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5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8周题型天天练第五~六周大周末高考仿真适应性训练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高考仿真适应性训练 高考仿真适应性训练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 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 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 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 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 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 20 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 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 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 《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②20 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 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 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 得到很好的解决。 ③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 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 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 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 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 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 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④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 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更好地汲取、利用传 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 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⑤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 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 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 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 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B.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唯一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C.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 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 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解析:选 D A 项,指代有误,《国故学讨论集》并不是章太炎的著作;B 项,“唯一渠 道”错误,原文说“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可见,除了这一渠道之 外,还有其他渠道;C 项,因果倒置,原文中“绕不开国学”是原因和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论述“国学”一词含义的演变,引用《周礼·春官·乐师》中的话是引 证,列举章太炎的《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是例证。 B.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应该注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来激活中国固有文化,汉代尤其是 唐代的大开放就是典型例证。 C.文章第④段论证弘扬国学必须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的观点,主要在摆事实,运 用的是事实论证。 D.文章从“国学”的含义谈起,接着指出国学热的现实,进而论述弘扬国学应该注意 的三方面的问题,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解析:选 C C 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错,第④段主要在讲道理, 运用的是理论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就很难保持 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 B.“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 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进行。 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 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解析:选 D D 项,于文无据,原文没有表达“更应该注意”某一问题的意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翠兰的爱情 李伶伶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翠兰男人没了,自 己带个女儿过,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翠兰问为啥,媒人吞吞吐吐不想 说。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翠兰一听,心里 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 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 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马成说是。翠兰就说: “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正犹豫呢, 翠兰说:“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 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 去。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 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翠兰。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马成,马成, 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马成 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晓芳男人也没了,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 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见是翠兰,就说:“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 都没在家。”翠兰说:“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了一会儿。” 马成也没细究,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吴二婶悄声问她:“你跟马成啥时候 到一起的?”翠兰说:“二婶你可别乱说。”吴二婶说:“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 谁不知道啊。”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 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马成说:“不用解释,越解释越说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马成再也见不到她了。马成很失落, 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翠兰也忙,她 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 儿子小东。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把暖壶弄倒了,暖壶里的开 水把小东的手烫伤了。 翠兰赶忙抱起小东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马成心疼地 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翠兰说:“有你这样当爹的吗?把孩子的手烫成 这样!”说完,抱起小东就走。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 东不回。小东说:“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 翠兰说:“太晚了,你就别进去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马成说:“这孩子,真 不懂事。”翠兰说:“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说完,又要关大门。马成说:“等等,等等, 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翠兰说:“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马成愣了愣,没说 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小说以“翠兰对爱情的追求”为线索,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结尾处“翠 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憧憬相呼应。 B.文章写翠兰到了马成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这是 翠兰有意为之,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 C.“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翠兰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既表达了她要挽回 自己颜面的想法,又暗示马成要找媒人来说媒。 D.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宏大的主题,但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翠 兰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解析:选 B B 项,“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错误,翠兰大声喊的目的还有 让其他人也听到。 5.小说中的翠兰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解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可从人物的言行等入手。小说主线是翠兰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主动出击、找媒人、失败后“偏要嫁给你”的心理活动,体现出她的坦率、执着;故意装 作不在家,在马成家门外大喊,说明她心思细密、有心机;在地里干一天活、割完了豆子想 割高粱、抱小东去医院,则表现出她勤劳朴实、心地善良。 参考答案:①坦率直白,大胆执着,勇于追求;②为人精明,心思细密,颇有心机;③ 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富有爱心。(每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意思对即可) 6.小说中翠兰去马成家借镰刀,却遇到马成的儿子小东被烫伤了手。这一情节安排有 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解析:分析小说某处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 小东被烫伤手后,自然引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翠兰带小东去医院,细心照顾,同时使翠兰 的形象更加丰满。从结构上看,翠兰遇到小东被烫伤手的情节,改变了马成对翠兰的认识, 为下文马成接受翠兰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使翠兰对爱情的追求变得更加合理;②展示人物的不同性 格侧面,使翠兰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为马成的心理转变做了铺垫,使他接受翠兰的理由 更加充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 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 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 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 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 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 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 段,销售收入由 2011 年的 3 318.72 亿元增长至 2015 年的 6 223.92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17.0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选自 2017 年 1 月 16 日中国报告网,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 200 亿美元, 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 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 取物出口额仅为 11.3 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 48.5%。 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 7 亿美 元,仅占中药出口额的 33%。 (选自 2013 年 11 月 20 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 900 多种中 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 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启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 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 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选自 2016 年 8 月 19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2017 年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 2011 年,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 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 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 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 183 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 已有 10 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 1 200 多个,目前受过 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 50 多万名。 (选自 2017 年 2 月 15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成药凭借自身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 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 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解析:选 B A 项,扩大范围。“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错误,原文是“随着医源性疾 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C 项,“国际话语权丢失”于文无据,原文强调中医药要走 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并非说国际话语权已经丢失。D 项,“倍受世界推崇”无中 生有。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 A.材料一用图表直观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 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了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情况, 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 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中医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国外企业抢先 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与愤懑。 E.材料一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的角度报道时效性较 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解析:选 AD B 项,“都引用了精确数据”错,材料四有些数据是“据不完全统计”而 得出的。C 项,“点明中医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说法不当。E 项,两则材料陈述新闻事 实的先后顺序并不一样,且“报道时效性较强的内容”错,材料一报道的新闻事实时效性不 强。 9.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 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解析:四则材料中,材料一介绍了我国中医药发展概况,材料二、三提到了中医药发展 面临的问题,其中材料二提到中国在世界植物药市场上的国际地位不容乐观,材料三提到中 药秘方流失,中药商标被抢注,专利被抢先申请等问题。其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是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关键的,因为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解决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等问题。至于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材料三已经给出答案“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 等。 参考答案:第一问: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2 分) 第二问: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 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1 分) 第三问:增强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保护知识产权。(1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也。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 陶王使在国邸以填万方其后上竟立定陶王为太子,隆迁冀州..牧、颍川太守。哀帝即位,以高 第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时侍中董贤方贵,上使中黄门发武库兵,前后十辈,送董贤及上 乳母王阿舍。隆奏言:“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大司 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赐,壹出少府。盖不以本臧给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费,别公 私,示正路也。古者诸侯方伯得颛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 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臧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今贤等便僻弄臣,私 恩微妾,而以天下公用给其私门,契国威器共其家备。民力分于弄臣,武兵设于微妾,建立 非宜,以广骄僭,非所以示四方也。 臣请收还武库。”上不说。顷之,傅太后使谒者买诸 官婢,贱取之,复取执金吾官婢八人。隆奏言贾贱,请更平直。上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大夫: “隆位九卿,既无以匡朝廷之不逮,而反奏请与永信宫争贵贱之贾,程奏显言,众莫不闻。 举错不由谊理,争求之名自此始,无以示百僚,伤化失俗。”以隆前有安国之言,左迁为沛 郡都尉,迁南郡太守。王莽少时,慕与隆交,隆不甚附。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 隆前为冀州牧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不宜处位在中土。本中谒者令史立、侍御史丁玄自 典考之,但与隆连名奏事。史立时为中太仆,丁玄泰山太守,及尚书令赵昌谮郑崇者为河内 太守,皆免官。 (选自《汉书·毋将隆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填万 方/ B.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填万 方/ C.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填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方/ D.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填万 方/ 解析:选 C 解答文言断句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明确大意,然后根据标志性词语、句 子结构进行断句。如“成帝末”是表时间的固定词组,其后应断开;“入为公卿”的主语是 “诸侯”,故“诸侯入为公卿”中间不应断开;“以”可作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用来”, “以填万方”句意完整,故“以”前应断开。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冀州,古九州之一。九州是对古代中国的区域划分,除了冀州,九州还包括扬州、 荆州、豫州、青州、兖州等。 B.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汉代时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其职位相当于郡 太守,但可参与朝议。 C.丞相,职官名,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也可由两 人或多人共同担任。 D.崩,古代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古代等级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如 称诸侯的死为“卒”,称百姓的死为“死”。 解析:选 D “称诸侯的死为‘卒’”错,古代称诸侯的死为“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毋将隆有政治远见。他曾向皇上奏请希望征召定陶王入京,后来定陶王被立为太子, 而他也因此被任命为京兆尹,后又升任执金吾。 B.毋将隆注重原则。皇上派人取出武库中的兵器送给董贤及自己的乳母王阿,毋将隆 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不分公私、不合义理的行为。 C.毋将隆敢于直言。傅太后低价购买官婢,毋将隆认为价钱太低,上奏请求改为公平 的价格,皇上没有听从,并且将他降职为沛郡都尉。 D.毋将隆为人正直。王莽年轻时想与毋将隆结交,而毋将隆不趋附于他,因而得罪了 王莽,以致在王莽执政时遭受打击陷害。 解析:选 A 毋将隆“因此被任命为京兆尹,后又升任执金吾”是在哀帝即位后,而“他 曾向……立为太子”则发生在成帝末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民力分于弄臣,武兵设于微妾,建立非宜,以广骄僭,非所以示四方也。(5 分) 译文: (2)举错不由谊理,争求之名自此始,无以示百僚,伤化失俗。(5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译文: 参考答案:(1)百姓的财力分给弄臣,武器设在地位卑贱的女子家,建立的制度不符国 体,以致纵容滋长骄横越礼的行为,这是不可以用来昭示天下的。 (2)他的行为举止不合义理,沽名钓誉的风气从此开始,没有什么可用来昭示百官,伤 风败俗。 参考译文: 毋将隆字君房,是东海兰陵人。成帝末年,毋将隆递上密封的奏章说:“古代选拔诸侯 王进入朝廷担任公卿,用来褒奖他的功德,应该征召定陶王,让他住在驻京公馆内,用来安 定四方。”那以后皇上终于立定陶王为太子,毋将隆升任冀州牧、颍川太守。哀帝即位,毋 将隆因考核成绩优异而入京担任京兆尹,后又升任执金吾。当时侍中董贤正显贵,皇上派中 黄门取出武库中的兵器,前后共有十次,送到董贤和皇上的乳母王阿的家里。毋将隆上奏说: “武库里的兵器,是天下公用的,是国家的军事装备,它们的修缮制造,都是用的大司农的 钱。大司农的钱,即使是皇上的车马器物也不能用它来供给,皇上的供养犒赏,一切从少府 支出。 大概就是因为不能把根本性的经济储备拿来用作不重要的开支,不能把百姓的财力 用作浮华的花费,区别公和私,表示正道。 古时诸侯方伯可以独立掌握征讨的大权,君王 才赐予斧钺。汉家边塞的官吏,职责在抵御敌寇,(所以)也赐予他们武库里的兵器,都是承 担这样的职责然后接受这些武器。《春秋》之义,私家不许收藏铠甲,是为了抑制臣下的威 势,削减私人势力。如今董贤等人或是逢迎皇上的弄臣,或是徒有私人恩惠而地位卑贱的女 子,(皇上您)却把天下公用的东西给他们私人,拿代表国家威严的器物供给他们私家备用。 百姓的财力分给弄臣,武器设在地位卑贱的女子家,建立的制度不符国体,以致纵容滋长骄 横越礼的行为,这是不可以用来昭示天下的。我请求您收回武器归还武库。”皇上很不高兴。 不久,傅太后派谒者去买一些官用婢女,用很低的价钱买到,又买了执金吾的官用婢女八人。 毋将隆上奏说价钱太低,请求改为公平的价格。皇上于是下诏书给丞相、御史大夫说:“毋 将隆位列九卿,既没有能力匡正朝廷的不足之处,反而奏请和永信宫争执买卖价格的高低, 公开上奏,明白说出,众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行为举止不合义理,沽名钓誉的风气从此开 始,没有什么可用来昭示百官,伤风败俗。”因毋将隆以前有安定国家的论策,所以仅被降 职为沛郡都尉,后又升任南郡太守。王莽年轻时,仰慕毋将隆想和他交朋友,毋将隆不怎么 趋附他。哀帝去世后,王莽执政,指使大司徒孔光上奏说毋将隆从前担任冀州牧时处理中山 冯太后的案子,冤枉和陷害了没有罪过的人,不适宜在全国的中心地区担任官职。本来是中 谒者令史立、侍御史丁玄亲自主管审问那个案子,只是曾经跟毋将隆联名上书论事。此时任 中太仆的史立,任泰山太守的丁玄,以及被尚书令赵昌诬陷的任河内太守的郑崇,都被免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4~15 题。 元 夕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注]应念一身遥。 [注] 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已率先开放的景象。 解析:选 BD B 项,“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错,此处只是在强调作者的独处境地。 D 项,“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错,没有车马相邀出游对作者来说是一件乐事,作者 并不为此而感到寂寞失落。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诗的最后一联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分)②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 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荀子·劝学》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 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 , , ”。 (2)《行路难(其一)》一诗中,表现李白期望施展抱负,对前途充满自信的名句是 “ , ”。 答案:(1)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的董卿落落大方,眼角眉梢带着盈盈笑意,诗词名句脱口而... 出.,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②20 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受政治体制影响,文化领域经历了 一场巨变,诞生了一批文化巨匠。 ③近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数艰苦卓绝....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 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做了充分的铺垫。 ④小错误不省思就可能酿成大错误,小腐败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大腐败,所以党员干部必 须明白群轻折轴....的道理,防微杜渐。 ⑤尽管阿凡提被视为智慧和欢乐的化身,并入选“世界民间艺术形象”之列,但其出生 地却始终存在争议,可谓众说纷纭,风生水起....,难有定论。 ⑥林书豪目前还不是联盟顶级控卫,但他能够亦步亦趋....,虚心好学,善于博采众人之长, 加上有超人的篮球智商,成为联盟顶级控卫指日可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解析:选 C ①脱口而出:不加思索,随口说出。②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 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③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此处使用对象 错误。④群轻折轴:许多不重的东西累积起来,也能压断车轴。比喻小的坏事如果任其发展 下去,也能造成严重后果。⑤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 气,蓬勃兴旺。不合语境。⑥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 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此处的句意是表达配合默契,用“亦步亦趋”不恰当。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不拘泥于一格一态,以表达创新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可以让新闻作 品成为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 B.据报道,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首次完成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30 天的任务, 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C.现代新儒学力图客观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 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D.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获得了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美国歌曲 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 解析:选 B A 项,搭配不当,“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应改为“焕发人们精神、 丰富人们精神世界”。C 项,缺少谓语动词,应在“现代新儒学”后加“是”。D 项,偷换 主语,应把前半句改为“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 19.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请 在家等候。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 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导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解析:选 D A 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不得体;B 项,“责成”一 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成”学校领导,不当;C 项,“指 导”“不吝赐教”是敬辞,表示请别人给自己指导、建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五年内使 15 个主要经济体失去 710 万个 就业岗位。那么,人工智能__①__?首先是从操作类工作开始,如芯片封装等高度操作化的 工作已被替代;其次是索引类工作,这类工作虽然比操作类的更难替代,但是已经开始被部 分替代,如笔译等工作;__②__,创新能力是人类智力皇冠上的明珠,但随着阿尔法围棋 (AlphaGo)的节节胜利,我们可以大胆预测,__③__。 答:① ② ③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语段大意和各分句间的关系。由语段“首先”“其次”及分号 分析,②处开头应为“最后”,再结合②后提到的“创新能力”,可知②处应填与“最后是 创新类工作”意思相近的内容。结合第一个分句“已被替代”(已然),第二个分句“已经开 始被部分替代”(正在发生),最后一个分句“大胆预测”,可知③处应填“创新类工作最终 也将被替代”(未然)。根据“首先”“其次”“最后”所表述的内容,可知文段是在讲人工 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的步骤,即①处应填与“是如何逐步替代人类工作的呢”意思相近的内 容。 参考答案:①是如何逐步替代人类工作的呢 ②最后是创新类工作 ③创新类工作最终 也将被替代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随着生活的富裕,私家车越来越多,汽车尾气排放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汽车尾气中含有 二氧化硫,会造成环境污染,势必导致雾霾天气的出现,影响人们的健康。现在很多城市出 台机动车限行政策,这样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避免环境污染,而且只要对机动车进 行限行就能避免雾霾天气的出现,还大家一片蓝天。 ①汽车尾气排放不一定导致雾霾天气的出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② 。 ③ 。 解析:解答时,应当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从文段 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根据示例可以知道,①处对应的是文段中的“汽车 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会造成环境污染,势必导致雾霾天气的出现”,“势必导致”的推断 犯了过于绝对的错误。文段中的“现在很多城市出台机动车限行政策,这样就可以减少二氧 化硫的排放,避免环境污染”,“机动车限行”不一定可以“避免环境污染”,文段中用“这 样就”连接,犯了过于绝对的错误。同样地,“只要对机动车进行限行就能避免雾霾天气的 出现”的表述中,“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 参考答案:②机动车限行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 ③对机动车进行限行不一定就能避免雾霾天气的出现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小敏因病错过了面试,与家人期望她从事的职业失之交臂。她在认真思考后,对自己的 未来重新做出了规划,选择了自主创业。她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由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后 来与专业的写作团队密切配合,逐渐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写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材料解读] 材料讲述了一个励志故事,审题时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立意。故 事是由错过面试开始的,抓住“错过”,可就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错过”进行深入的思考, 提出相应的立意;抓住“期望”进行思考,可以发现“期望”就是理想,“期望”与“失之 交臂”的矛盾其实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样就可以有如何对待理想和现实矛盾的立意; 抓住“重新”“规划”等词语进行思考,可以有自我调整、奋斗不已等立意。抓住“创业” 一词,可有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等立意;抓住“单打独斗”“团队”“配合”等词语,可有 合作双赢、团队精神等立意。 [作文立意] ①错过是人生常态,重要的是不能错过终极目标;②错过也是一种美丽, 能成就别样的人生;③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④世上没有绝望的处 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⑤合作不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更是一种智慧;⑥利用自身 特长,打造完美生活。 [佳作展台] 错过班车以后 我讨厌雨天。 湿雨霏霏的日子总是让我心烦意乱。不仅仅是因为绵密的雨丝儿让人恼,更是由于那潮 湿的路面很不好走,若是慢悠悠地走,绝对赶不上早班车,要是跑快了,又得溅得一身湿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多么讨厌的天气! 今天又下雨了,于是我毫不意外地又没赶上公交车,站在站台上看着那辆车一路叫嚣着 离去。 生气有什么用?懊悔有什么用?我平静了下心情,反正今天去朋友家,既然错过了公交 车,等待也是浪费光阴,那么就干脆走着去吧。 雨天的早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干净而又清新。也许时间还很早,又或许是叮 咚的雨声给人们的梦境添上一丝绮丽,这个小小的世界还没有醒过来,路上的行人少得不可 思议。仿佛只剩下我和这绵绵的细雨在屋檐下不期而遇。 有多久没有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了呢?我缓缓地走着,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只顾着赶路, 眼睛不曾留意其他任何的美好。其实,我错过的何止是公交车呢。 走过一个小水洼,忽然看见一朵栀子花浅浅地浮在水面上,我俯下身,细细打量这位落 难的“天使”,不想一丝香气沁人心脾。一朵花点缀了这单调的街道,雨也似乎变得友好起 来,轻轻地落在洁白的花瓣上,晶莹的水滴在歌唱,这是一首我从未听过的歌谣。我抬起头, 有些疑惑,有些惊喜。 街上的行人陆陆续续地多了起来。我的心情也莫名地好了起来,之前的不满一扫而光, 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幸福。一对撑着红伞的母女走过我身旁,小女孩儿用稚嫩的童声说道: “妈妈,妈妈,快看,原来天也会哭呢!”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诗 意的发现! 我忽然醒悟过来,雨地里有诗,我错过了公交车,但我收获了一种风景,收获了一份单 纯美好的心情。是的,沿途处处有风景,诗意无处不在,留心观看,总会有收获,因循在固 定的轨道上,奔忙在熟悉的故园里,终究会错过许多绝美的风景。 我站立在原地,哲人似的胡思乱想。 流年暗转,心里装进了越来越多的事情,那份纯粹不知在什么时候溜走了。一直以来, 都在迷茫中前行,任凭岁月流逝,也许得到了什么,却终究错过了那一帧帧不可复制、不可 再来的风景,错过了许多诗意的发现。 我不再讨厌骤临的雨,不再讨厌前行中突然的变向,不再讨厌常态下意外的变故,因为 在一条路上前行,常常会错过许多绝美的风景。 [名师点评] 错过了一趟公交车,在步行的路上却遇到了绝美的风景,有了一次意外的 收获,由此作者生发感悟:沿途处处有风景,诗意无处不在,因循在固定的轨道上,奔忙在 熟悉的故园里,终究会错过许多绝美的风景。文章围绕“错过”展开,扣题紧密,生发自然, 主题深刻,充满哲理;在结构上,从讨厌雨开始,以不再讨厌雨结束,首尾照应,浑然一体。