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 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
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诗歌、散文、辞赋都有很高的成就。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大略分为两类:一
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
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 12 篇,
其中辞赋 3 篇,韵文 5 篇,散文 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
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后人编有《陶
渊明集》。
陶渊明今存诗歌 125 首,五言诗成就最高。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
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
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 12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半点斧
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
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
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
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
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
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重点理解】
通假字
(1)乃瞻衡.宇:通“横”,横木
(2)景.翳翳以将入:同“影”,日光
词类活用
(1)实迷途..其未远( ) 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 ) ____________
(3)乐琴书..以消忧( ) ____________
(4)或棹.孤舟( ) ____________
(5)生.生所资( ) ____________
(6)园日.涉以成趣( ) ____________
(7)时.矫首而遐观( ) ____________
(8)倚南窗以寄傲.( ) ____________
(9)善.万物之得时( ) ____________
(10)眄庭柯以怡.颜( ) ____________
(6)名词作状语 每天
(7)名词作状语 时常
(8)形容词用作名词 傲然自得的情怀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喜好、羡慕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愉快
古今异义
(1)幼稚..盈室
古义: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2)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3)尝从人事..
古义:
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
作。
(4)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5)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常用于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成员。
(6)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
今义:指有事情。
(7)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答案】
(1)小孩。
(2)指战乱。
(3)指做官。
(4)感慨。
(5)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6)农事。
(7)深远曲折的样子。
一词多义
(1)悟
悟.已往之不谏( )
悟.言一室之内( )
(2)引
引.壶觞以自酌( )
引.以为流觞曲水( )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
(3)非
觉今是而昨非.( )
富贵非.吾愿( )
(4)之
求之.靡途( )
悟已往之.不谏( )
悦亲戚之.情话(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5)而
觉今是而.昨非( )
门虽设而.常关( )
时矫首而.遐观( )
鸟倦飞而.知还( )
(6)以
家叔以.余贫苦( )
既自以.心为形役( )
引壶觞以.自酌( )
园日涉以.成趣( )
请息交以.绝游( )
农人告余以.春及( )
木欣欣以.向荣( )
特殊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 ( )
(2)既自以心为形役。 ( )
(3)稚子候门。 ( )
(4)寓形宇内复几时? ( )
(5)问征夫以前路。 ( )
(6)农人告余以春及。 ( )
(7)将有事于西畴。 ( )
(8)复驾言兮焉求? ( )
(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10)乐夫天命复奚疑! ( )
【答案】
(1)被动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省略句
(5)状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
(7)状语后置句
(8)宾语前置句
(9)宾语前置句
(10)宾语前置句
【难点探究】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
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试从文本中概括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答案
原因一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原因二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原因三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原因四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2.本文的最后一段是怎样表达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舟遥遥以轻飏(ráng),风飘飘而吹衣。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xī)微。
C.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chóu)。
D.登东皋(gāo)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繁衍生息
B.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庄稼成熟
C.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厉:勉强
D.或植杖而耘耔 耔:培苗
3.下列加横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D.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B.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5.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时矫首而遐观
B.悟已往之不谏
C.恨晨光之熹微
D.眄庭柯以怡颜
6.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B.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C.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7.下列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B.复驾言兮焉求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乐夫天命复奚疑
1.A
【解析】A 项,“飏”应读“yáng”。
2.A
【解析】A 项,生:生活。
3.D
【解析】D 项,之:往,动词。 A、B、C 三项均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4.C
【解析】亲戚:古指内外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5.B
6.D
【解析】D 项,“无”通“毋”,不要。
7.A
【解析】B 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作动词“求”的宾语,前置。C 项,疑问句中,
疑问代词“胡”“何”分别作介词“为”和动词“之”的宾语,前置。D 项,疑问句中,疑
问代词“奚”作动词“疑”的宾语,前置。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陶渊明归心似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陶渊明回到家里自斟自饮的安
乐闲适、自由自在的的情怀。
(3)描写树木茂盛、流水明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3)木欣欣以向
荣,泉涓涓而始流
【解析】情景默写要抓住情景提示信息联系课文内容,第(1)题要抓住“归心似箭”的提
示来默写,第(2)题要抓住“自斟自饮”的提示来默写,第(3)句抓住“树木茂盛、流水
明净”的提示来默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
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
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
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
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
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
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
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
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
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
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
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
天命复奚疑!
9.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式散文化;赋的句式进一步散
文化。辞和赋都注重文采。
B.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
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C.仲秋,指中秋节,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
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D.乙巳,本指乙巳年,为干支纪年法, 我国古代以天为干,以地为支,简称干支,每 60
年为一周期。课文中的“乙巳”指晋安帝义熙元年。
10.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心态。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追:补救。
C.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策:拄着。
D.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皋:高地。
11.对下面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以:用来,介词。
B.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为:为了,介词。
C.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到,介词。
D.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之:的,助词。
12.下面全是陶渊明表达归隐田园乐趣的一组是( )
①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②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⑤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13.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
因而深感欣慰。
B.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
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C.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
且真”的感情,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文风。
D.诗人因家境贫穷,孩子很多,种田不能够自给,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所以自己就产生了
做官的念头,他对高官厚禄还存有幻想。
14.将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译文: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文: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
天命复奚疑!
译文:
9.C
10.A
11.B
12.C
13.D
14.(1)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
都感痛苦。曾经出仕,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2)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我傲然
自得的情怀,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3)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
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
可疑虑的呢?
14.第(1)题要译出文言实词“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尝”(过去,曾经)、
“自役”(役使自己)和文言虚词“虽”( 虽然,连词)的含义。第(2)题要译出文言实词
“眄”(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怡”(使愉快)、“寄傲”( 寄托傲然自得的情
怀)、“审”(明白,知道)的含义。第(3)题要译出“耘”(除草)“耔”(培苗)、“皋”(高
地)、“舒”(放)、“啸”(高声叫)等词语的含义。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
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
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
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
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
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
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
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
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
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颖脱不群 群:合群。
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聊:悠闲。
C.于半道栗里要之 要:邀请。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B.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D.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
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
辞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
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悠然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
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译文:
(2)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译文:
1.B
2.D
3.B
4.(1)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
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素琴,没有琴弦,每喝酒至酣畅适意时,都弹拨一番
寄托他的心意。
【参考译文】
陶潜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
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
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
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
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
渊明不接受,挥手让他拿走。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姑且打
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陶渊明命令下属
把公田全部种秫谷,说:“我常常能喝醉酒,足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
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谷,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
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俸禄,
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义熙末年,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没有接受。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
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肉,在陶渊明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
那里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抬着篮舆抬他,到了栗里这个地方以
后,陶渊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渊明也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起
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
天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
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把钱全部送到酒店,以便以后去
拿酒方便些。曾经有一年在九月九日没有酒,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
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
素琴,没有琴弦,每喝酒至酣畅适意时,都弹拨一番寄托他的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
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陶潜年轻时做过小官,也不十分看重官场去就的行迹。他自认为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
马,位同宰辅,而以自己屈身做小官为耻;等到南朝高祖皇帝的基业壮大起来,就不愿再出
来做官了。他所写的文章,都属上年月,义熙以前,都写晋朝的年号,从永初(南朝宋武帝
年号)以来,只写甲子年等等而已。
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人称他
为靖节先生。
·典型例题·
【好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 分)
追和①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
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
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
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
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
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
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
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
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
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
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
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释:①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
5.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日啖薯芋 啖:吃
B.辙亦迁海康 迁:贬官
C.此所以深服渊明 所以:……的原因
D.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贻:赠送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①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②披草而.坐
B.①自以为..不若也 ②輮以为..轮
C.①先君命辙师焉. ②则耻师焉.
D.①以.遗后之君子 ②举匏尊以.相属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
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
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做评论的态度。
C.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
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
追和陶诗的心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追和陶渊明诗引》)(3 分)
(2)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3 分)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3 分)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 分)
5.D(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贻:
遗留。)
6.D(A 转折顺承;B 认为把……做成;C 兼词”于之”语气词;D 介词,来。)
7.B(B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贬官到海南,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小儿子苏过挑着担子过海;修葺了茅屋居
住,每天吃红薯芋头,但是华丽的房屋贵重的食物从来不想。平生没有其他嗜好,把图
书历史当作花园,文章作为演奏的音乐,到现在也都废弃了。尤其喜欢写诗,精深奥妙,
丝毫看不到老人衰老疲惫的气象。
当时,苏辙也被迁到海康,写信来告诉他说:“古代的诗人有模仿古代的诗作,却没有和古
人诗的作品。追和古人的诗从我开始。我作为诗人也没有其他爱好,只喜欢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作的诗不多,但是他的诗看起来朴实其实很华丽,看起来简陋其实很丰满。曹植、
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我前后和他的诗共有一百零九首,其
中我得意的诗篇,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现在打算收集一起记录下来,留给后代的君子。
让他们明白我的志趣。但是我对于陶渊明,难道只是喜欢他的诗吗?比如他的为人,我
有很有感触。陶渊明临终时,写信告诉儿子陶俨等人:‘我从小就穷苦,每当家里穷困,
就东西奔波。性格刚直才能有限,和世人多不相容,自认为一定为让世俗痛恨,告别人
世,让年幼的你们忍受饥寒。’陶渊明的这些话,应该是实情了。我也有着各毛病却不
知道,平生出任官职,触犯了不少人,这一点很是比不上陶渊明,打算用晚年来模仿他
的万分之一。”
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身官府学乡里小人,而苏轼出任官职三十多年,被狱吏羞辱,
最终不被宽恕,深陷大难,经打算晚年隐居效仿陶渊明,谁肯信呢?就算如此,苏轼的
官宦浮沉生涯还能考证,后代的君子一定有类似的。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
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商朝的贤大夫)相比。”孟子说“曾子、子思的思想相同。”
我的小小成就,不足以议论读书人。
苏辙年少没有拜师,苏轼成年后并学成出师,父亲就让苏辙向苏轼学习。苏轼常常称赞苏辙
的诗有古人之风,自认为自己不如苏辙。但是自从居住在东坡,学问也与日俱增,充沛
的好像大河奔来。他的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苏辙于是奋力
跟随,但是常常不如苏轼。苏轼和陶渊明的诗,苏辙有跟着和的,也有一二首。
【模拟试题】
(2018 届高三湖南省重点名校大联考入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
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
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
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
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
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
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
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 20 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 19 世纪初法国女作
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
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
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
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
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
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
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
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
学,也不能涵盖 19 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
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
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
文学观念。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
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
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
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
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
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
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
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
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
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
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
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
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
以发生过动摇: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
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
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 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
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
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
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
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 19 世纪之前的欧洲的
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
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D.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
1.D
2.C
解析 根据第三段,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
位,因而,C 项表述不够准确。
3.A
解析 新月派与创造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不会破坏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
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根据第二段,若将六经、诸子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将会
破坏中国文学完整性和深刻性。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爱好者
林语堂
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
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陶渊明回归田园,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他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后又做彭
泽令。他不常和宾客周旋。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名赋《归去来辞》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生的爱
好者林语堂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生的爱好者林语堂陶渊明不曾做
过大官,没有。从此以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从此
不问政治。有人把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或者“叛逆者”,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他自己
很穷,愿意和穷人一起过田园生活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生的爱好者林语堂陶渊明不曾做过大
官,没有。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子的地方去,帮他儿子家挑水取柴;他在给
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陶渊明的生活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
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他的心灵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他的生活
象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陶渊明有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在彭泽,因为很喜欢喝酒,便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而他
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他一看见酒的时候,纵使他和主人不认
识,他也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喝酒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生的爱好者林语堂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
没有阅读答案。有时他做主人,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有
一张没有弦线的琴。这种古代的乐器只有在心境很平静的时候,慢慢弹起来才有意思。他和
朋友喝酒的时候,或想玩玩音乐的时候,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
弦上声?”
陶渊明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判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
朋友,可是很难碰见他。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陶渊明出门喝酒,
走到半路,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心地坦然地喝酒,王弘便走出来和他相见。王弘看见
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陶渊明便伸出脚来让他们量一量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生的
爱好者林语堂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生的爱好者林语堂陶渊明不曾
做过大官,没有。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
陶渊明住在庐山之麓,当时庐山的禅宗白莲社,想请他加入,他提出的条件是可以在席
上喝酒。这种行为是违犯佛教的条规的,可是主人答应了。他刚要签字正式入社的时候,却
“攒眉而去”了。那位法师还想跟陶渊明做朋友,便请他和另一位道家朋友一起喝酒。他们
一共三个人:法师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朋友代表道教。那位法师曾立誓终生不走过
某一座桥,可是这天当他和那位朋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都走过
了桥三人知道的时候,不禁大笑。
陶渊明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着一生。在陶渊明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里,我
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
个人能超越过他。他才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选自林语堂《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有
删节)
15.作者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16.作者为什么反对将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或者“叛逆者”
17.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的?请加以概括。
【答案】15.①人格高尚;②热爱田园/生活;③生活简朴/自然;④无忧无虑;⑤心地坦白。
16.①陶渊明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②陶渊明热爱生活,有积极生活态度;③陶
渊明生活自然清新,无忧无虑
17.①回归田园/弃官返乡②喜欢喝酒/生活态度③结交朋友/心地坦白。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关键 “为什么说” “陶渊明是一堆照彻古今的
烽火”,联系文章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
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
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
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
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是得分的关键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生的爱好者林语堂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实用类文
本阅读 人生的爱好者林语堂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
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
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16.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
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
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
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
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
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
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 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
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
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
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
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
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
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
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
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
景下开始了。
公元 393 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
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
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 400 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
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
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
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 402 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 405 年,刘裕在家乡京口
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
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
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
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
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作》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 405 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
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
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
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
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
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
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
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
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
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
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
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
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
漓的自由,他的诗文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
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
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
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
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
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
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
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
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
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2)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6 分)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6 分)
(4)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
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8 分)
(1)答案 答 C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DE 不给分。
(3)答案 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
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
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
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
了影响。(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 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
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
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
往的美的所在。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三大题语言2021-06-073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题型2021-06-079页
-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二编 关键点22021-06-0746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语2021-06-072页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2021-06-073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2021-06-074页
-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增分精练辑:主题2021-06-079页
-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保分滚动天天练8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2021-06-07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