有谁能想像得出这些话是出自一个“槁项黄馘”的漆园小吏之口呢?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吧!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到秦,获得车数乘,到了秦,秦王高兴又给增加了百乘,他返回宋国时,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请人医治,能破除脓疮的可以得到一辆车,舔疗痔疮的可以得到五辆车,你为秦王舔疗痔疮了吗?怎么得到这么多车呢?你走开吧!”如此诙谐怪异的讽刺,恐怕只有庄子才能说得出。读庄子,让人感到什么是无所顾忌,淋漓尽致!正如胡文英所评:“庄子眼极冷……,到底是冷眼看穿。”‎ ‎3.读庄子的那一种境界  庄子将要死去,他的弟子想要将它厚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玑,万物是我的陪葬,我取陪葬的物品还不够完备吗?哪里用得上这些?”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头脑还那么清醒,那么明智,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哲人、一个真人。人生在世,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庄子在《大宗师》中论述“真人”的境界时说:何时生何时死,这是人的本命。是人就一定有生有死,这就像每天都有白天夜晚一样的自然,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所以,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就要懂得死亡的平常,在面对生命终止的时候依然保持情趣,这才是真正懂得情趣的人。  ‎ ‎4.庄子非常向往通过心斋和坐忘(修养的途径)而达到物我不分、主客合一、天人一体的境界。他有时将这种境界干脆用“物化”的概念来概括。谈到“物化”,我们自然就想起了庄子著名的“蝴蝶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审美鉴赏家的眼光来观察物我,认为物我可以契合交感,而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换句话说,也就是我转化为物,取得物的资格,物也能转化为我,取得人的资格。“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虽属疑问口吻,实际暗喻物我相互转化,契合,交感。同时,蝴蝶之遨游自如,即表明人在冲破物我的阻隔,与物冥合为一之后所达到纯粹的逍遥自由。这种“物化”的境界,就是“逍遥游”的境界。  ‎ ‎5.对于“逍遥游”的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是用“无待”的观点加以说明的。“无待”相对“有待”而言。庄子举例说明:鲲鹏高飞九霄,至于南冥,有待于“羊角”,舟行江河,有待于“水之厚积”,至于人,则有待于人的德行、才智,像宋荣子这样的贤人也还“犹未树也”,而列子虽“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也”。那么,“无待”谓何?回答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待”就是无己,无功,无名。说到这里,原来庄子心仪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无私、无名利!按照庄子的理论,当生活在尘世间的人一旦摆脱了名利的困扰,挣脱了世俗的束缚时,我们的心灵就会像蝴蝶般遨游自如,我们就能找到失去的精神家园。  ‎ ‎6.‎ - 28 -‎ 许多人读了庄子的书成了他的俘虏,重演了寿陵少年邯郸学步的笑话。如果是这样,我想庄子在九泉之下肯定不安,因为庄子最不喜欢人们囿于成规。这个两千多年前的人至今还有着无穷的魅力,这个人的书两千多年来能使许多人上瘾,根本的一点,是他教会了我们许多思辩的道理。‎ ‎7.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9. 我很庆幸,在生命发展需要的阶段,我读到了《孟子》,也读到了《庄子》;我很欣慰,随着阅历渐长,涉世愈深,我对两部著作重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悟之愈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我感觉我的生命里已离不了二位圣贤已汩汩流淌了两千多年仍不衰竭的智慧活水的滋养。我只有右手高擎《孟子》,左手紧握《庄子》,才能竭诚尽力坦然泰然走好自己的路。‎ 行文结构:‎ 例文选择的是老子的名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文章开头,从人生路上永不言败的法宝——人对待自我的态度,引出论题:人要自知,自信,自强。‎ 第二段把老子的这句名句写上,作为道理论据。接着从“自知”“自信”“自强”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文章有逻辑严密的分析,有适合观点的例证。最后,联系自身,重申家国情怀,“让我们携着自知、自信、自强上路,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明天”,突出主旨,呼应开头。‎ ‎【点睛】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 28 -‎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 ‎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