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1-05-13 发布

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训练卷二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卷22)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训练卷(二)‎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从以往的怨声载(zài)道,到现在的交口称赞,近年来该村大刀阔斧移风易俗,打破饱受诟病的人情枷索,摈(bìn)弃各种陈规陋习,为脱贫攒足了本钱,为村民鼓足了干劲。  B.儿时乡村生活的痕迹一直氤氲在我的记忆里,如蛰伏在屋后黝(yǒu)黑山坳里久久不曾散去的炊烟,又如游走在春日田间与万物嬉戏的惠风,弥漫着缱(qiǎn)绻,晕染着希望。  C.由郑振铎等大家从1958年开始编纂(zuǎn)的《古本戏曲丛刊》,在60年间收录了许多亟(qì)待编目的戏曲,终于集腋成裘,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传统戏曲作品总集。  D.那些斐声中外的水彩画,因屏蔽了世事的纷扰而显得悠然静谧,有一种沧桑而隽(juàn)永的生命质感,让观者的心灵在水、光、色的调和中,被裹挟(xié)着,撞击着。 ‎ ‎【参考答案】B,A枷索——枷锁,C亟(jí)待,D斐声——蜚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陈元靓《岁时广记》专记南宋以前岁时风俗。书中记载,清明节最重要的是改火,古人是钻隧取火,不同季节得用不同木材来钻。清明,正是要换榆柳之火的时候。【甲】这里面有旧象更新的喜悦;据《岁时广记》记载,有的地方有清明淘井的风俗,因此饮用水是新的;而此时又到了收茶的时令,因此茶也是新的。正是苏东坡所谓“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时候,这清明节着实过得风雅。‎ 清明节也上坟,但似乎没什么悲戚悼怀之意。《岁时广记》果然是在“游郊外”条目下写到民间祭扫的事。【乙】“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简直就是郊游的盛况。唐代杜甫曾诗云:“著处繁花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当时全民宴乐、清明郊游的盛况,可见一斑。 从清明节的缘起看,似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的,那是寒食节该做的事。只是这两个节距离太近,而寒食节又慢慢消亡,节俗就并到了清明里。【丙】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在寒食扫墓,发现春色可喜,所以才有了清明节专供游玩吧。而最早之所以用“清明”来指称这个节气,正是因为春风扫旧冬,有清爽明净之意。‎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旧象更新 B.果然 C.可见一斑 D.消亡 ‎【参考答案】B,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根据语境,应用“居然”‎ ‎。居然:出乎意料,竟然。A旧象更新: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C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D消亡:消失、灭亡,强调结果。‎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参考答案】C,A第一个分号应改为逗号;B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城市中出现的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涝、山水林田消失、城市养护成本增加以及对气象造成影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得到有效缓解。  B.近期,一线城市的房价强劲回暖,购房者的纠结与焦虑,考验着宏观调控的定力。一些不切实际的行政干预,只会火上浇油,扭曲供需平衡,让房价更为畸形。  C.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  D.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但仍频频出现以民办初中为主的“小升初”赶考现象十分突出,使得原本正常的小升初变成了严峻的“小高考”。 ‎ ‎【参考答案】 B(A 搭配不当,“问题”不是缓解,可将“缓解”改成“解决”; C 成分残缺,在“精益求精”后补上“的精神”; D 句式杂糅,可删去“十分突出”) ‎ 5. 展开合理想象,使用下列词语,描写G20杭州峰会安保工作誓师大会的场景。要求突出主题,语言表达形象、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70-90字之间。(4分)‎ ‎【参考答案】整齐的方阵,雄壮的气势,坚实的步伐,昂扬的斗志,威风八面的铁血男儿,英姿飒爽的巾帼女杰,授旗3,众志成城;宣誓,气贯长虹;为国际峰会全力以赴无怨无悔,用优质安保攻坚克难进展风采。(主题突出1分,词语运用恰当2分,修辞1分;描写清晰,意思相近,语言表达形象、得体即可。字数超出、出现语病、错别字等酌情扣分)‎ ‎6.解说下面这幅漫画,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50个字,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寓意。(5分)‎ ⑴内容: ▲ (3分)‎ ⑵寓意: ▲ (2分)‎ ‎【参考答案】⑴内容:有一座山峰,峰顶上放着一块平衡板,(1分)一侧蹲坐一头黑熊,(1分)另一侧坐着一个端起枪瞄准黑熊的人。‎ ⑵寓意:伤害别人,就是毁灭自己。(或:纵使你占尽优势,也不可为所欲为。或:人生贵在善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文艺创作规律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对大千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审美信息,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但另一方面,文艺家又不要执著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才有可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炽热的情感。这就是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对宇宙人生所采取的“不即不离”之态度,亦即“于相而离相”。文艺鉴赏规律也要求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潜心于对象之中,不但要了然于目,而且要了然于胸,从而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距离,客观透脱地观察对象。伊塞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这些点和空白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能促使观者在阅览中赋予作品之未定处以确定的含意,从而填补意义空白,赋予观者参与作品构成的权利,因此,在鉴赏中倘执著拘泥于对象而不能冷静透脱地看待对象,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正是因为那一空间给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这一虚空变成最耐人寻味的一面。如用高峰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峻峭,用烟云来衬托山峦的静穆庄严。在所留下的那些虚空里,都存在着极大的暗示,而这暗示又仿佛是一种流动语言,它可以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这种智慧,显然受到禅宗“机锋转语”的启示,有引人入胜之妙。‎ ‎《坛经》云: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从而体认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审美活动是采取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审美者就必须具备虚空明净的审美心境。只有用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观照,才能体悟到宇宙万有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 白居易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形成虚空的审美心境,此乃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白氏还指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态,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就会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的心中,只有万景入胸,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选自李豫川《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于相而又离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 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 ‎【参考答案】B 解析:张冠李戴。原文“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这是文艺鉴赏规律的要求,不是文艺创作的主张。‎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 ,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在审美过程中,体认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 D.白居易认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境”,就会“万景入心”,就能熔铸审美意象,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可见他深刻地领悟到禅理与诗道的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D解析:A因果倒置。原文的表述是“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 B以偏概全。从原文“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可知,不是所有的“中国画”都有“留白”,选项中还删除了原文中“往往”一词,显得绝对化了。C无中生有。“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文中无据。原文是“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也可说是混淆概念。张冠李戴。 “体认真如本性”是禅者的追求,不是审美者的体认。‎ ‎9.概括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禅宗的“机锋转语”启示了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暗示”艺术。(2)受禅宗“净心”观的启发,产生了创作鉴赏中的“虚空”审美观。(每点2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我带你走一条新路 蒋韵 北京的家,在郊区一片大旷野上,离城自然是远的,它在理论上属于顺义区,可顺义城内的“肯德基宅急送”‎ 从不接这小区的外卖单,说它早超过了人家送货上门的区域范围。它准确的地理位置,至今我也说不明白,只知道,它就在潮白河边上,潮白河堤的防风林带,现在差不多是我们小区茂密的围墙。我们的小区,以“城”命名,它也几乎就是一座小城,很有一些规模。旷野中的孤城,怎么也抹不去的,是那种伶仃突兀的感觉,还有它的荒凉。‎ 刚搬来时,最大的困难,是不认识路。进城(北京城区)、去顺义、或是机场,四处碰壁。这里不通地铁,只有一路始发的公共汽车到东直门,千山万水走的还是塞车最要命的机场辅路。小区自己倒是有班车,但一天毕竟只有那么两三班,到底不方便。所以,出行只能是自己开车。丈夫是新司机,又是一个从不辨东西南北的路盲,而我,认路的本领还不如他,基本是个痴呆。一到关键时刻总是犯南辕北辙的错误。就连导航仪,到了我们那片河滩上也噤声失语。我们的车,常常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旷野各条岔道上左冲右突,不知道它要上哪里去,而车上的我们俩,心里一片茫然。‎ 很久以前,有一晚,在冬天的纽约,孟京辉和廖一梅夫妻俩约我们在时代广场见面。我俩匆匆打车来到目的地,站在那面巨大而绚丽的电视屏幕下方,站在流先溢彩熙熙攘攘却无比陌生的街心,寻找着唯一熟识的那两个身影。而他俩,则在一处背风的建筑之下,完全不抱希望地、等待戈多一样地等着我们。京辉对一梅说,“他们绝对找不着我们,这么大的广场,又没说具体的地方,怎么可能找得到?”话音刚落,一梅就惊喜地看见了人流中的我俩……我们四个人生地不热的异国人,就这样,在璀璨的时代广场,会合了。我们笑着喊着抱在了一起,就像一小块温暖的亲人的岛屿,抵挡着汹涌的黑夜和陌生。那一晚,我们甚至觉得自己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当我们的车迷路时,特别是夜晚,不知为什么,我常常会想起这一幕,想起这个纽约之夜。‎ 渐渐地,路走熟了,东西南北,有了方向感。于是,丈夫开始有意识地探路,寻幽探胜一般地寻找那些更近、更合理、更平坦或是更安静的道路。我离开北京好一段日子,回来时,他去机场接我,对我说,“我带你走一条新路,你一定喜欢。”‎ 那是一条村路,两边都是田野,非常安静。路面是柏油铺的,有一种河流般的静谧,走在北方的大地之上,那些通向远方的公路,常常这样给人河流般的错觉。那一年,我和丈夫两人徒步“走西口”,从此,河流般的公路,就成了镌刻在我心里的画卷。眼前这条路,虽没有雁门关外公路的那一种壮闻荒凉,却仍然给我悠远的河流的感觉。路两边,是高大茂密的白扬树,杂有一些槐、柳,都是北方亲近、朴素、美丽的树,却奇怪地让我想起“正大仙容”这几个字。风中,阳光下的树叶灿烂地喧响着,浓荫遍地,更显出了道路的平坦静寂。‎ 我喜欢这路。‎ 第二天,去城里接女儿,和她一起约会了一位朋友,吃了晚餐,聊天,回家时夜已很深。路上,下起了雨,车里放看音乐,是女儿爱听的维塔斯的歌。俄语的维塔斯,一句也听不懂。丈夫开车,走高速,走大路,终于,从大路上拐向了这条小路。夜更深,雨下大了,雨打在树叶上,唰唰唰唰,更壮大了声势。这路,原来没有一盏路灯。我们的车,穿行在没有路灯的黑不见底的雨路上,白色的丰灯,射出去,小心翼翼地照出一团雨雾、路面和浓密的树影。我们三个人,此时,都屏住了呼吸,只有维塔斯,他的非人类的海豚音,在车里、在这雨路中,高亢地、辽远而尖利地回荡着,像是神的声音,来自天外,来自不知道的神秘地方……我们就在这神的声音的引领下,在这夜雨的黑暗中,不知所往,似乎,一步一步,接近着一个秘密,一个神秘的肃穆的大秘密。车碾着雨水,变成了方舟,小小的亲人的方舟,对抗着无边的黑和未知。‎ 那一晚,当远远看见我们“孤城”的灯光时,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那是家,到家了。‎ ‎10.赏析文中第2段划线的语句(4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车子比喻为“没头苍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车子“左冲右突”。说明这个“孤城”在旷野中的伶仃和荒凉,暗示出“我们”内心的迷茫,不知所措。‎ ‎11.文中第3段详细地描写乐纽约时代广场朋友相聚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运用插叙的手法,使行文跌宕起伏,让人在“失路”的“迷惘”中看见“希望”,在“孤独”中获得温暖;同时在“失路”与“得路”的对比中,增加“希望”的亮色,获得追寻希望的动力。‎ ‎12.文章首尾段出现的“孤城”,含义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孤城”?(4分)‎ ‎【参考答案】第一个“孤城”指“我”所住的小区远离市区,显得荒凉;第二个“孤城”指旷野中的小区,因为有“家”的存在而在作者心中并不孤独。收尾呼应,结构完整;“孤城”含义的变化,表现作者由迷茫到积极探寻的心境变化,暗示了文章主题。‎ ‎13.你对题目“我带你走一条新路”如何理解?结合全文,简要评析。(6分)‎ ‎【参考答案】一语双关,“新路”既指现实中的的“村路”,又可指心灵之路、人生之路。带有象征意味形象地告诉人们在遭遇困难时应寻求新的突破,迷失时应该重建新的人生坐标;面对迷茫和黑夜,只要我们追求前方,总会找到那条让人“对抗着无边的黑暗和未知”的“新路”,让人内心安宁,找到“家”。‎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①,隐居翠微峰。是冬,筮离之乾,遂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读书。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③,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 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批郤导窾,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①头陀: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  ‎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C.禧抚.教安业之    抚:抚育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参考答案】A(斩斩:锋芒毕露的样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与兄际瑞、弟礼……等九人为易堂学 客亦知夫水与月者乎 B.宽以接物 间以诗记所遭 C.且谓寇远猝难及 犹且从师而问焉 D.或处人骨肉间 或师焉,或不焉 ‎【参考答案】A(A 都是和,连词。B 表修饰,连词 / 用,介词;C 并且,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连词;D 或者,连词/有的人,代词) ‎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因此,他的文章多颂扬忠孝节烈之士,文风也凌厉雄健。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交游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参考答案】B(因果关系不成立)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 ‎【参考答案】当是时 / 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  / 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 / 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 / 与易堂相应和 / 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 / 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4分)   ⑵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4分)‎ ‎【参考答案】(1)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与”、“怡如”、被动句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2)我每次遇到难以言说的事情,一定积聚诚心持续一段时间,等到他的意志与我互相贯通时,这样之后再进言。(“积诚累时”“精神”“贯注”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他的父亲魏兆凤,是明代的生员。明朝灭亡后,痛哭不吃东西,减掉头发做了头陀,隐居在翠微峰。这年冬天,用蓍草占卦,显示为离之乾卦,于是命名这个堂为易堂,不久之后去世了。 ‎ 魏禧从小就喜爱古文,谈论历史锋芒毕露且有见解。十一岁时,补为县学的生员。和兄长魏际瑞、弟弟魏礼,以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乡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成为易堂学员。他们都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彼此在学业上切磋相正。魏禧约束自身,砥砺品行,才学特别高。门前有一个池子,命名他的居室为勺庭,求学的人称他为勺庭先生。他性情仁厚,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不会记住别人的过错。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然而他多有不平凡的志气,谈论事情每每雄健奔放,刚劲有力,表达时如水倾倒流泻而出,没有穷尽。事情错综复杂,他规划鲜明,相当有条理。‎ 魏禧想到忧患处就事先防备,在很早的时候就预见其先兆,预计而后应验的十有八九。四处流窜的盗贼兴起,但是太平很久了,人们都不清楚战争,并且说流寇在远方,很难突然到达宁都。唯独魏禧为之忧虑,把家迁移到了山中。山距离宁都城四十里,四面陡峭,离地面一百多丈。中间的路裂开了,从山脚到山顶就像用斧子劈开的样子。沿着裂开的壁缝开凿石级阶梯登山,顺着险要设置闸门作为守望之地。‎ 那些一起读书的朋友逐渐来依附他。几年之后,宁都遭遇流寇,唯独翠微峰保全了。‎ 魏禧喜欢读史书,尤其喜爱左氏传以及苏洵的文章。他写文章雄健出众,遇到忠孝节烈的事情,就更加激动,(将其事)刻画得淋漓尽致。到了四十岁,才外出游学。在苏州结交了徐枋、金俊明,在杭州结交了汪沨,在常熟结交了顾祖禹,在常州结交了恽日初、杨瑀,这些人都是前朝遗民。在当时,南丰的谢文洊在程山讲学,星子的宋之盛在髻山讲学,载录的弟子都有几十百人,与易堂相呼应。唯独易堂把古人切实有用的学问作为趋向,而这股风气的兴起,是由魏禧作为领袖的。僧人无可曾经到过山中,感叹说:“易堂有一股真气,天下再没有第二处了!”‎ 朋友去世了,他的遗孤不能自谋生计,魏禧抚育教养他们并且让他们安于本业。大凡亲戚朋友有难以进说的话,或者处理别人骨肉离间的事情,魏禧如在在骨节空隙处运 ,一句话就解决了他们的纷争。有的人感到惊讶,魏禧说:“我每次遇到难以言说的事情,一定积聚诚心持续一段时间,等到他的意志与我互相贯通时,这样之后再进言。”‎ 康熙十八年,皇帝下诏举荐他做博学鸿儒,魏禧用患病推辞。有司催着他动身,不得已,带着病到南昌就医。巡抚(派人)把他抬来察看,魏禧蒙着被子躺在轿子上称自己病重,巡抚于是放他回去了。两年之后魏禧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旅舍书事 瞿佑 过却春光独掩门,浇愁漫有酒盈樽。孤灯听雨心多感,一剑横空气尚存。 射虎何年随李广,闻鸡中夜舞刘琨。平生家国萦怀抱,湿尽青山总泪痕。‎ 19.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但却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答到“孤独、无奈、悲痛”等得1分) 20.试分析本诗虚实手法的运用。(5分)‎ ‎【参考答案】全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1分)。前两联为实写,首联写诗人夜宿旅舍,只能借酒浇愁,颔联“孤灯”“一剑”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2分);颈联为虚写,以李广、刘琨自励(1分),尾联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后的深深悲痛(1分)。‎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律诗,首联承题,描绘旅舍之事,“过却春光”是春光已尽,傍晚时分诗人进屋掩门,一个“独”字,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处境。下句中描绘出旅舍中虽有盈樽之酒,但并不能消除内心的愁苦。首联呈现的是一个孤独、愁苦的诗人形象。但诗人究竟为什么愁苦,在此联中并没有点明。颔联上句承首联继续描绘孤独,旅舍中诗人独自一人,只有孤灯为伴,诗人孤灯独坐,倾听屋外的雨声,内心充满感慨。下句中“一剑横空”表达的是匡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气尚存”是表明此时还有匡济天下的壮志,但与眼前孤独的处境相比,就显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怎不令人感伤。颈联转而写李广、刘琨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李广射虎、刘琨闻鸡起舞成为美谈,诗人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取得一定的功业而青史留名。尾联由追述历史人物回到现实,上句写自己的平生抱负,诗人胸怀家国,始终把国家放在心中,然而现实是胸怀家国的人却没有报国的机会。下句想象在这样的雨夜,青山是被泪水洗刷的吧,“泪水”是诗人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泪。‎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孟懿子问。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21.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到,同样是“问孝”‎ ‎,孔子给四个弟子的回答却是不同的,可以概括出孔子教育特色的一个成语是 ▲ 。(2分)‎ ‎【参考答案】因材施教 ‎2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的“孝”的内涵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①与父母相处要和颜悦色,要从心灵深处敬爱他们。②做最好的自己,尽量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③父母过世之后,应时常缅怀他们。④要有感恩之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每点1分)‎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的时候,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子,)父母只担心他生病。”‎ (二) 古诗文默写。(6分)‎ 2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⑶ ▲ , ▲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⑷三岁为妇, ▲ ; ▲ ,靡有朝矣。(《诗经·氓》)‎ ⑸不愤不启, ▲ 。 ▲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参考答案】⑴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⑵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⑶四围山色中 一鞭残照里 ⑷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⑸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钱的事,我从没想太多,因为我一直想要的是天分。不过,我想这两样有点像。拥有其中之一便会让你与众不同。生命有其一能带给你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可是它们都要求无穷无尽的责任。如果你忽略它们,或置之不理,它们的好处就会溜走,只剩下懒惰与挥霍。‎ ‎——理查德•耶茨《年轻的心在哭泣》‎ 读了上面的一段话,你对于“钱”和“天分”产生了哪些想法?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确定观点,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 根据材料,“钱”和“天分”都对人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知并非要求学生论述“钱”与“天分”之间的关系,而是要论述两者对于人生的价值。两者对拥有者的人生有要求,那就是“责任”,即人对责任的守护。两者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责任”对其扬弃。但如果写成“责任”也是离题之作。“钱”是外在的,是物质基础,可以助人成功。拥有者需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必敬而远之,不必贪婪索取,它还可以是人生价值的呈现方式。超乎常人的“天分”并非每个人都具备,而具有天分的人,应该充分发挥其对人发展的作用,弃而不用不可取,用而不当也不可取。综上,确定观点要尽量理性,全面考量金钱与天分对人生的价值,不宜偏重一方。‎ ‎ 立意提示 ①用好金钱与天分,成就有价值的人生;②天分助力人生,金钱衡量价值;③正确对待天分与金钱,是人不可推卸的责任;④金钱尤可弃,天分不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