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7.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 15 课 我与地坛(节选)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
基 础 知 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sù)命 炫.(xuàn)耀
坍圮..(tān pǐ) 窸.(xī)窸窣.(sū)窣
B.蝉蜕.(tuì) 熨.(yùn)帖
荒芜.(wú) 历尽沧.(cānɡ)桑
C.玉砌.(qì) 恪.(gé)守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tuí)墙 教诲.(huì)
猝.(zú)然 亘.(ɡèn)古不变
2.下列选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恍惚 玉砌雕栏
B.哲言隽永 坚韧不拔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余睱 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荒藤 声名狼藉
3.下列句子中画横线处,按顺序应填哪一组词语最恰当( )
(1)我真想 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
(2)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 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3)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 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
(4)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 转身回去。
A.告诉 沧桑 犹犹豫豫 慢慢
B.告诫 沧桑 犹犹豫豫 悄悄
C.告诫 磨难 吞吞吐吐 悄悄
D.告诉 磨难 吞吞吐吐 慢慢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身临其境....地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②两年呕心沥血,七百多个日夜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
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③回望中国历史,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亘古不变....的巨大成就,让中华民族
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史铁生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
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 2 -
⑤放眼望去,施工现场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
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工人们两班轮换,不停施工。
⑥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起用当时只是崭露头角的鲁迅先生设计北大校徽,可
谓慧眼识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
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B.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中国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
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C.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
生活轨迹写的。
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来理解
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地 坛 是 明 清 帝 王 祭 祀 “ 皇 地 衹 神 ” 的 所
在, 。 , , 。 。 。她不张扬有过的繁
华,任凭人们从记忆中洗去那些于今看来似乎多余的影像。
①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热闹场景而今烟消云散
②以致荒芜冷落如同野地,忍受着被人遗忘后的孤独和寂寥
③过去每年的夏至便是她的沸腾之期
④曾经的圣地却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
⑤她以静物的身份聆听了死神的宣示,又以思想者的姿态涅槃
⑥或许可以说,地坛也经历了一番生死的轮回,而且最终大彻大悟
A.③①④②⑥⑤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⑥③①④②⑤
7.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格,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句是( )
A.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B.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C.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D.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 3 -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 本 阅 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
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
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
根本不在意她的话,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
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
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
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
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
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
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
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
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
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
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
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
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
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
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
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
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
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
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
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
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
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 4 -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
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试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发儿
子的好胜心,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
B.文章在叙写作者所遭遇的人生变故中穿插对母亲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坚忍伟大的母亲
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念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想要暗示,当年母亲
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回到老院子时,老街坊谁都没问作者获奖的事,因为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
康与工作显然比写文章获奖更重要。
2.本文开头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3.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
特点和效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4.本文与《我与地坛(节选)》都采用了追忆的手法来写母亲,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究其原因,
是由于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的内涵层
面。主旋律题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由锦上添花的元素变为作品的灵魂的。它带着历史
和时代( )的深邃命题,裹挟着现实主义的磅礴力量,扭转了其近年来过于娱乐化的倾
向。
多年来,影视作品如何( )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一问题,一直
① 。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 )。经过不断尝试,创作
者终于发现了一条平衡态度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要讲“好故事”,更要“讲好”故事。
要讲的“好故事”,就是 ② ,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小切口,呈现的是大时代、大
格局、大情怀,既能代表一群人的一个时代,又闪耀着独一无二的人性微光。相比选择“好
故事”, ③ 。完全以纪实影像呈现固然不失为良策,但都采用这种方式未免略显单调。
而好的艺术形式则将细节从历史中唤醒,将英雄人物还原成( )、可见可感的鲜活生命。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5 -
A.究其原因,是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以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
题材的内涵层面。
B.究其原因,是由于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适应了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
意到题材的内涵层面。
C.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
挖掘题材内涵。
D.究其原因,是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到题
材的内涵层面。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赋予 消融 喧宾夺主 活灵活现
B.授予 消弭 反客为主 有血有肉
C.授予 消融 反客为主 活灵活现
D.赋予 消弭 喧宾夺主 有血有肉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答:
4.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
的真情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
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
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
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答:
5.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写对联。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 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 31日凌晨 3时多,59岁的史铁生因
脑溢血去世。从 20岁起就坐轮椅的史铁生,一生用生命在写作,这样的作家太值得人们敬重,
太值得人们怀念。
请你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表达哀思或景仰之情。要求:嵌进作家的名字,或嵌进作家
的作品名;上下联均不超过 12个字。
上联:
下联:
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能揭示图片的内涵。(50
字左右)
答:
- 6 -
拓 展 阅 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
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
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
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
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
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
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
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
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
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
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
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
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
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
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
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
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
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
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
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
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
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
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
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
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
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
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
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
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
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
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
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
- 7 -
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
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
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
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
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
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
机融合,韵味丰富。
8.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9.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答:
10.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
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答:
- 8 -
第 15 课 我与地坛(节选)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B.熨 yù。C.恪 kè。D.猝 cù。
答案:A
2.解析:A、B两项没有错别字。C.“睱”应为“暇”。D.“惠”应为“慧”,“娇”
应为“骄”。
答案:D
3.解析:告诉:向别人陈述。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沧桑: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磨难:折磨,苦难。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吞吞吐吐:有话不敢直说
或说话含混不清。悄悄:不让人知道。慢慢:缓慢。
答案:B
4.解析:①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望文生义,此处应用“设身处地”。设身处
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②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
世事变化很大。使用正确。③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不合语境,此处应改为
“亘古未有”。亘古未有: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④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不合语境。⑤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使用正确。⑥慧眼识珠:泛指敏
锐的眼力,称赞人善于识别人才。使用正确。
答案:B
5.解析:A.偷换主语,应在“让他”前加“地坛(的一草一木)”。B.“无论”和“都”
搭配不当,可把“无论”改为“尽管”。C.句式杂糅,要么说“《墨迹》的作者是……曾子墨”,
要么说“《墨迹》是……曾子墨……写的”。
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⑥中的“或许可以
说”是对前句的解释,明显不合适做首句,排除 D项;③①有明显的转折意,所以①③不当,
排除 C项;⑤是对⑥的解释,所以应该是⑥⑤,排除 B项。故选 A。
答案:A
7.解析:D为比喻,其他为拟人。
答案:D
8.解析:A项“忝列其中”中的“忝”是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忝列其中”
就是有愧于排列在那中间。用在此处不得体。B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用
在此处不得体。C项“芳龄”指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用在此处不得体。D项“老
朽”是谦辞,老年人的自称。符合语境。
答案:D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A项,“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母亲说这话时还没有
发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C项,“当年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说法错
误,这里没有“迷信”的意思,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
也是对生活,特别是对“我”充满了新的信心。D项,针对原因的分析不完全符合原文,原文
- 9 -
中说老街坊没问获奖的事,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故选 B。
答案:B
2.解析:本文第 1段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儿子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告诉
儿子自己小时候作文写得比他好,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以及如孩子一样率真可爱的性格。
与下文儿子双腿瘫痪后,母亲心疼、焦急、忧愁而过度操劳最终早逝形成对比。写母子间小
冲突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从艺
术效果来看,如此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
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
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形成对照,更能表现母亲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
的怀念。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
引力。
3.解析:文章的结尾往往起到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以“拟想”的独特方式结
束,又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文章的收束段,作者再度将笔触落到“孩子—树影
儿—妈妈”这三者构成的关系中:孩子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合欢树”,只是他不懂“我”
的“合欢树”,此间传达出一个意念——母爱的普遍意义与个性体验将相依相伴,生生不息。
答案: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
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使文章具有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特色,给读者留下审美
的空白。
4.解析:题目明确给出使用的手法,只是让分析其好处,这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
形式。这类题目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①追忆母亲的往事,感念母亲的爱,深化文章主旨。②丰富了文章内容,达到虚
实相生的效果。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
“究其原因,是……”和“……是由于……”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二是结构混乱,可把
“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提到前面,充当状语。分析四个选项,只有 D项全部修改正
确。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授
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语境中说的是“历史和时代”,用“赋予”更恰当。
消融:(冰、雪)融化。消弭:消除(坏事)。语境说的是消除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
用“消弭”更合适。喧宾夺主:客人的声音比主人的还要大,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
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反客为主: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多
用来比喻变被动为主动。语境说的是“过度煽情”和“主题”的关系,本应是“主题”为主,
“煽情”为次,而“过度煽情”则使得主次发生了变化,故选用“喧宾夺主”。有血有肉:
形容文艺作品描写生动,内容充实。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
用来形容“鲜活生命”,故应选“有血有肉”。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①处前
文说的是影视作品中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有距离感这一问题,下文提到“过分严肃”和
- 10 -
“过分煽情”两种情况,可见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据此可得出①处答案。②处,
根据下文“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小切口,呈现的是大时代、大格局、大情怀”可知,
“好故事”是“能以小见大的故事”,据此可得出②处答案。③处,上文提到要讲“好故事”,
更要“讲好”故事,下文提到“但都采用这种方式未免略显单调”,可见“讲好”故事更为
复杂,据此得出③处答案。
答案:①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②能以小见大的故事 ③“讲好”故事更为复杂
4.解析:从第 1句可以概括出“平实”和“真情”,从第 2句可以概括出“哲理”,最
后一句可以概括出“悲怆”。
答案:①文字平实(平实的叙述、语言朴实、平实的语言)
②感情真挚(蕴含真情)
③具有哲理(哲理性强)
④充满悲怆
5.解析:本题是一道对联题,首先要求上下句对仗,还要根据题目要求嵌进作家名字或
者作品名,这就需要学生熟悉作家本人生平,熟悉作家代表作品。
答案:上联:史一样的作品 下联:铁一样的生命
上联:病隙碎笔写人生点滴 下联:命若琴弦拨金铁之声
6.答案: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他挥动球拍,展开青
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7.解析:A项“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
的描绘”有误,文中是说“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
生”,可见文中对此是略写。D项“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说法错误,没有运用想象;
且第⑤段是从不同角度写太湖的,不是移步换景。
答案:AD
8.解析:应回归文本第②段,要抓住“胜概”的表现,“胜概”的意思是优美的景物、
境界、景象等。第②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东山的物产丰富,第二部分写其自然
景象之美,第三部分写劳作之美。从这些描述和用词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答案:(1)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
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
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9.解析:本文的标题是“太湖碎锦”,首先应理解其意思,再思索其作用。“碎锦”,
比喻细碎的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在本文中指的是太湖的零散景象。本文就是写太湖的这些
景象,标题对文章起到了统领的作用,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作者用“碎锦”来比喻
太湖的景象,蕴含了对太湖的赞美。
答案: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
太湖的喜爱和赞美;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
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③作者以“碎锦”表明
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
的赞赏。
10.解析:首先应理解“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这句话,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思考。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是“近观”“远
眺”“这个境界”,“近观”可以看到什么美景,“远眺”可以领略什么风采,生活中与此
相类似的有哪些情形,思维打开了,此题就不难了。还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
答案:(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
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
- 11 -
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
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
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
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相关文档
- 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15 我与地2021-06-0713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2021-06-056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425页
- 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我与地坛(2021-06-045页
-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2021-06-046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2021-06-0326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2021-06-035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2021-06-0336页
- (浙江专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2021-05-137页
- 关于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5篇2021-05-0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