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6.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
| 专 题 导 读 |
古代诗歌鉴赏题延续了上年度的命题格局,题型仍是客观题(“4 选 1”)和主
观题各 1 道的模式,分值保持 9 分。由此可见,命题者降低难度以便于考生理解
诗意的意图没有改变。在选材上,以唐诗、宋诗为主的导向性非常明确;题材出
现了题画诗、投赠诗和讽喻诗,有效地避免了猜题、押题的现象;在类型上,对
律诗的考查彰显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
领悟诗歌成为解答两道题目的关键。
微课 4 古代诗歌八大题型
鉴赏诗歌时,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便相
近,手法也相似。阅读时,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古代诗歌大致有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
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
握上。
一、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
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
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
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
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
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
飞蓬、浮萍、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3.常见情感
- 2 -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
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或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
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5.语言特色
①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②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
③浑厚悲凉,如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
④深沉委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夕旅怀
崔 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 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
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
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
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
- 3 -
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
满寥落之意。
D.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
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解析:选 C C 项,“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有误,选项曲解诗歌
的意思,“故园书动经年绝”,“书”是“书信”之意,“动”是“动辄”之意,
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就长年断绝”。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春光易逝、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
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作者的伤春情怀,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羁旅思乡之
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
乡的思乡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奈伤心语,
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年华老去之悲:自己“华发”“满镜”。
⑤归隐田园之意:从暗用五湖的典故可以看出。
二、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
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
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1.常见标题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2.常见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
李白坟。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⑤其他:吴钩、《后庭花》。
3.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 4 -
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
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行经华阴
崔 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 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
定处所。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
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
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
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浑。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
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解析:选 D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
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这里有想象,虚写,而非全“看到”。
4.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 5 -
答案:①诗歌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
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②即景生感(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打破了律诗
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前三联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尾联笔锋一
转,绾合前文,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人没有直说,反向旁人劝喻,导出“何
如学长生”的诗旨,隐约曲折。
三、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咏物诗的基本特点是“咏物之
意不在景,亦不在乎山水之间”,而是别有兴寄,别有怀抱。咏物言
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
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
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普世的道理,是借物寓理。
1.常见标题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2.常见意象
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
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3.常见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
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
热讽。
4.常用技法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 6 -
早 雁①
杜 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
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②
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
露盘。④长门:汉宫名。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
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
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
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解析:选 D D 项,“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表示此处
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莫厌”直接点明了态度。
6.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
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案:(1)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2)抒情方式上:
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
四、送别怀人诗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
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
会难期,因而古人常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
- 7 -
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
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
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依
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2.常见意象
“ 柳 ”“ 酒 ”“ 月 ”“ 水 ” 四 大 意 象 , “ 长 亭 ”“ 短 亭 ”“ 阳
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如下 4 类:
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
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3.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
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4.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
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 8 -
送韩揆之江西①
李季兰
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 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②指:一作“招”。③西江:一作“江
西”。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⑤夏口:
今武昌。⑥衡:一作“随”。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
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
情形,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再难联络,其情
感意蕴耐人寻味。
D.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向往,希
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
解析:选 C A 项,“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不当,“相看指杨柳,
别恨转依依”并没有写乐景;B 项,“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有误,诗
中是实写,并没有想象之后的情形;D 项,不是对大雁自由的向往,而是说大雁
空飞,却没有传递来朋友的音讯。“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也是误读。
8.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要注意诗词中诗人使用的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
“杨柳”这一意象,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别恨”是分别的依依不舍之
情。“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诗人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生活的环境和两个人
音信稀少,只有大雁空飞。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
友一去不返,音讯全无,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
五、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
- 9 -
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
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
的《凉州词》等。代表诗人主要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
之涣、王翰等。
1.常见标题
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
2.常见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
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3.常见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4.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
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5.语言特色
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
瑰丽等各个方面。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 10 -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
陆 游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②。
【注】 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的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
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说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的想象内容等。作者此诗关注现
实但非写实。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
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大有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
B.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
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C.“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
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
D.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通过风雪的严寒来反衬我军的威猛、
“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量。
解析:选 D 文题曰“戏作”,即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作者的想象,并不是
“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通过作者想象的一次完胜战争,表达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
的自信与愿望,也表达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
六、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对山
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体验中获
得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或表现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或表现古代士人的隐
逸情怀,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或抒发对春天等季节的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田园诗始于东晋陶渊明,山水诗始于南朝谢灵运,
- 11 -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还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
1.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2.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之景,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3.常用技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
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
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4.语言特色
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新、简练生动、简
洁淡雅等。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归石湖
范成大【注】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 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
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
年隐居故乡石湖。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2 -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
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
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
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
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解析:选 C C 项,“孤单落寞”错,应是一种“惬意”;“暗合诗人此时的
处境与心境”一说于诗无据。
1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诗的尾联写当年亲手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了。“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
大葱茏;尾联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
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
回味无穷。
七、爱情闺怨诗
爱情闺怨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
中大量与世隔绝的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以
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
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2.常见意象
“眉 锁 ”“ 翠 楼 ”“ 碧 纱 ”“ 白 发 ”“ 秋 风 ”“ 兰 舟 ”“ 夜 雨”“ 寒
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
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3.常见情感
- 13 -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4.常用技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
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
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
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往往先表现乐景乐情,而后转入写悲思、抒哀情愁情。
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事与想象之景事相结合。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思
皇甫冉
莺响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 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
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
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
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
石而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
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
- 14 -
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C.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幅绵字回文诗,“笑独
眠”用拟人手法,意为楼上花枝也会笑而眠。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远和国家命运统
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解析:选 D D 项,尾联“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是女主人公
在内心问军中的主帅将军,不是真正的来问。
14.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
人团聚的场景。②对比。“莺响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
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④
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出征亲人在遥远的
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感受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
得沉郁悲壮。
八、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
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
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及闲情逸趣等题材的诗,一
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1.常见标题
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2.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
落叶、花开等。
3.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常用技法
- 15 -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
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的手法;⑤对比(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
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
婉抒情。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兴(其二)
杜 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 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
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
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
壮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
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
令人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
有所失。
解析:选 D 诗的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荻光
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16.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
- 16 -
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
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
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
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2)这样写,虚(心中
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
诗歌的表现力。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
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是
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
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意境、意象)三类。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
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价值的理解赏析。
►设题角度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两大类。抒
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而对诗人塑造的人物
形象则要分析其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从而把握其个
性特点。
|相关知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9 类人物形象
类 型 示 例
傲视权贵
的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
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出他傲岸
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忧国忧民
的形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
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
神可见一斑
钟情田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
- 17 -
的形象 就菊花”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
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爱贤惜才
的形象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
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
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儿女情长
的形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暮春时节
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
意,表达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朋友离别
的形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朋友
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报效国家
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身
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
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
归隐山林
的隐士形
象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
知处”,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
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
士形象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的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
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方法思路|
★鉴赏人物形象的 4 大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 2019 年全国卷
Ⅲ《插田歌(节选)》,通过标题可以大体揣测出一个热爱田园生活、喜欢劳动场景
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 2019 年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
荀鹤)的注释“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
形象大体是“欲以真才实学得到举荐”的士子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 18 -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
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
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
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
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
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
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解题示例|
【例 1】 (2017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
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
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思维流程]
第一步: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送子由使契丹”,由题目可知,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使契丹”
路途遥远,表达出作者对弟弟的担忧之情。由注释①②可知,兄弟两人目前相距
遥远,苏轼不能当面相送,更增兄弟情深之感。
- 19 -
第二步:赏意象,分析形象
诗中作者选用了“风雪”“沙漠”等意象,突出契丹所处地域的凄清、荒凉,
增添了作者对苏辙的担忧之情。
第三步:抓诗句,赏形象
“那因远适更沾巾”,面对“远适”,作者“那因……更沾巾”,即不“沾
巾”,是说不悲伤落泪。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旷达之情。“云海相望”运用夸张
手法,强调兄弟天各一方,“远适”是指苏辙将远赴契丹。
[组织答案]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
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
伤落泪。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古剑篇
郭 震
君不见昆吾①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②。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注】 ①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
水精,削玉如泥。②“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
释。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
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 20 -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概括特征,然后用诗歌中的人物
的言行等作解释,注意根据宝剑“出自名山、良工铸造”“优雅的形质”“君子
所配、助英雄行侠”“遭弃、尘埋”“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的特点概括其
经历、风采、遭遇和品格。
答案:①经受磨砺,素质优异: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喻自己历经磨砺,
具备优良品质。②风采卓越,品格优良:以优雅的形质比喻自己风华正茂,以为
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显示自己侠义的品格。③遭逢不幸,怀才不遇:以宝剑遭
弃、尘埋比喻自己不为所用的不幸遭遇。④怀抱理想,自信坚定:以宝剑虽被尘
埋、依然剑气冲天比喻自己的坚定和自信。
►设题角度二———————————|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
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其经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
的内容,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相关知识|
★事物形象“4 类作用”
类别 阐 释 示 例
单纯
咏物
仅仅描摹物象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
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作品大
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流露
出清新活泼的气息
骆宾王《咏鹅》:“鹅
鹅鹅,曲项向天歌,白
毛浮绿水,红掌拨清
波。”
借物
抒情
把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
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
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
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
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
情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
写东岳泰山的神奇景
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
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
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托物
言志
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
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托
陆游的《卜算子·咏
梅》,作者以梅花自喻,
- 21 -
在所吟咏的物象上,在这一类诗中,
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
用“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表达自己永
不改变的心志与节操
借物
明理
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的
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理,
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
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穷达
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澄澈、宁
静而豁达的境界
苏轼的《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诗人
借景说理,指出观察事
物要全面客观,不要被
表象迷惑
|方法思路|
★鉴赏事物形象“3 步骤”
|解题示例|
【例 2】 (2018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 22 -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思维流程]
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
诗歌中“酒”这一物象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
第二次是诗人作草书后再次“把酒”,以此写心情。
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
诗人醉中作书前要酝酿情绪,情绪如何表达,在此以“酒”“笔”作喻,气
贯长虹,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诗人作书已毕,满腔愤懑之情瞬间扫清,举酒
复饮之惬意自然会从笔端流出。
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
诗人将满腔壮志和豪放的英雄气概运之于书中,最后表达出报国杀敌的壮志
和渴盼,表现了其高昂的爱国热情。
[组织答案]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
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
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
踌躇满志。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金山①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
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佩,切云③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
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 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一种高冠名。
2.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
- 23 -
答。
解析:第一问,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月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如“玉鉴”写
出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白银阙”写出金山月如白银般明亮;“漱冰濯雪”写出
金山月如冰雪般洁净。第二问是要求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营造氛围、烘
托情感的作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1)诗中所描写的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如白银般明亮,如冰雪般洁净。
(2)万里皓月营造了澄澈、清明、旷远的意境,诗人借此映衬自己高洁的追求、旷
达的胸襟。
►设题角度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群
体景物形象。此类试题常常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
描述。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方面,
还应揭示出其中包孕的思想情感。
|相关知识|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境特点
意境特点 示例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宫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抒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凄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方法思路|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3 要”
- 24 -
1.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则只需要提炼出景物并
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就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
行描述或者分析,拟写的答案要包含景物、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描写
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
2.要掌握写景的主要技巧
写景的技巧比较多,要熟记于心。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表现
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
3.要掌握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
如写“动”,往往选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等词语;写“静”,
往往选取“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等词语;写“悲”,往往选取“悲
凉”“孤寂”“清冷”“凄凉”等词语;写“壮”,往往选用“壮阔”“壮丽”“雄壮”
“高远”等词语;写“美”,往往选用“优美”“明丽”“清新”等词语。
|解题示例|
【例 3】 (2019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
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思维流程]
第一步:概括画面特点
明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在这首诗中的重要位置,用一两个词语概
括写景所烘托的意境:空旷远寂、寥廓壮美。
第二步:描绘画面内容
- 25 -
整体阅读这首诗,弄清“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的大致意思,试着用自
己的想象再现这一场景: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
晖;满溢的江水在夕阳的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
第三步:分析作者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身处山色苍茫之景中的寂寥孤独之感。(有时情感可不涉及)
[组织答案]
[答案] ①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
壮美的画面。②“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
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
闪耀着特有的光泽。③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夏江村
高 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 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青
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3.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1)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江边悠闲漫步、野鸭凫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
花拂动、渔船靠岸、缫车鸣响、蛙声阵阵等意象,营造出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
机的意境。(2)作者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象
这里村民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隐居生活的惬意和他
的闲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