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00 KB
  • 2021-06-07 发布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DF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2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川忠县(现属重庆市)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 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四川还出土过大量的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 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出土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 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写道:“汉 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 色……”他还认为 “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晋代《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蓝勇对 所谓“尚滋味”的理解,就是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享用、对 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欣赏。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的生活体验,也是人幸福指数的表 现。说到“好辛香”, 自然离不开对川菜史上“蜀椒”的追溯。唐代《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范子计然》(相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西汉扬雄《蜀都赋》 “木艾椒篱”,西晋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北魏的《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 的文字,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而这种偏爱,就是通过被今天称作花椒的“蜀椒、巴 椒、川椒”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 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 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 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乾隆十四年修《大邑县志》卷三《物产》有关于辣椒的记 载:“家椒、野椒、秦椒,又名海椒。”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川菜中使用辣椒,经历了“逐 渐增辣增量过程”。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录清光绪年间饮食民俗:“惟川人食椒,须择 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椒不可。” 除了从“辛香”到“麻辣”的历史变化而外,《中国川菜史》还注意了川菜系列中“动物 类荤食菜品的开发利用”和“郫县豆瓣与传统川菜味型特征的形成”,以及“川酒”和“蜀 茶”在巴蜀饮食生活中的地位等,并对“晚清传统川菜的代表性菜品”进行具体介绍,同时 又就“民国以来传统川菜菜品的定型”进行了梳理说明。关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巴蜀饮食商 业”的经营状况,作者考察了重庆、成都、自贡等 28 个地方饮食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描 - 2 - 绘了多姿多彩且香气四溢的巴蜀饮食风味地图。有关“传统川菜内部亚菜系的出现”,作者 分别就“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自内帮”等有所考论,分析了这一区 域饮食文化生成和发育的“来龙去脉”。 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中国川菜史》的作者蓝勇,任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 究所,对于烹调真心热爱,曾发掘传统文献中的宝贵信息,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 餐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 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考察世俗文化、记述平民经济中的发明和创新、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 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 (摘编自王子今《品味“辛”“辣”中的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川出土的表现出欢娱情绪的陶俑都与饮食有关,这些都表明了蜀人的“尚滋味”。 B. 汉代的巴蜀地区画像砖石多有宴乐烹饪题材,表明当地人对饮食的关注度举世无双。 C. 历史上蜀人偏爱“辛香”,而食用辣椒则始于清初,后来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辣。 D. 辣椒传入我国后,川菜就逐渐以辣为主,《蜀游闻见录》记载只有四川人爱吃辣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出土文物为例证,直接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史料来支撑观点,说服力强。 B. 第二段由《华阳国志》引出蜀地“尚滋味”“好辛香”的特点,并从这两方面来阐述。 C. 文章对蓝勇的《中国川菜史》一书,有引述,有评论,做到了言之有据,评价中肯。 D. 文章以《中国川菜史》为例,阐述了历史学家考察世俗文化更有学术意义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滋味”可理解为对较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享受和艺术欣赏,是美好的生活体验,表现 了人的幸福指数。 B. 蓝勇编写的《中国川菜史》从时间的维度,系统地介绍了川菜的特点、演变、流派,具有 丰富的生活气息。 C. 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考察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可以挖掘出 不尽的文化知识。 D. 由于没有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不去考察世俗中民众的喜好和快乐,导致了历史学家的学术 事业欠丰满充实。 - 3 -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A 项,“欢娱情绪的陶俑都与饮食有关”错误,原文“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 烈,其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一句,是一种推断,可见“说唱 陶俑”未必与庖厨、宴饮无关。 B 项,“当地人对饮食的关注度举世无双”错,原文是说“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 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说“可能”,而且是蓝勇的观点。 D 项,“只有四川人爱吃辣椒”错。原文中“惟川人食椒,须择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椒不 可”是说只有四川人吃得最辣,并且每顿饭都要吃。 故选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 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考察世俗文化更有学术意义”偷换概念,原文“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 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 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只是指出这项事业有它的意义,并非是这种研究更有学 术意义。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D 项,“由于没有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导致了历史学家的学术事业欠丰满充实”原文中“历 史学家关心普通人的生活”是“学术事业丰满”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不能转述成没 - 4 - 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故选 D。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 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 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 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 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 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在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 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 路越走越宽广。 从 1981 年至 2016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 67.9 岁提高到 76.5 岁,婴儿死亡率从 34.7%0 下降到 7.5%0,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 发展目标。中国凭借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 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 忧。 2016 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 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 人数 4320 万人,女性肥胖人数 4640 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 从 1992 年到 2015 年,超重率从 13%上升到 30%,肥胖率从 3%上升到 12%。 - 5 - 中国超重率与肥胖率统计 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 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 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 例在逐渐降低:7-12 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 95.7%,但 16-18 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 降到了 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 岁青少年吃夜宵 比例只有 9.7%,但 16-18 岁青少年则高达 23.8%。常吃夜宵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 易导致脂肪堆积,长时间这样则会导致肥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三: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 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 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 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 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 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 - 6 - 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 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 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B.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C. 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D.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显示:中国的肥胖人口数量大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 上升的重要原因。 B.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 异,北方高于南方。 C. 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 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 D.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答案】4. A 5. D 6. ①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②加强青少年的饮食健康教育;③向 全民普及身体健康及肥胖的相关知识;④以政府为核心,全方位多角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本题 A 项,“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错误,原文是 - 7 - 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人国家平均水平”。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 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 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 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本题 D 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错误,属于无 中生有。“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其中一方面工作内容,但没 有说是首要选择。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 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根据原文“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 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可推知要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根据原文“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 例在逐渐降低”“7-12 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 9.7%,但 16-18 岁青少年则高达 23.8%”, 可推知要加强青少年的饮食健康教育;根据原文“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 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 康环境”,可推知要普及身体健康及肥胖的相关知识;根据原文“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可推知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 8 -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 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0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 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 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 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 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 “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 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 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 “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 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 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 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 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 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 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 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 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 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 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 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 9 -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 以示突厥 B.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 以示突厥 C.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 以示突厥 D.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 以示突厥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B. 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C. 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 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 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 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 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 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 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D. 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 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2)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答案】7. C 8. B 9. D 10. ⑴如今义兵虽然聚集但军马很缺乏,(尽管)胡人兵卒不是(我们)需要的,但马匹不能 失去;如果再拖延回信,恐怕他产生反悔之心。 - 10 - ⑵我之所以少买马匹,是因为(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是不把买马当作急事的缘故啊。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 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划线句的翻译是: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 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 “尊天子”与“为太上皇”是一个句子,意思是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中间不 能断开,故应在太上皇后断开,排除 A、D;“立代王为帝”也是一个句子,意思是立代王杨 侑为皇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专指”有误,和亲也指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政治联姻。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 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 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D 项,李渊没有采纳“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第一段“诸君宜更思其次”可见。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殊”,十分,很;“须”,需要; “而”,但; “稽”,拖延;“其”,代词,他。(2)“所以”,……的原因;“示”,显示, 给……看; “故”,缘故。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 - 11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 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 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 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 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像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 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 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 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署,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 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 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 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 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 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 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 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 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太 原令太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 事情的成败,在此行就可预测出来了。”当时军队的士兵都是新近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检 阅。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 准吃,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 李建成等率军到达西河城下,百姓有想进城的人,都听任其进入。西河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 己丑(初十),李建成攻克西河城,将高德儒押到军营门口,李世民历数他的罪过说: “你 指野鸟为鸾鸟来欺骗君主,骗取高官,我们兴义兵,正是要诛灭奸佞之人!”于是将高德儒 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分别抚慰吏民百姓, 让他们各复其业,远近的百姓听 到后非常高兴。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晋阳,往返共九日。李渊高兴地说:“象这样用兵, 就 是横行天下也可以了!”于是就定下了入关计划。渊开仓以赈贫民, 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 - 12 - 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 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丁酉(十八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 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 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 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所以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 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康鞘利返回北方。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 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所以要突厥人 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 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 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 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A. 本诗首句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显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 颔联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C. 诗人借四立之壁写友人生计艰难,可谓无以支撑,从而突出他为官环境的艰苦。 D. 诗歌最后一句以景衬情,以凄凉的景象,表达内心的不平和对人才的怜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 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 此类题型,需要考生通读全诗。然后要看准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选项还是错 - 13 - 误的选项,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再细品选项,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 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最后要学会 排除。 C 项,“突出他为官环境的艰苦”错误,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 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 故选 C。 【点睛】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 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一句用小石潭中游鱼好像在天上游来衬托潭 水的清澈,“__________”一句写作者独坐树林感觉到寒气透骨、心情凄凉的情态。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一句用站在山头人能够摸到星星来侧面烘托蜀道 山峰的高,“__________”一句从人们听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后神态的变化。 (3)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一句写做童子老师的具体做法,“__________”一 句写君子与巫医乐师之间发生的令人奇怪的现象。 【答案】(1)皆若空游无所依 悄怆幽邃(2)扪参历井仰胁息 使人听此凋朱颜(3)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 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悄怆幽邃、扪参历井、仰胁息、凋、授。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 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 总是以 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 出精美绝伦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 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 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 随着瓷 - 14 - 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 ,国外文博 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 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区域性 典雅 隔膜 张冠李戴 B. 标志性 典雅 隔阂 南辕北辙 C. 区域性 优雅 隔膜 南辕北辙 D. 标志性 优雅 隔阂 张冠李戴 1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普及和思想的教化。 B. 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C. 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普及。 D. 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B. 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 故事的内容。 C. 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 性的人物。 D. “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 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答案】13. D 14. A 15. B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 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 的词语。 第一组:“标志”:是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标志直接而简洁,“标志性”以单纯、显著、 - 15 - 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 情感和指令行动等的作用。“区域性”:强调的是地域特色。后文的内容更多地强调瓷器是 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强调文化方面,因此用“标志性”更合适。 第二组:“典雅”:多指雕刻、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文词等,如辞藻典雅,风格典雅。“优雅”: 多指人的动作优美,气质与众不同,或指穿着素雅不俗。后文强调的是姿态,用“优雅”更 恰当。 第三组:“隔阂”: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 了解,或外行,不通晓。“隔阂”:多指思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隔阂”比“隔膜”距 离大而且深。从运用对象比较,“隔阂”多指民族、国家、团体、同志间的关系阻隔,“隔 膜”常指亲友、师生、同学间的互不了解的关系。“隔膜”还可用于对学识、技术等的外行。 语境说的是文化传统和西方之间在思想上有距离,所以选用“隔阂”。 第四组:“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南辕北辙”:指心想往南而车子 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语境说“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 瓷器故事画时经常”会弄错对象。用“张冠李戴”更恰当。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 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 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 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 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根据上句“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可推知该句的 主语是承前句主语“这些故事”,而不是“……方式”,所以,排除 B、C 两项。D 项,“通 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中的数量短语“这种”位置错误,应放在“以图代文”之前。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 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原句错误:一是搞错主语,前面的短语“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是后一分句 的时间状语,所以“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的主语应该是“工匠”,而不是“减法”, - 16 - 这样就应表述为“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这样就排除 A、D 项。二是承上句主语“工匠 们”,把句中“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改为“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即可。C 项, “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句中主语是 “概括内容”,宾语“通过瞬间或人物”,“通过”是介词,“通过”与“瞬间或人物”构 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且主语与宾语也不能构成判断关系。 所以 C 项错误。 故选 B。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 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 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 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四、写作(60 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 99.%,从概率上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 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合格率要达到 100%,厂家负责人说我们已经尽全力 了,99.9%已是极限了。军方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随机抽几个伞让厂家负责人亲 自跳伞检测。从此降落伞的合格率每次都达到了 100%。 德国有个现象,走在前面的人喜欢帮别人扶门。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就高,其实真 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比如德国有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 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让规则制约人性 二战期间,为了使降落伞的质量百分之百的合格,美国军方要求随机抽检伞品,并由供 货商亲自穿上,从飞机上跳下,立刻解决了降落伞的瓶颈难题。德国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 才使走在前面的人喜欢帮别人扶门成为习惯。 只有规则参与其中,人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主人翁职责,社会才能清明祥和。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世代相传,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警醒世人。 放眼历史,在历史的尘埃中有规则的影子。战国时期,秦穆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面对 - 17 - 新任的商鞅,民众的不信任之情溢于言表。商鞅便在大门处立下一根长木,并规定,凡能将 长木抗进大门的人,赏金十两。直至赏金提至五十两时,终于有一名壮丁扛起了长木,成功 走进城门。商鞅按规定,赏赐他黄金五十两,更凭此举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推动新法的实 施,最终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城门立木”,是商鞅对国人遵守规则的引导,从此有 了商君在百姓心中的威信,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基础。 着眼当前,我们不难看到规则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正 是因为交通规则,才秩序井然;书声朗朗的菁菁校园,是由于校规校纪的管理,才环境优美, 秩序井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小至家庭,大至国家,无一没有规则的存在。运动场 上,我们会为运动员用拼搏的汗水赢得的奖牌而欢呼;同时,我们也鄙弃一切不通过正当规 则赢得的胜利。平昌冬奥会上的短道速滑项目,韩国运动员不顾规则,将中国选手推出赛道, 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韩国选手的一推,不仅推开了规则,更推开了公平公正的比赛氛围。 有了规则,才有了有序的生活、公平的竞争。 然而,忽视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不和谐音符时有发生。我们仍记得那起在武汉因小小争 执而发生的惨案——一名女子因坐公交车过站而与司机发生争吵,进而发展到与司机抢夺方 向盘,导致公交车偏离行车道坠入河中。一车人鲜活的生命,就此终结。试问,若她能够冷 静下来,按规定与司机协商,还会发生如此惨案吗?还有野生动物园中的猛虎伤人,再有频 发的交通追尾事故,心中无规则,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缺少规则意识,不仅是一个素养的 缺失,更是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尊重。 回望历史,放眼现实,“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不仅是铮铮古训,更是安身立命的箴言。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更应该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让规则制约人性,做遵规守纪的新时 代公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这是两则故事性比较强的作文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由果溯因法来立意。第 1 则材料,为什 么降落伞合格率达到了 100%,由不可能变为可能。故事涉及到两类人物,军方和供货商,我 - 18 - 们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军方改变了降落伞的检查方式,从换位思考角度立意。美 国军方巧妙运用换位思维,让供货商体验伞兵,将降落伞合格率与厂商负责人的生命安全联 系起来,使厂家改变了对待产品质量的态度,真正意识到产品质量高于一切,从而将提高降 落伞的合格率落实在行动上,实现了 100%合格率。二是规则意识,这种方式促使供货商在质 量上狠下功夫,以对待自己生命的方式对待别人的生命。第二则材料,德国走在前面的人喜 欢帮别人扶门的习惯养成也是因为“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综合两则材料,考生可以从“规 则意识”“换位思考”等角度来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1)制度有利于维护道德。(2)规则反思(3)换位思考(4)制度与人性(5)只 有规则和制度,才能让人性的阴暗无处发挥 参考素材: 1、有一段时间,英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多运多赚钱。很快 弊端出现了: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降低罪犯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 包括派官员上船监督,限制装船数量等等,却都实施不下去。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劳永 逸的办法,就是将付款方式变换了一下: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为根据下船的人数付费。 船东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才能赚到运送费用。新政策一出炉,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地降 到了百分之一左右。后来船东为了提高生存率还在船上配备了医生。 2、我们没必要非要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合理的组织制度,必然是授权与监督同时存在的, 既相信你的能力,又怀疑你的本性,但我要用制度来激发你性格中天使的一面,还要用制度 来威慑你恶魔的一面。 3、据说盗墓一般要两个人,比如打一个洞,其中一人下去取珠宝玉器,另一人上面用绳子系 上来,但一开始,经常发生了拉绳人见财起异抛弃下面同伙而去的事。于是演变为盗墓团伙 以父子居多,但也发生了儿子扔下墓里亲爹的事。最后行成行规:儿子下去取货,老子上面 拉绳子,就再没出现过把人落在墓坑的事。如果这算是制度建设的鼻祖,那么不妨以贼为师。 4、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本性的好坏也是随时而变的,只有在明晰了名分之下的责权利,再有 一套组织制度去监督,这样才能人尽其能,才会有一个和谐的环境。 5、2014 年 9 月 19 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敲响开市钟。阿里巴巴上市的敲钟人不是马云,而 是八位客户。马云解释称:“我们努力了十五年,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站在台上,而是为了 让他们站在那里。因为我们相信,只有他们成功,我们才会成功!”马云把“他们”的事当 做“自己”的事来做,阿里巴巴上市了。淘宝店店主、快递员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阿里 巴巴的客户们成功了!马云与客户,各自甘为主人翁,缔造了阿里巴巴强国。“让你的员工 - 19 - 把你的事业当成他自己的事业”,这是公司成功的秘诀。 结构示例:“让规则制约人性”,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明确观点:只有规则参与其 中,人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主人翁职责,社会才能清明祥和。首先以“‘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世代相传,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警醒世人”引领,从历史到当代分析规则的重要 性,再论述忽视规则的危害,最后回扣开头和题目收束。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 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 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 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 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 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 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 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