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表达)第02课典型例题(含解析)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2 课 典型例题 例一:(江苏卷)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 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必面面俱到,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答案】 拒绝平庸 江苏卷优秀作文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一般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 板。 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 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 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 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 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 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 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着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 绝我的平庸呢。 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 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我回家,从一棵树旁经过。这棵树,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 这是一棵“神树”。 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荫, 赞美你的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的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 了太多? 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 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 【点评】 文章以平庸起笔,以拒绝平庸收笔,中间截取三个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通,堪称精巧的 生活片段——“我”早上在家吃“粽子”,中午在家喝“鸽汤”,下午看完考场后拜“神树”, 表达主旨。考生用这三段场景故事概括了考前一天的生活,同时以三个小标题彰显了场景的 变换和人物的主要活动,每一个片段故事结束后都以议论性文字来集中笔墨点题,避免散乱。 考前一天的经历经过考生的文笔,已然成了三幕精彩的“情景剧”,足见考生超强的构思与 叙事能力。 例二:(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遍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一个小洞,就 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了一个大红包。修船工奇怪,说:“您 已经付给我工钱了。”船主说:“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那只是顺 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 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 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博客日志四则 河南考生 端坐考场,捧读试卷,聚焦作文,素材弥香。船工行善,船主感恩,触我心田,感慨万 千,遂写博客四则,略述一己之见。 事不关己,切勿挂起 标签:补洞 修船工,不知道你的尊姓大名,按时下流行的方式,姑且称你为“补洞哥”吧。船主请 你给船刷漆,修补漏洞并非你的分内之事,虽“事不关己”,但你并未“高高挂起”。在发现 船底有漏洞后,你毫不犹豫,顺手补之。好事做罢,并无只言片语、刻意张扬自己。可见, 行善是你的本能。你的一“补”,陈贤妹的一“抱”,吴菊萍的一“接”,张丽莉的一“推”, 吴斌的一“靠”,如一道道美丽的彩虹,驱散了冷漠的雾霾,扮靓了人性的天空。只要有你 们存在,世界永远是蓝天丽日、星河灿烂。 评论:女娲举手,炼石补天;船工随手,补洞救人。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标签:好报 “补洞哥”修补船底漏洞,无心插柳柳成荫,挽救了船主孩子的生命,自己也得到了船 主送来的丰厚报酬。由此可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利人之举,常常是利己之事。也许, 有时我们乐善好施,并没有得到物质回报,但它提升了我们的人格,教育了周遭的人们,也 可谓收获不菲。甘地脱鞋,羡林看物,高僧坐椅,瞎子提灯,令人赞赏;“爱鼠常留饭,怜 蛾不点灯”“以德报怨,祝福冤家”,尽显我们的修养与境界。一分耕耘,不一定有一分收获, 大善存心,心善长流,自会收获“善”的芳香与甘甜。 评论:举手之劳,丰厚报酬;乐善好施,天不亏人。 投之桃李,报之琼瑶 标签:报恩 船主在孩子乘船出海后,懊悔不已;得知修船工修补漏洞,孩子安然无恙后,感谢连连, 知恩图报,送修船工丰厚报酬。行善者大多不求回报,但一个“谢”字也没有,甚或以怨报 德,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不能不说是“彭宇案”在华夏大地一版再版的原因所在。18 个人 从小悦悦身边走过,冷漠的因子使他们袖手旁观,但彭宇救人反被冤的阴影也许早已在他们 心底沉淀。过多地责备他们,也有失公允、理性。行善者要乐于行善,受益者要知恩图报, 才能使善行不断。 评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亡儿补船,时已晚矣 标签:反思 船主,在赞美你知恩图报之后,我还想对你说句“怨言”。船涂油漆之前,漏洞未补; 船下水之前,依然疏忽。你的责任意识太差,细节把握不够,倘若不是“补洞哥”顺手修补, 你的孩子定命丧大海。亡儿补船,时已晚矣,有些责任,我们承担不起;有些学费,我们交 不起。不苛求你像“补洞哥”那样“勿以善小而不为”,但一定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好 本职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有时颇有道理,但未雨绸缪,防患未 然,多做预防,少做“消防”,更是认识上的飞跃。 评论:船有漏洞,船工修补;人生之洞,自力更生。 【点评】 一、形式新颖,内容深刻。 在炎炎夏日,视觉疲劳的阅卷老师怎能不耳目一新!“补洞哥”一词,时尚新颖,不禁 让阅卷老师会心一笑。小悦悦事件,陈贤妹、吴菊萍、张丽莉、吴斌等材料,一方面反映出 考生既埋首书本,又关心时事,另一方面也暗合优秀作文拒绝俗例、拒绝平淡的特点。而经 典的俗语、成语、典故与众多的时尚元素的完美组合,使全文形式新颖,内容深刻。 二、语呈典雅,句显新巧。 文中的小标题化用成语,整饬中有灵动,昭示意蕴又古色古香。一“补”、一“抱”、一 “接”、一“推”、一“靠”,凝练地概括出生活中的善行如一道道彩虹,扮靓了人性的天空; “甘地脱鞋,羡林看物,高僧坐椅,瞎子提灯”等言简意丰的举例,连同“大善存心,心善 长流”“事不关己,切勿挂起”“亡儿补船,时已晚矣”等典雅用语构成全文的语言风格,让 人不禁惊叹考生深厚的语言功底。 不法商人,唯利是图,道德缺失,公德缺失,责任缺失等问题。 二是从修船工的角度可以行善。 三是从船主的角度可以写感恩。 例三:(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 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必须写议论文;不少于 700 字;不得抄袭和套作。 【答案】 燕子不归春依然 宋代诗人戴叔伦曰:“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语杏花寒”。然而,只要你向远方观瞻, 就会发现其实时间仍在流转,燕子不归春依然。 古今往来,文人墨客似乎都在感伤自己的失去,“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 轼恨身居官场,受尽束缚;“那堪片片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秦观恨春景难再;“临晚镜、 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伤年华已逝。如此碎碎叨叨自怨自艾,倒不如换个思维学 会寻找拥有。 学会拥有是一种心态。当你觉得愁如一江春水、一城风絮、一蓑烟雨。梅雨黄时,不妨 调整心的焦距,让伤愁的自己看到更远处风吹杨柳、龙腾瀚海的美景。季羡林在“文革”时 一边扫厕所一边想着翻译,欣羡自己肃然失去了自由和惬意,但好在还拥有笔,拥有书;能 够写,能够看,心态一平和,也就能乐观地活下去。 学会拥有是一种智慧。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的的阿丑姑娘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我 不美丽,很丑,但我感谢老天赐予我这样一幅丑陋的皮。它使我远离了宫中的嘈杂,一个人 待在偏院里,自由自在,这一点,是宫中许多女人都想拥有的,虽然没有权利,但我自由, 虽然总是被人嘲笑,但也比在宫中争来斗去要强”试想如果阿丑倾国倾城有权有势,定会和 其他嫔妃争宠,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最终两败俱伤不得善终。 学会拥有是一种升华。繁花落尽见真醇,学会拥有,才能使灵魂原本蕴含了 21 克的重 量载入更丰富的内涵,成为千金顶万金锤;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 其不便者而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人生长河中有太多精彩剧,打开心灵,回思那些过 往,让生命升华过滤。明代余谦,明危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最终竟以“意欲”之罪被诛. 然而他无畏地赴死,因为他曾经拥有过坚贞的忠心和壮阔的人生。 没有学会拥有的人是最可悲的人。终日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他们的岁月 长河只剩下空空如也的呻吟和惶恐。 所以,不要以为你没有什么,而要想到你拥有什么。尽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 历史还会浩荡向前。握紧拳头,接受命运挑战吧! 【点评】 从题目开始,文章氤氲着文化底蕴和生活气度。用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作映衬,很干脆 地提出“倒不如换个思维学会寻找拥有”;“学会”“珍惜”“敢于”层层递进,颇具气魄;再 用“没有学会”简洁论述,从反而补充,使论证思维全面;最后,“接受命运的挑战吧”的 呼吁既顺理成章,又铿锵有力,时代风貌和年轻气息扑面而来。而文中多处诗文引用使论证 更为有力,同时增强了文采,使文章兼具生动与深刻。 例四:(上海卷)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 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 时间过去了 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什么带走了他们?我想,大概是时间。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早已化为一缕 青魂潜藏在人们的想象与记忆中;横扫欧洲、心志与阿尔卑斯齐高的拿破仑,终不免在异乡 的土地上沉睡。不论秦皇汉武,还是恺撒亚历山大,所有的伟业都在时间的冲蚀之下归为一 片虚无。 是的,一定是时间。自然赋予我们躯体,使我们能尽情地享受物质的快乐;但自然同时 给予了我们限制,当身体的机能走向衰败时,也就是生命走向尽头时,曾经的功名伟业也随 之离去,消解在茫茫历史长河里,留给后人一句无奈的感叹:俱往矣! 时间过去了,冲走一切功名利禄。 时间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因为我分明看到,在时间的激流间,有几块礁石屹然伫立。 那是牛顿,他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成为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石;那是麦克斯韦,他的电 磁理论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建构了坚实的基础;那是毕达哥拉斯,是笛卡尔,是沈括,是徐光 启……他们的成就,没有在时间的冲刷下消逝,反而在岁月的风尘中历久弥新。 时间过去了,却带不走科学的力量,理性的启蒙。 在那块礁石上,放着一枚戒指,上面写着:“一切都不会过去。”那是一位智者的名言。 我想到陶潜与鲁迅。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致仕归家,过起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 生活,只为自己心中的一亩三分地;鲁迅深感民族的危难,弃医从文,用带刺的笔写下血一 样的文字,为了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前者坚守,后者激进,相同的是对内心神圣道德的捍卫, 对精神崇高的向往。 时间过去了,带不走对善的执着追求。 曹操去了,我们依然从演绎的字里行间对他进行反复解读,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个曹操; 拿破仑去了,他留下一个让后人不断评说的背影。时间远没有那么可怕,在时间的彼岸,生 命与生命在此时完成了对接与延续。不变的是对真善美的执着渴求,这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不论历史的长河怎样奔腾,我们总要呐喊: 时间, 纵使你脚下已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让我成为第一千零一名! 时间的长河依然在这么奔腾, 冲走一些,冲不走一些,不舍昼夜。 【点评】 立意辩证,有一定的深度。躯体、伟业、物质的快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虚无,“时 间过去了,冲走一切功名利禄”,这是第一层,论证“一切都会过去”;“时间过去了,却带 不走科学的力量,理性的启蒙”,“时间过去了,带不走对善的执着追求”,这是第二层,论 证“一切都不会过去”。 比喻论证,使抽象道理形象化。“在时间的激流间,有几块礁石屹然伫立”,激流是奔流 向前的,喻意“会过去”,而礁石是屹立不倒的,喻意“不会过去”,生动形象。 语言灵动诗意,华丽中见理性思考。如结尾的那首小诗,“时间的长河依然在这么奔腾, 冲走一些,冲不走一些,不舍昼夜”,灵动着透着作者对“时间”的辩证思考。 例五:(新课标 2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 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 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 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 山和水的选择 山是凝固的水,水是流动的山。 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滋护了弱小 的悲啸;或者环抱双手,让流水变成湖泊,或者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山谦卑地静立 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痛苦和人类的姿意妄为给他的挫折。 怎样直面现实的痛苦,而是轻柔的绕开,只让几缕青苔去教会顽石流水的意义。它也从 不化解,任由飘零的树叶,人类的污秽随着水流逝,却从不允许它们在水面上发芽,只叫无 尽的孤独告诉他们水流的意义。在水的心中,无彼无此,遇曲遇直,一颗痛苦的小石子,就 会换来水的澎湃。 山和水并行着,让灵魂在痛苦的风沙中磨练、轮回。"你为何要一直流动呢?"山问," 难道万顷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难道万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对?难道万种痛苦不值得你化解?"水 没有回答,只是依然把痛苦萦环,卷起千层浪,淹没村庄,狰狞得张扬。 "我何尝不想面对挫折,我何尝不想化解痛苦!"水说,"只是我必须汇入海洋,无需放大 这痛苦,在无尽的流动消逝中教会人们,用浩瀚的海洋告诫人们,生命是可以自由的。" 山没有回答,只是打开了怀抱,让人们躲进怀中,让水在山脚下盘旋,让果实在树上生 长,让人们得以生存。 "有多少水的追求,便有多少山的希望。"山说,"我要面对挫折化解痛苦,忍受一切的 风霜,给人们一个美好的家园。"山凝固着,水流动着。 水,一如既往地宣泄,两岸的风景,只是浪花翻起时的告别,水里的鱼儿,只是转身的 一个再见。在水里,一切都走向终结,一切痛苦,都只是曾经。 山和水对视着。 "其实,你我并不是对立的。"山说,"我们都在等待,我们都在追求。等待有一个人, 能理解挫折,能释放痛苦。追求一种境界,在山的顶峰默读水的流动,在水的旁边诵颂山的 倒影!" 山开始流动,水开始凝固。 水开始坚强,去追求自由。 山开始豪放,去吸纳痛苦。 【点评】 文章使用了拟人、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赋予山和水理性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山的 博大、包容和坚韧,水的自由、任性和张扬在文中都得到充分展现。山用宽容化解痛苦,让 万物在希望中自由生长:水用放纵放大痛苦,让人们在幻灭中去寻觅做人的真谛,它们不同 的理解和态度,启示读者多角度地认识和思考,不管是化解痛苦还是放大痛苦,目的都只有 一个:丰富自己的人生,坚定地勇往直前!全文语言蕴藉深厚,文采飞扬,经得起细细品读。 一: “挫折”是什么程度的挫折,“遭遇挫折”后“放大痛苦”应该不应该? 二:“放大痛苦”有三个层次的区别——1.把痛苦放大,例如张国荣跳楼自杀;2.保持 一种痛苦,例如勾践卧薪尝胆;3.把痛苦缩小或化解掉。这道作文题最大可取之处是更加关 注学生的心灵健康(现在这些独生子女一般都心理脆弱),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我们 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因为话题比较切实,学生可用材料倒 是比较丰富,构思也有一定的发挥的余地。 例六:(上海卷)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 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 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 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 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 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 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 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 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 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 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 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 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 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 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 2008,也是我们的 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 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 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 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 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 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 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 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 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分析今年的作文题目《他们》时指出,今年的命题作文激活思辨,作 文题“他们”,构成整张试卷一个亮点。写“他们”,既使命题有效地与以往的各种习作区分 出来,也是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 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 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 乘之作。” 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 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 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 出了变化和希望。 例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 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 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 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 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 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 800 字。⑥不得抄袭。 【答案】 李白的泪水 风生水起,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恰似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 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打入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痛苦的泪水在无声中滑落。低头轻 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 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 己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满腹锦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又 一句对李隆基的悄悄话吗?好痛!好恨!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痛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 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 何敢有辱她之语?”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 穷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内心失落,无 比痛苦,你难道不恨吗?我恨小人当道,女子弄权,我痛韶华易去,人生难遇,这是一个悲 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痛苦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冤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 真是人生的痛苦有时候无法由痛苦的人生自行解救啊! 下雨了,在痛苦的哀伤中,我低了头,想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点评】 本文是一篇情理兼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李白的一句诗 “恰似飞燕倚新妆”为切入点,与李白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面对面的对话,巧妙不失自然, 虚幻而又可信。一句“恰似飞燕倚新妆”,由于李隆基与爱妃的亲近和与李白的疏远,而听 信爱妃,误解李白,从而形象地告诉我们,李白的悲剧就是由感情的亲疏造成的,更可贵的 是,作者由李白而屈原,由屈原而比干,敏锐看出并深刻指出这种悲剧不是某个人的悲剧, 而是一个历史悲剧、社会悲剧。作者以点带面,由点到面,拓宽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 的品位,并且发人深省,催人猛醒。 本文不仅句句入理,而且字字关情,作者深沉的感叹和惋惜充盈字里行间。题目“李白 的泪水”委婉含蓄,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有几分悬念,几多无奈,几丝叹惋,而且本身就 蕴含着作者自己的一把辛酸泪。文章末句“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从结构 上说,这一句巧妙点题,使文章有开有合,有放有收。从内容上说,虽则十几个字,却沉甸 甸的,一个“低”字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深广的忧郁,而“哪一滴”又形象地告诉我们, 流下辛酸泪的何止李白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