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20 年高考冲刺联合押题卷(一)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钟祥一中高三语文组 审题学校:夷陵中学 沙市中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北宋初年的词坛上,晏殊、晏几道父子和欧阳修是并称的三位作者。而一般读者对这
三位作者的爱好,则以小晏为最,欧阳次之,而爱好大晏者则最少。大晏之所以不易得人欣
赏的原因,我以为有两点:其一是因为大晏词的风格过于圆融平静,没有激情,也没有烈响,
既不能以色泽使人眩迷,又不能以气势使人震慑;至于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大晏的富贵显
达的身世,不能满足一般人心目中“穷而后工”的观念。
我以为想要欣赏大晏的词,第一该先认识的就是大晏乃是一个理性的诗人,他的圆融平
静的风格与他的富贵显达的身世,正是一位理性的诗人的同株异干的两种成就。诗人的穷与
达,原来并没有什么“文章憎命达”、“才命两相妨”的必然性,而大半乃是决定于诗人所
禀赋的不同的性格。
一般说来,诗人的性格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成功的类型;而另一种则是属于失
败的类型。属于成功的一型,就性格而言,可以目之为理性的诗人;而属于失败的一型,则
可目之为纯情的诗人。《人间词话》之评李后主词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
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又说:“主观之
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纯情的诗人,其感情往往如流水之一泻千里,
对一切事物,他们都但以“纯情”去感受,无反省,无节制,无考虑,无计较。“赤子之心,
对此种诗人而言,岂止是“不失”而已,在现实的成败利害的生活中,他们简直就是个未成
熟的“赤子”。此一类型之诗人,李后主自是一位最好的代表。而破国亡家,也正为此一类
型之诗人的典型的下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对此一类型的诗人而言,其“百凶”之
- 2 -
遭遇与其“纯情”之作风,也正为同株异干的两种必然之结果。
至于理性的诗人则不然,他们的感情不似流水而却似一面平湖,虽然受风时亦复縠绉千
叠,投石下亦复盘涡百转,然而却无论如何总也不能使之失去其含敛静止、盈盈脉脉的一份
风度。对一切事物,他们都有着思考和明辨,也有着反省和节制。他们已养成了成年人的权
衡与操持,然而却仍保有着一颗真情锐感的诗心。此一类型之诗人,自以晏殊为代表。
《宋史·晏殊传》记载云:“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
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议遂定。”又载元昊寇边时,“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
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
度支。”从这些事,我们都可以看出晏殊的明决的理性。他的识见与谋虑,都可说得上是将
相之才,而决不是一个“长于妇人之手”,未经阅世的“赤子”。然而自其《珠玉词》来看,
晏殊又确实是一个资质极高的诗人,由此可知事功方面的成就原无害于一个理性的诗人之为
真正的诗人,而《珠玉》一集的价值,也决不该因其富贵显达的身世而稍有减损。
我将“理性”二字加诸“诗人”之上也许会有人颇不谓然,因为诗歌原该是缘情之作,
而情感与理性则又似乎有着厘然迥异的差别。这就一般人而言,也许是对的,因为一般人的
理性乃但出于一己头脑之思索,但用于人我利害之辨别,此种理性之为狭隘与坚硬,而与感
情之格格不能相容,自是显然而且必然的事。然而诗人之理性则有不同于此者。诗人之理性
该只是对情感加以节制,和使情感净化升华的一种操持的力量,此种理性不得之于头脑之思
索而得之于对人生之体验与休养。它与情感不但并非相敌对立,而且完全浸润于情感之中,
譬若水乳之交融,沆瀣之一气,其发之于心亦原无此彼之异与后先之别。是理性既可以与情
感相成而非尽相反,则诗歌虽为缘情之作,而诗人则固可以有理性之详人了。
(选自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晏殊不易得人欣赏是因为其词的风格过于圆融平静,没有激情,也没有烈响,既不能以色
泽使人眩迷,又不能以气势使人震慑。
B. 诗人的性格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的诗人,属于成功的类型;而另一种则是纯情的诗人,
属于失败的类型。
C. 纯情的诗人的一颗赤子之心正是其“百凶”之遭遇与“纯情”之作风同株异干的必然结
果。
D. 从对人生的体验和休养中提炼出来的,可以对情感加以节制,使情感净化升华,并与情感
- 3 -
水乳交融的理性才是诗人的理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地点明晏殊在词坛中不得欣赏的原因,接着从诗人的性格入手进行了对比论
证,最后辨析了诗人的理性可以与情感相容。
B. 文中引用《宋史·晏殊传》旨在证明理性的诗人已养成了成年人的权衡与操持,然而却仍
保有着一颗真情锐感的诗心。
C. 文章揭示了诗人的理性和普通人的理性的差别主要在于两者的来源不同,用法不同,与情
感的相容能力不同。
D. 在论述纯情的诗人与理性的诗人的差别时,文中运用了引证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
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般人容易对诗人之“穷”寄以同情的快感,更愿意欣赏“穷而后工”的文学作品。晏殊
的富贵显达的身世显然不能满足这种审美心态。
B. “文章憎命达”“才命两相妨”的必然性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这并没有影响到晏殊、李煜
和欧阳修的词坛地位和词作价值。
C. 首先要认识到小晏乃是一个理性的诗人,他的富贵显达的身世与他的圆融平静的风格,正
是其同株异干的两种成就,才能欣赏到《珠玉集》的价值。
D. 纯情的诗人,如李白,对一切事物,他都但以“纯情去感受,无反省,无节制,无考虑,
无计较,其感情才如流水之一泻千里。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以偏概全。文中表述为:其一是因为大晏词的风格过于圆融平静,没有激情,也没有烈
响,既不能以色泽使人眩迷,又不能以气势使人震慑;至于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大晏的富
贵显达的身世,不能满足一般人心目中“穷而后工”的观念。
B 项,以偏概全。原文为:一般说来,诗人的性格可大致分为两种。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
对。
- 4 -
C 项,因果倒置。原文为:“对一切事物,他们都但以‘纯情’去感受,无反省,无节制,无
考虑,无计较”“而破国亡家,也正为此一类型之诗人的典型的下场。”从中可知,诗人的
“赤子之心”是造成“百凶”之遭遇的原因。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然而却仍保有着一颗真情锐感的诗心”错误。引用《宋史》的只是为了说明晏殊已养
成了成年人的权衡与操持。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无中生有。“一般人容易对诗人之‘穷’寄以同情的快感”错误。文中没有相关内容的
表述。
B 项,“这并没有影响到晏殊、李煜和欧阳修的词坛地位和词作价值”错误,晏殊不易得人欣
赏的原因以及李煜的经历恰恰是证明“文章憎命达”“才命两相妨”这一观点,所以没有影
响到这二人显然是错误的。
C 项,“首先要认识到小晏乃是一个理性的诗人”错误。不是“小晏”,应是“大晏”。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化景观中不可回避的一道风景,一方面释放出了巨大的文化产能,另
一方面,也使得众多的网络写手获得了职业上的归属。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已经得到了越来
- 5 -
越广泛的认可。网络文学开启了大众写作的热潮,也在改变着当代文络文学属性里的文学性、
类型化在传统文学中都不是抽象存在的。由传播技术和社交软件主导下的“对话性”和“社
交性”,这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属性和功能的核心所在。有批评者认为网络文学质量
不高,无法被文络文学固然存在事实价值领先审美价值的现实,甚至事实价值取代审美价值,
但这不是考量网络文学能不能被文学接纳的关键。应该说,网络文学具有较强的吸收与矫正
功能,它正在与传统文学形成互融,这是当代文络文学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样的问题
仍旧在文学的自身之内,业界对此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需要来自内部的批评;同时,也在
接受社会的监督。特别是对于有建树意识的网络作家而言,他们也有自我修复的迫切愿望,
这是网络文学走向自觉的一个新阶段。网络文学的问题需要学界的包容与正视,这既是一种
学术上的关怀,也是对中国民间文学实践的一种尊重。
(摘编自吴长青《网络文学不可止步于“爽点”》)
材料二:
网络文学以全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姿态,为当前文学活动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然
而,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并没有引起当下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呼唤
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尽管网络文学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其缺陷也是明
显的。一方面,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影响下,网络文学创作缺乏经典意识。随意复
制、拼凑的情况愈演愈烈,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四五部、三四百万字,文本结构单一、内
容格调低下、语言粗糙直白的现象屡见不鲜,优秀作品更难得一见。另一方面,在文学生活
实利化的生存氛围下,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要么专心于表现纯粹的个人私欲,要么致力于表
达虚拟的玄幻世界,要么醉心于虚构架空的历史传奇。在点击率的步步攀升中,宽广深厚的
现实生活、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至诚至善的人伦情感等内容却稀疏甚至缺失,许多网络文
学最终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种情况下,广大读者需要文学批评“别
裁伪体”,而广大网络文学作者也需要借助文学批评进行反观和促进。
(摘编自郭国昌《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
材料三: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文学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
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文学创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
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着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
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摘编自李建军《文学因何而伟大》)
- 6 -
材料四:
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体现为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
政治情怀。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孔夫子的“大道天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切编织成一个绵延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传统移植在中
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身上,蝶化为“五四”启蒙精神。因此从精神谱系上说,中国现代
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文人是一脉相承的。
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不会始终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矛盾对
立往往导致文学屈从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改革开放为知识分子独立意
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把独立品格与政治情怀对立起来,甚至质疑忧国
忧民传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因为对社会职责的放弃,知识分子独
立意识的觉醒反而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
(摘编自贺绍俊《文学家不应该放弃精神担当》)
4. 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既释放出巨大的文化产能又让众多网络写手获得职业归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
可。
B. 当前网络文学虽然发展很快,但许多都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是很
让人痛惜的。
C. 作为当代文络文学有吸收与矫正功能,正与传统文学形成互融,但质量不高,无法被文络
文学是新事物,它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作品
更难得一见。
5.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网络文学快速发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大众写作风起云涌,当代文学创作
的版图发生了改变。
B. 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中,宽广深厚的现实生活,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至诚至善的人伦情
感等内容稀疏甚至完全缺失。
C. 中国现代文人和中国古代文人一样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体现为一种
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
D. 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未必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其矛盾往往导致文学屈从
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
6. 请结合材料三、四,概括文人的责任担当的具体内涵。
- 7 -
【答案】4. C 5. A
6. ①把文学创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②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
真理,执着地探寻生活的意义。③具有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
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
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C 项,“但质量不高,无法被文学接纳”是错误的。由原文“有批评者认为网络文学质量不高,
无法被文学吸纳”可知,这是有批评者的看法,而不是网络文学客观具有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
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 项,“当代文学创作的版图发生了改变”是错误的。由原文“也在改变着当代文学创作的版
图”可知,题干将正在发生的事情变成已经发生的事情。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由原文“真正的文学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文学创作
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可知,文人的责任担当为文学创作当作帮助人们
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由原文“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着地探寻生
活的意义”可知,文人的责任担当为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着地探寻生活的
意义。由原文“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体现为一种忧国忧民、
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可知,文人的责任担当为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8 -
老戏骨
张中杰
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为了不饿肚子,逢人家有红白大
事,他就去帮厨。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都想收他为徒。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
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子一把
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
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时班头
说。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
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
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瞒过了,原
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
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
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
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
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兼以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
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剧团 8 个大戏箱,他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
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有跌打丸。
大家戏称之“神秘 9 号”
他干过场大事。有个大村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
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他演主角,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演。
- 9 -
“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
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他是台柱子,无人可替,一拒就砸场了。团长无奈,联系兄弟
剧团,给村主任好说歹说,才救了场。
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自己的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
呢哝哝。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吃越香”。
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个鸡蛋大的洞,也
换不了。他掀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
丝合缝。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
彩声四起。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
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
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 9 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
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0 年第 2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充满烟火气的老戏骨形
象。
B. 小说语言生动鲜活,叙述舒缓有致、从容不迫,借“老戏骨”展现市井小人物的精彩与风
骨。
C. “老戏骨”吃过百家饭、穿过百家衣,一生痴爱唱戏,生旦净末丑,样样都在行,苦戏笑
戏,信手拈来。为救人而受伤倒地前,还不忘唱完最后一句。
D. “老戏骨”非常珍爱他的“9 号箱”,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生怕他辛辛苦苦节俭
出来的钱丢了,不能帮助孤儿院。
8. “老戏骨”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为什么描写“老戏骨”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 10 -
【答案】7. D 8. (1)他为戏而痴,因戏而亡,爱戏入骨。他小时痴迷戏曲,立志学戏;
终生未娶,以戏为妻;临终,口念戏文,终成绝唱。(2)戏剧表演水平高。他学戏后,样样
精通,戏剧表演精妙传神,广受赞誉。(3)品德高尚。他不畏权贵,不慕名利,不畏村长权
势坚持为村医送殡出戏,不为金钱跳槽其他剧团;他知恩图报,舍己为人,为报村民恩德,
放弃学厨,毅然决定学戏;他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不顾性命救下爷孙。
9. “老戏骨”因为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为戏班的前景担忧。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
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生怕他辛辛苦苦节俭出来的钱丢了,不能帮助孤儿院”说法片面,由原文“这些一半
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可知,老戏骨非常珍爱他的“9 号箱”是想帮助孤儿院和戏班。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
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
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
述出来。
本题属于人物形象概括题型,阅读原文并勾画出相关的描写内容,从艺、德两方面概括他的
形象特点。文章结尾写“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文章
开篇便说“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再结合文中“十二岁
时他迷上了戏”“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自己的女人”等分析可知,“老戏骨”是对他一生
的最好概括。从表演技艺上来看,第⑦自然段中,“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
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唱全场”,第⑧自然段中“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
唱啥是啥”,是对老戏骨高超的戏剧表演技艺的正面粗笔勾勒。第⑧自然段中“扮老生显尽
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
场,插科打诨……当武丑更见真功夫……”,第⑨自然段中“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
悲悲切切,幽幽怨怨……;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
- 11 -
是对老戏骨高超的戏剧表演技艺的正面具体的细描。其次,文中“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瞒
过了,原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台上台下笑声不断;……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
分”“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台下也跟着大
笑不止,兼以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
这些内容写同行的态度、观众听戏的反应、其他剧团重金聘请等,从侧面表现老戏骨高超的
戏剧表演技艺。从精神品德来看,他学戏为报恩;当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他时,他说:
“我从一而终”;他不怕得罪村长为车祸后去世的村医出戏,原因是“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
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最后为救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献
出生命。无不表现他是一个德艺双馨,值得敬仰的“老戏骨”。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
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
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是人物情态描写,分析原因时主要从人物情态中分析
出人物的心理,结合此句所在的语境“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
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个鸡蛋大的洞,也换不了。他掀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
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可知,他怔怔发呆的原因是他看到戏班的艰难
现状,为戏班的前途担忧。
【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
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
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
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
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
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
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
粮待之。
- 12 -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
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
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
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
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
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
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
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与渔浦诸山犬牙相错,洄洑激射,岁
败公私船不可胜计。轼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凿为漕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二
十余里以达于江。又并山为岸,不能十里以达龙山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岭,凿岭六十五丈
以达岭东古河,浚古河数里达于龙山漕河,以避浮山之险,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力
沮之,功以故不成。
轼复言:“三吴..之水,潴为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松江以入海。海日两潮,潮浊而江清,
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则吴中少水患。昔苏州以东,公私
船皆以篙行,无陆挽者。自庆历以来,松江大筑挽路,建长桥以阨塞江路,故今三吴多水,
欲凿挽路、为十桥,以迅江势”。亦不果用,人皆以为恨。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
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
限江潮不复入市。
B.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
限/江潮不复入市。
C.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
限/江潮不复入市。
D.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
江潮不复入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度僧牒,唐宋时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凡有牒的僧尼得免地税、徭役。
- 13 -
B.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 漕河,古时专指运漕粮的河道,文中是指京杭大运河,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
水陆递运两种。
D. 三吴,指的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地理范围,一般指吴郡,吴兴,会稽三地,现泛指江浙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多法并施,治理有方。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第二年春天,减价出
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B. 苏轼尽职尽责,造福一方。他用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
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
C. 苏轼才能出众,遭人嫉恨。他曾建议开凿运河,修筑堤岸,疏通古河道。计划上奏,有恨
苏轼的人,竭力阻挠,事情因此未能成功。
D. 苏轼一心为民,爱民如子。二十年中两次在杭州任职,家里有黎民画像,饮食时为他们祝
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2)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办起治病场所,稍微
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
(2)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拔除,不留寸草。苏轼还募农家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
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
排除法做题。
本题,“浚二河以通漕”的意思是(苏轼)疏浚这两条河来通航。省略主语“苏轼”,谓语
是“浚”,宾语是“二河”,“以通漕”作“浚二河”的补语,所以应在“以通漕”后停顿,
这样就排除 B 项。“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的意思是又建造坝堰水闸,用来控制湖水
- 14 -
的储蓄与宣泄。“造”的宾语是“堰闸”,故应在“堰闸”后停顿;且“畜泄之限”是偏正
短语,作“以为”的宾语,所以应排除 A、C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C 项,“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两种”错,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海运三种。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
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D 项,说法颠倒,“家里有黎民画像,饮食时为他们祝福”错,原文“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
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意思是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
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所以,不是苏轼为百姓祝福,而是老百姓为苏轼祝福。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裒”,聚、集中;“羡”,多余;“发”,拿出;“作”,建造、兴办;
“畜”,积蓄、积聚。第二句关键点:“芟除”,拔除;“遗”,留、留下;“种菱湖中”,
介宾短语后置,在湖中种菱。
【点睛】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
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
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
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
- 15 -
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
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
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
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
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
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苏轼到了杭州,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
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
常平米,做了很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救活的人
很多)。苏轼说:“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
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办起治病场所,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
有病的百姓。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
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引运河水灌溉农田,灌溉农田广达千顷,百
姓因此很富裕。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宋代兴起后,废弃不
管,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湖水混浊
多淤塞,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苏轼看见茅山运河接
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两条河来通航,又建造坝堰水闸,用来控制湖
水的储蓄与宣泄,于是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他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
茭白根堆积在湖中间,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拔除,不
留寸草。苏轼还募农家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收取的钱准备用来修湖时使用,取
来救荒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和请求得到的剃度僧人文牒一百份来招募工役。长堤
筑成后,在长堤上又种了木芙蓉、杨柳,远望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钱塘江的潮水从海门由东而来,有雷霆万钧之势,而浮山峙立江中,和渔浦各山犬牙交
错,潮流旋转回流激荡喷射,每年冲毁公私船只数不胜数。苏轼建议从钱塘江上流有个叫石
门的地方,沿着山向东,开凿运河,引钱塘江水和各山谷的水二十多里进入江中。又沿着山
- 16 -
修筑堤岸,不足十里就到达龙山大慈浦,从浦以北曲折抵达小山岭,开凿山岭六十五丈以达
领东的古河道,疏通古河道几里到达龙山的运河,来避开浮山的险处,人们认为很好。计划
上奏,有恨苏轼的人,竭力阻挠,事情因此未能成功。
苏轼又说:“三吴的水,汇聚为太湖,太湖的水,流入松江入海。大海每天涨潮两次,
海潮浊而松江水清,潮水常常要淤塞江流,而江中水流很清,经常随时把沙土冲去,所以海
口常通,吴地很少闹水灾。从前苏州以东,公私船只都撑着篙行驶,没有用人在陆地上拉纤
的。从庆历以来,在松江上大筑拉纤的道路,建筑长桥阻塞江水流通,所以现在三吴多有水
灾,想在供拉纤用的路上凿孔、造孔桥,以加速江水的流量。”也没能实行,人们都引为恨
事。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
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箫吟
(宋)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
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
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
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
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
B. “长行”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
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
C. “恁时”三句,描写眼前美景,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
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D.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把点点离愁化作可感之物,颇有
空灵之美。
15. 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
【答案】14. C 15. ①虚实结合。“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等句写出词人追
- 17 -
思昔游,回忆过去别后重会,两人携手相依,天上乱花飞絮飘扬,他们幸福漫步绿草上的欢
乐场景。“朱颜”句从想象中的欢景又跌入现实的悲景,抒发与爱人分离的痛苦。②对比。
下片既有昔欢今哀的对比,又有“朱颜”和“芳意”盛衰消长的对比,写出自己年华已经渐
老,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的伤感。③拟人。“绿妒”一词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的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思念之情。④
触景生情。如尾句写主人公看到遍野绿草,游人嬉笑酣眠的场景,触景生情,抒发要趁青春
年少,及时行乐的情感。⑤直抒胸臆。“消魂”一词直接抒发离愁,“莫负青春”直接抒发
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核诗歌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
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
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 项,“恁时”三句,是回忆,而非“描写眼前美景”,“恁时”即“那时”,与“曾行处、
绿妒轻裙”都是虚写。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以及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一方面从诗歌本身
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
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诗歌抒情手法分为多种,一般要考虑借景抒情、直
抒胸臆、虚实结合、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
①诗中“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句“曾行
处、绿妒轻裙”,写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眼前的如
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想象过去;而“朱颜空自改”是现实,作者从想象中的欢景写
到跌入现实的悲景,虚实结合,抒发了与爱人分离的痛苦。②以前是“绿妒轻裙”“缓步香
茵”,现在是“朱颜空自改”,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另外诗中通过“朱颜”和“芳意”
盛衰消长的对比,表达出自己年华已经渐老,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的伤感。③这首
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把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比作
“她”的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④本词是
- 18 -
一首留别诗,借芳草表达离愁别绪,所以本词在写景中抒发情感,情景交融,尤其是结尾处
写主人公看到遍野绿草,游人嬉笑酣眠的场景,触景生情,抒发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的
情感。⑤“消魂”“莫负青春”都是直抒胸臆,“消魂”一词直接抒发离愁;“莫负青春”
呼应上文,希望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
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
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
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
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译文:
离愁萦绕,看着眼前连绵无际的春草,想起与心上人同游时它们还刚在路边吐出香馨。
闺中人想到心上人要远行,暗暗地流下泪珠,哽咽着目送远去的车轮。人已远去,她还痴痴
地张望,可见到的已是重重远水、片片孤云。她又登楼极目远望,但望穿秋水也难见游子踪
影。
伤心啊伤心,自从池塘分别后无日不黯然销魂。想当年,同游的地方连绿草都妒忌她的
罗裙。那时候他携着她的手,在花丛柳絮之中,在翠绿香茵上信步徜徉。如今她的容颜虽已
渐渐老去,但心中情意仍像芳草一样年年常新。她要再游遍绿野,忘情嬉戏酣饮,不辜负这
珍贵的年少青春。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2)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绝对的身心自由,“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
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景逼真,
蕴含自然的理趣,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 相与枕藉乎舟中 (2). 不知东方之既白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4). 而御六气之辩 (5). 海日生残夜 (6). 江春入旧年
- 19 -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藉”“辩”“残”,
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想要保证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发展稳定,避免其
沦为 ,就要求我们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这有助
于实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最大化。比如在建立健康社区时,可依照群众的不同需求和喜好,
制定不同的价格和配套服务,借助基础公共产品展开形式多样的增值服务,使消费者在实际
消费过程中能够得到 的满意服务。这种区别定价的方法,展现了中医
药 、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 )。所以,采取类似方式可以让中医
药文化核心价值得到市场认可,借此加快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发展度,提升中医药文化核
心价值的社会效益。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源远流长 虚舟飘瓦 量身定制 因人而异
B. 源远流长 虚无缥缈 量体裁衣 因地制宜
C. 积厚流光 虚舟飘瓦 量体裁衣 因人而异
D. 积厚流光 虚无缥缈 量身定制 因地制宜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得到更多人领悟,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得到提升。
B. 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得到提升,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得到更多人领悟。
C. 并能提升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使更多人领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D. 并能使更多人领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提升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建立健康社区时,可依照群众的不同需求和喜好,制定不同的价格和配套服务,借助基
础公共产品展开形式多样的增值服务
B. 在建立健康社区时,可借助基础公共产品展开形式多样的增值服务,依照群众的不同需求
- 20 -
和喜好,制做不同的价格和配套服务,
C. 在建立健康社区时,可依照群众的不同需求和喜好,制做不同的价格和配套服务,借助基
础公共产品展开形式多样的增值服务
D. 在建立健康社区时,可借助基础公共产品展开形式多样的增值服务,依照群众的不同需求
和喜好,制定不同的价格和配套服务
【答案】17. A 18. D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
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
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积厚流光: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
越广。文句中强调保证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历史悠久,所以选用源远流长。虚舟飘瓦:比
喻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文句中的谓语为沦为,所以宾语为名词,
选用虚舟飘瓦。量身定制:比喻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而专门制作。量体裁衣:比喻做事从实际
情况出发。文句中说的是让消费者得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服务,所以选用量身定制。因人而异: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前文提到依照
群众的不同需求和喜好,制定不同的价格和配套服务,所以选用因人而异。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
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
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整句话的主语为这种区别
定价的方法,所以排除 A 和 B;然后根据逻辑关系,首先要让人们领悟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才能提升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排除 C。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
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
- 21 -
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本句话是说在建立健康社区时,所以首先要借助基础公共产品展开服务,排除 A 和 C;和“价
格”和“服务”相搭配的谓语为“制定”,所以排除 B。
故选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戴口罩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降低
感染的风险。_______________,也是当自己有了呼吸道症状时保护身边人的有效措施,就好
像是给自己的呼吸系统设置一道“过滤屏障”。________________?首先在戴口罩之前,清
洗干净双手,因为手上细菌较多,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合适的口罩,首选一次性外科
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N95),建议购买正规企业的产品,选择适合自己的型号,保证密闭性。
注意一次性外科口罩有里外之分,浅色面有吸湿功能,应该贴着嘴鼻,深色面朝外。佩戴时,
要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
【答案】 (1). 戴口罩既是保护自己不被别人感染 (2). 那要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呢
(3). 所以要先保持双手的干净卫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
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
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前文说到戴口罩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所以第一
处要填戴口罩的重要性。和“也是”相搭配的连词为“既是”,而后面说到的是戴口罩对保
护别人的重要性,所以第一处要填戴口罩对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可填戴口罩既是保护自己不
被别人感染。第二处后面说的是戴口罩的方法,所以第二处要填那要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呢。
第三处前面说到手上细菌较多,这是保持双手的干净卫生的原因,所以第三处要填所以要先
保持双手的干净卫生。
21.新冠肺炎来袭,举国上下齐心抗疫,期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因其特殊贡献
在网络上盛传为抗疫名人。请仿照示例,选取下列人物之一,撰联表达赞颂之情。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锁武汉)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疫苗研发)
李文亮——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吹哨人)
- 22 -
张文宏——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示例(钟南山):上联:钟灵毓秀锁妖孽 下联:南征北战降病魔 横批:山盟海誓
【答案】李兰娟:上联:老骥奋蹄,两下江城,力挽狂澜声霹雳 下联:英雄放眼,时陈弊
处,身关大局意殷勤 横批:妙手回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词性相当、平仄相谐(仄起平收);横批要有概括、揭示、补充、说明人物品德等作用。然后
要熟悉所给人物在抗疫时期的事迹及特殊贡献。如:钟南山提出封锁武汉的建议,李兰娟利
用中医进行疫苗研发,李文亮是疫情的吹哨人,张文宏办事实在,说话幽默。选取的人物一
定要是最熟悉的,撰写的对联要表达对人物的赞颂之情。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20 年注定以不平凡进入历史,我们都是见证者:从火神山的建设、物资供应、行政管
理,我们见证了许多事件;从国家公务员、科研攻关者、医生、记录者,我们见证了许多人
物;从中药抗疫、生活抗疫到精神抗疫,我们见证了中国文化;从志愿者、捐助者、支持者,
我们见证了人性的光辉……
你在居家学习,你也在见证。请将你的所见所感所思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国旗下演讲。要
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我们,在战“疫”中成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在战‘疫’中成长”。
农历春节这样一个特殊节点,疫情牵动人心。危难之际,无数年轻人挺身而出,选择与
家国共难关。
“2003 年,我还太小,17 年后刚刚好。”在来势汹涌的疫情面前,不少 90 后选择“逆
行”,奔赴抗击疫情一线。“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武汉科技大学天
佑医院肿瘤科 95 后的年轻护士李慧,在疫情严重的时间节点上,主动请缨,要求到任务重、
风险高的呼吸二病区参与一线工作。为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90 后女孩、武
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剃光了及腰长发,她说:“头发没了可以再长,现
在首要问题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量去救更多人。”今年 24 岁的佘沙是 2008 年汶川地
- 23 -
震幸存者,也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四病区的一名护士,在医院征集援助武汉的医护人
员时,她主动请战,“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的呀!”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请战,上一线!”这些在“前线”为我们守关的“可爱的人”,
也不过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心中的宝贝。而此时,他们用肩膀扛起重担,守护着更多的人。
在其他一线,年轻人也扛起了肩上的责任。为了抗击疫情,一对新婚小夫妻於昇、余琳
退了蜜月旅行的机票,奔赴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去;农民工吕俊放弃回家陪父母过春节,义
无反顾投入到“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中;一批批年轻的媒体工作者,在这个略显寒冷的春节
里忙碌着,穿梭于疫情一线,给社会传达着最及时的战“疫”资讯。在第一线,站好自己这
班岗,是春节里最感人的风景。
如果不能在一线做“勇猛”的战士,那也要“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人。
同学们,我知道,这个春节,大家都没闲着。在居家学习之余,有人调侃,“怎样成功
劝说父母戴上口罩”是年轻人过年的终极难题。面对这一届“不那么好带”的家长,我们在
家里变身“话唠”科普员,“不厌其烦地”将疫情的发展变化、专家建议告知家人,积极纠
正身边一些长辈亲属的错误认识和侥幸心理,并督促长辈养成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的习
惯。在疫情防控的大局下,正确的家庭防护是关键的一环,“小家”健康,“大家”才更安
全。
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代年轻人,已经从上一辈的手中接过大旗,扛得
不错,他们也正在给我们作表率。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新年。过年总意味着成长,而这一次,我们收获的是关怀、责任、
担当、勇敢,面对生命的挑战和威胁,我们义无反顾。疫情阻隔了交通,却不能阻隔一颗颗
怀着大爱心向光明的心。隆冬总会结束,明媚春光在前!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
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
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
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这是一个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的材料,命题人从“见证者”的角度,为我们铺展开与“抗
- 24 -
疫”有关的许多事件、许多人物、中国文化、人性的光辉……材料的要求语“你在居家学习,
你也在见证”,旨在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见证、感受和思考:“抗疫”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对
“抗疫”有怎样的思考?考生可以以见证者的身份,置身抗疫之中,抒写自己的亲身见闻;
也可以从抗疫见闻出发,针对具体人物、事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可以写自己在抗疫
中的成长与收获;还可以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审视疫情,观照未来。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
作文,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关注“国旗下讲话”的具体写作情境。
参考立意:(1)致敬逆行者(2)同心抗疫,共克时艰(3)见证是为了更好的前行(4)年轻
人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
参考素材:
(1)2019 年年末岁尾,灾难不知不觉降临,一场突如其来的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肆虐
神州大地,顿时国人惶恐不安,人人自危。在这危难时刻,无数年轻人告别亲人,把安危置
之度外,义无反顾奔赴抗“疫”第一线。他们留给家人远去的背影,定格成一帧帧精彩的感
人画面,成为今年春节里最美的风景。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无数医务工作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逆向而行,
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他们以高尚医德、精湛医
术全力救治患者,用生命和辛苦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动诠释了医务工作
者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书写了可
歌可泣的战“疫”诗篇。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白衣战士,是人民生命健康的“最美守护者”,
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将永远被每一个中国人所铭记!
(3)连日来,从武汉到各地市的一些医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物资告急。这个时候疫情一
线的医务人员急需的不是资金,而是符合标准的医疗物资。对于这种情况,年轻人选择用自
己笃定而行之有效的方式参与战“疫”,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一位在浙江的四川小伙,
和朋友出钱筹集 25 万只口罩,在阿里公益、菜鸟物流绿色通道下加急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等机构。小伙说:“经历过汶川地震,那年还小,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碰到疫情,只想做点
力所能及的事儿帮助医护人员。”除夕夜里,南京大学几名学生发起了 NJU(南京大学)自组
援助湖北团,在不到 24 小时之内,完成了两批物资捐助,其中就包括医护人员急需的护目镜
等医疗物资。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这是不少年轻人理性思考下做出的选择。
(4)很多人常常庆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很多人常常感慨岁月静好,可是我们知道“哪有什么
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还记得,2008 年汶川地震时,救援士兵背影的
坚毅;还记得,2015 年天津爆炸事故时,消防战士背影的决然;还记得,2019 年四川大凉山
- 25 -
火灾时,消防战士背影的无畏……当灾难带着恐惧、无助向毫无防备的我们袭来时,无数的
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他们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如今,面
对武汉的可怕疫情,我们始终坚信这场灾难很快会过去,中国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我们有
无数防疫一线医务工作者正在逆行武汉、奋战武汉,为我们的健康生活奋斗着!
结构示例:《我们,在战“疫”中成长》,演讲稿。题目即论点,一语双关。开篇交代背景事
件,引出无数年轻人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感人壮举。在疫情面前一线年轻人的突出表现:不
少年轻人选择“逆行”,奔赴抗击疫情一线,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列举大量典型事例,对不
能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年轻人提出要求: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人。高度评价
这一代年轻人的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总结全文,展望期待。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
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
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
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
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
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 26 -
相关文档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6-0714页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2021-06-0515页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2021-06-0426页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2021-06-0413页
- 语文卷·2018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06-0419页
- 语文卷·2017届山东省齐鲁教科研协2021-06-0315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06-0312页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郧阳中学、恩施2021-06-039页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2021-06-0315页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06-0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