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0 KB
  • 2021-06-07 发布

专题11 传记类文本阅读-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1 传记类文本阅读 易错点 1 筛选整合信息 1.【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 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 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 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 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 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 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 年见到了影响他一 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 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 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 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 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 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 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 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 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 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 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 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 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 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 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 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 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 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 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 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 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 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 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 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 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 S.穆尔说:“在吴文 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错因分析】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寻 找答题的区域。本题属于局部筛选题,答案来自原文,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找到区位,对 文段进行简单的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 条作答。 【试题解析】本题属于筛选概括题。题干问的是“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首先应找 到答题的区域,“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是答题区域的提示,文章倒数第三节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 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说明答案就在这一节。 【参考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 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 训练数学思维。 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 点是考生得分较高的题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明显的:要么遗漏要点,要么原文抄录。这充分说明 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针对上述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吃透筛选标准, 确定筛选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比如本题,“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我国的数学基础 教育”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在倒数第三段,这一段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 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从第三段筛选概括几点“心得”,用自己的话整合概括即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人,一所大学 陈序经,字怀民,1903 年 9 月 1 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1925 年夏,复 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 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前往德国留学,研究欧洲的政 治、哲学和文化。1931 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1934 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 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1937 年 7 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 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 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 重。1945 年 8 月,陈序经从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 任泰国大使,陈序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1949 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 长,他又拒绝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深远的关于教 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 年 12 月 29 日晚,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 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演讲批评了“复 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 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 1947 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 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 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 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 年 8 月 1 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 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陈序经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 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 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 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由他主持的校 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 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属于文学院的 商学经济系。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系之冠。陈序经顺应社会需求,将商学经济 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他主持校务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 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将该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开展 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的文献,翻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 制度、物价等方面的调查。短短一年内,就有《三水民调查》《干栏——西南原始住宅的研究》《南洋与 中国》等专著问世。 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际性,还扩大 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 (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深远。从 1948 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 1952 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 4 年时间,但这短暂的 4 年却是岭南 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 ②这位谦谦君子,在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一时。在极“左” 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 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鲜明的体现。 (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 作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请结合材 料简要概括。 [来源:学科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考查都建立在此 基础之上。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中能够满足某个“专 题”的特定内容。 文中的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删汰无效信息,准确地 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 从文中初步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 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 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 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对于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而言,筛选并整合的对象集中在: (1)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包括: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 章主旨的语句等。 (2)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 (3)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 (4)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5)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三个字:读,寻,辨。 (1)读——把握全文内容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观其 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 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 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 偏概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 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这是做题的前提。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陷阱。 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 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 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 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 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 作答。 易错点 2 概括内容要点 2.【2014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 1923 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 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 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 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 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 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 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 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 5 个,新 种 121 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 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 120 年来作 出突出贡献的 41 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 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 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 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 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 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 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 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 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 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 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 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 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 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 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 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 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 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 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 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 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 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涉及文章传主的品质或者形成品质的主要原因,答题 时要立足全文分点概括,注意信息的整合。 【试题解析】综观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记述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事 迹。逐段分析时,要注意捕捉那些关键语句。如第一段中的“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 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第五段中的“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 材纲要”“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第六段中的“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 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等等。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 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 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 一些方法: (1)提取精要法 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2)综合句意法 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 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3)整体透视法 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 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 1882 年 6 月 24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 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 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 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 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 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 1916 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 了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 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 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 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 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 5 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 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 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 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 6 亿,并且以每年 1300 万左右的速度剧增。一种强烈的 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 5 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 年 7 月 5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 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 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 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 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 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马寅初一生做出了多次重要抉择,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从历年高考来看,概括内容要点的试题一般表现为对传记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或对整篇作品 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和作者观点、写作意图的探究,常采用综合命题 的形式。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 一、解题思路: 1.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2.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 3.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 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事件概括型 1.命题特点 事件概括型,指要求对人物某个特定阶段主要事迹、贡献、成就的概括或故事情节不同发展阶段进行 概括的试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命题涉及内容在文本中的跨度比较大,有的甚至涉及文章的全篇。 2.设问方式 (1)一种是对事情的归纳:“概括×××的贡献(成就)”。 (2)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①“概括×××取得成就(成功)的原因”;②“概括×××的个性品质”。 3.技法点拨 解答这类事件概括型试题,要分三步走: (1)细心审题,看清试题要求。 (2)根据题干要求,顺着文章思路,圈点出相关事件的叙述材料。 (3)根据题于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对叙述性材料运用“去次留主”“归并整合”“提取要素”等方法进 行概括。 (二)要点概括型 1.命题特点 要点概括型,指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或人物)在某人、某事上的观点,或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的“核心 词”结合文意进行概括分析的试题。命题多从文章内容的重要侧面切入,重点考查概括能力,涉及内容的 分析,能力层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设问方式 (1)×××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请简要分析。 (3)传记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列出。 3.技法点拨 解答这类要点概括题,应注意三个方面: (1)学会摘引原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关键性词语。 (2)学会根据题干要求,对原文相关事件、细节的本质内涵进行概括。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感,最好是用①……②……③……的方式,分条列举出答案要点。 (三)性格概括型 1.命题特点 性格概括型试题,指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传记文中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类的试题,以概括能力 为考查重点。有的要求作简要分析,重视对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侧面的概括能力,答案一般要求有 2 至 3 个要点。 2.设问方式 (1)×××有哪些优秀品质。 (2)从×××中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技法点拨 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注事件、细节。 (2)关注作者议论评价传主的语句。 (3)关注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 三、答题模式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①②③……”这种形式分条分色组织。具体要点可引 述、整合、概括等。 易错点 3 分析艺术特色 3.【2015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朱东润自传 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 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 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 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 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 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 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 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 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 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 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 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 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 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 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 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 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 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 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 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 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 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 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 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 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 【错因分析】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明确自传和一般的传记不同,那就应该答出一般传记 的特征,然后答出本文的特征,注意还要从语言风格上分析,主要是材料的组织、语言的风格、选取的重 点等。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特征的题目,首先应从内容和风格两个角度入手进行,首先内容和一般传 记的区别,然后是风格手法方面的特征。内容上主要是以记述学术为主,风格主要是平易近人。 【参考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呈现 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本文属于自传,就是作者自述生平事迹,自然与他传不同,在侧重点及叙事风格等方面也会有区别。 作答这类试题时注意: 1.精读全文,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格(或平实,或 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 2.体会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分析传记结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 4.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十年笔墨与生活 老 舍 十年来,我主要的是写剧本与杂文。 是,我并没有写出来优秀的作品。可是,我的笔墨生活却同社会生活的步伐是一致的。这就使我生活 得高兴。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我的才力有限,经验有限,没能更深刻地了解 目前的一切。可是,我所能理解到的那一点,就及时地反映在作品中,多少尽到些鼓舞人民前进的责任, 报答人民对我的鼓舞。我惭愧,没能写得更好一些,可是我也高兴没叫时代远远地抛弃在后边。时代的急 流是不大照顾懒汉的。写那些通俗文艺的小段子,用具体的小故事宣传卫生,解释婚姻法,或破除迷信等 等。文章小,文章通俗,并不损失作者的身份,只要文章能到人民的手中去,产生好的作用。 我也帮忙编辑《说说唱唱》——一个全国性的通俗文艺刊物。因编辑这个刊物,我接触到有关于民间 文艺的种种问题,丰富了我对继承民族间文艺传统和发扬文艺的民族风格等等的知识。因为接触到继承民 族文艺传统等问题,我的那一点古典文艺知识就有了用处。我给《说说唱唱》编辑部的和其他的青年朋友 们时时讲解一下,帮助他们多了解一些古典文艺的好处,并就我所能理解的告诉他们怎样学习和怎样运用 古典文艺遗产。我们的创作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粗鲁地割断历史。 我本来不大会写剧本。十年来,我一共写了十多本话剧与戏曲。其中有的被剧院演用,有的扔掉。我 是在学习。出废品正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败一次就长一次经验。因此,即使失败了,也不无乐趣。 不怕失败,就会长本事。我的确觉得越多写便越写得好一些,功夫是不亏负人的。写完一本戏,当然要去 找导演与演员们讨论讨论。他们是内行。跟内行人谈谈,自然而然地就会长见识。就是这样,我慢慢地理 解了一些舞台技巧。这又是一种乐趣。在新社会里,人人愿把本领传给别人。只要肯学习,机会就很多。 我把我的作品叫做“民主剧本”。这就是说,我欢迎大家提意见,以便修改得更好一些。当然,修改是相当 麻烦的。可是,只要不怕麻烦,麻烦便带来乐趣。况且,导演与演员并不只诚恳地提意见,他们也热诚地 帮助我。我的民主剧本得到多少导演与演员的支持啊!这难道不是乐事么?大家协作是新社会里的一种好 风气。剧本演出后,观众们也热情地提意见,这又是一种协作。 人与人的关系变了。这就是我笔下的主要内容。我写了艺人,特别是女艺人,在从前怎样受着剥削与 虐待,而在解放后他们却被视为艺术家,不但不再受剥削与虐待,而且得到政治地位——是呀,现在全国 有不少男女艺人做了地方的和全国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我在解放前就与他们为友,但是除了有时候给 他们写点唱词,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其它的问题。现在,不但他们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不少人也有了文化, 会自己编写唱词了。 在我的剧本中,我写出许多妇女的形象。在旧社会里,一般的人民都很苦,妇女特别苦。在新社会里, 首先叫我受到极大感动的就是妇女的地位提高。从一个欢欢喜喜地去工作的媳妇或姑娘身上,我看见了人 与人的关系的大变化。男女平等了。妇女跟男人一样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历史。 是的,我写了许多方面的事实与问题,因为这些事实与问题就都在我的眼前。看见了,我就要写。而 且我不能作为旁观者去写,我要立在剧中人物中间,希望我是他们中的一个。这样,我才能成为群众的学 生,有了非写不可的热情。假若我的作品缺乏艺术性,不能成为杰作,那只是因为我向人民学习得还太不 够,脱离了群众。哪里去找创作的源泉呢?难道只凭我个人的想象,就能找到新时代的人与人的关系,新 颖的艺术形式,与活生生的语言么?我不敢那么狂妄! 十年来,我写了一些作品,应当感谢人民!是人民给了我值得写的人物与事实,给了我简练有力的语 言。我要继续向他们学习,以期得到更好一些的创作成就。 (选自《老舍自传》第六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 乔亚【注】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老舍自传》第一章) 【注】布尔乔亚:英文“资产阶级”的音译。 上面两则材料在语言特色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从高考题来看,传记类文本考查写作手法,一般放在传记的独特手法上,而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不但要 求学生判断某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的形 式为主。 常考写作技巧及题型: 传记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 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选材 传记的选材讲究详略得当,是详还是略,取决于其与主题是否密切相关。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 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 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1)问题设置: 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材?(或选材的角度和作用) ②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何特点或这篇文章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 选材是为中心服务的,因此角度要准,材料要精,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对中心的作用来答,材料对中心 的作用往往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深化文章主题,增加文章可信度,渲染某种氛围”等 。 2.人称 (1)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 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描写手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 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 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 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 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 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 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4.叙述顺序 (1)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2)倒叙: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 然一体。 (3)插叙: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5.修辞手法 (1)比喻:更形象生动地凸显人物的某方面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2)反复: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 (3)引用:在传记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文本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它可以更好地突 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6.其他表现手法 (1)对比、衬托法:①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②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③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 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2)以小见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3)欲扬先抑:造成悬念,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留下较深印象。 (4)象征: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赋予文章以深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易错点 4 探究价值影响 4.【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例文略,参考易错点 1 典例部分。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 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错因分析】本题看似自由,实际上在设题时,出题人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即应到文中找出吴文俊的 广泛兴趣,再分析这些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答题时要明确这种“限制性的自由”,不能全凭主观。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探究时,要到文中找到他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分析这些广泛的兴趣 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 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 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 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这类是目往往既涉及对文本的考查又涉及对现实的关注,要求学生在复习中既在加强对传记类文章的 阅读,进一步了解传记选材、表达主题、写作方法等特点,又要关注现实,思考传记的现实意义,文本对 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笛卡尔:你怀疑过这个世界吗? 陈 翔 于规则而言,人类世界有制定者、执行者、挑战者。第三类人,或许叫哲学家。哲学始于怀疑。笛卡 尔并非第一个怀疑世界者,却是将怀疑形成确定理论的哲学家。 笛卡尔出生在法国中部。他的母亲在他一岁时就病逝了,他也很虚弱,幸亏一位好心的护士坚持对他 悉心照料,才得以“重生”。笛卡尔终生不忘她的救命之恩,逝世前还记挂着,“要给她足够的钱,过一生 幸福的生活”。 笛卡尔四岁的时候,整个欧洲矛盾重重、动荡不安。但这却没有影响到童年的笛卡尔,因为身体赢弱, 父亲对儿时的他只有两个要求:睡眠足,营养好。所以他早上总是很晚才起床,因此从小养成喜欢安静、 善于思考的习惯。 笛卡尔探索道路的第一步就是怀疑。他将自己固有的成见全部抛开,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思索着存在, 思索着怀疑。他认为:世界上唯一无须怀疑的事情就是“我在怀疑”本身,我越是怀疑,“我在怀疑”这件 事情就越可靠。而怀疑本身是一种思想活动,我在怀疑,说明我在思考。“我思故我在”,这句著名的话成 了笛卡尔思想的一张名片。 笛卡儿对数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他在上学的时候就对几何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痴 迷政几里得的几何学。他开创了以代数的方式表达几何的先例,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所见的解析几何。 他还创造出了坐标系,发现凸多面体边、定点、面之间的关系。就连很多数学符号,比如用 x、y 表示未知 数等,都是他的首创。除此之外,光的折射定律的论证、运动相对性的发展、动量守恒定律的原始形式等 我们现在极为熟悉的科学原理,都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 笛卡尔在专业领域的突破和思想魅力,影响了梅森、迈多治、赍马、罗伯瓦等很多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们每周聚会,讨论数学、物理问题。这种自发性的组织,后来演变成了法国科学院。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请笛卡尔去瑞典讲学。瑞典天气寒冷,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意志坚强地坚 持着。可惜赢弱的他不多久就生了病,于瑞典逝世。 为了纪念他,法国政府将他出生的小镇改名为笛卡尔镇,巴黎第五大学又名为笛卡尔大学。他的存在 让人们意识到,当我们开始怀疑的时候,才成为了真正的人,否则,只是思想上的奴隶。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勒内·笛卡尔(1596-1650),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17 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 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百度百科”) ②1612 年,他感觉巴黎的社会生活烦腻,退避到郊区一个隐僻处所,在那里研究几何学。然而朋友们 刺探出他的踪迹,他为了确保更充分的安静,便在荷兰军队里入了伍。(罗素《西方哲学史》) 在众多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笛卡尔对待朋友的态度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探究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题的反复练 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 读探究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掌握方法,规范 答题: 一、答题方法 (1)从文本入手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要对文本有准确 的解读,尤其要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或援引文本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2)研究传主生平事迹 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往往不是全方位的,而是针对社会特定的领域、群体、时代风潮或某种价值观 而产生的,评价时要抓住产生的对象。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 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 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 的典型社会价值和影响。 (3)注意正反角度 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查的多是正面的。评价时要多从正面出发, 尤其多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出发。 (4)要有时空观念 评价时不仅要把文本放在当时的时空中,更要把文本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放在更宽阔的国际 视野中。不仅要看到在过去已经产生的客观价值,还应看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 二、常见的提问方式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某句话的? (2)文中某个观点,你怎么看? (3)谈谈你对文中某个问题的看法。 (4)文本有什么价值? (5)如何看待文中某人或某个观点或某种现象对后世的影响? 三、答题思路 评价=我认为×××(亮出观点)+理由(①文本根据,②自己的分析、理解,③现实生活中的论据)+ 结论 四、注意事项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倾向,包括作者的观点和对象的观点,因此,先要把握原文的观点和倾向。 (2)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就社会作用而言的,价值只能从积极作用方面考虑,影响则有正面 的和负面的两方面。 (3)应该坚持的原则: ①有自己的见解。 ②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 ③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不背离社会公德。 ④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有理论素养。 ⑤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实事求是。 三年真题 一、【2016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 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 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 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 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 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 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 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 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 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 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 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 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 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 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 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 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 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 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 “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 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 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 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 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 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 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 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 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 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 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 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 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二、【2016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 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 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 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 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 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 <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 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 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 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 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 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 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 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 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 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 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 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 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 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 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 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 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 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 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 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 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 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 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三、【2015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 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 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 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 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 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 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 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 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 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 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 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 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 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 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 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 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 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 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 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 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 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 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 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 身殉国,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 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 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 20 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 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 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 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 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 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 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 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 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 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 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 200 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 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3)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 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两年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 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 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 已有之。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 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1914 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 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 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 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 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 方法。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 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 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 世纪 30 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如果说这几篇文 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 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 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到 40 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 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 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 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 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 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 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 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 体系。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 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 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 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 相关链接: 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 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 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 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 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 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 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 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 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D.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 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 而从事美学研究。 B.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 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 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 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3.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 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 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 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 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 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 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 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 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 ,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 ,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 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 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 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 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 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 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 ,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 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 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 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 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 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出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酸,腐肠 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 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 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 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 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 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 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 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 形象。 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 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 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D.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 做一个真隐士。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生活状态,突出了他直面生死后随遇而安的性格,及超然豁达 的人生态度。 B.苏东坡不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被贬黄州后,常常寄情山水,以 此来逃避现实。 C.苏东坡常怀仁爱之心,济世之志,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最上乘的佛教教义,他阻止杀婴恶俗,成立 救儿会。 D.蛰居在黄州的诗人亲自参加劳动,衣食自给,怡然自得,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 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6.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文 本具体说明他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杰出音乐家德彪西 沈大力 今年是法国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逝世 100 周年,法国境内举行了众多纪念活动,突出强调他是一位 维护法兰西民族文化特征的杰出音乐家。 德彪西生于 1862 年,父亲是巴黎公社社员。自幼受父亲的思想感染,他追求精神独立。在就读巴黎音 乐学院时,德彪西不受传统的音乐律章束缚,在音符世界的意境和色彩上显出创新倾向,朝印象派和象征 派方向发展。1894 年他谱写出《牧神午后》,毅然决然与传统音乐模式决裂,像莫奈和塞尚在画坛那样,将 “印象主义”运用到音乐中,开创了现代音乐的先河。 比如《牧神午后》,一开始长笛独奏,听众通过领略音群的灵活、色调的强烈、光线的明亮和音韵的柔 和,仿佛看到艺苑里开出了艳丽的花朵。《小夜曲三首:云彩、节日、美人鱼》则展示出一种五彩缤纷、充 满动感的微观宇宙。特别是 1905 年完成的“三折叠”大型交响乐《大海》,包括“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上”“海 浪的嬉戏”和“风与海的对话”三个乐章,人们耳旁似乎响起了一种新颖的宏观世界的潮音。这首管弦乐 组曲带有典型的“露天音乐”风格,整体色彩鲜明、细节縝密、气势磅礴,为交响乐打开了写实与意象融 为一体的新创作手法,也充分彰显出法兰西民族特殊的气质,故作曲家在《大海》总谱上署名“法兰西的 克洛德”,以表示他对民族性尤为看重。 德彪西旱年对瓦格纳相当尊崇,曾两度前往这位欧洲“歌剧之王”建造的拜雷特剧院朝觐。但是,出于 民族自尊,德彪西逐渐觉悟到,法兰西音乐必须从贝多芬、特别是瓦格纳模式中解脱出来,走自己的道路。 他生活的 19 世纪末,全世界的音乐家无不对前两者顶礼膜拜,但德彪西大胆指出:“瓦格纳现象是一种落日, 却被人们当作了曙光。”他坚持启蒙纪元的法兰西精神,于 1893 年开始创作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 他笔下表现的神秘大自然与人类想象的契合,实际上抵御了文艺创作中的“救世主”思维。1902 年,他最后 完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总谱,将其搬上巴黎、布鲁塞尔和米兰舞台,获得广泛赞赏和好评。 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样,德彪西的这出歌剧也脱胎于中世纪古克尔特王传说《特利 斯坦与伊瑟》,但德彪西直接取材于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剧作,创意富于拉丁气质。法国文艺界当时 评论:“它犹如一个飞碟,引领法国达到神秘的诗意峰巅,澄清了尘埃存积的巴黎歌剧舞台,开辟出一条法 国民族音乐剧创新的途径。” 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成为法国歌剧艺术的珠玑,留存至今。今春,法国音乐演奏家 让一克洛德·马勒瓜尔在法国北方图尔宽的“抒情剧场”公演此剧,纪念作者逝世百年。巴黎“音乐城” 也借此机会,在爱乐乐厅举办了 9 场学术报告会,研讨这位民族音乐家留下的艺术创作遗产,尤其是对维 护法兰西文化特性的贡献。 (节选自 2018 年 5 月 13 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克劳德·德彪西(1862 年 8 月 22 日—1918 年 3 月 25 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 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 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 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 (摘自“百度百科”) ②德彪西对音乐、艺术和文化的广泛影响,和世人对他音乐的热烈的喜爱程度,使得他自然而然地成 为了法国民族的骄傲,他也是代表法国文化的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他在法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可以与波 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相媲美。德彪西的音乐中也含有法国传统音乐遗产的元 素,但他把眼光和兴趣更多地关注到本民族之外的音乐文化中去。他的音乐中有着西班牙元素、波西米亚 元素、阿拉伯元素、古希腊元素、东方元素、美国元素…… (摘编自 2017 年 9 月 23 日“资深文娱”)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德西自幼受到曾是巴黎公社社员的父亲的熏陶,毕生追求精神的独立,这使他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创 新意识。 B.全世界的音乐家都对贝多芬、瓦格纳顶礼膜拜,德彪西也不例外,曾两度前往瓦格纳建造的拜雷特 剧院朝觐。 C.交响乐《大海》开创了写实与意象相融合的创作手法,充分彰显法兰西文化特性,故署名“法兰西 的克洛德”。 D.德彪西是维护法兰西民族文化特征的杰出音乐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 的革新家。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就显出创新倾向,他不受传统的音乐律章束缚,而朝印象派和象征派 方向发展。 B.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都取材于比利时梅特林 克的剧作。 C.德彪西极力摆脱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而把眼光和兴趣更多地关注本民族之外的 音乐文化。 D.德彪西以其在法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地位,堪与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和俄罗斯的柴可夫斯 基相媲美。 E.由于德彪西对文艺的广泛影响更因为本人对其音乐的热爱,他自然成了法国民族的骄傲和法国文化 的名片。 9.从德彪西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自选角度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