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解析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B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 题。(11 分) 鹊桥仙 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① 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③犹在,头上貂蝉④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祐之,作者族弟。②更管:哪管。③青毡:指家传旧物,也喻指高贵 世家。④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 B. 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 “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 D. “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E. 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答案】CE 【解析】C 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不当。“诗书事业,青毡犹在”,说读书是辛家传 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祐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家风好诗书,诗 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祐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E 项,“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不当, “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用了《世说新语》里关于向往朝廷的典故,表达了关切 之意和劝说兄弟要“用心读书,积极上进,求取功名”的拳拳之心,并不高昂。 2. 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 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 (第二问)①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②李诗想象夫妻团聚 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 【解析】本题既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又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解答时先答出场景,再分 析手法。“从今便忆,中夜谈笑情软”,是幻想的一种情状,写从此以后只能在回忆中想象兄弟到 半夜仍在长谈,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小窗风雨”是眼前的实景,而“中夜谈笑情软”是虚写, 诗歌由实到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何当”为设想之词,所以“共剪西窗烛,却话巴 山夜雨时”都是虚写,想象夫妻重逢之时的生活场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11 分) 月夜泛舟 刘著①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金代诗人。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金 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②传邮:朝廷文书。③吏 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④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首联以出岫之云起句,表达了向往自由之情,再用南朝词客之典,写出了身不由己的身世漂泊之 感,饱含怆楚沉痛之绪。 B. 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 不堪烦扰、难捱难耐之情。 C. 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清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 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 D. 本诗作者通过对偶回中原故土之际月夜泛舟之境的记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屈居金人统治之下而 淤积的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 2 E. 全诗一路写来,眼前景、身历事、心中情融合无间,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 堪称金人七律中的佳品。 【答案】A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 意仔细辨析。题中 AE 项考核手法,B 项考核词语,CD 项考核内容,其中 A 项,对“出岫云”理解有 误,当理解为“出岫孤云”,写身世漂浮之感;D 项,本诗没有抒写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抒写的 是身世漂泊的悲哀、亡国失土的痛苦、异国为官的烦恼和眼下暂时摆脱俗务的欣慰等复杂感慨。 2. 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6 分) 【参考答案】①移情人景。以月下青山和傍船白鹭为对象,描绘了故国月下优美可亲的山水景象, 融以“看不厌”和“自相亲”之感,抒发了诗人暂时摆脱烦嚣俗务的喜悦之情。②对比映衬。此联 紧承颔联,与之所写不堪金人府衙烦嚣人事之扰的难捱难耐之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暂回故 国时的轻松喜悦之情。③对仗工整。“入眼”对“傍船”,“青山”对“白鹭”,“看不厌”对“自 相亲”,词性协合,色调和谐,音韵优美。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 分析,“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句从手法看,中以月下青山和傍船白鹭为对象,描绘 了故国月下优美可亲的山水景象,融以“看不厌”和“自相亲”之感,抒发了诗人暂时摆脱烦嚣俗 务的喜悦之情;与之前所写不堪金人府衙烦嚣人事之扰的难捱难耐之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 暂回故国时的轻松喜悦之情;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入眼”对“傍船”,“青山”对“白鹭”, “看不厌”对“自相亲”,词性协合,色调和谐,音韵优美。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9 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 胡不归?”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 B. 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 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 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 项,“急切地呼喊着牧 童的名字”错,“以声衬寂”也不恰当。 2. 请结合全诗赏析“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的精妙之处。(6 分) 【参考答案】①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徽》,反衬出自己 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②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乡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 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 睛式地揭示了主题。③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徽》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 【解析】“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 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 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 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而诗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 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11 分)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① 李白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②。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注】①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②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 武昌太尉。《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 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于是便坐 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 3 B. 首联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C. 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 D. 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 E. 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答案】CE 【解析】C 项,“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 人格魅力”说法错误,首联次句“风流在武昌”是写风流人士都聚集到了武昌,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且本诗是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结合注释——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 从监狱释放,风流人士聚集在武昌也是为了陪宋中丞,故“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说 法是错误的。E 项,“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说法错误,虽然兴犹未了,但并没有“失落和伤 感的情绪”。故选 CE。 2.诗歌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两句写的是夜登南楼,诗人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一般优美动听;满地 的银霜如从银河中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 第二问:①视听结合。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视听 结合将形象写得生动可感。②比喻修辞。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 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比喻贴切生动。 【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考查学生把握诗句内容能力。颈联是诗人夜登南楼所听所见。诗人 通过“笛吟”“晓霜”等意象,写自己夜登南楼,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清婵;满地的银霜如从银 河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第二问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能力。赏析诗句的表 达技巧,先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 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 晓霜”中“龙笛吟寒水”是从听觉角度写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天河落晓霜” 是从视觉角度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本联还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 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答题时,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赏析组织 答案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11 分) 乱后还①三首(其一) 辛愿②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 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②辛愿,字敬之,生 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首联以“思乡”与“还乡”相承,“苦”与“伤”并提,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感受。 B. 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生动而直接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无情、金室的衰弱和作者流亡的苦楚。 C. 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作者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淳朴的体现。 D. 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 E. 全诗对“乱”及“后”在词语上多有照应,如“兵戈”“散亡”“憔悴”“凄凉”等。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A 项,“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感受”说法错误, “近乡情更怯”表现的是一种因极度思念家人,在将要回到家时反而担心家人命运的矛盾心理,与 本诗首联表现的回乡后内心感伤的心情不符。B 项,颔联借助景物描写,从侧面(间接)表现了作者 回乡后目睹家园荒芜凄冷的感伤,不能直接表现“金室的衰弱”,也没有表达“作者流亡的苦楚”, 这“苦楚”应该是流亡后归来的感受。故选 AB。 2.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描绘了作者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②此时,流莺在深树间啼鸣, 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③烘托了作者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苦难而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 境。 【解析】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象及其作用的能力。答题时,点出景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是如何得出该景象特点的,如果有表现手法,也同时点出。最后点出诗歌通过该景象写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什么情感(作用)。本诗颈联“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通过“莺”“晚色”“深 树”“燕”“春阴”“短墙”这些意象描绘了作者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诗人在 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暮春的傍晚听见流莺在深树间啼鸣,看到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 墙,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烘托了诗人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苦难而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 境。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 题。(11 分) 南乡子 陆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4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 B. 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 C. “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 D. 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 E. 扁舟、月笛和烟蓑等意象,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 【答案】CE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 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项考核内容,E 项考核意境,其中 C 项,“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 的情况”错,“两鬓发白”的原因很多;E 项,“厌倦官场”错,应是“无限愁苦之情”。 2. 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早年青春年少,而今年老体衰。②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孤独重游。③早年志向 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无成,万事皆休。 【解析】此题考核艺术手法,要求回答“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的内 容和作用,从诗中的“尽胜流”“堪愁”“两鬓秋”“俱已矣”“万事休”分析“早年青春年少, 而今年老体衰”“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孤独重游”“早年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 无成,万事皆休”的对比。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11 分) 杏花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①,含笑堕宫井。 怊怅②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景阳妃: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隋兵攻陷台城,陈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 景阳宫井中。②怊张:惆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二句:一座石桥横跨空阔的水面,茅屋坐落在清澈的溪水边,点出了杏花生长的环境。 B. 三、四句:俯身观看杏花在水中娇艳美丽的倒影,诗人觉得这水面的仙姿远不如本身美丽。 C. 五、六句:这水中的杏花一如当年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一般含笑凝睇、楚楚动人。 D. 七、八句:阵阵微风吹起层层涟漪,弄得美人的装束也凌乱难整,让人顿生怜惜惆怅之意。 E. 王安石对杏花情有独钟,在他数首吟杏花诗中,这一首十分别致,侧重表现杏花的情操。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B 项,“诗人觉得这水面的仙姿远不如本身美丽” 表述错误,应该是“诗人觉得这水中花影比本身美丽”。D 项,“弄得美人的装束也凌乱难整”理 解错误,应该是“微波破坏了花影的静美”。故选 BD。 2.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6 分) 【参考答案】①托物言志。全诗通过描写具有孤傲特征、超俗脱尘的杏花,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 理想与高尚的情操。②使用典故。五、六句以张丽华、孔贵嫔二人典故,生动地写出杏花在水中倒 影的楚楚动人。③比喻。七、八句以人喻物,将层层涟漪中的花影比作美人被损坏了的残妆,形象 地写出杏花水中倒影的美丽。 【解析】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 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歌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读 全诗,可知本诗是通过描写具有孤傲特征、超俗脱尘的杏花,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 情操,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结合注释可知诗的颈联“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运用了典故。尾 联“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将层层涟漪中的花影比作美人被损坏了的残妆,形象地写出杏花水 中倒影的美丽,是以人喻物,运用的手法是比喻。答题时,围绕这三种表现手法,结合诗歌的具体 内容进行即可。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11 分) 杜工部蜀中离席①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②仍是卓文君。 【注】①此诗为临行前饯别宴席上所作。此时,正值爆发贫民起义,唐王朝与吐蕃、党项关系也很 紧张。②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诗的首句点出“离席”,一个反诘句,既有深重的感叹,还有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 也许 就只好以旷达处之的无奈。 B. 颔联两句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边界隐含的危机,饱含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C. 颈联两句不但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造句极工整巧妙,且富有音韵之美。 5 D. 尾联用卓文君的典故,赞美成都的美酒,表达了作者对成都美好生活的向往。 E. 本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 【答案】DE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 项,借用卓文君的典故,表面看是赞美,但实 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委婉的讽刺。E 项,本诗没有运用议论。 2. 本诗是在模拟杜甫诗歌所作,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请结合全诗赏析。(6 分) 【参考答案】①表情达意顿挫跌宕。如首联点出“离席”。一开头的反诘句,泛言人生离别,在所 难免。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了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 ②情感深沉悲慨,“雪岭”两句,紧承上文“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简洁醒目地勾 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解析】题干是“本诗是在模拟杜甫诗歌所作,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请结合全诗 赏析”。此题的考点是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题干已经给了提示,即本诗的风格体现出杜甫“沉郁 顿挫”的创作风格,故回答本题时,要抓住“沉郁”、“顿挫”来赏析。“沉郁者,意也;顿挫者, 法也。”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 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 表达技巧有关。故回答本题,要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沉郁”和“顿挫”的表现。李诗继承了杜甫诗 的风格,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和忧国忧民这种诗歌风格。 首联点出“离席”,前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 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 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如此读来,不仅表情达意顿挫跌宕、气势雄放,而且自 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颔联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 局势。当时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局势紧张, 动荡不安。诗人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 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颈联 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 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诗人用“醉客”来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 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没有人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这些忧虑只能自 己慢慢地咀嚼了。尾联紧扣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是反衬诗人生 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同时又暗指时事堪悲,一些人却沉迷于酒色,流连忘返,着实让人 不齿。从表面看是赞美,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 种深沉凝重的思想。综上,在读懂诗的基础上,本题可以从表情达意的顿挫跌宕,情感的深沉悲慨 两方面作答。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 题。(11 分) 小 松 唐代·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静林寺古松 宋代·仲皎②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注】①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 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②仲皎,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人,居剡县 明心寺。曾于剡山星子峰前建白塔,结庐以居,题名闲闲庵。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唐诗中描写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 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B. “而今渐觉出蓬蒿”句,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 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 D. 宋诗一、二两句主要点明松树的古老,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 E. 宋诗三、四句以树与人相比,树龄比人的年龄要长,古松已经亲眼目睹人世间的几回变迁,树是 不会衰老的,体现了松树的青春永驻、四季常青,对比鲜明。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C 项,“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赏析 错误,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才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E 项,“青 春永驻、四季常青”赏析错误。其实,不论是树还是人,最终都要走向衰老、寂灭,从“枝不生叶 皮生草”可以看出。故选 CE。 2.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6 分) 6 【参考答案】唐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作者赞扬小松坚强不屈、勇敢战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诗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感,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 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诗人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 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宋诗,借松说理,谈玄论道。此诗流露出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也表现出了他对世人“须 平常对待生老病死”的警醒,这首诗明为咏叹静林寺古松,实则寓含众生无常的道理。松树古朴、 衰老,它历尽了世间的风吹雨打,终于抗拒不了自然规律,已经走向枯萎、朽败。其实,不论是树 还是人,最终都要走向寂灭。人生短暂,众生无常,只有参佛修禅,才能摆脱世间烦恼,进入无欲 无苦、超越时空的极乐世界,不会为了生生灭灭而徒添伤悲。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的方向——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 不同,赏析时从诗人的身份、年代以及表达的情感角度对两首诗进行赏析,赏析时,要先点出诗歌 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诗歌表达了什 么情感,或者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 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 “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 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 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宋诗“古松古松生古道, 枝不生叶皮生草。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写一棵古松生长在古老的道路上,树枝光秃 秃的浑身长满了野草。路上行人不知道此树何时栽下,古松却目睹了人世间几回衰老。结合注释二 对作者的介绍,可知这一首诗明为咏叹静林寺古松,实则寓含众生无常的道理。答题时注意点出诗 歌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情感,并能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三者缺一不可。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11 分)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首句化用孟浩然诗句“涵虚混太清”,同样写出了西溪水面辽阔,浩荡不凡的气象。 B. “尘里去”“鉴中行”写出了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的禅境。 C. 尾联作者担心芦苇长得太高,遮住空中的月亮,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余味悠然。 D. 本诗构思极为巧妙,作者体物入微,将秋雨过后无相院前的群山之景写得生动自然。 E. 全诗通过典型的江南水乡景物的描写,人景融合,明净清丽,意境清雅,充满雅趣。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A 项,全诗重在写“静谧”之景,写出“浩荡不凡”的气象理解有误。D 项,“……作者体物入微, 将秋雨过后无相院前的群山之景写得生动自然”赏析错误,本诗重在写秋雨后的水景,并没有对山 景进行细致的描写。故选 AD。 2.本诗的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颔联视听结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 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表达了诗人对清静之境的喜爱。 ②颔联写景,从小处、近处写起,动静结合,诗情飞动。先写眼前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 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再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一静一动,错落有致, 妙趣横生。 【解析】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 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 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诗颔联的写景特色。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轻风 微起,浮萍旋聚旋散,山影忽现忽灭,突出了水之清,呼应第一联的“清”字,属于视觉描写。一 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属于听觉描写, 足见其静,此为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 足以动人心。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11 分) 次韵登凌歊台① 萨都剌 山势如龙去复回,闲云野望护崇台②。 离宫③夜有月高下,辇路日无人往来。 春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 断碑衰草荒烟里,风雨年年上绿苔。 【注】①凌歊台:位于安徽黄山之巔,南朝宋建宫于凌歊台上。次韵:和人的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 ②崇台:高台。③离宫:封建时代皇帝在都城外建造的宫殿。这里指凌歊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第一句“去复回”三字,写出了山势起伏,迂回曲折,难于行进的情景。 7 B. 第二句说那飘浮在山头的白云,还在环绕和回护凌歊台,似有留恋之意。 C. 颔联一“有”一“无”,写出了凌歊台曾经的热闹繁华与今天的人去楼空。 D. 尾联再次回到眼前景物,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残碑、衰草、荒烟、绿苔。 E. 全诗风格豪放,语言清新典雅,意境宏大开阔,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 【答案】CD 【解析】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写出了凌歊台曾 经的热闹繁华与今天的人去楼空”错误,从诗中来看,“离宫夜有月高下,辇路日无人往来”,这 是说“虽然离宫上的夜月依然有升有落,那专门为皇帝修筑的辇路却再也无人往来”,前一句是写 自然现象的不变,后一句是写人事的变迁,并不是写“凌歒台曾经的热闹繁华”。D 项,“再次回 到眼前景物”错误,诗歌前面所写是眼前的景物,尾联也是。尾联是说那当年为皇帝记功的石碑已 经断裂,埋没在衰草荒烟之中,经年复一年的风雨侵蚀,长满了绿苔。 2.颈联借景抒怀,蕴含哲理,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 分) 【参考答案】(1)颈联写春色依旧、野花照开,借以抒发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的感慨;(2)其中 蕴含了这样的哲理:自然界总是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不受任何社会变化的影响。 【解析】从题干来看,已经指明抒情的方式,即“借景抒怀”,且“蕴含哲理”,考生需要到诗句 中圈出所写的景物,把握景物的特点,然后再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最后分析蕴含的哲理。“春 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这两句是说“春色不会随着国家朝代的灭亡而消尽,野花还是 像原来一样开放”,诗句写的是“春色”“野花”,其特点是“不随亡国尽”“旧时开”,这就是 体现出自然的永恒,而“亡国”体现出时代人事的变迁。诗歌中所写的“凌歊台”是一个地方,南 朝宋代的皇帝曾在这风景名胜区筑建离宫,目的是满足游赏之乐,但是皇帝并没有长期享受,因为 亡国了,一代帝王的功业、权威、私欲,已经算不了什么,都会湮没在衰草荒烟中,而大自然生命 无穷,依然按它的规律运转。诗歌尾联就蕴含着这样的哲理:自然界总是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不受 任何社会变化的影响。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11 分)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①(其二) 杜甫 宓子②弹琴邑宰日,终军③弃繻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注】①这首诗写于诗人携家居夔州时,原诗自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②宓子:孔 子弟子。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③终军: 汉人,年十八赴长安,入关时关吏付与繻(出入关卡要道的凭证),终军认为大丈夫西游,当不复 还,弃繻而去,后果然有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这首诗字面上题水楼,实际上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滞留他乡的飘零之感。 B. 诗人借用宓子贱鸣琴治单父的典故,意在夸赞终明府在夔州善于理政。 C. 诗人借用终军过关而弃符信的典故,意在勉励终明府应有高远的志向。 D. 首联先说宓子再说终军,颔联先说终军再说宓子,交相对应,错落有致。 E. 颈联写因众宾客衣衫被雨淋湿,诗人赋诗歌咏欢宴的兴致受到影响。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C 项,“意在勉励终明府应有高远的志向”说法错 误,诗句强调“英妙时”,是赞扬终明府年少有为。E 项,“宾客尽倾盖”指的是席间客人都是名 士,诗人将自己与席间名士作对比,自感自伤,意绪甚苦。故选 CE。 2.有人评价诗歌尾联,赞其“光景绝妙,寄情无限”,结合尾联内涵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室外之景(远景),运用组合意象写出了山水迷离、云雨渺茫景象,表现诗 人漂泊之感,郁结之情怀,缕缕之愁思;②下句写室内之事(近景),动静结合描写出水楼清簟疏 帘之内淡然观棋情景,表现诗人随遇而安的自我宽慰之情。③全联借景抒情,以哀景反衬自己释然 的幽邃深远之意,颇能体现景情曲折之妙。(任答两点,可得满分) 【解析】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 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 了什么情感。尾联“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是景物描写,属于写景,上一句“楚江巫 峡半云雨”写室外之景,是远景,通过“江”“峡”“云雨”等意象,写出了山水迷离、云雨渺茫 景象,是哀景,运用哀景表现诗人漂泊之感,郁结之情怀,缕缕之愁思。下句“清簟疏帘看弈棋”, 是写室内之景,是近景,近景之中又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描写出水楼清簟疏帘之内淡然观棋情景, 表现诗人随遇而安的自我宽慰之情。两句一句写室外,一句写室内,全是写景,又无一不是情语。 山水迷离,云雨渺茫,正见出情怀郁结愁思缕缕,而观棋于清簟疏帘的水楼内,则正是为客之情和 随遇而安的自慰之情。在抒情手法上属于以景作结,借景抒情,以哀景反衬自己释然的幽邃深远之 意。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2 题。(11 分) 【正宫】小粱州·九日渡江 汤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注】。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阳十余年。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阳城楼,纵目四 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8 A. 题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时逢重阳节,作者却漂泊在江上,为世事而 奔忙,不免触景伤怀,挥毫作此小令。 B. 前两句写秋风瑟瑟、烟水苍茫,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浩渺无边的江上。秋风萧瑟、江水浩茫反 衬作者的形单影只和悲凉孤寂的心情。 C. 第三句用典衬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自己连登高楼赏美景都 不可能,抚今追昔,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D. 四、五句移情入景,补写“伤心无句赋登楼”的原因:秋山显得那么枯瘦,萧萧老树也似乎在替 人发愁,山、树如此,人何以堪! E. 六、七句紧扣题中的“九日”,抒写羁旅漂泊、人生无常的感慨,重阳日在他乡与相知好友共把 茱萸,花前醉倒,感叹彼此头发已花白。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B 项,“反衬”的说法错误,“秋风萧瑟”与“作 者悲凉孤寂的心情”这是情景相生的正衬关系,不是反衬。E 项,“共把茱萸”“感叹彼此”错误, 作者是在他乡举杯独醉,嗅茱萸,悬想远方的亲友“几个白头”。故选 BE。 2.本曲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句子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作者悬想远方的亲友知己如今白头的境况,回忆旧日重阳节。劝酒酬诗 的欢乐情形,是虚写;如今自己羁旅漂泊,独在异乡,人事全非,是实写。虚实结合,强化了作者 的羁旅之愁。 ②对比:昔聚今散,昔乐今悲,黄花依旧应时开放,但物是人非,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之愁、思 亲之情、韶华流逝之悲。 【解析】赏析表现手法,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表现 手法的,然后指明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曲子下片 的表现手法。曲子的下片“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 旧风流”,作者想象远方的亲友知己如今白头的境况,回忆以前重阳节,亲友齐聚,劝酒酬诗的欢 乐情形,这是虚写;而如今作者自己羁旅漂泊,独在异乡,这是实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强 化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同时作者把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过去是亲朋聚在一起,快乐无比;如今自 己一人漂泊他乡,独自悲伤。又到重阳佳节,黄花依旧应时开放,但是昔日人却已天各一方,物是 人非,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之愁、思亲之情、韶华流逝之悲。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2 题。(11 分)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②黄绶:黄色的 印绶,为低级官吏所佩戴。③湔祓:语出《战国策·楚策》,意为洗刷污浊,引申为荐拔。④割鸡: 语出《论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做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 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首联用典故与对比,写了老友虽才华横溢,却不被当权者赏识的现实。 B. “何意陆沉黄绶间”,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它是慨叹,也是责问,表现出对执政者的无可奈 何之情。 C. 诗人一反律诗中间二联装点景物的传统,颔联以“头白眼花”对“儿婚女嫁”;在上下相对中, 每句又自成对偶,有着回环往复的效果。 D. 本诗步步曲折,首联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颈 联抒发了豪兴犹在、盛年不再的感慨,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E. 王文通是一位才华横溢、贫贱自守、远离官场、愤世嫉俗之人,诗人与他遭际相似、品格相类, 他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答案】BE 【解析】B 项,对执政者表达的是愤懑不满,是谴责之情,并非“无可奈何”;E 项,“头白眼花” 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此时却还要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 去,终老家山,而并非“远离官场”。故选 BE。 2.诗人通过王文通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埋没人才的现实的不平与愤懑;③对统治者重 用人才的渴望。 【解析】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黄庭坚常与一些怀才不遇之士结为莫逆之交,在一些赠答 诗中展现他们精神风貌,借以抒发自己抑郁不平之情。这首七律就是这一类诗。首联写出了王文通 遭受埋没,表达了一种激愤之情;颔联写友人王文通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写出他不慕 名利的品格;颈联在豪放旷达中似乎包含无限感慨,貌似旷达,内里却又种种牢骚抑郁;尾联出语 婉转,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写出作者的怨愤不平之意。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11 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9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首联描绘了傍晚时分,灞原之上风雨停歇,雁群自北向南不断飞过的萧瑟画面。 B. 作者看到他乡树木落叶纷纷,想到自己羁留于外地,顿生落寞漂泊的伤感之情。 C. “寒”字写出在寒气的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饥寒交迫让作者难以维系。 D. 尾联诗人感慨自己寄居灞上多时而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怀才不遇的苦闷。 E. 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D 【解析】C 项,此项赏析错误,深秋确实有寒意,但本句并非突出饥寒交迫,而是在表现诗人因孤 寂、凄冷而觉得寒;D 项,“尾联诗人感慨自己寄居灞上多时而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怀才 不遇的苦闷”说法错误,并非间接写出,而是直接写出。故选 CD。 2.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 分) 【参考答案】①使用以动衬静和烘托(衬托)的手法。②露珠滴落的声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与闲 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诗人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③表现出诗人长夜未眠的孤独之感和自 身仿佛为世所抛的忧虑之感。(如从炼字的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 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颈联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意思是: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这时夜阑 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 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 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 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 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 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 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活。所以答题时围绕以动衬静和烘托(衬 托)的手法进行赏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