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51 KB
  • 2021-06-07 发布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含解析) (1)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 4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 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如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第 5 题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内容的分 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 的概括。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 合在一起命题。 考向一 情节分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石头宫殿 回望我坐落在黄河口平原上的故乡,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那两间石头小屋。 那个当年温馨而今已荒凉的小院子,那排当年高大而今已破败的土坯房,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那 高高的房台,如今已被更高的路基覆盖;那蜿蜒曲折的黄泥小路,现在已是柏油罩面,小车飞驰。 当然,院子东南角上,那两间石头垒就的小屋,这大平原上的奇怪建筑,也早已没了影踪。如今,那 里是一片菜园子,枝叶茂盛,花木葱茏。 父亲对此毫无伤感,他曾慨然道:“本来就是牛棚嘛!” 当然,老牛也早已不在。父亲视之如命的老牛,与时光一起走入了记忆深处。 而那些石头,后来也送给村里的邻居们盖房用了。那是整整一卡车石头,当时花了父亲多年的积蓄。 说起来惭愧,这本来还是预备给我娶媳妇的。在农村,家有男孩必要早做准备,置办下新房才有姑娘肯嫁。 而在我们这大平原上,石头做基础的瓦房要比土坯房的档次高许多。所以,石头,就成了重要的资产储备。 可是,新房一时半会儿盖不了,石头一直堆着也碍观瞻。后来又有算命先生说,石头太重,会压下孩子的 前程。那时我正在读高中,这让母亲分外担心。父亲一辈子坚持马列不信鬼神,在这个问题上也不禁动摇 了。他说:“要不就垒个牛棚得了,也让牛享受享受。” 父亲心里,除了我就是牛。 父亲属牛,与共和国同龄,也像牛一样执拗刚烈不通融。而我属羊,我出生的时候,祖国这艘大船正 在转舵。童年的我“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当时有了拖拉机,也有了白面馒头。而父亲那时候,牛是家里最 主要的劳动力。父亲把牛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农忙早晨喂麦糠,夏天晚上打蚊烟。让牛住个石头宫殿,在 父亲心里不算啥。 说干就干,当时父亲不到四十岁,正是黄河口汉子最精壮的时候。他抱起一块又一块椅子大小的石 头,把它们垒成石头墙,垒成石头房子。路过的乡亲们看到刚刚卸任的生产队长的惊人之举,都不禁停 住了脚步。 父亲从十三岁务农,十六岁就干生产队长。那时候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父亲就和他的队员们一铁 锨一抬筐地改天换地,深入黄河三角洲的腹地,在蒿草没人的百里荒原修水利,开荒田。领导看中了他的 实在肯干,问他“吃公家饭咋样?”,父亲闷着头吭哧半天,回说还是想回村里,“你不是说在哪里都是干 革命嘛!”。 领导被问住了,只好随他。 生产队改村委会了,父亲又回头继续当农民。他牵着心爱的黄牛,一垄一垄地流下辛勤的汗水,换来 孩子们的衣食。孩子们嬉笑打闹,他从不过问。“树大自直”,他说。收罢了秋,他也会把我扛到脖子上去 看马戏。我一直记得那年的马戏,魔术、杂技、狗熊、奔驰的骏马,那是多么美妙的世界呀!忘记了是整 整一上午还是一下午,我始终在攒动的人头上空看着。前些天偶然谈起来,我说“您当时应该累得不轻”。 “有过吗?”父亲笑着,他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父亲的石头宫殿落成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参观。逢到赶集,邻村人也都停下车子,指指点点。后来, 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标志。人们说起来的时候,都说“在石头屋哪里哪里”。毕竟,这里是大平原嘛,方圆千 里无山无石。 老牛住得倒很坦然。干活归来,它便急切地奔进石屋歇乏。我放牛回来,缰绳随意搭在牛背上,它也 能穿过村街,经过院子,直接走进石屋里去。牛在这里生儿育女,步入晚年。我接父亲离开的时候,牛已 经很老了。牙口也像父亲一样已经不行了。父亲把它卖给了邻村的老光棍。那天是我陪他去的,父亲又给 牛顺一遍身上的毛,嘴里嘟哝着,“我属牛,你妈身体不好,这辈子也多亏了牛。”不知道是说给我听还是 给牛听。我们走出院子的时候,我看见牛眼里滚出了花生仁大小的泪珠。父亲走在前面,用手擦着眼睛。 父亲没有收老光棍的钱。我们选择给他,是觉得他无亲无伴,也许会给老牛一个善终。 石屋拆除的时候,我正在忙着装修城里的楼房,好把父亲接出来。石屋拆了,院子卖了,他最后的脐 带断了,父亲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进城老人,开始变得多话,絮叨,惶恐,木讷,魂不守舍,现在越来越像 一段呆木头。 在不合时宜的年代,父亲确曾发出过耀眼的光亮,像暗夜里的一道闪电,虽然在转瞬之间就消逝了。 (原文有删改) 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照应标题“父亲的石头宫殿”,为全文叙事、抒情张本。(2)突出“石头小屋”在作者心灵深 处的位置。(3)睹物思人,抒写“我”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解答此题时要兼顾结构、内容两个方面。解答此题的步骤与过程如下: 第一步,审题,明确命题着眼点是第一段,命题要求是“分析”第一段的作用。第二步,带着问题,回读 原文第一段,分析其内容,如什么人(“我”)、什么物(石头小屋)。第三步,分析作用。一是结构方面, 这里的“石头小屋”既照应了标题“父亲的石头宫殿”,又引出了下文一系列对与“石头宫殿”相关的事物、 事件的描述。二是内容方面,从“首先映入脑海”可以看出石头小屋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突出“我”对父亲的深厚感情。第四步,整合答案,分条陈述。 名师点睛 解答分析情节作用类主观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 1.结构上的作用。具体位置不同,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也不同。具体来看: (1)开头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开门见山,点明题目;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或为下 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等。如上述 题《父亲的石头宫殿》一文的开头部分,结构上的作用就是“照应标题”,“为全文叙事、抒情张本”。 (2)文章中间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或承接前文,引出下文某个情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3)文章结尾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标题、开头,强化、深化某种思想或情感;卒章显志,揭示 文章主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 2.内容上的作用。应从人物、主旨、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思考,具体来看: (1)根据人物在具体情节里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情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方面的作用。 (2)根据情节的发展趋向、设计某一情节的目的,分析情节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如上题《父 亲的石头宫殿》一文的开头部分,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看,突出了“石头小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位置。 (3)根据作者设计情节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褒、贬等),分析情节里蕴含的思想情感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 满 肖复兴 立夏过后,小满就快要到了。二十四节气中,有几个节气,我一直不甚了了。小满是其中的一个。 最初认识小满,是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里面有个人物,名字叫小满,是个十九岁的姑 娘,性格活泼,挺招人喜欢的,孙犁先生突出了她的纯洁和天真。小满和孙犁先生以前笔下的女人不一样, 甚至有些另类。我猜想,孙犁先生给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让她在那个变革的年代里,更充满对爱和对新 生活的渴望吧?只有这样年轻的年纪,才会有这样清新的朝气和天真的憧憬。 最近,新上映的电影《万物生长》,男主人公秋水初恋情人的名字,也叫小满。这可是真有点儿“英雄 所见略同”。我想,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爱用节气给自己的人物作名字,是因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真的适 合给人起名字,这里暗合民俗中的文化密码。 电影中的这个小满只有十七岁,和孙犁的小满一样,也是对爱情和新生活充满渴望和憧憬,让人心存 怜爱的纯真小姑娘。是的,只有年轻小姑娘的名字,只有初恋小姑娘的名字,才可以叫小满。年龄稍微再 一大,不要说熟女了,就是涉过初恋这条清澈小河的姑娘的名字,可以叫小雪,叫立秋,不会叫小满了。 小满小满,小麦渐满。民谣里这样说,说的是小满节气到来,小麦刚刚灌浆,青青的麦穗初露,还没 有到一片金黄的成熟时节。节气和姑娘初恋的形象完全吻合,和那时节姑娘的身体与心理完全吻合,只是 小满,远非丰满;只是灌浆初始的青涩初恋,远非血脉偾张的炽烈热恋;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 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 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 小满,真是人生的一个好节气。如果说寒风料峭的立春和春分,还是个生牤子一般的小姑娘;萧瑟的 小雪和小寒,已是一头霜雪的老太太了;小满是立在这两者之间最富有生机和朝气的年轻姑娘。这个节气 的姑娘,涉世未深,清浅如水,却已经不再是一汪雨过地皮湿没心没肺的小水泡,更不是一潭千尺幽深莫 测深不见底的桃花水,也不是一道被外界排放被自身滋生污染得早已经混浊不堪却偏要修起漂亮的桥与堤 的江河水。 纵使如孙犁笔下的小满,是载不动许多愁的一泓池水;纵使如电影屏幕中的小满,是载着一叶扁舟驶 向对岸的一湾湖水。她们都是清澈的还没有被污染的水。小满,之所以让人怜爱,正在于此。世界上还有 比初恋更让人觉得美好而值得回忆的吗?而初恋之所以叫做初恋,正是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角”,因为“轻 翰掠雨绡初剪”,因为“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那样的清浅可爱,那样的天真纯洁,那样的美好动 人。小满,这个节气,如此和人生与情感交融,和心理和生理契合,是二十四节气里少见的。 小满大风,树头要空。这是另一句民谣。说的是在这样的节气里,最忌讳刮大风。因为树的枝头上结 出刚刚小满尚未长饱满结实的果实,禁不住大风,会被吹掉。小满时分,对待人生中同样节气的孩子们, 特别是年轻的姑娘们,要格外仔细才是,切忌大风来袭。 有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年轻的时代,讲究的是年轻人要到大风大雨中去锻炼,所谓经风雨,见世面。 那时候,高尔基的一篇《海燕》格外风靡,号召年轻人像海燕一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自然,这 一切都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口号。人生和节气一样,不是口号,而是客观的过程,要有个自然的成长,和自 然的验证。小满时哪里经得住大风甚至暴风雨的洗礼呢?正如民谣所说的那样,小满大风,树头要空。我 和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两手空空,就像林子里的过火木一样,徒留下历史大风掠过之后千疮百孔的痕迹 斑斑。 在北大荒,这个节气正是放蜂人来到林子和荒原里安营扎寨的时候。这时候,林中的各种花和草地上 的野花相继盛开了。有民谣说,小满时候置蜂箱,放蜂酿蜜好风光。北大荒的椴树蜜和野花蜜,一直都很 有名。大自然懂得,小满是蜜蜂采花酿蜜的好时候。我们人更应该懂得,这样的节气里,是年轻人花朵般 开放的初恋好时候,少挑刺多栽花,少刮风多酿蜜,才是正经的事由。 (选自《黑龙江日报》,有删改) 文章的标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满”,为什么要从一部小说和一部电影写起?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小说和电影中的人物名字叫“小满”,她们的特征和小满的节气特征相吻合;②照应前文作者 对小满这一节气“不甚了了”这一内容,将小满这一节气的生机和年轻女孩的纯洁、活泼、朝气联系起来, 引出下文的写作内容;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章中提到的小说和电影 的内容,小说和电影中都有一个叫“小满”的年轻姑娘,纯洁、天真。联系下文可知,这和小满的节气特 征相吻合。其次要知道小说和电影的内容一般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最后, 作者认识小满是从小说和电影开始的,这就照应了文章开头的“有几个节气,我一直不甚了了。小满是其 中的一个”。 考向二 作品主题概括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来的温馨 【智利】聂鲁达 ①我的住所幽深,院内树木繁茂。久别之后,房子的许多去处吸引我躲进去尽情享受归来的温馨。 ②花园里长起神奇的灌木丛,散发出我从未领受过的芬芳。我种在花园深处的杨树,原来是那么细弱, 那么不起眼,现在竟长成了大树。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地颤动着新叶。最后认 出我的是栗树。当我走近时,它们光裸干枯的、高耸纷繁的枝条,显出高深莫测和满怀敌意的神态,而在 它们躯干周围正萌动着无孔不入的智利的春天。我每回都去看望它们,因为我心里明白,它们需要我去巡 礼,在清晨的寒冷中我凝然伫立在没有叶子的枝条下,直到有一天,一个羞怯的绿芽从树梢高处远远地探 出头来看我,随后出来了更多的绿芽。我出现的消息就这样传遍了那棵大栗树所有躲藏的满怀疑虑的树叶。 现在,它们骄傲地向我致意,俨然已经习惯了我的归来。鸟儿在枝头重新开始往日的啼鸣,仿佛树叶下什 么变化也未曾发生。 ③书房里等待我的是残冬的浓烈气息。在我的住所中,书房最深刻地反映我离家的迹象。 ④封存的书籍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灵深处,因为这是遗忘——业已湮灭的记忆——所产 生的气味。在那古老的窗子旁边,面对着安第斯山顶上白色和蓝色的天空,在我的背后,我感到了正在与 这些书籍进行搏斗的春天的芬芳。书籍不愿摆脱长期被人抛弃的状态,依然散发出一阵阵遗忘的气息。春 天身披新装,带着忍冬的香气,正在进入各个房间。在我离家期间,书籍被弄得散乱不堪。这不是说书籍 短缺了,而是它们的位置被挪动了。在一卷 17 世纪古版的风格严肃的培根著作旁边,我看到萨尔加里的《尤 卡坦旗舰》。尽管如此,它们倒还能够和睦相处。然而,一册《拜伦诗集》却散开了,我拿起来的时候,书 皮像信天翁的黑翅膀那样落下来。我费力地把书脊和书皮缝上,事前我先饱览了那冷漠的浪漫主义。 ⑤海螺是我住所里最沉默的居民。从前海螺连年在大海里度过,养成了沉默的习惯。如今,近几年的 时光又给它增添了岁月和尘埃。可是,它那珍珠般冷冷的闪光,它那哥特式的同心椭圆形,或是它那张开 的壳瓣,都使我记起远处的海岸和事情。这种闪着红光的珍贵海螺是古巴的软体动物学家——卡洛斯·德 拉托雷当作海底勋章赠给我的。这些加利福尼亚海里的“橄榄”,以及同一处来的带红刺的和带黑珍珠的牡 蛎,都已经有点儿褪色,而且盖满尘埃了。 ⑥还有一些新居民,就是从封存了很久的大木箱里取出的书籍和物品。这些松木箱来自法国,箱子板 上有地中海的气味,打开盖子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随即箱内出现金光,露出维克多·雨果著作的 红色书皮。旧版的《悲惨世界》便把形形色色令人心碎的生命,在我家的几堵墙壁之内安顿下来。 ⑦不过,从这口灵柩般的大木箱里出来一张妇女的可爱的脸,木头做的高耸的乳房,一双浸透音乐和 盐水的手。我给她取名叫“天堂里的玛利亚”,因为她带来了失踪船只的秘密。我在巴黎一家旧货店里发现 她光彩照人,那时她因为被人抛弃而面目全非,混在一堆废弃的金属器具里,埋在郊区阴郁的破布堆下面。 现在,她被放置在高处,再次焕发着活泼、鲜艳的神采。每天清晨,她的双颊又将挂满神秘的露珠,或是 水手的泪水。 ⑧玫瑰花在匆匆开放。从前,我对玫瑰很反感,因为她没完没了地附丽于文学,因为她太高傲。可是, 眼看她们赤身裸体顶着严冬冒出来,当她们在坚韧多刺的枝条间露出雪白的胸脯,或是露出紫红色的火团 的时候,我心中渐渐充满柔情,赞叹她们含着挑战意味发出的浪涛般神秘的芳香与光彩;而这是她们适时 从黑色土地里尽情吸取之后,以责任心创造的奇迹,在露天地里表露的爱。而现在,玫瑰带着动人的严肃 神情挺立在每个角落,这种严肃与我正相符。她们和我都摆脱了奢侈与轻浮,各自尽力发出自己的一份光。 ⑨可是,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使花朵轻微起伏、颤动,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青年时代的记忆涌来, 令人陶醉:已经忘却的美好名字和美好时光,那轻轻抚摸过的纤手,高傲的琥珀色双眸,以及随着时光流 逝已不再梳理的发辫,一起涌上心头。 ⑩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原文有删改)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归来的温馨”?请分点概括。 【答案】(1)花园里树木鸟儿等生机乍现;(2)“我”享受着书房里春天的气息;(3)海螺勾起“我”对海 岸往事的回忆;(4)“我”摆放书籍和妇女塑像等新居民;(5)“我”发现玫瑰花有美好品格;(6)花香唤 起“我”的青春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考生解题时,首先,要读懂原文“写了什么”: 第①自然段统领全文,下文具体写哪些去处吸引“我”享受“归来的温馨”;第②自然段写花园里的灌木丛 让“我”领受它们的芬芳,具体描写了“我”感受到的杨树与栗树的生机;第③、第④自然段写书房里的 书籍让“我”感受春天的气息,它们不应被遗忘;第⑤自然段写海螺让“我”记起远处的海岸和事情;第 ⑥、第⑦自然段写大木箱的书籍出现金光,让“我”感受文学魅力,妇女塑像重新摆放,让“我”感受她 活泼、鲜艳的神采;第⑧自然段写“我”重新认识到玫瑰花不畏严寒、坚韧的品质;第⑨、第⑩自然段写 花香让“我”陶醉于青年时代的记忆并收束全文。因此全文是“总—分”式结构。其次,弄清答题方向, 题干要求回答“哪些描写”,即描写了哪些内容,也就是回答每个部分的内容梗概。 误区警示 从实际答题来看,此类题最常犯的错误有两点: 1.照搬原句,不会对原文内容进行组合与概括。如上述答案中的第(1)个要点,如果机械地照搬第 ②自然段首句“花园里长起神奇的灌木丛,散发出我从未领受过的芬芳”作答,显然就是以偏概全。 2.要点不全,不会看分答题。一般而言,6 分的题分为三大点或六小点,4 分的题分为两大点或四小 点。考生在解题时要结合内容,分点作答,选择最佳方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生命 洞庭一扁舟 生命是短暂的,诚如东坡居士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命也是痛苦的,孟德先生有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这一辈子,我不能诠 释什么,但这平凡的一生应该拥有些什么、付出些什么。 我不期盼生命有多长,但我渴望有那豁达的胸怀。人生须臾,白驹过隙,一眨眼又是一天。在这一天 里,我们做过些什么,是一味地叹息还是一味地沉沦?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免不了庸俗。我们有太多的应 酬,朋友的婚宴、亲人的来访、同学的聚会,我们都在忙碌着、奔波着,早上惺忪的双眼一睁开便发现新 一天已到来。今天给自己一个计划,读多少书、写多少文章,可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把一切都给忘掉了。 我们都在忙些什么?又是为了什么忙?人世间,有两件最诱惑人的东西,那就是名和利。年终考核我是优 秀吗?单位会发给我多少奖金?今年我会赚多少钱?满脑子都充斥着诱人的荣耀和孔方兄的铜臭。失去了, 我们难免会恼羞成怒、反目成仇;得到了,我们都会喜笑颜开、得意忘形。平生最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 话:“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是啊, 失去算什么,失意也算不了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把一切荣辱都抛之云霄,把一切烦恼都 置之脑后,人生自然会惬意许多。 我不期盼生命有多长,但我渴望这一路上留下我奋斗的足迹,垂暮之年再来回望时,少几分空荡。屈 子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命运多舛、人生不济,九死不悔之奋斗精神可与日月 比高!马援精忠报国、血染沙场,“马革裹尸还”是何其的悲壮!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是男子汉铮铮的铁骨,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执着与奋斗的呐喊,辛弃疾“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勇者不惧的宣言。我们不需要惊天动地、荡气回肠,我们需要那颗拼搏的心不老、 奋斗的脚步不停歇。一路走来,一路泥泞;一路走来,一路高歌。凝望处是充实的回忆,是幸福的笑容。 我不期盼生命有多长,但我渴望绽放全部的光芒。有一分力量我不会留下半分,只有半分我也会全部 奉献。短暂的生命不能有半点隐藏,给老人以最大的关怀,给妻子以最浓的温情,给孩子以最亲的疼爱, 给社会以最热的心肠。痛苦的生命更不能有半点懈怠,知足常乐,我不会有太多的欲望。把握好今天,利 用好明天;把握好眼前,运筹好未来。一远方的朋友老是抱怨命运的不公、前途的渺茫,电话里我只能劝 慰,不管是阴沉的深秋,还是炎热的夏天,太阳每天都在播撒光芒!如果生命是朝霞,就要织成绚烂的画 卷;如果生命是夕阳,就要染红西边的云霞。生命是短暂的,生命也是痛苦的。我们无法追求永恒,但需 要完善自己、完善人生,在生命的里程中谱写一曲动人的乐章。生命就像河流,你豪迈地流淌,心中的梦 想就铭刻在历史的大海;生命就像昙花,你尽情地绽放,美丽的容颜便凝聚成永久的纪念。 试结合文本,说说“我”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命。 【答案】①拥有豁达的胸怀,不受名利的束缚;②拥有奋斗的人生,留下充实的回忆和幸福的笑容;③拥 有奉献的人生,让生命绽放出光芒。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毡笠 聂鑫森 当大清帝国不知不觉就衰老了的时候,古城湘潭冠冕帽庄的生意正如日中天。 冠冕帽庄店面极窄,柜台、货架漆色斑驳,古旧而寒碜。店面虽不起眼,却慷慨地在两边挂着一副紫 檀木雕刻的鎏金对联:“弹冠相庆无论官绅仕民;出门一笑各自南北东西。”联语是掌柜卓孙之自拟的, 切题而雅致。刻字的,是城中的名刻手,工价是一百两白花花的银子。卓孙之什么都考虑省钱,但年年按 时在对联上涂刷金粉却很大方。他说:这金字招牌可以招财进宝,是万万怠慢不得的。 冠冕帽庄的大项生意之一,是制造普通百姓所需的粗毡笠帽。这种帽子用极粗糙的厚毡布做成,圆顶 阔边,形似斗笠,可遮阳可挡雨,既御寒又吸汗。百姓人多,销量极大。有人估算,冠冕帽庄每年可获纯 利万两白银。可惜,卓孙之没有一点富翁的样子,吃穿如一个乡巴佬,也从不参与任何借贷赈灾救贫之事, 总是苦着一张脸,盘算他的帽庄生意。大概是思虑过多,额上皱纹渐密,中年时已显老相。幸而回到帽庄 后面宽敞的后院里,还能在亮洁雅气的书房中,读些诗词杂著,作些对联,制些谜语。因此在他身上,不 仅有粗鄙的商气,还有飘逸的文气。 黄白云出自名医世家,医术精明,求医的络绎不绝,但他每天只开诊方十个。若有待救急的穷苦人来, 他却另有招数。他说:“医寓内的规矩我不能破,你告诉我地址,且在家等候,我即刻便到!”看完了病, 诊金却一概不收。 黄白云很懂得过日子,读书、弹琴、下棋、猜谜、作联、喝酒、看花,还吹得一口好箫。他有时也会 去青楼坐一坐,只喝酒听曲,从从容容来,潇潇洒洒去。 黄白云和卓孙之甚为相契,称得上是莫逆之交。他对卓孙之的评价是:富而吝,但忠厚,有书卷气。 秋风又起了,卓孙之又该进京了。他要去各家帽店收回钱款,推销新款式的帽子,要忙到春节前夕才 能赶回湘潭。春节快到了,卓孙之神情凄切地回到了湘潭。当他走进黄白云的医寓时,如一只孱弱不堪的 病鹤。黄白云大吃一惊:“孙之,怎么回事?” 卓孙之长叹一声,说:“一个月前,我突然脑袋剧痛不止,请京城医生诊治,他说我只剩一月阳寿, 让我速速回家料理后事。我上有老母,下有儿女,怎能撒手而去?白云兄救我!” 黄白云便敛声屏气,给他细细切脉,过后又在厅堂里踱起步来,足有个把时辰,方停步说:“你平日 思虑太多,脑髓亏损,得了这种病,论理恐难生还。我刚才想出一方,聊作诊治,如何?” 卓孙之说:“兄只管讲来。” “你的帽庄所制之粗毡笠帽,多为引车卖浆者所戴,又因家贫,五年十年难得更易,且不常洗。你千 方百计去收买,记着,要青壮年所戴的毡笠,不怕破,不怕脏。收这些旧毡帽,人家未必情愿,要舍得出 钱啊。” 卓孙之说:“……我……知道……” 第二天,城中到处可见冠冕帽庄的“告示”:凡青壮年所戴之一年以上的旧破毡帽,可到帽庄来换取 新帽,并另附一顶新帽的现钱以表谢忱。 来换帽的人源源不断,破旧毡帽竟然收了几千顶。站在柜台里的卓孙之,一脸是笑,一辈子他就没这 样快活过! 黄白云应邀前来,他望着轻松快活的卓孙之,心想:这病应该有救的。他从中挑选了百来顶又脏又破 的笠帽,然后安排人在后院架起大铁锅,盛上清水,把毡笠投入,升火煎熬。他对卓孙之说:“待煎熬出 浓浓的汤膏,用大瓦坛盛了,早晚各服一小碗,你可记住了。” 卓孙之说:“记住了。”黄白云飘然而去。 三个月过去了,卓孙之剧烈的头痛日轻一日,又过了些日子,竟痊愈如初。 卓孙之订制了黑漆金字大匾,上有四个大字:神仙中人!雇请了鼓乐班子,一路燃放爆竹,把大匾送 进了黄白云的家。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白云让卓孙之收买青壮年戴过的破旧毡笠来治病,卓孙之支支吾吾地回答“……我……知 道……”,可见他对黄白云开出的药方有所怀疑。 B.黄白云医术精湛,从容潇洒,而且乐于助人,如上门为等待救急的穷苦人看病,诊金却一概不收, 这和“富而吝”的卓孙之有所不同。 C.小说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卓孙之送给黄白云“神仙中人”的大匾,就体现了卓孙之 对黄白云的钦佩、感激之情。 D.小说首先运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式,分别叙述卓孙之和黄白云的故事,后通过中心事件 把两者糅合起来,相映成趣。 2.小说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黄白云用破旧毡帽煎熬出的汤膏治好了卓孙之的头痛病,这一情节看似荒谬,却独具匠心。请结合小说 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谁是我的亲妈? 格雷斯·汤普森 我在收拾寝室的时候,朝阳斜射入窗。这是我高兴做的工作。正轻声哼唱着,忽然我觉得身后有人。 是莉莎,我们十五岁的孩子。她脸上有奇异的表情。 “莉莎,”我说,“你吓了我一跳。有什么事情吗?” “我到底是谁?”她问。 一个冷战顺着我的脊骨而下。“咦,你是莉莎·陶姆孙呀。”我说,强作微笑。 “不是!我的意思是,我到底是谁?”她满脸露出急躁不安之色。 我的丈夫瑞和我收养了莉莎。她四岁时我们已经向她说明她是我们收养的。自此以后她好像表示她很 了解我们是深爱她的。有时候我愿她多表示一点她也很爱我们,不过她一向是个很乖的孩子,令人喜爱。 “我的爸妈是谁?”莉莎哭了。 “啊,莉莎。你知道你是我们收养的,但爸爸和我是你的……” “你们不是我的亲爸妈,你不是我的亲妈!我希望知道她是谁。” “我不知道,莉莎。” “你知道!”她说,她咬着牙忍住了泪。“你不愿意让我知道她是谁!”她盛怒而出,我颓然倒在 床上。 我真不知道莉莎的亲妈是谁。十五年前的景象又在我眼前重现。一个灿烂的九月清晨,我搂抱着一个 出生才三天的小女孩。我已经三十六岁,自从十七年前结婚之日起便一直祈祷能有一个“莉莎”。收养的 文书上只载明了她父亲的姓名。 我们不明白莉莎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寻找母亲。我们只知道莉莎找到了她的出生证,然后去访问给她 接生的医生。她访问了律师,也访问了我们家庭的朋友,甚至发现法院里有关她出生的记录是密不公开的, 可是她仍不死心。从此以后,莉莎日益焦躁不安。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她对瑞和我的态度也矜持冷淡了。 经常去看心理治疗专家,也没有什么用。在她十八岁生日前的那个夏天,莉莎陷入了惊人的抑郁状态。“我 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我究竟属于谁,我永不会安宁。”她常常说。每次她说这样的话,我都心如 刀割。我是这样坏的母亲吗?如果莉莎找到了生身的母亲,她是否就会和我们一刀两断?忽然一念涌上心 头:你是否爱莉莎爱到了情愿为她寻找亲生父母的程度?我打了个冷战。如果我找到了,我可能会失去她。 但现在我已恍然大悟,我深爱莉莎,只好冒这个险。 数星期后,瑞和我找到了一家私家侦探。“我们想请你寻访我们女儿的亲生父母。”瑞说。我们驱车 回家时,若有所失的感觉已经在我心里作祟。 感恩节前一星期,消息来了。“我找到了他们,”侦探说,“这是她母亲的姓名、住址与电话号码。” 三天后莉莎在电话上和她母亲谈了半个多小时,然后匆匆下楼。“她要来,”她大叫,“她明天要来 看我!”我仓皇失措。事情来得这样快。“老天爷,”我小声说,“不要叫我失去她。”我麻木地听她说 在市场见她母亲的盛大计划。“随后我带她到这里来。”她说。我点点头。 第二天莉莎一大早就匆匆出去,我坐在厨房桌边祈祷上帝给我力量接受莉莎的母亲并且了解莉莎对她 的感情。忽然间她们两个并肩出现在门前。我望着那位年轻妇人的美丽容貌,看出莉莎的形象几乎和她一 模一样。非常奇怪,我觉得对她一见如故。 感恩节后一星期,莉莎见到她的父亲和两个弟兄之一。她的世界渐趋于完整。她对她身世之谜的苦苦 追求告一段落。莉莎的情绪渐稳,但是我的心里却充满了疑惧:现在如何是好? 十二月二日,莉莎驱车和她的母亲玩了一整天。多少天来,她一直什么也不说,只是念叨这第二次见 面。我望着她出去,心里很想和她拥抱,但是莉莎只是对我轻轻摆手。她回来的时候,我心里苦痛不堪地 想象,她是不是回来拣取她的东西?依法,她属于我们,但是她若是内心向往自由,合法又有什么用? 一天拖得好长,好像过不完。午后渐至黄昏,我听到门外车停,脚步声抵达门口。莉莎走进厨房,我 故意做出释然的样子。“你回家了,我很高兴。”我说。莉莎走过来拥抱我。 “我很高兴找到了我的亲爸妈,”她说,“我希望永远和他们做朋友,但我是你们的。”她紧紧搂着 我,并低声对我说以前从未说过的话:“我爱你,妈。比以前更爱。” (有删改) 1.本文以“谁是我的亲妈?”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会有“一个冷战顺着我的脊骨而下”而“我”“强作微笑”?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莉莎的性格特点。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椭圆形的肖像 【美】爱伦·坡 我受了重伤,我的随从不忍心让我在外面过夜,就领我闯进了一座城堡。这是座耸立在亚平宁山区多 年的阴森而雄壮的城堡,绝不亚于拉德克利夫夫人在她的小说中所幻想的那种城堡。从各种迹象来看,城 堡的主人离去的时间不会太久。我们主仆两人在一间最小、陈设最美的屋子里住下来。它位于这座城堡边 上的一个塔楼里。看得出室内原来的装饰十分富丽,但现在已破旧不堪了。四壁悬挂着花毯和各种各样的 战利品,此外还挂着许多惟妙惟肖的现代绘画,画框都是带金色花纹的,连墙角都挂着画。也许是伤势过 重,我的神志不甚清醒,只是呆呆地望着这些画出神。这时天色已晚,我吩咐彼德罗把百叶窗全都关上, 把屋里的蜡烛统统点亮,然后拉开床前的黑天鹅绒帷幔。这样,即使我不能入睡,至少也可以安静地欣赏 一番这些画,也可以读一读枕头上放着的一本小书,那是对这些画进行解释和评价的书。 我拿着书,一一对着画欣赏起来。不知不觉已至半夜,烛台的位置离我很远,我又不忍心唤醒酣睡的 随从,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烛台端在手中,以便照亮手中的这本书。 烛台上插着好多支蜡烛,交织的烛光照在了室内的一个壁龛上,原先这个壁龛被一根柱子遮住了。此 时我转过身来才发现刚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妙龄少女。我朝画匆匆地瞥了一眼,就闭 上了眼睛。连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稍后,我寻思一下,我之所以闭上眼睛是为了能平静地思 考一下是否视觉欺骗了我,也是为了能定睛看个清楚。片刻之后,我便睁开眼睛仔细端详起这幅画来。 我已经看得很清楚,再也不用怀疑什么了。烛光把画面照得通亮,刚才那种恍惚的幻觉已经荡然无存 了,我的神志也变得十分清醒。 正如我开始所见,画上是一个少女。只画了头部和双肩,用的是半身晕映画像法,和萨利的头像画法 很接近。双膀、胸脯、明亮的头发和画面背景协调地融为一体。画框是椭圆形的,还镀了金,作为一件艺 术品,这幅画真令人赞叹不已。但是,不论是作品的高超艺术,还是画中人的美色艳姿,都不至于这样突 如其来地打动我的心弦。不管我怎样神志不清,总不会把画中人当成现实活动中的人。我半坐半倚,一边 认真地思考着,一边还是紧紧地盯着画像。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我逐渐领会到了这幅画的构思、 画法、画框的特色以及其中的奥秘,于是我把烛台放回原来的地方,然后仰面躺在床上。是的,是画中人 的神情逼真生动的魅力,才使我初见这幅画时心情十分激动,由于躺在床上看不到画像,于是我拿起那本 评述这些绘画及指明出处的书来。翻到标明“椭圆形的肖像”的那一页,看到了如下一段文字枯涩、词句 含蓄的说明: “她是个绝代佳人,无忧无虑地过着日子。当她与画家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之后,命运开始变化。画 家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她天真活泼、美丽可爱。她热爱一切,心里只恨被她视为情敌的艺术, 她恨那些调色板、画笔等,因为令人生烦的画具夺走了他对她的爱。当她听说画家要给她画像的时候,又 气又怕。但她天性温柔恭顺,为了丈夫她还是在塔楼顶上一间幽暗的小屋里一连坐了几个星期,那里仅有 一缕光线从头顶照射到画布上。画家的心全部沉浸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忘却了世间除此之外的一切,因此 他也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摧残了新娘的心。她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展现着笑容,因为她开始理解这 位享有盛名的画家的甘苦和如醉如痴的乐趣,是艺术的感召力使他夜以继日地专心绘画,她心里像一团火 似的爱着他,可身体却日见憔悴。大凡见过这幅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皆认为它是一个奇迹。从画面上 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精湛的技能,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对妻子挚爱的深度。当他的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的 专心致志也到了发狂的程度,他不准许任何人进入塔楼,只顾两眼盯着画布,根本不理睬妻子的容貌。他 甚至已经忘记了画布上涂抹的色彩来自妻子的朱颜。几个星期以后,除了嘴唇和眼睛尚未着色以外,其他 部分都画好了。这时画家妻子的精神又突然地振作起来,于是,嘴唇和眼睛也画好了。待画稿完成后,画 家站在自己用心血创作的画像前,一时看得出了神,过了一会儿,他不禁自言自语道:‘简直像活的一样!’ 说完他猛地转过头去看妻子,她已经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伤势过重,当“我”被随从领到城堡塔楼里的那间小屋时,“我”已经神志不清了,但墙上的绘 画吸引着“我”,使“我”不能入睡。 B.文章第五段中的“赞叹不已”“打动我的心弦”等心理刻画,从侧面衬托了肖像艺术水准之高,也 为画作的作者和画中人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C.画家的妻子虽然不喜欢艺术,却因为爱嫁给了画家,更因为爱为画家做模特,理解他对艺术的痴迷, 甚至为了画家的创作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D.这篇小说语言平实,叙事舒缓,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但这个由古堡中的一幅画引出的画家与妻子 的忠贞爱情故事格外让人难忘。 2.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表现爱情美的文学作品,以悲剧收场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有人说“大团圆”的结局更易于被 人接受,更有感染力。联系本文和你所熟知的文学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一、【2018 年高考课标全国 II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 100 光年以内寻 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 23 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 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 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 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 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 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 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 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 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 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 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 40 度左右。 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 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 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 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 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 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 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着带 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 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 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 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二、【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 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 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 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 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 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 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 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 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 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 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 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 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 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 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 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 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 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 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 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 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 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 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 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 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 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 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 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 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 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 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 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 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 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 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 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 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 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 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 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陌生的光.... (2)陌生的气息.....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闯关检测 一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文章内容的能力。“可见他对黄白云开出的药方有所怀疑”错误,从上下 文内容以及卓孙之的性格分析,这个回答主要说明他有些心疼钱财,但为了治病,他不得不这样做,与 药方并无多大关系。 2.①介绍了卓孙之的帽庄有个大项生意,是制造普通百姓所需的粗毡笠帽,为后文收买破毡笠帽的情节做 铺垫;②突出卓孙之十分俭省、整日苦着脸盘算生意、思虑过多的性格特征,为后文他所生之病和黄白 云为他治病做铺垫;③突出卓孙之既有商气又有文气的形象特点,为黄白云能和他成为朋友做铺垫。 3.①卓孙之是因为思虑太多、脑髓亏损而得病的,而青壮年所戴的毡笠带有年轻人的精气神,以盈补虚, 从情理的角度看是合理的;②卓孙之以前“总是苦着一张脸,盘算他的帽庄生意”,而收到破旧毡笠后 却是“一脸是笑,一辈子他就没这样快活过”,心态的变化有助于病情好转,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是合 理的;③卓孙之以前总盘算赚钱,“从不参与任何借贷赈灾救贫之事”,而这次他治病的药实际来源于 对穷苦人的帮助,体现了“助人者人恒助之”的哲理,从主题的角度看是合理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结合小说内容”的要求。 小说的情节安排常常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前面写了相关情节“从不参与任何借贷赈灾救贫之事,总是 苦着一张脸,盘算他的帽庄生意”,后面“一脸是笑,一辈子他就没这样快活过”与之呼应。根据这些 内容,从情节的安排、主题的表达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二 1.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谁是我的亲妈?”是小说的情节线索,贯穿全文。③小说内容 围绕“谁是我的亲妈?”这一问题展开,标题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标题本身,小说标题是个疑问句,很 容易让读者思考,怎么会不知道亲妈是谁?这就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吸引其阅读。其次要分析标题与 正文、主旨等的联系。阅读正文可知,小说以莉莎寻找亲妈为线索,围绕寻找亲妈这一事件展开,因此 小说标题起到了线索作用,并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在此题中,小说标题与主旨联系不大,不用从此 角度作答。 2.莉莎脸上奇异的表情和她“我到底是谁?”的问话表明她想弄清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这引起“我” 的担心,害怕会失去她,这令“我”起冷战。“我”不想表现出担心,同时也心存侥幸,所以故作 镇定,强作微笑。 3.①执着。她执着于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尝试了各种办法。②重情义。她执着地寻找亲生父母的行 为本身就是重情义的表现;她感受到了养父母对自己真挚无私的爱,选择和亲生父母做朋友,留在 养父母身边。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重点分析小说中莉莎的言行举止、心理等。由莉 莎找到了自己的出生证、访问给她接生的医生、访问律师、访问“我们”家庭的朋友等行为可以看出, 她为了寻找亲生父母付出了很大努力,尝试了很多办法,由此可见她的执着;从她寻找亲生父母这一行 为和找到亲生父母后却选择留在“我”的身边可以看出,她是个重情义的人。 4.①小说结尾回答了小说标题和小说开头“谁是我的亲妈?”“我到底是谁?”的问题,使小说的结构完 整。②莉莎对“我”的态度和语言变得亲昵,与前文对比鲜明,生动地反映了“甘愿为所爱的人付出能 获得更多爱”这个主题。③小说结尾莉莎的话让“我”一直悬着的心释然,也突出了“我”这位慈爱智 慧的好妈妈形象。④圆满的结尾,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又耐人寻味。 三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但墙上的绘画吸引着‘我’,使‘我’不能入睡”错, 原文是说“只是呆呆地望着这些画出神”“即使我不能入睡”,“也可以安静地欣赏一番这些画”。C 项,“虽然不喜欢艺术,却因为爱嫁给了画家”错误,她恨艺术,是因为她认为艺术是她的情敌,夺走 了画家对自己的爱。D 项,“画家与妻子的忠贞爱情故事”说法不准确,妻子对画家的爱是忠贞的,而 画家的真爱是艺术。 2.①交代“我”来到城堡的原因,引起后文的故事情节;②介绍“我”进入城堡时的状况是神志不甚清醒 的,与下文“我”看到椭圆形的肖像时的反应形成强烈对比;③写出了房间装饰的富丽,四壁挂着许多 现代绘画,为下文椭圆形的肖像画的出现做铺垫;④写出枕头上放着一本对画作进行解释和评价的小书, 为下文讲述画家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阅读第一段的内容,明确其交代了什么, 然后再根据第一段的一般作用,寻找第一段与后文内容的联系,分析其在结构、思路上的作用。由此不 难得出答案。 3.示例一:以悲剧收场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①本文讲述了画家和他的妻子的爱情故事,虽以悲剧收场, 但画家的妻子为爱情而放弃自我,甚至能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也深深震撼了 “我”,打动了我们。②《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双双殒命,结局让人悲叹,但也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故事得以世界闻名,为人铭记。 示例二:“大团圆”的结局更有感染力。①本文中,画家和他的妻子一见钟情,本应是甜蜜的。但妻子 对画家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回应,最终以悲剧收场。画家对妻子的忽视让人不敢相信爱情,文章并不能表 现爱情之美。②《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家人把他们合葬在了一起,后来他们坟 上的树紧紧地合抱在一起,这一“大团圆”结局使“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了更深的现实批判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本题具有开放性,具体作答时要先表明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题干中的“有 人说……也有人说……”是对考生的提示和启发,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观点,加以阐述。在阐述的过程 中,注意题干中“联系本文和你所熟知的文学作品”的要求,注意对作品内容的分析要与所选观点一致, 论述要有层次。 高考链接 一 1.B 2.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 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 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这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分析得出,比 如,“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 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等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1)希冀与期待。虽然先行者知道一切,但还是闭起双眼默祷着, 他希望睁开眼看到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地球。(2)失望与悲伤。当小姑娘说出人类已经不存在时,先行 者的心如沉海底。(3)激动与兴奋。当先行者看到半球透明玻璃罩中的人类和文明时,看到了希望。 3.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 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 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 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 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命题者抓住“科学”与“科幻”两个 词语,要求考生回答貌似同文本毫无关联的问题,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发散空间很大。这对平时阅读面 很广、善于思考的人十分有利,由此可见命题者的指向十分明确,为当今的语文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指挥 棒作用。(1)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文中大量的科学存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构成了小说 想象的依据性内容,为幻想提供了条件。(2)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幻想出“宏纪元”与“微纪元”, 在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展开。(3)科学与幻想的结合,通过对黑白色地球幻想,引起人们对文明的思考。 二 1.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 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2.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 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可以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答题。①从情节上看,以“渴”为中心 谋篇布局,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从主题上看,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 可以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3.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 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 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三 1.(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 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带回一条鱼为家里每位成员带来对即将品尝到的美味的期待的情形。 2.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 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 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 愧疚。 【解析】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这句话主要是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母亲的这些 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这句话中,“出神”这个词出现两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该词出现 两次有什么强调意味。这句话最后的景物描写“黑糊糊的夜空”,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要指出它 有什么象征。 3.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 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 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 的特殊“美味”。 4.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 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 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情节在 结尾处突然逆转,出人意料。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 了味道”等。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其实鱼并没有入汤。提示“美味”的含义 不只是表层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含义的思考。同时还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 应,深化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