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95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
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
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
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们不
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
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
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
王所以具知天下厄(è)塞(sāi),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
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
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作“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
要进行“案比
①”,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的姓名、性别、年龄、
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
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
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
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
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
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zī)多少“算赀”
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 15至 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
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
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
须经“乡啬(sè)夫②”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
建制度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
因为天子除了保留王畿(jī)③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封给无数的
诸侯国。而诸侯也只是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的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
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
“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
口,显然又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周天子是管不着的;
同样道理,各大夫封邑上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
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
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
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
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
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
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编自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注] ①案比:又称案户比民,是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这是户籍管理的
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②乡啬夫:古代乡官之一。主役赋等。③王畿:
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
持介绍信住店,如果店家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
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资料,这
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D.“编户齐民”尽管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中解放出来,但造成了国家对国
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所以也是一个历史的陷阱。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第一段为“人们
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可
知,选项中“如果店家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曲解文意,“没
有户籍”无中生有;B项,“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错。原文
第四段为“在西周封建制度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D项,“所以也
是一个历史的陷阱”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谈及秦国、汉代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西周没必
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户口登记。
B.文章首段重点谈论秦国户籍管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经据典进行
论证,而且摆事实进行论证。
C.文章第二、三段论述汉代的户口登记制度,内容翔实,户籍每年进行核
查,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的姓名、性别等。
D.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挖掘先秦贵族阶层消失、封建制
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等问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首段重点谈论的是
秦国的户籍管理,而不是重点谈论秦国的户籍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口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
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
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其中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C.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
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D.西周封建社会是一个区别于秦汉扁平化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塔状社会,比
如:各诸侯国的人口受诸侯节制,不受周天子管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各诸侯国的人口
受诸侯节制”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各大夫封邑上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
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2017年 8月 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
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
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 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
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下
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
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
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
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是针对每一个网格进行的气象预报工作。与原来的定点
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市的预报为例,原来的
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
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市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
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
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 3千米分辨率、2.5千米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
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更高的频次更新和发布
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
全国范围内逐 3小时 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
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三个要素,
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
报产品就已细化到四大类 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两级网格预报结果一致
精细 10天以内基本要素逐 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千米)与近海责任区(10千米)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来源于《智能网格预报
——从站点到格点的全新变革》)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
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在接受采访
时表示,气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
汽、温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降不下来。预报员
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
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
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
员将主要转向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天气预报员在短期内
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
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
系统已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
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
们可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的经验“培养”机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已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
天气预报的需要”言过其实,文中并无此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
天气情况,因而对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
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以无限缩小,即在空
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
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 3小时 10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它总是不准确的”说
法武断。原文材料二,“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
针对性”,但不能武断地说它总是不准确的;C项,“意味着它的网格可以无限
缩小”于文无据,也没有必要;D 项,网格化预报目前并不能做到“全国范围
内”“分钟级滚动更新”,由材料二第一段可知,这只有部分省份能够做到。
6.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6分)
答:
答案 ①天气预报精细化。在空间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网格化预报,覆盖
更全面;在时间上,更新和发布的频次更高,有些省份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
报。②预报内容更全面、丰富。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已细化到四大类 18个气象
要素。③具有协调性和协同性。能实现主客观预报相结合,能对接国、省智能网
格业务流程。(每点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可以为公众
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已细化到四大类 18个
气象要素”,材料三“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对接
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两级网格预报结果一致”“24 小时内逐小时滚
动更新”等信息分点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画者的悲哀
王鱼洋
李先生自认为算是个画家,他画了很多画,人物、风景,还有想象中的场景,
可惜没卖出过几幅。李先生总在想:是自己画得不够好吗?以前他有幸参加过一
次画展,他的画夹在很多画家的画之间,很多看画的人站在他的画前,停留了很
长时间,也会感叹一句:“这幅画画得不错,很有意境。”可是最后看了画的署
名后,最终没人买他的画,因为没人见过他的名字,于是没人确定他的画未来是
否会增值。
从此再也没有画室愿意为他展示画作,因为觉得他的画不会卖出去。
他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坚持了两年,而后家人都劝他放弃这项事业。
李先生看着自己快要接近于零的存折,也决定放弃画画了,虽然放弃画画就
像让自己放弃生命一样难受,但他还是决定选择放弃了。他去电器公司做了一名
普通的业务员。过了一个月波澜不惊的生活后他病倒了,因为他的身心都被巨大
的空虚笼罩着,是一种离开了自己狂爱的生活像被抽走半条命似的空虚。
他有气无力地在床上躺着,沉沉地睡去。
突然他觉得自己的脑袋被什么砸了一下,于是他醒了,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变
小了,而且在一个小学课堂里。只听见老师严厉地对他说:“李云!你怎么又在
课堂上睡着了!你知道这道题怎么做吗?”虽然李先生震撼了好一会儿,但他渐
渐反应过来自己穿越回了自己的小学时代,也就是说,他要重新从小学开始成长
了。记得小时候他不喜欢学习,只喜欢画画,但是老师从来不说他画得好,只说
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一天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画画,甚至连市里的画画比赛也
不让他参加,反而推荐了画画一般,但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参加了比赛。
但既然时光重来了,李云不想让悲剧重演,他努力学习。成为三好学生,虽
然他不像从前那样在业余时间画大量的画,但是老师还是马上发现了他在画画上
的天赋,并对他说:“李云,你真了不起,不光学习好,而且画画也很棒。你是
我见过的最有出息的学生,最近市里有画画比赛,你代表咱们班参加吧。”李云
对老师报以灿烂的微笑,虽然老师夸他的话听起来很是别扭。而后李云顺利地考
入了重点初中、高中、大学,但他此后几乎很少画画了。
在大学毕业后,李云开始投入了如火如荼的 IT 创业。李云的事业很成功,
甚至进了中国财富排行榜的前十名。
李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但他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就像是做蛋糕时
自己用了很高级的面粉揉蛋糕,然后又用了很贵的烤箱将蛋糕烤熟,最后又用了
精致的盘子将蛋糕盛在里面,但是却忘了在蛋糕中放糖,而糖才是蛋糕的灵魂。
李云开始寻找自己灵魂中的糖,可惜很长时间都没找到。
直到有一天,李云参加了一个画展,看了那些形形色色的画,他的心灵似乎
一下子被什么击中似的——重新升腾出一种巨大的愿望:我想画画。
李云买了很多纸和染料开始重新画画,可是由于很长时间不画画了,手异常
生疏,画了一幅又一幅,没一幅画得好的。李云的秘书走进办公室看到李云的画,
他试着揣摩李云的心意,想乘机讨好李云。自作主张地把李云的画放到拍卖市场
上拍卖。
当李云听说秘书把自己不成型的画拿去拍卖时,他有些生气,也有些惶恐,
他想他的劣作拿到拍卖市场上一定会被嘲笑,第二天新闻会出现“李云不自量力
拍卖难看画作”的头条新闻。但过了一下午,秘书欢天喜地地向他报告喜讯:他
的画作拍卖了二百万元!李云听闻,不禁大跌眼镜。因为连他都清楚那幅画作无
论是线条还是布色都糟糕得一塌糊涂。可是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出二百万买这幅画
呢?算了,不去管他。反正能得一笔意外之财总是好事,何况说不定是自己妄自
菲薄了呢!
第二天,写着“IT 精英画作拍卖二百万元”大字的新闻盖满网络及报纸版
面,李云开始受到各界朋友的恭维,他变得飘飘然,也暗自得意起来。李云虽然
在网上也看到有关他画作的一些负面评论,但他看了评论微微一笑:那些文盲,
不懂艺术。
有一天,李云在街上闲逛,看到在街角的大厅外挂着某画家画展的牌子,但
是画家的名号他从未听说,也没有几个人走进大厅。李云觉得无聊,反正闲着也
是闲着,便进去看画。
大厅里人很少,寥寥无几,李云在大厅里走动。随意地观看画作。那些画作
气势磅礴,用色大胆,且极富想象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李云越看越感
到惭愧。李云站在一幅画作前朦胧中看到一个景象,又像一段不太真实的记
忆……很久以前他也是个画者,那时他只是个画者。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放弃画画,过了一个月波澜不惊的生活后,李云病倒了,这样写既突出
了画画对他的重要意义,也为下文的穿越情节做了合理的铺垫。
B.画者的悲哀其实也是社会与时代的悲哀,人们常常以名取人,以名气来
定书画的价值,往往只认名家名作,附庸风雅者众,真懂艺术者寡。
C.在现实生活中,李云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执着于自己的艺
术创作,孤高自傲;另一方面又向往着世俗的成功,功利现实。
D.李云从某画家的画展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样的结尾虽然不像欧·亨利
式的结尾那样出人意料,但同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吸引读者去关注
人物的命运变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李云的
性格并非矛盾、双重。无论是执着于艺术创作还是渴望得到世俗的认可,都源于
他对画画的热爱。故选 C。
8.小说的标题是“画者的悲哀”,“悲哀”表现在哪里?(6分)
答:
答案 ①虽然很多看画的人感叹李云的画画得不错,但因为李云没有名气,
没有人买他的画。这是悲哀之一。②李云回忆自己小学时因为学习不好而受到老
师的批评,画画也成不务正业;而穿越回小学时代后,他努力学习,成为三好学
生,画画才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是悲哀之二。③在大学毕业后,李云投入 IT 创
业,事业很成功,自以为拙劣的画作竟意外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也是悲哀之三。
这些悲哀的共同之处就是对画作价值的评判完全依据画家名气的高低。(每点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
力。“悲哀”主要表现在虽然很多看画人感叹李云的画画得不错,却因为李云没
名气,没有人买他的画;李云成为“成功人士”,自以为画作拙劣,却得到社会
认可,这也是“悲哀”;李云穿越回小学,学习成绩提高了,老师对他画画态度
的转变也是“悲哀”。而这些“悲哀”的共同之处就是世人会依据画家名气的高
低来评判画作的价值。
9.小说采取穿越的形式,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
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打破时空的限制。便于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使读者觉得自然合理。
②虚实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内涵。画者的实际困境为实,穿越到过
去,变为成功人士,画作拍出高价为虚,由实到虚,虚实转化,内容及内涵都变
得丰富。③虚实两相对比,将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更加突出。画作得到认可是在虚
拟世界中,是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后,虚拟的成功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集中地揭示了主旨。(每点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本文采用穿越的形式,
可以回到过去,驰骋想象,打破了时空限制,更合理地展开情节,更好地表达作
者的思想。从虚与实两个层面反映生活,表现人物形象、心理,使小说内容更加
丰富,虚与实形成鲜明对比,理想与现实也形成鲜明对比,使小说主旨更加突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
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
①
饯于东都门外。临
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
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
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
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
绰对,因称其有王佐之才。太祖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上与公
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
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
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
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
②
之要,太祖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
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
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
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太祖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封美阳县子。
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
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太祖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太祖或出游,常预
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绰尝谓治国之道,
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周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
[注] ①太祖:宇文泰(507~556),字黑獭(一作黑泰),鲜卑宇文部后裔,
南北朝时期西魏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统帅、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
权的奠基人,史称周文帝。②申韩:指战国时法家申不害和韩非。后世以“申韩”
代表法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
量定/
B.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
量定/
C.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
量定/
D.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
为量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断句需抓住几个关键字词来理解文段
大意。“论事”,讨论政事,其后断开,排除 A项。“惠达不能对”结构完整,
后面要断开,排除 B、D两项,选 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千石”原指汉代郡守级别的官员,后来泛指地方重臣和朝中高品阶
的官员。
B.“郎中”和“左丞”是两种官职,属中央部门,“左丞”的官阶高于“郎
中”,相当于部门的副主管。
C.“条式”在文中是法律条文的意思,苏绰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对典故非
常熟悉,所以代为拟定相关制度和法令。
D.“朱出墨入”指的是朝廷发出的文书用朱标,下面上呈的文书用墨标。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条式”在这里指
公文的行文格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绰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他的堂兄苏让推荐。但他本人很有才干,被
周惠达认为堪当辅佐君王的大任,也久被皇帝耳闻。
B.苏绰为人俭朴、家无余财,以天下为己任,太祖也是诚心委任他。有些
事情,苏绰甚至可以先行处理,随后上报。
C.苏绰用兵有远见卓识。大统三年,齐兵袭扰,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挡,只
有苏绰的想法和太祖的相同,结果证明苏绰是正确的。
D.苏绰对政治和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在皇帝与公卿前往昆明池询问旧事的
时候,苏绰委婉地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
答案 D
解析 本文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中苏绰并没有“劝谏皇帝
不要享乐误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5分)
译文:
(2)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5分)
译文:
答案 (1)苏绰任职一年多,太祖没有更多地了解他,但是各部门的官员有
难以决断的事务,都会向苏绰咨询之后才做出决定。
(2)苏绰指明、陈述帝王之道,并说明申不害、韩非子学说的要点,周文帝
整理衣裳端正地跪坐着听,不自觉地用双膝在坐席上向前移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知”,了解;
“诸曹”,各部门;“疑”,难以决断;“询”,咨询。(2)关键词:“指陈”,
指明、陈述;“申韩”,申不害、韩非;“危坐”,跪坐;“前席”,在坐席上
向前移动。
参考译文
苏绰字令绰,是武功郡人,三国时魏国侍中苏则的第九代孙。他的祖辈接连
几代都拿二千石俸禄。父亲名协,官任武功郡太守。苏绰年轻时很爱学习,博览
群书,尤其精于计算之法。他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在长安城东门外
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周文帝问苏让:“您家子弟之中,谁可以任用?”苏让于
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他为行台郎中。苏绰任职一年多,太
祖没有更多地了解他,但是各部门的官员有难以决断的事务,都会向苏绰咨询之
后才做出决定。对各部门所发送的公文,苏绰又分门别类地为他们拟定行款格式。
行台的官员都称赞他的才干。后来有一次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答
不上来,请求允许他出外找人商议,于是召来苏绰,把事情告诉他,苏绰即刻为
他酌情裁定。惠达进去呈报,周文帝称赞他的回答,并向他说:“是谁替你出这
个主意的?”惠达回答是苏绰,于是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
也听说很久了。”不久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周文帝与公卿去昆明池观光打鱼,
走到城西的汉代仓池故地时,周文帝环顾问询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
说:“苏绰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于是召来苏绰,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
作了回答。太祖十分高兴。接着又问当初开天辟地的事情和历代兴亡的过程。苏
绰本来就有口才,应对如流。太祖更加欢喜,于是和苏绰一起骑着马并排慢走到
了昆明池,最后(忘了打鱼的事情而)没有设置鱼网就回去了。于是留住苏绰一直
到夜里,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自己则躺着听苏绰说。苏绰指明、陈述帝王之道,
并说明申不害、韩非子学说的要点,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坐着听,不自觉地
用双膝在坐席上向前移动。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早,
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啊,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
予苏绰大行台左丞之职,令他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信日益深厚。
苏绰开始制定公文案卷的格式,规定行台发出的文件用朱笔,呈送入行台的文件
用墨笔,并且制定记账和户籍登记的方法。大统三年,齐神武帝兵分三路入侵,
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抗,只有苏绰的想法和周文帝相同,于是集中兵力抵御窦泰,
在潼关将他生擒了。朝廷封苏绰为美阳县子。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治办产业,
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他
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弘扬治世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太祖
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没有闲话。太祖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
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
禀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苏绰常认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做法是爱护民众就像一位慈祥
的父亲,教导民众就像一位严格的老师。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
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使他疲惫不堪,于是得
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在任上,时年四十九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
①
,诗人例作水曹郎
②
。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③
。
[注] 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都员外郎。②水曹
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
水曹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
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
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诗人
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
B.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
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
作”,是夸张愤怼之语。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
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地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是夸张愤怼之
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的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而且“不得签书
公事”,形同流放的罪人。所以诗人以逐客自命,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
夸张愤怼之语。
15.请赏析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6分)
答:
答案 ①联想、想象丰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诗人初到黄
州,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
意趣,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②紧扣“初到”
的题意,也表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每点 3分,结合
诗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诗人
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闻到竹笋的香
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
扣“初到”题意,亦表露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白话诗歌】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
荒唐。
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惭愧的是我对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俸禄,领取压酒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宫廷里的侍从护卫毫不懈怠,战场上忠诚
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原因的句子是“ , ”。
(2)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点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政治环境是
“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
是“ , ”。
(4)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运用
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5)《离骚》中写诗人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
(6)《登高》中写出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
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句子是“ , ”。
答案 (1)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2)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5)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6)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1)易错字:“盖”“殊”;(2)
易 错 字 : “ 具 ” ; (3) 易 错 字 : “ 兀 ”“ 庐 ” ; (4) 易 错 字 :
“蜉”“蝣”“渺”“粟”;(5)易错字:“嫉”“蛾”“谣”“诼”;(6)易错
字:“鬓”“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
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图片:若
干海鸟误入触礁沉没的油轮留下的油污带里,浑身沾满黏稠的石油而不能再飞
翔;大洋深处的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在逐渐腐朽的尸身里,露出若
干 的塑料碎块;海龟在幼年时被塑料拉环套住,终其一生也不能挣脱,
只能带着葫芦形的身躯 ;( ),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
身亡……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
的生活乃至命运。最终,人类也将 。举例而言,传统的塑料难以自然降
解,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总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
块“垃圾大陆”。而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因为碰撞而破碎,形成
极小的甚至肉眼都难以看到的微粒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
人。人类随意地将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里,如今也只能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五颜六色 苟延残喘 在劫难逃 自作自受
B.五颜六色 苟且偷安 祸从天降 自食其果
C.五光十色 苟且偷安 在劫难逃 自食其果
D.五光十色 苟延残喘 祸从天降 自作自受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五颜六色:形容色彩繁多。
引申为各式各样。五光十色:形容色彩光泽明亮鲜丽,花样繁多。此处修饰的是
成为污染物的塑料,应选“五颜六色”。第二处,苟延残喘: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苟且偷安:不顾将来,得过且过,只图眼前的安宁、安逸。此处强调海龟生存的
艰难,应选“苟延残喘”。第三处,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想逃也逃
不了。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祸从天降:指意外的灾
祸来得非常突然。此处强调人类无法避免海洋环境污染带来的灾祸,应选“在劫
难逃”。第四处,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后果。自食其果:指自己
做了坏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此处是错事,应选“自作自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海豚,不幸被渔民废弃的渔网裹挟其中
B.渔民废弃的渔网,将不幸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海豚裹挟其中
C.海豹或海豚不幸与其相遇,被渔民废弃的渔网裹挟其中
D.渔民废弃的渔网不幸与其相遇,将海豹或海豚裹挟其中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由“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
换气而身亡”可知,主语不是“海豹或海豚”,排除 A、C两项;“不幸与其相
遇”的应该是“海豹或海豚”,排除 D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会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
成一块“垃圾大陆”。
B.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会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
成一块“垃圾大陆”。
C.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
成一块“垃圾大陆”。
D.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
成一块“垃圾大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第一个分句语序不当,缺少
主语;“塑料垃圾”与“会集”搭配不当。B项,“会集”使用不当。D项,第
一个分句语序不当,缺少主语。
20.下面是一段生日答谢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
改。(5分)
感谢各位参加令尊的生日晚会。敝人看见桌上大家送来的生日礼物,如烟的
往事历历在目。我想起了父亲的好友张小波。他是一个多好的小肥猫啊!为了鼎
力相助我学习数学,他竟然放弃了辅导他女儿奥赛的赛前训练。如今,我在数学
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他玉成此事深感冒昧。
答:
答案 ①“令尊”改为“家父”;②“小肥猫”改为“叔叔”;③“鼎力相
助”改为“帮助”;④“成就”改为“进步”;⑤“冒昧”改为“惶恐”。(每
处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①“令尊”是敬辞,称呼别人的
父亲,称呼自己的父亲,应用“家父”;②“小肥猫”含有戏谑意味,用来称呼
长辈不妥;③“鼎力相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或感谢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④“成就”形容自己不妥,不够谦逊;⑤“冒昧”多用于谦辞,指鲁莽轻率,用
于此处不合语境。
21.下面是一个关于我们(人类)身体的某些特别性状出现时间的示意图。请
仔细观察后加以概括,用不超过 75个字的一段话把它的大意表述出来。要求:
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6分)
答:
答案 与直立行走和奔跑有关的以及为使用和制造工具而进化出的我们身
体中的许多特别性状,都是在数百万年的过程中在我们祖先身上逐渐(先后)出现
的,而不是同时完成的。(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表中“我们身体的特别性状”,内容有两
个方面,一是“与直立行走和奔跑有关的性状”,一是“为使用和制造工具进化
出的性状”,然后根据图中年代的变化总结规律,从“410万前年”“190万年
前”等年代的推移和身体的变化中可以得知,我们身体上的许多性状是逐渐出现
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等等,呼唤英雄成了那些时代的声音。时代变迁,而今,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
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 800字。
[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谈论的是对“英雄”的看法。阅读材料
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
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两种说法即两种观点。“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对
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限定作文谈论的对象是“当今时代的英雄”,不
是古代的英雄,也不是历史的英雄。要明白当代英雄的特质、内涵。
作文立意:①在时代的洪流中追寻英雄的价值与情怀,反思现实中对英雄的
态度,在新时代传承英雄精神;②时代的英雄精神不应该由所谓的偶像明星来担
当,主流价值观始终要回归到为国家、社会和时代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③和平
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英雄,新时代怎样继续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等;④偶像在
聚光灯下接受万人崇拜,英雄却在民间默默无闻,时代发展不应该让英雄被遗忘,
我们应该把崇拜的目光投到身边的英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