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2021-06-07 发布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宁三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段考 语文试题 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承载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对文明的传承和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一二十年来,传统书院开始兴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实,这种 现象的背后,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需求。 书院萌芽于唐,崛起于两宋。书院最早是藏书之地,后来由藏书之地逐步演变成读书、教书、 写书的文化教育机构。宋代范仲淹、孙复和石介等人把书院的创建与当时的文化复兴联系在一起。 晚清时期,传统书院面临严重危机,1902 年清廷下令废弃书院,全面引进西学教育制度。延续千年 的传统书院被废弃,引发各界人士的不满和叹惜。这是因为中国传统书院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办学历 程,有着非常深厚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凝聚了中华文化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一套既有特色又有生命 力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制度。 书院,这个承载着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在现代化进程的当代中国应承担什么样的文 化使命? 其一,老书院的复兴。现在全国各地正在修复、重建一些老书院,首先是为了书院文物的保护。 中国历史上有几千所书院,遍布全国各地,但大量书院都没有保存下来,如何使这些书院普遍得到 修复和保护,是目前书院文物保护的迫切任务。但是老书院不仅仅是被保护的对象,最重要的应该 是恢复它的功能。很多书院修完之后,除了供人游览,就不知道该干什么,老书院修复之后,就是 尽快恢复其历史上曾经具有的文化教育功能,让这些修复之后的老书院,成为地方文化的中心,成 为地方精神的家园。 其二,新书院的建设。在传统书院废弃一百多年后,创办新书院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创办新 书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民间社会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书院,另一种是在现代大学的体制内的书 院。首先,教育体制之外的新书院。修建新书院就是希望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推动地方文化、 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许多新书院举办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讲座和读书会很受欢迎,是 因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很强烈。其次,教育体制之内的新书院。现代大学是一种专业教育。现 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如果近代中国没有教育改革,就不可能培养出合乎现代化 需求的专业知识分子,没有专业知识分子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国家。但是书院作为一个传统教育的 典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传统书院的成人教育,就是在专业教育之外,解决培养教育人的问 题。现代大学的专业体系中,传统国学没有独立的空间,中国许多传统学术成为“绝学”,通过设 置书院、国学院,以传承中国传统学术。 传统书院承担中国文化复兴的使命,它的复兴就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体现。21 世纪的中华文明复 兴,不仅对中国来说更加重要,对探讨 21 世纪以后的人类生存同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 够补充、完善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也有益于未来人类多元化的现代化生存。 (摘编自朱汉民《文化复兴与书院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全面废弃传统书院教育,引进西学教育制度,让我国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 B.修复老书院的目的在于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增加地方旅游经济效益。 C.传统书院为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复兴书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D.现代大学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合乎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因而传统书院蓬勃兴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条分缕析,从现象到本质论证了书院兴起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书院从萌芽到废弃的过程,为下面展开论证提供了背景。 C.文章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书院在当代中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文化使命的问题。 D.文章分析了书院兴起的原因,全面而详尽地论证了书院兴起产生的国内外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新书院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讲座和读书会,有利于推动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B.许多传统学术失传,中华文化逐渐衰退,是我国长期不重视传统书院教育所致。 C.如果将现代大学的专业教育和传统书院的成人教育有机结合,大学教育前景更好。 D.书院复兴能弥补现代文化的不足,推动文化复兴,助益未来人类的多元化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 材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撮其大概 有:张扬了理性思维,减少了直觉思维,偏重于语法,轻忽了词法,强化了模仿,忽视了表现等。此 种得失的造成,与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因为新诗出现,固然与古诗有血脉渊源,但 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这样,新诗与古诗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 运用于诗歌写作,有着巨大的诗性差距。 (摘编自苗雨时《新诗向古诗学习什么》,2017 年 8 月 27 日《扬子晚报》) 材料二:2017 年是中国新诗发展的第 100 年,“80 后”著名诗人、作家李成恩于 2017 年 7 月应 邀出访拉美。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觉醒,从人性的 角度确立了诗的现代性,她认为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与民族的生活、 诗歌语言与诗歌艺术的探索,世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中国当代诗人与拉美诗人有共同之处, 都对日常生活较为关注,多写人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体验。 李成恩说,中国现代诗与世界最好的诗歌处于同一个水准,中国现代诗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这 是一个现代性的传统,从语言的开放到个体的想象,中国新诗历经百年,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 的重量级诗人,并且正在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诗人的写作。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对外的翻译还 要快步跟上,外国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总是快一步,我们庆幸能够很快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但我 们最好的作品却要滞后被外国读者读到。这次来拉美,她发现拉美对中国优秀诗人了解得并不多, 所以这次来得恰逢其时。 (摘编自《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2017 年 8 月 29 日凤凰网,有改动) 材料三:2017 年 8 月 2 日,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在北京颁奖,大赛 顾问、著名诗人谢冕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了创意写作,也谈到了诗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他说,在目前良好的写作状态中,一些诗人的作品看似个人表达,但概念化倾向很严重。 平时,出于研究需要,谢冕阅读过很多诗歌,但能让他眼前一亮的不多。谢冕说,基本都是大 体相同、陈陈相因,个性突出的诗人并没有出现,这是当前诗歌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都写一 条江,可能词句不同、结构不一,但思路都相同,读起来感受差不多”。 什么才是个性独特的诗人?谢冕举了海子的例子:“想想他的诗有多独特。里面有这样的文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那都是他很独特的东西,别人无法模仿、 重复。” 谢冕还提到,在目前的诗歌写作中,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过于口语化、缺乏节奏 感等。他指出,现代诗歌接近口语是自然的,但要有节制,不能无边无界,“像‘今天我去找你,你 妈说你不在’,类似的诗歌,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诗歌要有诗歌的内涵,它是文学皇冠上的珍珠,语言是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的,要精练,过度 口语化会使这些内涵丧失殆尽。”谢冕认为,艾青先生把“白话写诗”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口语化但 有节制,“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创作,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么好”。 除了语言不够精致外,谢冕认为,诗歌是音乐的文学,要讲究韵律,“徐志摩诗歌的格律感是很 好的,句子长短一致,有的还押韵。没有节奏感,诗歌就会‘不好听'。”谢冕说,“新诗发展到现在, 有成就,但上述问题要指出来,我目前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希望新诗能够健康向前发展。” (摘编自《专访谢冕:现代诗歌接近口语不能无边无界》,2017 年 8 月 5 日中国新闻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新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虽替代了古诗,但与传统古诗相比,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 直觉思维减弱、忽视词法、不重视表现等问题。 B.李成恩认为中国新诗最大的成就在于各种现代意识的觉醒,而这正是中国诗歌的独特之处, 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方诗歌的不同之处。 C.“80 后”著名诗人和作家李成恩在我国新诗发展 100 年之际,受邀出访拉美,这对我国新诗 在海外传播、扩大影响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类似“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这样的诗歌语言,目前在我国的新诗创作中还能找 出许多,诗句过于口语化,缺乏节奏感,不可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使新诗发展成为可能,但在新诗的发展历程中也带来了许多不利 的因素,最终必会阻碍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B.与新诗诞生之初主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不同,我国新诗历经百年,已建立了自己的传统, 也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 C.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喜爱,诗人谢冕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现代诗歌,从 而发现了新诗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D.新诗虽然与古诗存在着血脉渊源,但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诗歌写作上存在着巨大的 诗性差距,导致了新诗与古诗之间的断裂。 6.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当前我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无愧的暮年 张承志 翁独健先生是一位学者,但他作为学者的一生也许是悲剧。我认识的翁先生是一位老人;他作 为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 翁先生个人的著述不算多。除了他在哈佛留学期间用英文写作的《元史<爱薛传>研究》之外, 论文很少。翁先生的论文几乎都发表于四十年代末期,那以后,先是繁重的教育工作,再是繁重的 学术组织工作——吞没了他的精力和健康,也吞没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应有的著作。 自从 1978 年我考上他的研究生以来,我和同学们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为先生留下一本 传世之作竭尽全力。但是他总是微微地摇摇头,默默地吸着他的烟斗。他那神态使我内心感到一种 震惊,我觉得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包括我们的热心,包括学术著作本身。 我觉得他的那种神态平衡着我的年轻好胜的冲动。但我毕竟是我。1983 年我在日本东洋文库进 行东北亚历史研究时,我曾向一些极其著名的日本教授谈到翁先生是我的导师。但他们的问话使我 终生难忘,他们说:“哦,是吗?我怎么不知道您的老师,他有什么著作?” 我觉得自尊心受了重重的伤害。著作,著作就是一切!我简直是在咬牙切齿地这样想着、写着。 但翁先生仍然默默地噙着他的大烟斗。在他那残破而昏暗的室内,时间在无言中流逝。暗淡的 光线映着他的脸,我觉得那脸上现出了一种坚毅。 先生不著作。 然而,在他殚精竭虑的领导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已经饮誉海内外。伊儿汗——(波斯) 史料《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的汉译本已经在我国出版。内蒙古学者对元代另一巨著《元典章》 元刊本的点校已经开始。基本史料整理,骨干队伍建设,都已经初现规模。翁先生一贯坚持的思想 已经在我国蒙元史研究界日益清晰地成为现实。 我曾经陪着翁先生和外国学者谈话。他握着烟斗,用英语和他们慢声闲谈。但只要听到书名和 论文的题目,他马上打断谈话,当场要求把那名字写在纸上,然后仔细问清内容。这时他的小外孙 女领着一个同学进来了,他们大概刚上初中,做不出一道英文作业题。翁先生抽出他数不清的词典 中的一本,他给那两个小孩讲解时的神情和主持学术会议完全一样。小姑娘走了,我看见翁先生脸 上有一丝快意,也看见外宾脸上浮着的惊讶。 翁先生晚年慎于署名著述的态度近于神秘。 无论是我们同学,或是学术界一些同志,往往在自己的论文末尾注明“在翁独健先生指导下” 之类的话。这并非恭维,因为翁先生确实细致地关心着他知道的每篇文章。但翁先生一视同仁,一 律大笔一挥划掉那句话,他划掉那句话时的神态简直使我无法理解。 但是,在告别遗体时,我看到数不尽的学者、前地下党员、工人都在恸哭,为一位哈佛大学博 士、燕京大学代理校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副主席失声 恸哭时,我突然想: 著作真的就是一切吗? 也许,有的青年在他人生的途中需要一位老师。常常是,有幸遭逢的一席话甚至一句话就能推 动人生的一次飞跃,“导师”的意义就在于此。 我在翁先生面前肆无忌惮。我激烈地咒天怨地。我发泄地攻击批评。我发现了一条新史料欣喜 若狂絮絮不休。翁先生总是端着他的大烟斗,心平气和地听着,即使插上几句也全是商量口吻。我 特别兴奋的一次是在《文史》上发表了关于天山硇砂的文章之后,那一次我对先生说,不管怎样我 总算搞出了一篇肯定是正确的文章,因为我利用的不只是史料而且利用了地质资料馆的“物证”。翁 先生听着,不加批评,表情也很淡然。但是后来,我胡扯中说一句: “日本有个古代雅利安博物馆——” 翁先生问:“什么?” 我愚蠢地又说:“古代‘窝、利、安、特’博物馆。古代雅利安——” 翁先生怀疑地望望我。他指指书架说:“那本字典。” 翁先生用他那本我也有的《日本外来语辞典》查了我那个“窝利安特雅利安”—— Orient,东方。 我挨了整整一个小时训斥。翁先生在那一小时里的严厉、忿忿不满的神情至今像是还在剥着我 的皮肉。 在学问上,我是翁先生的不肖之徒。记得 1979 年年初,我终于没有瞒住、而让翁先生读了我的 第一篇小说以后,我使劲解释说,写着玩儿的,休息时写的,我不会耽误功课;而翁先生沉吟了一 下,说道: “你会成为一个作家。” 他的口气中没有一丝不同意。我觉得他这个人没有一丝干涉学生,干涉别人的选择的习惯。 我虽然年龄尚小却禁不住地总在想暮年,也许是先生的暮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是的,生命易老,人终有暮年,更重要的应该是暮年的无愧。 能有一个像翁先生那样的暮年,是件很难的事,也是件辉煌的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结尾相互呼应,照应标题;“无愧”和“辉煌”两个词语,表达出作者对恩师无 限的敬仰与赞美。 B.文章叙述翁先生和外国学者谈话这一段文字,运用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表现了翁先生对 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 C.文章以“我”在翁先生面前的肆无忌惮与先生总是心平气和地聆听形成对比,主要为了反衬 出“我”的浮躁、不踏实。 D.文章语言通俗浅显、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如“但我毕竟是我”“先生不著作”“生命易 老”等,这样的表述节奏感强。 8.对“翁先生晚年不著述”一事,作者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9.如何理解“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 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 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 “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 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 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 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 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 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 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 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 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B.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 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 称士死叫“死”,称庶人死叫“不禄”。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 厉、灵、炀都是恶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 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 予韩信齐王王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 分) (1)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5 分) (2)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3 分)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①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 “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 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 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 浪漫主义风格。 15.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打破时空界限,表 达了对友人的劝勉和送友的乐观豁达心境。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宾客送别时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沉默 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 屏幕之中的剧情跌宕起伏 ,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某些字符甚 至悬空飘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 )。弹幕 通常是屏幕之中剧情的即时评论,表述形式短小精悍,往往限于一两句话,甚至一个词。即时评论 的内容 ,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其中包含了许多弹幕文化的 暗语行语,例如“前方高能反应”“大猪蹄子”“劝你善良”等。 弹幕即使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成为巨大的鸿沟。传统的 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 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 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 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 步态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 肃的反思与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扣人心弦 五花八门 不可或缺 真知灼见 B.引人入胜 五花八门 缺一不可 远见卓识 C.扣人心弦 千奇百怪 缺一不可 远见卓识 D.引人入胜 千奇百怪 不可或缺 真知灼见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那些字符如同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的密集射击的炮弹 B.那些弹幕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C.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的那些字符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D.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即使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成为巨大的鸿沟。 B.弹幕即使被纳人“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C.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 文艺批评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D.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义艺批评之间成为巨大的鸿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汗液是由汗腺分泌出来的液体。① 。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所致的热刺激都 会引起出汗;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吃辛辣、热烫的食物也会引起出汗。② 。所谓的 被动出汗,是指由于天气闷热、心情烦躁而出汗, ③ ; 相反,人体主动运动而出汗,被 称为主动出汗,它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温度,散发热量,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 21.阅读下面新闻,拟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 15 个字。(2 分) 北京 6 月 17 日电(记者吴月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17 日 在广东东莞召开。本次论坛旨在探讨“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探讨两个领域的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推动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领域产学研结合,为企业、研究机构乃 至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前瞻和战略咨询。本次论坛也聚焦未来“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论坛”的定位、发展及组织形式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战略建议。论坛由中 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承办。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 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机体失去免疫力,生命就没有了保障;头脑失去免疫力,精 神大厦就会坍塌…… 请以“免疫力”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自选角度;可议论,可叙述,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语言得体;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南宁三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段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D 3.B 【解析】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 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让我国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无中生有。原文说“晚清时期,传统书院面临严重危机,1902 年清廷下令废弃书院,全面引进西学教育制度。延续千年的传统书院被废弃,引发各界人士的不满 和叹惜。这是因为中国传统书院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办学历程,有着非常深厚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凝 聚了中华文化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一套既有特色又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制度”,可见并没说焕 发了生机,而是有“不满”“叹息”,而且“废弃”并非正确的做法。 B 项,“目的在于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增加地方旅游经济效益”错误,原文是说“老书院 修复之后,就是尽快恢复其历史上曾经具有的文化教育功能,让这些修复之后的老书院,成为地方 文化的中心,成为地方精神的家园”。 D 项,“现代大学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合乎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因而传统书院蓬勃兴起”强加因 果,原文“这种现象的背后,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需求”说的是传统书院蓬勃兴起的原因;“现 代大学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合乎现代化发展的人才”曲解文意,由原文“现代大学是一种专业教育。 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如果近代中国没有教育改革,就不可能培养出合乎现代 化需求的专业知识分子”可知。 故选 C。 【2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 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全面而详尽地论证了书院兴起产生的国内外影响”无中生有,文章论证了书院兴起的意 义,没有论证国内外影响。 故选 D。 【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 则为正确项。 B 项,“是我国长期不重视传统书院教育所致”说法绝对,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重视传统书院教 育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 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 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 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 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 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 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 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 未然,说法绝对等。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题干信息快速找出与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 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 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选项 B,“最大的成就”表述错误,材料二中“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 诗所取得的成就”,并没有提到“最大”,且文中李成恩是在说“共同的精神追求”,并不是说“中国诗歌 的独特之处”。故选 B。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 求,如本题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一般先浏览选项内容,然后 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最终必会阻碍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说法过于绝对。 材料一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此种得失的造成,与古汉语转换 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等说明“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对新诗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谈不上 “必会阻碍”,所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 项,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喜爱,诗人谢冕在平时的工作之余, 抽出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现代诗歌”说法错误,材料说的是“平时,出于研究需要,谢冕阅读过很多诗 歌”。D 项,“导致了新诗与古诗之间的断裂”说法不准确,材料一中说的是“一定程度的断裂”;原因 表述不全,材料一中还提及一种原因,即新诗“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故选 B。 6.【答案】①中国新诗对外翻译,传递速度慢,优秀诗人及作品被国外了解得少。②诗歌创作 概念化倾向严重,缺乏个性独特的诗人。③诗歌内涵不够丰富,语言太过口语化,表达无节制,不 够精练。④诗歌语言没有节奏感,缺少诗歌文学应有的韵律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 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 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 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中的“新诗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指明了筛选信息的方向。材料二第二段中的“现在的问题是……”直指问题,即“中国新诗对 外翻译,传递速度慢,优秀诗人及作品被国外了解得少”;材料三第一段中的“但概念化倾向很严重” 中的“但”说明这也是问题,即“诗歌创作概念化倾向严重,缺乏个性独特的诗人”;第二段中的“个性 突出的诗人并没有出现”,第四段中的“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及第五段中的“但很少人能 做到这么好”等都是答题区间。答题时要直指问题的关键,要分条作答。 7. C 8. ①震惊不解。我们热心地劝翁先生留一本传世之作,但先生总是沉默不语;②痛苦(激愤)。 在日本谈及翁先生,因先生无著作不被日本著名教授所知,此事让“我”自尊心受创;③致敬感念(理 解)。翁先生去世后,看到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悼念,失声恸哭,“我”终于理解了先生。 9.①(无愧的暮年)晚年从事学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为他人搭建学术平台。②晚年从事教育工 作,用专业严谨的态度,不慕名利的精神感染着后辈学者。③饱含着作者对翁先生的崇敬、爱戴和 感激。 【解析】 【7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主要为了反衬出‘我’的浮躁、不踏实”错,主次颠倒,写“我”是为了表现翁先生。文章以“我” 在翁先生面前的肆无忌惮与先生总是心平气和的聆听形成对比,主要是为了反衬先生的平和、稳重。 故选 C。 【8 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按照 一定线索梳理情节,在不同层次中找出与题干有关的语句,然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注意要有 例子进行证明。题目是,对“翁先生晚年不著述”一事,作者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分 析。 结合“自从 1978 年我考上他的研究生以来,我和同学们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为先生留下 一本传世之作竭尽全力。但是他总是微微地摇摇头,默默地吸着他的烟斗。他那神态使我内心感到 一种震惊,我觉得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包括我们的热心,包括学术著作本身”可概括出“震惊不解”; 结合“1983 年我在日本东洋文库进行东北亚历史研究时,我曾向一些极其著名的日本教授谈到翁 先生是我的导师。但他们的问话使我终生难忘,他们说:‘哦,是吗?我怎么不知道您的老师,他有 什么著作?’我觉得自尊心受了重重的伤害。著作,著作就是一切!我简直是在咬牙切齿地这样想着、 写着”可概括出“痛苦”; 结合“在告别遗体时,我看到数不尽的学者、前地下党员、工人都在恸哭……我突然想:著作真 的就是一切吗?也许,有的青年在他人生的途中需要一位老师。常常是,有幸遭逢的一席话甚至一 句话就能推动人生的一次飞跃,‘导师’的意义就在于此”可概括出“致敬感念”。 【9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及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语 句中的关键词,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其具体内涵,并通过这个句子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题目是,如何理解“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分析。本题关键词是“无愧”。 考生要从文中找出翁先生“暮年”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这个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而 理解“无愧”的具体含义。 结合“然而,在他殚精竭虑的领导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已经饮誉海内外……基本史料整 理,骨干队伍建设,都已经初现规模”,可概括出“晚年从事学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为他人搭建学术 平台”; 结合“我和同学们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为先生留下一本传世之作竭尽全力。但是他总是 微微地摇摇头,默默地吸着他的烟斗”“我挨了整整一个小时训斥。翁先生在那一小时里的严厉、忿 忿不满的神情至今像是还在剥着我的皮肉”“也许,有的青年在他人生的途中需要一位老师。常常是, 有幸遭逢的一席话甚至一句话就能推动人生的一次飞跃,‘导师’的意义就在于此”,可概括出“晚年从 事教育工作,用专业严谨的态度,不慕名利的精神感染着后辈学者”; 结合结尾“我虽然年龄尚小却禁不住地总在想暮年,也许是先生的暮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是的,生命易老,人终有暮年,更重要的应该是暮年的无愧。能有一个像翁先生那样的暮年,是件 很难的事,也是件辉煌的事”,“无愧”一词饱含着作者对翁先生的崇敬、爱戴和感激。 【点睛】句子含意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1.审题 做句子含意题前要审清以下几点: ①位置特点(文首、文中、文尾,段首、段中、段尾)。②相邻句。③句内关键词语。④句内结构 层次(单句、复句等)。⑤句子表达特点(有无用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 2.答题 句子含意题答题没有固定模式。一般说来,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句内含意,再 说句外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另外,针对不同的句子特点采取不同的答法。如较抽象概括的句子具体化;生动具体的句子概 括抽象化;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还原化;结构复杂的长句切分成几层,分层解说。 还有,答题点可与句子结构、层次对应起来,如是并列、递进关系,应写出两个要点;如是偏 正关系,千万不要丢掉“偏”的要点。 在对句子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时,有时句子中包含着的情感要点不能忽视。 10. B 【解析】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可以判断。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 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 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1. C 【解析】《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 B 【解析】 “没费一兵一卒”错。 13. (1)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 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关键词各 1 分:独,只是;畔,通“叛”;因,趁机;解,通“懈”, 懈怠。句意 1 分。共 5 分) (2)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关键词各 1 分:且,姑且,暂 且;壁,军营;具,准备。共 3 分) (3)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侍立在殿上的臣子们,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 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关键词各 1 分:“秦法”名作状;“群臣侍殿 上者”定语后置;“尺兵”,一点兵器;“郎中”,侍卫。句意 1 分。共 5 分) 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 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 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 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 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 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 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 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 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于是劝告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 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让张良返回去。一边 走,一边烧断了栈道。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 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 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 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 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 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 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 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 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 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 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 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 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14.D(“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并不典型,更谈不 上“充满”。) 15.答:①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 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 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而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 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 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诗歌译文: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绝世空前,清香的气息为谁传递? 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 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诗歌评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开元十六年(公元 728 年),此诗为比兴言志之作。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此诗节奏轻 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 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 “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 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16.(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不在沉默中爆发 17. A (第一空,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 鸣 。多指激动人心。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 品吸引人。原句用来形容“剧情跌宕起伏”能牵动人心,故选用“扣人心弦”。 第二空,五花八门: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后又把它用作比喻各 行各业的暗语。意思是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千奇百怪:十分的奇怪,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 物。由后文“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可知,原句用来形容“评论的内 容”多种多样,与“奇怪”无关,故选用“五花八门”。 第三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 原文用来形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的重要性,故选用“不可或缺”。 第四空,真知灼见: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远见卓识: 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原句用来形容“弹幕评论”不是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故选用“真知 灼见”。) 18. D (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注意前后文的逻辑关系及语 义的勾连。补写句子前面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依据句子顶针关系的习惯用法,上句的宾语 是“字符”,下句的主语应该也以“字符”开端,排除 B 项、C 项;根据句子语序逻辑关系,“字符如同 炮弹”“炮弹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更符合逻辑关系,也能够形象地展示弹幕的特征,排除 A 项。故 选 D。) 19. C(关联词语关联的分句两个以上主语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前面,排除 B 项、D 项; “成为”“鸿沟”搭配不当,排除 A 项。故选 C。) 20.①出汗的原因有很多 ②出汗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③这种出汗方式对人体是不利的(或: 是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的) 【解析】“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 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21.【参考答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举行(召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先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 容,或提取文中的关键字即可作为标题。可以压缩导语;有些新闻标题的拟写还需要根据后面主体 部分中的提示语来完成。本题中,可抓住第一句话“‘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人工智能与材 料科学’17 日在广东东莞召开”,做到 15 字以内。 22.解题: “免疫力”的意义重心在头脑免疫力,可谈重要性,可谈失去头脑免疫力的严重后果;可从个人 层面谈,也可从集体、国家层面谈,也可以综合来谈;可谈对头脑免疫力的认识,也可谈如何保持 或增强头脑免疫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免疫力”的分析,突出其对于个人、国家的重要作用, 强调只有具备了较强“免疫力”才能健康成长、日益繁荣的观点态度。可构思一个因为具备免疫力而 没有被坏人引诱、保持精神纯洁的故事,表达对高尚人性的思考。 也可以谈一个人因为具有“免疫力”所以能坚守道德情操,一个国家因为具有“免疫力”所以能保 持政治的纯洁性。比如,谈个人的“免疫力”时,可以联想到在抵抗外来力量带来的各种诱惑时应该 保持的态度;在抵抗诱惑、困难、挫折、失意和失败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准确判定真善 美和假恶丑,并进一步展开思考,清楚地表达对好坏、优劣的认识,拓展写作中心。同时,还可以 联想到生存能力,克服惰性,具有顽强的意志,具有乐观的精神等角度,将题目所承载的写作空间 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