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1-06-07 发布

湖南省新宁县崀山培英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崀山培英学校 2020 年下学期高一年级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量: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期待新诗与旧诗的共舞 蔡 毅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 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作出的区 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 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 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 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 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古体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 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 品稀少,而多有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 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 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 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需要结盟。新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 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己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 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合手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 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需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到文联、作协和诗 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 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 扩大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需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 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 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 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 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 的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 持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 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 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选自《人民日报》)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我国近百年来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 斥。 C.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 低。 D.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解析】C(说法绝对化。原文是“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作出的区分, 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 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它的自由无拘、求新求变、充满探索精神即可。 C.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辉煌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触动心弦的符合 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解析】B(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 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所以 B 项中“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它的自由无拘、 求新求变、充满探索精神即可”,偏离原文意思,且不合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 弃。而新诗需要学习旧体诗严谨、简洁、精练,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等特点。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 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诗歌的发展天地大得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 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要把民间诗词组织等人员纳入到正式机 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 【解析】B(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 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所以 B 项中“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 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说法片面,其中缺少了“新诗”。“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 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 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 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 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 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 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 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 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 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 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 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 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 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 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是椿树结的荚角随风 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 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 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 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 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 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 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 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 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 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 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 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 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 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 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 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 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 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 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 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 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其中一个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 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 B.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是一闲笔,其目的无非是说明他们之间共同的 语言不多,只是兄弟之情还非常浓烈。 C.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 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 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悔恨之情。 【解析】A(B 项,不是闲笔,是要表明他们兄弟间关系平淡又真实,同时还引出下文对 父亲栽树的回忆,与倒数第二段构成照应的关系。C 项,父亲栽树的根本原因:一来种树是 他的爱好,二来种树可以补贴家用。D 项,作者没能回老家不免惋惜,“悔恨”语意太重。) 5.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实写蜂鸣的祥和轻柔以及花香的清新。②暗含着作者老家村庄具有朴素、清 新、宁静、祥和的乡味,没有“官商”、没有“肥瘦”的“浮尘”。③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 的热爱和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6.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 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6 分)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①文章中叙述 的父亲的确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既勤劳又善良纯朴。②文章选取的 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父亲种树。父亲种树的原因:一是种树是他的业余爱好,二是 种树可以补贴家用。③在这些平凡的小事的叙述中,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传达出一 种更深沉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同身受。 示例二:我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①从情感上看,作者对父亲的爱似淡实 浓,兄弟之间的情似淡实浓。②从手法上看,以“树”象征人,树人结合,意蕴深刻。③从 语言上看,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在淡淡的叙述中表达深沉的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 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 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 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 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 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 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 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 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 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 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 改革。 (选自 2017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 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 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 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 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 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 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 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 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 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 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 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 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 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 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 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 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 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 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 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 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 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 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解析】C(A 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 项,“海归”回国 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D 项, 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 分)( )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 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C.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 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解析】A(B 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 C 项,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D 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 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9.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6 分) 【答案】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 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营 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以及实现自我价 值与个人梦想的目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刘杳,字士深,平原人也。祖乘民,宋冀州刺史..。父闻慰,齐东阳太守,有清绩,在《齐 书·良政传》。杳年数岁,征士..明僧绍见之,抚而言曰:“此儿实千里之驹。”十三,丁父忧, 每哭,哀感行路。杳少好学,博综群书,沈约、任昉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焉。出为临津 令,有善绩。秩满,县人三百余人诣阙请留,敕许焉。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 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因著《林庭赋》。 王僧孺见之叹曰:“《郊居》以后,无复此作。”普通元年,复除建康正,迁尚书驾部郎;数 月,徙署仪曹郎,仆射勉以台阁文议专委杳焉。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 受,湘东王褒称之。还除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忧去职。服阕,复为王府记室,兼东宫通 事舍人。大通元年,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谓杳曰:“酒非卿所好,而为酒厨 之职,政为不愧古人耳。”俄有敕,代裴子野知著作郎事。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 停者,敕特留杳焉。仍注太子《徂归赋》,称为博悉。仆射何敬容奏转杳王府谘议,高祖曰: “刘杳须先经中书。”仍除中书侍郎。寻为平西湘东王谘议参军,兼舍人、知著作如故。迁 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卒官,时年五十。杳治身清伦,无所嗜好。为性不自伐,不论人短 长,及睹释氏经教,常行慈忍。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及临终, 遗命敛以法服,载以露车..,还葬旧墓,随得一地,容棺而已,不得设灵筵祭醊。其子遵行之。 (选自《梁书·刘杳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 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B.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 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C.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 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D.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 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解析】A(“陈解”是“请求离职”;“还”指“回京”,与“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联 系更紧密。所以排除 B、D 两项。“举”的宾语是“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补语是“撰《遍 略》”,所以“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不可断开。另外,“《遍略》”“书 成”要断开,由此排除 C 项,选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汉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 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征士,一指出征的士兵,一指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C.露车,没有帷盖的车子。 D.尚书,一指《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记言体历书;另指官职,本文“尚书左丞” 就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 【解析】B(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刘杳孝敬父母,能够克己守制。刘杳十三岁为父亲守丧,常常痛哭,哀伤得让过路 人也感动不已。后来他为母亲守孝不食荤腥,只吃素食。 B.刘杳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刘杳出任临津县令,在任期满后,该县有三百多人 到朝廷请求他继续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 C.刘杳博闻强记,文学成就卓著。沈约、任昉等人每遇到遗忘的,都来问他。他还曾 参与撰写《遍略》《林庭赋》和注解《徂归赋》。 D.刘杳清廉俭朴,没有过多嗜好。临死时,他要求儿子丧事从简,选择墓地只需安放 下一副棺材就行,不要设灵筵祭奠。 【解析】C(“他还曾参与撰写《遍略》《林庭赋》”错,《林庭赋》为他独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5 分) (2)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5 分) 【答案】(1)(刘杳)出京任余姚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有人给他送礼,他全都没有 接受,湘东王对他大加称赞和褒奖。 (2)昭明太子死后,新立太子,原东宫人员按旧例没有留任的,皇帝下诏特意留下刘杳, 让他仍在太子宫任职。 【参考译文】 刘杳字士深,平原郡人。祖父刘乘民,刘宋时任冀州刺史。父亲刘闻慰,齐朝时任东阳 郡太守,政绩清廉,事迹记录在《齐书·良政传》中。刘杳只有几岁,征士明僧绍见到他, 抚摸着他的头说:“这小孩真是一匹千里小马。”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守丧,每次痛哭,哀伤 得让过路人也感动不已。刘杳年少时十分好学,博览群书,沈约、任昉等人,每遇到有些遗 忘的东西都来问刘杳。(刘杳)出任临津县令,政绩很好。任期满后,临津县三百多人到朝廷 请求让他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刘杳因病请求离职,回京后任云麾晋安王府参 军。詹事徐勉推举刘杳和顾协等五人进华林院撰写《遍略》,该书完成后,以原任官职兼任 廷尉正,又因脚疾解职。因此有闲暇著《林庭赋》。王僧孺看了(他的作品)后赞叹地说:“沈 约的《郊居》以后,便没有这样好的作品了。”普通元年,又任建康县令,提升为尚书驾部 郎;几个月后改任署仪曹郎,仆射徐勉将台阁文议交由刘杳负责。(刘杳)出任余姚县令,在 任期间清正廉洁,有人给他送礼,他全都没有接受,湘东王对他大加称赞和褒奖。回京后任 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亲去世后服丧去职离任。服丧期满,恢复王府记室官位,兼任东宫 通事舍人。大通元年,提升为步兵校尉,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对刘杳说:“酒不 是你所喜欢的,但任酒厨之官,完全是为了不愧古人。”不久有诏令让他代替裴子野负责著 作郎的事务。昭明太子死后,新立太子,原东宫人员按旧例没有留任的,皇帝下诏特留刘杳, 让他仍在太子宫任职。继续注释昭明太子的《徂归赋》,人称他知识广博。仆射何敬容奏请 刘杳转任王府谘议,高祖说:“刘杳必须先经过中书。”于是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不久任平西 湘东王谘议参军,仍然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和著作郎。提升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死在官任 上,时年五十岁。刘杳为人清廉俭朴,没有过多的嗜好。生性不自我夸耀,不评论别人的长 短是非,看了佛家的经典后,时常做善事,忍让克己。天监十七年,自从为母亲守孝,便长 期不食荤腥,只吃素食。临死时,遗言用僧服装殓,用敞车运载,回乡安葬,随便选择一片 墓地,只需安放下棺材就够了,不要设灵台祭奠。他的儿子按他的遗愿办理了丧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的情致。全诗几乎全是写景, 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B.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 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气势。 C.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此联两句一见一闻,一静一动, 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D.尾联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月作结,使人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 写禅意而无禅语,亦是此诗的一高明之处。 【解析】C(C 项,应为两句皆“以动写静”。) 15.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并简要分析。(6 分) 【答案】“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 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沁园春 长沙》下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 “ , ”。 (3)周敦颐《爱莲说》中表达自己喜爱莲花的高洁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四绝”的奇景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蜚声中外。黄山不仅是________的自然美景,而且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1990 年,黄山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泰山之后第二个中国的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 100 多处,令人 ________。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 300 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一应俱全。历代文人 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 2 万多篇(首)。美 丽神奇的黄山孕育了“黄山画派”,那些隐居黄山的画家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 水画派,在中国画坛________。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如今的黄山市, 正继往开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大黄山”“大旅 游”,黄山市正发生着________的变化。“大开放”“大交通”,日益发达的高铁网和航空网, 把黄山与世界联结起来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钟灵毓秀 目不暇接 另起炉灶 日新月异 B.钟灵毓秀 目不交睫 独树一帜 泾渭分明 C.秀色可餐 目不暇接 独树一帜 日新月异 D.秀色可餐 目不交睫 另起炉灶 泾渭分明 【解析】C(钟灵毓秀: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秀色可餐:形容 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语境说的是黄山的美景,应选“秀色可餐”。目不暇接: 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语境说的是古代建 筑很多,眼睛看不过来。应选“目不暇接”。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也比喻另立门户或 另搞一套。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境说的是在画坛树立另一画派, 应选“独树一帜”。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泾渭分明: 比喻界限清楚。语境说的是变化大。应选“日新月异”。)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 泰山之后的又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B.1990 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 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C.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黄山继泰山 之后成为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D.1990 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 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解析】B(文段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被……列入”和“……将其列入……” 句式杂糅,二是“成为继泰山之后第二个中国的”语序不当。A 项,两处语病都得到了修改, 但修改后仍存在语病,后半句缺少主语;C 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得到了修改,语序不当的问 题没有修改;D 项,句式杂糅的语病没有修改,语序不当的问题得到了修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它还让徽商故里、徽文化的发祥地徽州因之而改名为黄山市 B.黄山市前身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发祥地,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 C.徽州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发祥地,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 D.徽州也因黄山而改名黄山市,这里曾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发祥地 【解析】A(括号前的句子为“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括号后谈黄山进一步的 影响,所以括号内所填句子的主语也应该是“黄山”,使用排除法,可得出答案为 A 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 是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论 断 。 那 么 ,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事 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 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输、泰与否、损与 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案】①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②阴阳是互相对立的 ③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 配合)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65 个字。(5 分) 2019 年 4 月 21~28 日,国际乒联第 5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 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 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 乒赛的全部 5 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 4 比 1 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 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 50 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 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答: 解析:新闻语段压缩的答题思路为:(时间、地点)+主体+事件。新闻共 4 句话,第 1 句点明时间、主要事件,第 2、3 句具体说明中国队的获奖情况,第 4 句重点介绍马龙的比 赛、获奖情况。可据此提取关键信息,根据字数要求组织语言作答。 参考答案:①2019 年 4 月 21~28 日;②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③中 国队包揽 5 枚金牌;④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四、写作(60 分) 22. 1.1919 年 5 月 4 日,在北京爆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史称“五四”运 动。“五四”精神的内涵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鲁迅说: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3.1919 年 4 月 30 日,最高领导人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说,让青春成 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 兴的蓬勃力量。 作为身处新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学子,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立足 自身,联系现实,写一篇演讲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