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4.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6 散文阅读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纲展示 考情分析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科合格性考试说明》中对此知识点的要 求是: ①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 意思。②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归纳内 容要点。③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 系,理解文章的逻辑,分析文章结构。 ④分析、概括和评价文本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⑤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 考查方式 考查方向 选择题 1 个 简答题 2 个 分析结构、概括主 题、分析手法、鉴 赏人物、体会含 意、赏析内涵 语句的丰富含意 [学考真题试做] (2017 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 题。 乌鸦掠过村庄 ①乌鸦急速掠过村庄上空,像一块块黑色的破布在暗淡的天幕上抹过,划出 一条条粗壮的黑线。乌鸦没有在村庄上空盘旋,也没有落在那棵树冠庞大的苦楝 树上,它们径自朝南飞了,飞过麦田,一片小黑点消失在浓稠的暮色中。 ②我没有听到乌鸦在巢里翻身的声音、吵闹的声音、“扑剌剌”拍动翅膀的声 音。这一夜我的梦里也出奇地安静,没有一只乌鸦的哀啼坠落枕边,溅起湿漉漉 的星光。 ③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问自己。 ④我想到了那些炊烟茂盛的日子。清晨铁桶碰到井沿“铛”的一声,或者“嘭” 一声掉进水里,这样的响声总会吸引那只槐树上的乌鸦,它好奇地打量着汲水的 女子,盯着她身后的长辫子左看右看,而后嘎一声发出哑叫,像是打招呼,又像 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汲水的女子向它羞涩地一挥手,去,大鸟,去,老丑。那只 飞走的大鸟就在村庄上空盘旋,一只吸引来两只,两只吸引来四只,直到汲水的 女子穿过那片桃林,把一串落花远远地抛在身后。 ⑤无论什么样的清晨,结霜的、下雪的、有雾的、晴明的,你都能看到乌鸦 在树枝上蹦跳的身影,也无论什么季节,它们的嗓音都是略带沙哑的,但又“嘎 嘎嘎”那么响亮,像敲一面破锣。 ⑥这些都是记忆中的情景,现在的事实是,村庄已很难见到乌鸦的身影了。 曾经安静祥和的村庄已被炮声和打石机的轰鸣搅扰得神经错乱,曾经炊烟葱茏的 村庄已褪去往昔光鲜的外衣,破败不堪。我看到那些废弃的老屋爬满了瓜藤,一 把锁紧紧锁住曾经烟火缭绕的岁月;我看到歪歪扭扭的小巷里,荒草丛生,月光 的镰刀收割绵亘的落寞;我看到留守老人孤独的身影,被残阳拉得很长很长…… 那些南下或北上打工的人,在迈进城市的一瞬间就迷失在楼群高耸的浮华里,就 沉醉在城市飘荡的霓虹里,他们用握过农具的手,把深扎进村庄的根义无反顾地 拔起,而后浮萍一样风雨中飘摇在这座城和那座城。这些人是村庄的土著,他们 抛弃了村庄,乌鸦也是村庄的土著,它们也抛弃村庄了吗? ⑦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还在问这个问题。 ⑧在一个小区的垃圾堆旁,我看到两只乌鸦啄食着发馊的残羹,它们津津有 味地吃着,那么满足,那么自在,那么幸福。它们的巢就建在高高的信号塔上, 从这里能看到五星大饭店的霓虹,能听到 KTV 跑调的唱腔,而车流就在它的房屋 下面穿过,升腾起一阵烟雾和尘埃。这两只乌鸦无论如何极目远眺,都不能看到 树林和花丛,雾霾已悄悄起身,弥漫了整个城市的上空。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乌 鸦径自飞回巢里,它们不会在巢的上方一圈圈盘旋,“嘎嘎嘎”沙哑地叫着,或许 它们知道,多么有力的飞翔,都不能把城市的夜空抹黑。 ⑨从这两只城市化的乌鸦身上,我已经看不到泥土的光泽,看不到庄稼的成 色,看不到天空的广阔和春天的多姿多彩,它们浸泡在铜臭和欲望的雾霾里,浸 泡在钢筋混凝土的冷漠里,俨然退化为两只黑色的风筝。 ⑩那群掠过村庄的乌鸦究竟飞到了哪里?这些懂得反哺的重情重义的鸟真的 会背弃村庄吗?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作者张强,文章选自《2014 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请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在乌鸦被人为控制,失去自由, 远离自然,缺乏生机活力时,“我”惆怅、怀念,“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是 因为“我”对乌鸦仍怀有一份希望。 答案:“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是对城市化的乌鸦不能反哺的不满,对 美好事物的逝去表现出不接受也不愿意接受的情感,更表现出对美好事物回归的 一种渴望之情。 [解题技法指导]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1.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 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3.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4.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 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 么效果。 二、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 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 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 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 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 要情感与观点)。 “三看”理解重要语句 句内三看 1.看关键词语 句中的某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以及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往 往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要抓住这些关键成分,以便理解句子在 文中的含意及表达效果。 2.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 要确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 也要特别留意那些修饰、限制的成分,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 的作用。 3.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修辞 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句外三看 1.看句子位置特点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 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 其在文中的位置。 2.看相邻句 理解句子含意,必须把句子放回到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对前后句含意的分析, 弄清楚所考语句的真正含意。一般来说,答案就在前面句子或后面句子里面,当 然需要具体阐释,稍作变通。 3.看段、章的中心 散文讲究以小见大,往往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平凡的小事当中,其中有些句子 的理解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三、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 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 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用词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 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上下文联系紧密,使语言具有 建筑美;④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 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二)句式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长句短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三)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 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四)手法之美 角度 特点或作用 修辞之美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 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而又引人入胜,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 等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 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当堂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 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②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就复 生?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 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③当冬天抑制一切时,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寂默,只等着旧秩序沉重的 阻碍退去。冰消雪化之后,顷刻间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在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 之下,蛰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 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曳。于是我们知道,规律变了,这是一 片新的天地,喊出了崭新的生活!生活! ④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 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⑤即使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时,屋 外也会飘来一阵阵鸽子的咕咕声,那从灌木丛中发出的微弱的啼鸣。那些破碎不 堪的毁灭了的生命,意味着冬天疲倦而残缺不全的队伍的撤退。我们耳中充塞的, 是新生的造物清明而生动的号音,那造物从身后追赶上来,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 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 ⑥世界不能选择。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 到它走过去。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 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 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 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1.“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中“黑色的浪潮”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黑色的浪潮”指严酷的毫无生气的寒流。(前面作者把“毁灭一切的 冬天”比作“巨浪”,由此可以推出“黑色的浪潮”是指严酷的毫无生气的寒 流。) 2.⑤⑥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有 什么深刻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夹叙夹议。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生命的沸腾。(最后两段采用了夹叙夹 议的方式。如“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那从灌木丛中发出的微弱的啼鸣” 就是记叙,而“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 然”等就是议论。) 3.作者既写“鸟尸”又写“鸟啼”,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作者既写 “鸟尸”又写“鸟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对比中显示了生命的力量是不可 阻挡的。) 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学考真题试做] (2017 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本见本专题考点 1[学考真题 试做])文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找出两种,并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找出文中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明白艺术手法有哪些。如:想象、 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运用了艺术 手法的句子,并分析运用艺术手法的作用。 答案:①乌鸦与女子的嬉戏,渲染过去岁月里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情景,表 达了作者对此的向往和如今不再的怅然之情。②“乌鸦掠过村庄”是一种象征, 表意形象,寓意深远。曾经它是美好村庄的一份子,如今它掠过村庄,飞向城市, 不再复返。通过“乌鸦”的行为提示了自然美好的事物在所谓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被异化的现实,并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 [解题技法指导] 一、概括主旨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 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1.解读题目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 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 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 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借助背景 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5.因文而异 (1)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 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2)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 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3)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 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二、概括特定信息 “特定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 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 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1.摘取法 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2.合并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信息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层析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 分析后归纳概括。 三、分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 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巧等。 答题思路: 相关知识介绍: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情感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 实相生。 情景描述方式: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1)分析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含蓄婉转。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分析表现手法 象征:引申事理,形象含蓄,意义普遍。 铺垫:制造气氛,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形象鲜明。 抑扬:印象强烈,增强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白描:突出事物神韵。 虚实结合:凸显事物、景物特点,集中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含而不露,意境悠远。 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衬托或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反映事物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感人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悬念: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伏笔: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联想想象:形象丰满,增添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对比:突出特点,形象鲜明。 (3)分析修辞手法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 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使人或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效果。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强烈,增强生动性和 感染力。 对偶: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达集中凝练,比照鲜明。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回答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当堂即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 题。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 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又换上了洁 白而朴素的银装。 大自然季节的变换,催促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这是春天的消息!你瞧,树枝上已经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开始听 得见唧唧的虫鸣了。新一代的昆虫,正在以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 乐。 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人世有变迁,而 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充满着生机!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 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草比花有时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和遐思。 夏天的清晨,薄雾飘荡的乡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晶莹的露珠,走到银 色的小溪边,轻轻地汲满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鲜红的双 颊…… 这是多么淳朴的劳动者之美啊! 秋天,到处是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 粒似的星光明灭闪烁。 在冰峰雪岭上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 莲更娇艳? 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红光满面 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 里了。明早起来一看,它早已无影无踪,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阳。 1.“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这句话有什 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世可以有变迁,但春天永远循环不已,并且充满着生命力。(注意分 析“繁盛的花木”“绿色的苍苔”和“古墓荒冢”“残砖废瓦”不同的象征意 义,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关系。) 2.文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祖国的四季?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四季怎样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春天选取了树枝、虫鸣、花木苍苔、春草等意象,表现了春天的生 机勃勃;写夏天选取了清晨的薄雾、晶莹的露珠、小溪、云雀和霞光,还有汲水 的姑娘等意象,表现了淳朴的劳动者之美;秋天选取了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 黄叶,天上的云、星光等意象,表现了秋天的色彩斑斓;冬天选取了冰峰上的雪 莲,表现了冬天的冰清玉洁。通过对四季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劳 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象,简单说来就是指描写的具体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意 象表现四季的特点,是本选段的特点。概括四季的特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比如, 描写春天的部分,要注意“新生”“生生不息”“生机”等词语。) 3.“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红光 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这句话描 写了黎明到来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黎明到来时阳光照在树上的情景,语言 表达富有情味,韵味悠长。(分析表达特色时要注意意象的选取、描写角度、修辞 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而表达效果往往涉及描写是否逼真、生动,语言是否朴 实、有韵味,所选表达方式是否准确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 4~6 题。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 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 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 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 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 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 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 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 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4.这几段主要介绍了老王哪些基本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介绍了老王三方面的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第二段抓住 “据老王自己讲”便可知道他的工作情况,第三段主要写他的生理特征,第四段 写他的生活环境。) 5.“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一句很平常,去掉这句可以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去掉后,上下文自然还是通顺的。但是去掉后,表现力大不一样。首 先,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和老王的交往深厚,不像一般的雇车人和蹬车人,他们说 些“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丝毫没有拘束,非常和谐。其次,有了这句 话,下面老王把身世和心里话直言相告才顺理成章。(这句话在内容上体现了作者 与老王关系的融洽,在结构上也是一处伏笔。) 6.“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 上就看得见了。”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明作者一家在自己处境相当糟糕时还时时关心老王,而且她的女儿 在父母言传身教下受到了影响,也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不仅作者关心老王,她的 女儿也受其影响关心老王,这里体现出了一种美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拣着我知 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 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 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 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 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心情的,只有独自微 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 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 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 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 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 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 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7.请用自己的话写出第一段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居然没有到过陶然亭这样的名胜。(或应该到的名胜却没有到过。) 8.第二段开头写“我真爱北平”,为什么接着就写“我”怎样爱“我的母 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爱母亲又说不出来类比(或比较、为例),说明对北平的情感,言语是 不够表达的。就像母亲给了作者自然生命一样,北平给了作者精神生命。 9.作者在文中说“我说不出”“只是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请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构上,前后照应,文气贯通;内容上,反复强调对北平的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寺黄昏 朱以撒 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煌煌大寺 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 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平添,一俟黄昏,人迹萧然,能 见到的只是寥寥的僧人青鞋布衲的身影了。 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 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 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 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这种味道总是勾起 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来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 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弗去的世俗,无从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 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 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 精神紧张以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 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 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 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 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减的旅程。 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 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 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 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 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 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 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 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 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 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 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 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 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光彩照人 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 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 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 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 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 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 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 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 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A [A 项,“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理解有误。此 处应为突出黄昏后小寺庙的清净。 ] 2.“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意:总括上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理解:①黄昏时分,人迹萧然,挥去了世俗,回归了清净,呈现出古寺苍老 朴实的本色;②而人在黄昏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展,心境获得安宁, 呈现出自然、自在的本我。 3.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对此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持否定态度。①寺庙的剥蚀与残损更能显示 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②世人粉饰寺庙,把原 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③寺庙殿堂也是艺术殿堂,补救不当,艺术性 会日渐消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雪 兔 有一个冬天的雪夜,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偶尔说些远远的事情。这时 门开了,有人挟裹着浓重的寒气和一大股雾流进来了。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 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 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你们,要不要黄羊?活的黄羊。” 我妈转身问那个老实人:“你的黄羊最低得卖多少钱?”“十块钱。” 黄羊名字里虽说有个“羊”字,其实是像鹿一样美丽的野生动物,体态比羊 大多了。 我妈怕他反悔,立刻进柜台取钱,全家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出去牵羊。 “啊,是白黄羊呀……” 就这样,我们稀里糊涂买回一只野兔子,而要是别人的话,十块钱最少也能 买三只。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 儿也看不出来。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在戈壁滩上 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既然有着这么高明的伪装,为什么还会被抓住了?看来它还是弱的呀。后来 我们一看到兔子后爪上被夹过的惨重伤痕就要骂那个人几句。 我们用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它总是安安静 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悄悄 地对它说:“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 冬天多么漫长。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 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 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懒懒的,眼珠子越发亮了,幽蓝幽蓝的。 我妈常常把手从铁笼子的缝隙里伸进去,慢慢地抚摸它柔顺乖巧的身子,它 就轻轻地发抖,深深地把头埋下,埋在两只前爪中间,并把两只长耳朵平平地放 了下来。在笼子里它没法躲,哪儿也去不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 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 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节里,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 空地罩在原处,好像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 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看到了兔子。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 里面,它原本浑身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落落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 不清。 “呀,它怎么又回来了?它怎么回来的?”我妈小心地把它抱出来,然后用 温水触它的嘴,诱它喝下去,又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 渐渐的,我们的兔子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还比之前更壮实了一些。五月份时, 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 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掉不好 的记忆,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原来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 悄悄地在那里打洞。它打的那个洞很窄很深,我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 头,又持着炉钩伸进去探了探,居然也探不到头!后来,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 进去,才估算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 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打出去了…… (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当地人的狡黠,明明卖的是雪兔,却说是“黄羊”,害得作者 家人用十块钱稀里糊涂买回一只雪兔。 B.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同情雪兔遭遇,担心其安全,对其精 心饲养,表现了珍爱生命的质朴情怀。 C.雪兔虽然弱小、可怜,没逃过猎人的陷阱,但它平静从容,坚毅顽强,渴 望自由,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D.本文写到冬天的寒冷与漫长,意在反衬家的温暖,并衬托雪兔的遭遇,表 现雪兔对春天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欢悦。 A [A 项,“本文开头写当地人的狡黠”曲解文意,那个老实人只是语言不通, 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而已,看不出“狡黠”的意思。]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句话表面意思是说,随着天气变暖,雪兔身上果真长出了灰黄色 的毛。②实际意思则是,雪兔在逆境中,平静从容,坚毅顽强,憧憬自然,渴望 自由,感受生命的喜悦。这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人类反思和学习。 6.最后一段可否删去?请结合作品讲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不能删。理由如下:①这段话是补叙,交代了雪兔失踪一个月 的真实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这段话能够丰富雪兔的形象,突出其勇敢 顽强的精神品质;③这段话还能丰富文章内容,彰显作品主题,给读者带来震撼 与深思。 (示例二)可以删。理由如下:①这段话属于“画蛇添足”,前面已经把故事讲 完了,读者也能猜到雪兔在失踪的一个月时间里发生的大致事情,删去这段话能 使行文更加简洁;②文章对雪兔形象的塑造已经比较完善;③删掉这段话,对作 品主题的呈现非但没有妨碍,反而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快乐的猪 韩振远 朋友说自己的愿望是做一只快乐的猪,我觉得像遇见一位哲人,从此喜欢上 了她。人一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当牛做马,其他像如狼似虎,猥琐若鼠,绵善如羊, 动若兔,敏如猴都相对容易,唯有想成为猪,难矣!若能成为快乐的猪,则幸之 甚矣。 猪的哲学是安于现状,只看眼前,不想以后。人活到五十岁才知天命,猪从 一出生就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世世代代都被人屠宰,从没有苦大仇深,永远是 傻乎乎的样子。猪是人类最早的朋友,也是人类宰杀最多的动物,但猪与人类从 没有恩怨情仇,谈不上痛恨,也谈不上感激,看似浑浑噩噩,憨态可掬,实际高 明无比,看似糊涂,实乃聪明,这样,人就得老老实实伺奉,猪也乐得享受,根 本不在乎平庸,可以无为,决不碌碌,在意的事只有长身体,因而心宽体胖。猪 把忙忙碌碌、殚精竭虑之类的词统统让给了人类,人说: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猪不同意。人说:活着就要思考。猪也不会同意。猪不想当苏格拉底,也不想做 洛克菲勒、乔布斯,要的只是当下快乐地生活。猪是入世的,只会接受,不会拒 绝,无论忧郁还是悲愤,随你吧,猪才不在乎。至于回报嘛,猪有猪的讲究,不 求过程,只要结果,快乐一生,最后用身体回报,供人宰割,做“庖厨之用”。猪 的一生结束后,毋需哀荣,更不需永垂不朽,怎么评价是人的事。 许多人欣赏王小波那只特行独立的猪,是因为自己平庸,在为那只猪叫好之 际,集体被王小波幽了一默。其实,只要做了猪就该顺应猪道,不然,会在不断 地赶杀中失去自我。王小波的那只猪最后就变成了一只没人疼的野猪,风餐露宿, 流浪田野,实在可怜。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猪不堪忍受人 类压迫,发动了一场革命,结果变成与人一样残忍的动物,将动物庄园弄得血腥 味十足,完全没有猪味,着实可恶。 做一只快乐的猪并不容易。集体化时期,我曾当过两年饲养员,喂过一大群 猪。我家也先后喂过许多只猪,因而,我深知猪之生活三味。给生产队喂猪时, 我把猪分成两圈,一只即将分娩的母猪单独养在一座条件较好的猪舍里,像个佣 人般天天打扫清理,如同伺候住在别墅里的贵妇。十几只克郎猪群养在一座条件 极差的圈里,由它们泥里水里淌,任圈里臭气熏天并不理会。经常看到的情况是, 那位别墅里的贵妇猪形单影只,落落寡合,而群养的平民猪则嬉闹追逐,嗷嗷欢 嚎,好生快活。我把煮好的两种食物分别倒进槽里时,两边圈里的猪对食物的态 度也大不一样。一边是精制美食,贵妇猪吃得十分秀气,像林黛玉一样皱起眉头, 挑肥拣瘦,郁郁寡欢,连我都生出几分怜悯。另一边,不等食物落下,已集体欢 呼,像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般个个表现出旺盛的食欲,吃得气吞山河。后 来,等产下猪娃后,有一大群孩子相伴,那边的秀气猪才恢复了常态。由此我认 为,猪和人一样不喜欢离群索居,居住空间不宜过大,宜居足矣;食物不宜过细, 可口足矣。 我家喂猪有许多故事,其中一头猪是我用捡来的钱买的。15 岁那年,我与同 伴逛集市,地上一卷票子赫然进入视线,我像做贼一样捡起来,数了数一共二十 多块。贫困让我们的情操都不很高尚,根本没想到失主的痛苦,也没有商量,不 约而同想到用这些不义之财买两只猪娃。和人一番讨价还价后,两个人各抱一只 白胖胖的猪娃回到家。那时候,连人也吃不饱饭,哪有食物喂猪,被我买来的猪 娃可遭了大罪,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猪圈就在大门口,我常常望着饿得嗷嗷叫的 猪束手无策,而猪呢,瘦得像只山羊一样身材苗条,但它并没有抱怨,经常瞪着 一双渴望的眼睛与我对视。终于有一天,被饿得忍无可忍的猪逃走了。我不知道 那么小的猪什么时候练出一身飞檐走壁的本领,能从那么高的圈墙跳过,光凭这 身手,其本领至少不在王小波那头特行独立的猪之下。此后几天,我走遍了周围 的村庄,逢人便问看没看见我的猪,又走进田野,在疾风中不断呼唤。后来意识 到,猪才不会到旷野里觅食,它需要人间烟火,而不是流浪天涯,一只在田野里 踽踽独行的猪,想起来都可怜。最后,终于在离猪圈不到五十米的邻家红薯窖里 找到了它。在深达一丈,暗无天日的红薯窖里,它生活得很快乐,我相信它是嗅 到食物的气味自己跳进去的,因为从红薯窖的位置看,绝无失足的可能。在食物 和自由之间,它宁愿选择前者。 我养的猪都不快乐,这不能怨我,因为它们和我一样都出生在一个不快乐的 年代。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猪不需颜回那么高尚的情操,它的快乐虽是本能的,却也需要条件,首先要 有快乐的环境和快乐的资源,不然只能像我的猪一样遭罪。可见,做猪易,想做 快乐的猪大不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想做快乐的猪的人太多,从网上输入“快 乐的猪”查询,能获得上亿个网页,不知这些朋友是不是具备快乐的条件。 (选自《散文百家》2013 年第 6 期)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做牛、马、鼠、兔等动物都比做猪容易,而想成为快乐的猪就 更是难上加难。 B.猪一出生就随遇而安,乐天知命。关于活着就要思考,生命不息,奋斗不 已,还有身后哀荣、永垂不朽一类,猪是不会在乎的。 C.王小波笔下的猪特立独行,但那只猪的结局很可怜,并非猪们生活的常态。 D.用捡来的钱买猪,“我”的情操不很高尚,因而猪最终以出走作了报复。 D [D 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 8.第 4 段喂猪的故事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插叙。本段插叙了作者当饲养员养猪的经历,作者从而更了解猪的习 性。揭示了养尊处优的猪只落得郁郁寡欢,群养的平民猪才好生快活的猪道。说 明了如何才能让猪做快乐的猪的道理。也使内容更有说服力而真实可信。 9.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做猪与做其他动物、与做人相比较,有何意图?请简 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章开头,将猪与牛马的痛苦、虎狼的凶狠、老鼠的猥琐、羊的绵 善、兔的机警、猴的敏锐相比,凸显猪的生活更简单快乐。②文章结尾,将猪的 快乐是本能的,做快乐的猪是有条件的,与想做快乐的猪的人相比,意在提醒我 们,做快乐的猪难,做快乐的人更难。我们唯有具备猪一样简单的生活态度,同 时具备让人快乐的环境和资源,才能真正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