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精练
一、(2018·皖北协作区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①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
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
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
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②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
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
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
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
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
回眸。
③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
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
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
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
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
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
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
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
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
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
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
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
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④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 8 月底到 10 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
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
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
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 20 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
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
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⑤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
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
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
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
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
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 100 多元钱。在
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
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
热浪。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
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
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
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 年中国散文精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①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
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好
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只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第④段主要写秋鸟,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
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以及谋划南归的路线。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
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答案 A
解析 “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并不是描写天空的高明澄远。
2.请赏析文中第③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5 分)
答:
答案 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
的美,看似柔弱,却呼啸狂舞,森然列阵,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解析 画线句是对查干湖秋苇的描写,将苇叶拟人化,如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
将苇花比喻为烈火,将苇秆比喻为竹林。从表达效果看,画线句表现的是秋苇的特点,生动、
唯美,凸显了作者对芦苇的赞美和喜爱。
3.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6 分)
答:
答案 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风景美。天气舒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
肥美。②人美。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也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③生态美。原生态
的渔猎文化,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文化等的眷恋守护。
解析 关于查干湖的秋天美,可以通过梳理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提炼。文章从秋天、秋
水、秋草、水鸟、湖鱼、渔民六个方面描写这些美景,可分为两类——景美和人美;从总体
上看,在查干湖,水与动植物,人与自然融洽和谐,又体现了这里的生态美。作者的感情蕴
含在对查干湖美景的描绘中,通过阅读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查干湖的喜爱、赞美、
眷恋之情。
二、(2017·绵阳三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羊群中的一只雁
艾平
①它虽然不幸,没能诞生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但是万幸,它诞生于一个草原母亲的手掌
中。它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雁。
②它的旁边是一群来自春天的小羊羔,它们的母亲被放牧到远处觅食鲜嫩的牧草去了。
它们吃奶,也和它一样,以为葛根阿妈就是它们的母亲。所以草原上有了一幅移动的画——
葛根阿妈那紫色的身影后面,跟着一群雪球般滚动的小羊羔,还有一只浅褐色的小鸿雁。
③它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雁,自己从哪里来。
④葛根阿妈说起小雁的来历,太阳就会从她眼角的皱纹里看见亮晶晶的眼泪。
⑤呼伦贝尔大草原,碧水回环,芳草萋萋。雁群从遥远的南方飞来,在芦苇丛中做窝孵
化,然后教练它们的孩子滑翔试飞。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雏雁长大,它们一起飞向温暖的
南方。
⑥每天早上一推开蒙古包的门,阿妈就看到羊群云朵一样在草地上飘动,湖里布满奶牛
的倒影,数不清的水鸟在芦苇中翩跹起落,鸿雁和天鹅走到岸边,旁若无人地穿过林立的马
腿与牛腿,享受太阳的抚慰。
⑦阿妈把双手放在耳朵后面挡住风的呼啸,那湖中的鸟鸣顷刻变得雨点一般清晰嘹亮。
阿妈不但能分辨出各种鸟的声音,还能听出偷蛋的草狐狸,遇到了雁爸雁妈的猛烈反击。阿
妈最担心的是狗鱼,它会像潜水艇那样冲到芦苇根下,把雁窝顶翻,吞食蛋壳和胚胎。她若
发现狗鱼撼动芦苇,就会趴在马背上泅过去,用套马杆搅动湖水,狡猾的狗鱼一转眼就逃了。
⑧阿妈,草原的母亲,她却没有办法对付那些被贪欲迷了心窍的偷蛋人。那一天,阿妈
听得一声声叫得好不凄厉。原来有人正从雁巢里掏蛋,孵卵的大雁被推到一旁,那白晃晃的
雁蛋给筛网兜住,被粗野地递到轮胎船上,有的开裂,有的流出了蛋黄,几只刚出壳的雏雁
被裹挟到水中。阿妈急疯了,她翻身上马,泅渡到轮胎船边,大声喊着:“你们坏啊,你们
这么坏啊……”船上的人根本不理阿妈这个茬儿,阿妈不得已横马拦船,船上的偷蛋人一桶
水泼在马头上。马怕主人落水,紧闭着眼睛不敢动,装满雁蛋的轮胎船借机靠岸,把几筐雁
蛋装上汽车,开走了。十多只大雁追着远去的汽车飞,天上地下都是哭声。
⑨阿妈上岸,看见满地都是破碎的蛋壳,很多里面已经有了血胎。她细细查看,发现了
一只沾满了羽毛的蛋没有破碎,似乎有一丝丝血脉在律动,其中分明孕育着一个鲜活的小生
命!这可怎么办?阿妈把这个雁蛋放在蒙古袍的胸襟里暖着,一夜未眠。她想把这个雁蛋送
进某个雁窝里,谁知第二天早上,阿妈捧着这颗雁蛋来到湖边时,追蛋的雁群虽然已经回来,
却变成了残败的落叶,一片片漂浮在水面上,肚子又鼓又硬,双目圆睁。湿地里的夏天犹如
结冰的深秋一般寂静,只剩下几只水雉和野鸭在弱弱地叫着。
⑩阿妈在蒙古包的毯子上用干草做了一个窝,又盖上了一件又轻又暖的羽绒服。雏雁在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诞生了,它来到了一双轻轻捧着的手掌里,那手掌芳香温暖。
⑪从春到夏,小雁长高了,肩上油汪汪的羽毛,竟长成了草茎般挺立的雁翎。那天,阿
妈冲着河流一扬手,小雁果然像一只雁那样张开了翅膀,可是又很快像一只耗尽电池的玩具
飞机跌落下来。阿妈把它放在蒙古包顶上,推着它往下飞,它吓得咕咕叫,一动也不动。
⑫秋天了,有一队大雁正飞过,一齐发出低低的叫声,它竟然忽地一下,飞上了平常要
阿妈举着才能上去的蒙古包,冲着天上的雁队又是扇翅膀,又是伸直了脖子大声叫。不一会
儿,从中落下来两只健壮的雁。阿妈赶忙躲进牛粪垛的影子里,恐怕惊扰了这天赐的良机。
只见那两只雁围着这只雁转了好几圈,留下几声哀鸣便离开了。
⑬千里冰封的季节开始了,终日哆哆嗦嗦、战战兢兢的它,胡乱扑腾,一会儿推倒了奶
桶,一会打碎了灯泡,还差一点被烧得红通通的铁炉子烫着。阿妈用软皮绳把它拴在蒙古包
的门边上,它看到门外的天,是那样蔚蓝明亮,大概想象出那以往的自由,便一次次发起飞
翔的冲击,结果一次次被绳子拽回来。阿妈只好用羊毛剪子剪掉了雁翎。
⑭蒙古包里终于安静了。阿妈喂它的时候总是说,吃好,喝好,你就能熬过这个冬天。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标题颇具匠心:量词“群”与“只”形成数量上的反差,雁本善飞翔,却与“羊
群”同走,这能引起读者兴趣。
B.小雁“不知道自己是只雁”,是因为它诞生于阿妈之手,生长于羊群之中,但它有像
雁一样展翅高飞的欲望。
C.小雁的命运让人叹息,“熬过这个冬天”,一个“熬”表明小雁生不如死的状态,即
使“熬过”,也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D.本文详略得当,同是写偷蛋,略写动物而详写人,表现了人的残忍和给大雁带来的巨
大危害,意在呼吁人们珍爱动物。
答案 C
解析 “表明小燕生不如死的状态”错,因为大雁应在温暖的南方过冬,小雁不能南迁,
留在北方,寒冷的气候让它难熬,所以阿妈才这样说。
2.请赏析第⑥自然段画线的句子。(5 分)
答:
答案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草原上美丽和谐的场景,与前文人雁羊群移动的画
面相呼应,与后文“狗鱼”及“偷蛋人”盗取雁蛋的画面形成对比,为文章主旨的表达作了
铺垫。
解析 赏析画线的语句,一般从文本内涵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入手。在文本内涵方面,
分析画线句表达的意思以及它与上下文的关系和在文中的作用等;画线句描绘了一幅和谐美
好的画面,与前文照应,与后文对比。在艺术手法方面,找出画线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并分
析表达效果;“羊群云朵一样在草地上飘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太阳的抚慰”用的是拟
人的修辞手法。
3.文章为什么称阿妈为“草原的母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 ①阿妈生活在草原上;②阿妈悉心喂养草原上的羊、雁;③阿妈以母亲的慈爱对
待草原上的生灵,守护弱小;④阿妈勇斗草原上的贪婪之人,保护草原生灵。
解析 作答时,找出文中体现阿妈对草原的关爱之情的内容,并提炼概括即可。“母亲”
意味着呵护和关爱,阿妈生活在草原上,守护草原生灵,呵护、关爱草原,所以称其为“草
原的母亲”。如文章第②段,写阿妈喂养草原上的羊和雁,它们以为“阿妈就是它们的母亲”。
文章第⑦段说“阿妈不但能分辨出各种鸟的声音,还能听出偷蛋的草狐狸,遇到了雁爸雁妈
的猛烈反击”,体现了阿妈对草原上的动物的熟悉和关心。第⑧段,写阿妈勇斗偷雁蛋的人。
第⑨段之后的内容写阿妈对小雁的保护,都体现了阿妈的慈母情怀。
三、(2018·广东七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童谣岁月长
唐毅
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
渐明晰起来。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
也很有趣。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嫁给我,
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很好
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通常情况下,小孩
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
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
不知道。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
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
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如“老天爷,快下雨,保
佑娃娃吃白米”。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
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
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
话,仍禁不住笑。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
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有一首北京儿歌,是这样的: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
儿。”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
大人教的。
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
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
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
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取其诵声有如
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两间自天籁,
千古乃童谣……”
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
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中国的民
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
不如童谣有意思。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
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
首好的白话诗。
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道”。我的
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
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
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
B.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所载内
容都出自儿童之口,其语言质朴,诵声有如天籁。
C.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
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
D.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答案 B
解析 《天籁集》是作者认为“有的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的证据,不是周作人认
为“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的证据。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5 分)
(1)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
渐渐明晰起来。(3 分)
答:
(2)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2 分)
答:
答案 (1)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表现了作者对旧事的怀念,同时引起下文对儿时童谣的回
忆。
(2)表现了作者对童谣远去的无奈、惋惜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开
头部分。
解析 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1)句,从内容方面来
说,“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由“似已淡
忘”“渐渐明晰”可以看出作者对旧事的怀念;从结构方面来说,(1)句位于文章开头,“又
渐渐明晰起来”引起下文对儿时童谣的回忆。(2)句的作用也可按照此方法分析,如所处文末,
从结构方面来说,作用上和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呼应;从内容方面来说,则表达了作者对童
谣远去的一种无奈和惋惜,有利于突出主题。
3.文章为何以“童谣岁月长”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答案 ①“童谣”是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童谣”展开,以此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内容。②“童谣岁月长”突出文章中心,暗含作者情感,即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远去的童
谣的留恋、惋惜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文章标题,标题由两部分组成,即“童谣”和“岁月长”。
然后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童谣”在文中多次出现,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是围绕“童谣”
展开的,从行文思路这一角度来看,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岁月长”的字面意思表
明作者对与“童谣”相伴的岁月记忆深刻,留恋至今;从作者情感这一角度讲,体现了作者
对童谣、对旧事、对故乡的怀念眷恋之情。
四、(2017·福建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
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
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西墙上,留下一串
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
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
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
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
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
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
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
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
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
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
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
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
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
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
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
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
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
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
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
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
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
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
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
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
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
容,表现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
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答案 C
解析 “表现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错误,文中只表现了作者对爬墙虎的赞誉,并未
贬低其他植物。
2.“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全
文简要分析。(5 分)
答:
答案 “总体感受”是作者对爬墙虎生长之美的欣赏和赞美。在作者看来,爬墙虎是一
名高明的艺术家,它的生长就像画家在挥毫,皴染,泼墨,走笔,其形、色、势富有变化之
美,这幅“水墨画”意趣盎然,让人欣喜,令人佩服。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回答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然后分析作
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分析文章可知,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爬墙虎的生长与画家的创
作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欣赏和赞佩。作者把爬墙虎比作一位
高明的画家,把它的生长过程比作画家在挥毫作画,其中皴染、用色等都恰如其分,体现出
“水墨画”的灵动、意趣盎然等,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3.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答案 (1)张阿姨着眼于爬墙虎的实用价值。“驻足者”着眼于爬墙虎的审美价值。作者
注重爬山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欣赏爬墙虎“画”一般的外形和“虎”一般的精神;认
识到爬墙虎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
(2)事物有多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三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通过分析可知,张
阿姨因为夏天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而决定种爬墙虎遮挡骄阳,后来高兴地说有了爬墙
虎就不用怎么开空调了,这是喜爱爬墙虎的实用价值;“驻足者”看到爬墙虎会不由得感叹
“真美啊”,这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爬墙虎的美的喜爱;作者说爬墙虎是“一幅
动态水墨画”并感叹爬墙虎“画”一样的外形与“虎”一样的气势,不用人施肥、修剪,只
靠自己的根部寻找能量,这是注重爬墙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第二问“这种不同蕴含的
道理”,分析总结后可知,三者的喜爱原因不同,但各有道理,说明一种事物可能有多种意
义,不同的人对其意义和价值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五、(2017·成都二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
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
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
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
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
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
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
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
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
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
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
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
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
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
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
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
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
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
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
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
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
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
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
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
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
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
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C.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
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D.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
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答案 C
解析 理解错误,根据文章内容不能得出“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的观点,应为
表现“超越自己”的艰难。
2.文末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
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5 分)
答:
答案 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以“一个血
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
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语句含意类试题,回答问题,要注意分析语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和
句子的含意。分析可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指巴尔扎克精神上的富足,而“血肉之
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则指其生命力的逐渐衰败。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获得精神
上的极大丰足的同时也消耗了自己的血肉之躯。联系下文可知,作者是以此来证明创作是自
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3.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 分)
答:
答案 ①内容上:以此为题统领全文。“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
的艰辛,自我超越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标题凸显了文章主旨。
②形式上:引杜甫诗句为题,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分析。内容上,
可结合题目使用的手法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出其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如“斯人”指文
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凸显了文章主旨。形式上,可联系全文分析题目
的作用,如本文以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中的诗句为题,更能体现文章的文化意蕴等。
六、(2017·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
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
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
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
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
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
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
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
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
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
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而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
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私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
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
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
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
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
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
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
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
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
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
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
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
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
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
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
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
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
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
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
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
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的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
促使我们反思,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认为世人将悲情渲染
成欢悦也是对屈原的一种纪念。
答案 A
解析 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 分)
答:
答案 (1)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
纪念屈原的来由)。(2)①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
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解析 解答第一问,要结合文本所写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的内在关系来谈;第二问谈作
用,可从塑造屈原形象、表达作品主题,以及前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如呼应标题,引出下文
等)来谈。
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 ①它是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
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理解散文标题的含义,可从艺术手法和内容方面考虑,本题可从写景、比喻、象
征等角度来分析。从写景的角度看,“端午的阳光”是指端午节时的阳光,是曾经照着屈原
投江的阳光,它是文章的线索,也是历史的见证;从比喻的角度看,“端午的阳光”比喻屈
原的精神之光,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襟怀坦荡、光风霁月;从象征的角度看,“端午的
阳光”又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传承屈原
精神。据此,便可分点作答。
读写结合
1.诗意地生活
查干湖景美,人美,生态更美。这里的秋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这里的秋草美得张扬,
美得浪漫;这里的水鸟种类繁多,尽情嬉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过着惬意地生活,这里有
孩子们的笑声,这里有小商贩的叫卖声,这里有渔民们的海吹神聊声……这是别有一番情趣
的生活,这也是富有诗意的生活。可见,诗意地生活,不是海明威享受乞力马扎罗山之雪时
的浪漫,也不是梭罗品味独居瓦尔登湖畔时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留一方查干
湖这样的净土来播种理想……
2.母亲的胸怀
风懂得云的忧伤,云懂得月的寂寞,月懂得水的爱恋,水懂得花的心事,花懂得蝶的呢
喃,蝶懂得风的温暖,而葛根阿妈懂得雁的悲伤。她以母亲的慈爱照顾着草原上的生灵,以
勇敢的态度对抗着草原上的贪婪之人。难怪葛根阿妈被称为“草原的母亲”。她以母亲的胸
怀带给生灵们温暖,呵护着生灵们的安全,人性中的慈爱、善良、包容一切的大度,都在母
亲的胸怀中矗立着、排列着。有人说过:“天有多高,海有多阔,母亲的胸怀就有多大。”
从葛根阿妈这里,我们对这句话坚信不疑。
3.远逝的童谣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童谣里有外婆轻轻的哼唱,有妈妈甜
蜜的笑容,有老师殷切的盼望,有小伙伴疯狂的撒野。童谣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
一首好的白话诗,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童谣虽然简单,但一样深刻。童谣虽然随意,
却紧扣时代。夜深的时候,闭上眼睛,仿佛总能听见那首童谣: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
桥……多么希望那远逝的童谣再次在耳边响起,多么希望再次回到那天真无邪的年代。童谣,
成为每个成年人永久的怀念!
4.永无止境的生命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葳蕤、娟秀,
处处透着生机。一个夏天,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两个夏天,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
在 N 个夏天后的秋天,爬墙虎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
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墙上……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楼的墙面,在爬墙虎的眼里,
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它从不炫耀,更不张扬,用自己的绿色装点,用自己的嫣红点
缀,那是一种怡人的绿,那是一种内在的红,更是一种积极向上、从不妥协、催人奋进、勇
往直前、团结协作的精神。
5.超越自己
迟子建说过,兴之所至,就是笔之所至。看到自己的局限,也只有写,继续写,才可能
逐渐超越。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
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作为知名作家,迟子建告诉我们,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是
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只有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超越,才能取得进一步突
破。
6.屈原的选择
当屈原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
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
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死,可以明志。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
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
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
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
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
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
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
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
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
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
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
诗意;查干湖送给当地的人美景佳肴,给予让人们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
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有人说没有超越就没有成长,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段不
少于 300 字的文字。
可以叙写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见闻,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 (示例)蝶忍住了痛苦,挣脱了蛹的束缚,才有了翩然蓝天的美丽。竹忍住了疼痛,
冲破了土的压制,才有了挺立大地的伟岸。梅忍住了寒冷,打破了冬的寂寥,才有了傲霜挺
立的感动。我们要不断唤醒自己,超越自我,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本是两个人,一个在黑暗中觉醒,一个在光明中酣睡。”在人
生的跑道上,我们要不断地唤醒自己,超越自己。人的内心就是一个最大的赛场,我们时刻
都在与自己赛跑,只有赢得自己,才能真正赢得幸福快乐。当沉睡的心灵被唤醒时,张海迪
挥笔奋发,用字字珠玉为残疾的阴霾画上了点点星光;迟子建冲出童话世界,在不断的创作
中砥砺前行。她们被唤醒后以昂扬的姿态,超越自我,创造了辉煌。所以,朋友们,趁上帝
尚未行动,先把自己唤醒,去和自己赛跑,用超越自我描绘精彩人生。
相关文档
-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2021-06-07199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语言文字的2021-06-077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2021-06-078页
-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三部分2021-06-0712页
-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2021-06-074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2021-06-075页
- 高考语文考前适应性模拟卷一2021-06-079页
- 202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测试:专题2021-06-0713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十章写作-厚积2021-06-077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2021-06-0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