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届高三第四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汉文化博大精深,文学样式丰富多彩,就拿对联来说种类就很丰富,如婚联、寿联、挽
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的楹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与品味。尤其是多联佳对,
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起来朗朗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
中不乏艺术精品。
A. 题写 内涵 吟咏 B. 题咏 内涵 涵泳
C. 题写 涵养 涵泳 D. 题咏 涵养 吟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
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
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
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
本题,题写:书写(标题、匾额等)。题咏:诗联题刻,以诗歌颂扬为主题。语境说的对象是楹
联,所以应选用“题写”。
内涵:(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涵养:道德、学问方面的修养。根据使用对象“对联
的撰写”,故应选用“内涵”。
吟咏: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涵泳:指玩味,反复推敲。从照应“朗朗上口”来看,第
三空应填入“吟咏”,结合 “朗朗上口,齿颊留香”,此处说的是对文辞讲究又意蕴丰富的
多联佳对玩味不已,故应选用“涵泳”。
故选 A。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是要以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的。
这种方式就是民俗。 , , 。 , 。 。从这个意义上说,
民俗是固定的,严格的,不能随心所欲的删改与添加。
①虽然在民俗的传衍中也会发生变异
②否则,很难成为民俗的内容
- 2 -
③是共同遵循的文化规范与仪式
④民俗不是政令法律
⑤ 但这种变异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接受过程而最终被共同认可
⑥ 但它是经过一代代认同、接受和传承下来的
A. ①⑤②④⑥③ B. ①⑤④⑥③② C. ④③①②⑥⑤ D.
④⑥③①⑤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
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首句和尾句,接着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联,同时
要关注标点符号。
首先分析横线前面的内容,确定首句,前面说“这种方式就是民俗”,④是紧承前面“民俗”,
应作为首句,排除 AB 两项;
⑥③为一组,紧承④,来陈述“民俗”;①中“虽然”和⑤中“但”构成转折复句,同时“变
异”一词也让这两句连在一起,为一组,这就排除 C 项。
故选 D。
3.依次贴在厨房、卧室、自己的书房、父亲的理发店四处,下列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
的一组是( )
①稻米能称云子饭 鲈鱼怎比月儿羹
②五味烹调凭巧手 三鲜炸鸡煮清羹
③能挥五色生花笔 必是十年面壁人
④窗含春色墨生艳 江山万里四时春
⑤菱花光映纱窗晓 杨柳春风拥画图
⑥窗前草色侵吟席 帘外花香入睡轩
⑦入门尽是弹冠客 去后应无搔首人
⑧涤陈沐新暖心扉 碧池玉泉洗风尘
A. ②④⑥⑧ B. ②④⑤⑧
C. ①③⑤⑦ D. ①⑥③⑦
【答案】D
【解析】
- 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对联知识的能力。对联有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
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等基本要求。做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审准是写好答案前提
标准。本题可用排除法,要根据意境和对联的相关知识来作答。
①“饭”“羹”说明可以贴在厨房;②“烹调”“炸鸡”不对仗;③“生花笔”“面壁”都
指刻苦学习,用在书房可以;④整体不对仗;⑤整体不对仗;⑥“席”“帘外”“入睡”隐
含卧室之意;⑦进门“弱冠”,出门不再“搔首”,意指理了发了,可用于理发店;⑧“涤
陈沐新”“洗风尘”暗指洗澡,可用在浴室。
故选 D。
4.下图是巴西的一种由政府和公益组织联合构建的垃圾处理模式——“赛普利”(再生资源
利用协会 CEMPRE)模式。对“赛普利”模式的构建和运作流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政府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培训,非政府组织提供设备,共同组建拾荒者合作社。
B. 拾荒者合作社、资源化回收企业等机构与拾荒者签订劳务合同,保证垃圾能够回收。
C. 居民将垃圾分类,其中湿垃圾缴纳一定费用,政府负责收集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
D. 干垃圾交拾荒者合作社,由他们分类收集后,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进行最后处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基本能力。图文转换,要求学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化成语
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是虚构,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先
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一丁点文字,然后看图画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概括即可。题干表
述为“对‘赛普利’模式的构建和运作流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B 项,“拾荒者合作社、资源化回收企业等机构与拾荒者签订劳务合同,保证垃圾能够回收”
说法错误。资源化回收企业没有参与合同签订。
故选 B。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容传
(清)章炳麟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人。父某,行商陇蜀间,略知书。容少慧敏,年十二,诵“九经..”、
《史记》、《汉书》皆上口。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
重爱。容稍长,从成都吕冀文学。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冀文惧,
摈之。父令就日本学,时年十七矣。与同学钮永建规设中国协会,未就。学二岁,陆军学生
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事觉,潜归上海,
与章炳麟见于爱国学社。是时,社生多习英吉利语,容调之曰:“诸君堪为贾人耳。”社生
皆怒,欲殴之。广州大驵..冯镜如,故入英吉利籍,方设国民议政厅于上海,招容,容诘镜如
曰:“若英吉利人,此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镜如惭,事中寝..。
容既明习国史,学于冀文,复通晓《说文》部居。疾异族如仇雠..,乃草《革命军》以摈
满洲。自念语过浅露,就炳麟求修饰。炳麟曰:“感恒民当如是。”序而刻之。会虏遣江苏
候补道俞明震检察革命党事,将逮爱国学社教习吴朓。朓故惎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
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明震缓朓,朓逸,遂名捕容、炳麟。容在狱,日就炳麟说经,
亦时时讲佛典,炳麟以《因明入正理论》授之,曰:“学此,可以解三年之忧矣。”明年,
狱决,容、炳麟皆罚作。西人遇囚无状..。容不平,又啖麦饭不饱,益愤激,内热溲膏。炳麟
则告狱卒长,请自为持脉疏汤药,弗许;请召日本医,弗许。病四十日,二月二十九日夜半
卒于狱中,年二十一矣。诘朝日加巳,炳麟往抚其尸,目不瞑。内外哗言:西医受贿,下毒
药杀之。疑不能明。然西医视狱囚至微贱,凡病者皆令安坐待命,勿与药。狱囚五百,岁瘐
死者率一百六十人。容疾始发,而医不知其剧;比日久,病能已著,顾予以热病常药,亦下
毒之次也。
容卒之岁,日本与露西亚始成。
(选自《太炎文录》有删改)
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 -
A. 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 排闼:排除阻碍
B. 镜如惭,事中寝.. 中寝:中止结束
C. 广州大驵..冯镜如 大驵:商人买办
D. 西人遇囚无状.. 无状:无礼严苛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容年少时聪慧敏捷、博闻强识,与人交谈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
无顾忌,深得老师厚爱。
B. 邹容为人正义、嫉恶如仇。在日本留学期间,和同学一起怒搧陆军学生监督姚甲。
C. 邹容去世后,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下药毒死了邹容。作者认为这一说法没
有确切依据。
D. 文章结尾交代了邹容去世的当年日本和沙俄签订了和约。作者将邹容去世与国事相连,寄
意遥深。
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
(2)朓故惎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
8. 概括第一段中邹容的为人特点。
【答案】5. A 6. A
7. (1)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
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他。
(2)吴朓一向憎恨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
去《革命军》一书。
8. 年少聪慧,个性叛逆/狂狷不羁,嫉恶如仇,爱国正义。
【解析】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
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
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A 项,句意为:邹容同五个同学推门进入他的官邸。排闼:推门闯入。
- 6 -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 项,“深得老师厚爱”错误,原文“容稍长,从成都吕冀文学。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
薄周孔,无所避。冀文惧,摈之”,意思是“邹容青少年时,在重庆经学院就学于吕翼文。
与人讲话,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无顾忌。吕翼文十分害怕,斥退了
他”,可知没有厚爱。
故选 A。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科甲”,科举考试;“辄”,经常;
“笞”,鞭打。(2)中“惎”,忌恨、憎恨;“诣”,到……去;“自归”,自首。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
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容少慧
敏,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意思是“”,即年少聪慧;“父以科
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意思是“父亲希望他参加
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
疼爱他”,即个性叛逆/狂狷不羁;“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
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意思是“读了二年,因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与人通
奸,邹容同五个同学推门进入他的官邸,掮了他数十记耳光,拿剪刀剪了他的辫子”,即嫉
恶如仇;“若英吉利人,此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意思是“你是英国人,这
- 7 -
个国民议政厅,是中国人的?还是英国人的?”即爱国正义。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县人。父某,来往于甘肃、四川之间做生意,有一点文化。邹容
少年时聪慧敏捷,十二岁时,诵读经书、《史记》《汉书》,都能背得出。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
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
他。邹容青少年时,在重庆经学院就学于吕翼文。与人讲话,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
周公、孔子,毫无顾忌。吕翼文十分害怕,斥退了他。父亲一定要他去日本读书,这一年邹
容十七岁。在日本他与同学钮永建筹建中国协会,没有成功。读了二年,因陆军学生监督姚
文甫与人通奸,邹容同五个同学推门进入他的官邸,掮了他数十记耳光,拿剪刀剪了他的辫
子。事情被发觉后,邹容就暗地里回到上海,与章炳麟在爱国学社中会见。这时,学社的学
生都在学习英语,邹容讥笑他们说:“各位简直要成为商人了。”学社的学生大怒,想痛打
他一顿。广州洋人买办冯镜如,过去加入了英国籍,刚在上海设立国民议政厅,招收邹容,
邹容责问冯镜如说:“你是英国人,这个国民议政厅,是中国人的?还是英国人的?”冯镜
如羞惭万分,事情只得中途停止。
邹容已经熟习国史,又求学于吕翼文,更通晓《说文解字》以及文字学。他痛恨异族就
象仇敌,于是撰写《革命军》以号召抵抗清廷。自己感到语言过于浅显、直率,请求章炳麟
加以修饰。炳麟说:“为了鼓动一般群众,正应该这样。”并写了序言刻印出来。正好这时
清政府派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去查究革命党,准备逮捕爱国学社的教员吴眺。吴眺一向憎恨
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去《革命军》一书。
- 8 -
明震暂不追究吴眺,吴眺逃跑,于是名正言顺地逮捕了邹容和章炳麟。邹容在狱中,每天跟
章炳麟一起研究佛经,也经常讲佛家典籍,章炳麟向他传授《因明入正理论》,说:“读懂这
本书,可以解除三年的忧愁。”第二年,判决书下达,邹容、炳麟都被判了徒刑。外国人对
待囚犯非常凶恨。邹容愤愤不平,又因麦片饭吃不饱,更加愤激。炳麟就请求监狱卒长,自
已为邹容切脉诊断开药方,不答应;又请求叫日本医生,也不答应。邹容病了四十天,二月二
十九日半夜在狱中死去,年才二十一岁。第二天十点钟左右,炳麟前去抚摸他的尸体,眼睛
不闭。当时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下药毒死了邹容。这仅是猜疑无法查明。然
而外国医生拿囚犯不当人,凡是生了病的都让他们安坐等死,不给药。狱囚五百人,每年因
受虐待饥寒发病而死的有一百六十人。邹容得病之初,医生并不知他的病情严重;等到日子一
长,病情已非常明显,只给他服用一般的退热药,这仅次于用毒杀人。
邹容去世的当年,日本和沙俄签订了和约。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笼鹰词
柳宗元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蜺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翦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①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清商:清秋
9. 本诗前八句是从哪些角度塑造鹰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0. 概括后六句诗人的情感。
【答案】9. 环境:凄风严霜,烘托其不畏严寒,坚韧顽强的形象。动作:运用上击、翻、技、
裂、断、掣、捎、翦、援、腾等动词,写出其矫健凌厉,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神态:爪毛
吻血、独立四顾,写出其不可侵犯,气宇轩昂。
10. 诗中以笼鹰自喻,对遭到迫害推残的悲愤,对小人猖狂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忧伤,对有朝
一日能冲出樊笼、展翅高飞、实现其宏伟抱负的渴望和信心。
- 9 -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塑造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如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等细节描写;有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的烘托。
诗的前半部分,极写鹰击长空,叱咤风云的雄姿。前两句“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
光。”说苍鹰不畏严寒,迎着曙光,上薄云天。“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风驰”中的“凄
风”“严霜”这些冷色调的字眼,使整个画面弥漫着肃杀之气。而“虹霓”“霹雳”等词,
又平添几笔耀眼的暖色。“砉然劲翻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以粗放之笔写苍鹰的作为,
“一剪”“一攫”刚劲利索,可谓所向披靡。“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回顾时激昂”,以特
写手法刻划苍鹰的神采,气宇轩昂,不同凡俗。据此,从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和环境烘托
等侧面描写角度分析即可。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
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
出答案即可。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以笼鹰自喻,抒发了作者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时的豪情壮志,以及
失败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悲愤;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展翅高飞,实现其宏伟抱负。“炎
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以狸鼠为患喻处境险恶,以寤寐不宁直抒胸中的积
愤。诗的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体现出诗人企盼“起废”的急切
心情。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柳宗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信,及对迫害者的鄙视。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
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
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
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
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 10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旁宫赋》)
(6)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7)______________,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8)缀文者情动而辞发,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答案】 (1). 曾益其所不能 (2).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 砯崖转石万壑雷
(4). 歌窈窕之章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岸芷汀兰 (7). 万物并育而不相
害 (8).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曾”“夭阏”“砯”“崖”“壑”“窈
窕”“鉴”“芷”“汀”“育”“披”,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现代文阅读(一)
苦香的苣荬菜
王立纯
吃早饭的时候,婆婆念叨,春天来了,苣荬菜该下来了。我听懂了婆婆的意思,她想吃
苣荬菜了,也希望能到春天的大地里坐一坐,她毕竟是乡下的孩子。
往年这个时候,都是成林用轿货车拉着婆婆,到城外大地里转上一圈。可今年不行了,
工厂倒闭,成林下岗,轿货车被人开走顶账了,满足婆婆这个要求,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婆
婆已经七十八了,又是青光眼,家里遇到这等糟心事,只能瞒着她。我一边给婆婆梳头,一
边哄她说,成林拉着领导跑业务去了,我带你去挖苣荬菜,坐三轮去,那东西不怎么体面,
可坐着稳当,很多人都喜欢坐它观光旅游呢。婆婆点着头说,坐三轮好,当年我嫁给你公公,
就是坐三轮来的。
- 11 -
太阳升高了,是个晴好天气。我叫来三轮车,把婆婆扶上去,又带了铲刀和筐,锁好家
门就出发了。婆婆很高兴,她看不见,但感觉是完好的,一出城,手就在空中一抓一抓的,
说这就是春风啊,一缕一缕的,就像是软缎子。她还说春天总是在城外,城里都是煤油和汽
油味儿,春光还不等落脚,就被熏跑了。我呵呵地笑着,一面向她描绘路两旁的景致:嫩绿
的小草,柔长的柳丝,飞来飞去的小鸟……婆婆笑了起来,模样就像是小孩子。好半天,她
没听到骑车人的声息,就问,蹬车的师傅咋不说话?我告诉她,那是个聋哑人,她哦了一声
并嘱咐我,多给两块钱,残疾人都不容易。
春风里还带着料峭寒意,从脖子直凉到心里。婆婆的白发在风中飞扬,像一面洁净的旗
帜。我怕她冷,给她披上了一件衣服。婆婆一偏脸,在衣服上嗅嗅,忽然发现了秘密,大声
喊停车。
这是谁的衣服?她问。
是三轮师傅的。我解释说。
婆婆半响没说话,两行泪水从昏昧的眼睛里流出来。
儿子,你下岗了?
成林从车上跨下来,他抱着母亲,泪流满面。
我站在一旁,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婆婆抚摸着儿子的脸颊,为他擦着滚滚涌出的泪水。孩子,瞒我是瞒不住的,自己的儿
子,只要叹一口气,咳嗽一声,当妈的就能听出来。这些日子,我就闻出你身上的味不对,
过去是汽油味,现在是汗气味儿,只是我没有想到,你骑上三轮儿!
成林说,骑三轮儿比开车好。汽车是公家的,三轮是自己的,以后妈愿意出来玩,我就
用自己的车拉着你,自由自在,谁也管不着!
婆婆笑了。然后,她很平静地说下岗的又不是你一个人,别人能活,咱们也能活。你爸
爸老早就死了,我不是领着你们几个活过来了么?
成林说,妈说的对,我和凤兰要好好挣几年钱,到时候买一辆自己的汽车!
我和成林把婆婆安置在向阳的地头上,分头挖起苣荬菜来,大地里的苣荬菜很多,似乎
别的生命还没萌动,它们就抢先发芽了。这是一种北方常见的野菜,叶片刚刚形成锥形,像
一把还没完全打开的雨伞。这正是它的黄金价段,在城里,一斤能卖上十几块钱呢。我把一
棵嫩嫩的苣荬菜放到婆婆手上。她的手颤抖着。摩挲那熟悉的轮廓和细部后,婆婆把苣荬菜
放到嘴里,慢慢嚼起来。
好吃么?我问。
- 12 -
婆婆点点头说,开始苦微微的,越嚼越清香。七十多年,什么东西滋味都变了,就是它
的滋味没变!
我决定第二天开始,每天都来采苣荬菜卖,也好添补一下家里。婆婆非要跟我一起来。
她说,让成林的三轮早上送来,晚上接回去,反正车是咱自己的。别的我不能干什么,可我
能和凤兰做个伴。带来的干粮,我焐在怀里,保证啥时候吃都是热乎的!
站在婆婆面前,我和成林都热泪盈眶。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与成林带婆婆到野外挖野菜为主线情节,文章行文清晰自然,内容集中紧凑,
人物特点鲜明。
B.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春天,“春风”“嫩绿的小草”“柔长的柳丝”等自然景物,充满生机,
暗示着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C. 小说中将婆婆的白发比作“一面洁净的旗帜”,新颖别致,具有象征意义而又引人联想,
深刻传达婆婆的精神面貌对“我”的感召和影响。
D. 小说用“半响没说话”“很平静地说”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婆婆发现成林下岗后,从一开
始的震惊难过到无奈接受的心理变化。
13. 请简要概括凤兰这一人物形象。
14. 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苦香的苣荬菜”的深刻意蕴。
【答案】12. D 13. 孝顺婆婆;理解和支持丈夫;面对生活的打击,顽强坚韧。
14. (1)苣荬菜抢先发芽,暗含了对脆弱而顽强生命的赞美。(2)咀嚼苣荬菜先“苦”后
“香”,比喻了只有经历人生的苦难挫折,才可能赢得生活的芬芳。(3)表达了作者对即使
生活坎坷也满怀希望、充满温情的人们的讴歌。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发现成林下岗后,从一开始的震惊……”错误,原文“只是我没有想到,你骑上三轮
儿”,可见婆婆是因为儿子骑上三轮而难过。
故选 D。
【13 题详解】
- 13 -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
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
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我听懂了婆婆的意思,她想吃苣荬菜了,也希望能到春天的大地里坐一坐,她毕竟是乡下
的孩子”“婆婆已经七十八了,又是青光眼,家里遇到这等糟心事,只能瞒着她。我一边给
婆婆梳头,一边哄她说,成林拉着领导跑业务去了,我带你去挖苣荬菜,坐三轮去,那东西
不怎么体面,可坐着稳当,很多人都喜欢坐它观光旅游呢”“我怕她冷,给她披上了一件衣
服”概括出孝顺婆婆;“往年这个时候,都是成林用轿货车拉着婆婆,到城外大地里转上一
圈。可今年不行了,工厂倒闭,成林下岗,轿货车被人开走顶账了,满足婆婆这个要求,就
有了一定的难度”概括出理解和支持丈夫;“坐三轮去,那东西不怎么体面,可坐着稳当,
很多人都喜欢坐它观光旅游呢”“我决定第二天开始,每天都来采苣荬菜卖,也好添补一下
家里”概括出顽强坚韧。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
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
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苦香的苣荬菜”,是春天大地里生长的一种野菜,作品赋予其比喻意义。首先要抓住“苦”
和“香”理解,关键句有:“似乎别的生命还没萌动,它们就抢先发芽了”“开始苦微微的,
越嚼越清香”。结合这些句子解读其比喻义。另外,结合“别人能活,咱们也能活”“我决
定第二天开始,每天都来采苣荬菜卖,也好添补一下家里。婆婆非要跟我一起来。她说,让
成林的三轮早上送来,晚上接回去,反正车是咱自己的。别的我不能干什么,可我能和凤兰
做个伴。带来的干粮,我焐在怀里,保证啥时候吃都是热乎的”来理解作品的主题,“苦香
的苣荬菜”是成林一家人的象征,一家人在经历成林下岗失业后,面对生活的艰辛互相理解
相互支持,依然保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表达了作者对即使生活坎坷也满怀希望、充满
温情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点睛】探究“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
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
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 14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
子”。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君子文化未溃。
何谓君子?据考,“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流行于西周。《说文解字》中“君,
尊也。从尹,发号”,“君”本指奴隶社会中的国君,“子”是对男性的尊称。“君子”最
初是对统治者的泛称,常常与被统治的百姓、民众相对立。后泛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敦厚、
儒雅、端庄、从容,具有道德隐喻性。君子的能指和所指皆增值,除却国君、诸侯、公卿大
夫以及德才兼备的男子,还包括妻子对丈夫的爱称和品行高洁的女子等,品德成了君子的核
心。藉此,君子的来源渠道更广泛,君子群体便日益壮大。从庙堂到民间,从贵族到平民,
从精英到大众……君子的身份变迁昭示了君子文化的包容性。
周公制礼作乐,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仪式规定,保持政治生活稳定有序的运行,另一方面
通过仪容、言行、道德、知识、修养的陶冶浸染,塑造出一个支撑起整个社会骨架的君子集
团。君子集团居高位,锦衣玉食,制订规约,拥有话语权,甚或是话语霸权。春秋时期,礼
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
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
“新君子群体”产生。他们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
做一个君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和信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当
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
质的规定。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
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
富五车,才高八斗”,还得富有文人雅趣,懂得享受人生。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
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
君子文化风行于数千年前,在当下这个信息化、商品化、全球化的时代,它也一直渗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佩玉,以及梅兰竹菊作为“四君子”时常成为中国文人的珍爱之
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化的仪式,并非附庸风雅,体现的往往
是对“美好之质”的喜好和崇敬;即使不识字的农夫,大多明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
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等蕴含的道理,并身体力行。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是中国文化的血脉之根。
一般认为,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这其实是误解。事实上,成不了君子,不意味着就会
成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还有中间地带。要求人人成为君子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人人
- 15 -
不是小人,却是必须的。君子并非完美无瑕,完美无瑕是对君子人格的理想化追求。正因为
君子非圣贤,有瑕疵,才更具有亲和力、普适性和感召力。君子可能是邻家大叔、挚友、同
事,抑或,我们有时的所作所为亦是他人心目中的君子。
(张国龙 凌丽君《君子文化与君子人格》)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君子含义增值,最初的血统、性别身份逐渐弱化,品德日渐成为衡量的关键。
B. 陶冶一个人的言行、道德、修养,使之成为支撑社会的君子是周公制作礼乐的目的。
C. 春秋时期,努力践行道德和修养的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宣扬仁爱精神。
D. 君子本身并非完美无瑕的圣贤,但完美无瑕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是君子追求的目标。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是中华文化人格的表征,君子文化数千年来的影响,应该是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
原因。
B. 君子应内外兼修,修身养性只是内在要求的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应该是外在追求的终
极目标。
C. 即便不识字的现代农民,大多也懂得君子文化蕴含的一些基本道理并努力践行,这说明君
子文化一直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 社会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君子,但必须不成为小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处于君子与小人
的中间地带。
17. 君子人格应具备哪些必要的因素,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5. B 16. B
17. 美好的品德、济世的情怀、出众的才能、儒雅的风度(举止)、谦恭的修养、高雅的趣味。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 项,“为了陶冶一个人的言行、道德、修养,使之成为支撑社会的君子”说法片面,周公制
礼作乐有两个目的,选项只是其中之一。
故选 B。
【16 题详解】
- 16 -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
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
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 项,“修身养性只是内在要求的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应该是外在追求的终极目标”错,
原文是“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
标”,所以,“修身养性”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君子的内在要求。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君子’……后泛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敦厚、儒雅、端庄、从容,具有道德隐喻性……
品德成了君子的核心”“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
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
概括为:君子人格应具备美好的品德。
“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概括为:君子人格应具备济世的情怀。
“欲实现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概括为:君子人格应具
备出众的才能。
“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
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君子人格应具备谦恭的修养和雅的风度。
“还得富有文人雅趣,懂得享受人生”概括为:君子人格应具备高雅的趣味。
综上分析,本题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
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
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 17 -
题干的选项。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也是他被贬黄
州第三年寒食节时的人生感叹。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场文字狱被贬黄州三年。在元丰五年
(1082)三月的寒食节,他联想到了当时失意的政治和窘迫的生活,于困乏中触景生情写下
了此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
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
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曾评价苏轼书法的结字特点,戏言“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
蛤蟆。”“石压蛤蟆”的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结体扁平的特征。整体上来讲,《寒食帖》的
整体结构非常有苏轼的特点。从第一个字“自”到“起”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中间,当作
者写到关于家乡的思念时,字体突然变大,以示他突发的感情。
苏轼的这部诗帖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一行
一行读下去时,我们就能通过作者的字体布局进行简单分析。比如,通篇书写的节奏由慢到
快,在开头部分还能压抑住内心的情感波动,字的大小保持得比较均匀,但当想起悲伤的事,
便肆意挥洒,当时悲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寒食帖》整体可以从右向左分成三个部分来
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第一部分只包括了两行字,因为这里的字还只是大小均匀;第
二部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体现出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由压抑到放肆;而第三部分
的“破灶”二字开始了整个诗帖的高峰,以示自己的悲痛之情已达到极致。
《寒食帖》里的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而这些令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是苏轼那
厚重而灵动的线条。东坡用笔靠下,和其他握笔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每个字的提、
按、转、折,并且让线条随意而别具一格。其中,“苇”和“纸”的特点最为突出,它们都
由长笔画线条组成,延展了纵向空间,互相的位置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出现了一个“V”字,
从而使整部作品的节奏感加强,恰到好处。
苏轼作书,喜用浓墨。《寒食帖》就是这样。如果墨太多,很容易产生难看的“墨猪”,
而苏轼成功地避开了这一点,他能迅速而完美地完成笔画的转折,从而有一种刚劲有力的效
果。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在《寒食帖》中,几乎没有干枯的墨色,好像每次提笔
- 18 -
都要蘸墨。“清四家”的刘墉和王文治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可能二人就是
受到了苏轼《寒食帖》的影响和启发吧。
苏轼的字体被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使用,并且价值非常高,甚至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就是
对苏轼原字体进行了细微修改。苏轼的书法反映了当时名士的性格特点,一撇一捺之间的潇
洒就是宋代文人的才情……这也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并且对学生来说也是
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料,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元丰五年的寒食节写下了《寒食帖》,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窘迫,使此帖伤感
孤独、苍凉多情。
B. 《寒食帖》的字体变化、书写节奏、整体布局和创作时的感情波动密切相关,我们能通过
对这些变化的分析,感受苏轼的情感变化。
C. 苏轼《寒食帖》对后世书法家影响很大,“清四家”的刘墉和王文治正是受到其启发,被
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D. 苏轼的书法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因其书法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反
映了宋代文人的才情。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食帖》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突出特点,黄庭坚曾将其中的字比作石压的蛤蟆,形象的表
现了苏字结字扁平的特征。
B. 东坡的握笔方式更容易让线条随意而别具一格,《寒食帖》中的长笔画的线条、延展的纵
向空间、紧密联系的互相位置,使作品节奏感加强。
C. 苏轼擅长用墨,在《寒食帖》中,墨色黝黑发亮,奇异鲜活,既没有产生难看的“墨猪”,
又好像每次提笔都要蘸墨。
D. 苏轼的字体教学价值非常高,在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中被使用,细微修改后的苏轼原字体甚
至成为了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
20. 结合全文,概括苏轼《寒食帖》的特点。
【答案】18. C 19. A
20. ①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②字体变化大,结体扁平。③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
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④字体布局体现了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⑤线
条厚重而灵动,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⑥运用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⑦对
后世书法产生较大影响。⑧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对学生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 19 -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刘墉和王文治正是受到其启发”错,原文“刘墉和王文治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
墨探花’,可能二人就是受到了苏轼《寒食帖》的影响和启发吧”,可见,原文说的只是“可
能”,是一种猜测,并不是“正是受到其启发”。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曲解文意,“《寒食帖》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突出特点”错,原文,“《寒食帖》的整体
结构非常有苏轼的特点”。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第一节,“《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也是他
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时的人生感叹。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概括为:《寒食帖》的
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
第二节,“‘石压蛤蟆’的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结体扁平的特征”“从第一个字‘自’到
‘起’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中间,当作者写到关于家乡的思念时,字体突然变大,以示他
突发的感情”概括为:字体变化大,结体扁平。
第三节,“苏轼的这部诗帖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
概括为: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
第四节,“一行一行读下去时,我们就能通过作者的字体布局进行简单分析。比如,通篇书
写的节奏由慢到快,在开头部分还能压抑住内心的情感波动,字的大小保持得比较均匀,但
当想起悲伤的事,便肆意挥洒,当时悲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寒食帖》整体可以从右向
- 20 -
左分成三个部分来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第一部分只包括了两行字,因为这里的字还
只是大小均匀;第二部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体现出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由压抑到
放肆;而第三部分的“破灶”二字开始了整个诗帖的高峰,以示自己的悲痛之情已达到极致”
概括为:字体布局体现了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
第五节,“《寒食帖》里的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而这些令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是
苏轼那厚重而灵动的线条”概括为:线条厚重而灵动,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
第六节,“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在《寒食帖》中,几乎没有干枯的墨色,好像每
次提笔都要蘸墨”概括为:运用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
第七节,“苏轼的字体被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使用,并且价值非常高,甚至一些行书的标准字
体就是对苏轼原字体进行了细微修改”概括为:对后世书法产生较大影响。
“这也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并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料,
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概括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对学生有很高的
教育价值。
综上分析,从以上各方面分点回答苏轼《寒食帖》的特点即可。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
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
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
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
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
词、时间词(如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
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
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 单纯地筛选信息,
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各声
- 21 -
部之间旋律的密切配合。合唱让音域更宽广,音色更多彩,音响层次更丰富。
【答案】例文:
合唱,双赢之美
牵牛花与紫藤萝身躯柔软,唯有依附枯树与篱笆方能挺立世间,施展娇柔之姿,悦人之
目。而枯藤与篱笆也因有了生之点缀而分外灵动,引来蝶舞,引来蜂飞,引来大地春归。这,
便是合唱,双赢之美。
地上看得见的合作让人微笑,地下看不见的合作也令人惊叹。
生物书上讲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就是互利共生的。你可别看见了“菌”便觉得有所谓污泥
濯淖在招手,它反倒是个好东西,根瘤菌钻入豆科的根,为它们造出许多的氮,最终被植株
利用。诸位都知道,植物若无氮,便纵有物华天宝、龙光斗牛,也成不了气候。根瘤菌被誉
为“固氮工厂”,足以见其在植物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那豆科植物也是个有情有义的
厮,自己生产的营养也部分供给了根瘤菌。如此双赢,岂不是造物主的精明?
植物界尚能如此,就更别说是人类社会了。大到国家,小到商业,合作都是最好的发展
路径。同行业当然存在竞争,但是义乌神话告诉我们,天下虽有独木桥,抱团转身,完全可
以双赢。当众多商家组成商品的汪洋大海,当相同的行业形成规模气候,义乌瞬间变成了世
界小商品的集散地,义乌人可以挣全世界的钱,这是何等智慧的选择啊!假如一根筋只知道相
互竞争以致倾轧,结果只能是众败俱伤。这是义乌留给中国的最宝贵的财富。
观之历史,多少人为了争夺一方利益,誓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生;多少人为了一己私利
而不择手段,导致同归于尽的结局,不亦悲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是恶
意竞争的典型事例。国家在鼓励人们竞争的同时,也要多给合作者一些盛赞。毕竟,人生不
是体育游戏,竞争不可少,合作更重要。古语“唇亡齿寒”,就是不团结合作的结果实。
我的物理先天发育不良,同桌的英语说的欠佳,而我的英语,她的物理都是不错的,我
便与她一个作篱,一个当花,共历风雨,等待开花,终于共同进步,有所收获。相视而笑的
那一刻,风穿堂,带进许多花香。
管谁当篱,任谁作花,联袂努力,静候发芽。补己之短,扬己之长,风沙过后,春光遍
布,与君合唱,共享双赢之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
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
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
- 22 -
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审题:
这是一道象征比喻类材料作文。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材料作文。这类新材料作文,其含义
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
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
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
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艺
术门类,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各声部之间旋律的密切配合。合唱让音域更宽广,
音色更多彩,音响层次更丰富”,材料中关键词为“合”,我们可以借助组词法来确定写作
话题,即“合作”。
写作:
为了打开思路我们要善于联想想象,比如中美双边协议是长达 13 年谈判的成果,决定成功的
黄金法则便是互惠共赢。互利共赢,互谅互让,求同存异,以诚相见,这些都是被历史检验
过的实现团结协作原则性要素。当下中美两国的经贸合作也应该严格遵守互利共赢的这一标
准而非零和博弈。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
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
彼此都能融洽和谐相处,而前提便是合作二字。高中了,学习紧,任务重,不能进行常规的
课外阅读;积累少,材料乏,语汇贫,难写内容丰实语言精彩的作文。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
不是我们做不来,而是思想陷入误区。学习亦如是。写作中,我们的思维也常走进死胡同,
犯些舍近求远的幼稚错误。是思想误导了素材积累和语言提升的方式方法。殊不知,只要我
们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努力发掘,素材宝藏俯拾即是。阅读篇目就是丰美语言的源头活水,
摘抄背诵或创新思维就是写好作文的点金法门。
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你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直到单元小结,课
下注释,延伸阅读,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 “富矿”。特别是平时素材积累不够的同学,考场
上万一想不出什么特别好的例子,这些素材就是救命稻草,还不落窠臼不入俗套。比如《廉
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将相和“徒以吾两人在也”;《赤壁之战》中借得东风,火烧战舰,共退
曹操大军;荀子《劝学》中“善假于物也”;鲁迅《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主义”等等。
参考立意:
1.合作,双赢的智慧
2.互相借力,人生大成
- 23 -
3.竞争,以善意为起点
4.零和博弈要不得
5.都是自私惹的祸
6.霸权未必得利
7.借力,助我们成功
8.1+1 大于 2
9.合作,共赢的前提
10.竞争.合作.共赢
参考素材:名言警句
1.与其你死我活,不如你活我也活,这就是双赢,是良性竞争。
2. 过去那种视竞争者为敌人,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已不再奏效,所有参与市场竞争
的企业如同出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条上的生物种群,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在高度警惕的
同时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3. 一味进行着无法双赢的零和竞争,迟早完蛋。
4. 有时,我们以为赢了,其实,我们输了!因为,我们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我们
生活在社会里,懂得赢,也要懂得输;懂得竞争,也要懂得包容。因为,我们不能一直只赢不
输!我们必须懂得适时地包容、退让与感恩。常常,包容与退让不一定是“我输”,反而可能
是“双赢”!
5.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一“须” 一“却”各自都不愿服输。白雪润梅以
色,梅花赠雪以香。其实梅和雪,没有可争的地方,它们相辅相成,构成冬季最美的景色。
6.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蕴含哲理的名言揭示了竞争与合作的
辨证关系,竞争不排斥合作。
7. 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
8.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
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9.我国一向倡导合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相传已久的古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更成为时代的风尚。不能过多地强调个人奋斗,而忽略了应该怎样与他人合作
以取得成功,更忽略了如何在竞争中不伤害别人。
10. 要知道,竞争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竞争以共同提高为原则。竞争不排斥合作,良好的
合作促进竞争。
- 24 -
行文结构:首先结合所给材料,亮明观点。然后由自然到人类,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论证有
力;过渡自然,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体部分正面类比事例,进一步论证互利共生双赢之
美。正面典型事例,义乌经济特色,150 字左右;反面论证,与上文成正反对比,突出合作双
赢的重要性。事例典型新颖,多角度多侧面取材,论证全面深刻有力。兼用各种修辞,语言
生动,富有表现了和文采。结尾明确怎么做。先承上启下过渡,然后联系现实生活,正面论
证,说明做法,顺势收尾。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南京市高三四模调研语文附加试卷
(时间:30 分钟 满分 40 分)
一、(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诗至盛唐七言绝句,自帝王、公卿、名流、方外以及妇人女子,佳作累累。取而讽之往
往令人情移不能自已此真风骚之遗响也洪容斋万首唐人绝句编辑最广足资吟咏。大抵各体有
“初”“盛”“中”“晚”之别,而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
“诗天子”之号。杨升庵云:“龙标绝句无一篇不佳。”良然。少陵别是一体,殊不易学。
宋元以后,颇有名篇;较之唐人,总隔一尘在。
(宋犖《漫堂说诗》)
22. 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取而讽之往往令人情移不能自已此真风骚之遗响也洪容斋万首唐人绝句编辑最广足资吟咏
23. 文中《万首唐人绝句》作者、龙标的姓名分别是______、______。后者以七绝见长,被
后人誉为“______”。
24. 作者如何评价唐、宋元的七绝,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案】22. 取而讽之,往往令人情移,不能自已;此真风骚之遗响也。洪容斋《万首唐人
绝句》编辑最广,足资吟咏。
- 25 -
23. (1). 洪迈 (2). 王昌龄 (3). 七绝圣手
24. 唐代佳作多,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很优秀,出现了杰出的代表诗人;宋元七绝中不乏名篇,
但总体不及唐人。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
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
(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
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
本题中,“此……也”是判断句,故“也”后应断开;“令人情移”和“不能自已”是并列
结构,故“移”和“已”之后应断开;“之”是代词,代指前文的“佳作”,故“之”后应
断开;“洪容斋万首唐人绝句编辑最广”句意完整,故“广”后应断开。
【23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
本题中,第①空,《万首唐人绝句》由宋代洪迈编纂。洪迈,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洪
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第
②空,唐代诗人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庭贬谪到龙标为尉,时人称之“ 王
龙标”。所以“龙标”是指王昌龄。第③空,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独以七绝成为名
家。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
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先要阅读题目,弄清需要阅读的不
同文段;再分别简要梳理文段的主要内容,从中找出相同、相似的部分加以概括;最后再比
较文段中不同的部分,分别归纳整理。
本题中,根据原文中说唐代七绝“佳作累累”“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
群”“少陵别是一体,殊不易学”,可见作者认为唐代佳作多,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很优秀,
出现了像李白、王昌龄这样杰出的代表诗人;原文中最后一句“宋元以后,颇有名篇;较之
- 26 -
唐人,总隔一尘在”可见,作者认为宋代七绝中虽然也不乏名篇,但和唐代相比,总体不及
唐人。
【点睛】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
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
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
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
半功倍。其次,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
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
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
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
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
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要重点掌握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
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例如:考点分
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
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
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参考译文:
诗歌发展到盛唐七言绝句,从帝王、公卿、名流、方外人士到女子,写出了很多佳作。
选取他们的作品吟诵,往往让人触发自身感情,不能自已;这是风骚传统的延续。洪迈的《万
首唐人绝句》选编的诗歌范围最广,足够用来反复吟诵。总体而言,各种诗题创作有
“初”“盛”“中”“晚”之分,唐代七言绝句,都可以称得上不朽。李白、王昌龄,诗歌
作品超群绝伦,王昌龄更有“诗天子”的称号。杨慎说:“王昌龄的绝句没有一篇不好。”
的确是这样的。杜甫的诗歌自成一体,特别不容易学。宋元之后,也有不少名篇;但是和唐
人作品相比,还是比不上。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曹丕临终托孤,司马懿、曹爽共辅少帝,曹爽独揽大权。司马懿装病,伺机发动兵变,最
终铲除了曹爽全家及其亲信,把持了政权。
B. 《茶馆》第二幕中,给人算命的唐铁嘴生意变好了,抽上了白面。而曾任国会议员的崔久
峰却放弃了革命的理想。两人命运的变化折射出当时中国昏暗动荡的现状。
- 27 -
C. 《家》中瑞珏在完全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后,
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
D. 庭长德·蓬风和银行家德·格拉桑争着去巴黎替葛朗台弟弟的商号清偿债务,葛朗台让
德·蓬风前去办理,这一行为很符合吝啬鬼的性格。
E. 哈姆莱特最终死去,但霍拉旭却成为幸存者,这让人看到了一线光明。霍拉旭映衬了哈姆
莱特,他同样是一位人文主义者形象。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
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
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A 项,“曹丕临终托孤”错误,不是曹丕,是曹睿。
D 项,“葛朗台让德·蓬风前去办理”错误,最后让银行家德·格拉桑去了巴黎。
故选 AD。
【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
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
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简答题(10 分)
26.《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兴儿评价众人时,提到大观园中有一女子诨名是“玫瑰花”,
并且说她是“老鸹窝里出凤凰”。他说的这个女子是谁?为什么说她是“玫瑰花”,又说她
是从老鸹窝里出来的?
【答案】探春。“玫瑰花”体现她气质出众、富有才华、精明能干;自尊心强、独立自强、
不卑不亢的形象特点。“老鸹窝里出来的”指的是她是庶出,其生母是浅薄粗鄙的赵姨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
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
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
本题考查对《红楼梦》的阅读与掌握。具体考查对贾探春形象的了解。考生要充分了解贾探
春在贾府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点。贾探春,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
之一,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室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
- 28 -
三姑娘,宝玉及三春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与嫡姐元春无异,林黛玉进贾
府后搬到王夫人住处,元春省亲后住大观园。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有“玫瑰花”
之诨名,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忌惮她几分,抄检大观园时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工诗善
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她关心家国大事,有经世
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为了捧太太重用的奴婢袭人而打压赵姨娘,造成明
明是奴婢家眷不该有丧礼费却高过身为姨太太赵姨娘的家眷,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
才伟略的政治家、改革家。
27.《药》中,花白胡子说夏瑜“简直是发了疯了”;《白光》中,陈士成则是真的“疯了”。
请简要概括这两个“疯了”的不同意蕴。
【答案】夏瑜因其言行不被理解而被人称为“疯了”,这表现了底层百姓的麻木不觉醒,以
及革命者奋斗而不能被理解的苦闷。陈士成是在科举制度下人格扭曲、精神畸变,最后走向
毁灭的底层读书人形象。其发疯揭示了旧式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巨大摧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何地何人何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
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分析人物形象后再分析其
主题。
本题,首先要熟读《药》和《白光》这两篇小说的内容、主题,然后抓住“疯”,分别分析
这两个“疯了”的不同意蕴。花白胡子说夏瑜“简直是发了疯了”,是因为他认为革命有罪,
他不能理解夏瑜的言行,因而称他为“疯了”,这表现了底层百姓的麻木不觉醒,以及革命
者奋斗而不能被理解的苦闷。而《白光》中的陈士成,则是真的“疯了”。作品通过陈士成
坚持科考十六次,皆不中的情况下发疯自杀,是为了揭示在科举制度下人格扭曲、精神畸变,
最后走向毁灭的底层读书人形象。陈士成的发疯揭示了旧式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巨大
摧残。
【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
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
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必须把握故事情节。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
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
- 29 -
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
格;而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少见单一集中的,可是在诸多方面中往往有能够集中鲜明体现
其主导思想性格的因素,使他有别于其他人物而不雷同。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
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有些
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
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
收获。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
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
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
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受互联网传播影响,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发展趋势有了显著变化。随着网生代对纪录片需
求日益增加,纪录片受众年龄普遍偏大的格局已经改变。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原创纪录片品牌
不断崛起。
“网红”纪录片的崛起,无论选题角度还是讲述方式都凸显出“以新取胜”的理念。《人
生一串》让市井气十足的街头烧烤摊成为主角,用极致的“俗”撬动表达的“新”;《如果国
宝会说话》,抛开了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宏大叙事,以几分钟一集的轻盈姿态讲述历史故事。创
新之于纪录片,已从“附加分”变为普遍的受众期许。“求变,求新,求跨圈”是新媒体时
代纪录片的基本创作生态。一些基于互联网审美的创新制作手法,不断拓宽着纪录片的外延。
纪录片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家庭相册”,强调关注社会命题和细微之处见人情人性。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这种与生俱来的精英式优越感,让国产纪录片成为少数人的自我文艺
表达。可喜的是,近年不少纪录片在勇于直面现实与沉重的同时,也积极辟出了符合大众审
美的表达、传播路径。得益于更精进的表达,纪录片的“沉重感...”不但没有吓跑观众,还成
为当下娱乐氛围中的理性调剂与刚需。纪录电影《四个春天》用质朴的生活哲学与痛苦握手
言和的情节令观众动容;《生门》,则将小小产房变成一面折射社会问题与人情冷暖的棱镜……
在学者看来,成熟的展现手法之外,这类作品带给观众感动,还因为其正确的精神落脚点:
展现生命的可贵与尊严,引发人们对社会议题的思考,给人以前行的力量。
正如一位纪录片人所说:“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去关心你的拍摄对象,可以看到最真挚的
- 30 -
责任、最深刻的批判。”
(节选自《文汇报》2019.5.12 期《中国纪录片产业规模十年增长 12 倍》,有删改)
28. 请简要概括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发展趋势的显著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29. 请解释文中“沉重感”的含意。
30. 根据材料,分析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面对新的变化,应该怎样做?
【答案】28. 受众、选题角度、讲述方式、制作手法、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
29. ①纪录片关注社会命题(引发人们对社会议题的思考);②力求在细微之处见人情人性,
展现生命的可贵与尊严;③包含了创作者最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
30. 依据受众变化调整创作理念;求变,求新,求跨圈;创作要符合大众审美;不偏离对现
实和人的求索;依然要坚持有责任、有批判意识。
【解析】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
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
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原文第一段中“纪录片受众年龄普遍偏大的格局已经改变,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原创纪录片品
牌不断崛起”可知,受众年龄改变;第二段中“无论选题角度还是讲述方式都凸显出以新取
胜的理念”可知,选题角度和讲述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第二段中“一些基于互联网审美的创
新制作手法,不断拓宽着纪录片的外延”可知,制作手法不断拓宽;第三段中“近年不少纪
录片在勇于直面现实与沉重的同时,也积极辟出了符合大众审美的表达、传播路径”可知,
在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上辟出了新方式。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
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
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
本题的“沉重感”一词在文本的第三段,所以其内涵要“瞻前顾后”去梳理。本段开头“纪
录片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家庭相册,强调关注社会命题和细微之处见人情人性”一句可知,纪
录片的沉重感首先是在内容上强调关注社会命题和细微之处见人情人性的;本段结尾一句
“还因为其正确的精神落脚点:展现生命的可贵与尊严,引发人们对社会议题的思考,给人
- 31 -
以前行的力量”可知,纪录片的沉重感的精神落脚点是对社会议题的思考;文本第四段使用
引证法,说明了纪录片的沉重感还可以看到最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综上所述,内涵
非常丰富。
【3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
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文本第二段中“网红纪录片的崛起,无论选题角度还是讲述方式都凸显出以新取胜的理念”
强调,纪录片的创作者要调整创作理念,“以新取胜”;第二段中“求变,求新,求跨圈是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基本创作生态”一句强调创作者要求变,求新,求跨圈;第三段中“这
类作品带给观众感动,还因为其正确的精神落脚点:展现生命的可贵与尊严,引发人们对社
会议题的思考,给人以前行的力量”可知,创作者要有正确的精神落脚点,即不偏离对现实
和人的求索;第四段中运用引证法则强调创作者要有最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精神。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
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
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
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
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
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
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
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 32 -
- 33 -
相关文档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2021-06-0712页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2021-06-0712页
- 江苏省南京市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2021-06-0714页
-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年2021-06-0716页
-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南外、海安2021-06-0734页
-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0届高三二2021-06-0728页
-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高级中学2020届2021-06-0734页
-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06-0721页
- 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2021-06-0717页
- 【语文】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02021-06-07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