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50 KB
  • 2021-06-07 发布

浙江省新高考2020届高三优化卷学考卷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浙江省高中学考信息优化卷(二) 语文 命题:金华艾青中学 姓名: 准考证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80 分钟。 考生须知: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答题 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 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露.水(lù) 纨绔.(kù) 分.当引决(fēn) B. 炮烙.(luò) 载.体(zǎi) 横槊.赋诗(shuò) C. 锁钥.(yuè) 氛.围(fèn) 羽扇纶.巾(guān) D. 庇.护(bì) 剽.窃(piāo) 睚眦.必报(z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 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 记忆相结合。本题要求选出“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 项,分当引决,应读“fèn”; B 项,载体,应读“zài”; C 项,氛围,应读“fēn”。 故选 D。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订正 罥烟眉 厉害得失 B. 启碇 白泠泠 计日程功 C. 惴粟 嚼舌头 风靡一时 D. 抉择 入场券 白璧微暇 - 2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 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项,“厉害得失”应写作“利害得失”; C 项,“惴粟”应写作“惴栗”; D 项,“白璧微暇”应写作“白璧微瑕”。 故选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欧盟对伊朗重启铀浓缩这一举动表示忧虑,并敦促..伊朗尽快回到谈判桌前。 B. 他虽是著名学者,但却不耻于..向别人讨教。 C. 在危机关头,大家看到指挥员仍然谈笑自若....,渐渐地也都镇定了下来。 D. 这种病毒对人畜的危害最大,几乎是无所不至....,让人防不胜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 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A 项,敦促:指催促。多用于外交场合。此处使用正确。 B 项,耻于:以……为耻辱。此处应指不屑于,使用错误,可改为“齿于”。 C 项,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此处使用正确。 D 项,无所不至:指没有什么不去做,也指无处不到,还指没有什么没做到。此处指无处不到, 使用正确。 故选 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炼金术士》讲述的是少年圣地亚哥在吉卜赛老妇人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 B. 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 C. 莫泊桑的宗师是福楼拜,直截了当与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D.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情感,它要求象征物 和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反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 象以及广阔的思考空间。 - 3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 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 A 项,成分残缺,“讲述的是……”缺宾语,在句尾加上“的故事”。 C 项,结构混乱,“莫泊桑的宗师是福楼拜,直截了当与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后一句暗换主 语,应在后一句前加上“福楼拜”。 D 项,关联词误用,“反而”表转折,这里表因果。可以改“反而”为“从而”。 故选 B。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欧盟对伊朗重启铀浓缩这一举动表示忧虑,并敦促..伊朗尽快回到谈判桌前。 B. 他虽是著名学者,但却不耻于..向别人讨教。 C. 在危机关头,大家看到指挥员仍然谈笑自若....,渐渐地也都镇定了下来。 D. 这种病毒对人畜的危害最大,几乎是无所不至....,让人防不胜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 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A 项,敦促:指催促。多用于外交场合。此处使用正确。 B 项,耻于:以……为耻辱。此处应指不屑于,使用错误,可改为“齿于”。 C 项,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此处使用正确。 D 项,无所不至:指没有什么不去做,也指无处不到,还指没有什么没做到。此处指无处不到, 使用正确。 故选 B。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炼金术士》讲述的是少年圣地亚哥在吉卜赛老妇人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 B. 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 C. 莫泊桑的宗师是福楼拜,直截了当与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D.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情感,它要求象征物 - 4 - 和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反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 象以及广阔的思考空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 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 A 项,成分残缺,“讲述的是……”缺宾语,在句尾加上“的故事”。 C 项,结构混乱,“莫泊桑的宗师是福楼拜,直截了当与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后一句暗换主 语,应在后一句前加上“福楼拜”。 D 项,关联词误用,“反而”表转折,这里表因果。可以改“反而”为“从而”。 故选 B。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原本并无直接联系的东北作家们,几乎是完全自然地、别无选择地成为左翼的一部 分。 , 。 。 ①他们凭着生存的直觉,知道在三十年代的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只有那些被排斥在国家政治 和经济法权之外的致力于批判和反抗的左翼才能容纳他们 ②也只有鲁迅这位昔日的启蒙者、今日左翼的精神领袖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流淌着的不 是“水管里流出的水”而是“血管里流出的血” ③与许多内地左翼青年不同,他们成为左翼,主要不是学习左翼理论并以此为观察生活尺度 的结果 A. ③①②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 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 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 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 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本段文字说的是东北作家们成为左翼的原因。上文有“别无选择地成为左翼的一部分”,根 - 5 - 据话题统一的原则,③句中“与许多内地左翼青年不同,他们成为左翼”在话题上与上文更 连贯,③为首句,排除 BC;分析①“只有那些被排斥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法权之外的致力于批 判和反抗的左翼才能容纳他们”与 ②的联系,②中“也”在语气上从属于后句,先①后②, 排除 BCD。 故选 A。 8.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B.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 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D.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 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 用的修辞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项,双关修辞,“晴”与“情”谐音双关; B 项,借代修辞,“衣冠”指代人; C 项,借代修辞,“朱门”指代指代富贵人家; D 项,借代修辞,“汉皇”指代唐明皇。 故选 A。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B. 句读..之不知 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C.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D. 朝菌不知晦朔.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 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 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 6 - D 项,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选项“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应指 “晦”,不是“朔”。 故选 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亦将有感于斯文.. B. 虽然..,犹有未树也 C. 奈时间..怎不悲啼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 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 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本题要求选出“意义与 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 项,斯文:古义是“这篇文章”;今义是形容词,指人有教养。古今不同。 B 项,虽然:古义是“即使这样”;今义是转折连词。古今不同。 C 项,时间:古义指“此时,现在”。古今不同。 D 项,道路:名词,古今同义。 故选 D。 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一般的老师。 B.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C. 是岁,元和四年也——这年,是元和四年。 D. 君子生非异也——君子的天赋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 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关键词。本题要求选出“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选项“一般”翻译错误。 故选 A。 12.下列对《端正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 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 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 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萧瑟、黯然的境界。 D. “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 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错误,后一句“总是离人泪”显然是带着浓重的主观情绪来 看待景物,并不是霜林变红的真正原因。 故选 D。 【点睛】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 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 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 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 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 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 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 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鸿门宴》)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8 - A. 会.其怒,不敢献 会:适逢 B. 项王军.在鸿门下 军:军队 C. 沛公则置.车骑 置:留下,弃置 D. 张良入,谢.曰 谢:谢罪 14. 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 我为鱼肉,何辞为 B. 公为我献之 C. 使子婴为相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5.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交待两军驻地及彼此距离,与刘邦“道芷阳间行”相呼应。 B. “拔剑撞而破之”等细节描写,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 C. 人物语言贴合各自身份,寥寥数语就凸显他们鲜明的个性。 D. 从“沛公已出”到“立诛杀曹无伤”,环环相扣,叙事分明。 【答案】13. B 14. D 15. B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 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 词的词性来判断。 B 项,项王军在鸿门下: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军:动词,驻军、驻扎。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 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例句“吾 属今为之虏矣”,为,介词,被。 A 项,句意是: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为,句尾语气助词,呢。 B 项,句意是: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为,介词,替、给。 C 项,句意是:任命子婴做丞相。为,动词,做。 D 项,句意是: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前一个“为”,动词,治理; 后一个“为”,介词,被。 故选 D。 【15 题详解】 - 9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 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 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B 项,“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不准确,“拔剑撞而破之”有范增鲁莽、暴躁的的一面, 更表现范增对项羽错失良机的失望,体现范增的远见卓识。选项说法片面。 故选 B。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 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 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 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 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 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 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 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 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 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 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 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 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 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 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 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 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 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 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 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 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 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 - 10 - 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16.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 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 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 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 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 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 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 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 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A.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人。 B. 王熙凤通过对婆子们的问话显示了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 C. 作者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来体现人物个性化的特点。 D. 选段内容写出了王熙凤喜好弄权以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心理描写”错误,选文没有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故选 C。 【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 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 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 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 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吊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它是和各种“二代”比时的自称,也是和 小伙伴们的互称,同时还可能被用在自谦上,被夸赞时怯怯地说一句“我就是一枚吊丝”。 - 11 - 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都有意无意地争领这一称号——仿佛不自领就是 脱离群众。 有人给吊丝画了像,比如在长相、卫生、内在、情怀、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恋人伴侣 等方面符合标准,便是入伙了。以这个词命名的亚文化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 但对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则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 当然这种自我矮化,动机很复杂,不是一句“爱谁谁”就可以收尾的。有人以此为吐槽 工具,标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有人把贴标签当成一种个性,真正有别于他人的奇异; 也有人用这一标签自我麻醉,降低标准,用一种自我设障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有人 则用这一标签进行掩饰,认为这是互联网世界中的不可或缺,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 中,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还有些人自以为很谦虚谨慎,领了称号便 是不张扬,也是不把自我与他人刻意割裂的策略选择。 这里边有个常识:社会很少会把一种称谓强加于人,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认定, 然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集体有意识的认同,进而扩散成“像者为之,不像者亦为之”的格局。 拿“吊丝”这个词来说,一类是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一类是内外皆把自 已矮化并真心认同;第三类是内外皆矮化并对认同与否无感。第一类是在降低姿态,第二类 是矮化心态,而后一类则是麻痹状态。不管是哪一类,吊丝文化的存在,即使是主观意图彰 显对抗主流的勇气,或是当成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 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尤其是在无数“逆袭”案例出现的当今时代中,这种文化的不合理性就显得有些荒诞。 我们可以观察到完全逆反的两种情形,有人把本是外在的嘲弄或自嘲内化成了心理垢污,自 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而有的人却在用内心的坚定祛除外在卑庸的“鱼鳞”,并 终于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从这个角度讲,逆袭,何止是一种行动上的升级,更是一种心态提挡的超越。只有在价 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的人,才会被边缘化,而那些在充实自己价值的人终将迈入核心。这足 以说明,你怎么自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之并选择怎么行动——低姿态没问 题,千万别矮心态! 人人都可以调侃说自己获过的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奖”,但有些人会在日后的人 生简历里写满成绩,有些人则连多一瓶雪碧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只是想说,这绝不是精神胜 利,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17. 下列关于“吊丝”心态中的“低姿态”与“矮心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2 - A. “矮心态”的“吊丝”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最终被边缘化;“低姿态”的“吊丝” 充实自己的价值,最终迈人核心。 B. 说自己获过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的是“矮心态”的“吊丝”,在日后的人生简历 里写满成绩的,是“低姿态”的“吊丝”。 C. “矮心态”的“吊丝”是不能成功逆袭的;低姿态”的“吊丝”是能成功逆袭的。 D. 表面上自我矮化,内心却未必认同的是“低姿态”的,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的是 “矮心态”的。 18. 下列说法,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 “吊丝”文化的不合理性在于:一方面有人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另一方面 有人祛除了外在卑庸的“鱼鳞”,并最终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B. 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人借“吊丝”这个标签来掩饰自己的个性,以为有了 “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 C. “吊丝”--词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隐含着自我的矮化,它对青年精神的破 坏力不可不察,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 D. 吊丝文化的存在,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 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答案】17. D 18.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要求选出对题干“理解正确的一项”。 A 项,“‘矮心态’的‘吊丝’……最终被边缘化”“‘低姿态’的‘吊丝’……最终迈人核 心”推论错误,原文说的是“只有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的人,才会被边缘化,而那些在 充实自己价值的人终将迈入核心”。选项“最终被边缘化”“最终迈人核心”说法绝对。 B 项,“说自己获过最大的奖是……‘矮心态’的‘吊丝’,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的, 是‘低姿态’的‘吊丝’”,推理无依据。 C 项,“‘矮心态’的‘吊丝’是不能成功逆袭的;‘低姿态’的‘吊丝’是能成功逆袭的” 推理无依据。 故选 D。 - 13 -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本题要求选出“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 A 项,“‘吊丝’文化的不合理性在于……”错误,原文说的是“完全逆反的两种情形”。 B 项,“有人借“吊丝”这个标签来掩饰自己的个性”错误,“个性”一词于文无据。 C 项,摈弃的是“自我矮化”而不是“吊丝”一词。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 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 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 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填空题(本大题 3 分) 1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如全选,则取前 3 题)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_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桂棹兮兰桨(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大弦嘈嘈如急 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 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须臾、桂棹、兰桨、涂、饿莩、嘈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8 题 3 分,第 19 题 6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 14 - 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 一只蝉锐,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 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 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我与地坛》) 乙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 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 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 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 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 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 “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20. 两个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哪句? 21. 对地坛和贾府的描写都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20. 甲文“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乙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21. 细节描写的手法。甲文,是自然环境描写,抓住了园子衰败但并不荒凉的特征,园中的 小生命们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渲染一个生机勃发的环境,衬托人物,暗示 主题:作者从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景象中感悟到:要珍爱生命,要体味人生。乙文,是 社会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为主要人物提供一个活 动的环境。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写作中心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细读文本,把握文段的脉络和层次,梳 理写作思路,从而概括文段的中心。 分析甲文,作者笔下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 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据此“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对文段内容具有概括性,是文段中心。 分析乙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他 - 15 - 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以及对贾府的正面直 接描写“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 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据此可知“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为选段的中心句。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本题的细节描写为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 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甲文这段景物描写突出“荒芜”,这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真实。然而, 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蜂儿还是蚂蚁抑或是瓢虫, 它们虽然卑微,但它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们依然故我地生活着, 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些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 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进行抗争。最终作者写出自己在地坛中所受到的生命的 启发:微小的昆虫尚且有存在的价值,何况人呢?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更应该好好活着,活 得精彩。 乙文关于贾府的细节描写,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 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福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 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此外,还为书中的主要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环境,并借助环 境描写巧妙地从侧面暗示了人物性格。如贾赦、贾政在荣府的地位、性格的不同。 【点睛】解答小说环境作用题,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逐字阅读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 比如本题中,“分别分析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分别”说明考生答题的时候应 分开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从文中准确找出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概括景物的特点, 明确这一环境下人物的表现、情节的发展,最后要结合文本答题,不可贴标签,使答案空洞。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的氛围,为……情节 做了铺垫,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品格,暗示人物命运。 四、写作题(本大题 4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16 -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已在上面。”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 600 字。 【答案】例文: 向下看,风景弥新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觉得自己在下面。不要沮丧,不要伤悲,那么你就向下看吧!向下 看一下,换一个角度,风景弥新绚烂。人生亦如此,换一个角度,赢得不一样的风景。 换一个角度,向下看,赢得好的心态。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要想拥有幸福的人 生就要调节好的心态,换个角度则是调节的不二法宝。约翰库缇斯,一个 被命运捉弄的人, 在少年时截掉双肢,多次面临死神的宣判。但他仍说:“对于痛苦的命运,我们仍应该去拥 抱!”从此,他不会刻意留心自己不完美的身体,而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游历世界 进行演讲。对于自己的生命,约翰承认他是痛苦的,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换一个角度, 张开双臂,拥抱命运,才一往无前,赢得成功,获得意义。观察角度的不同,对于痛苦的认 识也不同。约翰勇于挑战痛苦,视人生为征程,不为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命运影响自己活下 来的心态,才赢得精彩的一生。可见,换一个角度风景弥新。 换一个角度,向下看,获得人生的成功。 一直向上看,觉得自己在下面,很累,很无力 时,不妨换个角度向下看吧!转换一下视角,确定自己的目标,奋力向前,永不止步,这一 路风景必让你心旷神怡。史铁生的一生 ,由轮椅上的生活开始,饱受病痛的折磨,靠透析维 持着生命。然而他却笑呵呵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面对瘫掉的双腿,他转换 角度,视梦想为动力,视写作为人生,所以才赢得弥新的人生风景。对于死亡,他曾说:“死 亡是人生的最后一个节日”。角度的不同,决定着他对于随时到来的死亡的淡然。他笑看着 行走在人生的征途上,转动轮椅,欣赏着不一样的风景。因为角度的不同,他不被命运所牵 绊,走出地坛,带来了《我与地坛》;因为角度的不同,他才正视生命的容颜,留下来这浮华 世界中的一丝丝安宁;因为角度的不同,他的态度与人生才被我们所铭记。 大千世界中,风景各不同。世代的人们,也转换着视角踏上自己的路途。田维,一个花 儿一样的女子,不曾将视角集中在白血病所缠绕的身体上,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死亡里 生命的欢颜”海伦凯勒,她的眼底没有光明,而她的心底却朝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 低的角度,看看自己的人生,也许,不经意间,会发现一片弥新风景。 在仰望天空觉得累时,不妨换一个角度,俯视下地面,也许地的浑厚更能打动你,换一 个角度,风景弥新。 - 1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理解材料的含义,材料包含视角与结果两个角度,不同的视 角得到不同的结果。表层含义:“向上看”即仰视或抬头,“向下看”即俯视或低头;“在 下面”即位置在下面,“在上面”即位置在上面。深层含义:“向上看”可以理解为“目标 远大”“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下面”可以理解为“看到不足和差距”,从而有一种向上 的动力;“向上看”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在下面”可以理解为 “很渺小”,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关注那些生活艰难却不失信心 和勇气的人们”,“在上面”可以理解为“自己还是幸福的”,从而获得信心和勇气;“向 下看”可以理解为“只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自负、高高在 上”,从而止步不前。总之,这是一个辩证的话题,考生可以多角度理解。其次选择角度, 鲜明立意。 参考立意:1、视角决定位置 2、摆正自己的位置 3、人生因仰望而精彩 4、人生需要向上看齐 5、以低姿态成就完美自我 6、有一种人生态度叫仰视 7、学会低头 8、学会知足 参考素材: 1、抬头向上看时,是在我们功成名就之时,此时的心正在膨胀,唯有抬头向上看时才知此刻 并不是人生巅峰。香港著名演员黄秋生在获金马奖影帝后,他将奖杯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 彰显着自己的成功,可这样片约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开始下降。他的成功让自己高不成低不 就。在意识到这种改变之后,他将奖杯锁了起来,有配角的戏来找他也欣然接受,在塑造了 一个个经典的角色后,他再一次捧起了影帝的奖杯。从最初的只低头向下看,黄秋生慢慢把 头抬起来,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人生的成败也在这抬头与低头之间。 2、低头向下看时,是在我们遭受打击与重创后,此时的心像颗易碎的水晶球,唯有低头向下 看才知道此刻并不是生命的尽头,自己的脚下还有更多在苦难的泥淖中挣扎的人,而自己绝 不是最悲惨的那一个。就像海伦凯勒说过的那句话:“当我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回头 发现还有人没有脚。”这位双目失明,生活在黑暗与无声世界里的伟大作家,在体味过命运 的不公与艰涩的生活生活过后,仍能创作出明亮的作品,她能为别人也带来希望,是因为她 能低下头,看一看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掂一掂自己生命的重量,发现自己也是一份有价值的 - 18 - 存在。 3、放低自己的欲望,没有多高的奢望。幸福就是简单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不希冀成为豪门权 贵,也不想回归穷乡僻壤;不羡慕有钱的人家,也不愿意扎根在贫穷的土地里;要做的,只 是好好地生活,努力去挣钱,在自己的生活条件范围内,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交往自己喜 欢交往的人,谈自己喜欢谈的话题,努力改变生活的一切。 4、思想是应该向上看的,甚至认为知识分子理应成为时代的领头羊。智者的化身都是超前的 认识者。即使碰到头破血流也是认可的,因为这个认证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的过程,是必须 进行的没有选择的过程,是没有自己亲力而为是不会懂得的和珍惜的遭遇。 结构示例:《向下看,风景弥新》,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换一个角度,赢 得不一样的风景。正文部分分为二层:换一个角度,向下看,赢得好的心态;换一个角度, 向下看,获得人生的成功。结尾扣题,回扣开头。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 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 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 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 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 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