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50 KB
  • 2021-06-07 发布

辽宁省沈阳市第170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沈阳市第一七〇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联合体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疾病,便没有文学。疾病对 文学来说是隐喻与象征,文学不可能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正如没有将疾病作为疾病 本身而接纳的人生。疾病会在任何层面上改变人生,正如疾病在文学的叙事中不可避免地要 承担阐释和转变的功能。也正因为此,疫情和社会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关于疫情的话语观念 是文学应当格外关注的。 出于对病毒的恐惧,人们需要将它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对象,让其成为自己群体之外 的另一群人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客观上,还是在话语层面,传染病的特征都要求着某种群 体的关联性。与其说这是一种策划好的阴谋论,不如说这是出于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传染 病的攻击途径完全是借助于人性中的温情行为,比如交谈、聚会、抚摸、亲昵,因而防治病 毒的方式是与人性的特质完全相反的。在病毒的阴影下,除了生物学方面的探索研究,未来 的人类社会将加速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人们的身体愈加远离彼此,但人们的情感与思想 会离得更近,更近并非意味着亲密,甚至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彼此裹挟的困境。 疫情也廓清了个体与社会的思想状况:如何建构自我的主体,如何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 的关系,恰恰对应于它们的反作用力——个体性的疾病与群体性的瘟疫。疾病及作为其结局 的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不同的疾病类型,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不同方面。 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外伤,让我们直观看到身体受到伤害后的残酷性; 癌症,显示生命系统本身所出现的障碍,是一种生命系统的限度性结局。没有任何东西像疾 病这样能使人完全深入地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遇。因为疾病,我们自以为 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密切的 关系,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身体的自由原来是如此有限而脆弱。这恐怕会带来一场话语的变 革。 瘟疫是病毒与人体细胞、组织的一场战役。但如果仅限于这个说法,显然太空洞,我们 需要了解其中的细节。比如,冠状病毒原本是寄居在蝙蝠身上,经过变异后用它的冠状触手 与人类细胞 ACE2 蛋白触手发生关联,从而钻进了细胞内部,把它的 RNA 放置到了细胞核里, 从而攻陷了细胞,复制和生产出了更多的病毒。大量病毒从死亡的细胞中冲出来,开始攻击 更多的细胞,免疫系统被遽然激活,人体面临着炎症因子风暴……我们在描述与生命相伴随 - 2 - 的疾病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这既不是纯科学的,也不再纯然是人文比喻似 的主观描述,它是基于目前生物学所呈现出的一种“模糊近似”的形象化现实。这种科学与 人文杂糅的话语方式,或许会成为未来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瘟疫不再是一种恐怖神话, 而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尽管这种事物依然给我们输送着恐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话语在文化表述中的分量会加大,但所谓的“高科技”也愈 加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我们在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等等科技背景下,感受到的人类科技 已经创造了魔法般的奇迹。但一场瘟疫,与几百上千年前的瘟疫一样,轻易就给“科技社会” 以致命一击。这让我想到爱因斯坦说的一句名言:“在生物面前,我们的科学技术就像原始 人一样。”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话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摘编自王威廉《瘟疫、文学与话语变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疾病跟文学密不可分,在文学中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在叙事中承担着阐释和转变的功能。 B. 出于对病毒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将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加速社会卷入虚拟世界。 C. 生命系统本身的障碍和局限,是让自我的个体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发生密切联系的直接因 素。 D. 在描述疾病的时候,用一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全新的话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疾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应当关注疫情所带来的文学话语变革。 B. 文章在论证疫情对个体及其关系的影响时,使用了传染病、外伤、癌症等举例论证的方式。 C. 文章引入对瘟疫发生过程较为空泛地话语表述,是为了突出全新话语方式在未来的重要 性。 D. 文章末段主要论证了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瘟疫仍可以暴露科技话语的局限性与落后 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复杂、密切而虚指的关系,所以导致疫情和社会的关系也很复杂。 B. 人类社会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有利于对病毒进行防治,但会面临身心彼此裹挟的困境。 C. 全新的话语变革能让疾病脱下隐喻的掩护,有利于人们理解病毒,消除人们对病毒的恐惧。 D. 创造了魔法般奇迹的科学技术在瘟疫面前,不堪一击,其产生的话语因为缺少细节而无用。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 3 -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因为疾病,我们 自以为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 密切的关系”,“生命系统本身的障碍和局限”不是直接因素。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文章在末段主要是为了论证全新的话语方式的优势和特点,因为“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 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话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没有因果关系,导致疫情和社会的关系复杂的原因是疾病并非作为疾病本身而单独存在, 疾病会对人生、社会的多个层面产生影响。 C 项,“消除人们对病毒的恐惧”不恰当,原文是全新的话语方式让“瘟疫不再是一种恐怖的 神话,而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尽管这种事物依然给我们输送着恐惧。”所以,人们 对疾病还是存在恐惧的心理。 D 项,说法太绝对,科技并非“毫无用处”,原文“科学话语在文化表述中的分量会加大”, 虽然“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话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故选 B。 - 4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内核。中医药还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壮筋续骨”,更丰富了 中华文化内涵。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健康文化和实践,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从历史上看,中 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 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预防 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 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 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摘编自《<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图 1:2014—2018 年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销售总额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 图 2:2014—2018 年中国中药饮片进出口情况 - 5 -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据介绍,中医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优势明显,尤其是对于轻症病人,能提高治愈率等, 现已形成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筛选出金花清感颗 粒、连花清瘟胶囊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药方。 2019 年第 72 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纳入起源 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今年 2 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外宣布,通过对 214 名患者的 临床救治,中医药的治愈率达 90%以上。中国对中医药的有效利用,使海外媒体对中国传统医 学的讨论热度显著提升。 法国新欧洲集团董事长陈翔介绍说,法国侨界通过“云诊所+中成药”解决了很多华人对 病情的疑问,通过中药有效降低了轻症转重症的发生率,好几位患有轻症新冠肺炎的华人患 者都痊愈了,中医成为法国华人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中医在海外抗疫中做出了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在海外要进入医院抗疫却并不容易。在一些国家,医药法律尚未 承认中医药的地位,目前中药汤剂还无法在医院内使用,国内捐赠的中药多用于华人社区和 医护人员的预防性用药。据悉,连花清瘟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一是国际注册,目前只在少数 国家注册,各国对中药产品的注册要求各不相同,制约了连花清瘟在全球的上市推广;二是 国际物流,由于疫情影响,国际物流通道不畅,影响了药品的全球市场覆盖。 这种情况出现,既有观念文化差异影响,也有不同国家之间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走 向世界,可以从中成药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中医药的振兴。国际舞台上中医 药能体现出我国的文化自信。作为媒体,既要增强媒体的使命感,做好中医药发展的记录者; 同时增强媒体的认同感,做好中医药发展的推动者。 (摘编自《国际舞台上中医药身手不凡》,《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 年 4 月 29 日) 4. 下列不属于中医药特点的一项是( ) - 6 - A. 蕴含了均衡、和谐的中华文化思想 B. 属于出生土长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 学 C. 侧重于从整体上认知人的疾病 D. 与西医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疗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中成药的需求在逐步增加,从 2014 至 2018 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中成药类的销售总 额逐年递增。 B. 从 2014 至 2018 年我国中药饮片出口额明显要高于进口额,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呈波动趋 势,且两者同步变化。 C. 法国华人通过“云诊所+中成药”方式解疑,使中医成为法国华人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亮 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海外媒体关注中医。 D. 我国的连花清瘟作为一种中药难以在全球推广,与各国的观念文化差异有关,也与当地的 医药法律有关。 6. 为什么说中医药能体现出我国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1)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并丰富发展自己。(2)历史上,中医药曾治疗多种 疾病,拯救了全球许多的生命。(3)如今,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不属于中医药特点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与西医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疗效”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中医药与西医结合才能具有 明显疗效,所以 D 项并非中医药特点。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B 项,“且两者同步变化”错误,根据图 2 可知,我国中药饮片进出口金额呈波动趋势,但两 者并没有同步增长或减少,所以 B 为错误选项。 - 7 -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找到答题区域,然后提取关 键词句加以概括。分点作答,力求全面准确。 从材料一的第二段提取“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 播到世界各地”归纳出答案(1)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并丰富发展自己。 从材料一的第三段“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 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 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归纳出答案(2)历史上,中医药曾治疗多种 疾病,拯救了全球许多的生命。 从材料三第一段“据介绍,中医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优势明显,尤其是对于轻症病人,能 提高治愈率等,现已形成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筛 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药方”归纳出 答案(3)如今,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 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业史(节选) 柳青 一个初春的阳光灿烂的上午,嘴里噙旱烟锅的庄稼人,提粪筐的庄稼人,和倒背双手的 庄稼人,纷纷从稻地塄坎上的许多小径,向梁三老汉的草棚院走去。 “哎,宝娃子买的叫啥稻种呢?” “百日黄嘛。听说从插秧到搭镰割稻子,只要一百天。” - 8 - “怪!自古常言:一月缓苗,一月长,一月出穗,一月黄。这‘百日黄’少二十天,差 一个节气还多哩!” “就要看打粮食怎样呢!” “听梁生宝吹,这号稻子秆秆不高,穗穗够长。” “出奇!这么说,肥料大些,也不怕长滥?” “人家说,肥料大了,只要水灌均匀,没关系喀。” “啊哈!有这么好的稻种?买回来多少呢?” “一石多。听说本互助组分毕,还有余头哩。” “要是有余头,咱也分它点试试看!……” “百日黄”稻种的生长期短,在蛤蟆滩引起了这样广泛的兴趣,庄稼人们把梁三老汉的 草棚院挤得水泄不通。说话的声音很嘈杂,好像黄堡镇上的粮食市场一样。 人们把粗大的手伸进解开的口袋里,用指头捏一撮稻种,放在手掌心里细瞅,用大拇指 头搓搓,用口轻轻吹去稻糠,又细瞅,把大米粒投进嘴里嚼碎,然后唾掉,然后互相交换意 见。 都说:成色不赖!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带来的器具 里头。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多出来的稻种。 在生宝起身到郭县去之前,他曾征求过村内各代表和各互助组长,如若有人愿意换新稻 种的,可以凑钱给他,他可以给大伙捎办。但是有的人实在是弄不到钱;有的人摸不清稻种 究竟好坏,不愿意冒一块钱的险;有的人担心生宝办不好事情,恐怕要白白分担他的车票、 路费。现在,这些庄稼人被新稻种早熟的优点吸引住了。这给生宝很大的鼓励:庄稼人尽管 有前进和落后、聪明和鲁笨、诚实和奸猾之分,但愿意多打粮食、愿意增加收入,是他们的 共同点。这就使得互助合作有办法,有希望了。——想到这里,他精神抖擞,容光更加焕发 了。 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 “怎呢?”妈在屋里问。 “弄得咱不够了。” 生宝妈坐在草棚屋炕上做鞋帮,通过敞开的窗口,温和地责备儿子: - 9 - “你常是冒冒失失,做事没个底底。我说你先把自家的稻种舀出再分,你说不好,要先 人后己。这阵好!看弄得自家不够了吧?”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生宝乐呵呵地说。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这事,心在他胸膛里蛮翻腾。他忍耐不住,颠出磨 棚,站在院里。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灰心地盯 着生宝,袖子和瘪瘦的手上,落着一层玉米面粉,指着生宝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 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生宝觉得有必要认真 地向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他收敛了嬉笑,很严肃地用他学来的道理,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 展的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 “啥叫自发的道路呢?”生宝说,“爹!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咱分下十亩稻地,是 吧?我甭领导互助组哩!咱爷俩就像租种吕老二那十八亩稻地那样,使足了劲儿做。年年粮 食有余头,有力量买地。该是这个样子吧?嗯,可老任家他们,劳力软的劳力软,娃多的娃 多,离开互助组搞不好生产。他们年年得卖地。这也该是自自然然的事情吧?好!十年八年 以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咱爷俩名下了。咱成了财东,他们得给咱做活!是不 是?” 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为了表示他的心善,不赞成残酷的剥削,他声明: “咱不雇长工,也不放粮。咱光图个富足,给子孙们创业哩!叫后人甭像咱一样受可 怜。……” “那不由你!”生宝斩钉截铁地反驳继父,“怪得很哩!庄稼人,地一多,钱一多,手 就不爱握木头把儿哩。扁担和背绳碰到肩膀上,也不舒服哩。那时候,你就想叫旁人替自个 儿做活。爹,你说:人一不爱劳动,还有好思想吗?成天光想着对旁人不利、对自个有利的 事情!” 老汉在胡子嘴巴上使着劲儿,吃力地考虑着生宝这些使他大吃一惊的人生哲学。 生宝坐在矮凳上,继续向坐在对面的继父宣传。 “图富足,给子孙们创业的话,咱就得走大伙富足的道路。将来,全中国的庄稼人们, 都不受可怜。现在搞互助组,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 梁三老汉一听这些在他认为不着边际的空谈,便轻蔑而嘲笑地眯起皱纹眼皮,问: “要几年?用机器种地要几年?明年?后年?” - 10 - 生宝说不上要几年。生宝是个诚实人,他不能胡诌。他只笑不说话了。他再辩论下去, 不仅没有意义,反而还会弄坏。只要不决裂,他相信,他将来能改变继父的想法。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生宝从郭县带回来的稻种“百日黄”,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从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可 以看出庄稼人贪小便宜,以及愿意多打粮食的愿望。 B. 对于儿子生宝分稻种把自家分得不够的结果,生宝妈只是“温和地”责备他,这种态度说 明生宝妈对儿子慈母般的关心,不愿过分责备他。 C. 听完梁生宝关于自发的道路的打比方解释,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这是因为梁生 宝的话某种程度上切合了梁三老汉内心真实的想法。 D. 作者在刻画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矛盾双方时,将他们安置在分稻种这一统一事件下,形 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关系,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8. 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原名“稻地风波”,后更名为“创业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①梁生宝先人后己,梁三老汉只为自己着想。梁生宝分稻种先别人再自 己;梁三老汉主张先把自家的稻种舀出再分。②梁生宝憧憬未来,梁三老汉只顾眼前。梁生 宝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将来会用机器种地;梁三老汉只希望能解决眼前个人的温饱问题。 ③梁生宝思想先进,梁三老汉思想狭隘。梁生宝认为给子孙们创业,图富足,得走大伙富足 的道路;梁三老汉只图个人富足。④梁生宝乐于助人,梁三老汉精明利己。尽管大家没有凑 钱让梁生宝带稻种,梁生宝依然多买稻种帮助他人;梁三老汉对于梁生宝夸稻种好,把自家 稻种分得不够后很生气,表现出他精明利己得思想。 9. ①原名“稻地风波”格局狭小,不能很好地反映作品的全貌。②“创业史”符合作品的情 节发展,更能让读者认识到新中国农民创业“图富足”的决心。③“创业史”更能体现出几 代人创业“图富足”的共同努力和艰辛付出。④“创业史”将新中国农民的创业和时代发展 联系在一起,更能展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⑤“创业史”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对未 来实现共同富裕充满了期待。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 - 11 - 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 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 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 些硬伤。 A 项,“庄稼人贪小便宜”错误,大家关于“百日黄”讨论激动且热烈,从他们讨论的内容上 可以看他们愿意多打粮食的愿望,但不能因此推断庄稼人“贪小便宜”。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 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 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 形象的限制性。 本题要求比较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形象的不同点。梁生宝和梁三老汉是小说中两个具有典 型意义的形象。梁生宝是无产阶级化了的青年农民。他思想先进,大公无私,有干劲,有着 崇高的革命理想,希望通过互助合作走共同致富道路。具体体现在:“我说你先把自家的稻 种舀出再分,你说不好,要先人后己”“图富足,给子孙们创业的话,咱就得走大伙富足的 道路。将来,全中国的庄稼人们,都不受可怜。现在搞互助组,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 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很严肃地用他学来的道理,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展的 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 梁三老汉是在集体道路与个人发家中处于观望动摇的“中间状态”的农民。他保留着小生产 者的保守自私、狭隘。具体体现在“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 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梁三老汉一听这些在他认为不着边际的空谈,便轻蔑而嘲笑地眯 起皱纹眼皮,问:‘要几年?用机器种地要几年?明年?后年?’”“咱光图个富足,给子 孙们创业哩!叫后人甭像咱一样受可怜”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旨、本身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 答,有修辞的要答出修辞并分析效果。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只说套话。 理解小说原名“稻地风波”和改名“创业史”的不同,实际上考查的是题目的作用。从情节 结构看,“稻地风波”情节围绕“种粱”事件显得过于具体,不能反映全貌,而“创业史” 就能体现几代人创业的艰辛过程;从塑造人物看,主人公梁生宝“很严肃地用他学来的道理, - 12 - 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 “创业史”能把新中国农民创业的形象集中展现出来;从主题看,“图富足,给子孙们创业 的话,咱就得走大伙富足的道路。将来,全中国的庄稼人们,都不受可怜。现在搞互助组, 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这段话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创 业史”更能将新中国农民的创业和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从艺术效果看, “稻地风波”是以一个事件作为题目,格局小,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而“创业史”就更 具有宏大的主题,作者赞美、弘扬的感情倾向性更鲜明,更具有时代感,我们从题目中能够 感受到,作者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情怀激荡。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情节,揭示主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象征, 深化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小说阅读题中,如果题目中问到:小说以“XX”为题目 的好处是什么?小说以“XX”题目的目的是什么?小说为什么以“XX”为标题?我们一般可 以考虑从小说标题的作用角度去解题。解答此类题目需注意运用专业术语,还要结合文本作 具体阐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谦退,每步行 趋府门。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镇举进 士,礼部奏名第一。宰相庞籍言:“镇有异材,不汲汲于进取。”超授直秘阁。契丹..使至, 虚声示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天下莫若 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帝天 性宽仁,言事者竞为激讦。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文彦博、 富弼入相,诏百官郊迎。镇曰:“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然近制,翰林学士、知制 诰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是不推之以诚也。愿罢郊迎,除谒禁,则于御臣之术为 两得矣。”乞令宗室疏属补外官,帝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镇曰: “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 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轼得罪,下台狱, 索与镇往来书文甚急,犹上书论救。哲宗立,拜端明殿学士。镇雅不欲起,固辞。诏赐以龙 茶,存劳甚渥。复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薨,年八十一,谥.曰忠文。镇清白坦夷,临 - 13 - 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 葬者,辄为主之。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直温子昉卒于京师,镇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 终身。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 悉还/ B.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 悉还/ C.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 悉还/ D.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 悉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B. 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C. 谥,古代皇帝、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 按周制,诸侯地方百里,兵车万乘,故称诸侯为“万乘”,文中指朝廷高级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镇谦谨自持,得到前辈赏识。薛奎欣赏范镇,回朝时带他进京,并向别人夸赞范镇的学 问;范镇及第后,宰相庞籍也对范镇的才能和品行表示赞赏。 B. 范镇知势而行,主张宽待百姓。契丹使者虚张声势,大臣们用增募军队搪塞责任,以致耗 费巨资,范镇认为防敌备患的关键在百姓宽裕,因此建议宽待百姓。 C. 范镇反对虚礼,重视以诚相待。郊迎之礼虽然隆重,但范镇认为这是虚礼,未能以最大的 诚意来对待官员,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 D. 范镇心怀道义,解救亲友危困。苏轼因罪下狱,范镇依然不避连累之险,上书朝廷救援苏 轼;他老师庞直温先生的家人遭逢困境,范镇帮助排解困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2)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 14 -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陛下选择其中贤能的人加以任用,不埋没其才能,这就是用来和睦宗族的方法。 (2)范镇坚定地实行道义,对待人很诚恳,乡里有贫困不能完婚和安葬的,常由范镇来主办。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 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视事三日”,是说“他到任三天”,是后面句子“擅发钱粟以贷”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 可以排除 D 项; “监司绳之急”是说“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急”是“监司绳之”的补语,中间不能断 开。可以排除 A 项; “是岁大熟”是说“当年大丰收”,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C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范镇出朝任陈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 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 清”。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称诸侯为‘万乘’,文中指朝廷高级官员”错误。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 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 - 15 - C 项,“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错误,原文是说范镇“愿罢郊迎,除谒 禁”,即范镇请求朝廷免去郊迎之礼,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文中没有交代朝廷对此的做 法。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甄别”应理解为“选择”;“没”应理解为“埋没”;“乃”应理解为“就是”; “所以”应理解为“用来……的方法”;“乃所以睦族也”,是判断句。 第二句中,“笃”应理解为“坚定地实行”;“遇”应理解为“对待”;“乡人有不克婚葬 者”是定语后置句;“克”应理解为“能”,“婚葬”应理解为“完婚和安葬”。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镇守四川,一见面就喜爱重视他,让他和子弟们讲论学 问。范镇更加谦逊退让,常步行到薛奎的府门。薛奎还朝时,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 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伟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范镇举为进士,礼部奏 为第一名。宰相庞籍说:“范镇有特殊才能,不热衷于进取官职。”范镇被越级提拔为直秘 阁。契丹使者来到,虚张声势以表示其强大,大臣们增加招募来塞责,一年费去钱千百万。 范镇说:“防备契丹不如宽待三晋的百姓,防备天下的祸乱不如宽待天下的百姓。军队本来 就是用来保护百姓的,现在反而残害百姓,我恐怕将来的忧患不在四方,而在军队过多和百 姓穷困。”皇帝天性宽恕仁厚,论奏事情的人相互激烈攻击。范镇独自掌管大局,不是关于 朝廷安危,百姓利弊的事,就忽略不说。文彦博、富弼入朝任宰相,皇帝下诏令百官到郊外 迎接。范镇说:“用虚礼来表示隆重,不如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但近来规定翰林学士和知 制诰都不许到宰相家中去,百官不准私自去求见,这是不以诚心对待他们。请求免去郊迎, 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驾御臣下在两方面都得当了。”他又请求皇帝宗族中血统疏远的出 - 16 - 外补地方官,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怕天下人说朕不能和睦宗族。”范镇说:“陛下 选择其中贤能的人加以任用,不埋没其才能,这就是用来和睦宗族的方法。”范镇出朝任陈 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 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清。神宗即位,又任翰林学士兼侍 读。苏轼获罪,被下御史台监狱,搜索范镇和苏轼来往的书信文章很急,他还是向朝廷上书 论述救援苏轼。哲宗即位,朝廷授范镇为端明殿学士,范镇素来不想出来做官,就坚决推辞, 皇帝下诏赏赐他龙茶,慰问安抚很优厚。又告老,以青光禄大夫再次退休。去世,享年八十 一岁。范镇清白平易,遇到大节,决定重大议题,他脸色平和而说话大胆,虽在皇帝面前, 也不屈服。他坚定地实行道义,待人很诚恳,乡里有贫困不能完婚和安葬的,常由范镇来主 办。范镇年少时曾向本乡先生庞直温学习,庞直温的儿子庞昉死在京城,范镇娶了庞昉的女 儿为孙媳妇,抚养庞昉的妻儿一辈子。契丹、高丽都传诵他的文章。他年少时作《长啸赋》, 曾以此使胡骑退走,晚年出使辽国,人们互相用眼示意说:这就是“长啸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入试院 邓忠臣 东门骢马止行行,被诏秋闱阅俊英。 三岛①隔云天北极,万灯明路国西城。 人间聊假诗书乐,地远还闻市井声。 一夜凉风起阊阖②,月中应有桂枝生。 [注]①三岛指西湖三岛:百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②阊阖,神话中的天门,唐宋诗词中 亦指皇宫之门。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受皇帝委托,担任了这次秋试的主考官,骑着马走走停停,深感责任重大。 B. 仰望灿烂的星空,眺望璀璨的京城夜景,诗人兴奋之余流露出淡淡的忧虑情绪。 C. 试院偏远僻静,听得见集市的声音,诗人闲来无事,姑且借助诗书来取乐。 D. 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京城的秋景得到立体的呈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天门中吹来一夜凉风,给整个寰宇送来了秋天,月亮中的丹桂应该 飘香了吧。②从个体来说,诗人在考试院里触景深情,才思迸发,诗情满怀,所以胸中产生 - 17 - 一首好诗;③从国家来说,秋天到了,皇宫大门为招贤纳才而开,应该有一些杰出人才涌现 出来吧。④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可以涌现出许多人才的美好愿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 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本诗写作者应诏进入试院,在地处偏僻的环境中不能外出活动,闲暇时以诗书取乐,并预想 到经过他的选拔,不久便有举子攀月折桂的情景。 首联,诗人骑着马在东门走走停停,是因为诗人受皇帝委托,担任了这次秋试的主考官,写 出了诗人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颔联,诗人应诏入京,身处西城,晚上百无聊赖,仰望灿烂的星空,想到在“云天”那一边 的三岛美景,看到了眺望璀璨的京城夜景,乐景写乐情,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颈联,诗人闲来无事,姑且借助诗书来取乐,尽管试院偏远僻静,却仍听得见集市的声音。 B 项,“忧虑情绪”属于无中生有;仰望星光闪烁的星空,眺望灯火璀璨的京城夜景,诗人身 负皇帝的重托,内心盈满的是使命感、信心,因此“忧虑”于文无据,于情境不符,故排除。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 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本题首先需翻译句子,然后对其进行赏析。根据“被诏秋闱阅俊英”“起阊阖”和“桂枝生” 可以看出,诗人将优秀的人才比作桂枝,蕴含着从参加考试的考生中选拔人才为国效力的希 望,以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国家效力的美好期许。 【点睛】鉴赏诗歌,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 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 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 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 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 18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各抱地势 (2). 钩心斗角 (3).(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 (3)吴楚东南坼, (6). 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抱、钩、诚、傲、坼、乾。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 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其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更在海外圈粉无数。李子柒的海外走红,( )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 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 任。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海外传播。如何让不 同文明之间实现 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 ,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 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视频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是 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人印象深 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龙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 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 ,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①荣获 ②交融 ③自怨自艾 ④脱颖而出 B. ①荣获 ②交互 ③孤芳自赏 ④锋芒毕露 C. ①荣膺 ②交融 ③孤芳自赏 ④脱颖而出 D. ①荣膺 ②交互 ③自怨自艾 ④锋芒毕露 - 19 -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B. 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C. 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D. 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这是她能够广 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B. 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 重要原因。 C.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受到广 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D. 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 迎的重要原因。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荣获:光荣地获得,多指竞赛优胜者得奖。荣膺:光荣的接受或承当。根据语境“成都文旅 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此处为接受某项称号,应选“荣膺”; 交互:即交流互动。交融:即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 交往、融合。结合“文明”分析,此处应选“交融”。 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孤芳自赏:指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 自以为了不起。此处无悔恨之意,当选“孤芳自赏”。 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脱颖而出:比喻在众多人中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此处前面有“千军万马”,当选“脱颖而出”。 故选 C。 - 20 -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 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 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分析,后文对“文化输出”有否定之意,故不能选 A 项、C 项、D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 项,“这”指代不明,“广泛”语序不当;介词残缺,应在“勤劳”后加介词“和”; B 项,后句主语暗换,不是承前省略的李子柒的视频,而是价值理念,且“广泛”语序不当; 介词残缺,应在“勤劳”后加介词“和”; C 项,“在”掩盖了后一句的主语,最后一句的主语也不明朗。 故选 D。 20.仿照下面示例,恰当地选用所给材料中的词语仿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 例相同。 做人如花,艳丽娇媚、姹紫嫣红固然诱人,清逸秀丽、暗香幽远也同样美丽。 材料: 如水 如树 直入云霄 汪洋恣肆 高大巍峨 波涛汹涌 清澈明净 亭亭如盖 宁静无波 枝繁叶茂 【答案】做人如水,汪洋恣肆、波涛汹涌固然壮阔,清澈明净、宁静无波也同样精彩。 做人如树,高大巍峨、直入云霄固然伟岸,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也同样可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仿写的要求,如仿写句 式、仿写修辞、仿写内容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下面示 - 21 - 例,恰当地选用所给材料中的词语仿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接 着分析所给的示例,把握句式、修辞、内容等,最后结合材料进行仿写即可。 首先分析示例,“做人如花,艳丽娇媚、姹紫嫣红固然诱人,清逸秀丽、暗香幽远也同样美 丽”,确定句式为“做人如……,……、……固然……,……、……也同样……”,确定修 辞为比喻,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为“列举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人特点”,用“固然”先承认前 一种做人特点,再用“也”引出后一种做人特点。 然后分析材料,材料分为两个部分,“如水”“如树”是比喻“做人”,是喻体,放在第一 句起到总领的作用,“直入云霄 汪洋恣肆 高大巍峨 波涛汹涌”对应的应是示例中前一 种做人特点,“清澈明净 亭亭如盖 宁静无波 枝繁叶茂”对应的应是示例中后一种做人 特点,其中“汪洋恣肆、波涛汹涌”“ 清澈明净、宁静无波”显然是针对“如水”,“高大 巍峨、直入云霄”“ 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显然是针对“如树”。 最后仿照示例进行拟写即可。 21.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 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要求:字数不超过 90。 【答案】构图要素:①表明博物院名称。图一是“四川”,图二是“宫”。②整体构成古代器 物。图一是鼎,图二是(官)印。寓意:体现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 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会徽解析题,首先认真观察徽标,指出所有构 图要素,然后结合题干介绍,解说徽标寓意。 本题中两个徽标都是博物院的徽标,图一是一个鼎的形状,由汉字“四川”抽象而成;图二 是一个印章的形状,由汉字“宫”抽象而成。鼎和官印都是历史文物,所以,两个徽标的寓 意一致,都体现了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班固《汉书》 - 22 - “还我河山。”——南宋•岳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习近平 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而言,每个时代都有历史赋予的任务,完成历史任务才不会辜负时代、 错过时代,才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时代淘汰。作为高三学子,你有什么话想对同龄人说? 请结合材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勇担时代使命,助推中华梦圆 泱泱华夏,巍巍神州,自古及今都有无数仁人志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为国家的兴旺 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班固《汉书》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铮铮誓言让人血脉奔 涌;赤胆忠魂的抗金名将岳飞的一句“还我河山”,令人动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语句,是鼓舞士气的号角。进入 21 世纪,进入 21 世纪,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肩负责 任和使命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 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 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在担负时代使命中成 长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强化担负时代使命的责任。责任感是成就一切的基础,也是担负时代使命的基础。新时 代中国青年应该清醒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为人类 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的,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内在需要。时代使命不可 逃避和推托,必须由新时代的青年来完成,“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思想和行为,满足于过安 逸日子的生活方式,都有愧于这个时代。青年具有责任感,才能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个 人理想结合起来,自觉担负时代使命。 锤炼担负时代使命的品德。五四运动培育了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担负时代使命,中国 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要奋斗就要能吃苦耐劳、流血流汗,就要实干和拼搏。 担负时代使命需要奉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将国家利益、集体利 - 23 - 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瞻前 顾后,不是新时代青年的处事风格。完成时代使命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历挫折、困难 是难以避免的,担负时代使命需要青年刚健坚毅、迎难而上,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增强担负时代使命的本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 新业态层出不穷,要求青年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的 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寄望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 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 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 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青年只有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地奋斗,才能为复兴中华做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古今四个名人的金句构成。“明犯强汉者,虽 远必诛。”班固在《汉书》里的这句话,有一种凛然不可犯的气魄,可以说是英雄虎胆,豪 气干云。由班固的这句话衍生出来的句子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同样有一种华夏子 孙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还我河山”是南宋的抗金将领岳飞的名句,保持领土的完整, 不受任何外来势力染指和侵犯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 武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告诫我们要有责任意识,为国家的兴盛、强大而不懈奋斗是 我们应尽的责任。而新时代的领路人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 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 想。”更是谆谆告诫新时代的青年,要有责任担当的意识,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立意角度: 1.勇于担当,复兴中华。 - 24 - 2.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 3.要以天下为己任,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努力。 4.责任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新时代的青年要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担当未来 的重任。 结构层次: 这是几则名人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话题中心都是“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范文《勇担时 代使命,助推中华梦圆》,开篇巧妙地将材料中的名言融入正文,并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进 入 21 世纪,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肩负责任和使命呢?正文主体部分从“强化担负时代使命的 责任”“锤炼担负时代使命的品德”“增强担负时代使命的本领”三个分论点的角度来讲新 时代的青年该如何肩负使命。最后指出:青年只有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地奋斗,才能为复兴 中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本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楚、情感充沛、说理透彻,值得借 鉴。 素材积累: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曾子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读书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担当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说:“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因此,弘而不毅,固难 持久;毅而不弘,则气量褊狭;既弘且毅,方能任重道远。 2.在国庆阅兵仪式上,“米秒不差”的空中仪仗队、浑然一体的整齐步伐、肉眼难察的车速 误差……受阅部队军威雄壮、气势如虹。现场与屏幕前的观众,无不被这样的“阅兵精度” 震撼。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与操作,却有着无比精细的要求,背后是智慧与技能的交融,更 是责任担当与极致追求的飞跃。 3.黑龙江援鄂医疗队队员王虹出发前谈及女儿眼眶湿润。女儿在她的口罩上写下“责任担当, 义不容辞”。 4. 青春,是责任的标志,这份责任是对自己的,也是对家庭的,更是对民族的,国家的,社 会的,人类的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有的只是岩石般的冷峻。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礼 物真真切切地落在了我们身上,它是一个你不得不给予细心呵护的孩子,而他给予你的,是 心灵的指引和行事的标准。心中怀揣梦想,无论前方是狂风骤雨,还是鸟语花香,我们都心 想着一个目标:实现理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为我们有别样的青春,有自我的责任!【点 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 25 -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 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 “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 的审视角度。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