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 M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前赤壁赋
苏轼
苏轼(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
”,世称“
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
书画家
、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1057
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散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 ,与欧阳修并称
“
欧苏
”
。
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
苏辛
”
。
书法
---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
“
宋四家
”
。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的成就
诗
清新豪健 ,与黄庭坚并称
“
苏黄
”
。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仕 途
一生三次被贬
1
、元丰三年(
1080
)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共五年。
2
、绍圣元年(
1094
)又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3
、四年后(
1098
)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三年后,遇赦放还。次年病死于常州。(新党执政)
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
dǎn
)、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
4
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元丰二年,苏轼因
“
乌台诗案
”
被贬
黄州
。黄州城外有一块红色的岩壁,相传是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战场。苏轼在此期间经常与朋友夜游赤壁,月下泛舟。写下了光耀千古的
前后
《
赤壁赋
》
与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三咏赤壁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
前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题
解
本文与
《
后赤壁赋
》
为姐妹篇,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以诗的语言,通过主客问答、水月譬喻,描绘景色,感慨历史,思索人生。它既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怀情趣,也反映出他以酒乐排遗苦闷,消极颓废的一面。文中叙事井然有序,状景时丽如画,抒情豪兴酣畅,议论理趣兼备。通篇洋洋洒洒,纵横恣肆,表现出苏轼横溢的才情。
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
诗歌和散文
的特点。
讲究韵律、铺陈、文采、用典;多采用
主客问答
式
。
文体知识
赋
: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
主客问答的形式
,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
文赋
,是一篇
记游散文
。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
、
壬戌
(
)
10
、
酾
酒( )
2
、桂
棹
( )
11
、横
槊
( )
3
、余音
袅袅
( )
12
、渔
樵
( )
4
、幽
壑
( )
13
、
扁
舟( )
5
、
嫠
妇( )
14
、
匏
尊( )
6
、
愀
然( )
15
、
蜉蝣
( )
7
、山川相
缪
( )
16
、无尽
藏
( )
8
、
舳舻
千里( )
17
、狼
籍
( )
9
、
旌
旗( )
18
、枕
藉
( )
rén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
jiè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体会情感
1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
--→
愀然
--→
喜而笑
(乐 )
--→
(悲)
--→
(喜)
2
、思想历程:
旷达
------
苦闷
------
解脱
3.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4.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一
(1)
月
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
伤今
悲
三
(4)
阐述
哲理
乐
四(
5
)
开怀畅饮 乐
“情随景生,景随情变”,随着情感的
发展,描写对象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清风明月
襟怀开朗
洞箫呜然
泣诉悲情
怀古伤己
寄予悲风
理至释然
主客自乐
这篇赋分从三部分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
文章通过对泛舟赤壁时的所见、所感以及虚拟的主客之间的不同见解,运用水与月的比喻,探讨宇宙与人生哲理,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历程,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夜游赤壁
第
1
自然段主要内容: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以优美概括的文字描绘出
清风明月、波光万顷的
秀美景色,以及作者
心旷神怡、羽化登仙
的诗情。
作者游览赤壁,看到了哪些景物?
注意:最后“浩浩乎
„„”
四句见到优美景色后的感受 。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
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
的道家思想。
第二段:触景生情,由乐而悲
写由乐甚到希望为国分忧、建功立业而不得之忧伤。主客由乐而悲。
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
1
)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
洞箫声 。
(
2
)来自
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
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
1
)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作者借助
夸张
,
想象
,
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
比喻
,
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
2
)词中的
"
美人
"
指什么
?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
美人
”
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
屈原
《
离骚
》
香草美人:
1
、高洁的品质
2
、圣明的君主
3
、美好的理想
第三段:怀古伤时
客由赤壁之景,触发了怀古伤今的情绪,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
作者借
主客问答的方式
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感受鉴赏
1.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为何而悲?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情
怀
阐
发
对比:
古今人物
——
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
比喻:
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2.
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主问
客答
古人事迹
现实人生
孟德遗诗
孟德遗迹
渔樵江渚
蜉蝣天地
安在哉
平凡渺小人生苦短
悲之缘由
写景
议论
抒情
针对“客”的两大“悲”,苏轼都有哪些感悟?
阅读文章第四段,找出这两段中苏轼有所感悟的内容。
1.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主人以水月为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对宇宙人生、生命进行哲理性思考,显示出乐观旷达的胸襟,感情色彩变为喜悦。
2.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
1
)从
“
变
”
与
“
不变
”
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
2
)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
3
)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借用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以及风声月色,说明现实世界都不是绝对永恒、或绝对短暂的,应该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世间的“变”与“不变”,而不必去唉叹人生的短促而去羡慕水、月和天地的无穷无尽。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
1
)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说明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也可理解为“人的精神可以不朽”),又是永恒的。
(
2
) 从“取”与“莫取”的角度。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此处表达了苏轼对名利的淡泊。大自然中有无尽的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有这份天然的馈赠。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
“
变与不变
”
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
"
变与不变
"
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分析第二层
"
取与不取
”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3.
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
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启示:
2.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赤壁之景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夜游之行
(
举酒
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乐
客
苏子
乐极生悲 , 释悲生议
(英雄易逝、人生苦短、仙愿难成)
借景议理,解客之悲
(
变则万物皆短、不变则物我皆长、物各有主、共适清风明月)
乐
悲
景
情
理
构思和表达艺术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
、主
——
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
——
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
、客
——
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
——
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文章表达了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作者感情变化过程是: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的突出特点:
1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作者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赤壁雪景
2
、
“
以文为赋
“
的体裁形式
《
前赤壁赋
》
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3
、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
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面。主客驳难其实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即以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课文主旨是什么?
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转为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简述本赋的情感变化线索?
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
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
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
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
说明主客问答,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最后“主”终于说服了“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021/1/13
谢
谢
观
赏
!
登泰山记
姚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泰山在祖国的位置
泰山,古名
岱山
,又称
岱宗
。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1987
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主峰
玉皇顶
,
海拔
1532.8
米
。泰山风景区横跨泰安、济南、历城、长清之间,北距“
泉城
”济南
60
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
70
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泰山简介
作者简介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
桐城
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
集大成者
。他因
室名
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
《
惜抱轩全集
》
,他所编的
《
古文辞类纂
》
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
《
四库全书
》
。
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
,<<
登泰山记
>>
。
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
散文
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刘大魁、姚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
桐城三祖
”,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
文道合一
”的主张,讲究
义理、考据、辞章
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日观峰
玉皇顶
岱 庙 坊
孔子登临处
十八盘
南天门
泰山溪水
国画:泰山日出
日出前
日出后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泰山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
碧霞元君祠
雪中的碧霞元君祠
道中石刻
姊妹松
想一想
1
、思考全文写作思路。
2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壮丽的图画?
3
、你认为画面中最精彩的是哪一幅?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解释词语
1
、泰山之
阳
——
2
、其
阴
——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5
、遂至山
巅
—
3
、
乘
风雪
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4
、长城之
限
—
界限,这里指城墙
顶峰,巅峰
6
、半山
居
雾
——
停留
7
、戊申
晦
—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8
、
极
天云一线
——
尽,尽头
9
、绛皓
驳
色
—
10
、尽漫
失
—
杂,错杂
模糊,缺损
11
、
僻
不当道者
——
偏僻
12
、明
烛
天南
——
名词作动词用,照
13
、余始
循
以入
——
顺着
14
、磴
几
不可登
——
几乎
15
、日
上
,正赤如丹
——
升起来
16
、道皆砌石
为
磴
—
作为
1
、
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 在何处?简述 作者在第二段中的行程以及作者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的景色。
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说作者的登山线路,写景特点。
先写地点
具体登山地点:
京师
——
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山麓
——
山顶
路程:
四十五里(远)
石级:
七千有余(高)
路线:
中谷
——
天门
——
中岭
——
西谷
——
山顶(险)
最后:顶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
上
—
下
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
远
——
近
2
、文章通过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云海
泰山日出
日出
前
大风扬积
雪
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
白
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日出
时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
五采
日上,正
赤
如丹,
下有
红光
动摇承之
日出
后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
————
绚丽壮美
3
、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纵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
游踪
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
雪后初晴
的瑰丽景色和
日出时
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
1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
静态
的青山以人的
动态
,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
象蜡烛
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
2
)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
徂徕好象自然内天成的山水画
,而山腰间停留着的
云雾好象飘带一般
。形象而具体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
3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
比喻
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
人的情感
,形象而生动。
全文共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
?
第
一
段: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
——
日观峰的位置。
第
二
段:
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
第
三
段:
集中 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
第
四
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
五
段: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思路
交待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过程
描绘日出美景
返记人文景观
补写自然景观
讨论后总结写作特点
1
、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
、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
、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
、句式多变,用词灵活传神。
小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检测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
汶
(
w
é
n
)水 南
麓
(
l
ù
)
B
樗
(
c
ū
)蒲 石
磴
(
d
è
ng
)
C
瀑
(
p
ù
)水 石
罅
(
xi
à
)
D
徂
(
c
ú
)徕 须
叟
(
y
ú
)
c
2
、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
1
)
极
天云一线异色( )
A
尽
B
尽力
C
至多
D
非常
(
2
)绛皓
驳
色,而皆若偻( )
A
成分不纯
B
辨正是非
C
不允其议
D
颜色错杂
(
3
)
僻
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
A
不正
B
偏僻
C
冷僻
D
僻静
A
D
B
3
、下列各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
)最高
日观
以西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
2
) 与子颍坐
日观
亭待日出
(
3
) 回视
日观
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
4
)至
日观
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A
(
1
)(
2
)是山峰名,(
3
)(
4
)是亭名
B
(
1
)(
3
)指山峰,(
2
)(
4
)指亭
C
(
1
)(
3
)(
4
)是山峰名,(
2
)指亭
D
(
1
)(
4
)指山峰 (
2
)(
3
)是亭名
C
4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
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D
是日,观道中石刻
D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
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
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
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D
6
、
对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泰山之
阳
(山之南) 泰山之
阴
(山之北)
B
、南
麓
(山坡) 石
罅
(缝隙)
C
、复
循
西谷(沿着行走)
绛皓
驳
色(错杂)
D
、明
烛
天南(照)
戊申
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答案:
B
7
、
对下列文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A
、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
——
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
——
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B
、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C
、全段文字是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峻的总体感受。
D
、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泰山的地位。
答案:
D
8、
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
、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
、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幻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
、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处俯视;”绛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素,分外妖娆的日出美景。
D
、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描”静“状,后者有意绘”动“态,动静相宜,相辅而又相承。
答案:
C
相关文档
-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1向青春举杯吟2021-06-074页
-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精选:把成功当作优2021-06-072页
-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2021-06-074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2021-06-0710页
- 河南省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2021-06-0710页
-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2021-06-073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五语基默写论2021-06-075页
-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2021-06-0715页
- 河北省高碑店一中2019-2020学年高2021-06-0711页
-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2021-06-0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