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 MB
  • 2021-06-07 发布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现代文阅读一 读文指导 快速有效读懂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一)把握论述类文本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1.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 ‎(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政论文谈论的是政治问题,因此政论文的国别色彩很浓。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3)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说后议。‎ ‎(4)书评,就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 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籍的特色等。‎ ‎2.文本基本特征 ‎(1)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行文脉络 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2)论证过程的两种基本结构 横向、纵向。横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并列的关系;纵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层层深入的关系。‎ ‎(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 ‎1.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 ‎(1)在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例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 ‎(2)在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谈骨气》这篇文章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在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 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1)常见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 ‎(2)常见的论证结构 层进式 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对照式 使用对比的手法论证。‎ 总分式 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 并列式 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 ‎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落实论述类文本的三步读文法 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强,有的内容专业性也比较强,对考生来说比较生涩难懂。而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考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读文的重点就是厘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文字量也在逐年增加,所以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有效读文还要快速读文。读文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边阅读边勾画 ‎1.勾画论点句 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述,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一般来说,在文章的开头;也有在 ‎“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词之后的。‎ ‎2.勾画论据 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 ‎3.标注关键词 ‎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代词;④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 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 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 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 第三步:读完全篇画出结构图 画出行文结构图,旨在厘清各段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全文结构图:‎ 从此结构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全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 ‎【典例示范】‎ 边阅读边圈画文本重要信息 梳理文本主干 ‎(2020·山东、海南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材料一第一段由《流浪地球》引出社会各界对刘慈欣作品评价的不同一性、呈两极分化之势。‎ 第二段,论述了刘慈欣作品的主要特点:文学因素少,科幻因素多。这一段有理论分析,有引证分析,论据多,论证方法不单一。‎ 第三段,开头一句是本段的分论点,指出刘慈欣作品对“文学”的重视。‎ 材料一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材料二,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第二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 段,探讨科幻小说缺少文学性的原因是从作者、作品自身特点去探讨,二是从读者角度去探讨,运用对比论证。‎ 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第三段,从题材本身角度探讨科幻小说文学性缺少的原因。‎ 第四段总结,“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运用比喻论证,以“杂草”比喻科幻小说,生动形象。‎ 第五段,提出了“文学性”的新认识问题,呼吁人们与时俱进,善待科幻。‎ 材料二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材料三共两段,第一段,就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问题,做出了解答:姓“文”,并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三作家作品为例,证明了“科幻小说”姓“文”这一观点。‎ 第二段是例证,举例证明“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正浓。‎ ‎[真题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解析 A项,原文有“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可见科幻小说对具体情节会进行细致描绘,而对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显得不足。而且这种不足是客观性的,并非“无暇”。B项,“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错。原文为“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C项,材料二并未谈及“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只是谈到了科幻文学“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 答案 D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解析 文章并未将“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与“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进行比较,也未得出哪一种更有力的结论。‎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解析 材料二的观点是:“科幻小说……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B项,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是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丰富的故事资源,“科技的进步”即对新世界的探索,“新世界人性结构”即科技进步带来的丰富的故事,能够支持材料二的观点,A项,涉及的是对科幻小说定义的问题, C项,涉及的是作家对自己作品的建构权利,D项,论据内容正好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反。‎ 答案 B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 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思考:其一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作用考虑,比如,有的在标题中提出,旗帜鲜明、一目了然;有的放在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其二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论证方式有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结合,本篇文章采取立论驳论结合的方式,先立论再驳论。其三从论证的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方法(举例、道理、对比、比喻、演绎、类比、因果……)去分析,针对不同的议论文也可以从论据的新颖性和典型性以及语言特色上考虑。‎ 答案 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 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 这个题目考查考生对作品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回答可以从“不合理”“有一定的合理性”两个方面回答。回答“不合理”可以抓住传统意义的文学特点跟科幻文学不相容,然后抓住科幻小说产生的背景以及特点回答。回答“有一定的合理性”抓住传统文学和科幻小说的共性,科幻小说借鉴传统文学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 答案 观点一:不合理。①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②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 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①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②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 ‎(四)明辨九大陷阱,轻松应对选择题 设题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方略 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暗中将相关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改变,乍一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的”“了”这类虚词,或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句子原意。‎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尤其要看选项句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无中生有 ‎(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看是 指干扰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是命题者故意凭空捏造出来迷惑考生的。‎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等。‎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判断是否有此类情况。‎ 注意判断选项句的主语、宾语与原文相关信息中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通过增、删、改换表示范围限定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以特殊代普遍等。‎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一个、几个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注意看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起修饰与限定作用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是否一致。‎ 混淆时态 主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推测、设想说成既成的事实,或反之。‎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和原文中的“因”与“果”‎ ‎,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是否在同一位置。‎ ‎(2)注意一些可能起到改换因果关系作用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因此”等。‎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混淆。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信息,有意对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对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非等。‎ 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要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 指代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内容指代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选项句中或原文中有表指代意思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之等。‎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词指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